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的中国古代文物

流失的中国古代文物,难道要靠战争才能收回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新一代的中国人,而能记载我们的历史的,只有那些“传家宝”,泱泱中国,历代传承了众多凝聚着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的国宝文物,这些国宝,既有受到政府保护收藏在各个博物馆中的,还有收藏于民间被国人精心呵护的,也有历尽磨难流失于海外的……其中,更有很多国宝能够折射出民族的命运与历史的兴衰。

可是五千年留下来的“传家宝”,真正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的又有几件呢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所铸的重器。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32.84公斤,高达133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内。

铜奔马

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的东汉墓中出土了39匹铜马,其中以一匹足踏飞燕的奔马最为著名。此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其造型巧妙地利用了力学支点,铸造了风驰电掣的千里马形象。铜奔马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金刚经》

唐代懿宗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年、月、日记载的雕版印刷品,于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是至今存于世的中国早期印刷品实物中唯一的一份本身留有明确、完整的刻印年代的印品。此经原藏敦煌第17窟藏经洞中,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盗骗,现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永乐大典》

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年间修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其性质有点类似今天的百科全书,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珍品,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很高的地位,对于保存我国古代文献有巨大的功绩。大典内容包罗万象,保存了大量我国14世纪以前的文学、艺术、史地、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等方面的丰富资料。《永乐大典》成书时共有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但目前,仅有161册《永乐大典》珍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们已知和所有能见到的《永乐大典》也仅800余卷,400册左右,很大部分处于遗失当中。

《清明上河图》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记录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繁华景象。自问

世以来,一直为皇家收藏之上品。其间,它4次被从宫中盗走,又5次返回深宫,可谓多劫多难。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乾熙载夜宴图》

南唐顾闳中《乾熙载夜宴图》被书画界认为“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典范之作”的,在海内外久负盛名。全画包括“听乐”、“观舞”、“休憩”、“清吹”、“宴归”5个场景,将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的夜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附在上面的印鉴多达230多枚,可见其收藏者之多。50年代初,寓居香港的张大千决定移居阿根廷。为筹经费,想把这幅“镇宅之宝”连同另藏的部分珍贵字画卖给大陆。周总理亲自下达收购任务,派时任国家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的郑振铎先生赶赴香港。此时,这幅画的市场价已远不止张先生购买时的500两黄金了。但张大千先生却以远远低于市价的2万美金,将这件国宝买给了国家文物局,实际上等于赠送给了祖国。后来,张大千对朋友说起此事时坦陈:“自己寓居海外,万一国宝失落他人之手,我岂不成千古罪人!”自此,《韩熙载夜宴图》作为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一直秘不示人。

.........................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中国文物流失惊人,数以百万计,精品即达几十万件,涉及47国。流失散佚的国宝文物,是与颠宕的中国历史和民族感情联系在一起的,祖先的遗留在海外漂流,是很多中国人心头难解的一个结。著名文物鉴定大师张伯驹,曾向国家捐献过大批古代书画精品,他感慨:“以吾国历史之久,文化之先,而隋以前之画,竟无一件流传,亦良可慨叹!”

文物专家普遍认为,国宝在清代以来遭受了最惨重的“浩劫”。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紫禁城、圆明园、中海、南海、北海、颐和园全部被劫,自这次浩劫,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宝奇珍,扫地遂尽”,所失“已数十万不止”。 此后又有记载清宫内府几次失火,还有其后的溥仪偷运出宫等,数不清的国宝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中。二战期间,侵华日军掠夺了多少国宝,也难计其数。近代中国,历经战乱,国宝文物有的在战乱中化为灰烬,有的被列强抢掠,有的被王公变卖,有的被盗徒散失。今天我们还能够看到的很多国宝精品,是收藏家们紧衣缩食,典屋卖地,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而换来的。国宝的沉浮,也反照出我们这个民族的兴衰沉浮。

中国文物界有个最让人伤心的说法,就是:安阳殷墟虽在,但要看甲骨文却要去日本;敦煌依然,但敦煌学却在国外。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说,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一但离开产生它的文化母体,其价值就大失。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说,他一生去过世界很多博物馆,每次都被中国流失海外文物之精之多所震撼,也为那些文物的命运而感叹。在法国枫丹白露博物馆里,他看到的是大量从故宫、圆明园里流出的文物,其中很多是他一生研究而不得一见的东西。

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主任张永年认为,流失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十倍于现存于各博物馆的文物,一方面要靠国家出资回收,另一方面民间的参与也十分重要。

近些年来,也出现了难得的文物回国现象。但是,追回文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中华社

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总干事王维明对记者说:“目前,中国一些组织和人士正通过民间力量追索大批流失的文物,但这种追索十分困难。”“近年来,要求归还、偿还历史性民族文物的呼声,正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已根据联合国公约成功地索回了部分流失文物。如1977年,扎伊尔向比利时索回了数千件文物;1980年,法国将《巴比伦法典》和《汉谟拉比法典》的残片还给了伊拉克;1988年,中国文物部门发现纽约索斯比拍卖行公开拍卖的战国青铜敦是湖北屈原纪念馆当年6月所失,遂以完备证明资料向美国索回。但中国流失海外文物回归路途依然遥远。

据介绍,1997年7月中国加入《国际统一司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该公约确立了归还违反缔约国文物出口法律从该国领土出口文物的原则,对今后通过非法手段和途径流失到境外的文物,中国政府将有权在75年内依法提出返还或归还。中国政府同时声明:中国加入这个《公约》,绝不意味着承认在本《公约》生效前任何从中国盗走和非法出口文物的行为是合法的,对本公约生效前被盗和非法出口的文物,中国仍保留收回的权利。

专家认为,索还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国际事务,我们的“索”是一种态度,一个立场,但对方的“还与不还”就没有被拘束的可能。不能在别人那里看到了自己的东西,就立即指认对方是小偷。因为博物馆得到文物的渠道是复杂的,可以通过收购或参加拍卖,也可以接受捐献和直接没收,难以确定它来源的合法性,现在比较有实际意义的还是购买这条路。虽然购买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与目前持有这些文物的国家交涉归还还是一件复杂而长期工作。不过我国对于被掠夺文物的态度很坚决,明确认为属于中国的,坚持保留收回的权利。收回国宝,维护的是一个民族的尊严,展示的是中国的实力。希望这些失散在外的民族瑰宝能够尽早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我们的国宝,却存在别国的博物馆里,这根本就是羞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耻辱,这不仅见证了我们的祖先有一个辉煌的文明,同样也见证了我们国家遭受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侵略。

这些本来就属于我们的文物、国宝,当我们向它国索要而人家不给时,怎么办,难道要我们再侵略它们一次吗。什么国际公约,联合国,都是弱肉强食,这个世界就是强者生存,除非你可以忍气吞声,直到别人把你完全“进化”了为止,不然就是死路一条。

同志们,朋友们,好好努力,建设好我们的国家,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再现盛唐雄风。

流失的中国古代文物,难道要靠战争才能收回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新一代的中国人,而能记载我们的历史的,只有那些“传家宝”,泱泱中国,历代传承了众多凝聚着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的国宝文物,这些国宝,既有受到政府保护收藏在各个博物馆中的,还有收藏于民间被国人精心呵护的,也有历尽磨难流失于海外的……其中,更有很多国宝能够折射出民族的命运与历史的兴衰。

可是五千年留下来的“传家宝”,真正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的又有几件呢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所铸的重器。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32.84公斤,高达133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内。

铜奔马

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的东汉墓中出土了39匹铜马,其中以一匹足踏飞燕的奔马最为著名。此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其造型巧妙地利用了力学支点,铸造了风驰电掣的千里马形象。铜奔马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金刚经》

唐代懿宗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年、月、日记载的雕版印刷品,于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是至今存于世的中国早期印刷品实物中唯一的一份本身留有明确、完整的刻印年代的印品。此经原藏敦煌第17窟藏经洞中,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盗骗,现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永乐大典》

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年间修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其性质有点类似今天的百科全书,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珍品,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很高的地位,对于保存我国古代文献有巨大的功绩。大典内容包罗万象,保存了大量我国14世纪以前的文学、艺术、史地、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等方面的丰富资料。《永乐大典》成书时共有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但目前,仅有161册《永乐大典》珍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们已知和所有能见到的《永乐大典》也仅800余卷,400册左右,很大部分处于遗失当中。

《清明上河图》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记录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繁华景象。自问

世以来,一直为皇家收藏之上品。其间,它4次被从宫中盗走,又5次返回深宫,可谓多劫多难。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乾熙载夜宴图》

南唐顾闳中《乾熙载夜宴图》被书画界认为“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典范之作”的,在海内外久负盛名。全画包括“听乐”、“观舞”、“休憩”、“清吹”、“宴归”5个场景,将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的夜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附在上面的印鉴多达230多枚,可见其收藏者之多。50年代初,寓居香港的张大千决定移居阿根廷。为筹经费,想把这幅“镇宅之宝”连同另藏的部分珍贵字画卖给大陆。周总理亲自下达收购任务,派时任国家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的郑振铎先生赶赴香港。此时,这幅画的市场价已远不止张先生购买时的500两黄金了。但张大千先生却以远远低于市价的2万美金,将这件国宝买给了国家文物局,实际上等于赠送给了祖国。后来,张大千对朋友说起此事时坦陈:“自己寓居海外,万一国宝失落他人之手,我岂不成千古罪人!”自此,《韩熙载夜宴图》作为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一直秘不示人。

.........................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中国文物流失惊人,数以百万计,精品即达几十万件,涉及47国。流失散佚的国宝文物,是与颠宕的中国历史和民族感情联系在一起的,祖先的遗留在海外漂流,是很多中国人心头难解的一个结。著名文物鉴定大师张伯驹,曾向国家捐献过大批古代书画精品,他感慨:“以吾国历史之久,文化之先,而隋以前之画,竟无一件流传,亦良可慨叹!”

文物专家普遍认为,国宝在清代以来遭受了最惨重的“浩劫”。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紫禁城、圆明园、中海、南海、北海、颐和园全部被劫,自这次浩劫,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宝奇珍,扫地遂尽”,所失“已数十万不止”。 此后又有记载清宫内府几次失火,还有其后的溥仪偷运出宫等,数不清的国宝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中。二战期间,侵华日军掠夺了多少国宝,也难计其数。近代中国,历经战乱,国宝文物有的在战乱中化为灰烬,有的被列强抢掠,有的被王公变卖,有的被盗徒散失。今天我们还能够看到的很多国宝精品,是收藏家们紧衣缩食,典屋卖地,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而换来的。国宝的沉浮,也反照出我们这个民族的兴衰沉浮。

中国文物界有个最让人伤心的说法,就是:安阳殷墟虽在,但要看甲骨文却要去日本;敦煌依然,但敦煌学却在国外。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说,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一但离开产生它的文化母体,其价值就大失。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说,他一生去过世界很多博物馆,每次都被中国流失海外文物之精之多所震撼,也为那些文物的命运而感叹。在法国枫丹白露博物馆里,他看到的是大量从故宫、圆明园里流出的文物,其中很多是他一生研究而不得一见的东西。

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主任张永年认为,流失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十倍于现存于各博物馆的文物,一方面要靠国家出资回收,另一方面民间的参与也十分重要。

近些年来,也出现了难得的文物回国现象。但是,追回文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中华社

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总干事王维明对记者说:“目前,中国一些组织和人士正通过民间力量追索大批流失的文物,但这种追索十分困难。”“近年来,要求归还、偿还历史性民族文物的呼声,正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已根据联合国公约成功地索回了部分流失文物。如1977年,扎伊尔向比利时索回了数千件文物;1980年,法国将《巴比伦法典》和《汉谟拉比法典》的残片还给了伊拉克;1988年,中国文物部门发现纽约索斯比拍卖行公开拍卖的战国青铜敦是湖北屈原纪念馆当年6月所失,遂以完备证明资料向美国索回。但中国流失海外文物回归路途依然遥远。

据介绍,1997年7月中国加入《国际统一司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该公约确立了归还违反缔约国文物出口法律从该国领土出口文物的原则,对今后通过非法手段和途径流失到境外的文物,中国政府将有权在75年内依法提出返还或归还。中国政府同时声明:中国加入这个《公约》,绝不意味着承认在本《公约》生效前任何从中国盗走和非法出口文物的行为是合法的,对本公约生效前被盗和非法出口的文物,中国仍保留收回的权利。

专家认为,索还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国际事务,我们的“索”是一种态度,一个立场,但对方的“还与不还”就没有被拘束的可能。不能在别人那里看到了自己的东西,就立即指认对方是小偷。因为博物馆得到文物的渠道是复杂的,可以通过收购或参加拍卖,也可以接受捐献和直接没收,难以确定它来源的合法性,现在比较有实际意义的还是购买这条路。虽然购买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与目前持有这些文物的国家交涉归还还是一件复杂而长期工作。不过我国对于被掠夺文物的态度很坚决,明确认为属于中国的,坚持保留收回的权利。收回国宝,维护的是一个民族的尊严,展示的是中国的实力。希望这些失散在外的民族瑰宝能够尽早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我们的国宝,却存在别国的博物馆里,这根本就是羞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耻辱,这不仅见证了我们的祖先有一个辉煌的文明,同样也见证了我们国家遭受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侵略。

这些本来就属于我们的文物、国宝,当我们向它国索要而人家不给时,怎么办,难道要我们再侵略它们一次吗。什么国际公约,联合国,都是弱肉强食,这个世界就是强者生存,除非你可以忍气吞声,直到别人把你完全“进化”了为止,不然就是死路一条。

同志们,朋友们,好好努力,建设好我们的国家,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再现盛唐雄风。


相关文章

  • 糊涂账!古代皇宫的宝贝怎么清点?
  • 糊涂账!古代皇宫的宝贝怎么清点? 如果管理缺位,给予权利的时候也给予了能力,权利不受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利,就像让猫看着鱼,让狗看着肉,肯定看不住. 故宫里到底有多少件宝贝?想必故宫博物院的历任院长,也未必能清点清楚.其实,最早把故宫的宝贝搞 ...查看


  • 道士塔教案
  •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敦煌的有关知识: ②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及链环式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内涵: ③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等多种写作手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查看


  • 日本是掠夺中国国宝最多的国家!!!
  • 2007 年 4 月 27 日 星期 五 洛阳晚报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有多少物质财富让外国列强心生觊觎.自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中国大批国宝级文物被掠夺,至今流失海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上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中,就展示着1 ...查看


  • 龙门石窟导游词
  •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 ...查看


  • [道士塔]公开课教案1
  • <道士塔>公开课教案 思路流程 介绍余秋雨及作品(<文化苦旅>)→最让你感伤的是哪一个字(苦)→一个不和谐的镜头(<道士塔>)→什么是塔(佛家僧人圆寂的地方)→明确敦煌与宗教的关系(佛教)→教师好奇发问投 ...查看


  • 2014考古与人类习题解答
  • 1. 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发现于法门寺 2. 考古包括发现.保护.传承等过程.是 3. 汉晋简牍发现于1901年. 4. 殷商青铜器后母戊鼎是传世品. 否 5.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者是 道士 6. 水晶骨头之谜其实是一位考古学,是作家自身的文 ...查看


  • 寻思深厚的历史文化的背后[散文欣赏]
  • 英国国家博物馆和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并称为世界三大博物馆.英国国家博物馆,即通称的大英博物馆,建馆较早,其外形和布局已成为博物馆的标准模式,后来者竞相效法.今年5月,随几位在剑桥大学的访问学者一道去伦敦参观了这座文化宝库 ...查看


  • 无法承受历史之重--莫高窟王道士
  • 无法承受历史之沉重--从莫高窟的王道士说开去 作者:西北寒山 出自:偷闲自乐 以文会友 浏览/评论:1,004/7 日期:2006年3月27日 00:31 稍微知道一点敦煌的人,便知道有个叫王圆箓的道士.在传统的敦煌文化史上,王道士被定格为 ...查看


  • "和同为一家"
  • 第5课"和同为一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繁荣开放的唐代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如何呢?唐朝"和同为一家&qu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