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_佛教生死观及其价值研究

改革与开放2011年8月刊基督教·佛教生死观及其价值研究

余秋胤(渤海大学研究生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死亡是人类无法回避的伤痛。苏轼的代表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

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很好的说明了,中国人面对死亡的无奈。在此背景下的宗教的魅力才会难以抗拒。

Abstract:Thedeathisthegriefwhichthehumanityisunabletoavoid.SuShi'srepresentativeworks"Jiangcheng"“tenyear

lifeanddeathtwoboundless,doesnotconsider,fromunforgettable,thegreatdistanceorphanedgravethereisnoplacewordsaremiserable.Looksateachothertaciturnity,onlyhasthetearthousandlines.”Verygoodexplanation,Chinesefacingdeathhelpless.Thereligion'scharmunderthisbackgroundwithdifficultywillonlythenresist.

关键词:基督教佛教生死观

Keyword:ChristianityBuddhismlifeanddeathview

作者简介:余秋胤男1986年5月云南大学文学学士渤海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中图分类号】B91【文献识别码】E【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8-0192-01

一、人类的永恒追问“死”具有多重含义:第一,肉体勇敢的面对这一事实。但基督教的

生与死是人类最大的两个谜1,生者与死者在两个世界里的灵魂的死(即与上帝断绝了关系)第三,死后的审判可的死。第二,

彼此牵挂,却又咫尺天涯。面对死亡,脆弱的人类格外令人怜惜。人能面对的永死。

类的永恒追问可以概括为三个问题2: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圣经》用很温暖的词汇来形容基督徒肉体的死亡。“死,是在到哪里去?主里睡了5”这里的睡是在上帝的怀抱里安息。因为基督徒肉体的

基督教与佛教面对这个永恒追问,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二死亡,是息了自己的劳苦,做工的果效也伴随着他们6

者在生死观上的差异也清晰可见:反观,佛教文化里的“死”,一直离开“因果报应”理论。佛教的

第一,我从哪里来?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亚当和夏娃在伊“死”是一种的自作自受原则,更加强调众生个体选择和道德责任

罪入了世界。《圣经》也说“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佛教的生死观可以概括成一种“欲望说”8。众生之所以在六道轮甸园犯罪之后。7。

了神的荣耀3”回中无法自拔,需要饱受六道轮回的痛苦,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自身这里的“来”是指,从伊甸园到尘世的堕落。佛教的

的无明。“轮回转世”理论认为,人类的渺小生命不过是六道轮回中的一部佛教的无明就是指的欲望。成语“无明之火”由此而来。只

分,人类的生命周而复始,永不止息。这里的有摆脱无明才能从生死轮回中解脱。“来”重点强调了生命

的运动状态,因为有轮回,所以生命一直“在路上”。四、基督教佛教生死观对中国死亡文化的影响

第二,我是谁?基督教的“子民说”温暖着信徒的心灵。基督徒中国人面对死亡表现出了竭斯底里的恐惧,著名作家柏杨在

上帝未曾承诺过信徒,人生没有挫折,人《丑陋的中国人》中批判了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其背后相信,自己是上帝的子民。其代表作

生没有痛苦。的深层原因正是由于,柏杨对祖国的热爱。但上帝对信徒的爱如同父母深爱子女。人生的道路虽他对民族的前途表现出然艰难,但不要忘记上帝的陪伴。然而,佛教却说“芸芸众生皆平深深的忧虑,希望中国人可以自我反省,自我超越。柏杨先生所提等”这里的平等是指,身份权上的平等。信佛的人,不信佛的人,地到的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之一,就是特别怕死,整个民族都不敢面位是相同的。众生都在六道轮回之中根据自己的所作所为面对各对死亡。中国人虽然创造了令人骄傲的文化,对世界作出了杰出的

我是谁这个问题或许不太重要,我只是芸芸众生之甚至幼稚的像个孩子9。自不同的命运。贡献。但中国人非常怕死,

一。基督教面对死亡的那种乐观,那种超然,那种盼望。佛教面对

第三,我往哪里去?基督教的“选择说”告诉我们,若不借着耶死亡的那种淡定都在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怕死的中国人。

稣没有人可以到上帝那里去。耶稣是人类通往天堂的道路,只要相中国文化绚丽多彩,但其死亡文化却是一片空白,甚至连与死信耶稣是基督(即上帝的独生子)就可以到天堂去享受永生之乐。谐音的“4”都需要回避10。因此,中国的死亡文化应该摆脱幼稚走若不相信耶稣是基督,就必下地狱承受永死之痛。信或不信全然在向成熟。

乎自己的选择,因此基督教的平等是选择权的平等。佛教的极乐世注释:

界也有类似的表示,只要信佛死后就可以去极乐世界。【1】刘凯《拥抱死亡:谁修建了地下墓穴》上海文化出版社

基督教与佛教的生死观存在很大的差别,但亦有不谋而合之2001年1月

处。都将生于死视为生命的两极。来的时候是“生”,去的时候是【2】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人名言

“死”。【3】《圣经·罗马书》第3章23节

二、基督教佛教眼中的“生”【4】林孔华《从此生死两相依:浅议基督教丧礼》《天风》基督教文化里的“生”是一个略带羞涩的词。因为人类的祖先,2007年8月8日

亚当夏娃在伊甸园里犯了罪。罪就阴魂不散的世世代代的伴随着【5】《圣经·帖撒罗尼迦前书》第4章13节

人类。与儒家“人之初,性本善”学说针锋相对的基督教“性本恶”理【6】《圣经·启示录》第14章13节

论,认为:人不可能性本善,若是这样。人为什么会变坏,人什么时【7】杨维中《佛教的生死观与命运观》《世界宗教文化》候变坏的?佛教眼里的“生”是运动规律的产物,因为众生都在六道2007年6月15日

轮回中受苦,既然有轮回转世,就必有生死,生命一直“在路上”。【8】李明奎《佛教的死亡文化》《佛学研究》2003年

三、基督教佛教眼中的“死”8月

客观的说,基督教面对死亡的那种洒脱,那种超然,那种盼望【9】何显明《中国人的死亡心态》上海文化出版社是其他宗教无法比拟的4。著名基督徒作家史铁生在其代表作《我1993年3月

与地坛》中写道“死是一个必然会来临的节日。”基督教视死为新【10】《法》米歇尔·沃维尔《死亡文化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生。这种“生”不是佛教轮回式的再生,而是从今生到天堂,从他乡社2004年5月第1版到故乡,从瞬间到永恒的“生”。中国古代的成语“视死如归”很好的

展示了这个“死”。

死作为对人类犯罪的惩罚,是人类必须承受的判决,基督徒很

-192-

改革与开放2011年8月刊基督教·佛教生死观及其价值研究

余秋胤(渤海大学研究生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死亡是人类无法回避的伤痛。苏轼的代表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

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很好的说明了,中国人面对死亡的无奈。在此背景下的宗教的魅力才会难以抗拒。

Abstract:Thedeathisthegriefwhichthehumanityisunabletoavoid.SuShi'srepresentativeworks"Jiangcheng"“tenyear

lifeanddeathtwoboundless,doesnotconsider,fromunforgettable,thegreatdistanceorphanedgravethereisnoplacewordsaremiserable.Looksateachothertaciturnity,onlyhasthetearthousandlines.”Verygoodexplanation,Chinesefacingdeathhelpless.Thereligion'scharmunderthisbackgroundwithdifficultywillonlythenresist.

关键词:基督教佛教生死观

Keyword:ChristianityBuddhismlifeanddeathview

作者简介:余秋胤男1986年5月云南大学文学学士渤海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中图分类号】B91【文献识别码】E【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8-0192-01

一、人类的永恒追问“死”具有多重含义:第一,肉体勇敢的面对这一事实。但基督教的

生与死是人类最大的两个谜1,生者与死者在两个世界里的灵魂的死(即与上帝断绝了关系)第三,死后的审判可的死。第二,

彼此牵挂,却又咫尺天涯。面对死亡,脆弱的人类格外令人怜惜。人能面对的永死。

类的永恒追问可以概括为三个问题2: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圣经》用很温暖的词汇来形容基督徒肉体的死亡。“死,是在到哪里去?主里睡了5”这里的睡是在上帝的怀抱里安息。因为基督徒肉体的

基督教与佛教面对这个永恒追问,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二死亡,是息了自己的劳苦,做工的果效也伴随着他们6

者在生死观上的差异也清晰可见:反观,佛教文化里的“死”,一直离开“因果报应”理论。佛教的

第一,我从哪里来?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亚当和夏娃在伊“死”是一种的自作自受原则,更加强调众生个体选择和道德责任

罪入了世界。《圣经》也说“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佛教的生死观可以概括成一种“欲望说”8。众生之所以在六道轮甸园犯罪之后。7。

了神的荣耀3”回中无法自拔,需要饱受六道轮回的痛苦,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自身这里的“来”是指,从伊甸园到尘世的堕落。佛教的

的无明。“轮回转世”理论认为,人类的渺小生命不过是六道轮回中的一部佛教的无明就是指的欲望。成语“无明之火”由此而来。只

分,人类的生命周而复始,永不止息。这里的有摆脱无明才能从生死轮回中解脱。“来”重点强调了生命

的运动状态,因为有轮回,所以生命一直“在路上”。四、基督教佛教生死观对中国死亡文化的影响

第二,我是谁?基督教的“子民说”温暖着信徒的心灵。基督徒中国人面对死亡表现出了竭斯底里的恐惧,著名作家柏杨在

上帝未曾承诺过信徒,人生没有挫折,人《丑陋的中国人》中批判了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其背后相信,自己是上帝的子民。其代表作

生没有痛苦。的深层原因正是由于,柏杨对祖国的热爱。但上帝对信徒的爱如同父母深爱子女。人生的道路虽他对民族的前途表现出然艰难,但不要忘记上帝的陪伴。然而,佛教却说“芸芸众生皆平深深的忧虑,希望中国人可以自我反省,自我超越。柏杨先生所提等”这里的平等是指,身份权上的平等。信佛的人,不信佛的人,地到的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之一,就是特别怕死,整个民族都不敢面位是相同的。众生都在六道轮回之中根据自己的所作所为面对各对死亡。中国人虽然创造了令人骄傲的文化,对世界作出了杰出的

我是谁这个问题或许不太重要,我只是芸芸众生之甚至幼稚的像个孩子9。自不同的命运。贡献。但中国人非常怕死,

一。基督教面对死亡的那种乐观,那种超然,那种盼望。佛教面对

第三,我往哪里去?基督教的“选择说”告诉我们,若不借着耶死亡的那种淡定都在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怕死的中国人。

稣没有人可以到上帝那里去。耶稣是人类通往天堂的道路,只要相中国文化绚丽多彩,但其死亡文化却是一片空白,甚至连与死信耶稣是基督(即上帝的独生子)就可以到天堂去享受永生之乐。谐音的“4”都需要回避10。因此,中国的死亡文化应该摆脱幼稚走若不相信耶稣是基督,就必下地狱承受永死之痛。信或不信全然在向成熟。

乎自己的选择,因此基督教的平等是选择权的平等。佛教的极乐世注释:

界也有类似的表示,只要信佛死后就可以去极乐世界。【1】刘凯《拥抱死亡:谁修建了地下墓穴》上海文化出版社

基督教与佛教的生死观存在很大的差别,但亦有不谋而合之2001年1月

处。都将生于死视为生命的两极。来的时候是“生”,去的时候是【2】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人名言

“死”。【3】《圣经·罗马书》第3章23节

二、基督教佛教眼中的“生”【4】林孔华《从此生死两相依:浅议基督教丧礼》《天风》基督教文化里的“生”是一个略带羞涩的词。因为人类的祖先,2007年8月8日

亚当夏娃在伊甸园里犯了罪。罪就阴魂不散的世世代代的伴随着【5】《圣经·帖撒罗尼迦前书》第4章13节

人类。与儒家“人之初,性本善”学说针锋相对的基督教“性本恶”理【6】《圣经·启示录》第14章13节

论,认为:人不可能性本善,若是这样。人为什么会变坏,人什么时【7】杨维中《佛教的生死观与命运观》《世界宗教文化》候变坏的?佛教眼里的“生”是运动规律的产物,因为众生都在六道2007年6月15日

轮回中受苦,既然有轮回转世,就必有生死,生命一直“在路上”。【8】李明奎《佛教的死亡文化》《佛学研究》2003年

三、基督教佛教眼中的“死”8月

客观的说,基督教面对死亡的那种洒脱,那种超然,那种盼望【9】何显明《中国人的死亡心态》上海文化出版社是其他宗教无法比拟的4。著名基督徒作家史铁生在其代表作《我1993年3月

与地坛》中写道“死是一个必然会来临的节日。”基督教视死为新【10】《法》米歇尔·沃维尔《死亡文化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生。这种“生”不是佛教轮回式的再生,而是从今生到天堂,从他乡社2004年5月第1版到故乡,从瞬间到永恒的“生”。中国古代的成语“视死如归”很好的

展示了这个“死”。

死作为对人类犯罪的惩罚,是人类必须承受的判决,基督徒很

-192-


相关文章

  • 论宗教的生死观
  • 导 论 早在此400多年前,<从哈姆雷特>曾说:"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其实自人类有生以来,就一直在思索着生与死的问题.托尔斯泰也曾说过:要是一个人学会了思想,不管他的思想是什么,他总想到自已的死亡.人有生 ...查看


  •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_陈兵
  •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陈 兵 [摘要] "圆融"是"中国化"佛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由中国佛教理论家所创造.圆融思想虽是中国佛教大德禅观中的智能并主要运用于禅观, 然其理.境无不本于印度大乘经 ...查看


  • 佛教的起源及其他
  • 佛教的起源及其他 日期:2009-02-24 作者:魏道儒 来源:百科知识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成为富有鲜明特色的重要宗教.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民情风俗的角度而 ...查看


  • 实践前准备工作
  • 实践前的准备工作 1.查阅资料:临终关怀的含义,背景,发展过程:各个宗教对死亡的观点: "临终关怀"一词译自英文Hospice,原是欧洲中世纪设立在修道院附近为朝圣者和旅行者提供休息和治疗照顾的地方.现代的临终关怀则是一 ...查看


  • 神道教与日本型伦理道德观念的演变
  • 作者:王青 哲学研究 2014年07期 近年来,日本国内民粹主义和右翼思想抬头,当权者一直不愿正确认识并深刻反省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战争罪行,这不得不令人担忧日本军国主义有复活的迹象.鉴此,学者们试图用不同的思路来解释日本为何不能在历史认识问题 ...查看


  • 从[入殓师]解读日本人的生死观
  • 从<入殓师>解读日本人的生死观 一邵俊秋(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600) [摘要]日本电影<入殓师>的成功关键在于能够在超越宗教的前提下,以一种温暖.柔和.美丽而不失幽默 的方式,启发人们对"死 ...查看


  • 论大自然的生命因果规律
  • 宿世因果是个体与大地自然统一程度的积累史,即自然道德年龄及其相应的社会序位本份为基本原理的,是一个个体的过去,从作为一个单独的思维能量个体(佛学称为有情)的形成以来的年龄(形成令),它的道德年龄即是形成龄与大地自然信息整体意志一致的年龄(福 ...查看


  • 民间信仰和佛教的区别
  • 民间信仰和佛教的区别 民间信仰是迷信,佛教是智信.民间信仰是是习俗.佛教是教育.民间信仰一般都是向外求,而佛教是向内求的.民间信仰的基础是生存,佛教的基础是觉性--是究竟. 佛教传入我国后就开始了它迎合我国国情的历程,就是由正信的佛教向鬼神 ...查看


  • 佛经有关于宇宙的真相
  • 佛经有关于宇宙的真相 霍金宣布:放弃对宇宙终极真理的研究. 2003年,世界著名科学家霍金向全世界宣布放弃对宇宙终极真理的研究,对此,他引用了英国的一位著名文学家的语言说道:‚宇宙比我想象的不可思议还要不可思议.‛文学家用感性的形象思维的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