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地洞读后感

《地洞》读后感

阅读《地洞》的时候,我常常在想文章中的主角到底是一只小动物还是一个人,后来又读了卡夫卡的其他作品,我发现作者不会用心去写一部现实主义动物小说,这不符合他的创作原则,他甚至都没有研究过什么是动物学。然而一处存在于地面之下的地洞又不符合人类的居住习惯。于是我便更倾向于认为两者皆有。 在《地洞》中,作者描写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地洞”。地洞是由一个小动物为了有一个藏身之处而精心营造的。由于精心设计和建造,这个地洞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其中既有曲曲折折的各种各样的通道,有安全的中心广场,又有掩盖得十分巧妙不易被觉察和发现的入口处和出口处,所以这是一个工程浩大的防御建筑。在这个防御性建筑里,小动物也曾有过由此而来的自豪、幸福和快乐。小动物认为“我把洞修成了,看样子还挺成功”。“这世上无论什么能有多安全,它就有多安全”。同时,小动物还感到“这地洞最大的优点是它的寂静”。在这里,它“什么也听不见,洞里一片寂静。林间的微风吹了进来,既温暖又凉爽”。所以,对于小动物来说,地洞是一个既安全而又舒服的地方,是一个可供栖息的堡垒。

一只动物为了防御敌人而建造了一个地洞,但它总不满意,因为这个地洞仍然危机四伏,它没有真正的安全感。它总觉得危险无处不在,“而且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它担心事务的贮藏,“糟糕的是,我每每从梦中惊醒,就仿佛觉得目前这种粮食分贮法是完全失算的,它会招致严重的危险,非立即加以纠正不可,睡意和疲劳也在所不顾。”担心洞口的隐蔽,“也许他就混在那些疏忽大意地走过入口处的人们之中,无非像我那样,只想证实门户仍安然无恙,静候袭击,就走了过去。因为他们知道主人不在家里,或者也许他们清楚得很,主人就埋伏在附近灌木丛中,天真地守候着家门。”„„ 地洞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野外则是一个无限开阔的世界。地洞里的小动物惧怕野外,但又需要时常去野外溜达。“我经常离开地洞——虽然只是很短的时间——去外面溜达,以便让自己冷静冷静,同时检查一下地洞是否坚固。要是长时间离开地洞,我会感到受惩罚似的难以忍受,但短时间出去走动走动,我以为也是很有必要的。”地洞里封闭的生活是为了逃避野外充满危险的生活,而野外的自由生活又是对地洞里的生活的一种挑衅和监视。

它无时无刻不在惴惴不安,却又无可奈何。

当它即将相信地洞是个可以安全栖息的居所时,却在地洞内听见了“曲曲”声,那是与他“毗邻而居的邻居”,它又必须担心处于身边的威胁,担心那个“邻居”会突然冲入他的堡垒,让它无处容身。

于是它或许又陷入了缺少安全感的世界,随时随地,猜忌,怀疑,不安„„ 但是,于我而言,作者描绘的这样一个地洞,并不是一个一般的场所。地洞的规模和结构更像人的作品,地洞的功能和意义也更指向于人的心理和精神需要,从艺术创作的内在特征来看,地洞更应该是作者以形象化和象征的创作方式所创造的一个精神家园,是作者内在精神世界的外在对应物。

从《地洞》中我看到的卡夫卡是个极其敏感的人,他把自己局限于自己的世界,认为那里比较安全,却仍然存在着危险,他总担心会有人想要突破他设置的屏障,接近他的内心,看到他的软弱,于是他不信赖任何人,觉得不论是谁,对他毫无益处。

“假如我有某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把观察哨的任务交给他,那我就可以放

心地下去了。”然而,如果这个我所信赖的人要求报酬呢?如果他想看一看地洞怎么办?“让他独自下去吧,这绝对无考虑之余地;我跟他同时下去呢,则他在我背后放哨给我带来的益处便成为泡影了。”如何维持信赖呢?“信赖一个人,在同时监视着他,或至少能够监视他的情况下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这就奇怪了:信赖一个人,如何还需要监视?监视一个人,为何还能说是信赖?

卡夫卡是一个艺术的殉难者,他毕生都把文学创作当作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和巨大幸福。为了创作,任何诱惑他都能抵制,任何损失和牺牲他也在所不惜。于是友谊、爱情、婚姻、天伦之乐„„生活上世俗所要求的一切,他都置之度外,把自己关闭在孤寂的世界里。卡夫卡把写作当作维护他的精神生命的需要,对于他,孤独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他说“自从我能记事以来,一种维护我精神生命的深刻焦虑,便使我对其他一切事情都冷漠淡泊”。因为“越处于孤寂的环境之中,我越觉得满足”。卡夫卡到底要求孤寂到什么程度以及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孤寂呢?他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凡是与文学无关的一切都使我痛恨;与人谈话(哪怕是有关文学的谈话)都使我无聊,会客使我无聊,我的亲戚们的痛苦和欢乐使我极端无聊。谈话夺走了我所思考的一切:重要性、严肃性、真理。”由此可以看出,卡夫卡所要求的孤寂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他决心“要不顾一切地、不惜任何代价地来写作”,这是他为生存而进行的战斗,这是他的生存需要,也是他的个人意志的需要。但是,写作这也仅仅是他的个人意志需要,是他对生命的其他需要的暂时规避,写作是不能彻底化解他的生命存在的终极矛盾的,所以,卡夫卡的一生也始终还是矛盾和痛苦的。于是,这种矛盾和痛苦被表现在他的小说《地洞》中,《地洞》中也就有了种种奇怪的矛盾,《地洞》也就还原了卡夫卡矛盾的被撕裂的内心世界的图景。

作为作家,他的敏感让他发现了许多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但作为一个普通人,过多的敏感使他陷入无法摆脱的矛盾。他像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天真地认为,把自己藏在自己的世界才能有些许的安全感。

地洞是小动物为保安全的藏身之处,更是卡夫卡藏匿其中避免伤害一心创作的处所。

《地洞》读后感

阅读《地洞》的时候,我常常在想文章中的主角到底是一只小动物还是一个人,后来又读了卡夫卡的其他作品,我发现作者不会用心去写一部现实主义动物小说,这不符合他的创作原则,他甚至都没有研究过什么是动物学。然而一处存在于地面之下的地洞又不符合人类的居住习惯。于是我便更倾向于认为两者皆有。 在《地洞》中,作者描写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地洞”。地洞是由一个小动物为了有一个藏身之处而精心营造的。由于精心设计和建造,这个地洞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其中既有曲曲折折的各种各样的通道,有安全的中心广场,又有掩盖得十分巧妙不易被觉察和发现的入口处和出口处,所以这是一个工程浩大的防御建筑。在这个防御性建筑里,小动物也曾有过由此而来的自豪、幸福和快乐。小动物认为“我把洞修成了,看样子还挺成功”。“这世上无论什么能有多安全,它就有多安全”。同时,小动物还感到“这地洞最大的优点是它的寂静”。在这里,它“什么也听不见,洞里一片寂静。林间的微风吹了进来,既温暖又凉爽”。所以,对于小动物来说,地洞是一个既安全而又舒服的地方,是一个可供栖息的堡垒。

一只动物为了防御敌人而建造了一个地洞,但它总不满意,因为这个地洞仍然危机四伏,它没有真正的安全感。它总觉得危险无处不在,“而且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它担心事务的贮藏,“糟糕的是,我每每从梦中惊醒,就仿佛觉得目前这种粮食分贮法是完全失算的,它会招致严重的危险,非立即加以纠正不可,睡意和疲劳也在所不顾。”担心洞口的隐蔽,“也许他就混在那些疏忽大意地走过入口处的人们之中,无非像我那样,只想证实门户仍安然无恙,静候袭击,就走了过去。因为他们知道主人不在家里,或者也许他们清楚得很,主人就埋伏在附近灌木丛中,天真地守候着家门。”„„ 地洞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野外则是一个无限开阔的世界。地洞里的小动物惧怕野外,但又需要时常去野外溜达。“我经常离开地洞——虽然只是很短的时间——去外面溜达,以便让自己冷静冷静,同时检查一下地洞是否坚固。要是长时间离开地洞,我会感到受惩罚似的难以忍受,但短时间出去走动走动,我以为也是很有必要的。”地洞里封闭的生活是为了逃避野外充满危险的生活,而野外的自由生活又是对地洞里的生活的一种挑衅和监视。

它无时无刻不在惴惴不安,却又无可奈何。

当它即将相信地洞是个可以安全栖息的居所时,却在地洞内听见了“曲曲”声,那是与他“毗邻而居的邻居”,它又必须担心处于身边的威胁,担心那个“邻居”会突然冲入他的堡垒,让它无处容身。

于是它或许又陷入了缺少安全感的世界,随时随地,猜忌,怀疑,不安„„ 但是,于我而言,作者描绘的这样一个地洞,并不是一个一般的场所。地洞的规模和结构更像人的作品,地洞的功能和意义也更指向于人的心理和精神需要,从艺术创作的内在特征来看,地洞更应该是作者以形象化和象征的创作方式所创造的一个精神家园,是作者内在精神世界的外在对应物。

从《地洞》中我看到的卡夫卡是个极其敏感的人,他把自己局限于自己的世界,认为那里比较安全,却仍然存在着危险,他总担心会有人想要突破他设置的屏障,接近他的内心,看到他的软弱,于是他不信赖任何人,觉得不论是谁,对他毫无益处。

“假如我有某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把观察哨的任务交给他,那我就可以放

心地下去了。”然而,如果这个我所信赖的人要求报酬呢?如果他想看一看地洞怎么办?“让他独自下去吧,这绝对无考虑之余地;我跟他同时下去呢,则他在我背后放哨给我带来的益处便成为泡影了。”如何维持信赖呢?“信赖一个人,在同时监视着他,或至少能够监视他的情况下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这就奇怪了:信赖一个人,如何还需要监视?监视一个人,为何还能说是信赖?

卡夫卡是一个艺术的殉难者,他毕生都把文学创作当作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和巨大幸福。为了创作,任何诱惑他都能抵制,任何损失和牺牲他也在所不惜。于是友谊、爱情、婚姻、天伦之乐„„生活上世俗所要求的一切,他都置之度外,把自己关闭在孤寂的世界里。卡夫卡把写作当作维护他的精神生命的需要,对于他,孤独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他说“自从我能记事以来,一种维护我精神生命的深刻焦虑,便使我对其他一切事情都冷漠淡泊”。因为“越处于孤寂的环境之中,我越觉得满足”。卡夫卡到底要求孤寂到什么程度以及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孤寂呢?他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凡是与文学无关的一切都使我痛恨;与人谈话(哪怕是有关文学的谈话)都使我无聊,会客使我无聊,我的亲戚们的痛苦和欢乐使我极端无聊。谈话夺走了我所思考的一切:重要性、严肃性、真理。”由此可以看出,卡夫卡所要求的孤寂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他决心“要不顾一切地、不惜任何代价地来写作”,这是他为生存而进行的战斗,这是他的生存需要,也是他的个人意志的需要。但是,写作这也仅仅是他的个人意志需要,是他对生命的其他需要的暂时规避,写作是不能彻底化解他的生命存在的终极矛盾的,所以,卡夫卡的一生也始终还是矛盾和痛苦的。于是,这种矛盾和痛苦被表现在他的小说《地洞》中,《地洞》中也就有了种种奇怪的矛盾,《地洞》也就还原了卡夫卡矛盾的被撕裂的内心世界的图景。

作为作家,他的敏感让他发现了许多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但作为一个普通人,过多的敏感使他陷入无法摆脱的矛盾。他像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天真地认为,把自己藏在自己的世界才能有些许的安全感。

地洞是小动物为保安全的藏身之处,更是卡夫卡藏匿其中避免伤害一心创作的处所。


相关文章

  • 止庵:他就是一个读书人
  • 止庵:他就是一个读书人 2011 年09月20日 16:13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T |T 止庵的名字出现在公众视野里,或许是因他冲淡平和的书评书话.十几本读书随笔,或是因他编校的<周作人自编文集>.他的<周作人传> ...查看


  • 弗兰茨·卡夫卡简介
  • 弗兰茨·卡卡夫F(rnz Kafka,188a-1324)9 奥地利小家,说方西代派现学文师.大创他作的<审>.<判形记变>.美<>.<国城堡等作>被品认公为二十纪世界文世学经的之作.卡典卡在 ...查看


  • 卡夫卡与表现主义文学精神
  • 摘 要:卡夫卡是表现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中以独特的"卡夫卡式"风格,展现了现实世界的荒诞性和非理性,西方世界的法律等国家机器的本质和强权的不可超越性,揭示了西方现代人人性被物质.金钱所异化,以及在荒诞的社会现 ...查看


  • 变形记读后感500字
  • 变形记读后感500字(一) 读了卡夫卡的这本书之后,溢满内心的尽是压抑,阴冷,与黑暗. 故事发生在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 ...查看


  •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2000字
  • <变形记>是卡夫卡短篇代表作,代表了作者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在<变形记>中,职业为推销员的主人翁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虫.这是卡夫卡最著名的一部作品,也包含很多象征意义 ...查看


  •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
  • 读卡夫卡<变形记>有感 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反复阅读<变形记>开始. 在本书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最后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的荒诞情 ...查看


  • 受伤的苹果树
  • 他是一个敏感的人,敏感的人往往很容易遭受挫折. 在与人交往中,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不友好的眼神都会让他思虑再三.因为不时受着心灵的煎熬,所以他经常受伤.他也不愿意经常待在家里,因为父亲想让他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或者公务员,而他接连让父亲失 ...查看


  • 十宗罪语录
  • 我写作,我就是上帝,我赦免一切人,一切罪. 5. 中国人的优越感其实是建立在对他人的歧视之上.城市人歧视农村人,健全人歧视残疾人. 6. 每个人都是一座监狱! 7. 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纪伯伦 8.痛苦就是被迫离开原地 ...查看


  • [饥饿的艺术家]读后感
  • <饥饿的艺术家>读后感 车辆工程系 车辆101班 215100525 邵卫伟 看了卡夫卡的<饥饿的艺术家>,让我有了很深的感触.故事以饥饿艺术家的草草埋葬结束,从中卡夫卡 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是对现实的一种抨击,对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