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赏析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陈子昂(661—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诗人,唐诗革新的先驱者。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任麟台正字,再迁为右拾遗,因此后世称为陈拾遗。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代颇有影响。他主张汉魏风骨,提倡风雅比兴。其诗风高昂清峻,雄浑苍凉,语言深沉质朴。代表作有《感遇》诗38首、《登幽州台歌》等,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有《陈拾遗集》传世。

东方公1足下2:文章道弊五百年矣3。汉、魏风骨4,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5。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6竞繁,而兴寄7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8也。

一9昨于解三10处,见明公《咏孤桐篇》11,骨气端翔12,音情顿挫13,光英朗练14,有金石声15。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16。不图正始之音17复睹于兹18,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19。

解君20云:“张茂先21、何敬祖22,东方生23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24,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注释】

1.东方公:指东方虬,公,是对东方虬的敬称。东方虬,武则天时为左史,当是陈子昂的朋友辈,生平不祥。

2.足下:敬称,称对方。古人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称“足下”,后专用于同辈之间的敬称。

3.文章道弊五百年:道弊,这里指做文章的道理败坏了。五百年,从西晋初年至陈子昂生活的武则天时代计四百多年,五百年是大约言之。

4. 汉、魏风骨:作者认为汉魏诗文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清新的风格骨力。

5. 文献有可征:意谓从存留下来的诗文可以得到证明。

6.彩丽:谓诗文讲究文采华丽。

7.兴寄:比兴寄托。

8. 耿耿:心中不安、放心不下的样子。

9. 一:在这里有语气转折的意思。

10. 解三:生平履历不详,当与陈子昂、东方虬文诗友。

11. 明公《咏孤桐篇》:明公,对东方虬的敬称。《咏孤桐篇》,东方虬所作诗篇,原诗已佚。

12. 端翔:内容端直,气韵飞动。骨气端翔:指《咏孤桐篇》具有风骨之美。

13. 音情顿挫:音韵与感情都有抑扬顿挫之美。

14. 光英朗练:光彩鲜明,精练朗畅。

15. 有金石声:音韵铿锵,发声如击金石。

16.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二句:这二句的主语多解释为陈子昂,以为是陈子昂读诗后的感受是“洗心饰视,发挥幽郁”,意谓读了《咏孤桐篇》,使人有心目为之一新之感,并能使人抒发郁结于心的情感。也有人认为主语应是东方虬,陈子昂认为东方虬之所以写出《咏孤桐篇》,乃是因为他“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即是因为东方虬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使他郁结于心的感情得以抒发。

17.不图正始之音:不图,未料到。正始之音:指曹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等人的诗文创作,“正始之音”是继承了“建安风骨”的。

18.复睹于兹:兹,此,指东方虬《咏孤桐篇》。指再次在此看到了“正始之音”。

19.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因为陈子昂认为东方虬的《咏孤桐篇》有“建安风骨”,所以假使建安作者看到《咏孤桐篇》,一定会相视以为同志,而发出会心之笑。

20.解君:指解三。

21.张茂先:张华(232-300),西晋大臣,文学家。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西晋初,任中书令,加散骑常侍。惠帝时官至侍中、中书监、司空。有政绩。后为赵王司马伦和孙秀所杀。

22.何敬祖:何劭(236-302),西晋诗人。字敬祖。陈国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令、太子太师、尚书左仆射、司徒等官。能诗,《诗品》列入中品。

23.东方生:指东方虬。

24.感叹雅制:意谓受到东方虬《咏孤桐篇》诗的感动而作《修竹篇》诗。雅制,对别人作品的敬称,以别人的作品为文雅之作。

【评析】

这篇文章是陈子昂对东方虬《咏孤桐篇》的评论,也是他对诗歌创作的思考与总结。文章高屋建瓴,一上来就是“文章道弊五百年”,做文章的道理已经败坏了大约五百年了。文章之道究竟是什么?在陈子昂看来,那就是“汉魏风骨”。诗文要反映和揭露社会现实,具有充实的内容和悲凉慷慨、刚健清新的风格骨力。但是,“汉魏风骨”从晋宋以来没有被继承下来,这从存留下来的诗文中可以得到证明。陈子昂在闲暇时曾经阅读齐、粱时期的诗歌,看到的只是华丽的辞藻,而缺少深微的情志寄托,缺少诗人真实情感的抒发。陈子昂以汉魏诗歌为正宗,痛责六朝特别是齐梁诗“逶迤颓靡,风雅不作”的浮靡文风,感叹“风骨”和“兴寄”的失落。

令陈子昂惊喜的是,他在东方虬的《咏孤桐篇》中看到了汉魏诗歌的“风骨”与“兴寄”的复归。陈子昂感叹东方虬的《咏孤桐篇》为“雅制”,盛赞该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可见,该文就是陈子昂心目中的“风雅”之作,既要求诗歌有“骨气”,有寄托,注重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现实,又注重诗歌的形式美,音韵高低抑扬,铿锵谐和,形象生动传神,辞采明朗,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象钟磬之声宏亮有力,传之久远。陈子昂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遂挥毫创作了《修竹诗》一首寄赠给东方虬,希望能与同道知音交流。

在这篇诗序里,陈子昂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复归风雅的目的不只是美刺比兴,而是要追踪多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这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划清了界限。其次,他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既扫荡了六朝到初唐艳丽纤弱的形式主义的诗风,也为唐代诗歌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赏析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陈子昂(661—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诗人,唐诗革新的先驱者。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任麟台正字,再迁为右拾遗,因此后世称为陈拾遗。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代颇有影响。他主张汉魏风骨,提倡风雅比兴。其诗风高昂清峻,雄浑苍凉,语言深沉质朴。代表作有《感遇》诗38首、《登幽州台歌》等,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有《陈拾遗集》传世。

东方公1足下2:文章道弊五百年矣3。汉、魏风骨4,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5。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6竞繁,而兴寄7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8也。

一9昨于解三10处,见明公《咏孤桐篇》11,骨气端翔12,音情顿挫13,光英朗练14,有金石声15。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16。不图正始之音17复睹于兹18,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19。

解君20云:“张茂先21、何敬祖22,东方生23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24,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注释】

1.东方公:指东方虬,公,是对东方虬的敬称。东方虬,武则天时为左史,当是陈子昂的朋友辈,生平不祥。

2.足下:敬称,称对方。古人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称“足下”,后专用于同辈之间的敬称。

3.文章道弊五百年:道弊,这里指做文章的道理败坏了。五百年,从西晋初年至陈子昂生活的武则天时代计四百多年,五百年是大约言之。

4. 汉、魏风骨:作者认为汉魏诗文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清新的风格骨力。

5. 文献有可征:意谓从存留下来的诗文可以得到证明。

6.彩丽:谓诗文讲究文采华丽。

7.兴寄:比兴寄托。

8. 耿耿:心中不安、放心不下的样子。

9. 一:在这里有语气转折的意思。

10. 解三:生平履历不详,当与陈子昂、东方虬文诗友。

11. 明公《咏孤桐篇》:明公,对东方虬的敬称。《咏孤桐篇》,东方虬所作诗篇,原诗已佚。

12. 端翔:内容端直,气韵飞动。骨气端翔:指《咏孤桐篇》具有风骨之美。

13. 音情顿挫:音韵与感情都有抑扬顿挫之美。

14. 光英朗练:光彩鲜明,精练朗畅。

15. 有金石声:音韵铿锵,发声如击金石。

16.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二句:这二句的主语多解释为陈子昂,以为是陈子昂读诗后的感受是“洗心饰视,发挥幽郁”,意谓读了《咏孤桐篇》,使人有心目为之一新之感,并能使人抒发郁结于心的情感。也有人认为主语应是东方虬,陈子昂认为东方虬之所以写出《咏孤桐篇》,乃是因为他“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即是因为东方虬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使他郁结于心的感情得以抒发。

17.不图正始之音:不图,未料到。正始之音:指曹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等人的诗文创作,“正始之音”是继承了“建安风骨”的。

18.复睹于兹:兹,此,指东方虬《咏孤桐篇》。指再次在此看到了“正始之音”。

19.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因为陈子昂认为东方虬的《咏孤桐篇》有“建安风骨”,所以假使建安作者看到《咏孤桐篇》,一定会相视以为同志,而发出会心之笑。

20.解君:指解三。

21.张茂先:张华(232-300),西晋大臣,文学家。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西晋初,任中书令,加散骑常侍。惠帝时官至侍中、中书监、司空。有政绩。后为赵王司马伦和孙秀所杀。

22.何敬祖:何劭(236-302),西晋诗人。字敬祖。陈国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令、太子太师、尚书左仆射、司徒等官。能诗,《诗品》列入中品。

23.东方生:指东方虬。

24.感叹雅制:意谓受到东方虬《咏孤桐篇》诗的感动而作《修竹篇》诗。雅制,对别人作品的敬称,以别人的作品为文雅之作。

【评析】

这篇文章是陈子昂对东方虬《咏孤桐篇》的评论,也是他对诗歌创作的思考与总结。文章高屋建瓴,一上来就是“文章道弊五百年”,做文章的道理已经败坏了大约五百年了。文章之道究竟是什么?在陈子昂看来,那就是“汉魏风骨”。诗文要反映和揭露社会现实,具有充实的内容和悲凉慷慨、刚健清新的风格骨力。但是,“汉魏风骨”从晋宋以来没有被继承下来,这从存留下来的诗文中可以得到证明。陈子昂在闲暇时曾经阅读齐、粱时期的诗歌,看到的只是华丽的辞藻,而缺少深微的情志寄托,缺少诗人真实情感的抒发。陈子昂以汉魏诗歌为正宗,痛责六朝特别是齐梁诗“逶迤颓靡,风雅不作”的浮靡文风,感叹“风骨”和“兴寄”的失落。

令陈子昂惊喜的是,他在东方虬的《咏孤桐篇》中看到了汉魏诗歌的“风骨”与“兴寄”的复归。陈子昂感叹东方虬的《咏孤桐篇》为“雅制”,盛赞该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可见,该文就是陈子昂心目中的“风雅”之作,既要求诗歌有“骨气”,有寄托,注重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现实,又注重诗歌的形式美,音韵高低抑扬,铿锵谐和,形象生动传神,辞采明朗,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象钟磬之声宏亮有力,传之久远。陈子昂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遂挥毫创作了《修竹诗》一首寄赠给东方虬,希望能与同道知音交流。

在这篇诗序里,陈子昂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复归风雅的目的不只是美刺比兴,而是要追踪多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这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划清了界限。其次,他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既扫荡了六朝到初唐艳丽纤弱的形式主义的诗风,也为唐代诗歌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相关文章

  •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鉴评
  •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鉴评 肖婧婧 (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36) 摘要:初唐诗坛先后有王绩."初唐四杰".陈子昂提倡改变诗风文风,其中陈子昂的成就最大.他推崇的"汉魏风骨"和" ...查看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 清人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卷一>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时说:"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请结合王夫之的评论,从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加以阐释.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争奇斗 ...查看


  • 练习题无答案及历年考卷
  • 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 2004.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 ...查看


  •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历代文论选 (一卷本)
  • 基本资料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历代文论选 (一卷本) 作者:郭绍虞 出版社: 出版年:1979年11月第1版 页数: 定价:0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的基础上选编的,分先秦.两汉.魏晋南 ...查看


  •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全诗赏析
  •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出自唐代杜牧的<西江怀古>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写翻译 写赏析 纠错 全屏 下 ...查看


  • 职业公文写作能力提升的11项修炼
  • 培训机构:交广国际企业管理咨询集团 管理咨询第一门户:咨询界网(版权所有) 引言 1.课前预备,请学员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准备相关问题. 2.一支笔的威力 3.名人谈写作 4.公文基本要求 5.关于公文"生态" 6.关于领 ...查看


  • 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 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其中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诗歌就将近五万首,比自 ...查看


  • 002初唐诗歌的发展过程
  • 第九讲 初唐诗歌的发展历程 绪说 初唐诗坛从武德年间开始,直到玄宗开元初年,有九十多年的历程.华美风格的形成及臻于极致.律诗的成型.骨力的追求,是这一时期的主潮. 一.唐初诗风及其转变 唐初诗风,以王绩.魏徵.唐太宗等人为代表,个人特色鲜明 ...查看


  •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夜雨朝晴 1.赠从弟(其二) 刘桢 译文 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有是多么劲挺! 冰与霜正下得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