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地理会考整理

1. 2. 3. 4.

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

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还有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太阳系行星: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距离近,质量小,密度大,含铁核,太阳系小天体群在火星和木星之间)

巨行星:木星、土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最大)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距离远,表面温度低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

影响:扰乱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地面短波通信

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全球天气气候异常;两极产生极光

6. 地球 生命日地距离适中:有液态水,平均温度15°C

适中质量体积:形成了大气层

自转、公转周期适中:昼夜、季节轮回节奏适度 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地球的质量、体积、密度、公转、自转并不特殊,具普遍性 7. 月球 质量小→引力小→无大气→温差大

8. 月表 明亮处:高原、山脉 阴暗处:平原、盆地

环形山:明显特征(可能陨星撞击,可能火山爆发)

9. 自转公转 恒星月:27.23日 只能看到相同半个月球

二、作月球多个位置,并标记月球亮暗 三、从地球看月球,重新标亮暗 四、标地球自转和时刻

五、标:朔、上弦、满、下弦 六、旋转到和题目图一致的角度

七、读取(一般从地球的位置向外看)定时刻读取 (一般从月球的位置向内看)定月相读取 读取法: 定时刻读取:24时 头顶→满月

落下→上弦月 升起→下弦月

定月相读取:上弦月:18时至24时可见 西边天空西边月(上上西西) 日月食读取:一定同线,从地球看月球,太阳被挡住是日食,反之月食 可读取: 月相,相对地球月球方位,月球可见时刻,日月食,潮汐

12. 潮汐 潮汐对水资源、海岸地貌、生态、航运、养殖、发电、旅游等的影响 如潮汐作用加剧海岸侵蚀、顶托河水入海,影响海岸生物分布等。人们根据潮汐规律捕鱼和晒盐,利用潮起潮落发展滩涂水产养殖。潮汐还是宝贵的动力资源,可利用潮汐发电。许多河口港,如伦敦、上海,巨型轮船利用涨潮时的高水位进出港口。 13. 朔望月 29.53日

14. 太空资源 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 15. 太空特殊条件 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

17. 区时、地方时 15°=一小时,

时区为[ 15°k – 7.5°,15°k + 7.5°] E W k决定时区

A时刻 – B时刻 = A时区 – B时区

日界线 向西进、向东进,有弯折

18. 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 19. 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平面,赤道平面夹角 23°26’

如角度变大,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极昼极夜范围变大

22. 正午太阳高度 自直射点向南北两极递减

23. 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解析生产、生活中的相关地理事象

影长与方向问题,热水器夹角问题,楼间距问题等

24. 天文四季的划分: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

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之间的过渡季节。 25. 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即120ºE的地方时,不是北京的地方时116ºE

专题5-专题7

1. 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写出名称,并在地图上识读,注意板块边界位置) 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分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 2. 地震要素: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

震源:岩层断裂、错动引起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 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与震中之间的距离 3. 三大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4. 由于海底扩张,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滑动的结果是大陆漂移现象。驱动力是地幔物质

对流

5.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活跃地带。

6. 世界两大地震带的名称和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熟知两大地震带位于哪些板块交界处。 7. 火山带(板块俯冲带)

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红海沿岸和东非火山带,洋地火山带

8. 成因: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撞,相互挤压碰撞,产生了喜马拉雅山脉

10. 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大理岩分别所属的岩石类型:岩浆岩的侵入岩、岩浆岩的喷出岩、沉积岩、变质岩 11. 岩石年龄

近大洋中脊处岩石最年轻,海洋板块年龄普遍比大陆板块年龄小 12. 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化学元素:氧、硅、铝

13. 主要地貌类型的名称: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 14. 板块的消亡边界与生长边界(注意位置和图例、板块相对运动方向): 消亡边界:陆----陆: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喜马拉雅山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阿尔卑斯山 海----陆: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深海沟、亚洲东部的岛弧 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安第斯山脉(智利地震)

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落基山脉

生长边界:裂谷(东非大裂谷)和海洋(大西洋) 15. 地震波中的纵波与横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纵波:速度快,地面感觉上下颠簸

横波:速度慢,破坏力大,地面感觉前后左右晃动 地震时人们先感觉地面上下颠簸,后感觉前后左右晃动 16.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震级表示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表示地震的破环程度。 联系: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有多个烈度。 17. 影响烈度大小的主要因素:(5点)

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

18. 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布区:西南各省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云南高原、)的石灰岩地区。

19. 我国黄土地貌的典型分布区: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

20. 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流水侵蚀 21. 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岩石圈→地壳

22. 流水地貌的主要特征(上中下游河段的地貌及主要作用方式)

流水作用,包括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 上游:侵蚀

“V”字形峡谷----水能资源丰富

----- 形成曲流(长江) ,河道弯曲—不利于航运 -----凸岸

下游:堆积强盛-----形成三角洲(地势平坦广阔,土壤肥沃,适合发展农业) 23. 运用“海底扩张示意图”阐明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规律

海洋板块的岩石年龄较为年轻。大洋板块中离海岭越近,岩石年龄越轻,海沟处,岩石年龄最老。

24.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海沟、岛弧链和高大褶皱山脉的成因

海沟-岛弧链: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在大洋板块一侧形成深海沟,在大陆板块一侧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如是具体地方则需说明板块名称) 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上拱隆起而成 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上拱隆起而成。 安第斯山脉(科迪勒拉山系南美洲部分):南极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上拱隆起而成 落基山脉等(科迪勒拉山系北美洲部分):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上拱隆起而成 25.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世界地震带与火山带的分布特点 地震带与火山带均分布于板块交界处(若为一具体地点,则需说明板块名称及板块运动方式) 26. 根据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示意图分析地壳物质是如何循环的

地球内部的岩浆冷凝成岩浆岩(根据位置及结晶快慢又分侵入岩与喷出岩);各类岩石在外力(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下固结成新的岩石为沉积岩,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与灼热的岩浆接触带上在高温高压变质成新的岩石为岩浆岩。各类岩石经过重熔再生作

用又转化为熔融状态的岩浆。

27. 根据景观图判断各类地貌类型,阐明主要特征和形成条件(景观图见上学期学案) 流水地貌,见17

喀斯特地貌:流水的溶蚀与侵蚀 地表水或地下水,可溶性岩石 黄土地貌:流水侵蚀 特点:千沟万壑(沟壑纵横) 海积地貌 海蚀地貌 风成地貌

28. 根据地震或火山实例,分析其成因、危害,提出防灾减灾的建议

成因:从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说出板块名称及板块运动形式,再加一句地球内能容易释放。

危害:地震常引发火灾、水灾、瘟疫、海啸等灾害,导致建筑物倒塌、重大人员伤亡和

经济损失。火山喷涌出的熔岩流和火山灰能破坏农田、建筑物。(好处:但也能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和硫磺等有用矿物,许多火山还是旅游观光的场所)

建议:加强监测,及时准确预报。加强宣传教育,强化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建筑物抗震强度„„根据题意,注意题中有效信息合理即可)

29. 评价某地地貌对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城市发展、旅游等的影响(通常与等高线地形图结合考查)

略,请熟读P67-69,自然会用。 30. 黄土地貌,水土流失 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 缺少植被

土层深厚,土质疏松

人为原因:过度开采,过度砍伐,破坏植被 治理:植树造林,修建梯田 31. 水库大坝 河流峡谷处

地处峡谷处,山口狭小,工程量小;上方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不淹没城镇 32.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多冻土,生态脆弱 33. 北坡长势好:

南坡:太阳辐射多,光照热量好,蒸发强烈,水分条件差 34. 河流:某线路由高至低,能自流饮水,工程量小

专题8-专题12

1 2.大气垂直分层的各层名称(自下而上)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3.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名称及分布(三圈环流图)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及分布(模式图)

4.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平流层的臭氧等。

5.对流层、平流层的主要特征(尽可能具体)

对流层: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变化(低纬度高,夏季高)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原因: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空气运动:对流运动显著(原因:气温上低下高)

与人类关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原因:气温分布特点+对流+水汽尘埃集中该层) 平流层:对流层之上到离地面50----60千米

气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升高(原因:臭氧吸收紫外线) 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原因:气温上高下低,气流稳定) 与人类的关系:大气稳定,天气晴朗,能见度高,有利于高空飞行

6.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防弹衣”“遮阳伞”“保温被” 7. 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地面冷热不均(根本原因)

大气垂直运动 冷→热 ↓ ↑ ↓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直接原因) 热←冷 ↓

大气水平运动

受热地区,上高下低。(气压) 1. 海陆风

白天:T陆地>T海洋 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夜晚:T海洋>T陆地 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2. 山谷风

白天,谷风从山谷吹向山顶。

夜晚,谷风从山顶沿坡面吹向谷地。

*通常把某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分布称为水平气压场,一般用等压线表示。 8.根据热力环流原理阐明山谷风、海陆风的风向变化并解释理由

举例:白天沙漠地区由于比热容小,地面增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林草地地面温度低,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因此近地面风由林草地吹向沙漠,高空则由沙漠区吹向林草地。 8.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季节移动规律:

赤道低压带:赤道地区地表接受太阳辐射多,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极地高压带:两极地区地表接受太阳辐射少,温度低,空气冷却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纬30附近大气堆积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低纬来的暖气流与极地来的冷气流在北纬60附近辐合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风带:在近地面,由高压吹向低压的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形成六个风带。

移动规律:由于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北半球冬季南移,或表达为大致1月南移,7月北移,此处南移与北移为相对于春分日与秋分日而言)。

9.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分布的意义: 大气环流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意义: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分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汽和热量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风由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可能较多。

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温度下降水汽凝结,降水可能较多。

18.根据气候图表资料归纳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写出判断方法) 方法:1、判断南北半球(7月高温为北半球,1月高温为南半球) 2、以温定带(以最冷月气温超过15℃为热带,四种气候)

(最冷月超过0℃为温带、亚热带,亚热带两种+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低于0℃为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3、以水定型(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夏雨型:三种季风气候和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11.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冬夏季盛行风向及对气候的影响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夏季 冬季 夏季 冬季

主要风向 东南风 西北风 西南风 东北风 季风性质 暖湿 冷干 热湿 凉干 影响因素 海陆热力差异 1、海陆热力差异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季风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夏季高温多雨,冬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冬季寒冷干燥 季温和少雨

对农业生产的影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有利(我国是同纬度除沙漠响 干旱区外最暖热的地区,水热条件相当好,水稻种植的最北界就分布于

我国)

但夏季降水过于集中,冬春普遍少雨,常有旱情,并伴有低温冷害。季风气候不稳定,旱涝灾害频繁。

西南季风形成的原因:夏季,位于低压南侧的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右偏形成西南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

(副高强)的年份,雨带滞留北方,我国往往现北涝南旱,在夏季风弱(副高弱)的年份,雨带长期滞留南方,往往出现南涝北旱。

气旋:北逆南顺 反气旋:北顺南逆

20.结合某次台风实例,解析风向、气压、降水等天气状况及变化:

台风靠近中,气压下降,风速增大,降水量增大,风向则根据其所处位置判断(第一步作气压梯度力方向: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等压线,作虚线,第二步,考虑南北半球的偏转) 远离中,则气压逐渐回升,风速减小,降水减少。

15.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 副高位置 天气

4、5月—华南雨带(珠江流域) 华南之南 同期,华北地区出现春旱

6、7月—江淮雨带(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 江淮梅雨

7、8月—华北、东北雨带 长江中下游 同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

16.据图解析温室效应(绘图并用文字表达)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形式释放能量称为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其中20亿分之一到达大气上界。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使地球白天温度不致过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云层、颗粒较大的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热层中对紫外线的吸收,平流层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对流层水汽、二氧化碳对部分红外线的吸收作用,较小的颗粒和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地表吸收了太阳辐射的热量后地面增温,同时向大气辐射,称之为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此时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后使对流层大气增温,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称之大气辐射,其中的一支射向地面,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始终保持有一定的能量,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使夜晚地球的温度不会太低。 考虑问题时:比较白天气温高低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晚上气温高低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的强弱) 22.根据1月、7月等温线或等压线图判断海与陆、冬与夏以及盛行风向,并说明理由

等温线图判断方法一:先确定图片所示南北半球,后作一条水平线表示同纬度,在陆地上取一点,海洋上取一点,读出两地气温数据,若同纬度海洋上气温高,则为该地的冬季,若陆地上气温高,则为该地的夏季(该地夏季不一定是7月,注意南北半球。)

等温线图判断方法二:陆北点北,陆南点南(陆地上等温线若向北突出,则太阳直射点一定在北半球,即7月,北半球夏季)

等压线判断方法:若亚欧大陆或北美大陆形成高压中心,则为北半球冬季(1月),反之为夏季。

季节判断完之后,风向就由此判断而得。反过来,由风向也可确定季节(陆地吹向海洋

21.根据热力环流原理阐明城市热岛效应

城区由于①缺少绿地,②大量人为热的排放,③温室气体浓度高,增温强,④城市生产生活集中,排放的废气多,致使城市中的烟尘、雾、低云多,不易散热。⑤城市高层建筑多,导致局部风速小,通风不良。导致城市近地面比同区域的郊区气温要高,城区象温暖的岛屿处在凉爽的郊区农村包围之中。

专题13-14

1. 海洋是地球上水圈的主体,地球上的淡水仅占水圈总量的2.53% 2. 冰川是淡水的主体 (占69%左右) 3. 示意图

4.

5. 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及其各环节的名称: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

6. 水循环的意义:

①“纽带”:联系四大圈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各种水体相互转化,成为一个连续统一的动态系统。

②“调节器”:对全球的水分和能量进行再分化,影响干湿、冷暖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和组织。

③“雕塑家”:通过侵蚀、搬运、堆积,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④“传送带”:地球表面物质迁移的强大动力和主要载体。

7. 海陆间循环的意义:补充更新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使水成为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其次是陆上内循环。

8. 河水补给的主要形式:

9. 水资源的含义:广义:指水圈内的水体总量,

狭义:目前技术条件下人类可利用的那一部分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10. 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11. 各地汛期和降水:我国河流洪水期多在夏秋季。枯水期在冬春季。(因我国东部均为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区的汛期在冬季;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径流量较大且季节分配均匀。

12. 降水是世界上大多数河流的最重要的补给形式。 13. 我国水资源数量、时空分布特点:

数量上:总量多,人均少

空间分布: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时间分布: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年际变化大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降水分布不均匀)

14. 我国最缺水的三大流域:黄河、淮河、海河流域(黄淮海平原或称华北平原)

15. 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自然界的水通过各个环节(„„)在四大圈层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连续运动的过程。 意义:联系各大圈层和各类水体的纽带

调节气候调节器 塑造地貌雕塑家 物质迁移传送带 更新水源可再生

16. 世界河流径流资源最丰富地区和严重缺乏地区的成因:

(1)径流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诸群岛、刚果盆地

原因: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气流控制,降水量远大于蒸发量 (2)径流资源严重缺乏地区:非洲北部、南部和东北部、澳大利亚中西部、西亚和中亚、

原因:沙漠地区气候区,大部分地区受副高和内陆信风控制,降水少于蒸发量,中亚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17.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北方和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总量不足全国20%,而耕地却占全国60%以上。夏秋多冬春少。

18. 举例说明人类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些环节,对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影响:修建水库,改变水资源时间分配(如三峡工程);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如中国南水北调,澳大利亚东水西调等)

19. 根据图表分析我国东南、东北和西北内陆地区的河水补给形式与径流季节变化特点见4 东南 河流径流总量大,季节变化与降雨量的季节变化一致

东北 有两个汛期,春季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降水增多形成主汛期,以雨水补给为主 西北 流量小,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一致,夏季为汛期。 20. 归纳某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略) 21. 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其中近半数严重缺水。 22. 5月22日为世界水日 23. 我国是缺水国家之一。

水资源短缺制约我国北方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 1972年黄河断流是北方明显缺水的标志。

我国松辽,海河,淮河,黄河水系污染最为严重。 24. 水资源短缺因素

气候干旱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 随人口激增和产业发展,用水量增加 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 受严重的水污染 25. 南水北调

26. 上海水质型缺水

27. 归纳某地区造成水资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提出合理建议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自然:气候干旱,全球变暖;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数量本身有限

人为:人口激增和产业发展,用水量大大增加;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 措施:节约用水(气候干旱,水资源数量本身有限,用水量大大增加) 修建水库(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

修建跨流域引水工程(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农业上提倡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工业上

提倡循环用水(水资源利用率低)

保护水源,防治水污染(水污染严重) 加强宣传、提高水价、为水立法等等

专题15

1. 洋流:海水常年沿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

2. 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在盛行风吹拂下,表面海水作大规模流动而形成的洋流) 3. 例:南北半球盛行西风,信风的海区,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密度流(水平方向密度差异 例: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补偿流

4. ※ a.都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左北右 b.南北两处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c.北半球高纬大陆东寒西暖,逆向环流 d.北印度洋海区(受南亚季风影响),冬逆夏顺(季风洋流) 按性质(水温)分:暖流和寒流

5. 与北海道渔场形成有关的洋流: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 6. 对西欧海洋性气候有显著影响的洋流:北大西洋暖流 7. 对沿岸荒漠环境有影响的洋流:西澳大利亚寒流、秘鲁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8. 世界四大渔场的名称和分布、成因: 北海道渔场:分布在日本岛附近 纽芬兰渔场:分布在纽芬兰岛附近三大渔场是:寒、暖流交汇; 北海渔场: 分布在北海附近 秘鲁渔场: 分布在秘鲁的西海岸 秘鲁渔场与秘鲁西海岸的涌升流有关(不是秘鲁寒流) 洋流的作用

1.平衡全球热量

2.对沿岸气候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同纬度西欧比亚洲冬暖夏凉。 寒流:降温减湿;秘鲁太平洋沿岸,澳大利亚西海岸,非洲西海岸) 3.海上航线 4.海洋污染

9. 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较高

12. 世界洋流分布模式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作图并用文字说明) 西风影响下的洋流:北大西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西风漂流 信风影响下的洋流: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

南、北半球的中低纬海区(副热带海区为中心)海水 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海水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13. 领海、公海和专属经济区的含义:

领海:与海岸平行并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海域。领海宽度为12海里,全部主权 专属经济区:是从领海基线起宽约200海里,在领海之外并邻接领海的海域 沿海国对海域内的自然资源享有专属权及其管辖权,而其他国家则享有海上航行、飞机和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

公海:是专属经济区以外的广大海域。任何国家对公海都不拥有主权。

14. 判断表层海水等温线图上的暖流或寒流及其流向: 等温线的突向即洋流流向,若由水温低处流向水温高处为寒流,水温高的流向水温低的则为暖流

15. 根据资料说明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及其意义:(略)

目前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生产、通信、储藏、旅游等诸多领域。 16. 阐明北印度洋海区洋流流向随季节变化的原因:

夏季,北印度洋海区盛行西南风,海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冬季,北印度洋海区盛行东北风,海水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17. 联系大气环流、洋流和地形等知识,分析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显著且分布广的原因

大气环流:欧洲西部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纬西风带控制,西南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暖湿气流 18. 洋流: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19. 地形:欧洲西部平原面积广,山地呈东西走向分列于南北两侧,使西风得以深入内陆。 20. 海岸线:欧洲西部海岸线曲折,各地距海较近,使气候受海洋影响大 形成终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析洋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沿岸地区气候、海洋生物分布、航运的影响 洋流对全球水热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对沿岸气候: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寒流流经降温减湿

对海洋生物分布:寒暖流交汇海域及涌升流海域,常形成著名大渔场 21.

22. 海洋资源

23. 海洋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潮汐能),水资源 24. 海洋权益

25. 交通价值,资源价值,军事价值

26. 对航运:顺流节能省时,逆流费能费时(可与大气环流的风向结合)

专题16-17

1. 人口自然变动的三个基本指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 自然增长率=(出生-死亡)/总

机械增长率=(迁入-迁出)/总 都=(来-去)/总

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 3.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增长速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人口正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 主要的人口问题有: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短缺问题突出;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

4. 我国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 中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6. 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流入区 利:增加劳动力,扩大消费市场,增强经济活力。弊:增加交通,环境,就业以及社会治安等压力,加重城市问题。

流出区 利:减轻环境(农村土地)压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素质,带回资金办厂开店)。弊:造成劳动力短缺,人才流失,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采自张齐天的地理书。 7. 世界人口发展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特征:

人口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职业构成,文化构成等方面。

在人口年龄构成中,通常把0-14岁的人口称为少年儿童人口,65岁及以上的人口称为老年人口。

人口金字塔(人口年龄构成,性别构成)(世界上第一个老人多于儿童的国家是瑞典) 发展中国家 增长型 发达国家稳定型或缩减型。

9. 衡量人口性别构成的主要指标是人口性别比,通常以人口中每100个女性所对的男性来

表示。

10. 人口分布和迁移的三种趋势:向平原集中,向沿海集中,向城市集中。 11. 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

东亚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

南亚 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东部(人口最密) 西欧 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等 北美东部 北美东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13. 四大人口稀疏区

干旱的沙漠地区 寒冷的极地地区 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 原始的热带雨林地区

14. 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与影响因素

劳务迁移(经济因素)、 难民迁移(战争或自然灾害)、 智力迁移、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的移民、生态移民等。

15.

16. 17. 18. 19. 20. 21.

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两侧的人口分布特征: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疏 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水平、 地区开放程度(以上正相关)和人均资源消费水平(负相关)

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线(胡焕庸线) 阐明某人口稠密区或稀疏区的形成原因:

我国的人口分界线是:黑河—腾冲线 特征是:东南多,西北少

分析原因:气候、地形、水资源、交通、经济发展程度

22. 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据图表,说明两类国家和地

区不同的人口问题。(同7,根据材料对应)

23. 根据图文资料,发现某一地区面临的人口问题,预测人口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人口措

施(同7,依据材料)

24. 分析不同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差异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见11)

专题19-21

1. 城市土地利用同心圆结构的组成:由市中心向外分别是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和农业用地(注意与城市功能区区分,城市功能区有: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教区、风景区等。)

影响因素:产生的效益和地租支付能力 。 2. 城市的基本特征 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 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教科文事业发达

3. 世界六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名称与位置: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纽约 北美五大湖沿岸城市群、 芝加哥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东京 英国城市群 伦敦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巴黎

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上海

4. 城市群区位条件:一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自然条件 ;

二是社会经济发达 、人口密集 ;

三是 交通通讯发达,对外联系便捷。

5. 城市群三大特征 一是具有一定数量,高度密集,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城市

二是以一个或若干个特大城市为核心

6. 7. 8. 9.

三是城市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土地价格:距离市中心远近,交通是否便捷

商业在城市中心可以创造高额利润,能够支付高额地价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的含义 生产力的发展史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郊区化:中心城区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的过程 ;

逆城市化: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乡村地区迁移的过程

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城市群;世界城市化的主流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10.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

城市化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现代化

城市化水平越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越多 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使城市化水平上升

城市话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外在表现)(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

11. 城市的基本特征: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产业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教育、科

技、文化事业发达 12. 城市功能分区

商业区 区域中心,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居住区 交通便利,环境适宜,污染轻微 工业区 交通便利,土地资源充足

布局于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河流的下游 季风区的工业区布局于垂直风向的远郊

文教区

风景区

环境问题 空气,水,垃圾,噪声污染(例:伦敦烟雾)

交通问题 交通堵塞严重,交通事故频发(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和快捷大容量的轨道交通。)

居住问题 (建设平价商品房,廉租房)

社会问题 失业,社会治安问题(提高城市居民就业率,完善社会保障,减少收入差距) 15. 利用城市土地利用同心圆结构的原理,阐明某地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关

土地属于哪种使用方式,取决于这种方式所能产生的效益和地租支付能力。 商业在城市中心可以创造高额利润(土地利用效益高),能够支付高额地价(地租支付能力强),因此,商业用地成为城市中心地区的主要用地类型。

离开市中心,商业用地产生的效益迅速下降,居住用地的效益相对较高,形成以居住用地为主导的用地区域。

工业生产需要低密度厂房和仓库,占地面积大,单位土地产生的效益低于居住用地,因此成为第三圈层,处于居住用地之外。

农业用地效益最低,只能分布在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不适合布局的城市最外围地区。 因此,从土地利用效益和地租支付能力角度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呈现出从城市中心向外围,依次出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的同心圆结构。 16. 从某区域地形、地貌、河流等要素,解析城市空间形态:

兰州、宜昌这样的沿江城市,城市用地沿江狭长布局(河流对早期城市发展的影响:提供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十堰这样的山区城市则沿山谷绵延扩展,沿海城市则多以港口为中心向腹地扩展,如大连;平原地区的城市则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向四周均匀扩展。 17. 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

发达国家对居住环境多少质量要求提高,青睐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生活舒适的乡村 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乡差距减小,物质条件变好 私人汽车的普及和交通网络,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络的发达使每日往返于城乡之间成为可能

18. 对某城市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城市功能分区进行评价。 19. 城市体系

世界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巴黎,布鲁塞尔,香港,苏黎世,法兰克福,多伦多,新加坡 全国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 20. 非农业生产人口

人口500万以上 超大城市 人口100万以上 特大城市 人口50-100万 大城市 人口20-50万 中等城市 人口20万以下 小城市 21. 城市结构差异形成原因

从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在城市规模较小时,城区狭小,各功能区往往混杂布置,没有形成明显的功能分异。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城市功能分区会逐渐显现 不同职能的城市,其空间结构也有巨大差异 城市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 22.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副中心。

23.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地理位置优越,处于长江入海口,南北海岸线中点,沿江靠海 自然条件适宜,气候温和湿润吗,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形平坦 工农业基础雄厚,集聚条件好,鱼米之乡,工业发达

交通条件:沪杭,沪宁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水运,空运条件好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足 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 24. 上海四个中心

经济中心,航运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

26.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条件

28. 城市职能

综合性城市 专业性城市 29.

专题22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纬度越高,生长期越短。水分条件既决定农作物的品种,也影响农业生产方式。(湿润

地区:种植业和林业。干旱地区:畜牧业。干旱有水源:灌溉农业。)

2. 地形:坡度:0~15°农田。15°~25°林地为主,部分为梯田。25°~35°主要为林牧

用地。35°以上,封山育林地。

土壤:江南丘陵酸性红壤种植茶树;四川盆地紫色土适合稻谷生长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科学技术水平、消费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等。 3. 农业生产类型:

城郊农业:适应城市市场需要

特点:.产品品种多,生产周期短,商品率高。

.形成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相结合的营销体系,生产效率高。

.产乳、肉、禽、蛋、鱼等。远郊以生产季节性强,耐储藏便于运输的蔬菜为主。

4. 按农业发展能耗:

生态农业:(与“石油农业”对应) 如基塘生态农业,主导因素:地形。

5. 现代农业:按农业发展阶段分原始、传统、现代。

劳动生产率高,科技含量高的和商品率高的农业,而且是能源,资源利用率高、环境友好和产品质量高的农业。

我国现代农业样板:上海孙桥现代农业。

6. 我国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的分界线,此界线同时又是众多自然要素的分界线,试述之

案例分析 美国乳畜带 分布: 美国东北部和五大湖地区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气候温凉潮湿不利于粮食作物成熟,但利于多汁牧草生长;河湖众多,地形切割破碎严重;土层薄,土壤贫瘠,

社会经济条件:城市、人口集中,乳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拥有先进经验和技术;交通便利。

8. 水田农业、旱作农业、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地中海型农业的区位及主要生产特

9. 根据案例说明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农业区位的变化

科技的发展,减弱了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布局。如温室技术促进寒冷地区农业发展、节水技术促进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冷藏技术使生鲜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大大扩展。现代交通运输,使农业生产的市场大大拓展。市场需求的改变影响到农业生产产品结构的变化。

10. 根据案例归纳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 现代农业应该是劳动生产率高、科技含量高和商品率高的农业,而且是能源、资源利用率高,环境友好和产品质量高的农业。

11. 分析某城市郊区农业区位及其生产特点

从单位产值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

地价: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城镇周围只能布局单位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

需水量:需水量大的花卉、蔬菜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交通: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花卉、蔬菜等生产应布局在近城镇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城郊农业在布局上往往呈环状结构,近郊以生产附加值高、不宜储藏的新鲜蔬菜为主,兼产乳、肉、禽、蛋、鱼等,远郊以生产季节性强、耐储藏、便于运输的蔬菜为主。粮食、油料、棉花等作物则分布在更远的郊区。

12. 评价某一区域的农业区位,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合理建议(略)

专题23工业区位与工业区

1. 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名称与分布

不均衡。集中分布在①北半球、②中纬度、③沿海

(1) 北美工业区 (最大)(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科技先进) (2)西欧工业区(现代工业发源地) (3)东欧工业区(资源型重工业区)

(4)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进口原燃料,加工贸易型工业区 临海布局)

(岛国,多优良港口海运便利;海上交通便利,方便原燃料进口,产品出口;靠近国内消费市场;技术先进)

(5)亚洲东部沿海工业区(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 2. 我国主要工业区的名称与分布

辽中南工业区 京津唐工业区(不利:水资源紧缺)、 长江三角洲工业区(不利:矿产资源缺乏)、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3. 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a能源和矿产资源 b环境条件 c交通运输 d市场 e劳动力 f科学技术 g集聚 h土地价格 案例分析 宝钢区位条件:

自然资源: 缺乏煤、铁资源(煤炭—安徽、山西 铁矿石—澳大利亚、印度、巴西) 交通: 上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市场: 上海及周边地区消费市场大 劳动力: 劳动力丰富,而且技术水平高 科学技术:先进、发达

环境: 远离市中心的居民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处于垂直于季风风向的郊外,减少了对城市的污染。

5. 工业区位条件

能源和矿产资源:原料、燃料。

环境条件:一是工业本身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一些耗水量大的工业部门多布局在沿江沿海地带。电子工业需要无尘的生产环境和良好的水质条件。二是工业对环境的影响:污染较重工业多布局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和河流下游。

交通运输:运费是生产成本重要组成部分。沿江、沿海的港口和铁路、公路枢纽以及大型航空港。 市场:

劳动力:需要足够数量的工人,共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区域中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的价格和劳动力的素质是工业布局的重要前提。 还有科学技术、积聚、土地价格等因素。 6. 案例分析 宝钢区位条件:

自然资源: 缺乏煤、铁资源(煤炭—安徽、山西 铁矿石—澳大利亚、印度、巴西) 交通: 上海近邻我国最大海港,利用廉价、方便的水运。 市场: 上海及周边地区消费市场大 劳动力: 劳动力丰富,而且技术水平高

科学技术:教育发达、知识密集、科技力量雄厚,有利于促进宝钢不断研发出新产品和

新技术。

环境: 远离市中心的居民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处于垂直于季风风向的郊外,减少了对城市的污染。

7. 工业区位的变化: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减弱;交通条件的改善和运输能力的提高,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减弱;工业产业对市场、劳动力素质、对信息的依赖程度和信息的通达性(↑)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增强。

8. 高新技术产业区位:

科技发达,接近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集中区。

交通便利,发达高速公路网和航空运输(注:航海、铁路运输条件用处不大。) 环境优美,空气洁净,水质优良 地理位置(智力密集区)

市场、基础配套设施、劳动力素质、政策„„ 9. 北美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的区位

(1) 北美工业区 (最大)(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科技先进) (2)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岛国,多优良港口,海运便利;方便原燃料进口,产品出口;靠近国内消费市场;技术先进)

10. 我国东部沿海主要工业区的区位

辽中南:煤铁资源、能源丰富,交通便利 重工业为主

京津唐:矿产资源与能源丰富,交通便利,科技实力雄厚(缺水) 轻重工业都发达的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

长三角: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常规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和效益最好的综合性工业区

珠三角:交通便利、毗邻港澳和东南亚,有利于吸收外来信息技术资金设备等、改革开放的前沿 是我国目前最具经济活力和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11. 根据案例说明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工业区位的变化

一些传统的区位因素,如矿产资源、水资源、交通运输费用等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下降,科技、知识、集聚、劳动力的素质、信息、市场等因素的影响程度有所增强。 12. 分析某一高新技术区的区位优势

一般表达思路:①周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云集,科技发达②环境优美,空气洁净,水质优良③靠近高速公路和大型航空港,交通便利。„„根据实际再补充 13. 评价某一区域的工业区位,提出该地区适宜发展的主要工业部门,并提出工业可持续发

展的合理建议(略)

专题24 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

1. 三大产业的含义

第一:农业 第二: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 2. 第一类属于遍布性行业。如通讯、医疗、教育、商业、服务业等。

第二类是对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依赖较强的第三产业,如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 第三类与城市的规模、发达程度及在世界或者区域中的经济地位有关。

最明显的就是金融、贸易、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高级商业中心。

3. 影响商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交通、人口、集聚、地价

4. 国际贸易的含义: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劳务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 5.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差异

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制的成品为主

发达国家以出口: 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为主 6. 不平衡的国际贸易

国家之间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国际贸易额居世界前列的多为发达国家。

世界贸易市场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国家。目前,美国纽约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中心。 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差异很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不等价交换。 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工业制成品为主

发达国家以出口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为主。

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制定苛刻的技术、卫生、包装等标准,抑制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出口。 7. 商业区位条件

交通:交通便利便于商品物资的集聚,也便于顾客购物,可以扩大消费市场。 人口:包括人口密度、人口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行为等。 集聚:分为综合性商业街和专业商业街。

地价:一方面,商业是利润较高的行业,单位土地面积经济收益较高,土地付租能力

比其他行业强,另一方面,商业只有在交通便利,人流密集的高地价地区,才能获取高额利润。

8. 现代交通运输与通信

现代交通运输:铁路、公路、航空、管道、水运。 海洋运输与国际贸易:(80%国际贸易由海洋运输完成)

发展海洋运输的关键是建设海港,特别是深水港。港口经济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三个因素:港口的地理位置、港口的自然条件、港口腹地的大小及其经济发展程度。发展海洋运输的另一关键是采用大型船舶和集装箱运输。其优点是运量大,运费低。 9. 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升级:在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产业比重升高的过程。(举例:中国和上海的产业变化和现状)

产业结构优化: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使产业结构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取得最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0. 评价某一区域的商业区位优劣

„„交通便利;人口稠密,人均收入高,购买力强;商家集聚,使不同消费者各取所需„„ 11. 比较不同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异同

12. 判断某地第三产业的特色部门,分析形成条件 略

13. 分析某一区域的产业结构变化,阐明该区域产业优化与其产业发展条件之间的关系 (典型案例分析:内蒙古自治区 见基本要求P87)

14. 上海港的区位优势:

1、 地理位置: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点,实现海陆联运。 2、 自然:平原海岸,地势开阔平坦,利于建港,港阔水深。 3、 港口腹地广阔,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

专题25-27

1. 中国地域文化区的名称与分布(熟悉地图

上位置及大致界线)

物质文化对环境有强烈的依赖性,直接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环境、资源等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工制品的材料、样式和风格。如建筑:粘土地区多为砖瓦结构,山区多为石木结构,黄土地区多为窑洞,湿热地区多为竹木建筑。服饰:东北的毛皮(气候寒冷)、南方的丝绸(气候炎热),内蒙古草原的蒙古袍、青藏高原掉袖藏袍(海拔高,气温低,日照长、辐射强、昼夜温差大);饮食:北方的面食、南方的米食、草原牧区的肉食和奶食。

环境影响产业分布,农业:我国东北是杂粮、麦作区,华北麦作区,南方稻作区,丘陵地区发展林果茶等经济作物,沿海则发展养殖业和捕捞业。采矿业受矿产资源分布限制。交通运输业则受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的制约,平原地区交通发达,河湖密集地区水上航运发达,沿海地区则海上运输发达,岩岸(海蚀地貌)背风的深水港是建港的理想条件。

环境影响社会生产发展水平

环境影响原始宗教信仰,文学艺术

重视影响有利于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建设,继承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也有利于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

4. 古代社会文明发源地与地理环境的特征

答:北纬25度到北纬40度比较平坦的地区,气候温和,有河流灌溉,适合农业生产。 5. 根据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找出能够判断该区域所属中国文化区或世界文化圈的依据 略

6. 种族:自然遗传 7. 民族:历史文化产物

不同地域的人由于经济生活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历史发展的不同而形成的社会共同体 广义:一个国家的国民整体

8. 地域文化:经过长期的交流和选择而传承,具有地方性,民族性,民间性和传统性。 9. 为什么要保护民族文化,地方文化?

答: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各地方优秀文化的集成,是交流,融合的结果,保护民族文化就三保护人类文化,有利于发展和进步。

对少数民族,土著民族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尊重,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民族文化是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重要旅游资源,有利于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

10. 从自然地理角度解析某一地域的建筑、服饰、习俗、饮食等文化现象

伊斯兰文化圈 阿拉伯长袍:适应太阳辐射强,风沙大的天气,可预防日晒和风沙。 内蒙古草原文化 蒙古包:中央设天窗以御寒,夏季搭帆布袪热,冬暖夏凉,拆迁方便,适合草原游牧生活

云贵高原文化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为干栏式竹楼,上层住人,下层作畜厩或堆放杂物。这种建筑就地取材,既可防潮避湿、通风袪暑,又可防御蛇虫野兽,而且不受地形限制,节约用地。

黄土高原文化 窑洞 黄土土层深厚,直立性强,当地居民就地取材,在黄土崖面上开

凿窑洞而居,窑洞充分利用空间,施工简单,造价低廉,而且冬暖夏凉。 华北平原文化 四合院 坐北朝南,有南北中轴线,形成一个四面被房屋包围的封闭性方整院落,大多为平房。构筑严密,墙高壁厚,既安全又防风寒。与华北地区冬寒夏热、春季多风,较为干燥的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季风气候特点相适应。

江南水乡文化 白墙黑檐的楼房,朝向灵活,且多设窗户,以便通风。以适应温暖潮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11. 影响文化整合的因素 环境因素 社会因素

人口,民族迁移因素

12. 文化

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

文化自身因素 时间因素

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 物质产品及其表现的文化 对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 社会精神方面 制度文化

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教育,婚姻等制度及实施机构

精神文化(核心)

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产品 价值观,道德伦理,民族性格,科学理论 文化艺术,宗教哲学

专题28 地理信息技术 1. “RS”“GPS”“GIS”对应的中文术语 遥感(RS) Remote Sensing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2. 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3. 根据各种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功能,针对某一具体情景,提出相应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

用建议 举例:

3S结合:RS获取矿床露头信息,GIS分析矿产种类,GPS确定矿床露头的位置; RS与GIS结合:RS获取水灾淹没区的动态信息,GIS分析水灾损失;

GPS与GIS结合:装载GPS接收器的运钞车发送位置信息到监测中心,GIS监测运钞车是否偏离预定线路;

RS与GPS结合:RS获取森林火场遥感信息,并可判断火势蔓延方向,GPS获取火场精确位置,引导消防队员及时、准确到达灭火地点

1. 2. 3. 4.

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

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还有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太阳系行星: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距离近,质量小,密度大,含铁核,太阳系小天体群在火星和木星之间)

巨行星:木星、土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最大)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距离远,表面温度低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

影响:扰乱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地面短波通信

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全球天气气候异常;两极产生极光

6. 地球 生命日地距离适中:有液态水,平均温度15°C

适中质量体积:形成了大气层

自转、公转周期适中:昼夜、季节轮回节奏适度 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地球的质量、体积、密度、公转、自转并不特殊,具普遍性 7. 月球 质量小→引力小→无大气→温差大

8. 月表 明亮处:高原、山脉 阴暗处:平原、盆地

环形山:明显特征(可能陨星撞击,可能火山爆发)

9. 自转公转 恒星月:27.23日 只能看到相同半个月球

二、作月球多个位置,并标记月球亮暗 三、从地球看月球,重新标亮暗 四、标地球自转和时刻

五、标:朔、上弦、满、下弦 六、旋转到和题目图一致的角度

七、读取(一般从地球的位置向外看)定时刻读取 (一般从月球的位置向内看)定月相读取 读取法: 定时刻读取:24时 头顶→满月

落下→上弦月 升起→下弦月

定月相读取:上弦月:18时至24时可见 西边天空西边月(上上西西) 日月食读取:一定同线,从地球看月球,太阳被挡住是日食,反之月食 可读取: 月相,相对地球月球方位,月球可见时刻,日月食,潮汐

12. 潮汐 潮汐对水资源、海岸地貌、生态、航运、养殖、发电、旅游等的影响 如潮汐作用加剧海岸侵蚀、顶托河水入海,影响海岸生物分布等。人们根据潮汐规律捕鱼和晒盐,利用潮起潮落发展滩涂水产养殖。潮汐还是宝贵的动力资源,可利用潮汐发电。许多河口港,如伦敦、上海,巨型轮船利用涨潮时的高水位进出港口。 13. 朔望月 29.53日

14. 太空资源 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 15. 太空特殊条件 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

17. 区时、地方时 15°=一小时,

时区为[ 15°k – 7.5°,15°k + 7.5°] E W k决定时区

A时刻 – B时刻 = A时区 – B时区

日界线 向西进、向东进,有弯折

18. 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 19. 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平面,赤道平面夹角 23°26’

如角度变大,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极昼极夜范围变大

22. 正午太阳高度 自直射点向南北两极递减

23. 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解析生产、生活中的相关地理事象

影长与方向问题,热水器夹角问题,楼间距问题等

24. 天文四季的划分: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

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之间的过渡季节。 25. 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即120ºE的地方时,不是北京的地方时116ºE

专题5-专题7

1. 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写出名称,并在地图上识读,注意板块边界位置) 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分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 2. 地震要素: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

震源:岩层断裂、错动引起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 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与震中之间的距离 3. 三大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4. 由于海底扩张,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滑动的结果是大陆漂移现象。驱动力是地幔物质

对流

5.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活跃地带。

6. 世界两大地震带的名称和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熟知两大地震带位于哪些板块交界处。 7. 火山带(板块俯冲带)

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红海沿岸和东非火山带,洋地火山带

8. 成因: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撞,相互挤压碰撞,产生了喜马拉雅山脉

10. 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大理岩分别所属的岩石类型:岩浆岩的侵入岩、岩浆岩的喷出岩、沉积岩、变质岩 11. 岩石年龄

近大洋中脊处岩石最年轻,海洋板块年龄普遍比大陆板块年龄小 12. 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化学元素:氧、硅、铝

13. 主要地貌类型的名称: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 14. 板块的消亡边界与生长边界(注意位置和图例、板块相对运动方向): 消亡边界:陆----陆: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喜马拉雅山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阿尔卑斯山 海----陆: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深海沟、亚洲东部的岛弧 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安第斯山脉(智利地震)

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落基山脉

生长边界:裂谷(东非大裂谷)和海洋(大西洋) 15. 地震波中的纵波与横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纵波:速度快,地面感觉上下颠簸

横波:速度慢,破坏力大,地面感觉前后左右晃动 地震时人们先感觉地面上下颠簸,后感觉前后左右晃动 16.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震级表示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表示地震的破环程度。 联系: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有多个烈度。 17. 影响烈度大小的主要因素:(5点)

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

18. 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布区:西南各省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云南高原、)的石灰岩地区。

19. 我国黄土地貌的典型分布区: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

20. 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流水侵蚀 21. 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岩石圈→地壳

22. 流水地貌的主要特征(上中下游河段的地貌及主要作用方式)

流水作用,包括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 上游:侵蚀

“V”字形峡谷----水能资源丰富

----- 形成曲流(长江) ,河道弯曲—不利于航运 -----凸岸

下游:堆积强盛-----形成三角洲(地势平坦广阔,土壤肥沃,适合发展农业) 23. 运用“海底扩张示意图”阐明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规律

海洋板块的岩石年龄较为年轻。大洋板块中离海岭越近,岩石年龄越轻,海沟处,岩石年龄最老。

24.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海沟、岛弧链和高大褶皱山脉的成因

海沟-岛弧链: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在大洋板块一侧形成深海沟,在大陆板块一侧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如是具体地方则需说明板块名称) 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上拱隆起而成 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上拱隆起而成。 安第斯山脉(科迪勒拉山系南美洲部分):南极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上拱隆起而成 落基山脉等(科迪勒拉山系北美洲部分):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上拱隆起而成 25.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世界地震带与火山带的分布特点 地震带与火山带均分布于板块交界处(若为一具体地点,则需说明板块名称及板块运动方式) 26. 根据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示意图分析地壳物质是如何循环的

地球内部的岩浆冷凝成岩浆岩(根据位置及结晶快慢又分侵入岩与喷出岩);各类岩石在外力(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下固结成新的岩石为沉积岩,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与灼热的岩浆接触带上在高温高压变质成新的岩石为岩浆岩。各类岩石经过重熔再生作

用又转化为熔融状态的岩浆。

27. 根据景观图判断各类地貌类型,阐明主要特征和形成条件(景观图见上学期学案) 流水地貌,见17

喀斯特地貌:流水的溶蚀与侵蚀 地表水或地下水,可溶性岩石 黄土地貌:流水侵蚀 特点:千沟万壑(沟壑纵横) 海积地貌 海蚀地貌 风成地貌

28. 根据地震或火山实例,分析其成因、危害,提出防灾减灾的建议

成因:从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说出板块名称及板块运动形式,再加一句地球内能容易释放。

危害:地震常引发火灾、水灾、瘟疫、海啸等灾害,导致建筑物倒塌、重大人员伤亡和

经济损失。火山喷涌出的熔岩流和火山灰能破坏农田、建筑物。(好处:但也能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和硫磺等有用矿物,许多火山还是旅游观光的场所)

建议:加强监测,及时准确预报。加强宣传教育,强化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建筑物抗震强度„„根据题意,注意题中有效信息合理即可)

29. 评价某地地貌对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城市发展、旅游等的影响(通常与等高线地形图结合考查)

略,请熟读P67-69,自然会用。 30. 黄土地貌,水土流失 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 缺少植被

土层深厚,土质疏松

人为原因:过度开采,过度砍伐,破坏植被 治理:植树造林,修建梯田 31. 水库大坝 河流峡谷处

地处峡谷处,山口狭小,工程量小;上方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不淹没城镇 32.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多冻土,生态脆弱 33. 北坡长势好:

南坡:太阳辐射多,光照热量好,蒸发强烈,水分条件差 34. 河流:某线路由高至低,能自流饮水,工程量小

专题8-专题12

1 2.大气垂直分层的各层名称(自下而上)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3.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名称及分布(三圈环流图)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及分布(模式图)

4.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平流层的臭氧等。

5.对流层、平流层的主要特征(尽可能具体)

对流层: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变化(低纬度高,夏季高)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原因: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空气运动:对流运动显著(原因:气温上低下高)

与人类关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原因:气温分布特点+对流+水汽尘埃集中该层) 平流层:对流层之上到离地面50----60千米

气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升高(原因:臭氧吸收紫外线) 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原因:气温上高下低,气流稳定) 与人类的关系:大气稳定,天气晴朗,能见度高,有利于高空飞行

6.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防弹衣”“遮阳伞”“保温被” 7. 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地面冷热不均(根本原因)

大气垂直运动 冷→热 ↓ ↑ ↓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直接原因) 热←冷 ↓

大气水平运动

受热地区,上高下低。(气压) 1. 海陆风

白天:T陆地>T海洋 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夜晚:T海洋>T陆地 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2. 山谷风

白天,谷风从山谷吹向山顶。

夜晚,谷风从山顶沿坡面吹向谷地。

*通常把某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分布称为水平气压场,一般用等压线表示。 8.根据热力环流原理阐明山谷风、海陆风的风向变化并解释理由

举例:白天沙漠地区由于比热容小,地面增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林草地地面温度低,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因此近地面风由林草地吹向沙漠,高空则由沙漠区吹向林草地。 8.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季节移动规律:

赤道低压带:赤道地区地表接受太阳辐射多,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极地高压带:两极地区地表接受太阳辐射少,温度低,空气冷却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纬30附近大气堆积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低纬来的暖气流与极地来的冷气流在北纬60附近辐合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风带:在近地面,由高压吹向低压的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形成六个风带。

移动规律:由于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北半球冬季南移,或表达为大致1月南移,7月北移,此处南移与北移为相对于春分日与秋分日而言)。

9.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分布的意义: 大气环流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意义: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分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汽和热量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风由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可能较多。

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温度下降水汽凝结,降水可能较多。

18.根据气候图表资料归纳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写出判断方法) 方法:1、判断南北半球(7月高温为北半球,1月高温为南半球) 2、以温定带(以最冷月气温超过15℃为热带,四种气候)

(最冷月超过0℃为温带、亚热带,亚热带两种+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低于0℃为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3、以水定型(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夏雨型:三种季风气候和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11.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冬夏季盛行风向及对气候的影响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夏季 冬季 夏季 冬季

主要风向 东南风 西北风 西南风 东北风 季风性质 暖湿 冷干 热湿 凉干 影响因素 海陆热力差异 1、海陆热力差异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季风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夏季高温多雨,冬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冬季寒冷干燥 季温和少雨

对农业生产的影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有利(我国是同纬度除沙漠响 干旱区外最暖热的地区,水热条件相当好,水稻种植的最北界就分布于

我国)

但夏季降水过于集中,冬春普遍少雨,常有旱情,并伴有低温冷害。季风气候不稳定,旱涝灾害频繁。

西南季风形成的原因:夏季,位于低压南侧的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右偏形成西南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

(副高强)的年份,雨带滞留北方,我国往往现北涝南旱,在夏季风弱(副高弱)的年份,雨带长期滞留南方,往往出现南涝北旱。

气旋:北逆南顺 反气旋:北顺南逆

20.结合某次台风实例,解析风向、气压、降水等天气状况及变化:

台风靠近中,气压下降,风速增大,降水量增大,风向则根据其所处位置判断(第一步作气压梯度力方向: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等压线,作虚线,第二步,考虑南北半球的偏转) 远离中,则气压逐渐回升,风速减小,降水减少。

15.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 副高位置 天气

4、5月—华南雨带(珠江流域) 华南之南 同期,华北地区出现春旱

6、7月—江淮雨带(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 江淮梅雨

7、8月—华北、东北雨带 长江中下游 同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

16.据图解析温室效应(绘图并用文字表达)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形式释放能量称为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其中20亿分之一到达大气上界。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使地球白天温度不致过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云层、颗粒较大的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热层中对紫外线的吸收,平流层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对流层水汽、二氧化碳对部分红外线的吸收作用,较小的颗粒和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地表吸收了太阳辐射的热量后地面增温,同时向大气辐射,称之为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此时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后使对流层大气增温,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称之大气辐射,其中的一支射向地面,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始终保持有一定的能量,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使夜晚地球的温度不会太低。 考虑问题时:比较白天气温高低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晚上气温高低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的强弱) 22.根据1月、7月等温线或等压线图判断海与陆、冬与夏以及盛行风向,并说明理由

等温线图判断方法一:先确定图片所示南北半球,后作一条水平线表示同纬度,在陆地上取一点,海洋上取一点,读出两地气温数据,若同纬度海洋上气温高,则为该地的冬季,若陆地上气温高,则为该地的夏季(该地夏季不一定是7月,注意南北半球。)

等温线图判断方法二:陆北点北,陆南点南(陆地上等温线若向北突出,则太阳直射点一定在北半球,即7月,北半球夏季)

等压线判断方法:若亚欧大陆或北美大陆形成高压中心,则为北半球冬季(1月),反之为夏季。

季节判断完之后,风向就由此判断而得。反过来,由风向也可确定季节(陆地吹向海洋

21.根据热力环流原理阐明城市热岛效应

城区由于①缺少绿地,②大量人为热的排放,③温室气体浓度高,增温强,④城市生产生活集中,排放的废气多,致使城市中的烟尘、雾、低云多,不易散热。⑤城市高层建筑多,导致局部风速小,通风不良。导致城市近地面比同区域的郊区气温要高,城区象温暖的岛屿处在凉爽的郊区农村包围之中。

专题13-14

1. 海洋是地球上水圈的主体,地球上的淡水仅占水圈总量的2.53% 2. 冰川是淡水的主体 (占69%左右) 3. 示意图

4.

5. 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及其各环节的名称: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

6. 水循环的意义:

①“纽带”:联系四大圈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各种水体相互转化,成为一个连续统一的动态系统。

②“调节器”:对全球的水分和能量进行再分化,影响干湿、冷暖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和组织。

③“雕塑家”:通过侵蚀、搬运、堆积,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④“传送带”:地球表面物质迁移的强大动力和主要载体。

7. 海陆间循环的意义:补充更新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使水成为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其次是陆上内循环。

8. 河水补给的主要形式:

9. 水资源的含义:广义:指水圈内的水体总量,

狭义:目前技术条件下人类可利用的那一部分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10. 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11. 各地汛期和降水:我国河流洪水期多在夏秋季。枯水期在冬春季。(因我国东部均为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区的汛期在冬季;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径流量较大且季节分配均匀。

12. 降水是世界上大多数河流的最重要的补给形式。 13. 我国水资源数量、时空分布特点:

数量上:总量多,人均少

空间分布: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时间分布: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年际变化大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降水分布不均匀)

14. 我国最缺水的三大流域:黄河、淮河、海河流域(黄淮海平原或称华北平原)

15. 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自然界的水通过各个环节(„„)在四大圈层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连续运动的过程。 意义:联系各大圈层和各类水体的纽带

调节气候调节器 塑造地貌雕塑家 物质迁移传送带 更新水源可再生

16. 世界河流径流资源最丰富地区和严重缺乏地区的成因:

(1)径流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诸群岛、刚果盆地

原因: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气流控制,降水量远大于蒸发量 (2)径流资源严重缺乏地区:非洲北部、南部和东北部、澳大利亚中西部、西亚和中亚、

原因:沙漠地区气候区,大部分地区受副高和内陆信风控制,降水少于蒸发量,中亚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17.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北方和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总量不足全国20%,而耕地却占全国60%以上。夏秋多冬春少。

18. 举例说明人类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些环节,对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影响:修建水库,改变水资源时间分配(如三峡工程);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如中国南水北调,澳大利亚东水西调等)

19. 根据图表分析我国东南、东北和西北内陆地区的河水补给形式与径流季节变化特点见4 东南 河流径流总量大,季节变化与降雨量的季节变化一致

东北 有两个汛期,春季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降水增多形成主汛期,以雨水补给为主 西北 流量小,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一致,夏季为汛期。 20. 归纳某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略) 21. 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其中近半数严重缺水。 22. 5月22日为世界水日 23. 我国是缺水国家之一。

水资源短缺制约我国北方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 1972年黄河断流是北方明显缺水的标志。

我国松辽,海河,淮河,黄河水系污染最为严重。 24. 水资源短缺因素

气候干旱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 随人口激增和产业发展,用水量增加 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 受严重的水污染 25. 南水北调

26. 上海水质型缺水

27. 归纳某地区造成水资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提出合理建议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自然:气候干旱,全球变暖;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数量本身有限

人为:人口激增和产业发展,用水量大大增加;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 措施:节约用水(气候干旱,水资源数量本身有限,用水量大大增加) 修建水库(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

修建跨流域引水工程(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农业上提倡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工业上

提倡循环用水(水资源利用率低)

保护水源,防治水污染(水污染严重) 加强宣传、提高水价、为水立法等等

专题15

1. 洋流:海水常年沿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

2. 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在盛行风吹拂下,表面海水作大规模流动而形成的洋流) 3. 例:南北半球盛行西风,信风的海区,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密度流(水平方向密度差异 例: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补偿流

4. ※ a.都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左北右 b.南北两处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c.北半球高纬大陆东寒西暖,逆向环流 d.北印度洋海区(受南亚季风影响),冬逆夏顺(季风洋流) 按性质(水温)分:暖流和寒流

5. 与北海道渔场形成有关的洋流: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 6. 对西欧海洋性气候有显著影响的洋流:北大西洋暖流 7. 对沿岸荒漠环境有影响的洋流:西澳大利亚寒流、秘鲁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8. 世界四大渔场的名称和分布、成因: 北海道渔场:分布在日本岛附近 纽芬兰渔场:分布在纽芬兰岛附近三大渔场是:寒、暖流交汇; 北海渔场: 分布在北海附近 秘鲁渔场: 分布在秘鲁的西海岸 秘鲁渔场与秘鲁西海岸的涌升流有关(不是秘鲁寒流) 洋流的作用

1.平衡全球热量

2.对沿岸气候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同纬度西欧比亚洲冬暖夏凉。 寒流:降温减湿;秘鲁太平洋沿岸,澳大利亚西海岸,非洲西海岸) 3.海上航线 4.海洋污染

9. 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较高

12. 世界洋流分布模式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作图并用文字说明) 西风影响下的洋流:北大西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西风漂流 信风影响下的洋流: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

南、北半球的中低纬海区(副热带海区为中心)海水 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海水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13. 领海、公海和专属经济区的含义:

领海:与海岸平行并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海域。领海宽度为12海里,全部主权 专属经济区:是从领海基线起宽约200海里,在领海之外并邻接领海的海域 沿海国对海域内的自然资源享有专属权及其管辖权,而其他国家则享有海上航行、飞机和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

公海:是专属经济区以外的广大海域。任何国家对公海都不拥有主权。

14. 判断表层海水等温线图上的暖流或寒流及其流向: 等温线的突向即洋流流向,若由水温低处流向水温高处为寒流,水温高的流向水温低的则为暖流

15. 根据资料说明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及其意义:(略)

目前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生产、通信、储藏、旅游等诸多领域。 16. 阐明北印度洋海区洋流流向随季节变化的原因:

夏季,北印度洋海区盛行西南风,海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冬季,北印度洋海区盛行东北风,海水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17. 联系大气环流、洋流和地形等知识,分析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显著且分布广的原因

大气环流:欧洲西部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纬西风带控制,西南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暖湿气流 18. 洋流: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19. 地形:欧洲西部平原面积广,山地呈东西走向分列于南北两侧,使西风得以深入内陆。 20. 海岸线:欧洲西部海岸线曲折,各地距海较近,使气候受海洋影响大 形成终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析洋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沿岸地区气候、海洋生物分布、航运的影响 洋流对全球水热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对沿岸气候: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寒流流经降温减湿

对海洋生物分布:寒暖流交汇海域及涌升流海域,常形成著名大渔场 21.

22. 海洋资源

23. 海洋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潮汐能),水资源 24. 海洋权益

25. 交通价值,资源价值,军事价值

26. 对航运:顺流节能省时,逆流费能费时(可与大气环流的风向结合)

专题16-17

1. 人口自然变动的三个基本指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 自然增长率=(出生-死亡)/总

机械增长率=(迁入-迁出)/总 都=(来-去)/总

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 3.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增长速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人口正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 主要的人口问题有: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短缺问题突出;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

4. 我国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 中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6. 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流入区 利:增加劳动力,扩大消费市场,增强经济活力。弊:增加交通,环境,就业以及社会治安等压力,加重城市问题。

流出区 利:减轻环境(农村土地)压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素质,带回资金办厂开店)。弊:造成劳动力短缺,人才流失,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采自张齐天的地理书。 7. 世界人口发展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特征:

人口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职业构成,文化构成等方面。

在人口年龄构成中,通常把0-14岁的人口称为少年儿童人口,65岁及以上的人口称为老年人口。

人口金字塔(人口年龄构成,性别构成)(世界上第一个老人多于儿童的国家是瑞典) 发展中国家 增长型 发达国家稳定型或缩减型。

9. 衡量人口性别构成的主要指标是人口性别比,通常以人口中每100个女性所对的男性来

表示。

10. 人口分布和迁移的三种趋势:向平原集中,向沿海集中,向城市集中。 11. 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

东亚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

南亚 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东部(人口最密) 西欧 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等 北美东部 北美东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13. 四大人口稀疏区

干旱的沙漠地区 寒冷的极地地区 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 原始的热带雨林地区

14. 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与影响因素

劳务迁移(经济因素)、 难民迁移(战争或自然灾害)、 智力迁移、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的移民、生态移民等。

15.

16. 17. 18. 19. 20. 21.

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两侧的人口分布特征: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疏 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水平、 地区开放程度(以上正相关)和人均资源消费水平(负相关)

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线(胡焕庸线) 阐明某人口稠密区或稀疏区的形成原因:

我国的人口分界线是:黑河—腾冲线 特征是:东南多,西北少

分析原因:气候、地形、水资源、交通、经济发展程度

22. 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据图表,说明两类国家和地

区不同的人口问题。(同7,根据材料对应)

23. 根据图文资料,发现某一地区面临的人口问题,预测人口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人口措

施(同7,依据材料)

24. 分析不同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差异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见11)

专题19-21

1. 城市土地利用同心圆结构的组成:由市中心向外分别是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和农业用地(注意与城市功能区区分,城市功能区有: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教区、风景区等。)

影响因素:产生的效益和地租支付能力 。 2. 城市的基本特征 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 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教科文事业发达

3. 世界六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名称与位置: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纽约 北美五大湖沿岸城市群、 芝加哥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东京 英国城市群 伦敦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巴黎

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上海

4. 城市群区位条件:一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自然条件 ;

二是社会经济发达 、人口密集 ;

三是 交通通讯发达,对外联系便捷。

5. 城市群三大特征 一是具有一定数量,高度密集,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城市

二是以一个或若干个特大城市为核心

6. 7. 8. 9.

三是城市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土地价格:距离市中心远近,交通是否便捷

商业在城市中心可以创造高额利润,能够支付高额地价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的含义 生产力的发展史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郊区化:中心城区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的过程 ;

逆城市化: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乡村地区迁移的过程

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城市群;世界城市化的主流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10.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

城市化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现代化

城市化水平越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越多 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使城市化水平上升

城市话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外在表现)(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

11. 城市的基本特征: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产业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教育、科

技、文化事业发达 12. 城市功能分区

商业区 区域中心,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居住区 交通便利,环境适宜,污染轻微 工业区 交通便利,土地资源充足

布局于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河流的下游 季风区的工业区布局于垂直风向的远郊

文教区

风景区

环境问题 空气,水,垃圾,噪声污染(例:伦敦烟雾)

交通问题 交通堵塞严重,交通事故频发(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和快捷大容量的轨道交通。)

居住问题 (建设平价商品房,廉租房)

社会问题 失业,社会治安问题(提高城市居民就业率,完善社会保障,减少收入差距) 15. 利用城市土地利用同心圆结构的原理,阐明某地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关

土地属于哪种使用方式,取决于这种方式所能产生的效益和地租支付能力。 商业在城市中心可以创造高额利润(土地利用效益高),能够支付高额地价(地租支付能力强),因此,商业用地成为城市中心地区的主要用地类型。

离开市中心,商业用地产生的效益迅速下降,居住用地的效益相对较高,形成以居住用地为主导的用地区域。

工业生产需要低密度厂房和仓库,占地面积大,单位土地产生的效益低于居住用地,因此成为第三圈层,处于居住用地之外。

农业用地效益最低,只能分布在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不适合布局的城市最外围地区。 因此,从土地利用效益和地租支付能力角度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呈现出从城市中心向外围,依次出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的同心圆结构。 16. 从某区域地形、地貌、河流等要素,解析城市空间形态:

兰州、宜昌这样的沿江城市,城市用地沿江狭长布局(河流对早期城市发展的影响:提供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十堰这样的山区城市则沿山谷绵延扩展,沿海城市则多以港口为中心向腹地扩展,如大连;平原地区的城市则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向四周均匀扩展。 17. 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

发达国家对居住环境多少质量要求提高,青睐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生活舒适的乡村 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乡差距减小,物质条件变好 私人汽车的普及和交通网络,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络的发达使每日往返于城乡之间成为可能

18. 对某城市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城市功能分区进行评价。 19. 城市体系

世界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巴黎,布鲁塞尔,香港,苏黎世,法兰克福,多伦多,新加坡 全国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 20. 非农业生产人口

人口500万以上 超大城市 人口100万以上 特大城市 人口50-100万 大城市 人口20-50万 中等城市 人口20万以下 小城市 21. 城市结构差异形成原因

从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在城市规模较小时,城区狭小,各功能区往往混杂布置,没有形成明显的功能分异。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城市功能分区会逐渐显现 不同职能的城市,其空间结构也有巨大差异 城市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 22.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副中心。

23.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地理位置优越,处于长江入海口,南北海岸线中点,沿江靠海 自然条件适宜,气候温和湿润吗,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形平坦 工农业基础雄厚,集聚条件好,鱼米之乡,工业发达

交通条件:沪杭,沪宁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水运,空运条件好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足 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 24. 上海四个中心

经济中心,航运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

26.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条件

28. 城市职能

综合性城市 专业性城市 29.

专题22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纬度越高,生长期越短。水分条件既决定农作物的品种,也影响农业生产方式。(湿润

地区:种植业和林业。干旱地区:畜牧业。干旱有水源:灌溉农业。)

2. 地形:坡度:0~15°农田。15°~25°林地为主,部分为梯田。25°~35°主要为林牧

用地。35°以上,封山育林地。

土壤:江南丘陵酸性红壤种植茶树;四川盆地紫色土适合稻谷生长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科学技术水平、消费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等。 3. 农业生产类型:

城郊农业:适应城市市场需要

特点:.产品品种多,生产周期短,商品率高。

.形成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相结合的营销体系,生产效率高。

.产乳、肉、禽、蛋、鱼等。远郊以生产季节性强,耐储藏便于运输的蔬菜为主。

4. 按农业发展能耗:

生态农业:(与“石油农业”对应) 如基塘生态农业,主导因素:地形。

5. 现代农业:按农业发展阶段分原始、传统、现代。

劳动生产率高,科技含量高的和商品率高的农业,而且是能源,资源利用率高、环境友好和产品质量高的农业。

我国现代农业样板:上海孙桥现代农业。

6. 我国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的分界线,此界线同时又是众多自然要素的分界线,试述之

案例分析 美国乳畜带 分布: 美国东北部和五大湖地区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气候温凉潮湿不利于粮食作物成熟,但利于多汁牧草生长;河湖众多,地形切割破碎严重;土层薄,土壤贫瘠,

社会经济条件:城市、人口集中,乳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拥有先进经验和技术;交通便利。

8. 水田农业、旱作农业、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地中海型农业的区位及主要生产特

9. 根据案例说明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农业区位的变化

科技的发展,减弱了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布局。如温室技术促进寒冷地区农业发展、节水技术促进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冷藏技术使生鲜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大大扩展。现代交通运输,使农业生产的市场大大拓展。市场需求的改变影响到农业生产产品结构的变化。

10. 根据案例归纳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 现代农业应该是劳动生产率高、科技含量高和商品率高的农业,而且是能源、资源利用率高,环境友好和产品质量高的农业。

11. 分析某城市郊区农业区位及其生产特点

从单位产值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

地价: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城镇周围只能布局单位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

需水量:需水量大的花卉、蔬菜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交通: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花卉、蔬菜等生产应布局在近城镇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城郊农业在布局上往往呈环状结构,近郊以生产附加值高、不宜储藏的新鲜蔬菜为主,兼产乳、肉、禽、蛋、鱼等,远郊以生产季节性强、耐储藏、便于运输的蔬菜为主。粮食、油料、棉花等作物则分布在更远的郊区。

12. 评价某一区域的农业区位,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合理建议(略)

专题23工业区位与工业区

1. 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名称与分布

不均衡。集中分布在①北半球、②中纬度、③沿海

(1) 北美工业区 (最大)(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科技先进) (2)西欧工业区(现代工业发源地) (3)东欧工业区(资源型重工业区)

(4)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进口原燃料,加工贸易型工业区 临海布局)

(岛国,多优良港口海运便利;海上交通便利,方便原燃料进口,产品出口;靠近国内消费市场;技术先进)

(5)亚洲东部沿海工业区(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 2. 我国主要工业区的名称与分布

辽中南工业区 京津唐工业区(不利:水资源紧缺)、 长江三角洲工业区(不利:矿产资源缺乏)、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3. 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a能源和矿产资源 b环境条件 c交通运输 d市场 e劳动力 f科学技术 g集聚 h土地价格 案例分析 宝钢区位条件:

自然资源: 缺乏煤、铁资源(煤炭—安徽、山西 铁矿石—澳大利亚、印度、巴西) 交通: 上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市场: 上海及周边地区消费市场大 劳动力: 劳动力丰富,而且技术水平高 科学技术:先进、发达

环境: 远离市中心的居民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处于垂直于季风风向的郊外,减少了对城市的污染。

5. 工业区位条件

能源和矿产资源:原料、燃料。

环境条件:一是工业本身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一些耗水量大的工业部门多布局在沿江沿海地带。电子工业需要无尘的生产环境和良好的水质条件。二是工业对环境的影响:污染较重工业多布局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和河流下游。

交通运输:运费是生产成本重要组成部分。沿江、沿海的港口和铁路、公路枢纽以及大型航空港。 市场:

劳动力:需要足够数量的工人,共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区域中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的价格和劳动力的素质是工业布局的重要前提。 还有科学技术、积聚、土地价格等因素。 6. 案例分析 宝钢区位条件:

自然资源: 缺乏煤、铁资源(煤炭—安徽、山西 铁矿石—澳大利亚、印度、巴西) 交通: 上海近邻我国最大海港,利用廉价、方便的水运。 市场: 上海及周边地区消费市场大 劳动力: 劳动力丰富,而且技术水平高

科学技术:教育发达、知识密集、科技力量雄厚,有利于促进宝钢不断研发出新产品和

新技术。

环境: 远离市中心的居民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处于垂直于季风风向的郊外,减少了对城市的污染。

7. 工业区位的变化: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减弱;交通条件的改善和运输能力的提高,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减弱;工业产业对市场、劳动力素质、对信息的依赖程度和信息的通达性(↑)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增强。

8. 高新技术产业区位:

科技发达,接近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集中区。

交通便利,发达高速公路网和航空运输(注:航海、铁路运输条件用处不大。) 环境优美,空气洁净,水质优良 地理位置(智力密集区)

市场、基础配套设施、劳动力素质、政策„„ 9. 北美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的区位

(1) 北美工业区 (最大)(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科技先进) (2)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岛国,多优良港口,海运便利;方便原燃料进口,产品出口;靠近国内消费市场;技术先进)

10. 我国东部沿海主要工业区的区位

辽中南:煤铁资源、能源丰富,交通便利 重工业为主

京津唐:矿产资源与能源丰富,交通便利,科技实力雄厚(缺水) 轻重工业都发达的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

长三角: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常规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和效益最好的综合性工业区

珠三角:交通便利、毗邻港澳和东南亚,有利于吸收外来信息技术资金设备等、改革开放的前沿 是我国目前最具经济活力和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11. 根据案例说明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工业区位的变化

一些传统的区位因素,如矿产资源、水资源、交通运输费用等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下降,科技、知识、集聚、劳动力的素质、信息、市场等因素的影响程度有所增强。 12. 分析某一高新技术区的区位优势

一般表达思路:①周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云集,科技发达②环境优美,空气洁净,水质优良③靠近高速公路和大型航空港,交通便利。„„根据实际再补充 13. 评价某一区域的工业区位,提出该地区适宜发展的主要工业部门,并提出工业可持续发

展的合理建议(略)

专题24 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

1. 三大产业的含义

第一:农业 第二: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 2. 第一类属于遍布性行业。如通讯、医疗、教育、商业、服务业等。

第二类是对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依赖较强的第三产业,如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 第三类与城市的规模、发达程度及在世界或者区域中的经济地位有关。

最明显的就是金融、贸易、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高级商业中心。

3. 影响商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交通、人口、集聚、地价

4. 国际贸易的含义: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劳务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 5.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差异

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制的成品为主

发达国家以出口: 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为主 6. 不平衡的国际贸易

国家之间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国际贸易额居世界前列的多为发达国家。

世界贸易市场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国家。目前,美国纽约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中心。 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差异很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不等价交换。 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工业制成品为主

发达国家以出口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为主。

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制定苛刻的技术、卫生、包装等标准,抑制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出口。 7. 商业区位条件

交通:交通便利便于商品物资的集聚,也便于顾客购物,可以扩大消费市场。 人口:包括人口密度、人口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行为等。 集聚:分为综合性商业街和专业商业街。

地价:一方面,商业是利润较高的行业,单位土地面积经济收益较高,土地付租能力

比其他行业强,另一方面,商业只有在交通便利,人流密集的高地价地区,才能获取高额利润。

8. 现代交通运输与通信

现代交通运输:铁路、公路、航空、管道、水运。 海洋运输与国际贸易:(80%国际贸易由海洋运输完成)

发展海洋运输的关键是建设海港,特别是深水港。港口经济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三个因素:港口的地理位置、港口的自然条件、港口腹地的大小及其经济发展程度。发展海洋运输的另一关键是采用大型船舶和集装箱运输。其优点是运量大,运费低。 9. 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升级:在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产业比重升高的过程。(举例:中国和上海的产业变化和现状)

产业结构优化: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使产业结构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取得最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0. 评价某一区域的商业区位优劣

„„交通便利;人口稠密,人均收入高,购买力强;商家集聚,使不同消费者各取所需„„ 11. 比较不同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异同

12. 判断某地第三产业的特色部门,分析形成条件 略

13. 分析某一区域的产业结构变化,阐明该区域产业优化与其产业发展条件之间的关系 (典型案例分析:内蒙古自治区 见基本要求P87)

14. 上海港的区位优势:

1、 地理位置: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点,实现海陆联运。 2、 自然:平原海岸,地势开阔平坦,利于建港,港阔水深。 3、 港口腹地广阔,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

专题25-27

1. 中国地域文化区的名称与分布(熟悉地图

上位置及大致界线)

物质文化对环境有强烈的依赖性,直接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环境、资源等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工制品的材料、样式和风格。如建筑:粘土地区多为砖瓦结构,山区多为石木结构,黄土地区多为窑洞,湿热地区多为竹木建筑。服饰:东北的毛皮(气候寒冷)、南方的丝绸(气候炎热),内蒙古草原的蒙古袍、青藏高原掉袖藏袍(海拔高,气温低,日照长、辐射强、昼夜温差大);饮食:北方的面食、南方的米食、草原牧区的肉食和奶食。

环境影响产业分布,农业:我国东北是杂粮、麦作区,华北麦作区,南方稻作区,丘陵地区发展林果茶等经济作物,沿海则发展养殖业和捕捞业。采矿业受矿产资源分布限制。交通运输业则受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的制约,平原地区交通发达,河湖密集地区水上航运发达,沿海地区则海上运输发达,岩岸(海蚀地貌)背风的深水港是建港的理想条件。

环境影响社会生产发展水平

环境影响原始宗教信仰,文学艺术

重视影响有利于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建设,继承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也有利于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

4. 古代社会文明发源地与地理环境的特征

答:北纬25度到北纬40度比较平坦的地区,气候温和,有河流灌溉,适合农业生产。 5. 根据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找出能够判断该区域所属中国文化区或世界文化圈的依据 略

6. 种族:自然遗传 7. 民族:历史文化产物

不同地域的人由于经济生活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历史发展的不同而形成的社会共同体 广义:一个国家的国民整体

8. 地域文化:经过长期的交流和选择而传承,具有地方性,民族性,民间性和传统性。 9. 为什么要保护民族文化,地方文化?

答: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各地方优秀文化的集成,是交流,融合的结果,保护民族文化就三保护人类文化,有利于发展和进步。

对少数民族,土著民族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尊重,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民族文化是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重要旅游资源,有利于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

10. 从自然地理角度解析某一地域的建筑、服饰、习俗、饮食等文化现象

伊斯兰文化圈 阿拉伯长袍:适应太阳辐射强,风沙大的天气,可预防日晒和风沙。 内蒙古草原文化 蒙古包:中央设天窗以御寒,夏季搭帆布袪热,冬暖夏凉,拆迁方便,适合草原游牧生活

云贵高原文化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为干栏式竹楼,上层住人,下层作畜厩或堆放杂物。这种建筑就地取材,既可防潮避湿、通风袪暑,又可防御蛇虫野兽,而且不受地形限制,节约用地。

黄土高原文化 窑洞 黄土土层深厚,直立性强,当地居民就地取材,在黄土崖面上开

凿窑洞而居,窑洞充分利用空间,施工简单,造价低廉,而且冬暖夏凉。 华北平原文化 四合院 坐北朝南,有南北中轴线,形成一个四面被房屋包围的封闭性方整院落,大多为平房。构筑严密,墙高壁厚,既安全又防风寒。与华北地区冬寒夏热、春季多风,较为干燥的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季风气候特点相适应。

江南水乡文化 白墙黑檐的楼房,朝向灵活,且多设窗户,以便通风。以适应温暖潮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11. 影响文化整合的因素 环境因素 社会因素

人口,民族迁移因素

12. 文化

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

文化自身因素 时间因素

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 物质产品及其表现的文化 对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 社会精神方面 制度文化

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教育,婚姻等制度及实施机构

精神文化(核心)

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产品 价值观,道德伦理,民族性格,科学理论 文化艺术,宗教哲学

专题28 地理信息技术 1. “RS”“GPS”“GIS”对应的中文术语 遥感(RS) Remote Sensing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2. 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3. 根据各种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功能,针对某一具体情景,提出相应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

用建议 举例:

3S结合:RS获取矿床露头信息,GIS分析矿产种类,GPS确定矿床露头的位置; RS与GIS结合:RS获取水灾淹没区的动态信息,GIS分析水灾损失;

GPS与GIS结合:装载GPS接收器的运钞车发送位置信息到监测中心,GIS监测运钞车是否偏离预定线路;

RS与GPS结合:RS获取森林火场遥感信息,并可判断火势蔓延方向,GPS获取火场精确位置,引导消防队员及时、准确到达灭火地点


相关文章

  •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
  • 高二历史会考基础知识整理第一分册 第一---第五单元(1-15课)基础知识整理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两河"是.的伊拉克 ...查看


  • 精选中学地理教师入党自传
  • 本站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精选中学地理教师入党自传>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人,男性,汉族人,1968年9月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籍贯上海,大学本科学历,社工师职称.1987年6月我加入中国共青团组织,从1989 ...查看


  • 高中地理会考注意事项
  •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建议 普通高中会考是检测普通高中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省级水平考试.它面向全体学生(让90%以上的学生有成功的体验),着重考核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检测是否达到毕业标准为主要目标,并使学业水平有一定的区分.它是 ...查看


  • 2012年1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地理试题
  • 2012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 地 理 试 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 第I卷 (选择题50分) 注意事项: 1.第I卷共4页.答第I卷前,考生 ...查看


  • 高中地理会考总复习
  •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一)2004.4.28 说明:<会考说明>P2的四.考试内容是复习提纲,请注意参照提纲内容认真读课本内容.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 ...查看


  • 高中地理必修三会考必备资料2016
  • 高中地理必修3会考必备资料2016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异:①位置差异:略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 ...查看


  • 新课程高考科目方案述论与改革价值取向
  • 作者:王后雄 高等教育研究 2007年09期 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7)05-0026-06 自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印发< ...查看


  • 上海将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取代会考
  • 记者昨日获悉,在本市已实行21年的会考制度即将淡出,取而代之的将是上海市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今后,高中学生不仅将参加这一水平考,成绩也将成为高考招生选拔时的重要参考依据.这一水平测试已明确写入昨天公布的<上海教育事业发展"十一 ...查看


  • 2013-2014学年度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分析 曹小军
  • 2013-2014学年度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分析 泾川县张老寺九年制学校 曹小军 一.试题情况 2013年生物.地理会考被拉上了高中阶段招生考试日程,(这里怎么过度)2014年的会考试题(地理部分)同去年相比,大同小异,但是今年试题中新课程目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