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的税收文化

浅谈中国古代税收思想与当今税收文化建设

【内容 摘要】: 我国税收文化的系统研究可以说是刚刚起步。税务部门在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活动中,要善于抓住机遇弘扬税收科学文化,明确中国现代税收文化的内容、意义和作用,形成衡量中国现代税收文化科学性的标准和共识。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对中国近现代税收制度和税收文化的影响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对中国走向近代社会曾有过消极作用,但其精华也会对中国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税收制度文化建设产生积极作用由于古代中国具有繁荣的商品货币交易,因此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既有适应自然经济的一面,也有适应货币经济的一面,它对中国税收制度,文化建设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具有规范税收管理的作用,二,具有国家对税收进行宏观调控的启发借鉴作用,三,具有对税收经营管理的借鉴作用。

【关 键 词】中国古代经济思想 中国古代税收思想 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税收制度建设 税收文化

国家税收,是指一个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按照法律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向其管辖范围内的各类纳税人,征收实物或货币而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税收的作用是税收职能在一定经济条件下的外在表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税收职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现阶段,税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和工具 税收在保证和实现财政收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因而能保证收入的稳定;同时,税收的征收十分广泛,能从多方筹集财政收入。2.税收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 国家通过税种的设置以及在税目、税率、加成征收或减免税等方面的规定,可以调节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造成冲击,更直接对税务部门建设和税务工作者个人思想产生激烈影响,面对挑战,优秀税务文化对于税务部门克服困难、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税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税机关进步与发展的标志,是推动国税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在当前社会经济和税收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力加强国税文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 中国古代税收的产生与发展

税收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税收是一个与国家发展有本质联系的分配范畴,它是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的,早在夏代我国就已经产生了国家凭借其政治力量进行强制课征的形式—贡,一般认为,贡是夏代王室对其所属部落或平民根据若干年土地收获的平均数按一定比例征收的农产物。到商代,贡逐渐演变为助法。到周代,助法又演变为彻法。夏、商、周三代的贡、助、彻,都是对土地收获原始的强制课征形式,在当时的土地所有制下,地租和赋税的某些特征,从税收起源的角度看,它们是税收的原始形式,是税收发展的雏形阶段。春秋时期,鲁国适应土地私有制发展实行的“初税亩”,标志着我国税收从雏形阶段进入了成熟时期。“初税亩”首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是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措施,同时也是税收起源的一个里程碑。除上述农业赋税外,早在商代,我国已经出现了商业手工业的赋税。商业和手工业在商代已经有所发展,但当时还没有征收赋税,即所谓“市廛而不税,并讥而不征。”

到了周代,为适应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开始对经过关卡或上市交易的物品征收“关市之赋”,对伐木、采矿、狩猎、捕鱼、煮盐等征收“山泽之赋”。这是我国最早的工商税收。

秦统一六国后,在原有赋税制度的基础上,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进。田租、赋税是秦国家的重要财产来源。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封建国家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和常备军制度。君权扩张和政费膨胀,使得国君不得不实行专制课征,税收的专制色彩日益增强。赋役和力役是封建国家主要的财政来源,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赋役立法,隋及唐前期的赋税制度均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宋代仍沿袭唐两税法,但将两税分为田赋,同时宋盐税是国家主要财政收入,此外还对出海贸易的商舶及海外诸国来华贸易的商舶征税。到元代,开始对酒醋等也实行专卖并课税。另外还实行市舶课税法和商税法。明和历代一样,仍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农业税、田赋是国家最大的财政进项,明初年,为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对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户籍、土地状况进行了清查,编造了记载户籍的"黄册"和记载土地状况的"鱼鳞图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国家仅次于赋役的税收,就是盐税。明代对内对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商业十分发达。明政府为了增加国库的收入,对投入流通的产品都依法征收赋税,国家由开始的法无明文规定任意征税到重视以法征税。清初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土地买卖的放开,将人口与土地绑缚在一起已经显得没有意义了。终于在康熙末年命令废止人丁税,实行地丁合一的制度。并且设立法案,表明这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决策更加有了法律保证。到民国时期为止,随着商品经济的冲击,以及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形成和发展,税收制度逐渐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先是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比较重要的是,这一时期从外国引起了近代直接税。近代直接税于18世纪末的英国首先创立,19世纪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推行。在我国,则从20世纪30和40年代才开始实行,当时国民党政府财政部曾经为此专设了直接税署,起先是于1936年10月首次开征所得税,总结,中国赋税历史源远流长,夏代开始,就出现了贡。进入战国,以鲁国“初税亩”为标志,开始征收实物田税。租税制一直延续到秦、汉、两晋。北魏实行均田制,至唐发展成为租庸调制。安史之乱之后,唐开始实行以土地、财产为征税标准、分夏秋两季征收的“两税法”。“两税法”一直沿用到明代。明朝中期,张居正提出了将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的“一条鞭法”。清朝建立以后,在田赋征收上仍沿用“一条鞭法”,清朝中期实行“摊丁入地”,简化征收手续,完成了赋和役的合一。到近现代后逐渐引入西方的近代直接税,税收制度建设逐渐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二, 中国古代税收思想

在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问题上,中国古代的理财思想大多主张以赋税收入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北宋的李觏提出了“国之所宝,租税也”。而有的则主张将财政收入来源的重点放在非税的经济收入上,比如《管子》一书反对强求的征籍,主张扩大经济收入以代替租税收入。至于如何扩大经济收入,《管子》一书提出了出乎一般人想象的卓越见解,主张用货币、价格、贸易等政策增加非税

的经济收入。在税收方面,中国古代的理财思想大多主张“轻税”,比如孔子和孟子提出的“轻徭薄赋”,隋文帝时期苏威提出的“轻赋役”,朱元璋轻徭薄赋以“阜民之财、息民之力”,丘浚提出的“上之取于下,固不可太过,亦不可不及”的思想等等。此外,按照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先秦时期的税收思想主要受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家的影响,例如, 以孔子、孟子、荀况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张薄赋敛,反对重税课。 先秦法家提倡通过法治以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反映在税收方面,不赞成无区别地轻税,主张运用税收的轻课与重课,推行其重农抑商的政策。秦朝至清朝时期,随着封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央集权统治的不断加强,税收成为维护封建统治加强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清后期体现尤为明显,税收思想的专制色彩日益增强。明代开始到清代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经济逐步走向崩溃,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在财政税收思想领域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当政者经常以重商原则作为处理国家财政税收事务的指针,当时国家的税收主要来源也有土地税负开始逐渐向商业税负转变。综合看来税收的属性本是国家的职能,而且以强制性、无偿性为其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的财税主张和措施客观上或顺应了历史的发展,也反映了人民大众一定的要求和愿望,但归根结底是为了“取之于民”,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解决国家的财政问题。所以说收税者和纳税者的利益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能一致的。古代税制,尤其是重农抑商这一封建统治政府奉行的行政政策和税收原则,从经济上压抑了商品经济的自然发展,从政治上强化了封建统治的专制化和集权化,也是我国近现代时期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

三,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税制改革

建国以来,我国的税制体系基本上建立了双主体税复合税制的模式,即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税,辅之以其他税种的税制体系。特别是以1994年税制改革为分水岭,我国税制进入了全面改革和深化的阶段,建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税制。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同时伴随着税制改革,1978年以前的这一阶段的税制发展,基本上是合并、简化的趋势。主要因为: 一是与单纯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二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公有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对税收的经济杠杆等调节分配作用认识还不够。尽管如此,我国这一阶段的税制还是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1979年以后,随着农村经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出现和逐步推广,对农业税制进行了适应性的改革和完善。1980年9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1981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同时明确规定涉外企业继续沿用修订后的工商统一税,并要缴纳车船使用牌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至此,我国的涉外税制初步建立起来。1980年9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1981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同时

明确规定涉外企业继续沿用修订后的工商统一税,并要缴纳车船使用牌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至此,我国的涉外税制初步建立起来。1984年国家实行第二步利改税,即对工商税制进行全面改革。两步利改税完成后,一方面基本理顺了国家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用法律的形式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固定下来,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增强了企业活力,也使国家财政有了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初步确立了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税收体系。1994年税制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泛、内容最深刻的一次税制改革,改革的方案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税制改革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借鉴外国税制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制定的,推行以后从总体上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经过这次税制改革和后来的逐步完善,到20世纪末,中国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税收制度,对于保证财政收入,加强宏观调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改革,中国的税制进一步简化、规范,税负更加公平,宏观调控作用增强,在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了税收的连年大幅度增长。

四, 对古代税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五,

完善我国的税收文化就必须要明确税收文化的

内涵,税收文化的建设并不只是税务机关单方面的

职责,也不仅仅是提高纳税人的税收意识和社会上

的纳税氛围,而是一个从完善财税体系、健全税收

法规、加强税收监管到提高征税人素质和纳税人意

识的各要素互相联系的系统工程。要建设完善这一

系统工程应着重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 1)

加强理论建设,(2)更新思想观念

税收就属于历史范畴,而且是在社会演进、历史变迁中举足轻重的历史范畴。所以学习税收历史,把握税收文化传统,就更具有现实意义。税收是伴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范畴

古代传统的税收,虽然也有一定的社会职能,但归根结底是为国家服务的。当国家的政治体制从专制集权政体向民主政体转化时,当经济体制从自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 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时,税收体制也会亦步亦趋地跟着转化。它的职能也会从主要为国家服务转为主要为社会、为人民、为纳税者服务,并以公开化、法制化、规范化,严格的监督机制为其主要特征。从而浮现出现代税收体制与古代税收体制的分水岭。

作为历史范畴的税收具有如此耐人寻味的特质、特性和特别功能,因此,我们对于税收文化传统更不能等闲视之。如何看待中国税收文化传统?--- 第一,

中国税收文化传统历史悠久, 第二,在中国税收文化传统中,“轻徭薄赋”、“富民强国”这一具有民本主义、人道主义的传统深入人心,而且两千多年前,就己明确。第三,是税收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思想原则。历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认为,只有发展生产,国家税收才能多起来。 第四,强调税收的社会协调、社会保障的职能,第五,主张税收“取民有制”或“有常”,要求税收规范化、制度化。孔子最早提出税收要“度于礼”;其后墨子提出“以其常正,收其租税,民则不变”;孟子提出“取于民有制”。中国税收文化中还有其他值得肯定的传统,如根据社会要求,对税收问题和原则开展公开争论的传统;根据政治、经济变化开展变法改新的传统,等等。但是,中国毕竟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统治历史,近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近三十年的苏联模式、计划经济运行的历史。这些历史的积淀交揉融汇在一起,互为作用,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成为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沉重包袱。中国古代的税收史基本是一部压榨老百姓——纳税者的血泪斑斑的历史。从春秋战国以来,政治家的主流思想,一直强调农业为本、重农抑商,并在税收思想中占主导地位,从经济上压抑了商品经济的自然发展,从政治上强化了封建统治的专制化和集权化,最后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状况。由此可见,税收文化传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不少不合理性。如何“扬其精华、弃其糟粕,”是一个不可轻视的问题。

税收文化传统既是历史的积淀和轨迹,又是未来的起跑线和瞭望台。今天的税收体制改革,税收法律的完善,吸纳人类税收文明优秀成果,都离不开这个基础。从事税务工作,因此我们要立身于税务平台的最前沿,对新信息、新观念、新趋势感悟保持敏感,保持革新意愿。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税收文化传统,知今且知古,就能正确判断和处理在税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现代化建设大业中大显身手。

六, 当今中国税收文化建设目标与方向

(3)加强制度建设,(4)改进工作方式

税收文化制度是税收文化的核心和准则,它既通过

固定的行为规范,推动税收文化理论的发展,又将

其成果作用于税收文化的行为。第一,要注重税收

文化的物质基础即税收活动中一切有形实体的建

设与完善,它是保证税收功能有效发挥,实现税收

文化目标的客观条件。如健全税收征管手段和设

备、提高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改善纳税人申报和税务人员工作的环境等。第二,在工作服务上,要优化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如开通税法咨询热线、推行多元化的纳税申报方式、设立相对独立的税收服务组织机构并把税收服务的窗口延伸到纳税人中去等。第三,在税法宣传上,要贴近百姓生活,实际而具体。如通过对公共建设运用多少税收收入、效率如何以及低保解决了多少人的温饱等的宣传,让人们切实认识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同时要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如通过开展知识竞赛宣传税法、在发票上印制税收小知识等。第四,完善我国财税体制,使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关系分明、政府与企业的上缴利税关系分明、企业与员工的代扣代缴关系分明,为税收文化的完善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五,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法体系,考虑制定税收基本法,并充实有关纳税人权利的内容,作为税务机关在征税工作中尊重纳税人的行为准则。同时要构建税收的司法保障体系,并研究设立税务警察和税务法庭。第六,加强税务系统自身的制度建设,如建立领导责任制、首问负责制、行为规范制度及监察处罚制度等。

(5)加强行为建设,(6)塑造良好形象

税收文化行为是税收文化理论导向的结果,是税收文化制度约束的反映,也是税收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要达到的终极目的。第一,对税务机关而言,要注重税务机关的公众形象,加强税务机关的对外信息发布工作,公开政务活动和办事程序,并采取社会协商对话、公众咨询活动和基层访问等形式开展社会沟通,缩短公众与税务机关的距离。第二,对税务人员而言,要强化税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加强对税务人员的热爱税收的事业观教育、依法治税的法制观教育、文明征税的公德观教育和廉洁奉公的廉政观教育,使他们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准,依法治税、文明收税。第

三,对纳税人而言,应使他们在自己脑海中形成全新的纳税观念,调整自己的行为,依法纳税,合法节税。第四,由于税收工作涉及诸多部门和方面,单靠税务机关难以对整个税收工作实施全面有效的管理,因而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需要加强同其它部门的协作配合,最终建立起全社会密切联系的协税护税网络。

总之,税收文化建设是一个新事物,也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级政府部门及广大群众的参与配合,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而税收文化的建设完善以至具有中国特色的税收文化的最终形成将是我国税收领域的又一重大变革,并必将有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浅谈中国古代税收思想与当今税收文化建设

【内容 摘要】: 我国税收文化的系统研究可以说是刚刚起步。税务部门在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活动中,要善于抓住机遇弘扬税收科学文化,明确中国现代税收文化的内容、意义和作用,形成衡量中国现代税收文化科学性的标准和共识。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对中国近现代税收制度和税收文化的影响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对中国走向近代社会曾有过消极作用,但其精华也会对中国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税收制度文化建设产生积极作用由于古代中国具有繁荣的商品货币交易,因此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既有适应自然经济的一面,也有适应货币经济的一面,它对中国税收制度,文化建设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具有规范税收管理的作用,二,具有国家对税收进行宏观调控的启发借鉴作用,三,具有对税收经营管理的借鉴作用。

【关 键 词】中国古代经济思想 中国古代税收思想 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税收制度建设 税收文化

国家税收,是指一个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按照法律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向其管辖范围内的各类纳税人,征收实物或货币而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税收的作用是税收职能在一定经济条件下的外在表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税收职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现阶段,税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和工具 税收在保证和实现财政收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因而能保证收入的稳定;同时,税收的征收十分广泛,能从多方筹集财政收入。2.税收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 国家通过税种的设置以及在税目、税率、加成征收或减免税等方面的规定,可以调节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造成冲击,更直接对税务部门建设和税务工作者个人思想产生激烈影响,面对挑战,优秀税务文化对于税务部门克服困难、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税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税机关进步与发展的标志,是推动国税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在当前社会经济和税收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力加强国税文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 中国古代税收的产生与发展

税收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税收是一个与国家发展有本质联系的分配范畴,它是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的,早在夏代我国就已经产生了国家凭借其政治力量进行强制课征的形式—贡,一般认为,贡是夏代王室对其所属部落或平民根据若干年土地收获的平均数按一定比例征收的农产物。到商代,贡逐渐演变为助法。到周代,助法又演变为彻法。夏、商、周三代的贡、助、彻,都是对土地收获原始的强制课征形式,在当时的土地所有制下,地租和赋税的某些特征,从税收起源的角度看,它们是税收的原始形式,是税收发展的雏形阶段。春秋时期,鲁国适应土地私有制发展实行的“初税亩”,标志着我国税收从雏形阶段进入了成熟时期。“初税亩”首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是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措施,同时也是税收起源的一个里程碑。除上述农业赋税外,早在商代,我国已经出现了商业手工业的赋税。商业和手工业在商代已经有所发展,但当时还没有征收赋税,即所谓“市廛而不税,并讥而不征。”

到了周代,为适应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开始对经过关卡或上市交易的物品征收“关市之赋”,对伐木、采矿、狩猎、捕鱼、煮盐等征收“山泽之赋”。这是我国最早的工商税收。

秦统一六国后,在原有赋税制度的基础上,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进。田租、赋税是秦国家的重要财产来源。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封建国家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和常备军制度。君权扩张和政费膨胀,使得国君不得不实行专制课征,税收的专制色彩日益增强。赋役和力役是封建国家主要的财政来源,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赋役立法,隋及唐前期的赋税制度均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宋代仍沿袭唐两税法,但将两税分为田赋,同时宋盐税是国家主要财政收入,此外还对出海贸易的商舶及海外诸国来华贸易的商舶征税。到元代,开始对酒醋等也实行专卖并课税。另外还实行市舶课税法和商税法。明和历代一样,仍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农业税、田赋是国家最大的财政进项,明初年,为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对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户籍、土地状况进行了清查,编造了记载户籍的"黄册"和记载土地状况的"鱼鳞图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国家仅次于赋役的税收,就是盐税。明代对内对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商业十分发达。明政府为了增加国库的收入,对投入流通的产品都依法征收赋税,国家由开始的法无明文规定任意征税到重视以法征税。清初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土地买卖的放开,将人口与土地绑缚在一起已经显得没有意义了。终于在康熙末年命令废止人丁税,实行地丁合一的制度。并且设立法案,表明这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决策更加有了法律保证。到民国时期为止,随着商品经济的冲击,以及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形成和发展,税收制度逐渐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先是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比较重要的是,这一时期从外国引起了近代直接税。近代直接税于18世纪末的英国首先创立,19世纪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推行。在我国,则从20世纪30和40年代才开始实行,当时国民党政府财政部曾经为此专设了直接税署,起先是于1936年10月首次开征所得税,总结,中国赋税历史源远流长,夏代开始,就出现了贡。进入战国,以鲁国“初税亩”为标志,开始征收实物田税。租税制一直延续到秦、汉、两晋。北魏实行均田制,至唐发展成为租庸调制。安史之乱之后,唐开始实行以土地、财产为征税标准、分夏秋两季征收的“两税法”。“两税法”一直沿用到明代。明朝中期,张居正提出了将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的“一条鞭法”。清朝建立以后,在田赋征收上仍沿用“一条鞭法”,清朝中期实行“摊丁入地”,简化征收手续,完成了赋和役的合一。到近现代后逐渐引入西方的近代直接税,税收制度建设逐渐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二, 中国古代税收思想

在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问题上,中国古代的理财思想大多主张以赋税收入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北宋的李觏提出了“国之所宝,租税也”。而有的则主张将财政收入来源的重点放在非税的经济收入上,比如《管子》一书反对强求的征籍,主张扩大经济收入以代替租税收入。至于如何扩大经济收入,《管子》一书提出了出乎一般人想象的卓越见解,主张用货币、价格、贸易等政策增加非税

的经济收入。在税收方面,中国古代的理财思想大多主张“轻税”,比如孔子和孟子提出的“轻徭薄赋”,隋文帝时期苏威提出的“轻赋役”,朱元璋轻徭薄赋以“阜民之财、息民之力”,丘浚提出的“上之取于下,固不可太过,亦不可不及”的思想等等。此外,按照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先秦时期的税收思想主要受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家的影响,例如, 以孔子、孟子、荀况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张薄赋敛,反对重税课。 先秦法家提倡通过法治以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反映在税收方面,不赞成无区别地轻税,主张运用税收的轻课与重课,推行其重农抑商的政策。秦朝至清朝时期,随着封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央集权统治的不断加强,税收成为维护封建统治加强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清后期体现尤为明显,税收思想的专制色彩日益增强。明代开始到清代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经济逐步走向崩溃,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在财政税收思想领域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当政者经常以重商原则作为处理国家财政税收事务的指针,当时国家的税收主要来源也有土地税负开始逐渐向商业税负转变。综合看来税收的属性本是国家的职能,而且以强制性、无偿性为其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的财税主张和措施客观上或顺应了历史的发展,也反映了人民大众一定的要求和愿望,但归根结底是为了“取之于民”,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解决国家的财政问题。所以说收税者和纳税者的利益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能一致的。古代税制,尤其是重农抑商这一封建统治政府奉行的行政政策和税收原则,从经济上压抑了商品经济的自然发展,从政治上强化了封建统治的专制化和集权化,也是我国近现代时期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

三,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税制改革

建国以来,我国的税制体系基本上建立了双主体税复合税制的模式,即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税,辅之以其他税种的税制体系。特别是以1994年税制改革为分水岭,我国税制进入了全面改革和深化的阶段,建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税制。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同时伴随着税制改革,1978年以前的这一阶段的税制发展,基本上是合并、简化的趋势。主要因为: 一是与单纯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二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公有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对税收的经济杠杆等调节分配作用认识还不够。尽管如此,我国这一阶段的税制还是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1979年以后,随着农村经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出现和逐步推广,对农业税制进行了适应性的改革和完善。1980年9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1981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同时明确规定涉外企业继续沿用修订后的工商统一税,并要缴纳车船使用牌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至此,我国的涉外税制初步建立起来。1980年9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1981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同时

明确规定涉外企业继续沿用修订后的工商统一税,并要缴纳车船使用牌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至此,我国的涉外税制初步建立起来。1984年国家实行第二步利改税,即对工商税制进行全面改革。两步利改税完成后,一方面基本理顺了国家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用法律的形式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固定下来,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增强了企业活力,也使国家财政有了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初步确立了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税收体系。1994年税制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泛、内容最深刻的一次税制改革,改革的方案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税制改革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借鉴外国税制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制定的,推行以后从总体上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经过这次税制改革和后来的逐步完善,到20世纪末,中国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税收制度,对于保证财政收入,加强宏观调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改革,中国的税制进一步简化、规范,税负更加公平,宏观调控作用增强,在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了税收的连年大幅度增长。

四, 对古代税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五,

完善我国的税收文化就必须要明确税收文化的

内涵,税收文化的建设并不只是税务机关单方面的

职责,也不仅仅是提高纳税人的税收意识和社会上

的纳税氛围,而是一个从完善财税体系、健全税收

法规、加强税收监管到提高征税人素质和纳税人意

识的各要素互相联系的系统工程。要建设完善这一

系统工程应着重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 1)

加强理论建设,(2)更新思想观念

税收就属于历史范畴,而且是在社会演进、历史变迁中举足轻重的历史范畴。所以学习税收历史,把握税收文化传统,就更具有现实意义。税收是伴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范畴

古代传统的税收,虽然也有一定的社会职能,但归根结底是为国家服务的。当国家的政治体制从专制集权政体向民主政体转化时,当经济体制从自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 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时,税收体制也会亦步亦趋地跟着转化。它的职能也会从主要为国家服务转为主要为社会、为人民、为纳税者服务,并以公开化、法制化、规范化,严格的监督机制为其主要特征。从而浮现出现代税收体制与古代税收体制的分水岭。

作为历史范畴的税收具有如此耐人寻味的特质、特性和特别功能,因此,我们对于税收文化传统更不能等闲视之。如何看待中国税收文化传统?--- 第一,

中国税收文化传统历史悠久, 第二,在中国税收文化传统中,“轻徭薄赋”、“富民强国”这一具有民本主义、人道主义的传统深入人心,而且两千多年前,就己明确。第三,是税收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思想原则。历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认为,只有发展生产,国家税收才能多起来。 第四,强调税收的社会协调、社会保障的职能,第五,主张税收“取民有制”或“有常”,要求税收规范化、制度化。孔子最早提出税收要“度于礼”;其后墨子提出“以其常正,收其租税,民则不变”;孟子提出“取于民有制”。中国税收文化中还有其他值得肯定的传统,如根据社会要求,对税收问题和原则开展公开争论的传统;根据政治、经济变化开展变法改新的传统,等等。但是,中国毕竟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统治历史,近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近三十年的苏联模式、计划经济运行的历史。这些历史的积淀交揉融汇在一起,互为作用,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成为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沉重包袱。中国古代的税收史基本是一部压榨老百姓——纳税者的血泪斑斑的历史。从春秋战国以来,政治家的主流思想,一直强调农业为本、重农抑商,并在税收思想中占主导地位,从经济上压抑了商品经济的自然发展,从政治上强化了封建统治的专制化和集权化,最后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状况。由此可见,税收文化传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不少不合理性。如何“扬其精华、弃其糟粕,”是一个不可轻视的问题。

税收文化传统既是历史的积淀和轨迹,又是未来的起跑线和瞭望台。今天的税收体制改革,税收法律的完善,吸纳人类税收文明优秀成果,都离不开这个基础。从事税务工作,因此我们要立身于税务平台的最前沿,对新信息、新观念、新趋势感悟保持敏感,保持革新意愿。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税收文化传统,知今且知古,就能正确判断和处理在税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现代化建设大业中大显身手。

六, 当今中国税收文化建设目标与方向

(3)加强制度建设,(4)改进工作方式

税收文化制度是税收文化的核心和准则,它既通过

固定的行为规范,推动税收文化理论的发展,又将

其成果作用于税收文化的行为。第一,要注重税收

文化的物质基础即税收活动中一切有形实体的建

设与完善,它是保证税收功能有效发挥,实现税收

文化目标的客观条件。如健全税收征管手段和设

备、提高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改善纳税人申报和税务人员工作的环境等。第二,在工作服务上,要优化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如开通税法咨询热线、推行多元化的纳税申报方式、设立相对独立的税收服务组织机构并把税收服务的窗口延伸到纳税人中去等。第三,在税法宣传上,要贴近百姓生活,实际而具体。如通过对公共建设运用多少税收收入、效率如何以及低保解决了多少人的温饱等的宣传,让人们切实认识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同时要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如通过开展知识竞赛宣传税法、在发票上印制税收小知识等。第四,完善我国财税体制,使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关系分明、政府与企业的上缴利税关系分明、企业与员工的代扣代缴关系分明,为税收文化的完善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五,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法体系,考虑制定税收基本法,并充实有关纳税人权利的内容,作为税务机关在征税工作中尊重纳税人的行为准则。同时要构建税收的司法保障体系,并研究设立税务警察和税务法庭。第六,加强税务系统自身的制度建设,如建立领导责任制、首问负责制、行为规范制度及监察处罚制度等。

(5)加强行为建设,(6)塑造良好形象

税收文化行为是税收文化理论导向的结果,是税收文化制度约束的反映,也是税收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要达到的终极目的。第一,对税务机关而言,要注重税务机关的公众形象,加强税务机关的对外信息发布工作,公开政务活动和办事程序,并采取社会协商对话、公众咨询活动和基层访问等形式开展社会沟通,缩短公众与税务机关的距离。第二,对税务人员而言,要强化税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加强对税务人员的热爱税收的事业观教育、依法治税的法制观教育、文明征税的公德观教育和廉洁奉公的廉政观教育,使他们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准,依法治税、文明收税。第

三,对纳税人而言,应使他们在自己脑海中形成全新的纳税观念,调整自己的行为,依法纳税,合法节税。第四,由于税收工作涉及诸多部门和方面,单靠税务机关难以对整个税收工作实施全面有效的管理,因而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需要加强同其它部门的协作配合,最终建立起全社会密切联系的协税护税网络。

总之,税收文化建设是一个新事物,也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级政府部门及广大群众的参与配合,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而税收文化的建设完善以至具有中国特色的税收文化的最终形成将是我国税收领域的又一重大变革,并必将有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相关文章

  • 中国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的现状与建议
  • 作者:魏鹏举王玺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01期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3)05-0045-07 2013年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转型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及十八大确立了文化产业 ...查看


  • 地税局六五普法指导思想研究
  • 2010年是"五.五"普法的收尾之年,明年将是"六.五"普法开局之年,现在研究"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规划,从而使"五.五"普法和"六.五&qu ...查看


  • [观点]文化产业不同行业应制定差异性的税收政策
  • 小编宣文有话说: 1月6日,第三届文化经济发展论坛在中央财经大学开幕,本届主题是"文化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会上,专注于财税研究的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马海涛发表主题演讲,介绍了他对于完善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 ...查看


  •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 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同时,国家不忘精神文明建设,陆续出台一些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建设发展: 1.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强调"加快发展文化产 ...查看


  • 中国税收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的公共支出因素分析
  • 20"年07月(第25卷第07期) 善泵埒绮臂疆 E莓哦Cm衄默埘10ndcMa衄g即舱m JIll..2011 (V01.25,No.07) ●中国经济[DoI]lo.3969/j.issn.1007-5097.2011.07. ...查看


  • 纳税遵从的成本_效益分析
  • 违法扩大自由裁量权给偷骗税活动提供方便,应尽最大可能从制度上和技术上削减和上收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坚决取缔非法的自由裁量权,对包含合法自由裁量权的执法权,要分解并部分上收. 第四,建立广泛的税案处罚比照制度.只要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在确 ...查看


  • 广电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现状和特点以及税收筹划分析
  •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8-000-01 摘 要 基于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税收政策,是广电文化产业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本文对广电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进行梳理,对税收政策的特点及税收筹划进行 ...查看


  • _营改增_后我国传媒企业税收筹划要点浅析_罗春龄
  • ACCOUNTING LEARNING "营改增"后我国传媒企业税收筹划要点浅析 文/罗春龄 摘要:我国传媒企业在"营改增"的政策带动下,税收政策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又对传媒企业 ...查看


  • 韩国发展文化产业融资政策及其启示
  • 摘 要:近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十二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被列为战略发展产业,对拉动国民生产总值起到推动促进作用.但是,我国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存在着投资总量不足.投资方式单一问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