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变的价格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三一轮复习课“多变的价格”,来自于新人教版教材经济生活第二课。结合我对高效课堂的理解,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两大块来阐述对这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1、价值分析:
经济学历来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而价格问题是重点中的重点。新课标与考纲中共涉及13个考点。所以本课具有很高的学科价值。同时,通过学习,学生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具有很高的发展价值。
2、学情分析:
从知识角度看:此时的学生已经系统学完了四本必修,初步形成了对高考内容的完整认知。在前一课的复习中,学生又深入学习了货币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的储备为本课学习提供了保障。
从能力角度看:此时的学生经过了近两年的练习已具备了探究知识的能力与合作的能力,但由于刚刚进入一轮复习,所以还需要老师进行进一步的指导与帮助。
3、说重点和难点:鉴于本节课的重要性, 本课的重点与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重点: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教学难点: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量、价值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其为难点,是因为经济生活考点中以计算题最具典型性。这个知识点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去伪存真能力及计算能力的综合考查。
4、说教学目标:针对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意图和教材的特点,本课时教学拟制了适度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教材处理:
当然要想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完成以上设置的多方面教学目标,一个完整而严谨的教学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一)内容结构分析:从教材内容结构看
本节课内容,条理清晰,结构完整。教材围绕价值规律这个核心而展开,在教材处理上,我坚持用教材为主,做到用教材与教教材相结合,对教材的内容做大胆的调整与更新。因为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发现教材在编写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有部分知识和观点不够健全和完善,应给予适当的补充2、有论据应该更新的地方,否则将导致教学内容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不能同步,与学生的认知相脱节。在一轮复习中要适时更新论据,以保证政治教材内容的时代性与适应性。
(二)课前准备:针对以上情况,我提前做了如下准备工作:
①分组: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把全班平均分为6个组,每小组分3层(AA ,BB ,CC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②教师提前一天下发学案,布置课前预习:每个小组的成员要根据新授课时所学,自行复习基础知识,如有不会知识点,A 教B ,B 教C ,如都不会则在学案上标明;每组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本课知识点的总结、梳理、记忆,每个小组必须形成一份完整的知识框架图,并根据知识点自主设置问题,在互动提问环节检测本组与其他组掌握情况。
③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材内容设计制作课件。
(三)备考指导:在上课时首先由教师介绍考纲要求,分别从考情分析与考情预测两大角度直接展示高考要求。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最直观的了解高考对本课的要求,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一轮复习,有针对性的对考点进行识记、理解、运用。保证各种探究活动一定要以此为纲,防止偏离主题现象的出现。
(四)教学过程:针对复习课的特点以及对教材所做出的调整,我想用三个步骤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互动提问→合作探究→总结提升。
第一步骤:互动提问(预计用时5分钟)
高效课堂对于学生学的要求是主动学、积极学。那么对于一轮复习课来说,因为这些内容学生在高一时已经学过,所以我采用了互动提问的方法来激发二次学习的积极性。所谓互动提问法就是用首尾接龙的方式,1组问2组答,2组问3组答,以此类推。要想在这场竞争中取胜,各组在课前就一定要做足工夫:既要识记熟练所有的知识点,还要将这些点整理成问答题的形式来考别组。如果其他组将本组准备的问题问过了,那么本组就要及 1
时调整问题以便能在竞争中取胜。这个过程是既紧张又刺激的,因为各组学生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既要想别组问题的答案还要想如何出题难住其他组,这就要求小组成员一定要分工明确,准备充分才行。当然为了防止学生早就了解问题顺序出现提前“通气”的情况,我把这一环节改为教师辅助抽签的方式,打乱1-6组的顺序。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学生在这一环节参与积极性极高,这成为了本节课的第一次学习高潮。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竞赛式的互动提问的方式,创设一种既紧张刺激又高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互相检测中发现自身不足,目的是通过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二次学习探究的兴趣。
第二步骤:合作探究(预计用时30分钟)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关键之处,共分四个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
探究活动一:调整框架
各小组用3分钟时间,结合刚刚在互动提问环节中发现的问题,完善本小组事先准备好的本课知识框架。 设计意图:在互动提问环节暴露出来的问题得到及时处理,提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二:风采展示
按梳理完成的先后顺序选前2名到黑板展示本小组的梳理成果,其余4个小组先继续完善本组框架,深入识记基础知识,然后再对照本组成果及时发现展示小组的问题并标注好,以便在点评环节作为依据使用。此时教师应提出要求:对展示小组的要求:又好又快,条理清楚,字迹工整;非展示小组的要求:动静结合,先静(识记知识,完善框架)后动(讨论问题,准备点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梳理知识点时应将重点放在知识点内在联系上,但是由于学生刚刚进入一轮复习,对于复习的方法还不是特别熟悉,所以在梳理知识点时还是过分依托教材顺序来复制教材内容,这样不利于对于每个模块知识点之间关系的理解,所以教师要随时巡视课堂各小组,暗示学生各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做好检查监督,把握好课堂节奏。
用这样一种方法处理教学重点,我的设计意图:采用竞争展示,可以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善于把握机会,抓住机会的能力,增强竞争意识。同时学生共同参与、观察、搜集、思考,有利于学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合作精神、一举两得。
探究活动三:精彩点评
非展示的4个小组要轮流点评、质疑,展示小组要就其它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6个小组共同完善对本课知识点内在联系的梳理。此时教师要提出要求:对点评小组的要求:亮明态度,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质疑;对展示小组的要求:针对点评小组的质疑,有逻辑、有依据的进行解释。设计意图:通过对展示组与点评组不同的要求,既动手又动脑还要动口,让全体学生在设定时间内以合作的方式高效完成自己的任务。这种设计不仅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而且师生共享探求知识的喜悦和乐趣,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
有了之前的整理与讨论,各点评小组提出的问题都很尖锐,个别知识点让展示小组无法说出其“所以然”,这时教师要及时出手,将大家疑惑比较大的考点挑出来,加以共同探究。这就考验教师对本课考点及学情的预计能力与把握能力,以便提前准备对应的典型例题。本课主要围绕四大尖锐问题展开:1、影响价格的因素除了价值与供求,还包括什么因素?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体现了它怎样的作用?3、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要分几种情况分析?规律是什么样?4、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量、价值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到底如何应用?这四个问题既是本课的重难点,又恰好暴露出了教材编写过程中的不足。通过典型例题的设置,各小组学生必须结合之前的两个环节综合出现的信息才能完成这些题目。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与思考中理解重难点,如还有不解之处,则可发挥教师的作用。设计意图:以题带点,既解答疑惑,又趁热打铁做了当堂检测,还能弥补教材不足,一举数得。
探究活动四:完美呈现
6个小组的想法与意见综合在一起,用2分钟时间完成整理工作。 本环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共同综合意见,将同学们都认可的调整最后以一个完美的框架呈现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对展示组与点评组的合作,完成本节课的核心成果,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
第三步骤:总结提升(预计用时3分钟,余下2分钟为学生内化知识的时间)
1、学生将成型的板书框架总结在学案中,通过与原来小组总结框架的对比,能够更好地理解价格多变的原因、背后的规律以及价格变动形成的影响。
2
2、布置作业:
(1)温故:将本节课梳理成型后的内在联系框架熟记;
(2)知新:按课标与考纲的要求将13个考点整理成型。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本节收获,为下一节课知识点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以上就是我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共选择了四种学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知识迁移法、互动竞赛法。
总而言之,本节课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以上就是我的整个教学设计,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3
多变的价格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三一轮复习课“多变的价格”,来自于新人教版教材经济生活第二课。结合我对高效课堂的理解,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两大块来阐述对这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1、价值分析:
经济学历来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而价格问题是重点中的重点。新课标与考纲中共涉及13个考点。所以本课具有很高的学科价值。同时,通过学习,学生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具有很高的发展价值。
2、学情分析:
从知识角度看:此时的学生已经系统学完了四本必修,初步形成了对高考内容的完整认知。在前一课的复习中,学生又深入学习了货币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的储备为本课学习提供了保障。
从能力角度看:此时的学生经过了近两年的练习已具备了探究知识的能力与合作的能力,但由于刚刚进入一轮复习,所以还需要老师进行进一步的指导与帮助。
3、说重点和难点:鉴于本节课的重要性, 本课的重点与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重点: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教学难点: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量、价值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其为难点,是因为经济生活考点中以计算题最具典型性。这个知识点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去伪存真能力及计算能力的综合考查。
4、说教学目标:针对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意图和教材的特点,本课时教学拟制了适度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教材处理:
当然要想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完成以上设置的多方面教学目标,一个完整而严谨的教学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一)内容结构分析:从教材内容结构看
本节课内容,条理清晰,结构完整。教材围绕价值规律这个核心而展开,在教材处理上,我坚持用教材为主,做到用教材与教教材相结合,对教材的内容做大胆的调整与更新。因为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发现教材在编写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有部分知识和观点不够健全和完善,应给予适当的补充2、有论据应该更新的地方,否则将导致教学内容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不能同步,与学生的认知相脱节。在一轮复习中要适时更新论据,以保证政治教材内容的时代性与适应性。
(二)课前准备:针对以上情况,我提前做了如下准备工作:
①分组: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把全班平均分为6个组,每小组分3层(AA ,BB ,CC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②教师提前一天下发学案,布置课前预习:每个小组的成员要根据新授课时所学,自行复习基础知识,如有不会知识点,A 教B ,B 教C ,如都不会则在学案上标明;每组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本课知识点的总结、梳理、记忆,每个小组必须形成一份完整的知识框架图,并根据知识点自主设置问题,在互动提问环节检测本组与其他组掌握情况。
③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材内容设计制作课件。
(三)备考指导:在上课时首先由教师介绍考纲要求,分别从考情分析与考情预测两大角度直接展示高考要求。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最直观的了解高考对本课的要求,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一轮复习,有针对性的对考点进行识记、理解、运用。保证各种探究活动一定要以此为纲,防止偏离主题现象的出现。
(四)教学过程:针对复习课的特点以及对教材所做出的调整,我想用三个步骤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互动提问→合作探究→总结提升。
第一步骤:互动提问(预计用时5分钟)
高效课堂对于学生学的要求是主动学、积极学。那么对于一轮复习课来说,因为这些内容学生在高一时已经学过,所以我采用了互动提问的方法来激发二次学习的积极性。所谓互动提问法就是用首尾接龙的方式,1组问2组答,2组问3组答,以此类推。要想在这场竞争中取胜,各组在课前就一定要做足工夫:既要识记熟练所有的知识点,还要将这些点整理成问答题的形式来考别组。如果其他组将本组准备的问题问过了,那么本组就要及 1
时调整问题以便能在竞争中取胜。这个过程是既紧张又刺激的,因为各组学生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既要想别组问题的答案还要想如何出题难住其他组,这就要求小组成员一定要分工明确,准备充分才行。当然为了防止学生早就了解问题顺序出现提前“通气”的情况,我把这一环节改为教师辅助抽签的方式,打乱1-6组的顺序。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学生在这一环节参与积极性极高,这成为了本节课的第一次学习高潮。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竞赛式的互动提问的方式,创设一种既紧张刺激又高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互相检测中发现自身不足,目的是通过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二次学习探究的兴趣。
第二步骤:合作探究(预计用时30分钟)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关键之处,共分四个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
探究活动一:调整框架
各小组用3分钟时间,结合刚刚在互动提问环节中发现的问题,完善本小组事先准备好的本课知识框架。 设计意图:在互动提问环节暴露出来的问题得到及时处理,提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二:风采展示
按梳理完成的先后顺序选前2名到黑板展示本小组的梳理成果,其余4个小组先继续完善本组框架,深入识记基础知识,然后再对照本组成果及时发现展示小组的问题并标注好,以便在点评环节作为依据使用。此时教师应提出要求:对展示小组的要求:又好又快,条理清楚,字迹工整;非展示小组的要求:动静结合,先静(识记知识,完善框架)后动(讨论问题,准备点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梳理知识点时应将重点放在知识点内在联系上,但是由于学生刚刚进入一轮复习,对于复习的方法还不是特别熟悉,所以在梳理知识点时还是过分依托教材顺序来复制教材内容,这样不利于对于每个模块知识点之间关系的理解,所以教师要随时巡视课堂各小组,暗示学生各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做好检查监督,把握好课堂节奏。
用这样一种方法处理教学重点,我的设计意图:采用竞争展示,可以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善于把握机会,抓住机会的能力,增强竞争意识。同时学生共同参与、观察、搜集、思考,有利于学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合作精神、一举两得。
探究活动三:精彩点评
非展示的4个小组要轮流点评、质疑,展示小组要就其它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6个小组共同完善对本课知识点内在联系的梳理。此时教师要提出要求:对点评小组的要求:亮明态度,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质疑;对展示小组的要求:针对点评小组的质疑,有逻辑、有依据的进行解释。设计意图:通过对展示组与点评组不同的要求,既动手又动脑还要动口,让全体学生在设定时间内以合作的方式高效完成自己的任务。这种设计不仅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而且师生共享探求知识的喜悦和乐趣,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
有了之前的整理与讨论,各点评小组提出的问题都很尖锐,个别知识点让展示小组无法说出其“所以然”,这时教师要及时出手,将大家疑惑比较大的考点挑出来,加以共同探究。这就考验教师对本课考点及学情的预计能力与把握能力,以便提前准备对应的典型例题。本课主要围绕四大尖锐问题展开:1、影响价格的因素除了价值与供求,还包括什么因素?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体现了它怎样的作用?3、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要分几种情况分析?规律是什么样?4、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量、价值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到底如何应用?这四个问题既是本课的重难点,又恰好暴露出了教材编写过程中的不足。通过典型例题的设置,各小组学生必须结合之前的两个环节综合出现的信息才能完成这些题目。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与思考中理解重难点,如还有不解之处,则可发挥教师的作用。设计意图:以题带点,既解答疑惑,又趁热打铁做了当堂检测,还能弥补教材不足,一举数得。
探究活动四:完美呈现
6个小组的想法与意见综合在一起,用2分钟时间完成整理工作。 本环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共同综合意见,将同学们都认可的调整最后以一个完美的框架呈现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对展示组与点评组的合作,完成本节课的核心成果,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
第三步骤:总结提升(预计用时3分钟,余下2分钟为学生内化知识的时间)
1、学生将成型的板书框架总结在学案中,通过与原来小组总结框架的对比,能够更好地理解价格多变的原因、背后的规律以及价格变动形成的影响。
2
2、布置作业:
(1)温故:将本节课梳理成型后的内在联系框架熟记;
(2)知新:按课标与考纲的要求将13个考点整理成型。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本节收获,为下一节课知识点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以上就是我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共选择了四种学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知识迁移法、互动竞赛法。
总而言之,本节课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以上就是我的整个教学设计,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