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高考语文试卷研究

略 2013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研究报告及备考策

高三语文备课组

最近研究了2011、2012、2013年的浙江语文高考试卷,对于浙江语文高考试卷有以下一些看法。

第一题语音题,11年的难度是这三年中最低的,因为题目的要求是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语中,有错误的一项,而12和13年都是选出正确的一项,难度有所上升。这三年来都涉及对多音字和成语读音的考查,课本中的词语也出现了。所以在复习的时候我们也要重视课本,同时在平时要注意常见的一些多音字和成语,让学生多读多练。

第二题错别字,11年这一题的每个选项几乎都是由三句短句组成的,且四个选项的句子出处不同。12和13年每个选项则是一句话组成,但这一句话比较长,所以难度并没有降低。错别字的考查涉及常见的词语和成语,这些词语和成语我们平常也在使用,但是出错率比较高。所以在平时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再仔细,保证在考试出现时判断正确。从句子中来辨别错别字,还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

第三题词语运用,这三年这一题的的四个词语分别由两字词语和四字成语组成。两字词语一个是实词一个是虚词。13年两个成语的难度比前两年要大,“不忍卒读”和“细大不捐”很容易犯望文生义的毛病。对于成语的解读我们要从对象、感情色彩等角度考虑。

第四题语病题,三年来语病题出现的句子都比较长,11年考查的语病类型只有一种成分残缺或赘余,12年是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和句式杂糅。13年是搭配不当,句式杂糅和语序不当。考查的类型在不断地增加,难度也在增加。同时可以看出命题者比较中意对句式杂糅,成分残缺和搭配不当的考查,由此可以推断14年考这三者之一的可能性比较大。对于语病的解读,要让学生了解六种语病类型及不同的解题方法,本人觉得标志法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013年的小阅读,仍然沿袭前几年的考察内容,考论述类的文章,以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作为切入点,来探讨传统建筑延续与价值的思考,传达出的主题思想是传统建筑是有生命的语言,它是一个文化的选择。

第8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综合能力,难度相对较低。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尤其对句中“关键词”的把握。原文说的是“古典柱式中”“即使天才们也不能再对它做进一步的改造”。“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意在说明传统建筑并非一成不变,而一直在变化。选项D就是把“传统建筑”与“古典柱式建筑”两个概念混搭。

第9题:考查文章整体的把握能力,确切来说是考查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原文是“尽管许多建筑师已经丧失了学习传统建筑语法、使用传统建筑语汇的愿望”。传统建筑产生危机的原因众多,也并非是“由于建筑师丧失了使用传统建筑语言的愿望”。所以选D。A项是对第③段“有人说传统建筑语言已经枯竭并最终过时……而是对传统建筑因为政治原因而被滥用的拒绝”的概括;B项是对第③段“即使我们不能够发出我们自己的,它仍在不断向我们传达着精华的信息”的概括;D项是对第④段“它的规则、含义、发明和词汇都只是在混乱中被暂时掩盖了起来或被人们所视而不见”和“它的原则完全可能重现新貌,也可能已经正在进行中了”的概括。

第10题:这题是浙江卷特色的体现之一。浙江卷不同于全国卷的一点就是在现代文阅读第一部分采用了主观题型。考查的是考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由第一段“就像所有活着的有机物,它在永恒的重塑过程中寻找自我”可概括出“建筑自身是有生命力的”;由最后一段“它是一个文化的选择”发现原因之二是“文化的选择”。这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关于语言表达

浙江高考的语言表达多采用主观题,其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能力层级高,题目新颖又开放,是对考生综合语言能力的考查。从考生答题得分情况看,其中的失误明显地反映了高三备考和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薄弱环节。近几年语用题的题型,以主观题为主,主要题型集中在仿句、图文转换、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句式和变换句式等。同时,出卷人又追求试题的新颖,故一些语用题往往被赋予新的形式,一道题兼容多个考点,融合趋势明显。 好的语用题,取材不避热点话题,命题视野极

为开阔,命题内容的选择空间很大,选用的材料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试题极具时代特点和生活情趣。所以,在平时备考中,教师应着力于语文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013年高考古诗文部分命题思路可以用以下几条来概括:第一,对接新课程,突出能力立意。所选文本《送丁琰序》为

2013年考卷与样卷关系。第一,文言选材相同,都是浅易的史传散文,内容上对学生有正面导向作用;第二,题型上都是三道客观题,二道主观题;考点设置相同。

高考题与《考试说明》关系。2013年高考古文选自《送丁琰序》总体上属于议论文,难度虽然比去年要难,却也是和我们之前预测的传记以外散文八大家之内一致。符合《考试说明》阅读浅易古文标准,这体现了《考试说明》的权威性。

答题的思路与方法。常见文言文实词理解题,从备考的角度来说应重点掌握新课标规定的120个常用实词,从理论上讲只要掌握了这120个实词,学生就能考好这道题,问题是120个实词要完全掌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即使像电脑一样全部记住了这些词,学生也不一定能在具体的语境中准确的理解这些词,还有高考也不一定全部考120个词中的四个词,因此这类题型我们最为推荐的方法为代入法,最为方便快捷,在使用时记得词性的错误不要忽略就可以了。而在这题中,似乎就本句而言代入进去都能通顺,那么此时我们就需要联系上下文看是否通顺。这篇文章大家至少都能看出是在说天下治国人才的事情,B选项的下一句为

古诗文效备考一点思考。重视课内文言,强化课内外迁移意识,积累文化常识,关注《论语》课后练习,重视书写,强调答题常规,做到能得分的不失分。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生只有扎实文言基础,提高自已的阅读能力,掌握解题思路与方法才是有效的。其他考题道理也是这样。

古代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用优美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节奏,含蓄的形象,丰富的思想内涵,濡养了一代一代文人。学生学习诗歌可以陶冶性情,亲近古代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对此,《教学大纲》中皆有体现》,《考试说明》中也有说明。诗词鉴赏在提高浙江高考卷中所占分值为7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鉴赏形象、鉴赏语言、鉴赏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设题分析:

21题稳中有变,看似有点简单,实际上是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内容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独具匠心,将激活了“静止”的语文知识,实现了能力“互通”。尽管这种“填空”的结果呈现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但命题着陆点是识记,但是实际上看重的的理解和迁移,跟通常的“背诵默写”形似实非。此类题型,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22题不离传统,第二道题考察艺术特色,题目本身给出了既是提示又是要求,即对比的特色,关键是把握诗歌的对比艺术,且需要从结构和艺术效果两个方面去入手。

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2014年高考预测:

从近几年高考对于古代诗歌鉴赏看的考察情况来看,该类试题一般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出现。

从考察的侧重点来看,一般考察一下几种类型:

分析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技巧。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炼字。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词(句)领全诗型

答题步骤:该词(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该词(句)在全诗结构所起的作用

分析语言。答题步骤: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用诗中的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从去年到今年,《论语》题型有一些共同点:1、都考查考生对教材思想观点的把握程度。都要求考生分析孔子的思想或儒家的思想。应对策略:对儒家思想一定要全盘熟悉,了然于心,特别是总的思想下又有很多细小的分论点或观点,一定要详细分析,深入理解总与分的关系。2、都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特点,都要求考生将教材与史学典籍对接起来进行综合理解,都要求考生将课内与课外打通,找到对接点,用课内所学去理解课外材料。应对策略:教学中应适当加强课外材料的考查训练,让考生先试身手,有备无患。3、都体现出一定精细化倾向。去年是对一则材料进行不同断句,在句子内部进行意思与内涵的比较,从而体会材料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思想倾向。今年用课外材料来考查考生对某个小的章节内容与人物的熟悉程度,考点较细。应对策略:对每一个章节的学习,都不可马虎,都要详尽熟知教材本身,对每处观点、人物、事件、语言、指称、典故等都要熟悉,不留死角。4、都有相当

程度的灵活性,题目比较有新意,只要考生平时基础扎实,都能有一定的发挥空间。应对策略:平时训练在题型上要灵活多变,在多样化的题型训练中,让学生能对不同题型有一定的体会与认识,平时做题的万变应对高考时的万变。

从近几年的浙江高考卷来看,作文题备考要注意:

1、材料是有开放性的,但开放不等于放开。从话题到材料,呈现出一定的收敛倾向。话题作文具有无限开放性,收敛程度低,考生易于操作,偏离题旨的可能性小。但这两年来看,话题作文逐步向材料转移,材料作文大都有这样的规定: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这实际上是出题者在有意识地引导考生逐步走向材料作文,也是在提醒考生:主旨的撰写不再是无限开放了,而是有所收敛,只能在一定的范围或限度内去确定文章立意,否则,就有可能偏离材料本身。

2、既然材料的立意呈现出一定的收敛性特征,那么在立意的确定上,更要确保准确无误。正因为如此,审题的重要性就被推到了前沿。因此要加强审题训练特别是加强对材料本身的概括提炼能力的培养。综观这种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有时是单一型,有时是复合型,无论是单一还是复合,提取立意都不会是一件简单的事,都需要认真对待。

3、立意的确立,有多种方法,平时应加强对方法的指导,尤其是加强切入角度的训练,要让考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切入,并提炼出观点。达到这一步就行了吗?现在,针对高考作文进行指导的书有很多,有的甚至还标上了“创新思维”的名号,这些书在指导学生从材料中确定立意时,往往都能有好几个角度。不可否认,这些角度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是学生,看了这样那样的角度,都会是认可的,不会持怀疑态度的。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大部分学生的思辨分析力还不会达到教师的层次,此时,教师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甄别优劣的作用。一则材料作文,不可能同时有很多的角度都可以写,都算是非常好的角度。因为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这个倾向性就注定材料本身可写的角度也是有倾向性的,不会是天女撒花都能命中的。即使是有多个角度可写,也可以通过比较,选出对材料具有覆盖性、辐射性、提纯性、靶向性的立意,尽量避免天女撒花,八面开火。而要集中一点,攻击要害。以上是对浙江语文高考卷的粗浅分析,不当之处,望大家指正。

略 2013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研究报告及备考策

高三语文备课组

最近研究了2011、2012、2013年的浙江语文高考试卷,对于浙江语文高考试卷有以下一些看法。

第一题语音题,11年的难度是这三年中最低的,因为题目的要求是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语中,有错误的一项,而12和13年都是选出正确的一项,难度有所上升。这三年来都涉及对多音字和成语读音的考查,课本中的词语也出现了。所以在复习的时候我们也要重视课本,同时在平时要注意常见的一些多音字和成语,让学生多读多练。

第二题错别字,11年这一题的每个选项几乎都是由三句短句组成的,且四个选项的句子出处不同。12和13年每个选项则是一句话组成,但这一句话比较长,所以难度并没有降低。错别字的考查涉及常见的词语和成语,这些词语和成语我们平常也在使用,但是出错率比较高。所以在平时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再仔细,保证在考试出现时判断正确。从句子中来辨别错别字,还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

第三题词语运用,这三年这一题的的四个词语分别由两字词语和四字成语组成。两字词语一个是实词一个是虚词。13年两个成语的难度比前两年要大,“不忍卒读”和“细大不捐”很容易犯望文生义的毛病。对于成语的解读我们要从对象、感情色彩等角度考虑。

第四题语病题,三年来语病题出现的句子都比较长,11年考查的语病类型只有一种成分残缺或赘余,12年是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和句式杂糅。13年是搭配不当,句式杂糅和语序不当。考查的类型在不断地增加,难度也在增加。同时可以看出命题者比较中意对句式杂糅,成分残缺和搭配不当的考查,由此可以推断14年考这三者之一的可能性比较大。对于语病的解读,要让学生了解六种语病类型及不同的解题方法,本人觉得标志法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013年的小阅读,仍然沿袭前几年的考察内容,考论述类的文章,以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作为切入点,来探讨传统建筑延续与价值的思考,传达出的主题思想是传统建筑是有生命的语言,它是一个文化的选择。

第8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综合能力,难度相对较低。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尤其对句中“关键词”的把握。原文说的是“古典柱式中”“即使天才们也不能再对它做进一步的改造”。“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意在说明传统建筑并非一成不变,而一直在变化。选项D就是把“传统建筑”与“古典柱式建筑”两个概念混搭。

第9题:考查文章整体的把握能力,确切来说是考查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原文是“尽管许多建筑师已经丧失了学习传统建筑语法、使用传统建筑语汇的愿望”。传统建筑产生危机的原因众多,也并非是“由于建筑师丧失了使用传统建筑语言的愿望”。所以选D。A项是对第③段“有人说传统建筑语言已经枯竭并最终过时……而是对传统建筑因为政治原因而被滥用的拒绝”的概括;B项是对第③段“即使我们不能够发出我们自己的,它仍在不断向我们传达着精华的信息”的概括;D项是对第④段“它的规则、含义、发明和词汇都只是在混乱中被暂时掩盖了起来或被人们所视而不见”和“它的原则完全可能重现新貌,也可能已经正在进行中了”的概括。

第10题:这题是浙江卷特色的体现之一。浙江卷不同于全国卷的一点就是在现代文阅读第一部分采用了主观题型。考查的是考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由第一段“就像所有活着的有机物,它在永恒的重塑过程中寻找自我”可概括出“建筑自身是有生命力的”;由最后一段“它是一个文化的选择”发现原因之二是“文化的选择”。这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关于语言表达

浙江高考的语言表达多采用主观题,其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能力层级高,题目新颖又开放,是对考生综合语言能力的考查。从考生答题得分情况看,其中的失误明显地反映了高三备考和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薄弱环节。近几年语用题的题型,以主观题为主,主要题型集中在仿句、图文转换、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句式和变换句式等。同时,出卷人又追求试题的新颖,故一些语用题往往被赋予新的形式,一道题兼容多个考点,融合趋势明显。 好的语用题,取材不避热点话题,命题视野极

为开阔,命题内容的选择空间很大,选用的材料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试题极具时代特点和生活情趣。所以,在平时备考中,教师应着力于语文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013年高考古诗文部分命题思路可以用以下几条来概括:第一,对接新课程,突出能力立意。所选文本《送丁琰序》为

2013年考卷与样卷关系。第一,文言选材相同,都是浅易的史传散文,内容上对学生有正面导向作用;第二,题型上都是三道客观题,二道主观题;考点设置相同。

高考题与《考试说明》关系。2013年高考古文选自《送丁琰序》总体上属于议论文,难度虽然比去年要难,却也是和我们之前预测的传记以外散文八大家之内一致。符合《考试说明》阅读浅易古文标准,这体现了《考试说明》的权威性。

答题的思路与方法。常见文言文实词理解题,从备考的角度来说应重点掌握新课标规定的120个常用实词,从理论上讲只要掌握了这120个实词,学生就能考好这道题,问题是120个实词要完全掌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即使像电脑一样全部记住了这些词,学生也不一定能在具体的语境中准确的理解这些词,还有高考也不一定全部考120个词中的四个词,因此这类题型我们最为推荐的方法为代入法,最为方便快捷,在使用时记得词性的错误不要忽略就可以了。而在这题中,似乎就本句而言代入进去都能通顺,那么此时我们就需要联系上下文看是否通顺。这篇文章大家至少都能看出是在说天下治国人才的事情,B选项的下一句为

古诗文效备考一点思考。重视课内文言,强化课内外迁移意识,积累文化常识,关注《论语》课后练习,重视书写,强调答题常规,做到能得分的不失分。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生只有扎实文言基础,提高自已的阅读能力,掌握解题思路与方法才是有效的。其他考题道理也是这样。

古代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用优美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节奏,含蓄的形象,丰富的思想内涵,濡养了一代一代文人。学生学习诗歌可以陶冶性情,亲近古代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对此,《教学大纲》中皆有体现》,《考试说明》中也有说明。诗词鉴赏在提高浙江高考卷中所占分值为7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鉴赏形象、鉴赏语言、鉴赏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设题分析:

21题稳中有变,看似有点简单,实际上是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内容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独具匠心,将激活了“静止”的语文知识,实现了能力“互通”。尽管这种“填空”的结果呈现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但命题着陆点是识记,但是实际上看重的的理解和迁移,跟通常的“背诵默写”形似实非。此类题型,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22题不离传统,第二道题考察艺术特色,题目本身给出了既是提示又是要求,即对比的特色,关键是把握诗歌的对比艺术,且需要从结构和艺术效果两个方面去入手。

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2014年高考预测:

从近几年高考对于古代诗歌鉴赏看的考察情况来看,该类试题一般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出现。

从考察的侧重点来看,一般考察一下几种类型:

分析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技巧。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炼字。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词(句)领全诗型

答题步骤:该词(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该词(句)在全诗结构所起的作用

分析语言。答题步骤: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用诗中的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从去年到今年,《论语》题型有一些共同点:1、都考查考生对教材思想观点的把握程度。都要求考生分析孔子的思想或儒家的思想。应对策略:对儒家思想一定要全盘熟悉,了然于心,特别是总的思想下又有很多细小的分论点或观点,一定要详细分析,深入理解总与分的关系。2、都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特点,都要求考生将教材与史学典籍对接起来进行综合理解,都要求考生将课内与课外打通,找到对接点,用课内所学去理解课外材料。应对策略:教学中应适当加强课外材料的考查训练,让考生先试身手,有备无患。3、都体现出一定精细化倾向。去年是对一则材料进行不同断句,在句子内部进行意思与内涵的比较,从而体会材料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思想倾向。今年用课外材料来考查考生对某个小的章节内容与人物的熟悉程度,考点较细。应对策略:对每一个章节的学习,都不可马虎,都要详尽熟知教材本身,对每处观点、人物、事件、语言、指称、典故等都要熟悉,不留死角。4、都有相当

程度的灵活性,题目比较有新意,只要考生平时基础扎实,都能有一定的发挥空间。应对策略:平时训练在题型上要灵活多变,在多样化的题型训练中,让学生能对不同题型有一定的体会与认识,平时做题的万变应对高考时的万变。

从近几年的浙江高考卷来看,作文题备考要注意:

1、材料是有开放性的,但开放不等于放开。从话题到材料,呈现出一定的收敛倾向。话题作文具有无限开放性,收敛程度低,考生易于操作,偏离题旨的可能性小。但这两年来看,话题作文逐步向材料转移,材料作文大都有这样的规定: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这实际上是出题者在有意识地引导考生逐步走向材料作文,也是在提醒考生:主旨的撰写不再是无限开放了,而是有所收敛,只能在一定的范围或限度内去确定文章立意,否则,就有可能偏离材料本身。

2、既然材料的立意呈现出一定的收敛性特征,那么在立意的确定上,更要确保准确无误。正因为如此,审题的重要性就被推到了前沿。因此要加强审题训练特别是加强对材料本身的概括提炼能力的培养。综观这种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有时是单一型,有时是复合型,无论是单一还是复合,提取立意都不会是一件简单的事,都需要认真对待。

3、立意的确立,有多种方法,平时应加强对方法的指导,尤其是加强切入角度的训练,要让考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切入,并提炼出观点。达到这一步就行了吗?现在,针对高考作文进行指导的书有很多,有的甚至还标上了“创新思维”的名号,这些书在指导学生从材料中确定立意时,往往都能有好几个角度。不可否认,这些角度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是学生,看了这样那样的角度,都会是认可的,不会持怀疑态度的。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大部分学生的思辨分析力还不会达到教师的层次,此时,教师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甄别优劣的作用。一则材料作文,不可能同时有很多的角度都可以写,都算是非常好的角度。因为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这个倾向性就注定材料本身可写的角度也是有倾向性的,不会是天女撒花都能命中的。即使是有多个角度可写,也可以通过比较,选出对材料具有覆盖性、辐射性、提纯性、靶向性的立意,尽量避免天女撒花,八面开火。而要集中一点,攻击要害。以上是对浙江语文高考卷的粗浅分析,不当之处,望大家指正。


相关文章

  • 高考作文命题公平性的因素分析
  • 教育经纬 高考作文命题公平性的因素分析* ---以2009年高考试题为例吴根洲 [摘要]近期关于高考作文公平性的探讨使高考公平的关注点由录取公平拓展到考试公平,由省际 公平拓展到城乡公平.性别公平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本文对2009年 ...查看


  • 第二学期中学语文组教学计划
  • 20122013下第二学期中学语文组教学计划 本学期,语文教研组将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结合学科自身的特 ...查看


  • 2015年化学高考大纲解析新课标的相关文章推荐
  • 2015年化学高考大纲解析(新课标)的相关文章推荐 2015年化学高考大纲解析(新课标)的相关文章 高考理综:解析化学考试几个解题的原则 除杂试题是化学中一个常见的题型,这样的题目类型也较多,考查的是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实验(包括物理方法分离和 ...查看


  • 2016年高考使用新课标全国卷省份
  • 2016年高考使用新课标全国卷省份 高考试题全国卷全国卷,简称全国卷,是教育部为未能自主命题的省份命题的高考试卷.分为新课标Ⅰ卷和新课标Ⅱ卷.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王辉介绍,2016年26个省市区将使用全国卷.高考地方性加分项目缩减为35 ...查看


  • 浙江高考语文阅读原作者现身
  • 阅读理解,在语文试卷中从来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部分.无奈,参考答案总在"限制"着大批脑洞的增长.有时就连原文作者,也未必能在自己的文章答题中获得满分. 2017年高考中,一道 "诡 ...查看


  • 浙江省2013届高三高考模拟冲刺语文试卷(二)
  • 浙江省2013年高考模拟冲刺(提优)测试二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学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 .刹车(shā) 倭寇(wō) ..B .特辑(jí) 田契(qì) ..C .龋齿(q ...查看


  • 2017年高考怎么考?各省份的试卷使用情况!
  • 全国卷网官方微信公众号:"高考研究中心" 2016年高考,除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五地以外,全部使用(或部分使用)全国卷的省份达到26个.2016年高考全国卷共有3套,分别是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2017年 ...查看


  • 名师解读[2015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 镇海中学名师解读<2015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3-02 06:45:58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中国宁波网讯(宁波日报记者陈敏)记者昨日从市教 ...查看


  • 2017年高考试卷类型公布
  • 2017年高考试卷类型公布 2016年高考,除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五地外,全部使用(或部分使用) 全国卷的省份达到26个.2016年高考全国卷共有3套,分别是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 2017年高考,各省份的试卷使用情况会发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