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会能否没有婚姻制度?

『每个早晨,与570000人一起阅读』

● 结婚了吗?傻眼了吧?

● 据说春天到了,父母的逼婚之心更躁动了。

● 在今天的中国,结婚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上世纪70年代的女人可以不穿胸罩不结婚不生小孩,而2016年的中国,27岁的女孩仍然会因不堪父母逼婚而跳楼?

今天书评君跟大家分享台湾作家苏友贞的文章,她在文中阐述她的观点认为,婚姻是一种反人性的为稳定社会而存在的制度,一夫一妻制是一种权力制衡的机制。她反对婚姻,是为了维护爱情。而当代社会完全可以拥有除了一夫一妻婚姻制之外的多种亲密关系形式。文章不代表书评君的立场(??),不过,作家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一起思考,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婚姻制度。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婚姻制度是否反人性?是否反爱情?可以留言给书评君,跟大家交流你对这个问题的想法。

  不结婚的大多数

  文 | 苏友贞来源|上河卓远文化(shbooks)

邻居的女儿苏珊和她的男友比尔,从高中起就要好,两人住在一起快五十年了,还是如胶似漆,但他们就是不肯结婚。原因无他,只因为苏珊对婚姻制度有着本质上的仇视,她认为婚姻与爱情根本无关,只是为维持社会规范而设立的一种制度。所以她常耸人听闻地说,婚姻只能贬低她和比尔之间的爱情,好像彼此不能确定对方的感情,还需要用州政府开的证明,像契约一样地把彼此绑在一起。苏珊和比尔在没有婚姻约束的情况下,爱则聚不爱则散,竟如此厮守了半个世纪,大概也证明了他们之间自发与真实的爱情(两人并不是必须在一起,而是想要在一起)。在苏珊的价值观里,爱情只能是这样的,其他的形式都只能算是妥协。

比较开明的朋友听了苏珊的故事,都暗自佩服她的勇气,虽然同意她的想法,多数人却无法将这样的理念付诸实践。保守的朋友听了苏珊的故事,极端地不以为然:“啊!典型六十年代嬉皮的想法。”苏珊和比尔的确成长于六十年代,当然受了那个年代在两性关系上叛逆思潮的影响。但是不管给苏珊戴什么样的大帽子,在对婚姻追根究底地质诘后,我们似乎也不得不同意她部分的立场。只要愿意暂时放下传统的框架,而对婚姻制度稍作思索,多数人都不难看出婚姻与爱情之间的巅颤关系,如苏珊所说的,婚姻与爱情之间,其实并无必然的关系存在。

《Against Love: A Polemic》

作者: Laura Kipnis

版本: Vintage 2003年9月

我最近读到的一本书,就用了二百多页的篇幅论证苏珊的立场。这本书出版于2003年,书名是《反爱情:一则辩证论法》(Against Love: A Polemic,Pantheon,2003)。作者克普尼斯(Laura Kipnis)任教于西北大学的社会学系。她循序六十年代桑塔格(Susan Sontag)所写《反诠释》(Against Interpretation)的脉络,用了比桑塔格更为锐利与机智的方式,对传统婚姻制度提出各种控诉(就如桑塔格对坚持“意在言外”的阅读姿态所做出的挞伐)。不过这书名初看之下,却有误导的嫌疑,作者要反的是婚姻,而不是爱情。而要反婚姻的最大理由,是为了维护爱情,因为依照作者的说法,婚姻乃是摧毁爱情的最快速与最有效率的杀手。但“反婚姻”(Against Marriage)却不能成为一个好的书名,不仅因为在音韵上不中听,且在意义上引发了女性主义抗暴宣言的联想,太过平俗。“反爱情”的震撼效果就大多了。所以,书名中的“反爱情”比桑塔格的“反诠释”有着更为曲折的意义。此中的“反”并不是作者的态度,而是她对婚姻的控诉,也就是说婚姻最大的罪行,就在于它是与爱情背道而驰的。

和苏珊一样,克普尼斯也认为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与爱情毫不相关,纯然只有维护社会安稳与秩序的功能,所以只是一种权力制衡的机制。愿意安分遵循婚姻规则的男女,可以用他们结婚的行为换取到社会的筹码:包括社会地位、税务的福利、与子女生活的稳定等等,所以婚姻在实质上是一种权力的授受,是权力阶级以收买的方式,鼓励有利社会安定的行为。因为只是一种社会机制,所以必随社会的演变而有更移,婚姻制度因而没有恒常的意义。从前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结婚时要发誓服从丈夫,七十年代以前,不同族裔甚至不能合法地在美国结婚等等。也因为这因时因地制衡的权宜性,婚姻失去了必然与绝对的道德内容,而不能作为道德的准则。规范(或是习俗)不等于道德。所以把不结婚只同居斥为不道德的指控,并没有真正的道德意义,那只是一项违背“习俗”的行为而已。

《反爱情》一书的作者不仅认为婚姻在本质上无关爱情,而只是稳定社会的一种制度,她甚至认为婚姻是违反人性的,因为婚姻的要求,完全与人类对爱情的憧憬背道而驰。对于异性,人天生有着强烈的对新鲜感的欲望,因而永远有着探索其他可能的饥渴,要求一对爱侣(不论他们在某一时刻里多么相爱)终生心无旁骛地厮守一处,就等于对他们宣布情感终生监禁的判决。为要履行传统婚姻的制约,人们必须在情感上做某种程度的自我麻痹,而也正因为情感上的麻痹对社会的稳定是有好处的,所以婚姻制度才能达到它稳定社会的功能。但在情感生活的实现上,婚姻却是最不合理的牢狱,使人必须在情感上处于半死不活的状况。

那么我们敢不敢想象一个没有婚姻制度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呢?它是否真是保守人士所深恐的天下大乱?如果每个人都像苏珊和比尔那样,合则聚不合则散,这个社会是否终将破散流离?但破散流离是否就一定比情感的僵死要糟糕呢?事实上,自从离婚不再是一种禁忌之后,我们在短时间内看到了离婚率的激增。这是否也是婚姻制度本身不合理的旁证?虽然保守人士认为离婚率的高涨所揭示的是道德的普遍沦落,故企图借由不同途径将之强化,《反爱情》一书的作者却相信,多数人不能白头偕老的理由,无关道德,而是由于婚姻制度先天的不合理,所以她一再强调,爱情的精髓是它的自发性,需要“努力”才能维护的,就早已不是真正的爱情了。

其实,苏珊与克普尼斯教授的意见,并不见得是离经叛道的极少数,最近一则热门的新闻,印证着她们的论点已逐渐普及。2005年美国人口普查结果报告中的一项统计数字,成为最近几个星期中最被谈论的新闻,也是《纽约时报》网站上最被传播的故事:在2005年,有婚姻存在的家庭首次降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下。也就是说,美国半数以上的家庭,都无传统婚姻的核心。虽然在四十岁到六十岁的人口中,婚姻人口仍占多数,但在YZ新世代群里,同居而不结婚却已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也许在众多社会禁忌终于解严后,新生代才能开放地思考婚姻制度真正的意义,结论使他们普遍对传统婚姻提出了质疑,于是他们不愿像他们的父母那样乖乖地服从就范。

除了哲学与思维上的叛逆外,现今社会的新结构,也促使着婚姻之外的两性关系成为可能。女性就业人口激增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因素。由于经济独立,婚姻不再是女性安身立命的唯一出路,而有了另寻较为合理安排的动力。在男女有同样经济能力的现代,婚姻已失去了它的经济意义。唯一仅存的禁忌,只剩下未婚对子女可能造成的伤害。所以考虑下一代的福祉,成为多数年轻人选择结婚的唯一理由。但是,在离婚率高涨的今日,多数子女最终仍要面临父母离异的状态,这唯一约束的消失,亦是指日可待了。

也许有越来越多的男女,像苏珊及比尔一样,追求着情感的实质满足,而不仅是婚姻生活的安稳。为了真实与自发的爱情,他们情愿不要婚姻所能给予的安全与保障。老一辈的人,可能要因结婚率的低迷与离婚率的高涨,而悲叹人心不古,或以为现代的年轻人不如他们快乐。事实上,结婚率或离婚率都不是可靠的快乐指数,或情感生活的标杆。一个保守的社会可以极力标榜它极低的离婚率,但我们都深知,那并不代表快乐:陷在不快乐的婚姻中而不能离去的人,在情感上并不见得都是快乐的;有着累累离婚记录的人,在情感上也并不见得就是比较不快乐的。

《当王子爱上女巫》

作者:

『每个早晨,与570000人一起阅读』

● 结婚了吗?傻眼了吧?

● 据说春天到了,父母的逼婚之心更躁动了。

● 在今天的中国,结婚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上世纪70年代的女人可以不穿胸罩不结婚不生小孩,而2016年的中国,27岁的女孩仍然会因不堪父母逼婚而跳楼?

今天书评君跟大家分享台湾作家苏友贞的文章,她在文中阐述她的观点认为,婚姻是一种反人性的为稳定社会而存在的制度,一夫一妻制是一种权力制衡的机制。她反对婚姻,是为了维护爱情。而当代社会完全可以拥有除了一夫一妻婚姻制之外的多种亲密关系形式。文章不代表书评君的立场(??),不过,作家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一起思考,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婚姻制度。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婚姻制度是否反人性?是否反爱情?可以留言给书评君,跟大家交流你对这个问题的想法。

  不结婚的大多数

  文 | 苏友贞来源|上河卓远文化(shbooks)

邻居的女儿苏珊和她的男友比尔,从高中起就要好,两人住在一起快五十年了,还是如胶似漆,但他们就是不肯结婚。原因无他,只因为苏珊对婚姻制度有着本质上的仇视,她认为婚姻与爱情根本无关,只是为维持社会规范而设立的一种制度。所以她常耸人听闻地说,婚姻只能贬低她和比尔之间的爱情,好像彼此不能确定对方的感情,还需要用州政府开的证明,像契约一样地把彼此绑在一起。苏珊和比尔在没有婚姻约束的情况下,爱则聚不爱则散,竟如此厮守了半个世纪,大概也证明了他们之间自发与真实的爱情(两人并不是必须在一起,而是想要在一起)。在苏珊的价值观里,爱情只能是这样的,其他的形式都只能算是妥协。

比较开明的朋友听了苏珊的故事,都暗自佩服她的勇气,虽然同意她的想法,多数人却无法将这样的理念付诸实践。保守的朋友听了苏珊的故事,极端地不以为然:“啊!典型六十年代嬉皮的想法。”苏珊和比尔的确成长于六十年代,当然受了那个年代在两性关系上叛逆思潮的影响。但是不管给苏珊戴什么样的大帽子,在对婚姻追根究底地质诘后,我们似乎也不得不同意她部分的立场。只要愿意暂时放下传统的框架,而对婚姻制度稍作思索,多数人都不难看出婚姻与爱情之间的巅颤关系,如苏珊所说的,婚姻与爱情之间,其实并无必然的关系存在。

《Against Love: A Polemic》

作者: Laura Kipnis

版本: Vintage 2003年9月

我最近读到的一本书,就用了二百多页的篇幅论证苏珊的立场。这本书出版于2003年,书名是《反爱情:一则辩证论法》(Against Love: A Polemic,Pantheon,2003)。作者克普尼斯(Laura Kipnis)任教于西北大学的社会学系。她循序六十年代桑塔格(Susan Sontag)所写《反诠释》(Against Interpretation)的脉络,用了比桑塔格更为锐利与机智的方式,对传统婚姻制度提出各种控诉(就如桑塔格对坚持“意在言外”的阅读姿态所做出的挞伐)。不过这书名初看之下,却有误导的嫌疑,作者要反的是婚姻,而不是爱情。而要反婚姻的最大理由,是为了维护爱情,因为依照作者的说法,婚姻乃是摧毁爱情的最快速与最有效率的杀手。但“反婚姻”(Against Marriage)却不能成为一个好的书名,不仅因为在音韵上不中听,且在意义上引发了女性主义抗暴宣言的联想,太过平俗。“反爱情”的震撼效果就大多了。所以,书名中的“反爱情”比桑塔格的“反诠释”有着更为曲折的意义。此中的“反”并不是作者的态度,而是她对婚姻的控诉,也就是说婚姻最大的罪行,就在于它是与爱情背道而驰的。

和苏珊一样,克普尼斯也认为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与爱情毫不相关,纯然只有维护社会安稳与秩序的功能,所以只是一种权力制衡的机制。愿意安分遵循婚姻规则的男女,可以用他们结婚的行为换取到社会的筹码:包括社会地位、税务的福利、与子女生活的稳定等等,所以婚姻在实质上是一种权力的授受,是权力阶级以收买的方式,鼓励有利社会安定的行为。因为只是一种社会机制,所以必随社会的演变而有更移,婚姻制度因而没有恒常的意义。从前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结婚时要发誓服从丈夫,七十年代以前,不同族裔甚至不能合法地在美国结婚等等。也因为这因时因地制衡的权宜性,婚姻失去了必然与绝对的道德内容,而不能作为道德的准则。规范(或是习俗)不等于道德。所以把不结婚只同居斥为不道德的指控,并没有真正的道德意义,那只是一项违背“习俗”的行为而已。

《反爱情》一书的作者不仅认为婚姻在本质上无关爱情,而只是稳定社会的一种制度,她甚至认为婚姻是违反人性的,因为婚姻的要求,完全与人类对爱情的憧憬背道而驰。对于异性,人天生有着强烈的对新鲜感的欲望,因而永远有着探索其他可能的饥渴,要求一对爱侣(不论他们在某一时刻里多么相爱)终生心无旁骛地厮守一处,就等于对他们宣布情感终生监禁的判决。为要履行传统婚姻的制约,人们必须在情感上做某种程度的自我麻痹,而也正因为情感上的麻痹对社会的稳定是有好处的,所以婚姻制度才能达到它稳定社会的功能。但在情感生活的实现上,婚姻却是最不合理的牢狱,使人必须在情感上处于半死不活的状况。

那么我们敢不敢想象一个没有婚姻制度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呢?它是否真是保守人士所深恐的天下大乱?如果每个人都像苏珊和比尔那样,合则聚不合则散,这个社会是否终将破散流离?但破散流离是否就一定比情感的僵死要糟糕呢?事实上,自从离婚不再是一种禁忌之后,我们在短时间内看到了离婚率的激增。这是否也是婚姻制度本身不合理的旁证?虽然保守人士认为离婚率的高涨所揭示的是道德的普遍沦落,故企图借由不同途径将之强化,《反爱情》一书的作者却相信,多数人不能白头偕老的理由,无关道德,而是由于婚姻制度先天的不合理,所以她一再强调,爱情的精髓是它的自发性,需要“努力”才能维护的,就早已不是真正的爱情了。

其实,苏珊与克普尼斯教授的意见,并不见得是离经叛道的极少数,最近一则热门的新闻,印证着她们的论点已逐渐普及。2005年美国人口普查结果报告中的一项统计数字,成为最近几个星期中最被谈论的新闻,也是《纽约时报》网站上最被传播的故事:在2005年,有婚姻存在的家庭首次降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下。也就是说,美国半数以上的家庭,都无传统婚姻的核心。虽然在四十岁到六十岁的人口中,婚姻人口仍占多数,但在YZ新世代群里,同居而不结婚却已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也许在众多社会禁忌终于解严后,新生代才能开放地思考婚姻制度真正的意义,结论使他们普遍对传统婚姻提出了质疑,于是他们不愿像他们的父母那样乖乖地服从就范。

除了哲学与思维上的叛逆外,现今社会的新结构,也促使着婚姻之外的两性关系成为可能。女性就业人口激增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因素。由于经济独立,婚姻不再是女性安身立命的唯一出路,而有了另寻较为合理安排的动力。在男女有同样经济能力的现代,婚姻已失去了它的经济意义。唯一仅存的禁忌,只剩下未婚对子女可能造成的伤害。所以考虑下一代的福祉,成为多数年轻人选择结婚的唯一理由。但是,在离婚率高涨的今日,多数子女最终仍要面临父母离异的状态,这唯一约束的消失,亦是指日可待了。

也许有越来越多的男女,像苏珊及比尔一样,追求着情感的实质满足,而不仅是婚姻生活的安稳。为了真实与自发的爱情,他们情愿不要婚姻所能给予的安全与保障。老一辈的人,可能要因结婚率的低迷与离婚率的高涨,而悲叹人心不古,或以为现代的年轻人不如他们快乐。事实上,结婚率或离婚率都不是可靠的快乐指数,或情感生活的标杆。一个保守的社会可以极力标榜它极低的离婚率,但我们都深知,那并不代表快乐:陷在不快乐的婚姻中而不能离去的人,在情感上并不见得都是快乐的;有着累累离婚记录的人,在情感上也并不见得就是比较不快乐的。

《当王子爱上女巫》

作者:


相关文章

  • 2016年04月自学考试婚姻家庭法试题及答案
  • 2016年4月自考<婚姻家庭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甲于2006年结婚,婚后在外地工作期间与女同事乙产生感情,双方遂以夫妻名义长期同居生活,其行为构成我国<婚姻法>所 ...查看


  • 法律与生活
  • • 第一章 法学基础知识 • 第一节 法的概念界说 • 一.法的概念 • 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依据的.具 有普遍性.明确性和肯定性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首先和主要体现执政阶级意志并最终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查看


  • 婚姻法试题
  • 婚姻家庭法(一) 试题 课程代码:0085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我国古代最常见的一种离婚方式是 A. ...查看


  • 论离婚的法定条件
  • 论离婚的法定条件 姓 名: 王晨阳 学 号:[1**********]11 专 业: 法 学 层 次: 专 科 分 校:龙 口 电 大 二O一二 年 三 月 目 录 一.离婚法定条件的立法情况 1.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实施的 ...查看


  • 无锡市婚姻登记状况调查报告
  • [摘 要]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结婚的男女双方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这是确认夫妻关系的重要标志.婚姻登记对确认婚姻关系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近年,借夫妻关系诈骗.重婚事件频发,反映了婚姻登记现存的许多问题.针对无锡市南长区.崇 ...查看


  • 毕业论文9(法学)
  • 在校大学生结婚问题的调查研究 摘要:在教育部颁布了自2005年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条例>,删除了原<规定>中"在校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 的学生,做退学处理"的规定.一方面,这体 ...查看


  • 婚姻家庭社会学1
  • 一 名词解释 家庭 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或共同经济为纽带结合成的亲属团体 核心家庭 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类型.由两代人组成的家庭 家庭网 家庭网是以家长为内容主线,以家长.家庭为服务对象,以育儿.家庭消费.家长社区为服 ...查看


  • 普通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
  • 新华网北京3月29日电(记者吕诺.张宗堂)教育部29日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设立 专门章节,首次明确了普通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林蕙青指出,规定学生 的权利和义务,为学校和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明 ...查看


  • 我能否在网上查到对方的婚姻档案
  • 问: 我是一名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目前正在和一个女孩儿谈恋爱.女友也是外地人,在北京工作.我们年龄都比较大,同属于"北漂" "大龄"的那一类.她说她"结过婚",可因是"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