《望月》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月,悄悄地成为夜空的主角,成为夜晚的天使。它将柔柔的月光倾泻在宽阔的江面上。
2、看,(出示月夜图)有月的夜空是多么的宁静而优美,望着画中的月儿在想象中沐浴着它的清辉,让我们一起轻轻的读课题!(读课题:望月)
3、现在,让我们也加入到这赏月的行列中。
二、眼中月
1、生自读第2自然段
引导:如果读到让你心动的句子,心动的词,应该及时画下来,再细细的品味。
2、我们先来感受一下江面上的月光。
3、交流,指导朗读
4、过渡:如果说刚才我们感受到的江面上的月光有着动态美,那么江两岸的月光就是一种静态美。
5、交流,指导朗读
从这段优美的文字里,我们品味出今晚的月光在我的眼里是迷人的、安详的,这段动心动情的文字,你去用心读一读。(生练读,推荐读,评议,齐读)
三、诗中月
1、过渡:沐浴在这明月的清辉下,作者今晚是睡不着觉了,我们也流连其中,更把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叫醒了。他坐在我身边,看着月亮出神呢。请大家读一读3—20自然段,说说你眼中的小外甥是怎样的?(生:聪明好学,爱幻想)
2、从哪儿看出来的呢?(生:小外甥向我挑战,对诗;把月亮想象成天的眼睛)
3、那你想不想和聪明好学的小外甥一样呢。(请同学扮演小外甥和老师对诗)出示对诗的部分。
4、同桌对诗,男女生合作对诗
5、过渡: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你有没有感受到?我还没有感受到,12小节用了省略号,而且是两个省略号,说明(生:还有很多很多的诗)你还知道哪些?(请同学对自己积累的诗) 引导:是啊,每一句诗词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这就是(生:诗中月)(师板书:诗中月)
四、心中月
1、过渡:看来,多情的诗人在有月的夜晚个个都失眠了,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有月的诗在人间传诵呢。月亮给了诗人以灵感,也给了小外甥以灵感,令他产生了奇妙的幻想,那小外甥幻想中的月又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3——21小节。
2、引导:你看得懂这幅画吗?(出示月的变化图)指名学生说。
过渡:就是这样的一幅月亮每个月变化的图,在小外甥眼里成了——(生:天的眼睛)
3、指名一个学生读一读,出示:“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不假思索地说。理解“不假思索”。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生再读)追问:你说说,这是什么样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
4、他是怎样说这段话的呢?(生:想了一会儿,绘声绘色。) 追问:这里的“绘声绘色”还能换成什么词语?(生: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娓娓动听……)那你娓娓动听的读一读。(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5、师:你看,这小外甥眼里的月与“我”眼中的月,诗人眼中的月可就大不一样了,小外甥眼里的月让我们感觉到什么?
6、师:你看老师不该一个字,只要把这句话重新编排一下,就是一首诗
学生在配乐声中有感情的吟诵这首儿童诗。
7、师: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有幻想,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一起去看看心中的月亮(欣赏图片)可以静静的想一想,也可以试着写一写?
8、生动笔写,交流。
五、总结:
1、你看,月亮在我们的眼里和小外甥一样,是多趣多变的,在作家的眼里是多姿多彩的,在诗人的眼里又是多情多愁的,每个人心中的月都不一样。
2、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就有一轮怎样的月!让我们再次用心的望一望这轮明月。(齐读课题:望月)
教后反思
《望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是非常好的朗读素材。这节课,我带领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反复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感情色彩,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使学生进入文章描绘的美妙情境,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这成了我本节课的一大特色。“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首要目标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课上要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生会读书,爱读书。
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读好“舅舅”与“小外甥”“对诗”一段以及“小外甥”对月亮产生幻想的内容,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不但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而且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在此基础上,我提醒学生,注意文本中对朗读的暗示,如“清幽旷远”、“绘声绘色”等词语,我觉得应该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那样有利于形成习惯,学生们读书就会认真细致,就会自主地去感悟文本。此外,在朗读“对诗”一段时,我还注意培养学生合作能力——首先同桌合作“对诗”,然后小组间合作“对诗”,最后小组竞赛“对诗”。学生们合作中团结、竞争、默契、投入,课堂气
氛推向了高潮,丰富的语言与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情感锻造成“合金”,在学生心目中积淀下来。
我觉得每位孩子用童心感悟的世界都是美的。文中“小外甥”对月亮的幻想奇特,语言美妙如诗。我以此为“点”,给他们创造机会,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写出自己“沐浴”在月光里的思考,让他们释放心灵,用童心去感悟美好的世间万物。
一节课,在读与写的训练里,在诗和月的光辉里渐渐度过,学生们很愉快,我也很愉快。
《望月》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月,悄悄地成为夜空的主角,成为夜晚的天使。它将柔柔的月光倾泻在宽阔的江面上。
2、看,(出示月夜图)有月的夜空是多么的宁静而优美,望着画中的月儿在想象中沐浴着它的清辉,让我们一起轻轻的读课题!(读课题:望月)
3、现在,让我们也加入到这赏月的行列中。
二、眼中月
1、生自读第2自然段
引导:如果读到让你心动的句子,心动的词,应该及时画下来,再细细的品味。
2、我们先来感受一下江面上的月光。
3、交流,指导朗读
4、过渡:如果说刚才我们感受到的江面上的月光有着动态美,那么江两岸的月光就是一种静态美。
5、交流,指导朗读
从这段优美的文字里,我们品味出今晚的月光在我的眼里是迷人的、安详的,这段动心动情的文字,你去用心读一读。(生练读,推荐读,评议,齐读)
三、诗中月
1、过渡:沐浴在这明月的清辉下,作者今晚是睡不着觉了,我们也流连其中,更把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叫醒了。他坐在我身边,看着月亮出神呢。请大家读一读3—20自然段,说说你眼中的小外甥是怎样的?(生:聪明好学,爱幻想)
2、从哪儿看出来的呢?(生:小外甥向我挑战,对诗;把月亮想象成天的眼睛)
3、那你想不想和聪明好学的小外甥一样呢。(请同学扮演小外甥和老师对诗)出示对诗的部分。
4、同桌对诗,男女生合作对诗
5、过渡: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你有没有感受到?我还没有感受到,12小节用了省略号,而且是两个省略号,说明(生:还有很多很多的诗)你还知道哪些?(请同学对自己积累的诗) 引导:是啊,每一句诗词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这就是(生:诗中月)(师板书:诗中月)
四、心中月
1、过渡:看来,多情的诗人在有月的夜晚个个都失眠了,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有月的诗在人间传诵呢。月亮给了诗人以灵感,也给了小外甥以灵感,令他产生了奇妙的幻想,那小外甥幻想中的月又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3——21小节。
2、引导:你看得懂这幅画吗?(出示月的变化图)指名学生说。
过渡:就是这样的一幅月亮每个月变化的图,在小外甥眼里成了——(生:天的眼睛)
3、指名一个学生读一读,出示:“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不假思索地说。理解“不假思索”。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生再读)追问:你说说,这是什么样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
4、他是怎样说这段话的呢?(生:想了一会儿,绘声绘色。) 追问:这里的“绘声绘色”还能换成什么词语?(生: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娓娓动听……)那你娓娓动听的读一读。(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5、师:你看,这小外甥眼里的月与“我”眼中的月,诗人眼中的月可就大不一样了,小外甥眼里的月让我们感觉到什么?
6、师:你看老师不该一个字,只要把这句话重新编排一下,就是一首诗
学生在配乐声中有感情的吟诵这首儿童诗。
7、师: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有幻想,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一起去看看心中的月亮(欣赏图片)可以静静的想一想,也可以试着写一写?
8、生动笔写,交流。
五、总结:
1、你看,月亮在我们的眼里和小外甥一样,是多趣多变的,在作家的眼里是多姿多彩的,在诗人的眼里又是多情多愁的,每个人心中的月都不一样。
2、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就有一轮怎样的月!让我们再次用心的望一望这轮明月。(齐读课题:望月)
教后反思
《望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是非常好的朗读素材。这节课,我带领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反复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感情色彩,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使学生进入文章描绘的美妙情境,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这成了我本节课的一大特色。“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首要目标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课上要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生会读书,爱读书。
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读好“舅舅”与“小外甥”“对诗”一段以及“小外甥”对月亮产生幻想的内容,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不但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而且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在此基础上,我提醒学生,注意文本中对朗读的暗示,如“清幽旷远”、“绘声绘色”等词语,我觉得应该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那样有利于形成习惯,学生们读书就会认真细致,就会自主地去感悟文本。此外,在朗读“对诗”一段时,我还注意培养学生合作能力——首先同桌合作“对诗”,然后小组间合作“对诗”,最后小组竞赛“对诗”。学生们合作中团结、竞争、默契、投入,课堂气
氛推向了高潮,丰富的语言与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情感锻造成“合金”,在学生心目中积淀下来。
我觉得每位孩子用童心感悟的世界都是美的。文中“小外甥”对月亮的幻想奇特,语言美妙如诗。我以此为“点”,给他们创造机会,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写出自己“沐浴”在月光里的思考,让他们释放心灵,用童心去感悟美好的世间万物。
一节课,在读与写的训练里,在诗和月的光辉里渐渐度过,学生们很愉快,我也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