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祖父给胡适父亲的介绍信

张爱玲曾回忆说,1955年她与胡适在美国初次相会,胡适“讲他父亲认识我的祖父,似乎是我祖父帮过他父亲一个小忙。我连这段小故事都不记得,仿佛太荒唐。原因是我们家里从来不提祖父。有时候听我父亲跟客人谈‘我们老太爷’,总是牵涉许多人名,不知道当时的政局就跟不上,听不了两句就听不下去。”

胡适在当年11月10日的日记中,则有一段详细的记录:

拜访张爱玲女士。张爱玲,《秧歌》的作者。始知她是丰润张幼樵的孙女。张幼樵(佩纶)在光绪七年(1881)作书介绍先父(胡传,字铁花)去见吴大瀓(号愙斋),此是先父后来事功的开始。幼樵贬谪时,日记曾记先父远道寄函并银二百两。幼樵似甚感动,故日记特书此事。幼樵遗集中竟收入此介绍一个老秀才的信,——我曾见之——可见他在当时亦不是轻易写此信的。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曾为胡适父亲胡传写过一封介绍信,将胡传引荐给当时以“三品卿衔随吉林将军铭安帮办一切事宜”的吴大澂。胡传27岁从安徽老家到上海龙门书院,跟随当时著名学者刘熙载(字融斋)学习。先后五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40岁以后,他决定放弃科考,另辟蹊径,到当时官员学者很少前往的东北谋发展。凭着张佩纶的介绍,当然也靠自己的本事,胡传不久成为吴的幕僚,一年后,吴大澂保举他为知县,从此进入官场,最后官至台湾省台东知州。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胡传1895年8月18日离台内渡,22日病逝于厦门。此时,胡适年仅三岁零八个月。

《胡适口述自传》中说:胡传当初向一位经商致富的族伯借了一百银元,搭船自上海去天津转往北京,再旅行四十二天,到达吴大澂的驻地宁古塔。“吴氏为一自修而成名的大学者、考古家和政治家。父亲告诉吴公他不是来求职的,他只盼吴氏能给予护照和通行证,好让他遍游东北,并考察边疆地理。吴氏对父亲大为赏识,其后吴氏巡行阅边,总是偕父亲同行。”

张佩纶为胡传所写荐函,迄今未见各类专著引用,其原文如下:

胡铁华明经,安徽绩溪人,其从兄宝铎观政郎曹,与公戊辰同年。铁华尝从融斋先生于龙门书院究心当世之务,闻东北三省为国家根本,而吉林尤边塞要冲,平日讲求舆地之学,欲一往观其形势。节缩衣食得百余金,顾薄笨车以行。其友章琴生编修洪钧,乃佩纶辛未同年,谓边地荒凉,军防严密,不上谒军门,恐珲春、三姓各扼塞力,且不能自致。故属佩纶一言为介,昔苏子由登终南、嵩、华,渡黄河,尽觇天下之奇,而终欲一见韩太尉。今铁华孤行二三千里,眺白山沥混同,而公固今之一韩。所谓天下恃以无忧,外夷惮之不发者,殆庶几焉?望以为可教而进教之,幸甚。章编修为合肥相公奏调至津,人甚笃实专壹,交游良寡,铁华与章同县,殆至契也。

从信的内容看,胡传在北京的人脉关系为族兄胡宝铎,和另一位绩溪同乡章洪钧。胡宝铎此时身份是兵部候补主事,记名以军机章京补用,故张佩纶称其为“观政郎曹”,观政者,候补或见习官员也。章洪钧,李鸿章的幕僚,与张佩纶为进士同年,两人过从甚密。张佩纶虽与胡传素昧平生,但推荐信写得风生水起、灿烂可读。其中“昔苏子由登终南、嵩、华”之句,用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典故,把吴比作宋代枢密使韩琦。张佩纶还将章洪钧与“合肥相公”李鸿章的关系略作铺叙,使得积极奔走于李鸿章门下的吴大澂,能够重视和关照这位远道投奔的落魄秀才。需要说明的是,吴大澂27岁中进士,点翰林,历任陕甘学政、左副都御史、河道总督、湖南巡抚,学术成就主要在金石学,又擅长篆书,在当时有很高的名望,但不能被称作“自修而成名的大学者”,胡适对吴大澂的背景介绍,是不准确的。

胡适感戴张佩纶对其父亲的大力推荐,认为张佩纶“亦不是轻易写此信的”。从我读过的张氏信函来看,这位清流健将历来以“扶持善类”为己任,常常不遗余力地向朝廷和朋友推荐人才,而且对于这种举手之劳,并不记挂。张佩纶推荐过的朋友,有的后来与他反目成仇。然而很少往来的胡传,却一直关注着张氏的动静。四年之后,1885年5月15日,发配军台效力赎罪的张佩纶刚刚到达戍所张家口,6月25日,就收到胡传汇来的一百两银子(不是胡适所写的二百两)。张佩纶日记记载:“胡守三寄百金来,作书却之,交琴生(章洪钧)。”

复信全文如下:

两辱简问,存慰良厚,惭感不已。佩纶得徙近塞省过。感恩思务学以补其兀。来教称引过当,非所敢承也。纶自筮仕以来,即恃二三亲旧佽助,在官萧然,去官亦止于萧然,尚不甚窘乏。家素俭,谪所视京朝浮费大减。近臣得罪,宜自韬晦,绝不与人往还,故用钱处尤少,见贶百金,物意两重,理不当辞。但五常边瘠,阁下初得官,宗族交游,共望河润,不免割廉节俸,以副其求,鄙人且未欲遽拜大惠。佩纶于君臣朋友之地,绝不敢稍有虚语,以虎臣将意坚挚,故托琴公代致。下怀风气,世所难得,使鄙人谨啬之节,附以不朽,不更佳耶?边徼荒寒,伏惟以时自重,不宣。

张佩纶的回信写得十分得体,对于不太熟悉的胡传,他展现出宠辱不惊的大臣风范,既感谢了胡传以及胡宝铎(虎臣)的关心,又将馈赠银两通过章洪钧璧还。张佩纶很清高,对于不是真正熟悉的朋友,包括左宗棠、刘铭传馈赠的金钱,也一概不取。惟李鸿章的资助,他是接收的。但这毕竟是张胡两家历史上的友情佳话,张的引见,对胡传一生关系甚大,所以胡家一直温暖地铭记着。

在张佩纶这边,胡传不是重要人物,没有必要向下一代吹嘘。加上张爱玲从不关心祖上往事,时过境迁,胡适与她叙旧,就只剩下“我祖父帮过他父亲一个小忙”的依稀鳞爪了。

张爱玲曾回忆说,1955年她与胡适在美国初次相会,胡适“讲他父亲认识我的祖父,似乎是我祖父帮过他父亲一个小忙。我连这段小故事都不记得,仿佛太荒唐。原因是我们家里从来不提祖父。有时候听我父亲跟客人谈‘我们老太爷’,总是牵涉许多人名,不知道当时的政局就跟不上,听不了两句就听不下去。”

胡适在当年11月10日的日记中,则有一段详细的记录:

拜访张爱玲女士。张爱玲,《秧歌》的作者。始知她是丰润张幼樵的孙女。张幼樵(佩纶)在光绪七年(1881)作书介绍先父(胡传,字铁花)去见吴大瀓(号愙斋),此是先父后来事功的开始。幼樵贬谪时,日记曾记先父远道寄函并银二百两。幼樵似甚感动,故日记特书此事。幼樵遗集中竟收入此介绍一个老秀才的信,——我曾见之——可见他在当时亦不是轻易写此信的。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曾为胡适父亲胡传写过一封介绍信,将胡传引荐给当时以“三品卿衔随吉林将军铭安帮办一切事宜”的吴大澂。胡传27岁从安徽老家到上海龙门书院,跟随当时著名学者刘熙载(字融斋)学习。先后五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40岁以后,他决定放弃科考,另辟蹊径,到当时官员学者很少前往的东北谋发展。凭着张佩纶的介绍,当然也靠自己的本事,胡传不久成为吴的幕僚,一年后,吴大澂保举他为知县,从此进入官场,最后官至台湾省台东知州。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胡传1895年8月18日离台内渡,22日病逝于厦门。此时,胡适年仅三岁零八个月。

《胡适口述自传》中说:胡传当初向一位经商致富的族伯借了一百银元,搭船自上海去天津转往北京,再旅行四十二天,到达吴大澂的驻地宁古塔。“吴氏为一自修而成名的大学者、考古家和政治家。父亲告诉吴公他不是来求职的,他只盼吴氏能给予护照和通行证,好让他遍游东北,并考察边疆地理。吴氏对父亲大为赏识,其后吴氏巡行阅边,总是偕父亲同行。”

张佩纶为胡传所写荐函,迄今未见各类专著引用,其原文如下:

胡铁华明经,安徽绩溪人,其从兄宝铎观政郎曹,与公戊辰同年。铁华尝从融斋先生于龙门书院究心当世之务,闻东北三省为国家根本,而吉林尤边塞要冲,平日讲求舆地之学,欲一往观其形势。节缩衣食得百余金,顾薄笨车以行。其友章琴生编修洪钧,乃佩纶辛未同年,谓边地荒凉,军防严密,不上谒军门,恐珲春、三姓各扼塞力,且不能自致。故属佩纶一言为介,昔苏子由登终南、嵩、华,渡黄河,尽觇天下之奇,而终欲一见韩太尉。今铁华孤行二三千里,眺白山沥混同,而公固今之一韩。所谓天下恃以无忧,外夷惮之不发者,殆庶几焉?望以为可教而进教之,幸甚。章编修为合肥相公奏调至津,人甚笃实专壹,交游良寡,铁华与章同县,殆至契也。

从信的内容看,胡传在北京的人脉关系为族兄胡宝铎,和另一位绩溪同乡章洪钧。胡宝铎此时身份是兵部候补主事,记名以军机章京补用,故张佩纶称其为“观政郎曹”,观政者,候补或见习官员也。章洪钧,李鸿章的幕僚,与张佩纶为进士同年,两人过从甚密。张佩纶虽与胡传素昧平生,但推荐信写得风生水起、灿烂可读。其中“昔苏子由登终南、嵩、华”之句,用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典故,把吴比作宋代枢密使韩琦。张佩纶还将章洪钧与“合肥相公”李鸿章的关系略作铺叙,使得积极奔走于李鸿章门下的吴大澂,能够重视和关照这位远道投奔的落魄秀才。需要说明的是,吴大澂27岁中进士,点翰林,历任陕甘学政、左副都御史、河道总督、湖南巡抚,学术成就主要在金石学,又擅长篆书,在当时有很高的名望,但不能被称作“自修而成名的大学者”,胡适对吴大澂的背景介绍,是不准确的。

胡适感戴张佩纶对其父亲的大力推荐,认为张佩纶“亦不是轻易写此信的”。从我读过的张氏信函来看,这位清流健将历来以“扶持善类”为己任,常常不遗余力地向朝廷和朋友推荐人才,而且对于这种举手之劳,并不记挂。张佩纶推荐过的朋友,有的后来与他反目成仇。然而很少往来的胡传,却一直关注着张氏的动静。四年之后,1885年5月15日,发配军台效力赎罪的张佩纶刚刚到达戍所张家口,6月25日,就收到胡传汇来的一百两银子(不是胡适所写的二百两)。张佩纶日记记载:“胡守三寄百金来,作书却之,交琴生(章洪钧)。”

复信全文如下:

两辱简问,存慰良厚,惭感不已。佩纶得徙近塞省过。感恩思务学以补其兀。来教称引过当,非所敢承也。纶自筮仕以来,即恃二三亲旧佽助,在官萧然,去官亦止于萧然,尚不甚窘乏。家素俭,谪所视京朝浮费大减。近臣得罪,宜自韬晦,绝不与人往还,故用钱处尤少,见贶百金,物意两重,理不当辞。但五常边瘠,阁下初得官,宗族交游,共望河润,不免割廉节俸,以副其求,鄙人且未欲遽拜大惠。佩纶于君臣朋友之地,绝不敢稍有虚语,以虎臣将意坚挚,故托琴公代致。下怀风气,世所难得,使鄙人谨啬之节,附以不朽,不更佳耶?边徼荒寒,伏惟以时自重,不宣。

张佩纶的回信写得十分得体,对于不太熟悉的胡传,他展现出宠辱不惊的大臣风范,既感谢了胡传以及胡宝铎(虎臣)的关心,又将馈赠银两通过章洪钧璧还。张佩纶很清高,对于不是真正熟悉的朋友,包括左宗棠、刘铭传馈赠的金钱,也一概不取。惟李鸿章的资助,他是接收的。但这毕竟是张胡两家历史上的友情佳话,张的引见,对胡传一生关系甚大,所以胡家一直温暖地铭记着。

在张佩纶这边,胡传不是重要人物,没有必要向下一代吹嘘。加上张爱玲从不关心祖上往事,时过境迁,胡适与她叙旧,就只剩下“我祖父帮过他父亲一个小忙”的依稀鳞爪了。


相关文章

  • 民国四大才女
  • 背景 1912年,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覆灭,中华民国正式成立.紧随其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和科学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渐渐开化.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女性文学作家及作品.她们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及审美倾向而独树一帜,令当时的 ...查看


  • 张爱玲--天才的"传奇"
  • 提到中国现代作家的成长, 没有人比张爱玲更配得上"传奇"一词了. 她的家世,她的早慧.早熟,她独特的创作历程,无不具有着某种神秘感和传奇色彩.巧妙的是她最著名的小说集就取名为<传奇>,这对她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查看


  • 浅谈张爱玲小说创作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 摘 要:文章试着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这个角度浅析其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主要从潜意识的分析.变态心理的剖析."恋父情结"的议析这三个侧面探求张爱玲小说中呈现的或深或浅的精神分析色彩,指出张爱玲在人物内心刻画与透视社会 ...查看


  • 高傲贵族 卑微爱人--张爱玲
  • 高傲贵族 卑微爱人 最后的贵族,诞生新时代的才女 1920年9月30日,上海麦根路(今康定东路)一座深宅大院内,一个女婴呱呱落地.仆人禀告张家的长辈:"是个女孩儿."但那声音仿佛也微弱了些.当家的张老太太心中暗笑:女孩又 ...查看


  • 胡适自由主义思想
  • 胡适自由主义思想简介 一.胡适生平(1891-1962) 安徽绩溪县上庄村上.这里农业不发达,主要靠经商.高祖时已在上海黄浦江对岸的川沙开了个茶叶店,后来祖父在上海开了个分店,两个铺子就是其其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 胡适的父亲胡传兄弟5个.读 ...查看


  • 冰心和林徽因真的是娥眉相妒吗
  • 坊间很多版本,说冰心和林徽因曾有嫌隙,娥眉相妒,两个才女之间的恩怨纠缠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民国女作家,个个如诗如梦,不仅颜值极高,且都才华横溢.当时的冰心,文采斐然,傲立于众才女之中,先后出版诗集<繁星>和小说集<超人&g ...查看


  • 作文素材一,胡适
  •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自取的名"适"与字"适之",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 ...查看


  • 中国现代文学期末考试(答案)
  • 中国现代文学期末考试答案 (考试范围:<中国现代文学>全书) 一.填空题 1. <围城> 2. <狂人日记> 3. <两个家庭> 4.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5. < ...查看


  • 隐忍的阙失与痛快的宣泄
  • 隐忍的阙失与痛快的宣泄 隐忍的阙失与痛快的宣泄 --<对照记>与<小团圆>的互文性 摘要:自传体小说与自传文本以及回忆录之间往往有一种显隐相间.虚实相生的互文关系.本文以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与自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