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是什么或什么是哲学?
1、字面意义
Sophia“智慧”
西:philosophy
philein“爱”
中:“哲,智也”
总结起来:哲学是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
最早把“哲学”联在一起表示philosophy的是日本人“西周”,1896年黄遵宪引入中国
2、古今哲人的论述
马克思: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灵魂
庄子:哲学“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赵鑫珊:“哲学思考便是在自由和必然的往返之波动”(诗歌寻求自由,科学寻求必然)
杜威:哲学虽烤不出面包,但却给了我们上帝,自由和不朽
冯友兰:哲学虽什么具体功用也没有,但能把我带到一个高尚的境界
德谟克利特:哲学解除灵魂的烦恼
赫拉克利特:哲学“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必然行事,听自然的话”
柏拉图:哲学是最可贵、最神圣的学问
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唯一一门自由的学问”
西塞罗:哲学是灵魂的医师,它能消除精神上空虚的烦恼,使我们摆脱欲望和驱走恐惧。
“哲学,你是生活的向导,宇宙的探索者,邪恶的驱逐者”
霍布斯:哲学是原因和结果及其关系的真实推理
康德:哲学是对“人是什么”进行的批判性审视和回答(人能认识什么,应当作什么,应当追求什么)
黑格尔:哲学是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
蒂洛:哲学是启迪人们对任何事件进行怀疑和批判的学科。
3、理论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对个别具体事物的认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
具体看法——世界观——哲学世界观
世界观:人人都有,自发形成
哲学 世界观
哲 学:通过自觉学习,训练才能形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2)、哲学是指导人们观察思考,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论
方法论:人们观察思考,解决各种问题的根本方法和原则
世界观——方法论——具体方法
世界观产定方法论:方法论的性质、变革
世界观 方法论
方法论表现、影响,差也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 具体科学: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哲:以整个世界及人和世界的关系为对象,研究贯穿三大区域的共性,揭示一场事物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
相区别
具体:以世界的某一领域,方面为研究对象,研究事物的
个性,揭示事物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
哲: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否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
相关系
具体:以哲不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原则会失去方向,造成
取消论:无用论:以具体科学取消哲学,否定哲学的作用
反对两种错误
代替论:万能论:以哲学代替科学 古代:“包罗万象”
近代:“科学之科学”
二、哲学的特点
1、高度抽象性:
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居于知识阶梯的最高层次,为其它社会意识形式提供理论根据指导思想;表面看来离丰富多彩的生活甚远。但正是远离使它能冷静看世界,抓住事物的深刻本质。
2、意识形态性:
哲学不仅仅是一门知识,而是上层建筑的一部份,体现着特定阶级,集团的愿望、利益和要求,总带有一定的阶级性或政治倾向性。
3、反思性:
黑格尔曾说:“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即对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及所创造的成果进行反思(不断追问,寻根究底)
如:具体科学——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改进
哲学——科学技术的本质、意义及负面后果
再如:具体科学——死亡:原因、手段、工具、标准
哲学——死亡:人为什么活着?又怎样活着?有限的人怎样获得永恒?
4、时代性: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生活的灵魂,历史上每次大的革命性变革无不以哲学思想的变革为先导哲学集中体现了时代的客观本质和发展趋势。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培根、洛克、霍布斯
法国阶级革命:卢梭、伏尔泰、狄德罗
德国阶级革命:康德、费希特,黑格尔
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80年代的改革开放: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5、非功利性:
哲学有什么用?哲学家在问,一般人在问。在一般人的观念里有两种看法:学哲学可以当官掌权(文革时及刚结束的80年代);学哲学是空谈,毫无用处(80年中期以来)。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是从实用的角度用功利眼光来看待哲学。哲学确实不能帮人赚钱谋权(但也不尽在、泰勒斯就是靠哲学思赚过大钱);但它并不是没有用处;它不是具体的某种小用,而是大用,能够为人的生活提供方向、意义、价值,帮助,能够使人从有限的时空中解脱出来走向永恒和不朽,从物质消费的拖累中解放出获得宁静和自由。从世俗的偏见中解放出来得有诗意。人毕竟不只是吃饭穿衣,否则和动物有何区别?一个人抱着功利目的去学哲学是学不到哲学的。真正的哲学家应具有超然于物外的气质。
现实中人们往往为某一实用
目的而忙碌,结果忘了根本,比如还在孩子时也许你会问: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来到这个世界是干什么的?人为什么会死?我会死吗?我死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死可怕吗?等等问题,可一旦长大后,人们为了功利目的忙碌,忘了再问、再思考这些问题。
庄子:哲学之用在于“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6、超前性:
哲学不只是为现实生活作注解,更要从对现实的理解中推测未来,要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为有限的人生提供一个永恒的目标。因此有许多哲人的思想在当时不为人们重视,死后却名声大振,万世流芳。
孔了在生的时候怀才不遇,死后却尊为“大圣”
柏拉图被国王称之为“无聊老人”,死后却尊为“哲学之王”,叔本华的思想在生的时候无人问津,死后却备受重视
三、哲学的功能
1、世界观功能(指导人生的功能)
哲学是对整个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反映,能够为我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提供了一个关于世界的完整图景,哲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和世界的关系等,为人的活动提供了理论前提。
人的活动离不开世界观的指导,究竟以怎样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行动?哲学能提供一个系统的理论化的世界观,虽不能说一定正确,但更能发挥指导作用,因为它有一套论证方法,是一种自觉的世界观。使人站得高,看得远。避免盲目性,没有自觉的哲学就没有自觉的人生,没有正确的哲学,就没有正确的人生。
2、方法论功能(提高思维能力的功能)
人的思维模式、思维能力是在实践中造就的,但通过哲学思维得以表现了来,为该时代的理论思维提供规则、方法、模式制约着时代理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当然哲学主要不是为人们的科学研究或工作生活提供具体方法,而在培养、训练人的理性思维,提供方法原则。
许多科学家都热衷于哲学
爱因斯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最广泛的形式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可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物理学当前的困难迫使科学家比其前辈更深入地掌握哲学
钱学森:一生都在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并写了几部专著。
德国为什么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为什么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最多?这与两国之哲学传统紧密相联。
3、批判功能(中国的“解蔽”,张东荪“批判性哲学”)
哲学是高层次的一般的,整体的、深刻的理性反思,它不是占有现成的真理,而且不断地追求真理,是对真理的反思和超越。因而批判是它的本性。
“真理不仅应是哲学所追求的目标,而且
应是哲学研究的绝对对象”(《小逻辑》第93页)
哲学批判主要是对理论之前提,理论本身能否成立及如何成立进行考察;对现实进行理性的审视。
第一,对具体科学理论前提的批判
理论前提是具体科学得以成立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一个理论能否具有客观性和逻辑性的依据。哲学可以对其进行理性考究,为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契机。
旧法学、政治学的理论前提:“人性”
旧生物学人类系的理论前提:“物种不变”
第二,对哲学自身的批判
对哲学自身的理论前提、命题、体系、方法原则的全方位批判是哲学发展的动力和契机。
亚对柏拉图的批判: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马克思对黑格尔、费尔巴哈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
第三,对文化的批判
文化是复杂社会现象,包括社会意识各形式、社会观念等。广义的批判包括上述两种批判,除此之外还包括对人的日常精神文化生活的审视:戏剧、电影、电视、风俗习惯、交往、语言、情感生活、信仰、消费主义等。
第四、对现实批判
哲学不是解释、论证的工具,恰恰相反要从现实中找出不合理的东西来加以解剖,以达到变革现实改造世界之目的,怀疑是哲学的精神。我们要学会怀疑。
4、解放思想的功能
此功能和前功能紧密相连,是批判功能发挥的结果
第一,破除对旧思想的迷信。
黑、费哲学——马哲
牛顿力学——量子力学
城市中心论——农村包围城市论
第二,破除对个人的迷信
个人特别是杰出个人对历史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毕竟不是历史进程的决定者。脱离群众、崇拜迷信个人是错误的。群众史观是破除个人崇拜的武器。
第三,破除对旧制度的迷信
制度是暂时的,它要不断修正、完善发展,不存在永恒不变的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不会立即完善,也要逐渐纠正错误找出不足、丰实和发展。
5、预测功能
哲学作为该时代精神的精华,立足于对时代特点、方向、本质、发展总趋势的总体理解上,把握人和世界关系的重大课题,揭示现实中孕育的巨大可能性,指明未来,预先警醒或实施最优选择。哲学对事物的把握不是个别的,而是整体的;不是孤立的,而是联系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刻的;不是暂时的,而是长远的。所以它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
6、价值功能
科学提供给人们知识,提供给人们关于事实状况的客观描述。宗教提供给人们信仰:一个安身立命 之所,但它是盲目的。哲学则能提供给人们价值和意义或者说终极关怀。
科学把目光只盯在事物性质和过程上(屠格涅夫曾比喻说:对一只跳蚤的腿和一个作家的痛苦同样感兴趣),观察过程,构造手段。它教会我们怎样救命,又教我们怎样杀人;它降低了死亡率(自然死亡),延长了人的寿命,却又在战争中一下统统消灭。因此光有科学,虽然生活充满了喧哗和骚动,却什么意义也没有。
哲学则不满足于对事实的描述,希望通过对事实的综合,把握其意义和价值。一件事实若不与愿望、目的,整体发生联系,是支离破碎的。
科学给人以知识,哲学给人以智慧。
宗教给人的是空虚的寂静,哲学给人的是充实的宁静,宗教教人怎样死,哲学教人如何生。
四、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表现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第一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谁是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第二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思维能不能反映存在,世界是不是可以认识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根据
①思存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都要解决的问题
②对思存关系中何者为第一性问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的义的唯一标准
③对思存关系问题的回答是研究和解决其它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中是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3、哲学的党性
在对待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本态度上存在着两大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与斗争,不存在任何第三种派别。
五、哲学的基本形态
1、唯心主义
(1)含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本原、物质是派生,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
(2)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日常生活中: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2、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以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为世界本原
水——火——原子(最小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
坚持唯物主义原则,从物质世界本身去寻找本原 评价 正确 坚持唯物主义原则,从物质世界本身去寻找本原
坚持了无神论,反对了有神论
坚持了辩证法,把世界看成是发展变化的,认为一切皆流
局限:直观性、朴素性、猜测性,缺乏科学根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观
点:以原子结构为世界之本原,认为原子特性是物质的共性。
评价 正确 从物质结构内部寻找世界本原,坚持唯物主义原则和无神论立场
以近代实验科学为根据,克服了直观性、猜测性
局限:
机械性:把一切运动归结为要机械运动,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
形而上学性:把世界看成了孤立、静止的
不彻底性:自然观上是唯物的,但在历史观是唯心的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哲产生的条件(是时代的产物)
1、客观条件
(1)社会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各国取得统治地位:机器大工业迅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力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得到了充分体现。
(2)阶级基础: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日益尖锐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三大工人运动爆发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而无产阶级的斗争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3)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未20世纪初自然科学由“搜集材料阶级进入到整理材料阶段”。理论研究出现了重大突破:三大科学发现揭示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联系发展的辩证性质。
(4)社会科学基础: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等为马哲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5)直接理论来说,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其哲学的“合理内核”,但其唯心主义限制了其辩证法。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其哲学的“基本内核”,但其形而学限制其唯物主义。
2、主观条件
(1)马恩的理论素质和探索
(2)马恩的理想追求
(3)马恩亲自参加工人的实践活动
二、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从理论内容上看:马哲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旧哲学 唯物论和辩证法总体上是分离的:古代重在结合,但无科学根据,近代则完全分离。
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唯物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
马哲
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创立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旧哲学 古代:哲学是知识总汇,包罗万象
近代:哲学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马哲:第一次正确解决了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从社会作用上看:马
哲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旧哲学 不懂得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贬低群众实践的作用。
只是代表不同阶级解释世界,否认哲学改造世界的作用。
代表少数剥削阶级利益,为剥削阶级服务
马哲
把实践引入哲学,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强调哲学改造世界的作用
公开申明自己的哲学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三、马哲的特点 实践性
科学性
革命性
阶级性
实践性 (1)《形态》、《提纲》实践观的确立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
(3) 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改造世界
四、马哲的发展
在同西方思潮的斗争中发展
随实践发展
阶级性随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而发展
五、马哲的弊端及未来走向
弊端
1、封闭化
2、教条化
3、政治化
未来走向
1、走向世界化
2、走向个性化
3、走向生活化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是什么或什么是哲学?
1、字面意义
Sophia“智慧”
西:philosophy
philein“爱”
中:“哲,智也”
总结起来:哲学是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
最早把“哲学”联在一起表示philosophy的是日本人“西周”,1896年黄遵宪引入中国
2、古今哲人的论述
马克思: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灵魂
庄子:哲学“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赵鑫珊:“哲学思考便是在自由和必然的往返之波动”(诗歌寻求自由,科学寻求必然)
杜威:哲学虽烤不出面包,但却给了我们上帝,自由和不朽
冯友兰:哲学虽什么具体功用也没有,但能把我带到一个高尚的境界
德谟克利特:哲学解除灵魂的烦恼
赫拉克利特:哲学“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必然行事,听自然的话”
柏拉图:哲学是最可贵、最神圣的学问
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唯一一门自由的学问”
西塞罗:哲学是灵魂的医师,它能消除精神上空虚的烦恼,使我们摆脱欲望和驱走恐惧。
“哲学,你是生活的向导,宇宙的探索者,邪恶的驱逐者”
霍布斯:哲学是原因和结果及其关系的真实推理
康德:哲学是对“人是什么”进行的批判性审视和回答(人能认识什么,应当作什么,应当追求什么)
黑格尔:哲学是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
蒂洛:哲学是启迪人们对任何事件进行怀疑和批判的学科。
3、理论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对个别具体事物的认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
具体看法——世界观——哲学世界观
世界观:人人都有,自发形成
哲学 世界观
哲 学:通过自觉学习,训练才能形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2)、哲学是指导人们观察思考,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论
方法论:人们观察思考,解决各种问题的根本方法和原则
世界观——方法论——具体方法
世界观产定方法论:方法论的性质、变革
世界观 方法论
方法论表现、影响,差也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 具体科学: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哲:以整个世界及人和世界的关系为对象,研究贯穿三大区域的共性,揭示一场事物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
相区别
具体:以世界的某一领域,方面为研究对象,研究事物的
个性,揭示事物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
哲: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否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
相关系
具体:以哲不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原则会失去方向,造成
取消论:无用论:以具体科学取消哲学,否定哲学的作用
反对两种错误
代替论:万能论:以哲学代替科学 古代:“包罗万象”
近代:“科学之科学”
二、哲学的特点
1、高度抽象性:
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居于知识阶梯的最高层次,为其它社会意识形式提供理论根据指导思想;表面看来离丰富多彩的生活甚远。但正是远离使它能冷静看世界,抓住事物的深刻本质。
2、意识形态性:
哲学不仅仅是一门知识,而是上层建筑的一部份,体现着特定阶级,集团的愿望、利益和要求,总带有一定的阶级性或政治倾向性。
3、反思性:
黑格尔曾说:“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即对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及所创造的成果进行反思(不断追问,寻根究底)
如:具体科学——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改进
哲学——科学技术的本质、意义及负面后果
再如:具体科学——死亡:原因、手段、工具、标准
哲学——死亡:人为什么活着?又怎样活着?有限的人怎样获得永恒?
4、时代性: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生活的灵魂,历史上每次大的革命性变革无不以哲学思想的变革为先导哲学集中体现了时代的客观本质和发展趋势。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培根、洛克、霍布斯
法国阶级革命:卢梭、伏尔泰、狄德罗
德国阶级革命:康德、费希特,黑格尔
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80年代的改革开放: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5、非功利性:
哲学有什么用?哲学家在问,一般人在问。在一般人的观念里有两种看法:学哲学可以当官掌权(文革时及刚结束的80年代);学哲学是空谈,毫无用处(80年中期以来)。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是从实用的角度用功利眼光来看待哲学。哲学确实不能帮人赚钱谋权(但也不尽在、泰勒斯就是靠哲学思赚过大钱);但它并不是没有用处;它不是具体的某种小用,而是大用,能够为人的生活提供方向、意义、价值,帮助,能够使人从有限的时空中解脱出来走向永恒和不朽,从物质消费的拖累中解放出获得宁静和自由。从世俗的偏见中解放出来得有诗意。人毕竟不只是吃饭穿衣,否则和动物有何区别?一个人抱着功利目的去学哲学是学不到哲学的。真正的哲学家应具有超然于物外的气质。
现实中人们往往为某一实用
目的而忙碌,结果忘了根本,比如还在孩子时也许你会问: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来到这个世界是干什么的?人为什么会死?我会死吗?我死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死可怕吗?等等问题,可一旦长大后,人们为了功利目的忙碌,忘了再问、再思考这些问题。
庄子:哲学之用在于“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6、超前性:
哲学不只是为现实生活作注解,更要从对现实的理解中推测未来,要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为有限的人生提供一个永恒的目标。因此有许多哲人的思想在当时不为人们重视,死后却名声大振,万世流芳。
孔了在生的时候怀才不遇,死后却尊为“大圣”
柏拉图被国王称之为“无聊老人”,死后却尊为“哲学之王”,叔本华的思想在生的时候无人问津,死后却备受重视
三、哲学的功能
1、世界观功能(指导人生的功能)
哲学是对整个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反映,能够为我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提供了一个关于世界的完整图景,哲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和世界的关系等,为人的活动提供了理论前提。
人的活动离不开世界观的指导,究竟以怎样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行动?哲学能提供一个系统的理论化的世界观,虽不能说一定正确,但更能发挥指导作用,因为它有一套论证方法,是一种自觉的世界观。使人站得高,看得远。避免盲目性,没有自觉的哲学就没有自觉的人生,没有正确的哲学,就没有正确的人生。
2、方法论功能(提高思维能力的功能)
人的思维模式、思维能力是在实践中造就的,但通过哲学思维得以表现了来,为该时代的理论思维提供规则、方法、模式制约着时代理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当然哲学主要不是为人们的科学研究或工作生活提供具体方法,而在培养、训练人的理性思维,提供方法原则。
许多科学家都热衷于哲学
爱因斯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最广泛的形式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可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物理学当前的困难迫使科学家比其前辈更深入地掌握哲学
钱学森:一生都在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并写了几部专著。
德国为什么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为什么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最多?这与两国之哲学传统紧密相联。
3、批判功能(中国的“解蔽”,张东荪“批判性哲学”)
哲学是高层次的一般的,整体的、深刻的理性反思,它不是占有现成的真理,而且不断地追求真理,是对真理的反思和超越。因而批判是它的本性。
“真理不仅应是哲学所追求的目标,而且
应是哲学研究的绝对对象”(《小逻辑》第93页)
哲学批判主要是对理论之前提,理论本身能否成立及如何成立进行考察;对现实进行理性的审视。
第一,对具体科学理论前提的批判
理论前提是具体科学得以成立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一个理论能否具有客观性和逻辑性的依据。哲学可以对其进行理性考究,为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契机。
旧法学、政治学的理论前提:“人性”
旧生物学人类系的理论前提:“物种不变”
第二,对哲学自身的批判
对哲学自身的理论前提、命题、体系、方法原则的全方位批判是哲学发展的动力和契机。
亚对柏拉图的批判: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马克思对黑格尔、费尔巴哈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
第三,对文化的批判
文化是复杂社会现象,包括社会意识各形式、社会观念等。广义的批判包括上述两种批判,除此之外还包括对人的日常精神文化生活的审视:戏剧、电影、电视、风俗习惯、交往、语言、情感生活、信仰、消费主义等。
第四、对现实批判
哲学不是解释、论证的工具,恰恰相反要从现实中找出不合理的东西来加以解剖,以达到变革现实改造世界之目的,怀疑是哲学的精神。我们要学会怀疑。
4、解放思想的功能
此功能和前功能紧密相连,是批判功能发挥的结果
第一,破除对旧思想的迷信。
黑、费哲学——马哲
牛顿力学——量子力学
城市中心论——农村包围城市论
第二,破除对个人的迷信
个人特别是杰出个人对历史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毕竟不是历史进程的决定者。脱离群众、崇拜迷信个人是错误的。群众史观是破除个人崇拜的武器。
第三,破除对旧制度的迷信
制度是暂时的,它要不断修正、完善发展,不存在永恒不变的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不会立即完善,也要逐渐纠正错误找出不足、丰实和发展。
5、预测功能
哲学作为该时代精神的精华,立足于对时代特点、方向、本质、发展总趋势的总体理解上,把握人和世界关系的重大课题,揭示现实中孕育的巨大可能性,指明未来,预先警醒或实施最优选择。哲学对事物的把握不是个别的,而是整体的;不是孤立的,而是联系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刻的;不是暂时的,而是长远的。所以它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
6、价值功能
科学提供给人们知识,提供给人们关于事实状况的客观描述。宗教提供给人们信仰:一个安身立命 之所,但它是盲目的。哲学则能提供给人们价值和意义或者说终极关怀。
科学把目光只盯在事物性质和过程上(屠格涅夫曾比喻说:对一只跳蚤的腿和一个作家的痛苦同样感兴趣),观察过程,构造手段。它教会我们怎样救命,又教我们怎样杀人;它降低了死亡率(自然死亡),延长了人的寿命,却又在战争中一下统统消灭。因此光有科学,虽然生活充满了喧哗和骚动,却什么意义也没有。
哲学则不满足于对事实的描述,希望通过对事实的综合,把握其意义和价值。一件事实若不与愿望、目的,整体发生联系,是支离破碎的。
科学给人以知识,哲学给人以智慧。
宗教给人的是空虚的寂静,哲学给人的是充实的宁静,宗教教人怎样死,哲学教人如何生。
四、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表现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第一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谁是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第二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思维能不能反映存在,世界是不是可以认识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根据
①思存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都要解决的问题
②对思存关系中何者为第一性问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的义的唯一标准
③对思存关系问题的回答是研究和解决其它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中是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3、哲学的党性
在对待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本态度上存在着两大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与斗争,不存在任何第三种派别。
五、哲学的基本形态
1、唯心主义
(1)含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本原、物质是派生,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
(2)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日常生活中: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2、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以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为世界本原
水——火——原子(最小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
坚持唯物主义原则,从物质世界本身去寻找本原 评价 正确 坚持唯物主义原则,从物质世界本身去寻找本原
坚持了无神论,反对了有神论
坚持了辩证法,把世界看成是发展变化的,认为一切皆流
局限:直观性、朴素性、猜测性,缺乏科学根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观
点:以原子结构为世界之本原,认为原子特性是物质的共性。
评价 正确 从物质结构内部寻找世界本原,坚持唯物主义原则和无神论立场
以近代实验科学为根据,克服了直观性、猜测性
局限:
机械性:把一切运动归结为要机械运动,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
形而上学性:把世界看成了孤立、静止的
不彻底性:自然观上是唯物的,但在历史观是唯心的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哲产生的条件(是时代的产物)
1、客观条件
(1)社会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各国取得统治地位:机器大工业迅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力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得到了充分体现。
(2)阶级基础: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日益尖锐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三大工人运动爆发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而无产阶级的斗争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3)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未20世纪初自然科学由“搜集材料阶级进入到整理材料阶段”。理论研究出现了重大突破:三大科学发现揭示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联系发展的辩证性质。
(4)社会科学基础: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等为马哲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5)直接理论来说,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其哲学的“合理内核”,但其唯心主义限制了其辩证法。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其哲学的“基本内核”,但其形而学限制其唯物主义。
2、主观条件
(1)马恩的理论素质和探索
(2)马恩的理想追求
(3)马恩亲自参加工人的实践活动
二、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从理论内容上看:马哲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旧哲学 唯物论和辩证法总体上是分离的:古代重在结合,但无科学根据,近代则完全分离。
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唯物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
马哲
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创立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旧哲学 古代:哲学是知识总汇,包罗万象
近代:哲学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马哲:第一次正确解决了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从社会作用上看:马
哲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旧哲学 不懂得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贬低群众实践的作用。
只是代表不同阶级解释世界,否认哲学改造世界的作用。
代表少数剥削阶级利益,为剥削阶级服务
马哲
把实践引入哲学,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强调哲学改造世界的作用
公开申明自己的哲学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三、马哲的特点 实践性
科学性
革命性
阶级性
实践性 (1)《形态》、《提纲》实践观的确立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
(3) 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改造世界
四、马哲的发展
在同西方思潮的斗争中发展
随实践发展
阶级性随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而发展
五、马哲的弊端及未来走向
弊端
1、封闭化
2、教条化
3、政治化
未来走向
1、走向世界化
2、走向个性化
3、走向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