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首先是人的世纪,以人为本,成了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教师的工作是用人格塑造人格。在教育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启发引导,认真细致的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根据“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原则,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积极的、主动的、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更重要的是以自身人学生树立榜样,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绵阳教育专家张先华认为:一个教师可以没有博士文凭 ,但不可以没有人格,一个缺乏人格的教师只可以教学生做事,不可以教学生做人。因此,作为教师应重视自己的人格魅力的培养,懂得怎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使学生从情感体验上受到良性的潜移默化。
一、以真挚的爱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
“ 爱心”是教师必备的人格内容,是教师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凡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充满爱心的人。孔子有“君子学道则爱人”之语。孟子讲究“仁爱”治天下,对学生何尝又不是呢?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一生中最可贵的东西就是热爱儿童。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全国模范班主任任小艾等,在他们的经验之谈中无不谈及对学生一片真挚的爱心。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民主和人道的时代,教师只有理性地分析不同的学生的心理,以爱心为前提,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也只有友爱、善良、公正、尊重、信任……地对待学生,教师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平和、愉悦的心态下接受,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达到“仁爱产生仁爱”的效果。
二、以高尚的品质去陶冶学生的情操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这就需要教师“身正为范”。教师的高尚品质会对学生的情操起到熏陶的作用。一般人的交往都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效,何况教师还是在特定的场所、特定的时间“传道”呢!
教师大公无私、诚实守信、和蔼谦逊、勤奋敬业、团结协作等品质,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接触中,受到感染和启示。“温、良、恭、俭、让”是孔子所提倡的,今天辩证地看也不失为传统美德。教师身上若具有这些品质,对学生和谐地与人相处的影响极大。尤其是当今独生子女社会,在一个班集体中,大多数学生个性都特别突出,而这种突出的个性,多是自我意识太强、专横独断的表现,需要教师以成熟的道德品质去平和、去中和、去协调、去感染。这种影响产生的效果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能代替的”,它会让学生心中形成自已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价值判断。
三、以优雅的行为去潜化学生的习惯
优雅的言谈举止是一个人气质美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内在美的外化,作为教师应在这方面努力严格要求和完善自己,因为“身教甚于言传”。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写道,学生们连老师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这表现出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许多学生在坐、立、行、课前准备、卫生习惯等方面做得很差,许多教师也是天天强调,但就是不见效果,究其原因是有些教师自己在这些方面就不太注意,常有粉笔头乱扔,随地吐痰,写字潦草,上课两手叉腰,手机呼机随叫随接,甚至言语不检点等不良习惯,对学生不仅没有形成正面的积极影响,
反而造成负面的消极影响。
其实教师优雅的行为之美也是其美好心灵的外化。一个着装大方优雅、言谈风趣、表情丰富、举止得体的教师往往给学生“美”感受,使不少学生产生“偶像感”,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行为习惯,而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四、以渊博的知识去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教师学识越渊博,身心越健康,教师人格魅力就越大,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也越强,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越好。性格是人格中的核心因素,最能折射教师的人格是否完美。教师的性格在认识、态度和感情三个方面直接影响学生。其主要表现是:教师理想的性格有利于创造和维持一种舒适而有活力的学习气氛,影响学生对教师及其所授课的态度以及对学校的态度。可以说,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教师性格的函数。在感情方面,教师性格好,学生喜欢教师,学习积极性就高。所以,教师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只有与良好的性格特征相结合,才能密切师生关系,达到情感共鸣,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人格特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及时见效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还包括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等心理活动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情感,教师的作风和意志等心理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期望、注意、关心等都属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积极热忱的态度能够使师生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学生喜欢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只有学生喜欢教师,才有高的学习积极性。有人在研究中发现,想成为像这位教师一样的人小学生占80%、中学生占70%。在大学的调查中,喜欢某位教师的大学生有60%喜欢这位教师所任的学科,认为这一学科更有价值,在平时的学习中花费的时间更多。所以,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喜欢的人,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激励学生学业的发展。
我们崇拜伟人,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在他们所从事的领域,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我们心灵受到威慑。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规范,人们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师高尚而富有魅力的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教师那充满人类理想主义神韵的人格体系,以其独特的精灵般的魅力,发挥着有字教材和显性课程无法取代的潜教育价值,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让爱永驻心中
一、 教师人格魅力的形成
1、教育的首要问题在于养成学生的健全人格,这是古今中外教育的通例,而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影响.什么称为人格? 人格是以人的素质为基础,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而教
师的人格则是教师本人在长期的教育事业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鲜明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人格可称为个性,它是一个具有一定倾向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又可表述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它包括三个主要方面;第一,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第二,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第三,个性的自我调节;如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现代汉语词典对魅力的释义为“为很能吸引人的力量”。魅力是自身非权利影响力,是一个人的人格,人品、学识,兴趣、才能、情感意志、体力等素养的综合,人格魅力就是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综上所述,教师的人格魅力即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凭自身的修养引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2、教师的人格魅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来的,它来源于渊博的学科学识,教书育人的能力,过人的学术水平以及完善统一的道德情操。具备这样条件的老师不仅在教育教学上游刃有余,在处理、协调跟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上也胜人一筹,相比之下,具备举些条件的教师更容易获得事业的成功.正如马克思所说“性格是环境的产物。”而从这样的老师身上,学生的性格才能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响,并受益终身。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学会终身学习,不断拓宽学习领域,不断完善自己知识,增长多方面的才能,认真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高尚的人格魅力。
二、教师人格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1、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楷模,首先充分体现在教师热爱学生上,这是养成健全人格的情感基础。教育学生是个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起着作用,
产生影响,正面的或负面的,一个教师如果甩真诚、和善、言行一致的原则与学生相处,不偏不袒,公正无私地处理学生中的问题,并用高尚的信仰、追求来引导学生、以身示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仰慕感、敬爱感,学生就会有意无意地效仿老师,甚至追随老师,历史上老师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例子举不胜举,如徐特立对毛泽东的影响、徐特立是毛泽东的老师,徐老治学严谨,为人正直不阿,思想进步,具有反帝反封建意识的知识分子,他一言一行影响着他的学生,早年的毛泽东也从中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对其后来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袖奠定了基础。这些成为了教师人格魅力一段佳话。而有的教师平时个人行为不注意,在学生面前不注意形象,而学生模仿能力也很强,这样就可能将自己的恶习传给学生。如某学校一个学生有着纯洁的心灵,关心集体,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敢于同不良的行为作斗争,但有一次轮到他在学校负责停车值日,只因要求老师按学校的规定将车停好,遭到这位老师的白眼和大声训斥,使他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创伤,他发誓从今以后不管闲事了,这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结果。
2、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因此,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动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故而,教师修炼自身素养,完善自身人格至为重要。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三、让教师人格魅力之光照亮学生心灵
1、教师在节生的眼中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对我们整个民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和实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育思想,真正地成为学生的严师益友。教师要满腔热情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忠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全身心扑在教育工作中,不计较个人得失,把自己的青春和全部精力无私奉献给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从中实现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其影响下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
2、一个理想的老师仅仅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不够的,要想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而紧紧吸引着自己的学生就要同时具有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对所教课程有精深的认识,还应有广博的知识.所谓“精”就是要“知得深”,对专业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谓“博”就是要“知得广”,能触类旁通,并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此外,教师健康而丰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也十分重要,因为这不仅有益于自身素养的提高,表现出人格美和教学艺术美,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学生领悟和体验生活与艺术,让学生学会不只用眼而且用心去感受真、善、美。
3、对学生而言,教师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响力。但我们必须认清如果这种影响力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力基础之上的,那是不稳固的。而如果这种影响力是靠教师的人格魅力赢得的,那就相当持久而强大了,这种影响甚至可以强大到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高尚的德行和追求,会随着他(她) 的教学深入学生心田,从而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而作为教师,要想真正培养出新一代的栋梁之
材,就必须随时随地以提高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使学生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而这种教育将会使学生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职业选择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学生学会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全人格、人际关系的调整能力,自强不息的品德意志.体会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重大影响,在教学中应该时刻紧记在心,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有能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教师个人魅力的手段、机会,都不应轻易放过,要不遗余力地去争取,努力成为能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的优秀教师,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这里所说的人格是指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的总和。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本质和劳动过程,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示范性。具体的说,教师是用自己的思想、言行和学识,通过榜样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学生的,而我们的学生又是具有模仿性和向师性的特点,这就使教师的示范作用得以发挥,对于学生来讲,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只有自己具有美好的心灵,才能使别人的心灵更美好,好的教师本身就是强大的教育力量。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最具有人格魅力呢?我认为:
一、在道德风范方面, 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旗帜。他们关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有为民族的兴旺发达而培养祖国栋梁之材的敬业精神。
1、其为人正直,堪称人师。 他们待人接物以公心,在他们眼里人无等级之分,在他们胸中无世俗之染,他们对待权贵学生不偏爱,对待贫寒学生能给予特别的帮助和鼓励。
2、其心胸开阔,豁达大度。
他们不因“容”而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不因“辱”而耿耿于怀,怨天尤人。他们知道自己的言行会时刻影响着学生,所以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他们宽容的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却不肯原谅自己的错误,他们“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教育领域里常讲常新的一个重要话题。在贯彻落实新课标新理念时,
我们发现有些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课程计划的落实名存实亡,尤其是课堂教学还是 “封闭式”,还是基本上遵循着“四部曲”(先是 “赶鸭子”,把学生都赶到教室里;其次是“填鸭子”,机械地给学生填塞很多东西;填完后到期终就是“考鸭子”;最后学生就成了“板鸭子”) 。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要求各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
1.要树立五个教育教学观念:①要承认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确立教学能动观:②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确立教学自主观;③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确立教学民主观;④要承认学生中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确立教学个性观;⑤要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确立教学创新观。
2. 要走出三个误区: 一是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淡化考试,甚至不要考试;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放松文化课的教学;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让学生有课业负担,或是认为素质教育高不可攀,教师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才行。 二是措施上的误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加强活动类课程,而没有意识到要着眼于课堂,着眼于在学科课中贯穿和渗透素质教育。在活动类课程中,又只侧重文体活动,对科技活动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三是关系上的误区:把实施素质教育与严格的教学常规管理、必要的考试检测、合理的学生课业量等对立起来。以为素质教育就是要降低教学质量要求。孰不知,素质教育不但不是降低质量要求,而是提出更全面、更科学、更高的质量目标要求。即学校必须从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健心、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创新”这七个方面去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目标。
二、创新教学管理,适应“课改”要求
能以满腔的热情去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在学生心目中他们永远年轻。
四、其潜心治学,堪称师表。 他们虽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但仍能不断的进取,而且他们应有演学家的口才或艺术家的风采,让学生在语言到行动上都羡慕他、模仿他。
五、其现代意识强。 他们特别关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重视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他们能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他们有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以及较强的适应能力;他们能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在思维上,发展过程中的差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快和创造的乐趣。
六、其谦虚谨慎,宽以待人,并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他们为别人的成功而欢欣,对同志的困难鼎力相助,他们时刻激励自己的学生,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总之,教师要以高尚的品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使他们不仅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懂得做人的道理,学生因敬其师而信其道,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首先是人的世纪,以人为本,成了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教师的工作是用人格塑造人格。在教育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启发引导,认真细致的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根据“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原则,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积极的、主动的、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更重要的是以自身人学生树立榜样,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绵阳教育专家张先华认为:一个教师可以没有博士文凭 ,但不可以没有人格,一个缺乏人格的教师只可以教学生做事,不可以教学生做人。因此,作为教师应重视自己的人格魅力的培养,懂得怎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使学生从情感体验上受到良性的潜移默化。
一、以真挚的爱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
“ 爱心”是教师必备的人格内容,是教师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凡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充满爱心的人。孔子有“君子学道则爱人”之语。孟子讲究“仁爱”治天下,对学生何尝又不是呢?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一生中最可贵的东西就是热爱儿童。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全国模范班主任任小艾等,在他们的经验之谈中无不谈及对学生一片真挚的爱心。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民主和人道的时代,教师只有理性地分析不同的学生的心理,以爱心为前提,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也只有友爱、善良、公正、尊重、信任……地对待学生,教师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平和、愉悦的心态下接受,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达到“仁爱产生仁爱”的效果。
二、以高尚的品质去陶冶学生的情操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这就需要教师“身正为范”。教师的高尚品质会对学生的情操起到熏陶的作用。一般人的交往都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效,何况教师还是在特定的场所、特定的时间“传道”呢!
教师大公无私、诚实守信、和蔼谦逊、勤奋敬业、团结协作等品质,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接触中,受到感染和启示。“温、良、恭、俭、让”是孔子所提倡的,今天辩证地看也不失为传统美德。教师身上若具有这些品质,对学生和谐地与人相处的影响极大。尤其是当今独生子女社会,在一个班集体中,大多数学生个性都特别突出,而这种突出的个性,多是自我意识太强、专横独断的表现,需要教师以成熟的道德品质去平和、去中和、去协调、去感染。这种影响产生的效果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能代替的”,它会让学生心中形成自已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价值判断。
三、以优雅的行为去潜化学生的习惯
优雅的言谈举止是一个人气质美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内在美的外化,作为教师应在这方面努力严格要求和完善自己,因为“身教甚于言传”。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写道,学生们连老师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这表现出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许多学生在坐、立、行、课前准备、卫生习惯等方面做得很差,许多教师也是天天强调,但就是不见效果,究其原因是有些教师自己在这些方面就不太注意,常有粉笔头乱扔,随地吐痰,写字潦草,上课两手叉腰,手机呼机随叫随接,甚至言语不检点等不良习惯,对学生不仅没有形成正面的积极影响,
反而造成负面的消极影响。
其实教师优雅的行为之美也是其美好心灵的外化。一个着装大方优雅、言谈风趣、表情丰富、举止得体的教师往往给学生“美”感受,使不少学生产生“偶像感”,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行为习惯,而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四、以渊博的知识去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教师学识越渊博,身心越健康,教师人格魅力就越大,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也越强,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越好。性格是人格中的核心因素,最能折射教师的人格是否完美。教师的性格在认识、态度和感情三个方面直接影响学生。其主要表现是:教师理想的性格有利于创造和维持一种舒适而有活力的学习气氛,影响学生对教师及其所授课的态度以及对学校的态度。可以说,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教师性格的函数。在感情方面,教师性格好,学生喜欢教师,学习积极性就高。所以,教师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只有与良好的性格特征相结合,才能密切师生关系,达到情感共鸣,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人格特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及时见效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还包括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等心理活动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情感,教师的作风和意志等心理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期望、注意、关心等都属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积极热忱的态度能够使师生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学生喜欢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只有学生喜欢教师,才有高的学习积极性。有人在研究中发现,想成为像这位教师一样的人小学生占80%、中学生占70%。在大学的调查中,喜欢某位教师的大学生有60%喜欢这位教师所任的学科,认为这一学科更有价值,在平时的学习中花费的时间更多。所以,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喜欢的人,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激励学生学业的发展。
我们崇拜伟人,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在他们所从事的领域,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我们心灵受到威慑。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规范,人们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师高尚而富有魅力的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教师那充满人类理想主义神韵的人格体系,以其独特的精灵般的魅力,发挥着有字教材和显性课程无法取代的潜教育价值,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让爱永驻心中
一、 教师人格魅力的形成
1、教育的首要问题在于养成学生的健全人格,这是古今中外教育的通例,而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影响.什么称为人格? 人格是以人的素质为基础,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而教
师的人格则是教师本人在长期的教育事业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鲜明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人格可称为个性,它是一个具有一定倾向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又可表述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它包括三个主要方面;第一,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第二,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第三,个性的自我调节;如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现代汉语词典对魅力的释义为“为很能吸引人的力量”。魅力是自身非权利影响力,是一个人的人格,人品、学识,兴趣、才能、情感意志、体力等素养的综合,人格魅力就是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综上所述,教师的人格魅力即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凭自身的修养引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2、教师的人格魅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来的,它来源于渊博的学科学识,教书育人的能力,过人的学术水平以及完善统一的道德情操。具备这样条件的老师不仅在教育教学上游刃有余,在处理、协调跟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上也胜人一筹,相比之下,具备举些条件的教师更容易获得事业的成功.正如马克思所说“性格是环境的产物。”而从这样的老师身上,学生的性格才能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响,并受益终身。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学会终身学习,不断拓宽学习领域,不断完善自己知识,增长多方面的才能,认真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高尚的人格魅力。
二、教师人格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1、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楷模,首先充分体现在教师热爱学生上,这是养成健全人格的情感基础。教育学生是个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起着作用,
产生影响,正面的或负面的,一个教师如果甩真诚、和善、言行一致的原则与学生相处,不偏不袒,公正无私地处理学生中的问题,并用高尚的信仰、追求来引导学生、以身示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仰慕感、敬爱感,学生就会有意无意地效仿老师,甚至追随老师,历史上老师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例子举不胜举,如徐特立对毛泽东的影响、徐特立是毛泽东的老师,徐老治学严谨,为人正直不阿,思想进步,具有反帝反封建意识的知识分子,他一言一行影响着他的学生,早年的毛泽东也从中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对其后来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袖奠定了基础。这些成为了教师人格魅力一段佳话。而有的教师平时个人行为不注意,在学生面前不注意形象,而学生模仿能力也很强,这样就可能将自己的恶习传给学生。如某学校一个学生有着纯洁的心灵,关心集体,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敢于同不良的行为作斗争,但有一次轮到他在学校负责停车值日,只因要求老师按学校的规定将车停好,遭到这位老师的白眼和大声训斥,使他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创伤,他发誓从今以后不管闲事了,这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结果。
2、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因此,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动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故而,教师修炼自身素养,完善自身人格至为重要。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三、让教师人格魅力之光照亮学生心灵
1、教师在节生的眼中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对我们整个民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和实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育思想,真正地成为学生的严师益友。教师要满腔热情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忠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全身心扑在教育工作中,不计较个人得失,把自己的青春和全部精力无私奉献给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从中实现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其影响下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
2、一个理想的老师仅仅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不够的,要想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而紧紧吸引着自己的学生就要同时具有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对所教课程有精深的认识,还应有广博的知识.所谓“精”就是要“知得深”,对专业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谓“博”就是要“知得广”,能触类旁通,并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此外,教师健康而丰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也十分重要,因为这不仅有益于自身素养的提高,表现出人格美和教学艺术美,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学生领悟和体验生活与艺术,让学生学会不只用眼而且用心去感受真、善、美。
3、对学生而言,教师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响力。但我们必须认清如果这种影响力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力基础之上的,那是不稳固的。而如果这种影响力是靠教师的人格魅力赢得的,那就相当持久而强大了,这种影响甚至可以强大到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高尚的德行和追求,会随着他(她) 的教学深入学生心田,从而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而作为教师,要想真正培养出新一代的栋梁之
材,就必须随时随地以提高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使学生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而这种教育将会使学生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职业选择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学生学会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全人格、人际关系的调整能力,自强不息的品德意志.体会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重大影响,在教学中应该时刻紧记在心,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有能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教师个人魅力的手段、机会,都不应轻易放过,要不遗余力地去争取,努力成为能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的优秀教师,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这里所说的人格是指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的总和。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本质和劳动过程,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示范性。具体的说,教师是用自己的思想、言行和学识,通过榜样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学生的,而我们的学生又是具有模仿性和向师性的特点,这就使教师的示范作用得以发挥,对于学生来讲,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只有自己具有美好的心灵,才能使别人的心灵更美好,好的教师本身就是强大的教育力量。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最具有人格魅力呢?我认为:
一、在道德风范方面, 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旗帜。他们关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有为民族的兴旺发达而培养祖国栋梁之材的敬业精神。
1、其为人正直,堪称人师。 他们待人接物以公心,在他们眼里人无等级之分,在他们胸中无世俗之染,他们对待权贵学生不偏爱,对待贫寒学生能给予特别的帮助和鼓励。
2、其心胸开阔,豁达大度。
他们不因“容”而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不因“辱”而耿耿于怀,怨天尤人。他们知道自己的言行会时刻影响着学生,所以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他们宽容的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却不肯原谅自己的错误,他们“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教育领域里常讲常新的一个重要话题。在贯彻落实新课标新理念时,
我们发现有些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课程计划的落实名存实亡,尤其是课堂教学还是 “封闭式”,还是基本上遵循着“四部曲”(先是 “赶鸭子”,把学生都赶到教室里;其次是“填鸭子”,机械地给学生填塞很多东西;填完后到期终就是“考鸭子”;最后学生就成了“板鸭子”) 。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要求各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
1.要树立五个教育教学观念:①要承认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确立教学能动观:②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确立教学自主观;③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确立教学民主观;④要承认学生中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确立教学个性观;⑤要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确立教学创新观。
2. 要走出三个误区: 一是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淡化考试,甚至不要考试;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放松文化课的教学;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让学生有课业负担,或是认为素质教育高不可攀,教师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才行。 二是措施上的误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加强活动类课程,而没有意识到要着眼于课堂,着眼于在学科课中贯穿和渗透素质教育。在活动类课程中,又只侧重文体活动,对科技活动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三是关系上的误区:把实施素质教育与严格的教学常规管理、必要的考试检测、合理的学生课业量等对立起来。以为素质教育就是要降低教学质量要求。孰不知,素质教育不但不是降低质量要求,而是提出更全面、更科学、更高的质量目标要求。即学校必须从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健心、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创新”这七个方面去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目标。
二、创新教学管理,适应“课改”要求
能以满腔的热情去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在学生心目中他们永远年轻。
四、其潜心治学,堪称师表。 他们虽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但仍能不断的进取,而且他们应有演学家的口才或艺术家的风采,让学生在语言到行动上都羡慕他、模仿他。
五、其现代意识强。 他们特别关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重视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他们能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他们有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以及较强的适应能力;他们能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在思维上,发展过程中的差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快和创造的乐趣。
六、其谦虚谨慎,宽以待人,并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他们为别人的成功而欢欣,对同志的困难鼎力相助,他们时刻激励自己的学生,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总之,教师要以高尚的品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使他们不仅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懂得做人的道理,学生因敬其师而信其道,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