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2011年8月刊基督教·佛教生死观及其价值研究
余秋胤(渤海大学研究生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死亡是人类无法回避的伤痛。苏轼的代表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
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很好的说明了,中国人面对死亡的无奈。在此背景下的宗教的魅力才会难以抗拒。
Abstract:Thedeathisthegriefwhichthehumanityisunabletoavoid.SuShi'srepresentativeworks"Jiangcheng"“tenyear
lifeanddeathtwoboundless,doesnotconsider,fromunforgettable,thegreatdistanceorphanedgravethereisnoplacewordsaremiserable.Looksateachothertaciturnity,onlyhasthetearthousandlines.”Verygoodexplanation,Chinesefacingdeathhelpless.Thereligion'scharmunderthisbackgroundwithdifficultywillonlythenresist.
关键词:基督教佛教生死观
Keyword:ChristianityBuddhismlifeanddeathview
作者简介:余秋胤男1986年5月云南大学文学学士渤海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中图分类号】B91【文献识别码】E【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8-0192-01
一、人类的永恒追问“死”具有多重含义:第一,肉体勇敢的面对这一事实。但基督教的
生与死是人类最大的两个谜1,生者与死者在两个世界里的灵魂的死(即与上帝断绝了关系)第三,死后的审判可的死。第二,
彼此牵挂,却又咫尺天涯。面对死亡,脆弱的人类格外令人怜惜。人能面对的永死。
类的永恒追问可以概括为三个问题2: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圣经》用很温暖的词汇来形容基督徒肉体的死亡。“死,是在到哪里去?主里睡了5”这里的睡是在上帝的怀抱里安息。因为基督徒肉体的
基督教与佛教面对这个永恒追问,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二死亡,是息了自己的劳苦,做工的果效也伴随着他们6
者在生死观上的差异也清晰可见:反观,佛教文化里的“死”,一直离开“因果报应”理论。佛教的
第一,我从哪里来?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亚当和夏娃在伊“死”是一种的自作自受原则,更加强调众生个体选择和道德责任
罪入了世界。《圣经》也说“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佛教的生死观可以概括成一种“欲望说”8。众生之所以在六道轮甸园犯罪之后。7。
了神的荣耀3”回中无法自拔,需要饱受六道轮回的痛苦,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自身这里的“来”是指,从伊甸园到尘世的堕落。佛教的
的无明。“轮回转世”理论认为,人类的渺小生命不过是六道轮回中的一部佛教的无明就是指的欲望。成语“无明之火”由此而来。只
分,人类的生命周而复始,永不止息。这里的有摆脱无明才能从生死轮回中解脱。“来”重点强调了生命
的运动状态,因为有轮回,所以生命一直“在路上”。四、基督教佛教生死观对中国死亡文化的影响
第二,我是谁?基督教的“子民说”温暖着信徒的心灵。基督徒中国人面对死亡表现出了竭斯底里的恐惧,著名作家柏杨在
上帝未曾承诺过信徒,人生没有挫折,人《丑陋的中国人》中批判了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其背后相信,自己是上帝的子民。其代表作
生没有痛苦。的深层原因正是由于,柏杨对祖国的热爱。但上帝对信徒的爱如同父母深爱子女。人生的道路虽他对民族的前途表现出然艰难,但不要忘记上帝的陪伴。然而,佛教却说“芸芸众生皆平深深的忧虑,希望中国人可以自我反省,自我超越。柏杨先生所提等”这里的平等是指,身份权上的平等。信佛的人,不信佛的人,地到的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之一,就是特别怕死,整个民族都不敢面位是相同的。众生都在六道轮回之中根据自己的所作所为面对各对死亡。中国人虽然创造了令人骄傲的文化,对世界作出了杰出的
我是谁这个问题或许不太重要,我只是芸芸众生之甚至幼稚的像个孩子9。自不同的命运。贡献。但中国人非常怕死,
一。基督教面对死亡的那种乐观,那种超然,那种盼望。佛教面对
第三,我往哪里去?基督教的“选择说”告诉我们,若不借着耶死亡的那种淡定都在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怕死的中国人。
稣没有人可以到上帝那里去。耶稣是人类通往天堂的道路,只要相中国文化绚丽多彩,但其死亡文化却是一片空白,甚至连与死信耶稣是基督(即上帝的独生子)就可以到天堂去享受永生之乐。谐音的“4”都需要回避10。因此,中国的死亡文化应该摆脱幼稚走若不相信耶稣是基督,就必下地狱承受永死之痛。信或不信全然在向成熟。
乎自己的选择,因此基督教的平等是选择权的平等。佛教的极乐世注释:
界也有类似的表示,只要信佛死后就可以去极乐世界。【1】刘凯《拥抱死亡:谁修建了地下墓穴》上海文化出版社
基督教与佛教的生死观存在很大的差别,但亦有不谋而合之2001年1月
处。都将生于死视为生命的两极。来的时候是“生”,去的时候是【2】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人名言
“死”。【3】《圣经·罗马书》第3章23节
二、基督教佛教眼中的“生”【4】林孔华《从此生死两相依:浅议基督教丧礼》《天风》基督教文化里的“生”是一个略带羞涩的词。因为人类的祖先,2007年8月8日
亚当夏娃在伊甸园里犯了罪。罪就阴魂不散的世世代代的伴随着【5】《圣经·帖撒罗尼迦前书》第4章13节
人类。与儒家“人之初,性本善”学说针锋相对的基督教“性本恶”理【6】《圣经·启示录》第14章13节
论,认为:人不可能性本善,若是这样。人为什么会变坏,人什么时【7】杨维中《佛教的生死观与命运观》《世界宗教文化》候变坏的?佛教眼里的“生”是运动规律的产物,因为众生都在六道2007年6月15日
轮回中受苦,既然有轮回转世,就必有生死,生命一直“在路上”。【8】李明奎《佛教的死亡文化》《佛学研究》2003年
三、基督教佛教眼中的“死”8月
客观的说,基督教面对死亡的那种洒脱,那种超然,那种盼望【9】何显明《中国人的死亡心态》上海文化出版社是其他宗教无法比拟的4。著名基督徒作家史铁生在其代表作《我1993年3月
与地坛》中写道“死是一个必然会来临的节日。”基督教视死为新【10】《法》米歇尔·沃维尔《死亡文化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生。这种“生”不是佛教轮回式的再生,而是从今生到天堂,从他乡社2004年5月第1版到故乡,从瞬间到永恒的“生”。中国古代的成语“视死如归”很好的
展示了这个“死”。
死作为对人类犯罪的惩罚,是人类必须承受的判决,基督徒很
-192-
改革与开放2011年8月刊基督教·佛教生死观及其价值研究
余秋胤(渤海大学研究生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死亡是人类无法回避的伤痛。苏轼的代表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
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很好的说明了,中国人面对死亡的无奈。在此背景下的宗教的魅力才会难以抗拒。
Abstract:Thedeathisthegriefwhichthehumanityisunabletoavoid.SuShi'srepresentativeworks"Jiangcheng"“tenyear
lifeanddeathtwoboundless,doesnotconsider,fromunforgettable,thegreatdistanceorphanedgravethereisnoplacewordsaremiserable.Looksateachothertaciturnity,onlyhasthetearthousandlines.”Verygoodexplanation,Chinesefacingdeathhelpless.Thereligion'scharmunderthisbackgroundwithdifficultywillonlythenresist.
关键词:基督教佛教生死观
Keyword:ChristianityBuddhismlifeanddeathview
作者简介:余秋胤男1986年5月云南大学文学学士渤海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中图分类号】B91【文献识别码】E【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8-0192-01
一、人类的永恒追问“死”具有多重含义:第一,肉体勇敢的面对这一事实。但基督教的
生与死是人类最大的两个谜1,生者与死者在两个世界里的灵魂的死(即与上帝断绝了关系)第三,死后的审判可的死。第二,
彼此牵挂,却又咫尺天涯。面对死亡,脆弱的人类格外令人怜惜。人能面对的永死。
类的永恒追问可以概括为三个问题2: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圣经》用很温暖的词汇来形容基督徒肉体的死亡。“死,是在到哪里去?主里睡了5”这里的睡是在上帝的怀抱里安息。因为基督徒肉体的
基督教与佛教面对这个永恒追问,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二死亡,是息了自己的劳苦,做工的果效也伴随着他们6
者在生死观上的差异也清晰可见:反观,佛教文化里的“死”,一直离开“因果报应”理论。佛教的
第一,我从哪里来?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亚当和夏娃在伊“死”是一种的自作自受原则,更加强调众生个体选择和道德责任
罪入了世界。《圣经》也说“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佛教的生死观可以概括成一种“欲望说”8。众生之所以在六道轮甸园犯罪之后。7。
了神的荣耀3”回中无法自拔,需要饱受六道轮回的痛苦,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自身这里的“来”是指,从伊甸园到尘世的堕落。佛教的
的无明。“轮回转世”理论认为,人类的渺小生命不过是六道轮回中的一部佛教的无明就是指的欲望。成语“无明之火”由此而来。只
分,人类的生命周而复始,永不止息。这里的有摆脱无明才能从生死轮回中解脱。“来”重点强调了生命
的运动状态,因为有轮回,所以生命一直“在路上”。四、基督教佛教生死观对中国死亡文化的影响
第二,我是谁?基督教的“子民说”温暖着信徒的心灵。基督徒中国人面对死亡表现出了竭斯底里的恐惧,著名作家柏杨在
上帝未曾承诺过信徒,人生没有挫折,人《丑陋的中国人》中批判了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其背后相信,自己是上帝的子民。其代表作
生没有痛苦。的深层原因正是由于,柏杨对祖国的热爱。但上帝对信徒的爱如同父母深爱子女。人生的道路虽他对民族的前途表现出然艰难,但不要忘记上帝的陪伴。然而,佛教却说“芸芸众生皆平深深的忧虑,希望中国人可以自我反省,自我超越。柏杨先生所提等”这里的平等是指,身份权上的平等。信佛的人,不信佛的人,地到的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之一,就是特别怕死,整个民族都不敢面位是相同的。众生都在六道轮回之中根据自己的所作所为面对各对死亡。中国人虽然创造了令人骄傲的文化,对世界作出了杰出的
我是谁这个问题或许不太重要,我只是芸芸众生之甚至幼稚的像个孩子9。自不同的命运。贡献。但中国人非常怕死,
一。基督教面对死亡的那种乐观,那种超然,那种盼望。佛教面对
第三,我往哪里去?基督教的“选择说”告诉我们,若不借着耶死亡的那种淡定都在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怕死的中国人。
稣没有人可以到上帝那里去。耶稣是人类通往天堂的道路,只要相中国文化绚丽多彩,但其死亡文化却是一片空白,甚至连与死信耶稣是基督(即上帝的独生子)就可以到天堂去享受永生之乐。谐音的“4”都需要回避10。因此,中国的死亡文化应该摆脱幼稚走若不相信耶稣是基督,就必下地狱承受永死之痛。信或不信全然在向成熟。
乎自己的选择,因此基督教的平等是选择权的平等。佛教的极乐世注释:
界也有类似的表示,只要信佛死后就可以去极乐世界。【1】刘凯《拥抱死亡:谁修建了地下墓穴》上海文化出版社
基督教与佛教的生死观存在很大的差别,但亦有不谋而合之2001年1月
处。都将生于死视为生命的两极。来的时候是“生”,去的时候是【2】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人名言
“死”。【3】《圣经·罗马书》第3章23节
二、基督教佛教眼中的“生”【4】林孔华《从此生死两相依:浅议基督教丧礼》《天风》基督教文化里的“生”是一个略带羞涩的词。因为人类的祖先,2007年8月8日
亚当夏娃在伊甸园里犯了罪。罪就阴魂不散的世世代代的伴随着【5】《圣经·帖撒罗尼迦前书》第4章13节
人类。与儒家“人之初,性本善”学说针锋相对的基督教“性本恶”理【6】《圣经·启示录》第14章13节
论,认为:人不可能性本善,若是这样。人为什么会变坏,人什么时【7】杨维中《佛教的生死观与命运观》《世界宗教文化》候变坏的?佛教眼里的“生”是运动规律的产物,因为众生都在六道2007年6月15日
轮回中受苦,既然有轮回转世,就必有生死,生命一直“在路上”。【8】李明奎《佛教的死亡文化》《佛学研究》2003年
三、基督教佛教眼中的“死”8月
客观的说,基督教面对死亡的那种洒脱,那种超然,那种盼望【9】何显明《中国人的死亡心态》上海文化出版社是其他宗教无法比拟的4。著名基督徒作家史铁生在其代表作《我1993年3月
与地坛》中写道“死是一个必然会来临的节日。”基督教视死为新【10】《法》米歇尔·沃维尔《死亡文化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生。这种“生”不是佛教轮回式的再生,而是从今生到天堂,从他乡社2004年5月第1版到故乡,从瞬间到永恒的“生”。中国古代的成语“视死如归”很好的
展示了这个“死”。
死作为对人类犯罪的惩罚,是人类必须承受的判决,基督徒很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