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论文

谈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摘 要:幼儿的攻击性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

容,心理学中把攻击性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攻击性行为在大班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现在社会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小孩,家中长辈都比较疼爱,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导致孩子占有欲旺盛,稍不如意,就以攻击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如果攻击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这个阶段的发展对幼儿以后乃至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只有正确认识幼儿攻击行为的表现和特点才能进行有效干预,帮助幼儿克服攻击行为,学会合理解决问题,促进其社会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大班幼儿;影响因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271-01

一、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心理学中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敌意或攻

击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有研究表明:

3-4岁是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反抗期,心理发育的状态会影响人今后的性格和情感的健康形成和发展。随着孩子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心理变化急剧,特别是孩子的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教育者却还停滞不前,造成教养者要求与孩子心理需要的不同,从而引起孩子种种反抗行为,出现了反抗倾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防止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至关重要。

二、大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特征和表现

大班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大多数是与玩伴之间发生冲突引起的。攻击的方式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发生变化。5-6岁幼儿常常会采用踢打对方的方式,多数是为争夺玩具,他们的攻击性常表现为工具性攻击,而年龄大一些的幼儿逐渐从身体性的攻击转而采用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等方式,年龄再大一些的幼儿,他们仍会为争夺某样东西而发生攻击性行为,其主要目的是为伤害别人,使自己获利。

男孩的各种攻击性行为都比女孩多,他们无论是在实际的攻击行为还是在攻击行为倾向上,都比女孩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而女孩在受到攻击时则有的哭泣、退让、有的向老师报告,而较少采取报复。男孩不仅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攻击,还有更多的言语攻击。幼儿攻击同伴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从中班起,幼儿攻击同性比例显著对于异性同伴,到幼儿园大班(6岁)时,则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三、对幼儿进行攻击性行为探索及解决策略

1、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引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有很大关系。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对小孩百依百顺,任凭其呼风唤雨,为所欲为,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也不加以制止。孩子长年累月处于这样一种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有错误也不能纠正,不合理的欲望却常常在无原则的纵容下得到满足,因而使孩子养成任性、不讲道理的个性,而且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也得到了强化。这时,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攻击别人的情感。

2、学校环境因素引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习性学家劳伦茨则指出,攻击性是环境中的诱因所激发的本能。在幼儿园里操作材料是幼儿学习的必要条件。操作材料的有效投放直接关系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操作材料充足,幼儿能各得其所,自己操作完了以后还可以与别的小朋友交换着玩,幼儿之间友好相处,共同学习。反之,学习材料不足,幼儿便会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操作材料的获得上,不但影响幼儿之间的感情,更是耽误了幼儿学习、获得的机会。

3、对幼儿进行攻击性行为的解决策略

(1)、创设良好的环境

幼儿的行为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生活在一个有良好家庭环境中以及有充裕的时间玩耍和许多玩具的孩子,攻击性行为会大大减少。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幼儿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

(2)、要合理安排一日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可保证幼儿各器官,组织有节奏的活动,防止神经过度疲劳或过于抑制,对于形成良好的习惯有积极促进作用。

(3)、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要注意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及善良、谦让、合作等良好品格,这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土壤。

(4)、家园合作

教师与在家长要相互配合,发挥作用。在帮助家长改正不良教养方式的基础上,促使家长配合,巩固矫正的效果,如正确引导幼儿并促进幼儿向好的方面学习。

谈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摘 要:幼儿的攻击性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

容,心理学中把攻击性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攻击性行为在大班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现在社会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小孩,家中长辈都比较疼爱,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导致孩子占有欲旺盛,稍不如意,就以攻击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如果攻击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这个阶段的发展对幼儿以后乃至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只有正确认识幼儿攻击行为的表现和特点才能进行有效干预,帮助幼儿克服攻击行为,学会合理解决问题,促进其社会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大班幼儿;影响因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271-01

一、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心理学中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敌意或攻

击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有研究表明:

3-4岁是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反抗期,心理发育的状态会影响人今后的性格和情感的健康形成和发展。随着孩子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心理变化急剧,特别是孩子的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教育者却还停滞不前,造成教养者要求与孩子心理需要的不同,从而引起孩子种种反抗行为,出现了反抗倾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防止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至关重要。

二、大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特征和表现

大班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大多数是与玩伴之间发生冲突引起的。攻击的方式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发生变化。5-6岁幼儿常常会采用踢打对方的方式,多数是为争夺玩具,他们的攻击性常表现为工具性攻击,而年龄大一些的幼儿逐渐从身体性的攻击转而采用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等方式,年龄再大一些的幼儿,他们仍会为争夺某样东西而发生攻击性行为,其主要目的是为伤害别人,使自己获利。

男孩的各种攻击性行为都比女孩多,他们无论是在实际的攻击行为还是在攻击行为倾向上,都比女孩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而女孩在受到攻击时则有的哭泣、退让、有的向老师报告,而较少采取报复。男孩不仅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攻击,还有更多的言语攻击。幼儿攻击同伴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从中班起,幼儿攻击同性比例显著对于异性同伴,到幼儿园大班(6岁)时,则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三、对幼儿进行攻击性行为探索及解决策略

1、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引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有很大关系。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对小孩百依百顺,任凭其呼风唤雨,为所欲为,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也不加以制止。孩子长年累月处于这样一种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有错误也不能纠正,不合理的欲望却常常在无原则的纵容下得到满足,因而使孩子养成任性、不讲道理的个性,而且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也得到了强化。这时,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攻击别人的情感。

2、学校环境因素引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习性学家劳伦茨则指出,攻击性是环境中的诱因所激发的本能。在幼儿园里操作材料是幼儿学习的必要条件。操作材料的有效投放直接关系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操作材料充足,幼儿能各得其所,自己操作完了以后还可以与别的小朋友交换着玩,幼儿之间友好相处,共同学习。反之,学习材料不足,幼儿便会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操作材料的获得上,不但影响幼儿之间的感情,更是耽误了幼儿学习、获得的机会。

3、对幼儿进行攻击性行为的解决策略

(1)、创设良好的环境

幼儿的行为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生活在一个有良好家庭环境中以及有充裕的时间玩耍和许多玩具的孩子,攻击性行为会大大减少。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幼儿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

(2)、要合理安排一日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可保证幼儿各器官,组织有节奏的活动,防止神经过度疲劳或过于抑制,对于形成良好的习惯有积极促进作用。

(3)、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要注意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及善良、谦让、合作等良好品格,这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土壤。

(4)、家园合作

教师与在家长要相互配合,发挥作用。在帮助家长改正不良教养方式的基础上,促使家长配合,巩固矫正的效果,如正确引导幼儿并促进幼儿向好的方面学习。


相关文章

  • 幼儿园大班儿童规则意识论文
  • 幼儿园大班儿童规则意识论文 摘要:幼儿园的过渡环节容易被幼儿园和教师忽略.对于"过渡环节"的合理安排应成为一种思路和理念.我们要做到真正关注幼儿.关心幼儿一日生活的每时每刻,将原本过渡环节中的消极等待行为转变为积极行为, ...查看


  •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策略
  • 目录 摘要................................................................2 文献综述............................................. ...查看


  •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摘要]: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20世纪初以来就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关注,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极具事件意义的课题.我在实践教学工作中,采用间歇强化法成功矫正了一个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间歇强化法是一种对所发生行为进行强化 ...查看


  • 关于学前教育的论文
  • 关于学前教育的论文 幼儿园和小学是分属两个学段的教育机构,在教育教学诸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儿童从幼儿园那种以游戏为主导的活动模式转向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形式的学习模式,很难一下子适应.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幼儿教育发展出现的共性之一就是幼 ...查看


  •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测评量表]的编制与使用
  • 2001年4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柱)Aor.2001 第H卷第2期.J-do"nnerMon鲋hh朋ldu-Ⅲty(Edu叫[londSclenre).ol14No二<学前 王量/(字前'L重0珲链柬州1}量毒)a ...查看


  • 福海县职称论文发表网-引导教师幼儿园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福海县职称论文发表网-引导|教师|幼儿园论文选题题目 福海县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引导|教师|幼儿 ...查看


  • 幼儿园大班体育教案:勇敢的奥特曼
  • "奥特曼,出击!"说完,铭铭就一拳打在了劲劲的脸上.这样的情况随着动画片的热播,在幼儿交往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虽然我们经常提醒和教育,但是效果不大.于是我就想,既然幼儿喜欢奥特曼的形象,喜欢拳击的动作,我为什么不能把它作为 ...查看


  • 幼儿教育教学论文幼儿教师教学论文v纯属转发
  • 幼儿教育教学论文幼儿教师教学论文: 由"忆之雕"转发 加强交流互补 促进平稳过渡 长期以来,由于幼儿园与小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不同,大班幼儿入小学后一段时间难以适应,影响了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妥善解决 ...查看


  • 科研论文: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 科研论文: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科研论文: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摘 要]在幼儿园实习有一段时间了,最让我关注的不是那些乖巧听话的孩子,不是那些聪明能干的孩子,而是那些"特殊"的孩子.这里我所说的"特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