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近义虚词辨析

易混淆的近义虚词,是高考复习的一大难点,针对这类试题应当从何入手呢?首先要搞清楚关联词的搭配关系,掌握虚词的意义,辨析异同;其次,要结合所提供的材料,认真理解句意,根据语境分析所供材料的内部层次,辨明层次之间的关系,准确的选择关联词。为了能够搞清近义虚词的区分点,使考生在复习中有所借鉴,现将教学中遇到的常用虚词归类分析,以供参考。

1、【再】【又】

例1、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 (又、再)看了一阵。(答案:又)

[辨析]:“再”和“又”都是副词,表示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的重复或继续,但“再”多用于未实现或经常性的动作。而“又”则表示已实现的动作或行为。该句中“他”前面已“看了一阵”,表示动作已经实现,而后面又“看了一阵”,表示前一动作的重复,所以选取“又”。

2、【从而】【进而】

例2、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 (从而、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答案:从而) [辨析]:二者都是连词,用来连接两个分句,“从而”用以引出下文的目的或结果,“进而”则表示在前一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行动,表示递进关系。该句中的“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是“贪图小利的人”带来的结果,所以应选用“从而”。

3、【得以】【加以】

例3:再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作为重点应当侧重抓,但它毕竟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 (得以、加以)解决。(答案:加以)

[辨析]:“得以”是个助动词,有“(借比)可以”“可能”“可以”的意味,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不能用于否定的形式。而“加以”作为动词,表示如何对待或处理前面所提到的事物。该句中后半句用于否定的形式,有否定词“不能”,无法与“得以”搭配。而“不能脱离整体”去“解决”是对前面所提事物的处理,所以用“加以”。

4、【一再】【再三】

例4:中美关系 (一再、再三)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答案:一再)

[辨析]:二者都是副词,有时可以互换使用。在表示人的主动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用“一再”和“再三”都可以。但在不是表示人的主动动作行为动词前面就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该句中“动荡”的主体不是人,是“中美关系”,“动荡”也不是人所主动做出的某种行为动作,所以选取“一再”。

5、【稍微】【多少】

例5:你比他只是 (稍微、多少)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答案:稍微)

[辨析]:二者都表示“数量不多,程度不深”,有时也可以互换使用。区别:一方面“多少”一般只能与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或往大里说的形容词连用,“稍微”则不受这种限制;另一方面“稍微”能够与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只”连用,“多少”则不能。该句中有限制范围副词“只”,而“多少”不能与之连用,所以选取“稍微”。

6、【常常】【往往】

例6:古往今来,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 (常常、往往)是耐得住寂寞的人。(答案:往往) [辨析]:二者都有“差不多”的意思,可以互换使用。“常常”是“强调事情或行为动作发生的经常性和频繁性”;而“往往”是“强调按照经验在某种条件下的情况通常是这样的”。

该句中“耐得住寂寞”是“成就一番事业的人”的条件,具有某种规律性,所以选用“往往”。

7、【终于】【终究】

例7:你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不按科学规律办事, (终于、终究)会犯大错误的。(答案:终究) [辨析]:二者都是副词,“终于”表示预料和期望中的某个事件情况,或肯定要发生的事件(情况),在经历了一个过程以后,毕竟发生了。“终究”用在助动词前边,表示预料、期望或肯定要发生的事情必将发生。“终于”只能用于已经发生的情况,“终究”没有这个限制,而且更多用于未来。该句中“会犯大错误的”是肯定要发生的事情必将发生,所以应选用“终究”。

8、【尤其】【十分】

例8:一进动物园,我们就看到小熊猫,它们样子漂亮,活泼好动, (尤其、十分)可爱。(答案:十分) [辨析]:二者都是副词,“尤其”表示几种事物或情况中,有一种比其余的突出、明显、重要。前者和后者可以是包含关系,也可以是并列关系,但二者之间必须有某种相同点。表示递进关系。“十分”表示程度很高,跟“非常”相当,可以修饰形容词,也可以修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该句中“可爱”这个心理活动的动词,只能由程度副词加以修饰,“尤其”表示递进关系,而此语句并无递进关系,所以该句选用“十分”。

9、【因为】【既然】

例9: (因为、既然)你同意这样做,那我就照办。(答案:既然)

[辨析]:二者都表示因果关系,“因为”可用在主句的前面或后面,常跟“所以,之所以”呼应。“既然”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主从复句的副句中,主句中往往用“就”、“便”、“总”等副词与之相呼应,在副句中提出原因,主句说出由此推出的结果。该句中“同意这样做”是原因,“照办”是随之而得出的结果,所以该句选用“既然”。

10、【由于】【因为】

例10:他没能参加这次考试, (由于、因为)他的工龄还不到半年。(答案:因为)

[辨析]:二者都可以用在复句中表示原因。但“因为”既可以用于前一分句,也可以用于后一分句;而“由于”只能用于前一分句,不能放在后面。该复句后一分句表示原因,所以应选用“因为”。另外,“因为”常和“所以”搭配,而“由于”可以和“因此”“因而”搭配。

11、【按照】【依照】【遵照】

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例:按照事实说话。

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法律条文多使用“依照”。例:依照原样复制一件。 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和精神。例:遵照上级的指示办事。

12、【本来】【原来】

本来:强调理应如此,一直如此。例:当天的作业本来就应当天完成。

原来:强调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例:原来是你啊!

13、【必定】【必然】

必定:重在强调说话人对事物的推测或判断。例:我们必定胜利。

必然:强调事理上的确定不移或客观必然。例:缺乏幻想的人,必然缺少创造力。

14、【一定】【必定】

一定:重在表示主观意志、态度的坚决或主观的分析和看法。例:海峡两岸一定要统一,台湾一定要回归祖国。

必定:侧重于对客观事理的估计与判断。例:有了大家的齐心协力,我们球赛必定会胜利。

15、【不必】【未必】

词形相近,词义完全不同。“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他未必去(=他不一定去) “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着。他不必去(=他用不着去)

16、【毕竟】【到底】

毕竟:表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终归。例:旧历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到底:表经过变化或曲折最后实现的情况;用在疑问句表追究。例:新方法,到底试验成功了。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

17、【不只】【不止】

不只:不但;不仅。例:企业改革的任务,不只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

不止:表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有“不限于”之意。例:他恐怕不止十六岁。“不止”还有继续不停的意思,如“他的一句话引得伙伴大笑不止”。

18、【曾经】【已经】【一经】

曾经:表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不但说明事情发生在过去,同时还强调现在没有继续,所表示过去时间长些远些。例:我曾经去过北京。

已经:强调动作行为的完成或可能还在延续。例:他已经来了。他已经在这里住了几天了。 一经:表示一旦经过,下文说明就产生了相应的结果。

19、【基于】【鉴于】

基于:相当于根据(基是凭借、根据);

鉴于:觉察到,考虑到。(鉴引为教训的事或引为教训)注意: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里,前边一般不用主语。

(1)基于上述理由,我不赞成他当班长.["基于"表示理由,用得妥贴.]

(2)鉴于上次赛场上各自为政的教训,我主张换队长.[鉴于引出经验 、教训,后文指出应对措施.]

20.【始终】【一直】

用“始终”的句子都可换用“一直”。

“一直”后的动词可以带时间词语,“始终”后的动词不能。如“大雪一直下了三天”“我一直等到十二点”“从他走后一直到现在,都没来过信”。

“一直”可以指将来,“始终”不能。如: 我打算在这儿一直住下去。

21、【一向】【一直】

一向:表时间只适用从过去到现在。例:他一向俭朴。

一直:表时间适用于过去,现在,也适用于将来。例:一直坚持写作,肯定会有收获。

22、【一齐】【一起】

一齐:强调时间,表同时。例:全场人一齐鼓掌。

一起:强调空间,表合在一处。同一处所;一同;一共。例:他俩坐一起。

23、【何曾】【何尝】【何必】【何苦】

何曾:用反问语气表示过去未曾发生。例:我何曾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

何尝:用反问语气表示过去未曾或并非。例: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

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要。例:你何必跟他过不去。

何苦: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例:你何苦跟他过不去。

24、【径直】【径自】

径直: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弯,不间断。例:他出了校门,就径直回家。

径自:自作方张,擅自行动,多含贬义。例:他没等下课,就径自走了。

25、【几乎】【简直】

几乎:将近于;接近于。例:我几乎不相信。

简直:表完全如此,语气带有夸张,更为强烈。例:我简直不相信。

26、【继而】【既而】

继而:表两事发生紧紧相接,强调先后关系,前面往往有“起初”“先是”相照应。例:我先是一惊,继而暗暗佩服他的才能。

既而:表两事发生的时间相继不久,强调时间短暂。例:既而雨停了,我们又欣然登山。

27、【暂且】【姑且】【权且】

暂且:暂时地,重在强调时间短暂。例:你暂且在这里住一宿,明天再去宾馆。

姑且:暂时地,重在强调让步。例:姑且承认你说的都在理,但你无论如何也不应打人。 权且:暂时地,重在强调迫不得已。例:吃几片饼干权且充饥。

28、【尚且】【姑且】

“尚且”是连词,表示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何况”等呼应,表示进一层之意,如“为了人民,流血尚早不惜,更别说流这点汗了”;

“姑且”是副词,表示暂时地,如“我这里有两间房闲着,你们姑且在这里住着”。

29、【索性】【干脆】

索性:表直截了当,有时含有赌气或一不做二不休的语气。例:讲了几遍都不听,索性不讲了。 干脆:直截了当,办事爽快。例:他办事很干脆。

30、【即使】【虽然】

即使:既表让步,也表假设。例:即使你磨破嘴唇,也别想让他回心转意。

虽然:只表让步,不表假设。例: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31、【另外】【此外】

另外:除此之外,表另提下文。例:我还要跟你谈另外一件事。

此外:除了前面所说的事物或情况之外。例:院子里种着两颗桂花树,此外还有几颗梅花树。

32、【屡次】【一再】

屡次:多次,强调动作的次数。例:他屡次违反校规。

一再:一次又一次,强调动作的重复。例:他一再说不是他的过错。

33、【通过】【经过】

通过: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例:通过学习,大家统一了认识。 经过:引进某个过程,说明由于这个过程的完成使得某种情况发生变化。例:屋子经过打扫,干净多了。

34、【除非】【只有】

(1) “只有”从正面提出某个唯一的条件;“除非”从反面强调不能缺少某个唯一的条件,语气更重。

(2) “除非”可以用在“是„”前;“只有”不能。如:除非是你才那样想。|只有你才那样想。

(3) “除非„,才„”也可以说“除非„,不„”;“只有„,才„”不能说成“只有„,不„”。

35.【差点儿】【差点儿没】

[副]表示某种事情几乎实现而没有实现,或几乎不能实现而终于实现。

(a)表示不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实现而没有实现,有庆幸的意思。动词用肯定式或否定式,意思相同。

差点儿[没]闹笑话。(事实是没闹笑话)|差点我[没]答错。(事实是没答错)|差点儿[没]摔倒。(事实是没摔倒)

(b)表示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不能实现而终于实现,有庆幸的意思。动词用否定式。

差点儿没见着。(事实是见着了)|差点儿答不上来。(事实是答上来了)|差点没买到。(事实是买到了)

(c)表示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实现而终于没有实现,有惋惜的意思。动词用肯定式,前面常用“就”。 差点儿就见着了。(事实是没见着)|差点儿考上甲班。(事实是没考上甲班)|差点儿就买到了。(事实是没买到)

36.【对】【对于】

用“对于”的句子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

(1)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

大家对我都很热情。|我们对你完全信任。|我对老张有一点意见。

(2)“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的前或后,也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

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我们对这件事会作出安排的。|对这件事,我们会作出安排的。 大家都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大家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对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感兴趣。

“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只能用在另外两个位置。

(c)对„来说。表示从某人、某事的角度来看。有时候也说“对„说来”。

37、【关于】【对于】

(1)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关于”;指出对象,用“对于”。

如:关于这个问题,我直接跟老王联系。|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

两种意思都有的,“关于”“对于”都可以用。如:关于(对于)节约用煤的建议,大家都很赞成。

(2)“关于„”作状语,只用在主语前;“对于„”作状语,用在主语前后均可。

关于中草药,我知道得很少。|对于中草药,我很感兴趣(=我对于中草药„)。

(3)“关于„”可以单独作文章的标题,“对于 „”加上名词才能。

关于文风问题 / 关于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文风问题的看法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意见

38.【固然】【虽然】

(1)“固然”侧重于确认某种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或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虽然”侧重于让步。(2)“虽然”用在主语前或后,比较自由,“固然”则很少用于主语前。

39. 【尽管】【不管】

“尽管„”相当于“虽然”,有转折意味,后接一种事实,后面不能用疑问代词“怎样”“怎么”“如何”“多么”,可以用指示代词“这么”“这样”“如此”。

如:尽管下这么大的雨,我还是要去。

“不管„”相当于“无论”,表示一种假设,后面能用疑问代词“怎样”“怎么”“如何”“多么”

等。 如:不管下多么大的雨,我都要去。

40.【未免】【不免】

“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不赞成的意思,侧重在评价。如:这些手续,未免规定得过于繁琐。 “不免”则表示客观上的不容易避免。

41、【难免】【不免】

“难免”与“不免”这组副词,都有“不容易避免”、“免不了”的意思,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情况,往往产生后面不希望出现的结果,

①“难免”强调“不容易避免”,程度较重,后面常跟“要、会”;“不免”强调“免不了”,程度较轻。

②“难免”、“不免”都能用于肯定句。但“难免”还能用于否定句。如:人生难免不犯错,正因为犯了错,才知道改正。该句中的“难免”不能换成“不免”。

③“难免”同“不”、“没有”等词连用时可不表示否定意思。例如:“难免不写错别字”也可说成“难免写错别字”。但是“难免”后面的“不”如果修饰形容词,就表示否定意味。如:“说普通话难免不纯正”就是“说普通话不纯正”的意思。

41. 【偶尔】【偶然】“偶尔”跟“经常”相对,表示次数少。“偶然”跟“必然”相对,表示意外。

42. 【一概】【一律】

一概:相当于“全”“都”,常用于对事物的概括,一般只用于动词前面。

一律:相当于“全一样地“都一样地”,除了常用于对事物的概括,(可以换成“一概”)还可用于对人的概括,(不可以换成“一概”);除了用于动词前面,还可以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 如:后勤问题一概(一律)由老赵负责。|观众一律凭票入场。|麦收回来同志一律休息两天。

43、【以致】【以至】

以致:[连]致使。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说话人所不希望的结果。 如:他的腿受了重伤,以致几个月都起不来床。

以至:A、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无穷。B、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他非常用心的写生,~野地里刮起风沙来也不理会。也可以说“以至于”

44、【以至】【乃至】【甚至】

这三个词都是连词,都能连接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分句,表示层进关系,程度由低到高,后面都可接上“于”。

“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还能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结果。

“乃至”比“以至”强调的程度重,表示事情所达到的范围,多用于书面语,如“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敬仰他”。 “乃至” 还表示话题牵连到的另一个方面。例如:我的知道很广博,精通数学,天文学,乃至文学,哲学!

“甚至”强调的程度跟“乃至”相同,其后面加“连”组成“甚至连”时,强调的意味比“乃至”重。“甚至”还可以作副词,如“他激动得甚至说不出话来”。

45、【逐步】【逐渐】

逐步:副词。一步一步地,强调动作或情况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或步骤。例:工作逐步开展起来了。

逐渐:副词。渐渐,强调行为动作等变化缓慢。例:天色逐渐暗下来了。

46、【否则】【不然】

否则:如果不是这样,如看问题必须全面,否则的话,就难免以偏概全。同“不然”的③. 不然;①不是这样,如:下象棋看起来容易,其实不然。②用在对话开头,表示否定对方的话。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说的情况,就发生或可能发生下文所说的结果。④表示选择,对上文进行假设性的否定,然后下文做出另一选择,“如果不这样,那就„”

例:这个会你去参加吧, ,让老赵去参加也行。(用“不然”正确)

47、【万一】【如果】 万一:只用于不如意的事情。 如果:提出一种假设的情况,引出后面的结果。

48、【而后】【尔后】 而后:然后,强调前提或前后顺序。 尔后:从此以后,强调一个点。

49、【失之】【有失】失之:等于“失之以(因)”,后加贬义词。 有失:后加褒义词。

50、【绝不】【决不】

绝不:绝对不,强调无一例外,不受任何限制。 决不:一定不,主要从态度、立场等方面去强调。 例:本次历代名家书画展由中华博物馆举办,这些书画堪称经典之作, 是赝品可以比拟的。(用“绝不”正确)

51、【格外】【分外】

对卢霭玲的瞎掺搀和,大伙儿 不高兴。于是,原来热热闹闹的一个聚会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 (“分外”不能修饰消极性的词语,如“不高兴”,宜用“格外”。)

52、【越发】【更加】

例:中韩围棋再度交锋,韩国队实力不可小觑,中国队的水平 高超,行家估计中国队胜率较大。

解析:“越发”,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或者数量上进一步增加或减少,侧重于比较同一个人或事物在不同时间、地点的状态变化;“更加”侧重于对比不同的人或事物,往往突出一方。这里是中国队与韩国队的比较,因此,应该选“更加”。

53、【幸亏】【好在】

幸亏:表示由于偶然出现的有利条件而避免了某种不利的事情。如:幸亏他带了雨伞,不然全身都得湿透。

好在:表示具有某种有利的条件或情况。如:我有空再来,好在离这儿不远。

54、【无日】【不日】

无日:后常跟“不”,天天都,表示不间断。 不日:要不了几天,几天之内,(多用于未来)

55、【无从】【无法】

无从:副词,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做某件事) 无法:没有办法

56、【一经】【一旦】

例、消息 发布,全国各地大学生反响强烈。(一经 一旦)

一经:表示只要采取某种措施,就会得到相应的结果,多表已然;

一旦:表示忽然有一天或假如有一天,侧重在将然。所以选择“一经”

57、【况且】【何况】

况且:侧重于在已经说出理由之外,再追加一层理由,相当于口语中的"再说";

何况:则用于反问句中,表示"逼进一层"的意思,一浅一深的两件事,浅的如此,深的更不用

说了,相当于口语中的"甭说"。

例1、天下真有这样奇特的人物,我今天才算见了! 这通身的气派,竟一点也看不出他是从乡间野里来的,怪不得大家都赞不绝口。(况且)

例2、学好本民族的语言尚且要花许多气力, 学习另一种语言呢?(何况)

58、【只是】【不过】

只是:强调前面内容,引出的是限定和补充;

不过:强调的是后面内容。

例:时隔四年相见,他还是那么年轻, 比原来成熟了一些,语言、行动不再浮躁激进,稳重多了。( 从此句后面的内容看出此句强凋后半部分,所以用“不过” )

59、【宁可】【宁肯】

宁可:①、表示两方面的利害得失后选取的一面(常常有两害权衡取其轻的意味,与上文的“与其”或下文的“也不”相呼应);②、如果舍弃的一面不明显或无须说,可以单说选取的一面,后常加"的好"、"为好"。

宁肯:表示取舍,所选择的做法主要取决于人的意愿。

例:现在,国际形势很复杂,我们______把困难估计得严重些为好。(用“宁可”)

60、【给以】【给予】

给以:后面只能跟所给的事物(并且多为抽象事物),不跟接受的人。

给予:宾语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例:博鳌亚洲论坛为亚洲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中争取了更多的话语权,同时也 海南一个展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风采的平台。(选“给予”)

61、【既然】【如果】

既然:后面连接既成事实的事例。

如果:后面连接未成事实或事实相反的事例。

例: 诗人的创作和个人经历息息相关,那么追寻李清照的生活轨迹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李词的幽深意境和深沉情感了。(用“既然”)

易混淆的近义虚词,是高考复习的一大难点,针对这类试题应当从何入手呢?首先要搞清楚关联词的搭配关系,掌握虚词的意义,辨析异同;其次,要结合所提供的材料,认真理解句意,根据语境分析所供材料的内部层次,辨明层次之间的关系,准确的选择关联词。为了能够搞清近义虚词的区分点,使考生在复习中有所借鉴,现将教学中遇到的常用虚词归类分析,以供参考。

1、【再】【又】

例1、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 (又、再)看了一阵。(答案:又)

[辨析]:“再”和“又”都是副词,表示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的重复或继续,但“再”多用于未实现或经常性的动作。而“又”则表示已实现的动作或行为。该句中“他”前面已“看了一阵”,表示动作已经实现,而后面又“看了一阵”,表示前一动作的重复,所以选取“又”。

2、【从而】【进而】

例2、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 (从而、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答案:从而) [辨析]:二者都是连词,用来连接两个分句,“从而”用以引出下文的目的或结果,“进而”则表示在前一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行动,表示递进关系。该句中的“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是“贪图小利的人”带来的结果,所以应选用“从而”。

3、【得以】【加以】

例3:再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作为重点应当侧重抓,但它毕竟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 (得以、加以)解决。(答案:加以)

[辨析]:“得以”是个助动词,有“(借比)可以”“可能”“可以”的意味,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不能用于否定的形式。而“加以”作为动词,表示如何对待或处理前面所提到的事物。该句中后半句用于否定的形式,有否定词“不能”,无法与“得以”搭配。而“不能脱离整体”去“解决”是对前面所提事物的处理,所以用“加以”。

4、【一再】【再三】

例4:中美关系 (一再、再三)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答案:一再)

[辨析]:二者都是副词,有时可以互换使用。在表示人的主动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用“一再”和“再三”都可以。但在不是表示人的主动动作行为动词前面就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该句中“动荡”的主体不是人,是“中美关系”,“动荡”也不是人所主动做出的某种行为动作,所以选取“一再”。

5、【稍微】【多少】

例5:你比他只是 (稍微、多少)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答案:稍微)

[辨析]:二者都表示“数量不多,程度不深”,有时也可以互换使用。区别:一方面“多少”一般只能与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或往大里说的形容词连用,“稍微”则不受这种限制;另一方面“稍微”能够与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只”连用,“多少”则不能。该句中有限制范围副词“只”,而“多少”不能与之连用,所以选取“稍微”。

6、【常常】【往往】

例6:古往今来,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 (常常、往往)是耐得住寂寞的人。(答案:往往) [辨析]:二者都有“差不多”的意思,可以互换使用。“常常”是“强调事情或行为动作发生的经常性和频繁性”;而“往往”是“强调按照经验在某种条件下的情况通常是这样的”。

该句中“耐得住寂寞”是“成就一番事业的人”的条件,具有某种规律性,所以选用“往往”。

7、【终于】【终究】

例7:你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不按科学规律办事, (终于、终究)会犯大错误的。(答案:终究) [辨析]:二者都是副词,“终于”表示预料和期望中的某个事件情况,或肯定要发生的事件(情况),在经历了一个过程以后,毕竟发生了。“终究”用在助动词前边,表示预料、期望或肯定要发生的事情必将发生。“终于”只能用于已经发生的情况,“终究”没有这个限制,而且更多用于未来。该句中“会犯大错误的”是肯定要发生的事情必将发生,所以应选用“终究”。

8、【尤其】【十分】

例8:一进动物园,我们就看到小熊猫,它们样子漂亮,活泼好动, (尤其、十分)可爱。(答案:十分) [辨析]:二者都是副词,“尤其”表示几种事物或情况中,有一种比其余的突出、明显、重要。前者和后者可以是包含关系,也可以是并列关系,但二者之间必须有某种相同点。表示递进关系。“十分”表示程度很高,跟“非常”相当,可以修饰形容词,也可以修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该句中“可爱”这个心理活动的动词,只能由程度副词加以修饰,“尤其”表示递进关系,而此语句并无递进关系,所以该句选用“十分”。

9、【因为】【既然】

例9: (因为、既然)你同意这样做,那我就照办。(答案:既然)

[辨析]:二者都表示因果关系,“因为”可用在主句的前面或后面,常跟“所以,之所以”呼应。“既然”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主从复句的副句中,主句中往往用“就”、“便”、“总”等副词与之相呼应,在副句中提出原因,主句说出由此推出的结果。该句中“同意这样做”是原因,“照办”是随之而得出的结果,所以该句选用“既然”。

10、【由于】【因为】

例10:他没能参加这次考试, (由于、因为)他的工龄还不到半年。(答案:因为)

[辨析]:二者都可以用在复句中表示原因。但“因为”既可以用于前一分句,也可以用于后一分句;而“由于”只能用于前一分句,不能放在后面。该复句后一分句表示原因,所以应选用“因为”。另外,“因为”常和“所以”搭配,而“由于”可以和“因此”“因而”搭配。

11、【按照】【依照】【遵照】

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例:按照事实说话。

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法律条文多使用“依照”。例:依照原样复制一件。 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和精神。例:遵照上级的指示办事。

12、【本来】【原来】

本来:强调理应如此,一直如此。例:当天的作业本来就应当天完成。

原来:强调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例:原来是你啊!

13、【必定】【必然】

必定:重在强调说话人对事物的推测或判断。例:我们必定胜利。

必然:强调事理上的确定不移或客观必然。例:缺乏幻想的人,必然缺少创造力。

14、【一定】【必定】

一定:重在表示主观意志、态度的坚决或主观的分析和看法。例:海峡两岸一定要统一,台湾一定要回归祖国。

必定:侧重于对客观事理的估计与判断。例:有了大家的齐心协力,我们球赛必定会胜利。

15、【不必】【未必】

词形相近,词义完全不同。“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他未必去(=他不一定去) “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着。他不必去(=他用不着去)

16、【毕竟】【到底】

毕竟:表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终归。例:旧历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到底:表经过变化或曲折最后实现的情况;用在疑问句表追究。例:新方法,到底试验成功了。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

17、【不只】【不止】

不只:不但;不仅。例:企业改革的任务,不只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

不止:表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有“不限于”之意。例:他恐怕不止十六岁。“不止”还有继续不停的意思,如“他的一句话引得伙伴大笑不止”。

18、【曾经】【已经】【一经】

曾经:表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不但说明事情发生在过去,同时还强调现在没有继续,所表示过去时间长些远些。例:我曾经去过北京。

已经:强调动作行为的完成或可能还在延续。例:他已经来了。他已经在这里住了几天了。 一经:表示一旦经过,下文说明就产生了相应的结果。

19、【基于】【鉴于】

基于:相当于根据(基是凭借、根据);

鉴于:觉察到,考虑到。(鉴引为教训的事或引为教训)注意: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里,前边一般不用主语。

(1)基于上述理由,我不赞成他当班长.["基于"表示理由,用得妥贴.]

(2)鉴于上次赛场上各自为政的教训,我主张换队长.[鉴于引出经验 、教训,后文指出应对措施.]

20.【始终】【一直】

用“始终”的句子都可换用“一直”。

“一直”后的动词可以带时间词语,“始终”后的动词不能。如“大雪一直下了三天”“我一直等到十二点”“从他走后一直到现在,都没来过信”。

“一直”可以指将来,“始终”不能。如: 我打算在这儿一直住下去。

21、【一向】【一直】

一向:表时间只适用从过去到现在。例:他一向俭朴。

一直:表时间适用于过去,现在,也适用于将来。例:一直坚持写作,肯定会有收获。

22、【一齐】【一起】

一齐:强调时间,表同时。例:全场人一齐鼓掌。

一起:强调空间,表合在一处。同一处所;一同;一共。例:他俩坐一起。

23、【何曾】【何尝】【何必】【何苦】

何曾:用反问语气表示过去未曾发生。例:我何曾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

何尝:用反问语气表示过去未曾或并非。例: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

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要。例:你何必跟他过不去。

何苦: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例:你何苦跟他过不去。

24、【径直】【径自】

径直: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弯,不间断。例:他出了校门,就径直回家。

径自:自作方张,擅自行动,多含贬义。例:他没等下课,就径自走了。

25、【几乎】【简直】

几乎:将近于;接近于。例:我几乎不相信。

简直:表完全如此,语气带有夸张,更为强烈。例:我简直不相信。

26、【继而】【既而】

继而:表两事发生紧紧相接,强调先后关系,前面往往有“起初”“先是”相照应。例:我先是一惊,继而暗暗佩服他的才能。

既而:表两事发生的时间相继不久,强调时间短暂。例:既而雨停了,我们又欣然登山。

27、【暂且】【姑且】【权且】

暂且:暂时地,重在强调时间短暂。例:你暂且在这里住一宿,明天再去宾馆。

姑且:暂时地,重在强调让步。例:姑且承认你说的都在理,但你无论如何也不应打人。 权且:暂时地,重在强调迫不得已。例:吃几片饼干权且充饥。

28、【尚且】【姑且】

“尚且”是连词,表示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何况”等呼应,表示进一层之意,如“为了人民,流血尚早不惜,更别说流这点汗了”;

“姑且”是副词,表示暂时地,如“我这里有两间房闲着,你们姑且在这里住着”。

29、【索性】【干脆】

索性:表直截了当,有时含有赌气或一不做二不休的语气。例:讲了几遍都不听,索性不讲了。 干脆:直截了当,办事爽快。例:他办事很干脆。

30、【即使】【虽然】

即使:既表让步,也表假设。例:即使你磨破嘴唇,也别想让他回心转意。

虽然:只表让步,不表假设。例: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31、【另外】【此外】

另外:除此之外,表另提下文。例:我还要跟你谈另外一件事。

此外:除了前面所说的事物或情况之外。例:院子里种着两颗桂花树,此外还有几颗梅花树。

32、【屡次】【一再】

屡次:多次,强调动作的次数。例:他屡次违反校规。

一再:一次又一次,强调动作的重复。例:他一再说不是他的过错。

33、【通过】【经过】

通过: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例:通过学习,大家统一了认识。 经过:引进某个过程,说明由于这个过程的完成使得某种情况发生变化。例:屋子经过打扫,干净多了。

34、【除非】【只有】

(1) “只有”从正面提出某个唯一的条件;“除非”从反面强调不能缺少某个唯一的条件,语气更重。

(2) “除非”可以用在“是„”前;“只有”不能。如:除非是你才那样想。|只有你才那样想。

(3) “除非„,才„”也可以说“除非„,不„”;“只有„,才„”不能说成“只有„,不„”。

35.【差点儿】【差点儿没】

[副]表示某种事情几乎实现而没有实现,或几乎不能实现而终于实现。

(a)表示不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实现而没有实现,有庆幸的意思。动词用肯定式或否定式,意思相同。

差点儿[没]闹笑话。(事实是没闹笑话)|差点我[没]答错。(事实是没答错)|差点儿[没]摔倒。(事实是没摔倒)

(b)表示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不能实现而终于实现,有庆幸的意思。动词用否定式。

差点儿没见着。(事实是见着了)|差点儿答不上来。(事实是答上来了)|差点没买到。(事实是买到了)

(c)表示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实现而终于没有实现,有惋惜的意思。动词用肯定式,前面常用“就”。 差点儿就见着了。(事实是没见着)|差点儿考上甲班。(事实是没考上甲班)|差点儿就买到了。(事实是没买到)

36.【对】【对于】

用“对于”的句子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

(1)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

大家对我都很热情。|我们对你完全信任。|我对老张有一点意见。

(2)“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的前或后,也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

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我们对这件事会作出安排的。|对这件事,我们会作出安排的。 大家都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大家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对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感兴趣。

“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只能用在另外两个位置。

(c)对„来说。表示从某人、某事的角度来看。有时候也说“对„说来”。

37、【关于】【对于】

(1)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关于”;指出对象,用“对于”。

如:关于这个问题,我直接跟老王联系。|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

两种意思都有的,“关于”“对于”都可以用。如:关于(对于)节约用煤的建议,大家都很赞成。

(2)“关于„”作状语,只用在主语前;“对于„”作状语,用在主语前后均可。

关于中草药,我知道得很少。|对于中草药,我很感兴趣(=我对于中草药„)。

(3)“关于„”可以单独作文章的标题,“对于 „”加上名词才能。

关于文风问题 / 关于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文风问题的看法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意见

38.【固然】【虽然】

(1)“固然”侧重于确认某种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或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虽然”侧重于让步。(2)“虽然”用在主语前或后,比较自由,“固然”则很少用于主语前。

39. 【尽管】【不管】

“尽管„”相当于“虽然”,有转折意味,后接一种事实,后面不能用疑问代词“怎样”“怎么”“如何”“多么”,可以用指示代词“这么”“这样”“如此”。

如:尽管下这么大的雨,我还是要去。

“不管„”相当于“无论”,表示一种假设,后面能用疑问代词“怎样”“怎么”“如何”“多么”

等。 如:不管下多么大的雨,我都要去。

40.【未免】【不免】

“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不赞成的意思,侧重在评价。如:这些手续,未免规定得过于繁琐。 “不免”则表示客观上的不容易避免。

41、【难免】【不免】

“难免”与“不免”这组副词,都有“不容易避免”、“免不了”的意思,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情况,往往产生后面不希望出现的结果,

①“难免”强调“不容易避免”,程度较重,后面常跟“要、会”;“不免”强调“免不了”,程度较轻。

②“难免”、“不免”都能用于肯定句。但“难免”还能用于否定句。如:人生难免不犯错,正因为犯了错,才知道改正。该句中的“难免”不能换成“不免”。

③“难免”同“不”、“没有”等词连用时可不表示否定意思。例如:“难免不写错别字”也可说成“难免写错别字”。但是“难免”后面的“不”如果修饰形容词,就表示否定意味。如:“说普通话难免不纯正”就是“说普通话不纯正”的意思。

41. 【偶尔】【偶然】“偶尔”跟“经常”相对,表示次数少。“偶然”跟“必然”相对,表示意外。

42. 【一概】【一律】

一概:相当于“全”“都”,常用于对事物的概括,一般只用于动词前面。

一律:相当于“全一样地“都一样地”,除了常用于对事物的概括,(可以换成“一概”)还可用于对人的概括,(不可以换成“一概”);除了用于动词前面,还可以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 如:后勤问题一概(一律)由老赵负责。|观众一律凭票入场。|麦收回来同志一律休息两天。

43、【以致】【以至】

以致:[连]致使。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说话人所不希望的结果。 如:他的腿受了重伤,以致几个月都起不来床。

以至:A、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无穷。B、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他非常用心的写生,~野地里刮起风沙来也不理会。也可以说“以至于”

44、【以至】【乃至】【甚至】

这三个词都是连词,都能连接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分句,表示层进关系,程度由低到高,后面都可接上“于”。

“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还能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结果。

“乃至”比“以至”强调的程度重,表示事情所达到的范围,多用于书面语,如“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敬仰他”。 “乃至” 还表示话题牵连到的另一个方面。例如:我的知道很广博,精通数学,天文学,乃至文学,哲学!

“甚至”强调的程度跟“乃至”相同,其后面加“连”组成“甚至连”时,强调的意味比“乃至”重。“甚至”还可以作副词,如“他激动得甚至说不出话来”。

45、【逐步】【逐渐】

逐步:副词。一步一步地,强调动作或情况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或步骤。例:工作逐步开展起来了。

逐渐:副词。渐渐,强调行为动作等变化缓慢。例:天色逐渐暗下来了。

46、【否则】【不然】

否则:如果不是这样,如看问题必须全面,否则的话,就难免以偏概全。同“不然”的③. 不然;①不是这样,如:下象棋看起来容易,其实不然。②用在对话开头,表示否定对方的话。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说的情况,就发生或可能发生下文所说的结果。④表示选择,对上文进行假设性的否定,然后下文做出另一选择,“如果不这样,那就„”

例:这个会你去参加吧, ,让老赵去参加也行。(用“不然”正确)

47、【万一】【如果】 万一:只用于不如意的事情。 如果:提出一种假设的情况,引出后面的结果。

48、【而后】【尔后】 而后:然后,强调前提或前后顺序。 尔后:从此以后,强调一个点。

49、【失之】【有失】失之:等于“失之以(因)”,后加贬义词。 有失:后加褒义词。

50、【绝不】【决不】

绝不:绝对不,强调无一例外,不受任何限制。 决不:一定不,主要从态度、立场等方面去强调。 例:本次历代名家书画展由中华博物馆举办,这些书画堪称经典之作, 是赝品可以比拟的。(用“绝不”正确)

51、【格外】【分外】

对卢霭玲的瞎掺搀和,大伙儿 不高兴。于是,原来热热闹闹的一个聚会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 (“分外”不能修饰消极性的词语,如“不高兴”,宜用“格外”。)

52、【越发】【更加】

例:中韩围棋再度交锋,韩国队实力不可小觑,中国队的水平 高超,行家估计中国队胜率较大。

解析:“越发”,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或者数量上进一步增加或减少,侧重于比较同一个人或事物在不同时间、地点的状态变化;“更加”侧重于对比不同的人或事物,往往突出一方。这里是中国队与韩国队的比较,因此,应该选“更加”。

53、【幸亏】【好在】

幸亏:表示由于偶然出现的有利条件而避免了某种不利的事情。如:幸亏他带了雨伞,不然全身都得湿透。

好在:表示具有某种有利的条件或情况。如:我有空再来,好在离这儿不远。

54、【无日】【不日】

无日:后常跟“不”,天天都,表示不间断。 不日:要不了几天,几天之内,(多用于未来)

55、【无从】【无法】

无从:副词,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做某件事) 无法:没有办法

56、【一经】【一旦】

例、消息 发布,全国各地大学生反响强烈。(一经 一旦)

一经:表示只要采取某种措施,就会得到相应的结果,多表已然;

一旦:表示忽然有一天或假如有一天,侧重在将然。所以选择“一经”

57、【况且】【何况】

况且:侧重于在已经说出理由之外,再追加一层理由,相当于口语中的"再说";

何况:则用于反问句中,表示"逼进一层"的意思,一浅一深的两件事,浅的如此,深的更不用

说了,相当于口语中的"甭说"。

例1、天下真有这样奇特的人物,我今天才算见了! 这通身的气派,竟一点也看不出他是从乡间野里来的,怪不得大家都赞不绝口。(况且)

例2、学好本民族的语言尚且要花许多气力, 学习另一种语言呢?(何况)

58、【只是】【不过】

只是:强调前面内容,引出的是限定和补充;

不过:强调的是后面内容。

例:时隔四年相见,他还是那么年轻, 比原来成熟了一些,语言、行动不再浮躁激进,稳重多了。( 从此句后面的内容看出此句强凋后半部分,所以用“不过” )

59、【宁可】【宁肯】

宁可:①、表示两方面的利害得失后选取的一面(常常有两害权衡取其轻的意味,与上文的“与其”或下文的“也不”相呼应);②、如果舍弃的一面不明显或无须说,可以单说选取的一面,后常加"的好"、"为好"。

宁肯:表示取舍,所选择的做法主要取决于人的意愿。

例:现在,国际形势很复杂,我们______把困难估计得严重些为好。(用“宁可”)

60、【给以】【给予】

给以:后面只能跟所给的事物(并且多为抽象事物),不跟接受的人。

给予:宾语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例:博鳌亚洲论坛为亚洲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中争取了更多的话语权,同时也 海南一个展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风采的平台。(选“给予”)

61、【既然】【如果】

既然:后面连接既成事实的事例。

如果:后面连接未成事实或事实相反的事例。

例: 诗人的创作和个人经历息息相关,那么追寻李清照的生活轨迹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李词的幽深意境和深沉情感了。(用“既然”)


相关文章

  •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
  •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 ...查看


  • 寒假复习规划系列--如何学好高三语文
  • 2011年的寒假即将开始,对于高三复习考生而言,这将是他们高中阶段最后一个假期.也许由于各种各样的学校补课,这个假期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都显得有点名存实亡,但或多或少总还会给考生们留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这样算来,语文能够分到的时间实在是有限, ...查看


  • 新 词语辨析大全
  • 词语辨析大全 A 部 [爱戴·爱护] 这组近义词中,"爱戴"是敬爱并且拥护的意思,词的适用对象是下级对上级:"爱护"是爱惜并且保护的意思,适用于上级对下级.在使用时,注意弄清对象,正确运用. [安静· ...查看


  • 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考前指导
  • 2015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前指导 一.临场注意事项 (1)经过三轮复习和大量模拟训练,老师已经带领同学们梳理了所有知识点,并且关注省内命题信息.因此,同学们应该满怀信心,从容不迫地迎接考试. (2)进场静心,考前五分钟浏览整份试卷.如题型常 ...查看


  • 语文高考答题技巧临考提示
  • 语文高考答题技巧临考提示 一.基础知识 1.字音 本题如果是考直接注音,就要注意三个错误选项中所错的点应该是不同的,分别为声母.韵母.声调,有时在两个选项间取舍的时候可以此为依据.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如果是考音 ...查看


  • 高三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 高三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太白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语文考试是一场讲战略更讲战术的战役,考场上的答题应试技巧至关重要. 拿到试卷,要先"总揽全局",一看试卷有无残缺:二看诗歌,大阅读的标题与作者,一般越是陌生阅读文本,越容易把 ...查看


  • 沉潜:为了最后的飞跃
  • 昙花用一年的默默酝酿,才换来一夜的风姿绰约:蝉虫用四年的地下修炼,才换来四周的放声高歌:企鹅用竭尽全力的沉潜,才换来迅猛的腾空而起.沉潜是绚烂前的孕育,沉潜是高亢前的酝酿,沉潜是腾飞前的蓄势.在这个短暂而又宝贵的黄金寒假,同学们要激发内在动 ...查看


  • 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 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高中语文教学 2014-02-09 12:22 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2014-12-21 22:13:30 一.命题指导思想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 ...查看


  • 2015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之文言文阅读
  • 2015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之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4题19分) 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第六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