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

高考常见文言18个虚词

1.【而】

(一)用作连词。

1《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

6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第二人称,译为

(三)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后常接有语气助词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

3.作定语,可译为。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呵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何乃】译为“怎能” 。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④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三)作词尾,译为“……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 “就”。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 。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乃尔】译为“这样”。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

3.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指示代词,表示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 吾其还也。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4. 加强希望语气,相当于“还是”。吾其还也。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让步关系,尚且,还。 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且如】就像。

7.【若】 (一)动词,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

2.表近指,相当于。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

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夫乘天地之正。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车后若干递送夫。

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表示原因。相当于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2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

3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为之奈何?(《鸿门宴》)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可译为“在那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

4. 作句末,词尾,不译;于是余有叹焉。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12.【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5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2.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3.率领;欲以客往赴秦军。

【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作为或制成。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13.【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3 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14.【于】

(一)介词。

1.在,从,到,给。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

从)(《劝学》)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3《进学解》)

4.向,对,对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与,跟,同。 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7.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是】

1.句中,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从这。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2

【见……于】表示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15.【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连词。

1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三)动词。

1 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2.结交,亲附。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3.对付。 庞煖易与耳。

4 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16.【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劝学》)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三)名词。

1. 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则则】赞叹的声音。

17.【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18.【之】

(一)代词。

1。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2.指示代词,这,此。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

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

(三)动词,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一.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 ㈡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二.意动用法 ㈠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它后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老师。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

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三.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实际上也都属于名词做动词,除这两种用法外,名词

在其他情况下还可以作谓语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師》)军,驻扎。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衣,穿。

四.名词用作状语

骊山北构而西折。(第二册《阿房宫赋》)北,向北;西,向西。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判断一个名词

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

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五.形容词做动词

形容词可做谓语,但是不能带宾语。当形容词后面带宾语时,它活用为动词。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好,喜欢。

六.形容词做名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惑,困惑。

所谓的词类活用,是说某类词本属于某以词类,只是入句后临时具有另一词类的

性质,不是说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我们应该把它与兼语的情况区分开来。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归纳总结

案:同“按”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

暴:”

暴”

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

俾倪“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

弊”

徧”

不”

材”

采”

钞”

绌”

从”

当”

得?”

度“一夜飞度镜湖月

堕!”

而?”

尔”

蕃”

反1”

盖“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曷?”

衡”

还”

皇“赢得仓皇北顾。”

惠”

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籍”

见“图穷而匕首见。”

景”

具“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距”

决!

莫“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内”

女”

畔“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輮“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识”

食。

受”

孰”

说‘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汤“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帖”

庭“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亡”

惟“惟先生乐游。”

文”

无”

希”

郤“令将军与臣有郤。”

乡”

飨”

邪“其真无马邪?”

厌。

要”

已”

以?”

佚“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益”

阴”

有”

与?”

员”

蚤”

曾”

旃“与旃毛并咽之。”

霑“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振”。”

振”

知”

直“系向牛头充炭直。”

指。

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卒”

尊“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坐:同“座”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高考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70例

1.行李:古。出使的人。2.师徒:古。军队士兵。3.左右:古。动词。调遣。4.致死:古。效死命。。

5.丈夫:古。男子。6.其次:古。进驻。7.行政:古。施行政令8.地方:古。土地方圆。9.东面:古。脸朝东。10.面目:古。面部。11.至于:古。到了。达到。12.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13.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14.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15.足下:古。对人的尊称。16.幼稚:古。小孩子。17.人事:古。做官。18.怀抱:古。思想抱负。19.纵情:古。骄傲。20.见机:古。看到细微的预兆。

21.学者:古。求学的人。22.从而:古。两个词。23.众人:古。一般人。24.不必:古。不一定。25.行为:古。品行。作为。26.经营:古。收藏。名词。27.可怜:古。可惜、可爱。“28.从事:随从人员。29.其实:古。它的真相。30.往往:古。到处。31.颜色:古。脸色。32.不行:古。不能走路。33.成立:古。成人自立。34.上报:古。报答皇恩。35.区区:古。拳拳之情。36.少年:古。青年。37.志气:古。心志和气力。38.强者:古。身体强壮的人。39.牢笼:古。包罗。40.形容:古。形体容貌。名词。41.风流:古。风韵。42.态度:古。言行举止所表现出的神态。43.风骚:古。姿容俏丽。44.偏僻:古。偏激。不端正。45.轻易:古。动词。贸然行事。46.野马:古。春天林泽间的雾气。47.果然:古。饱的样子。48.向前:古。先前。

49.虽然:古。虽然这样。50.无功:古。忘记立功。心无作为。51.无道:古。不称道。不称赞。52.布衣:古。平民。如“布衣之交”;今。棉布作的衣服。53.中国:古指中原。54.亲近:古。皇帝亲近的侍从。55.尘埃:古。监狱。56.卑鄙:古。地位低。见识浅。57.便宜:古。方便。适合。58.不过:古。不超过。59.反而:古。返回。从而。60.反复:古。扭转并恢复。61.感激:古。感动。奋激。62.故事:古。旧事。前例。63.可以:古。可以靠。可以用来。64.烈士:古。刚直侠义之士。65.穷困:古。窘迫。走投无路。66.人情:古。人民的普遍情况。67身体:古。亲身体验。68.首领:古。头颅。69.私心:古。自己的志愿、心愿。

70.私人:古。党羽。亲信。

高考常见文言18个虚词

1.【而】

(一)用作连词。

1《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

6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第二人称,译为

(三)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后常接有语气助词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

3.作定语,可译为。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呵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何乃】译为“怎能” 。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④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三)作词尾,译为“……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 “就”。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 。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乃尔】译为“这样”。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

3.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指示代词,表示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 吾其还也。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4. 加强希望语气,相当于“还是”。吾其还也。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让步关系,尚且,还。 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且如】就像。

7.【若】 (一)动词,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

2.表近指,相当于。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

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夫乘天地之正。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车后若干递送夫。

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表示原因。相当于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2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

3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为之奈何?(《鸿门宴》)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可译为“在那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

4. 作句末,词尾,不译;于是余有叹焉。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12.【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5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2.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3.率领;欲以客往赴秦军。

【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作为或制成。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13.【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3 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14.【于】

(一)介词。

1.在,从,到,给。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

从)(《劝学》)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3《进学解》)

4.向,对,对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与,跟,同。 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7.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是】

1.句中,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从这。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2

【见……于】表示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15.【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连词。

1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三)动词。

1 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2.结交,亲附。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3.对付。 庞煖易与耳。

4 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16.【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劝学》)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三)名词。

1. 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则则】赞叹的声音。

17.【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18.【之】

(一)代词。

1。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2.指示代词,这,此。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

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

(三)动词,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一.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 ㈡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二.意动用法 ㈠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它后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老师。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

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三.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实际上也都属于名词做动词,除这两种用法外,名词

在其他情况下还可以作谓语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師》)军,驻扎。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衣,穿。

四.名词用作状语

骊山北构而西折。(第二册《阿房宫赋》)北,向北;西,向西。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判断一个名词

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

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五.形容词做动词

形容词可做谓语,但是不能带宾语。当形容词后面带宾语时,它活用为动词。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好,喜欢。

六.形容词做名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惑,困惑。

所谓的词类活用,是说某类词本属于某以词类,只是入句后临时具有另一词类的

性质,不是说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我们应该把它与兼语的情况区分开来。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归纳总结

案:同“按”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

暴:”

暴”

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

俾倪“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

弊”

徧”

不”

材”

采”

钞”

绌”

从”

当”

得?”

度“一夜飞度镜湖月

堕!”

而?”

尔”

蕃”

反1”

盖“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曷?”

衡”

还”

皇“赢得仓皇北顾。”

惠”

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籍”

见“图穷而匕首见。”

景”

具“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距”

决!

莫“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内”

女”

畔“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輮“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识”

食。

受”

孰”

说‘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汤“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帖”

庭“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亡”

惟“惟先生乐游。”

文”

无”

希”

郤“令将军与臣有郤。”

乡”

飨”

邪“其真无马邪?”

厌。

要”

已”

以?”

佚“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益”

阴”

有”

与?”

员”

蚤”

曾”

旃“与旃毛并咽之。”

霑“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振”。”

振”

知”

直“系向牛头充炭直。”

指。

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卒”

尊“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坐:同“座”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高考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70例

1.行李:古。出使的人。2.师徒:古。军队士兵。3.左右:古。动词。调遣。4.致死:古。效死命。。

5.丈夫:古。男子。6.其次:古。进驻。7.行政:古。施行政令8.地方:古。土地方圆。9.东面:古。脸朝东。10.面目:古。面部。11.至于:古。到了。达到。12.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13.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14.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15.足下:古。对人的尊称。16.幼稚:古。小孩子。17.人事:古。做官。18.怀抱:古。思想抱负。19.纵情:古。骄傲。20.见机:古。看到细微的预兆。

21.学者:古。求学的人。22.从而:古。两个词。23.众人:古。一般人。24.不必:古。不一定。25.行为:古。品行。作为。26.经营:古。收藏。名词。27.可怜:古。可惜、可爱。“28.从事:随从人员。29.其实:古。它的真相。30.往往:古。到处。31.颜色:古。脸色。32.不行:古。不能走路。33.成立:古。成人自立。34.上报:古。报答皇恩。35.区区:古。拳拳之情。36.少年:古。青年。37.志气:古。心志和气力。38.强者:古。身体强壮的人。39.牢笼:古。包罗。40.形容:古。形体容貌。名词。41.风流:古。风韵。42.态度:古。言行举止所表现出的神态。43.风骚:古。姿容俏丽。44.偏僻:古。偏激。不端正。45.轻易:古。动词。贸然行事。46.野马:古。春天林泽间的雾气。47.果然:古。饱的样子。48.向前:古。先前。

49.虽然:古。虽然这样。50.无功:古。忘记立功。心无作为。51.无道:古。不称道。不称赞。52.布衣:古。平民。如“布衣之交”;今。棉布作的衣服。53.中国:古指中原。54.亲近:古。皇帝亲近的侍从。55.尘埃:古。监狱。56.卑鄙:古。地位低。见识浅。57.便宜:古。方便。适合。58.不过:古。不超过。59.反而:古。返回。从而。60.反复:古。扭转并恢复。61.感激:古。感动。奋激。62.故事:古。旧事。前例。63.可以:古。可以靠。可以用来。64.烈士:古。刚直侠义之士。65.穷困:古。窘迫。走投无路。66.人情:古。人民的普遍情况。67身体:古。亲身体验。68.首领:古。头颅。69.私心:古。自己的志愿、心愿。

70.私人:古。党羽。亲信。


相关文章

  • [孔雀东南飞]知识点整理(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 一.古今异义 .为仲卿母所遣,  守节情不移   便可白公姥  可怜体无比  汝岂得自由  槌床便大怒 .本自无教训    举手常劳劳 .逆以煎我怀    阿母大悲摧.便言多令才    .府吏见丁宁:                恐此事非 ...查看


  • [陈涉世家]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 一.通假字 1.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适通"谪":强迫. 2.为天下唱 唱通"倡",首发 二.古今异义词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或:古义:有的人 今义:或者,也许 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查看


  •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复习提纲
  •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复习提纲 <桃花源记> ●通假字: 便要还家:通"邀",解释为:邀请.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通"俱",全部,详细 ●古今异义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 ...查看


  • 七年级下册古文积累
  • 七年级下册古文积累 伤仲永 一.通假字 扳. :同"攀",译为"牵,引". 二.一词多义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查看


  •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实词虚词复习
  • <与朱元思书> 1.词类活用[湍]急流.[奔]飞奔的马.[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 2.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见]通"现",露出 ...查看


  • 粤教版必修四文言文整理
  •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文言知识总结 <季氏将伐颛臾> [古今异义] 1.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古:把„作为:今:认为)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有军事行 动:今:有事请) [一词多义] 1.过过犹不及(超过) 以其境过清 ...查看


  • 中学生如何学好古文 资料
  •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古文的篇目已占课文总数的1/3,且文章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堪称典范之作.因此,学好古文对学生而言极其重要.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古文,提高对古文的鉴赏能力,从中获益呢?这一直是一个困扰中学生学好文言文的问题,在此我浅谈一 ...查看


  • 高中语文选修1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总结
  • 高中语文选修1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总结.txt 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段荒唐: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声叹息. 1.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 邹忌修八尺有余(有,) 徐公来 ...查看


  •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基础试题 02-11 1303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报仇雪耻("使„„昭雪"), 祸国殃民(&qu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