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定终点与指示剂的选择

河北省宣化县第一中学 栾春武

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一要准确测定出参加中和反应的酸、碱溶液的体积;二要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酸碱指示剂可在中和反应终点时出现颜色变化,因此终点判断须选择合适指示剂。

酸碱恰好完全中和的时刻叫滴定终点,为准确判断滴定终点,须选用变色明显,变色范围的pH与恰好中和时的pH吻合的酸碱指示剂。

酚酞和甲基橙是中和滴定时常用的指示剂,其变色范围分别是:甲基橙的pH在3.1~4.4之间,酚酞的pH在8.2~10.0之间。如用0.1000 mol/L的NaOH溶液去滴定20.00 mL 0.1000 mol/L 的盐酸溶液,理论上应用去NaOH溶液20.00 mL,这时溶液的pH=7。但如果用酚酞作指示剂,在它所指示的滴定终点时,pH≠7,而是在8.2~10.0之间。实际计算表明,当滴定到终点时,溶液的pH并不一定等于7,而是存在误差的。这是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所导致的,所造成的误差是在许可范围之内,可以忽略不计。

为了减小误差,强酸强碱之间的互滴,可选择甲基橙或酚酞。若酸与碱中有一方是弱的,则要根据中和后所得的盐溶液的pH来确定选择哪一种指示剂。一般说来:强酸中和弱碱时,选择甲基橙(变色范围pH在3.1~4.4之间,生成的强酸弱碱盐显酸性);强碱中和弱酸时,选择酚酞(变色范围pH在8.2~10.0之间,生成的强碱弱酸盐显碱性)。由于石蕊试液的变色范围较大,且变色不明显,在中和滴定时一般不用其作为中和滴定的指示剂。

一、选择指示剂

【例题1】已知常温、常压下,饱和CO2的水溶液的pH=3.9,则可推断用标准盐酸溶液滴定碳酸氢钠水溶液时,适宜选择的指示剂及滴定终点时颜色变化的情况是

A. 石蕊,由蓝变红      B. 甲基橙,由橙变黄

C. 酚酞,红色褪去      D. 甲基橙,由黄变橙

解析:标准盐酸溶液滴定碳酸氢钠水溶液时,发生的反应是:

NaHCO3 + HCl === NaCl + CO2↑+ H2O,滴定终点时pH=3.9,因此滴定终点时溶液显酸性,指示剂选用甲基橙(3.1~4.4),滴定终点时溶液pH降低到3.9,颜色由黄变橙。

答案:D

【例题2】 实验室现有3种酸碱指示剂,其pH变色范围如下:

甲基橙:3.1~4.4     石蕊:5.0~8.0    酚酞:8.2~10.0

用0.1000 mol/L 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CH3COOH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溶液呈中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B. 溶液呈中性,只能选用石蕊作指示剂

C. 溶液呈碱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D. 溶液呈碱性,只能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解析:0.1000 mol/L 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CH3COOH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生成CH3COONa是强碱弱酸盐,因发生水解而使溶液显碱性,故选择酚酞作指示剂误差最小。若选用甲基橙,在甲基橙的变色范围内,NaOH的量不足,导致测定出的CH3COOH浓度偏小。石蕊变色范围太宽,误差大,且颜色变化不明显,不能作酸碱中和反应的指示剂。因此,应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答案:D

点拨:酸中中和滴定的要点是准确判断滴定终点,关键是根据滴定过程中的pH变化及酸碱指示剂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选择合适的指示剂。在实验室里一般选用酚酞或甲基橙作指示剂,石蕊由于颜色变化不明显,因此滴定时不宜使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与酸碱中和后的溶液的pH越接近越好,且变色要明显,通常情况下,酸滴定碱,选择甲基橙;碱滴定酸选择酚酞。如果酸碱有一方是弱的,酸碱恰好中和时,所得溶液不一定显中性,则应根据中和所得盐溶液的pH来确定选用上述哪种指示剂,若恰好中和时溶液显酸性,应选择在酸性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甲基橙,若恰好中和时溶液显碱性,应选择在碱性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酚酞。

二、描述滴定终点

【例题3】下列各项错误的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属于终点现象判断不正确的是

锥形瓶

滴定管

指示剂

滴定管类型

滴定终点标志

A

NaOH溶液

盐酸

酚酞

酸式

滴定管

红色变成无色,半分钟内溶液颜色无变化

B

盐酸

NaOH溶液

甲基橙

酸式

滴定管

红色变成橙色,半分钟内溶液颜色无变化

C

盐酸

氨水

甲基橙

酸式

滴定管

红色变成橙色,半分钟内溶液颜色无变化

D

NaOH溶液

醋酸溶液

紫色石蕊

碱式

滴定管

蓝色变成紫色,半分钟内溶液颜色无变化

解析:A项,滴定终点的标志是红色刚好变成无色,且半分钟内溶液颜色无变化。因为如果滴加盐酸过量,溶液仍然是无色,因此A项属于终点现象描述错误;B项、C项应用碱式滴定管,属于仪器选择错误;D项,指示剂、滴定管选择度错误。

答案:A

三、选择指示剂测定样品中一种成分

【例题4】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氢氧化钠的混合液中氢氧化钠的含量时,可先在混合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使CO32-全部转变成碳酸钡沉淀,然后,用标准盐酸滴定。

(1)用酚酞作指示剂,向混有碳酸钡的氢氧化钠混合物中滴加盐酸,不会使碳酸钡沉淀溶解而能测定氢氧化钠的含量,理由是______________。

(2)若改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则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是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解析:在碳酸钡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中,滴加盐酸,氢氧化钠与先盐酸反应。用酚酞指示滴加盐酸到弱碱性,而碳酸钡无法与盐酸反应,用甲基橙指示滴加盐酸到酸性,碳酸钡将与盐酸反应。

答案:(1)酚酞在弱碱性条件下变色(pH:8.2~10.0),所以用酚酞作指示剂,滴加盐酸到弱碱性,盐酸只与氢氧化钠反应,不与碳酸钡反应。   (2)偏高

河北省宣化县第一中学 栾春武

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一要准确测定出参加中和反应的酸、碱溶液的体积;二要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酸碱指示剂可在中和反应终点时出现颜色变化,因此终点判断须选择合适指示剂。

酸碱恰好完全中和的时刻叫滴定终点,为准确判断滴定终点,须选用变色明显,变色范围的pH与恰好中和时的pH吻合的酸碱指示剂。

酚酞和甲基橙是中和滴定时常用的指示剂,其变色范围分别是:甲基橙的pH在3.1~4.4之间,酚酞的pH在8.2~10.0之间。如用0.1000 mol/L的NaOH溶液去滴定20.00 mL 0.1000 mol/L 的盐酸溶液,理论上应用去NaOH溶液20.00 mL,这时溶液的pH=7。但如果用酚酞作指示剂,在它所指示的滴定终点时,pH≠7,而是在8.2~10.0之间。实际计算表明,当滴定到终点时,溶液的pH并不一定等于7,而是存在误差的。这是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所导致的,所造成的误差是在许可范围之内,可以忽略不计。

为了减小误差,强酸强碱之间的互滴,可选择甲基橙或酚酞。若酸与碱中有一方是弱的,则要根据中和后所得的盐溶液的pH来确定选择哪一种指示剂。一般说来:强酸中和弱碱时,选择甲基橙(变色范围pH在3.1~4.4之间,生成的强酸弱碱盐显酸性);强碱中和弱酸时,选择酚酞(变色范围pH在8.2~10.0之间,生成的强碱弱酸盐显碱性)。由于石蕊试液的变色范围较大,且变色不明显,在中和滴定时一般不用其作为中和滴定的指示剂。

一、选择指示剂

【例题1】已知常温、常压下,饱和CO2的水溶液的pH=3.9,则可推断用标准盐酸溶液滴定碳酸氢钠水溶液时,适宜选择的指示剂及滴定终点时颜色变化的情况是

A. 石蕊,由蓝变红      B. 甲基橙,由橙变黄

C. 酚酞,红色褪去      D. 甲基橙,由黄变橙

解析:标准盐酸溶液滴定碳酸氢钠水溶液时,发生的反应是:

NaHCO3 + HCl === NaCl + CO2↑+ H2O,滴定终点时pH=3.9,因此滴定终点时溶液显酸性,指示剂选用甲基橙(3.1~4.4),滴定终点时溶液pH降低到3.9,颜色由黄变橙。

答案:D

【例题2】 实验室现有3种酸碱指示剂,其pH变色范围如下:

甲基橙:3.1~4.4     石蕊:5.0~8.0    酚酞:8.2~10.0

用0.1000 mol/L 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CH3COOH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溶液呈中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B. 溶液呈中性,只能选用石蕊作指示剂

C. 溶液呈碱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D. 溶液呈碱性,只能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解析:0.1000 mol/L 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CH3COOH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生成CH3COONa是强碱弱酸盐,因发生水解而使溶液显碱性,故选择酚酞作指示剂误差最小。若选用甲基橙,在甲基橙的变色范围内,NaOH的量不足,导致测定出的CH3COOH浓度偏小。石蕊变色范围太宽,误差大,且颜色变化不明显,不能作酸碱中和反应的指示剂。因此,应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答案:D

点拨:酸中中和滴定的要点是准确判断滴定终点,关键是根据滴定过程中的pH变化及酸碱指示剂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选择合适的指示剂。在实验室里一般选用酚酞或甲基橙作指示剂,石蕊由于颜色变化不明显,因此滴定时不宜使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与酸碱中和后的溶液的pH越接近越好,且变色要明显,通常情况下,酸滴定碱,选择甲基橙;碱滴定酸选择酚酞。如果酸碱有一方是弱的,酸碱恰好中和时,所得溶液不一定显中性,则应根据中和所得盐溶液的pH来确定选用上述哪种指示剂,若恰好中和时溶液显酸性,应选择在酸性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甲基橙,若恰好中和时溶液显碱性,应选择在碱性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酚酞。

二、描述滴定终点

【例题3】下列各项错误的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属于终点现象判断不正确的是

锥形瓶

滴定管

指示剂

滴定管类型

滴定终点标志

A

NaOH溶液

盐酸

酚酞

酸式

滴定管

红色变成无色,半分钟内溶液颜色无变化

B

盐酸

NaOH溶液

甲基橙

酸式

滴定管

红色变成橙色,半分钟内溶液颜色无变化

C

盐酸

氨水

甲基橙

酸式

滴定管

红色变成橙色,半分钟内溶液颜色无变化

D

NaOH溶液

醋酸溶液

紫色石蕊

碱式

滴定管

蓝色变成紫色,半分钟内溶液颜色无变化

解析:A项,滴定终点的标志是红色刚好变成无色,且半分钟内溶液颜色无变化。因为如果滴加盐酸过量,溶液仍然是无色,因此A项属于终点现象描述错误;B项、C项应用碱式滴定管,属于仪器选择错误;D项,指示剂、滴定管选择度错误。

答案:A

三、选择指示剂测定样品中一种成分

【例题4】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氢氧化钠的混合液中氢氧化钠的含量时,可先在混合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使CO32-全部转变成碳酸钡沉淀,然后,用标准盐酸滴定。

(1)用酚酞作指示剂,向混有碳酸钡的氢氧化钠混合物中滴加盐酸,不会使碳酸钡沉淀溶解而能测定氢氧化钠的含量,理由是______________。

(2)若改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则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是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解析:在碳酸钡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中,滴加盐酸,氢氧化钠与先盐酸反应。用酚酞指示滴加盐酸到弱碱性,而碳酸钡无法与盐酸反应,用甲基橙指示滴加盐酸到酸性,碳酸钡将与盐酸反应。

答案:(1)酚酞在弱碱性条件下变色(pH:8.2~10.0),所以用酚酞作指示剂,滴加盐酸到弱碱性,盐酸只与氢氧化钠反应,不与碳酸钡反应。   (2)偏高


相关文章

  • 酸碱滴定分析中指示剂的选择
  • 酸碱滴定分析中指示剂的选择 摘要: 滴定分析法,又叫容量分析法,将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溶液中(或者将被测溶液滴加到标准溶液中),直到所加的标准溶液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应为止,然后测量标准溶液消耗的体积,根据标准溶液的 ...查看


  • 分析化学第六版课后答案12
  • 第二章: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思 考 题 2.下列情况分别引起什么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应如何消除? (1) (2) (3) (4) (5) (6) 砝码被腐蚀: 天平两臂不等长: 容量瓶和吸管不配套: 重量分析中杂质被共沉淀: 天平称 ...查看


  • 分析化学实验
  • 分析化学实验指导目录 分析化学实验目的P2 分析化学实验要求P2 实验1 酸碱标准溶液的比较滴定(半微量分析法)P3 实验3 实验4 实验5 EDTA 实验6 实验7 NaOH 实验8 实验9 实验10 实验11 实验12 实验13 实验1 ...查看


  • "酸碱中和滴定指示剂选择"误差分析案例
  •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酸碱中和滴定指示剂选择"误差分析案例 [引言] 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发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从而拉开21世纪初我国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序幕.在千呼万唤中浙江省也将在今 ...查看


  • 酸碱中和滴定(改)
  • 酸碱中和滴定 一.中和反应及中和滴定原理  (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方法定义:用已知浓度的酸 原理:在中和反应中使用一种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溶液与未知浓度的碱概念(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测出二者所用的 ...查看


  • 酸碱中和滴定
  • 2014高考化学考点复习讲析--酸碱中和滴定 1.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及反应实质. 2.学会酸碱中和滴的操作方法步骤和指示剂的选择.所使用的仪器名称和特点.对仪器洗涤的要求. 3.能正确分析实验操作中的误差. 4.培养学生的实验应用能力和 ...查看


  • 酸碱中和滴定教案2012
  • 酸碱中和滴定 1.中和滴定的概念及原理 (1)概念: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 (2)实质:中和反应. (3)原理:由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时,反应物间按一定的物质的量之比进行,基于此,可用滴定的 ...查看


  • 化验员读本第七八九章
  • 第七章 化学分析法基础 一.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任务是确定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离子.官能团和化合物组成:定量分析的任务是测定物质中有关组分的相对含量. 现代分析化学定 ...查看


  • 大学分析化学实验试题
  • 分析化学实验试题 一.单项选择 ( 在四个答案中,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其序号填在 ( ) 内,每小题 1 分,共 12 分 ) 1 .摩尔法的指示剂是( ). A. K 2Cr2O7 B. K2 CrO 4 C. Fe3+ D. SCN- 2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