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世纪以来王安忆短篇小说创作

毕业设计(论文)

试析新世纪以来王安忆短篇小说创作

系 别:

专业(班级):

作者(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文学与教育系 汉语言文学13级专升本班 XX 同学([1**********]) XX (讲师) 2015年04月03日

蚌埠学院教务处制

目 录

摘要:............................................................................................................................................... 1

1 概 述 . .................................................................................................................................... 3

2 王安忆笔下的世俗生活 . ............................................................................................................ 4

2.1形态万千的城市面貌 . ....................................................................................................... 4

2.1.1丰饶的城市环境 . ................................................................................................... 4

2.2乡村生活的回望 . ............................................................................................................... 4

2.2.1浓郁的乡土气息 . ................................................................................................... 4

2.2.2乡村人物 . ............................................................................................................... 5

3 女性形象 . .................................................................................................................................... 7

3.1上海本土女性形象 . ........................................................................................................... 7

3.2外来女性形象 . ................................................................................................................... 7

3.3迷失自我的女性形象 . ....................................................................................................... 8

3.4小城镇女性形象 . ............................................................................................................... 9

4 常态的审美追求 . ...................................................................................................................... 11

4.1审美目光转向日常生活 . ................................................................................................. 11

4.2注重细节描写 . ................................................................................................................. 12

4.3归于淳朴平淡的艺术技巧 . ............................................................................................. 12

5 结 语 . .................................................................................................................................. 14

谢 辞 . ........................................................................................................................................ 15

参考文献 . ........................................................................................................................................ 16

蚌埠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试析新世纪以来王安忆的短篇小说

摘要: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坛首屈一指的女作家,其创作数量颇多,写作形式新颖,

叙事风格多变。在其三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当她再一次回归到短篇小说的创作时,她便热衷于对“俗世生活”的细致刻画,以局外者的身份,客观冷静的描绘了一幅幅生活场景。本文以新世纪以来的短篇小说创作为立足点,以王安忆所着重描绘的“俗世生存”为主线,分别对城乡的世俗生活和世俗生活中亮丽的女性形象进行了精心的描绘,展现了世俗生活的丰饶和作者浓郁的人文情怀。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王安忆后期小说所采用的“细节”描写的艺术技巧。在某种程上,这种艺术技巧更能彰显俗世生活的常态美和人文美。 关键词:新世纪;常态;世俗生活;女性形象;审美追求

XX 同学:试析新世纪以来王安忆短篇小说创作

W.k.che wang anyi's short novels since the new century

Abstract: Wang Anyi is the leading writer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ld, the

number of creative, innovative forms of writing, narrative style and changeful. In the three years of writing career, starting from the mid - ninety - s, when she once again return to the short novels, she is keen on meticulous depiction of "earthly life", as outsiders, objective and calm depicts the joyful life scenes. This article foothold of short novels since the new century, in wang anyi's featured by "earthly living" as the main line, respectively to the secular life and secular life beautiful elaborate description of female image, show the secular life of abundance and author rich humanistic feelings. In addition, the more it is worth mentioning, wang anyi's novel "details" adopted by the description of artistic skill. In a certain range, the artistic skill can reveal more of the norm of earthly life beauty and humanistic beauty.

Key words: the new century; the norm; the secular life; female images; aesthetic pursuit

蚌埠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试析新世纪以来王安忆短篇小说创作

1 概 述

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坛引以为傲,创作高产的女作家,是中国文坛的常青树。她的作品不仅题材丰富,主题多样,叙述视角多变而且写作技巧日趋成熟并不断超越自我。有人认为她是一位“视野颇为开阔、能够驾驭多种生活经验和文学题材的作家”。[1]

纵观王安忆三十几年的创作,研究者大多都把其长篇作为研究的焦点,而对其短篇创作的研究寥寥无几。当然,这并不是对其短篇创作的否定而是王安忆创作以长篇为其主要成就标志。就连王安忆自己也说过,短篇并不是她擅长的体裁,起初创作她只是把短篇当做是练笔或是长篇写作中的休憩和调整,而她主要的创作精力则都倾注在了长篇上。因此,对短篇小说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而新世纪以来的短篇小说研究更是捉襟见肘,微乎其微。

进入新世纪后,王安忆短篇创作成功地实现了转型。其作品不再追求宏伟壮阔的叙述,也不再一味抒发自我感情而是关注普通平民百姓的生存镜像,从一种审美的角度观察常态生活。

由于笔者的能力和学历的原因,笔者将根据王安忆创作的总体背景,从城市与乡村的世俗生活、女性形象、常态的审美追求,这三个角度对新世纪以来王安短篇小说创作的特征进行一次整体的自我感受的分析。

XX 同学:试析新世纪以来王安忆短篇小说创作

2 王安忆笔下的世俗生活

2.1形态万千的城市面貌

2.1.1丰饶的城市环境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城市作为其集中体现城市环境被不经意间分割成千姿百态如蛛网密布的空间碎片。正是这些碎片构成了一幅幅不同生存状态下的精彩绝伦的人生画面。王安忆通过描写各异的城市环境甚至单纯把一条弄堂环境作为描写对象展现不同生存状态下的丰饶的世俗生活。

在短篇小说《丧家犬》中,通过对一条流浪狗的生存状态的描写给我们呈现了它所居住的弄堂的环境。在这条弄堂中,不仅有着旖旎风情的仿欧洲式的建筑,而且还有废品收购站,在支弄的弄口还设有摊蛋饼、修自行车的,还有一位时常来巡逻的户籍警小徐。在流浪狗的带领下我们观光了这条弄堂里的井然有序的生活常态。伴随着记忆我们走进了《角落》。以这街角为中心记录了周围环境的变迁。随着四季的交替,外表看似恬静的角落却渐渐注入了规模日益扩大的繁华的店面,炫目的霓虹灯,橱架上放满了色彩鲜丽的不同品种的酒。“不知什么时候,正剧拉开了帷幕。” [2]伴随着城市的进程,人们依然过着寻常的小日子,但那处看似恬静的角落似是人们躁动的心在诉说着平凡的世俗生活。森然神秘的《黑弄堂》充斥着儿时每一个孩子的好奇心。

王安忆笔下的城市环境无疑是丰富的、杂乱的却也是最真实最自然的,它符合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面貌,具有一种天然的美。杂乱有序的城市环境的描写为城市小人物的出场精心做了铺垫,在不同的环境中各自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2.2乡村生活的回望

2.2.1浓郁的乡土气息

王安忆从小跟随其亲在上海生活,初中毕业后1970年赴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农村插队。在农村生活的那段日子对她的影响很大,给她的身心都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我始终不能适应农村, 不能和农村水乳交融, 心境总是很抑郁, 这也许和我去的地方有关系。那是一个很世故的中原农村, 有着相当成熟的本地文化。” [4]

蚌埠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王安忆前期的作品在回望农村的生活时,是以自己个人的经历和切实的感受为主线。而在经历过城市的喧嚣再次回想起农村的生活时,又是那样的可爱和美好。

乡村最大的特色最让人怀念的莫过于浓郁醇厚的风俗。有些风俗会让你耳目一新,觉得很新鲜津津乐道;也有些风俗会让你目瞪口呆,觉得很不可思议无从说起„„

在王安忆前期小说《天仙配》中,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非常凄美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陕甘宁革命老区一个叫夏家窑的偏远山村。老来得子的孙老爹娘在经历丧子后痛不欲生,在村长的提议下老两口决定为自家儿子举行冥婚,而新娘则是曾经死在夏家窑的小女兵。这个故事不仅带有浓重的封建迷信和老一代人对婚姻嫁娶的思想而且也给我们揭示了生活在底层的普通农民的精神面貌。

而《古城的餐桌》和《菜根谭》则是对乡村的饮食方面进行了特写。古来有之,粗茶淡饭。而在世人的眼里乡村的饮食自然也摆脱不了一个“粗”字。但是从这两篇小说中我们却看到了不一样的乡村饮食——细腻、精致。比如在《古城的餐桌》中,对酥鱼的做法就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描述。“剔干净的草鱼在箩里淘洗几遍,取一口大锅,先铺一层笼布,以免焦底,然后铺一层白菜叶,白菜叶上铺一层草鱼,洒上盐,葱段,姜片,花椒,茴香,八角,就这么一层层地铺,直铺到锅沿。慢慢倾进料酒和米醋,料酒和米醋一层层渗透到底,再从底漫上来,也到了锅沿,于是,鱼,白菜,大料,全都浸润在酒和醋里,略养一养,就上了灶。火头要细而且匀,是将煤核平铺在灶底,余烬般闪闪烁烁的火。” [5]《菜根谭》里对一碗面疙瘩的详尽叙述,让我们再次欣赏到了乡村美食的精致和乡亲们对粮食的珍惜。

2.2.2乡村人物

在对乡村独特风景描写的同时,王安忆自然而然会再次把目光聚焦在乡村人物身上。这里既生活着一群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有一些上山下乡的知青。

在王安忆前期的作品中写了一系列关于知青文革题材,如《蚌埠》、《喜宴》、《本次列车终点》等。这些作品大多都是从知青自身的生活和感受出发进行叙述。如在前期作品《本次列车终点》中,就讲述的是一位渴望回到自己家乡的知青在回到城市生活后感到的迷惘和苦恼。新世纪以来当王安忆再次写知青题材的小说时,一改前期风格不再继续从知青自身的感受出发而是自然地描写普通乡村生活的一些琐事,从审美的角度把知青和乡人一样作为乡村和谐的一部分从而去揭示知青在乡村真实的生活状态。王安忆曾说:“我写农村并不是出于怀旧,也不是

XX 同学:试析新世纪以来王安忆短篇小说创作

为祭奠插队的日子,而是因为,农村生活的方式,在我眼里日渐呈现出审美的性质,上升为形式。这取决于它是一种缓慢的、曲折的、委婉的生活,边缘比较模糊,伸着一些触角,有着漫流的自由的形态。” [6]

《稻香楼》以城里宾馆稻香楼招工为线索,描写了大刘庄人独有的优势和上海知青生活的努力和辛苦。

蚌埠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3 女性形象

进入新世纪以后,王安忆发表了三十几篇短篇小说,其大多都是以女性为叙述主角。在当代有很多人都把王安忆视为女性作家,在她的笔下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栩栩如生,各有性格的女性形象。

3.1上海本土女性形象

以短篇小说《闺中》和《小新娘》为例。

《闺中》讲述的是一个似乎被时间遗忘的年轻老女人的简单生活。

她是一个让周围人都觉得很神秘的女人。没有人知道她的年龄也没有人知道她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复杂,但其实她的生活是过于简单,简单到不了解了。

她和她的母亲相依为命就像姐妹。同是娇小的身板,白皙的皮肤,勾人的眉眼,甚至是连穿衣打扮都差不多,而唯一的不同就是发型。她们可真是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啊,但她们却不是本时代的佳人。

她和她的母亲并不会因过于简单的生活而觉得乏味枯燥,相反的是,她们经常会精心的把自己好好地装扮一番,走下楼,出门,跳舞去。当然,不管是什么性质的舞会都一定是正派规矩的。这仿佛就是她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她似乎很享受这样的生活。她的朋友好心帮她介绍过几个对象,但总是有这般那般的不足,终不能叫她满意。就这样,时间就这样悄无声息的一年又一年的从她的身上流过,而她起初想成家的念头也最终被这无情的岁月消磨殆尽。

直到退休,她依然待字闺中。

3.2外来女性形象

在短篇小说《发廊情话》中,王安忆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发人深思,出人意料却似在情理之中的发生在理发店的小故事。

在小街的路口有一家苏北人开的理发店,店里只有主雇三人即老板和两位年轻洗头姑娘,还有一些时常来的闲客。

这两位姑娘来自安徽南部一带,她们打扮的很是妖娆,想从装扮上融入城市,可这种外在的刻意的模仿却避免不了一心想要跻身城市视线而内在的乡野姑娘的气息,野性中透露着憨厚。

XX 同学:试析新世纪以来王安忆短篇小说创作

她们想要融入这里的生活想让自己看起来更专业,但她们的行为举止却很木讷很机械,就像被人事先设计好程序的机器人一般没有一点柔和感。而她们俩动作的一致性就像是特意训练过的或是故意模仿,那般做作。虽然她们的眼神也总是直愣愣的,表情也很呆,但细看五官还有几分秀气,从中倒不失有几分可爱的韵味。

她们的穿着也许跟上了城市的步伐,而她们的言谈举止却着实令人咋舌。在为客人服务时,她们喜欢眼睛盯着镜子里客人的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没有一点想要收回去的意思,让人毛骨悚然。休息时,她们也很喜欢大声谈笑不会顾及周围的人,仿佛骨子里就是乡村的野丫头。总之,她们是没礼貌,放肆的。

她们的居住条件也是极差的,所有的日常起居都是在那小小的理发店开始和闭幕的。每天早上九点钟,发廊小姐便开始了新的工作,收拾好发廊镜台上的小东西。此时若有赶早的客人进入理发店,必能嗅出浑浊的气味。而被褥的味道,胭脂香水的体味,吃食的气味,电炉磁铁的焦灼气味,自然是识辨不出的。折叠床,铺盖,锅碗都掩在后门外面。

而时常徘徊在理发店的一位常客,让她们既羡慕又很好奇。

她讲着一嘴正宗的上海话,而她那娴熟的洗发技巧更是让两位洗头小姐惊愕不已。从她的口中得知,她原先开过百货商店,饭店,然后又开过发廊,而且还是在安西路,很繁华的地段呢。听着她那滔滔不绝的,绘声绘色的自述,在场的人无不充满了惊讶,而惊讶过后更多的则是怀疑,不可相信。而看着她那一身依旧年轻的装扮,人们不禁对她的年龄也产生很大的好奇。而她的夸张的言辞,让两位发廊小姐对美好的生活无不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她貌似很喜欢讲故事,尤其是她的一位中年朋友“老法师”。当她眉飞色舞的讲完老法师的生平经历后,得意于自己所谓的“气质”,给别人以意想不到的口吻结束了这场自导戏——“你们没有想到吧,我老公就是老法师。”看着她那得意的笑脸和让人失望的结局,小姐们又沉浸在了激烈的年龄讨论中。而此时,素来安静的老板的一句:“鸡,让原本沸腾,聒噪的气氛戛然而止”。

3.3迷失自我的女性形象

短篇小说《舞伴》讲述了三种不同婚姻状况的四个都市女性聚集游离在不同的舞会场合丰富着自己的感情生活但又渴望着舞伴的出现带她们脱离冷板凳。

一个结婚,一个离婚,两个单身未嫁。她们在一起玩的很愉快,逛街,吃饭,

蚌埠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购物,互相介绍男朋友。虽然没有成功过,但她们却乐此不疲。而她们的感情生活就像这城市夜空下的霓虹灯般色彩斑斓。这四个知识女性,多是在出版,媒体,社会科学院一类机构工作。她们的职业也多是与清淡有关的。而她们的感情生活却很复杂,主要以婚外情为主。许是日常生活太过有序,清淡乏味,而丰富的婚外情生活让她们觉得很刺激很有新鲜感。

她们四个在一起很和谐,平衡,对称。但让她们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跳舞。

她们很喜欢跳舞也经常参加一些舞会,但总是因为缺舞伴而寂寥在围坐在一起。她们只是缺舞伴并不是没有舞伴。老是和朋友的老公一起跳不仅单调而且无味,而他迈着生疏的步子和四个女人一直跳也着实应付不过来。她们也是有人选的只是由于诸多原因而不想带他们参加而已。

舞曲响起来,一对一对地走上场,而她们只能寂寥的坐在冷板凳上,谁也帮

不了谁,心里期望着会有什么不期然的事情发生。或是围坐在一起大声说话,让别人误以为她们很开心,不是没有舞伴而是根本不想跳舞,而私底下她们都在留意有没有合适的舞伴能陪她们排除这寂寥,带她们活动活动筋骨。

这一年临近春节,又到了各单位大肆兴办舞会的时节。而这一次她们却没有

了以往的尴尬和寂寥,因为她们有了新舞伴。这位新舞伴,同样也是为了打发时间而在外面徘徊的人。从他的穿着看,显然不是她们这个圈子的人。而他刚开始的舞步也是非常拘谨,生疏的但他非常认真。他很快便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人也变得轻松,放肆了起来。她们依次跟了他跳舞,而他却依然很兴奋对此乐此不疲。她们没有了以往的难堪,当然也是开心的。

从他的口中得知,他是大学老师。想来也是习惯了平日清淡的生活,当他第

一次接触到她们不一样的生活环境时,便有了久违的刺激和新鲜感。

终于,一曲终了,人们也已渐渐地散去。他焦急的询问她们下次舞会的时间

和地点,对于他的问题她们谁也回答不了。

曲终人散,又将他们各自拉回了原点。这位舞伴再也没有出现过了,而她们

又回到了以前的清冷。寂寥地坐在冷板凳上,一坐就是一晚。

3.4小城镇女性形象

短篇小说《临淮关》讲述了一个城镇姑娘小杜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一个个性

鲜明的女性形象。

小杜是临淮关码头一名船工的女儿。她聪敏俊俏,临淮关街上的人都称她为

XX 同学:试析新世纪以来王安忆短篇小说创作

“画中人”。她心思缜密,不善言谈,心气儿高,但做事坚持自己的原则。

为了保全家中的两个弟弟,她被下放到了蚌埠农村。她没有哭也没有闹,欣

然接受,只要了那台上海产的蝴蝶牌缝纫机。在集体户生活时,当上海知青找她做衣裳时,她总能在她们身上窥见上海服装的心潮流。“那个遥远的城市,绰约地向她展现繁华的面容。”这表明了小杜的不甘心,她不想永远呆在这种小地方一心牵挂着上海这种大城市。

她是有自己的想法和做事原则的。不管是在先进集体户还是在公社广播站,

她的生活总是井井有条,打理的有条不紊,舒适惬意。她知道她自己要的是什么。即使是在与高干子弟海林相处时,她也总是在固执的坚持着一些儿自己的传统。

她也是自卑的,即使周围所有人都夸她条件很好。她的自卑源于她的出身,

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城镇姑娘。就算长得再好,再有条件,再幸运,终究是一个小地方的姑娘。那些上海知青姑娘,即使命运再不幸,她们仍旧是上海人,与那座大城市有着牢固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她无法与她们有着亲近的关系。而她与海林的交往中,也常因为海林家时常出入的上海知青而发生矛盾。

婚后,她和海林带着孩子去上海看病,寄住在上海一户人家里。住房出乎意

料的狭小,拥挤和上海人的本土优越感,让他们觉得非常的难堪和压抑。“像他们这样,在内省的小城镇长大,生活很单纯,内心其实是娇嫩的,这个城市对于他们太过彪悍了,他们都受了伤。” [7]很快,他们便带孩子回到了他们熟悉的县城。此次,上海之行仿佛让他们成长了许多,一切都释然了,也让他们更加了解了彼此。“两人忽有些相濡以沫的感情,这是自认识以来从未有过的。” [8]

蚌埠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4 常态的审美追求

审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无功力的,形象的和带有主体

情感的状态。审美是文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尽管福斯特认为小说家不能以追求美感为目的,但他同时又说,如果小说家写不出具有美感的小说便无法立足。” [9]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的,而文学的审美性则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字的审美性上。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提炼和选择,打造不同的审美效果和审美意境。“作家的全部创作、构思和心血,一旦变成话语向人们讲述,或落笔于纸化成文字供人们阅读,实际上就凝定为特定的语音语调语形;读者和听众就是通过作家情思外射形成的这种特定的语音语调语形进入阅读和审美的过程。” [10]由此可见,文学的审美性主要是借助于语言文字体现出来。

4.1审美目光转向日常生活

王安忆早期小说“雯雯系列”,以清新亮丽的笔调和淡化故事情节的结构写

出了少女对想像中的异性的期待到失望的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注重于抒发主体感情。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小鲍庄》的发表后,王安忆创作的审美观念发生了

嬗变。从追求抒发主体感情转向注重理性,深沉的探索。

而自九十年代中期后,王安忆创作的美学触角伸向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小说

创作的审美观念出现了明显的嬗变。王安忆后期的作品既不再追求抒发自我感情也不追求理性,深沉的探索而是通过描绘零碎的日常生活的琐事和小事,从中发现、挖掘真实的生活情态的美。所以,《丧家犬》讲的是弄堂里小贩们的日常生活情形。《保姆们》写的是保姆们伺候东家的生存状态。《民工刘建华》则写的是外来民工在上海干活求生存。

生活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时代变迁,在浮光掠影的华丽的城市生

活之中,王安忆以自己敏锐的观察,细腻的笔调给读者呈现了另一种美,一种生气、和谐、温暖的生存之美。她笔下的平民百姓都有着生机勃勃的生命劲头,面对生活中的磨难他们从不言弃,他们的坚毅,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让作者叹服。王安忆曾说过,“历史的面目不是由若干重大事件构成的, 历史是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生活的演变。” [11] “我不在小说里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小说这种艺术形

XX 同学:试析新世纪以来王安忆短篇小说创作

式就应该表现日常生活。我觉得无论多么大的问题, 到小说中都应该是真实、具体的日常生活。” [12]

4.2注重细节描写

李敬泽在评论小说时说了这样的一段话:“如果一定要谈论`标准’, 那么我

相信, 一个最基本的, 可以通约的艺术标准就是‘细节’“。[13]细节可以说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细节描写的成败直接决定了文章的价值。而文章最能打动人心之处也莫过于细节。在写作任何一篇文章中,细节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管是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环境的描写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细节描写都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古城的餐桌》体现了王安忆细腻精致的观察。文中精心描绘的“酥鱼“烹

制过程,不管是在所需材料和调料的讲究上还是在火候的掌握上都有精确的细节描写,让人赞叹不已。一副温暖的生活画卷仿佛呈现在了眼前。《51/52次列车》通过细节描写将候车室的紧张气氛,激愤的人群,检票口的脱弦之势,乘务员的麻木粗暴,车上形形色色人的生活形式等都栩栩如生的展现了出来,仿佛眼前就有一副候车室里行李和旅客挤成一团排队等候检票的熙攘画面。《发廊情话》里将发廊小姐的外貌和穿着细致地进行了描绘,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还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正是这种细节的艺术描写丰富了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也赋予了日常生活生命的活力。即便“每一日都是柴米油盐, 勤勤恳恳地过着, 没一点非分之想, 猛然间一回头, 却成了传奇。”[14]

4.3归于淳朴平淡的艺术技巧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王安忆的小说创作还是以写实为主,但是审美视角转

向了平常的人和事。在她前期的作品中王安忆并不关注审美,而是更加注重写作技巧,追求新颖和独特的写作形式。作品则是通过讲故事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主观情感寄寓其中,叙述主体多是以“我“为中心。八十年代中期,王安忆开始把日常生活琐事作为写作对象,还是以写实为主。而九十年代以后,王安忆的写作再次回归了写实。但与前中期不同的是,此次的写实有了更加深刻的含义。就像她说过:“我写农村, 并不是出于怀旧, 也不是为祭奠插队的日子, 而是因为, 农村生活的方式在我眼里日渐呈现出审美的特质, 上升为形式。” [15]她以生活在城市

蚌埠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底层的平民百姓和乡村人的日常生活为审美对象,从中寻找恬静和谐的美,是真实情感的流露也是艺术技巧的返璞归真。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人到中年的王安忆不管是在人生阅历还是在创作生涯

上,都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转变。她站在更高的角度以一种更加成熟和冷静的目光观察、注视着芸芸众生。这个时期王安忆的小说创作追求淳朴平淡的艺术技巧,不再是只追求在写作技巧层面,也不是一味追求写作形式的新颖,而是通过常态的生活展现真实的人性,挖掘人性美。

新世纪以来,王安忆短篇小说创作的另一个重要的艺术技巧就是细节描写的

叙述方式。不管是对人物还是环境的细节描写,都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和常态美,拉近了作品与生活的距离。有学者就对王安忆转变后的细节叙述方式高度赞赏:“这样一种以细节叙述为主干的小说叙事, 使短篇小说所包含的社会信息量获得了扩张。„„由于王安忆放逐了小说的情节和结构, 技巧性的因素被压缩到最低阶段, 使短篇小说拥有了特殊的社会信息与精神素质, 于看似朴素、琐碎的细节描写中贯通了被强化的叙述气势, 一种艺术大气象隐约可见。” [16]

5 结 语

王安忆一直被视为是高产、勤奋的女作家。虽然她的短篇小说创作没有得到

更多的瞩目,但是纵观其创作的三十几年,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其创作风格的成功转变,使其在短篇小说的创作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进入新世纪以来,王安忆关注社会底层人的生存状态,把他们作为小说创作

的主要对象。在芸芸众生之中,他们是平凡的但绝不是平庸。王安忆笔下的底层人有着美好的品质,他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乐观,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在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繁华无比的情况下,他们的存在仿佛是王安忆对浮光掠影的城市生活的有力的批判。

新世纪以来,王安忆继续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塑造了大龄剩女、小新娘、

发廊妹,小杜等一批女性形象。王安忆笔下的女性形象不是男权社会中任人欺凌的弱者形象,也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在家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形象,而是有着独立人格,思想和美好品质的个体。她们坚韧的性情使她们不用依附男性,而是靠自己去努力生活。在王安忆的小说中,她把女性形象纯碎是按人去塑造,而男性形象大多是带有象征的意义出现的,或是金钱,权利,地位等。她对女性心理的精确细致的刻画也是男性作家所描绘不出来的。王安忆的女性文学创作,对以后文坛的女性文学的创作将带来无限的启发。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王安忆在创作的审美视角上转向了常态生活中的

人和事,表达真情实感。不管是不是对当年农村插队生活的祭奠,还是对现代大都市日益迷失的人心的感慨。作者笔下呈现的都是一幅幅和谐,美好的生活画卷。她极力表达人性的淳朴,美好,对生活的期待。特别注重细节艺术技巧的运用,将人物,场景刻画的惟妙惟肖,有直达人心的雄厚力量。

所以,她的转型是非常成功的,新世纪以来王安忆短篇小说的文学价值也是

值得肯定和研究的。她的新的创作风格,也必将在新世纪走的越来越远。

谢 辞

时光匆匆,眨眼之间已临近毕业的日子了,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本科两年的

努力与付出也将随着论文的完成画上句号。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袁媛老师从选题、搜集资料方面为我提供了许多创造

性的意见,谢谢老师,作为袁老师的学生我感到很幸运。

大学几年我懂得了好多,老师对我关怀备至,同学对我不离不弃,在他们的

帮组和指引下我学会了怎样去客服困难,怎么去坚强。

再次感谢在大学期间各位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在此表示最诚挚

的谢意。

XX 同学:试析新世纪以来王安忆短篇小说创作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 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王安忆. 短篇小说编年[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83-90.

[3] 王安忆. 短篇小说编年[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9-44.

[4] 王安忆. 王安忆说[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107.

[5] 王安忆. 短篇小说编年[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331-341.

[6] 王安忆:《生活的形式》, 《上海文学》1999年第5期.

[7][8] 王安忆. 短篇小说编年[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13-235.

[9] 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苏炳文译. 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78.

[10] 朱立元. 接受美学理论[M].安徽;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57-158.

[11][12] 王安忆:《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与王安忆谈》, 《文学报》2000年

10月26日.

[13] 李敬泽:《五篇小说及一个标准》, 《人民文学)2001年11期.

[14] 王安忆:《寻找苏青》, 《上海丈学)1995年第7期.

[15] 王安忆:《生活的形式》, 《上海文学》1999年第5期.

[16] 陈思和:《从细节出发一王安忆近年短篇小说艺术初探》, 《上海文学》,2003年第7

期.

毕业设计(论文)

试析新世纪以来王安忆短篇小说创作

系 别:

专业(班级):

作者(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文学与教育系 汉语言文学13级专升本班 XX 同学([1**********]) XX (讲师) 2015年04月03日

蚌埠学院教务处制

目 录

摘要:............................................................................................................................................... 1

1 概 述 . .................................................................................................................................... 3

2 王安忆笔下的世俗生活 . ............................................................................................................ 4

2.1形态万千的城市面貌 . ....................................................................................................... 4

2.1.1丰饶的城市环境 . ................................................................................................... 4

2.2乡村生活的回望 . ............................................................................................................... 4

2.2.1浓郁的乡土气息 . ................................................................................................... 4

2.2.2乡村人物 . ............................................................................................................... 5

3 女性形象 . .................................................................................................................................... 7

3.1上海本土女性形象 . ........................................................................................................... 7

3.2外来女性形象 . ................................................................................................................... 7

3.3迷失自我的女性形象 . ....................................................................................................... 8

3.4小城镇女性形象 . ............................................................................................................... 9

4 常态的审美追求 . ...................................................................................................................... 11

4.1审美目光转向日常生活 . ................................................................................................. 11

4.2注重细节描写 . ................................................................................................................. 12

4.3归于淳朴平淡的艺术技巧 . ............................................................................................. 12

5 结 语 . .................................................................................................................................. 14

谢 辞 . ........................................................................................................................................ 15

参考文献 . ........................................................................................................................................ 16

蚌埠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试析新世纪以来王安忆的短篇小说

摘要: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坛首屈一指的女作家,其创作数量颇多,写作形式新颖,

叙事风格多变。在其三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当她再一次回归到短篇小说的创作时,她便热衷于对“俗世生活”的细致刻画,以局外者的身份,客观冷静的描绘了一幅幅生活场景。本文以新世纪以来的短篇小说创作为立足点,以王安忆所着重描绘的“俗世生存”为主线,分别对城乡的世俗生活和世俗生活中亮丽的女性形象进行了精心的描绘,展现了世俗生活的丰饶和作者浓郁的人文情怀。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王安忆后期小说所采用的“细节”描写的艺术技巧。在某种程上,这种艺术技巧更能彰显俗世生活的常态美和人文美。 关键词:新世纪;常态;世俗生活;女性形象;审美追求

XX 同学:试析新世纪以来王安忆短篇小说创作

W.k.che wang anyi's short novels since the new century

Abstract: Wang Anyi is the leading writer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ld, the

number of creative, innovative forms of writing, narrative style and changeful. In the three years of writing career, starting from the mid - ninety - s, when she once again return to the short novels, she is keen on meticulous depiction of "earthly life", as outsiders, objective and calm depicts the joyful life scenes. This article foothold of short novels since the new century, in wang anyi's featured by "earthly living" as the main line, respectively to the secular life and secular life beautiful elaborate description of female image, show the secular life of abundance and author rich humanistic feelings. In addition, the more it is worth mentioning, wang anyi's novel "details" adopted by the description of artistic skill. In a certain range, the artistic skill can reveal more of the norm of earthly life beauty and humanistic beauty.

Key words: the new century; the norm; the secular life; female images; aesthetic pursuit

蚌埠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试析新世纪以来王安忆短篇小说创作

1 概 述

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坛引以为傲,创作高产的女作家,是中国文坛的常青树。她的作品不仅题材丰富,主题多样,叙述视角多变而且写作技巧日趋成熟并不断超越自我。有人认为她是一位“视野颇为开阔、能够驾驭多种生活经验和文学题材的作家”。[1]

纵观王安忆三十几年的创作,研究者大多都把其长篇作为研究的焦点,而对其短篇创作的研究寥寥无几。当然,这并不是对其短篇创作的否定而是王安忆创作以长篇为其主要成就标志。就连王安忆自己也说过,短篇并不是她擅长的体裁,起初创作她只是把短篇当做是练笔或是长篇写作中的休憩和调整,而她主要的创作精力则都倾注在了长篇上。因此,对短篇小说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而新世纪以来的短篇小说研究更是捉襟见肘,微乎其微。

进入新世纪后,王安忆短篇创作成功地实现了转型。其作品不再追求宏伟壮阔的叙述,也不再一味抒发自我感情而是关注普通平民百姓的生存镜像,从一种审美的角度观察常态生活。

由于笔者的能力和学历的原因,笔者将根据王安忆创作的总体背景,从城市与乡村的世俗生活、女性形象、常态的审美追求,这三个角度对新世纪以来王安短篇小说创作的特征进行一次整体的自我感受的分析。

XX 同学:试析新世纪以来王安忆短篇小说创作

2 王安忆笔下的世俗生活

2.1形态万千的城市面貌

2.1.1丰饶的城市环境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城市作为其集中体现城市环境被不经意间分割成千姿百态如蛛网密布的空间碎片。正是这些碎片构成了一幅幅不同生存状态下的精彩绝伦的人生画面。王安忆通过描写各异的城市环境甚至单纯把一条弄堂环境作为描写对象展现不同生存状态下的丰饶的世俗生活。

在短篇小说《丧家犬》中,通过对一条流浪狗的生存状态的描写给我们呈现了它所居住的弄堂的环境。在这条弄堂中,不仅有着旖旎风情的仿欧洲式的建筑,而且还有废品收购站,在支弄的弄口还设有摊蛋饼、修自行车的,还有一位时常来巡逻的户籍警小徐。在流浪狗的带领下我们观光了这条弄堂里的井然有序的生活常态。伴随着记忆我们走进了《角落》。以这街角为中心记录了周围环境的变迁。随着四季的交替,外表看似恬静的角落却渐渐注入了规模日益扩大的繁华的店面,炫目的霓虹灯,橱架上放满了色彩鲜丽的不同品种的酒。“不知什么时候,正剧拉开了帷幕。” [2]伴随着城市的进程,人们依然过着寻常的小日子,但那处看似恬静的角落似是人们躁动的心在诉说着平凡的世俗生活。森然神秘的《黑弄堂》充斥着儿时每一个孩子的好奇心。

王安忆笔下的城市环境无疑是丰富的、杂乱的却也是最真实最自然的,它符合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面貌,具有一种天然的美。杂乱有序的城市环境的描写为城市小人物的出场精心做了铺垫,在不同的环境中各自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2.2乡村生活的回望

2.2.1浓郁的乡土气息

王安忆从小跟随其亲在上海生活,初中毕业后1970年赴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农村插队。在农村生活的那段日子对她的影响很大,给她的身心都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我始终不能适应农村, 不能和农村水乳交融, 心境总是很抑郁, 这也许和我去的地方有关系。那是一个很世故的中原农村, 有着相当成熟的本地文化。” [4]

蚌埠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王安忆前期的作品在回望农村的生活时,是以自己个人的经历和切实的感受为主线。而在经历过城市的喧嚣再次回想起农村的生活时,又是那样的可爱和美好。

乡村最大的特色最让人怀念的莫过于浓郁醇厚的风俗。有些风俗会让你耳目一新,觉得很新鲜津津乐道;也有些风俗会让你目瞪口呆,觉得很不可思议无从说起„„

在王安忆前期小说《天仙配》中,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非常凄美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陕甘宁革命老区一个叫夏家窑的偏远山村。老来得子的孙老爹娘在经历丧子后痛不欲生,在村长的提议下老两口决定为自家儿子举行冥婚,而新娘则是曾经死在夏家窑的小女兵。这个故事不仅带有浓重的封建迷信和老一代人对婚姻嫁娶的思想而且也给我们揭示了生活在底层的普通农民的精神面貌。

而《古城的餐桌》和《菜根谭》则是对乡村的饮食方面进行了特写。古来有之,粗茶淡饭。而在世人的眼里乡村的饮食自然也摆脱不了一个“粗”字。但是从这两篇小说中我们却看到了不一样的乡村饮食——细腻、精致。比如在《古城的餐桌》中,对酥鱼的做法就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描述。“剔干净的草鱼在箩里淘洗几遍,取一口大锅,先铺一层笼布,以免焦底,然后铺一层白菜叶,白菜叶上铺一层草鱼,洒上盐,葱段,姜片,花椒,茴香,八角,就这么一层层地铺,直铺到锅沿。慢慢倾进料酒和米醋,料酒和米醋一层层渗透到底,再从底漫上来,也到了锅沿,于是,鱼,白菜,大料,全都浸润在酒和醋里,略养一养,就上了灶。火头要细而且匀,是将煤核平铺在灶底,余烬般闪闪烁烁的火。” [5]《菜根谭》里对一碗面疙瘩的详尽叙述,让我们再次欣赏到了乡村美食的精致和乡亲们对粮食的珍惜。

2.2.2乡村人物

在对乡村独特风景描写的同时,王安忆自然而然会再次把目光聚焦在乡村人物身上。这里既生活着一群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有一些上山下乡的知青。

在王安忆前期的作品中写了一系列关于知青文革题材,如《蚌埠》、《喜宴》、《本次列车终点》等。这些作品大多都是从知青自身的生活和感受出发进行叙述。如在前期作品《本次列车终点》中,就讲述的是一位渴望回到自己家乡的知青在回到城市生活后感到的迷惘和苦恼。新世纪以来当王安忆再次写知青题材的小说时,一改前期风格不再继续从知青自身的感受出发而是自然地描写普通乡村生活的一些琐事,从审美的角度把知青和乡人一样作为乡村和谐的一部分从而去揭示知青在乡村真实的生活状态。王安忆曾说:“我写农村并不是出于怀旧,也不是

XX 同学:试析新世纪以来王安忆短篇小说创作

为祭奠插队的日子,而是因为,农村生活的方式,在我眼里日渐呈现出审美的性质,上升为形式。这取决于它是一种缓慢的、曲折的、委婉的生活,边缘比较模糊,伸着一些触角,有着漫流的自由的形态。” [6]

《稻香楼》以城里宾馆稻香楼招工为线索,描写了大刘庄人独有的优势和上海知青生活的努力和辛苦。

蚌埠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3 女性形象

进入新世纪以后,王安忆发表了三十几篇短篇小说,其大多都是以女性为叙述主角。在当代有很多人都把王安忆视为女性作家,在她的笔下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栩栩如生,各有性格的女性形象。

3.1上海本土女性形象

以短篇小说《闺中》和《小新娘》为例。

《闺中》讲述的是一个似乎被时间遗忘的年轻老女人的简单生活。

她是一个让周围人都觉得很神秘的女人。没有人知道她的年龄也没有人知道她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复杂,但其实她的生活是过于简单,简单到不了解了。

她和她的母亲相依为命就像姐妹。同是娇小的身板,白皙的皮肤,勾人的眉眼,甚至是连穿衣打扮都差不多,而唯一的不同就是发型。她们可真是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啊,但她们却不是本时代的佳人。

她和她的母亲并不会因过于简单的生活而觉得乏味枯燥,相反的是,她们经常会精心的把自己好好地装扮一番,走下楼,出门,跳舞去。当然,不管是什么性质的舞会都一定是正派规矩的。这仿佛就是她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她似乎很享受这样的生活。她的朋友好心帮她介绍过几个对象,但总是有这般那般的不足,终不能叫她满意。就这样,时间就这样悄无声息的一年又一年的从她的身上流过,而她起初想成家的念头也最终被这无情的岁月消磨殆尽。

直到退休,她依然待字闺中。

3.2外来女性形象

在短篇小说《发廊情话》中,王安忆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发人深思,出人意料却似在情理之中的发生在理发店的小故事。

在小街的路口有一家苏北人开的理发店,店里只有主雇三人即老板和两位年轻洗头姑娘,还有一些时常来的闲客。

这两位姑娘来自安徽南部一带,她们打扮的很是妖娆,想从装扮上融入城市,可这种外在的刻意的模仿却避免不了一心想要跻身城市视线而内在的乡野姑娘的气息,野性中透露着憨厚。

XX 同学:试析新世纪以来王安忆短篇小说创作

她们想要融入这里的生活想让自己看起来更专业,但她们的行为举止却很木讷很机械,就像被人事先设计好程序的机器人一般没有一点柔和感。而她们俩动作的一致性就像是特意训练过的或是故意模仿,那般做作。虽然她们的眼神也总是直愣愣的,表情也很呆,但细看五官还有几分秀气,从中倒不失有几分可爱的韵味。

她们的穿着也许跟上了城市的步伐,而她们的言谈举止却着实令人咋舌。在为客人服务时,她们喜欢眼睛盯着镜子里客人的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没有一点想要收回去的意思,让人毛骨悚然。休息时,她们也很喜欢大声谈笑不会顾及周围的人,仿佛骨子里就是乡村的野丫头。总之,她们是没礼貌,放肆的。

她们的居住条件也是极差的,所有的日常起居都是在那小小的理发店开始和闭幕的。每天早上九点钟,发廊小姐便开始了新的工作,收拾好发廊镜台上的小东西。此时若有赶早的客人进入理发店,必能嗅出浑浊的气味。而被褥的味道,胭脂香水的体味,吃食的气味,电炉磁铁的焦灼气味,自然是识辨不出的。折叠床,铺盖,锅碗都掩在后门外面。

而时常徘徊在理发店的一位常客,让她们既羡慕又很好奇。

她讲着一嘴正宗的上海话,而她那娴熟的洗发技巧更是让两位洗头小姐惊愕不已。从她的口中得知,她原先开过百货商店,饭店,然后又开过发廊,而且还是在安西路,很繁华的地段呢。听着她那滔滔不绝的,绘声绘色的自述,在场的人无不充满了惊讶,而惊讶过后更多的则是怀疑,不可相信。而看着她那一身依旧年轻的装扮,人们不禁对她的年龄也产生很大的好奇。而她的夸张的言辞,让两位发廊小姐对美好的生活无不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她貌似很喜欢讲故事,尤其是她的一位中年朋友“老法师”。当她眉飞色舞的讲完老法师的生平经历后,得意于自己所谓的“气质”,给别人以意想不到的口吻结束了这场自导戏——“你们没有想到吧,我老公就是老法师。”看着她那得意的笑脸和让人失望的结局,小姐们又沉浸在了激烈的年龄讨论中。而此时,素来安静的老板的一句:“鸡,让原本沸腾,聒噪的气氛戛然而止”。

3.3迷失自我的女性形象

短篇小说《舞伴》讲述了三种不同婚姻状况的四个都市女性聚集游离在不同的舞会场合丰富着自己的感情生活但又渴望着舞伴的出现带她们脱离冷板凳。

一个结婚,一个离婚,两个单身未嫁。她们在一起玩的很愉快,逛街,吃饭,

蚌埠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购物,互相介绍男朋友。虽然没有成功过,但她们却乐此不疲。而她们的感情生活就像这城市夜空下的霓虹灯般色彩斑斓。这四个知识女性,多是在出版,媒体,社会科学院一类机构工作。她们的职业也多是与清淡有关的。而她们的感情生活却很复杂,主要以婚外情为主。许是日常生活太过有序,清淡乏味,而丰富的婚外情生活让她们觉得很刺激很有新鲜感。

她们四个在一起很和谐,平衡,对称。但让她们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跳舞。

她们很喜欢跳舞也经常参加一些舞会,但总是因为缺舞伴而寂寥在围坐在一起。她们只是缺舞伴并不是没有舞伴。老是和朋友的老公一起跳不仅单调而且无味,而他迈着生疏的步子和四个女人一直跳也着实应付不过来。她们也是有人选的只是由于诸多原因而不想带他们参加而已。

舞曲响起来,一对一对地走上场,而她们只能寂寥的坐在冷板凳上,谁也帮

不了谁,心里期望着会有什么不期然的事情发生。或是围坐在一起大声说话,让别人误以为她们很开心,不是没有舞伴而是根本不想跳舞,而私底下她们都在留意有没有合适的舞伴能陪她们排除这寂寥,带她们活动活动筋骨。

这一年临近春节,又到了各单位大肆兴办舞会的时节。而这一次她们却没有

了以往的尴尬和寂寥,因为她们有了新舞伴。这位新舞伴,同样也是为了打发时间而在外面徘徊的人。从他的穿着看,显然不是她们这个圈子的人。而他刚开始的舞步也是非常拘谨,生疏的但他非常认真。他很快便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人也变得轻松,放肆了起来。她们依次跟了他跳舞,而他却依然很兴奋对此乐此不疲。她们没有了以往的难堪,当然也是开心的。

从他的口中得知,他是大学老师。想来也是习惯了平日清淡的生活,当他第

一次接触到她们不一样的生活环境时,便有了久违的刺激和新鲜感。

终于,一曲终了,人们也已渐渐地散去。他焦急的询问她们下次舞会的时间

和地点,对于他的问题她们谁也回答不了。

曲终人散,又将他们各自拉回了原点。这位舞伴再也没有出现过了,而她们

又回到了以前的清冷。寂寥地坐在冷板凳上,一坐就是一晚。

3.4小城镇女性形象

短篇小说《临淮关》讲述了一个城镇姑娘小杜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一个个性

鲜明的女性形象。

小杜是临淮关码头一名船工的女儿。她聪敏俊俏,临淮关街上的人都称她为

XX 同学:试析新世纪以来王安忆短篇小说创作

“画中人”。她心思缜密,不善言谈,心气儿高,但做事坚持自己的原则。

为了保全家中的两个弟弟,她被下放到了蚌埠农村。她没有哭也没有闹,欣

然接受,只要了那台上海产的蝴蝶牌缝纫机。在集体户生活时,当上海知青找她做衣裳时,她总能在她们身上窥见上海服装的心潮流。“那个遥远的城市,绰约地向她展现繁华的面容。”这表明了小杜的不甘心,她不想永远呆在这种小地方一心牵挂着上海这种大城市。

她是有自己的想法和做事原则的。不管是在先进集体户还是在公社广播站,

她的生活总是井井有条,打理的有条不紊,舒适惬意。她知道她自己要的是什么。即使是在与高干子弟海林相处时,她也总是在固执的坚持着一些儿自己的传统。

她也是自卑的,即使周围所有人都夸她条件很好。她的自卑源于她的出身,

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城镇姑娘。就算长得再好,再有条件,再幸运,终究是一个小地方的姑娘。那些上海知青姑娘,即使命运再不幸,她们仍旧是上海人,与那座大城市有着牢固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她无法与她们有着亲近的关系。而她与海林的交往中,也常因为海林家时常出入的上海知青而发生矛盾。

婚后,她和海林带着孩子去上海看病,寄住在上海一户人家里。住房出乎意

料的狭小,拥挤和上海人的本土优越感,让他们觉得非常的难堪和压抑。“像他们这样,在内省的小城镇长大,生活很单纯,内心其实是娇嫩的,这个城市对于他们太过彪悍了,他们都受了伤。” [7]很快,他们便带孩子回到了他们熟悉的县城。此次,上海之行仿佛让他们成长了许多,一切都释然了,也让他们更加了解了彼此。“两人忽有些相濡以沫的感情,这是自认识以来从未有过的。” [8]

蚌埠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4 常态的审美追求

审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无功力的,形象的和带有主体

情感的状态。审美是文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尽管福斯特认为小说家不能以追求美感为目的,但他同时又说,如果小说家写不出具有美感的小说便无法立足。” [9]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的,而文学的审美性则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字的审美性上。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提炼和选择,打造不同的审美效果和审美意境。“作家的全部创作、构思和心血,一旦变成话语向人们讲述,或落笔于纸化成文字供人们阅读,实际上就凝定为特定的语音语调语形;读者和听众就是通过作家情思外射形成的这种特定的语音语调语形进入阅读和审美的过程。” [10]由此可见,文学的审美性主要是借助于语言文字体现出来。

4.1审美目光转向日常生活

王安忆早期小说“雯雯系列”,以清新亮丽的笔调和淡化故事情节的结构写

出了少女对想像中的异性的期待到失望的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注重于抒发主体感情。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小鲍庄》的发表后,王安忆创作的审美观念发生了

嬗变。从追求抒发主体感情转向注重理性,深沉的探索。

而自九十年代中期后,王安忆创作的美学触角伸向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小说

创作的审美观念出现了明显的嬗变。王安忆后期的作品既不再追求抒发自我感情也不追求理性,深沉的探索而是通过描绘零碎的日常生活的琐事和小事,从中发现、挖掘真实的生活情态的美。所以,《丧家犬》讲的是弄堂里小贩们的日常生活情形。《保姆们》写的是保姆们伺候东家的生存状态。《民工刘建华》则写的是外来民工在上海干活求生存。

生活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时代变迁,在浮光掠影的华丽的城市生

活之中,王安忆以自己敏锐的观察,细腻的笔调给读者呈现了另一种美,一种生气、和谐、温暖的生存之美。她笔下的平民百姓都有着生机勃勃的生命劲头,面对生活中的磨难他们从不言弃,他们的坚毅,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让作者叹服。王安忆曾说过,“历史的面目不是由若干重大事件构成的, 历史是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生活的演变。” [11] “我不在小说里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小说这种艺术形

XX 同学:试析新世纪以来王安忆短篇小说创作

式就应该表现日常生活。我觉得无论多么大的问题, 到小说中都应该是真实、具体的日常生活。” [12]

4.2注重细节描写

李敬泽在评论小说时说了这样的一段话:“如果一定要谈论`标准’, 那么我

相信, 一个最基本的, 可以通约的艺术标准就是‘细节’“。[13]细节可以说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细节描写的成败直接决定了文章的价值。而文章最能打动人心之处也莫过于细节。在写作任何一篇文章中,细节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管是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环境的描写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细节描写都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古城的餐桌》体现了王安忆细腻精致的观察。文中精心描绘的“酥鱼“烹

制过程,不管是在所需材料和调料的讲究上还是在火候的掌握上都有精确的细节描写,让人赞叹不已。一副温暖的生活画卷仿佛呈现在了眼前。《51/52次列车》通过细节描写将候车室的紧张气氛,激愤的人群,检票口的脱弦之势,乘务员的麻木粗暴,车上形形色色人的生活形式等都栩栩如生的展现了出来,仿佛眼前就有一副候车室里行李和旅客挤成一团排队等候检票的熙攘画面。《发廊情话》里将发廊小姐的外貌和穿着细致地进行了描绘,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还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正是这种细节的艺术描写丰富了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也赋予了日常生活生命的活力。即便“每一日都是柴米油盐, 勤勤恳恳地过着, 没一点非分之想, 猛然间一回头, 却成了传奇。”[14]

4.3归于淳朴平淡的艺术技巧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王安忆的小说创作还是以写实为主,但是审美视角转

向了平常的人和事。在她前期的作品中王安忆并不关注审美,而是更加注重写作技巧,追求新颖和独特的写作形式。作品则是通过讲故事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主观情感寄寓其中,叙述主体多是以“我“为中心。八十年代中期,王安忆开始把日常生活琐事作为写作对象,还是以写实为主。而九十年代以后,王安忆的写作再次回归了写实。但与前中期不同的是,此次的写实有了更加深刻的含义。就像她说过:“我写农村, 并不是出于怀旧, 也不是为祭奠插队的日子, 而是因为, 农村生活的方式在我眼里日渐呈现出审美的特质, 上升为形式。” [15]她以生活在城市

蚌埠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底层的平民百姓和乡村人的日常生活为审美对象,从中寻找恬静和谐的美,是真实情感的流露也是艺术技巧的返璞归真。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人到中年的王安忆不管是在人生阅历还是在创作生涯

上,都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转变。她站在更高的角度以一种更加成熟和冷静的目光观察、注视着芸芸众生。这个时期王安忆的小说创作追求淳朴平淡的艺术技巧,不再是只追求在写作技巧层面,也不是一味追求写作形式的新颖,而是通过常态的生活展现真实的人性,挖掘人性美。

新世纪以来,王安忆短篇小说创作的另一个重要的艺术技巧就是细节描写的

叙述方式。不管是对人物还是环境的细节描写,都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和常态美,拉近了作品与生活的距离。有学者就对王安忆转变后的细节叙述方式高度赞赏:“这样一种以细节叙述为主干的小说叙事, 使短篇小说所包含的社会信息量获得了扩张。„„由于王安忆放逐了小说的情节和结构, 技巧性的因素被压缩到最低阶段, 使短篇小说拥有了特殊的社会信息与精神素质, 于看似朴素、琐碎的细节描写中贯通了被强化的叙述气势, 一种艺术大气象隐约可见。” [16]

5 结 语

王安忆一直被视为是高产、勤奋的女作家。虽然她的短篇小说创作没有得到

更多的瞩目,但是纵观其创作的三十几年,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其创作风格的成功转变,使其在短篇小说的创作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进入新世纪以来,王安忆关注社会底层人的生存状态,把他们作为小说创作

的主要对象。在芸芸众生之中,他们是平凡的但绝不是平庸。王安忆笔下的底层人有着美好的品质,他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乐观,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在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繁华无比的情况下,他们的存在仿佛是王安忆对浮光掠影的城市生活的有力的批判。

新世纪以来,王安忆继续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塑造了大龄剩女、小新娘、

发廊妹,小杜等一批女性形象。王安忆笔下的女性形象不是男权社会中任人欺凌的弱者形象,也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在家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形象,而是有着独立人格,思想和美好品质的个体。她们坚韧的性情使她们不用依附男性,而是靠自己去努力生活。在王安忆的小说中,她把女性形象纯碎是按人去塑造,而男性形象大多是带有象征的意义出现的,或是金钱,权利,地位等。她对女性心理的精确细致的刻画也是男性作家所描绘不出来的。王安忆的女性文学创作,对以后文坛的女性文学的创作将带来无限的启发。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王安忆在创作的审美视角上转向了常态生活中的

人和事,表达真情实感。不管是不是对当年农村插队生活的祭奠,还是对现代大都市日益迷失的人心的感慨。作者笔下呈现的都是一幅幅和谐,美好的生活画卷。她极力表达人性的淳朴,美好,对生活的期待。特别注重细节艺术技巧的运用,将人物,场景刻画的惟妙惟肖,有直达人心的雄厚力量。

所以,她的转型是非常成功的,新世纪以来王安忆短篇小说的文学价值也是

值得肯定和研究的。她的新的创作风格,也必将在新世纪走的越来越远。

谢 辞

时光匆匆,眨眼之间已临近毕业的日子了,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本科两年的

努力与付出也将随着论文的完成画上句号。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袁媛老师从选题、搜集资料方面为我提供了许多创造

性的意见,谢谢老师,作为袁老师的学生我感到很幸运。

大学几年我懂得了好多,老师对我关怀备至,同学对我不离不弃,在他们的

帮组和指引下我学会了怎样去客服困难,怎么去坚强。

再次感谢在大学期间各位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在此表示最诚挚

的谢意。

XX 同学:试析新世纪以来王安忆短篇小说创作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 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王安忆. 短篇小说编年[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83-90.

[3] 王安忆. 短篇小说编年[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9-44.

[4] 王安忆. 王安忆说[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107.

[5] 王安忆. 短篇小说编年[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331-341.

[6] 王安忆:《生活的形式》, 《上海文学》1999年第5期.

[7][8] 王安忆. 短篇小说编年[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13-235.

[9] 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苏炳文译. 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78.

[10] 朱立元. 接受美学理论[M].安徽;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57-158.

[11][12] 王安忆:《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与王安忆谈》, 《文学报》2000年

10月26日.

[13] 李敬泽:《五篇小说及一个标准》, 《人民文学)2001年11期.

[14] 王安忆:《寻找苏青》, 《上海丈学)1995年第7期.

[15] 王安忆:《生活的形式》, 《上海文学》1999年第5期.

[16] 陈思和:《从细节出发一王安忆近年短篇小说艺术初探》, 《上海文学》,2003年第7

期.


相关文章

  • 学年论文题目
  • 学年论文题目 转载自: 张玲 转载于:2010-12-08 15:14 | 分类:个人日记 阅读:(1) 评论:(0) 文学类(现当代文学方向)学年论文选题 1.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表征. 2.当代"女性诗歌&quo ...查看


  • 现当代题目
  • 名词解释 . (1)"双百"方针 (2)"两结合"创作方法 (3)政治抒情诗 (4)新民歌运动 (5)山药蛋派 (6) 社会主义教育剧 (7) 主题先行论 (8) 根本任务论 (9)"三突出 ...查看


  • 新世纪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 发布时间:2016/12/290:20:07来源:论文联盟 开放社会的特征之一,是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彼此尊重和相互交流.对于新世纪中国文学而言,开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在交流方式上,又有自己的阶段性特点.照一般的理解,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随 ...查看


  • 长篇小说的"中国化"及其他
  • 主持人:李云雷 参加者:李洱 梁鸿 房伟 霍俊明 周立民 张莉 杨庆祥 2011年,我国长篇小说产量超过4300部,数量极其惊人.如何评价当今的长篇小说创作?长篇小说的发展有什么趋向?其中存在哪些值得深思的问题?以这些问题为契机,现代文学馆 ...查看


  • 2016年西南大学网络作业(1158)[中国古代散文与小说研究]60标准答案
  • 一.名词解释题 1.<战国策> 答:是一部多记纵横家言论的战国史书.既是一部历史资料汇编,又是贯穿纵横家思想的优秀散文杰作.西汉成帝时,刘向将所见各本加以整理汇编,除去重复,集为一书,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 ...查看


  • 乡土文学的前世今生
  • 乡土文学的前世今生: 如何从政治先锋到落寞无声 纵观近百年的中国文学史,乡土文学无疑是取得最大成就的分支之一,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可以代表那个时代的乡土文学巨著问世.尤其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成为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文学领 ...查看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1.17年时期散文三大家和散文创作模式(p63) ⏹50年代末60年代初抒情散文的成熟是与三大散文家及其散文创作的成熟联系在一起的.杨朔.刘白羽.秦牧是十七年间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审美意识最具有时代性的散文三大家.作为中国当代散文的&quo ...查看


  •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2
  •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共工怒触 ...查看


  • 近现代及当代文学
  • 近现代及当代文学 五四时期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也是<新青年>后第一个主张文学革命的团体.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茅盾等12人,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