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文化对地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类文明的起源、进步与发展得益于水的滋润。人们逐水而迁、择水而居,水对于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良好的水环境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和谐水环境的建立,与以科学与奉献精神为核心的大禹水文化密不可分。
一、大禹文化因水而生,其科学与献身精神成为中国水文化的精魂
自古人类对水就有一种敬畏与崇拜,不论是西方神学里的诺亚方舟,还是东方古国的《山海经》;不论是西方第一个哲人泰勒士的“水是万物的始基”,还是老子《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无不阐释水生万物的哲学观念。水给人类带来饮用、灌溉、舟楫等利益与便利,让人们“水图腾”的同时,又以其势不可挡、无孔不入的力量,让人类为之惊叹、对之敬畏并与之搏斗。由此,产生了以大禹为代表的英雄与传说,发展成一种特有的水文化,并伴随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
(一)大禹治水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传说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禹新婚不久,为治水四处奔波,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的行为,被后人推崇为一种精神,上升为一种文化,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大禹治水既是水利中的文化,又是文化中的水利。水利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末期《吕氏春秋》的《孝行览〃慎人》,但其中“水利”一词指捕鱼之利。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河渠史》出现“水利”一词开始具有防洪、灌溉、航运等含义。1933年,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三届年会的决议中指出:“水利范围应包括防洪、排水、灌溉、水力、水道、给水、污渠、港工八种工程在内。”目前,水利的含义又有了扩展,水利还应包括水土保持、环境水利、水利渔业等工程及水资源调度管理、水行政管理等非工程内容。因此水利的定义概括为:采用各种工程措施或非工程措施,对自然界的水(如河流、湖泊、海洋以及地下水)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减轻和免除水旱灾害,满足人类生活与工业生产用水需要。
(二)从大禹治水到现代和谐水利
在形容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最佳状态时,中国有句古话叫“天人合一”。今天,从水利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上来解读这个词,就是只有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真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进而产生和谐水环境。大禹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开渠排水、疏通河道,减少水患灾害。这种在根治水患中“堵”与“疏”相结合的做法,体现了科学辩证的哲学思想。其治水思路与策略对后世产生了长久的历史影响。
宜都水利事业发展处处体现大禹治水的思想。过去,人们每遇江河泛滥、山洪爆发,都迷信的认为是“行龙走蛟”,祈祷“龙神善过”,借以免灾。民间如此,官府亦然,根本谈不上科学治水,更无水利事业可言。翻开《宜都县志》,1498年至民国37年(1948年),有文字记载的水灾就有53次,其中30次使宜都顿成泽国,庐舍倒塌,人畜漂流,一派凄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战胜洪涝灾害,采取国家投资、以工代赈、民办乡助等办法,领导人民整险护岸,对沿江
堤垸逐年加固培厚,改造和新建堤垸,大兴排涝、调蓄工程,有效防御了历次洪涝水患。为使治水科学规范化,1951年4月,政府成立了水利局和防汛指挥部,开展防汛抗旱和水利建设。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宜都市委市政府围绕和谐可持续发展水利目标, 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加强水利建设,在灌区改造、渠道建设、节水灌溉、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堤防整治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荣获全国水利改革试点县市、全国饮水安全示范试点县市、全国节水灌溉试点县市、全国水资源管理先进单位、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县市等多项荣誉。
(三)大禹 文化衍生宜都地域文化
大禹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治水方略上,还对地方人文精神产生重要影响。宜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面积1357平方公里,人口近40万。这里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了农牧渔猎生产。春秋时期归楚地,西汉臵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宜都地名,取“宜于建都”之意。市府陆城因东吴大将陆逊在此筑城得名,三国时期著名的“夷陵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大诗人李白在此留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诗句,不仅形象概括了这里的地貌特征,也将山水文化融入其中。
大禹文化对宜都人文影响是巨大的。晚清时期这里诞生了一位科学巨匠杨
守敬,是他把我国水利与地理文化推向一个新的科学高度,长江三峡称谓即由杨守敬先生名之,其科学巨著《水经注疏》被近现代学界,甚至包括毛泽东在内的政治家所推崇。杨守敬的科学研究十分广泛,包括历史地理学、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书法艺术、藏书,有83种著作传世,名驰中外。特别是他用毕生的精力和学识,运用金石考古等多种方法研究《水经》、《水经注》,历经四、五十年,集我国千百年来水经研究之大成,撰有《水经注疏》、编绘有《历代舆地沿革图》、《水经注图》等,总结前人得失,赋予《水经注》新生命。
如今人们提到宜都,就会想到这是一座两江交汇、依山傍水的美丽古城;提到宜都名人,就会想到杨守敬。这种人文历史与水文化的符号,拥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这种外柔内刚的文化品格、刚柔并济的文化精髓、精巧细腻的文化品位,使这里的人们追求勤劳、精巧、柔韧、秩序的价值取向。杨守敬的科学成果,无疑是大禹精神的一种文化传承。
二、大禹文化推进地方经济发展
以大禹精神为核心的水文化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软实力”。宜都市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上距三峡大坝60公里,下游是“两广熟,天下足”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素有“楚蜀咽喉”和”三峡门城”称誉。特殊的水环境,使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水的精神激励这里的人们,这不仅是一种地理概念,也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经济发展的信号。
(一)大禹精神促进宜都工业经济
一个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必须有丰富的水资源为支撑,而现代经济与文明社会发展,又推动水文化和谐进步。大禹精神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特有的文化,为宜都工农业经济提供良好的水利与人文环境。
宜都水能资源丰裕,纵横交错的河流上,水电站星罗棋布,以高坝洲为代表的20多座大小水电站与长江三峡、葛洲坝、隔河岩等大型水电站融为一体,构成中国水电能源中心。境内2个22万、8个11万伏变电站和三峡右岸50万伏直流输电工程为工农业生产输送源源不断的电能。由于地处长江,清江交汇处,运输成本低廉,华新水泥、深圳东阳光、唐山惠达陶瓷、湖北宜化集团、鄂中化工、海南欣龙、浙江丰岛、加拿大斯帕尔等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把宜都视为发展
宝地,在此投资创业,构成了科技含量高,市场规模大,发展后劲足的现代宜都工业体系。宜都是国家油菜基地之一。盛产的柑橘销往全国各地。宜红功夫茶畅销欧洲市场,天然富锌茶、松云有机茶进入全省优质名茶行列。清江是我国水体环境最好的河流之一,宜都人在这片黄金水域上,有规划地开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鲟鱼产业成为世界最大的鱼子酱生产基地。如今,宜都连续四年获得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称号,排名连续两年位居全省首位。
(二)大禹文化丰富宜都旅游文化
以大禹精神为内涵的水文化还形成宜都特有的地理文化。这里的奥陶纪石林错落有致、姿态各异,被海内外学者称之为“地球运动的天然博物馆”。这里还有被地质学家誉为“巴楚第一奇洞”的古潮音洞。这里民俗文化独特,有中国迷语第一村青林寺,有古调南腔的宜都邦鼓,有令人捧腹的民间故事,有动人心弦的跳丧、哭嫁土家风俗,有农家十大碗、清江鱼糕等特色饮食,无不让人陶醉其中。
(三)大禹文化促进宜都城市发展
在长江、清江两条大河的哺育下,宜都的城市建设处处折射着大禹文化带来的光彩和魅力。天蓝、地绿、水清、人和是宜都人追求的目标,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有的是整洁和宁静,无论南来北往的商贾,或是到此旅游的过客,都会为它的雅致和靓丽所倾倒。这座被长江、清江拥抱的花园城市,有着安全牢固的防洪大堤,为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安全的水环境保障。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绿化覆盖率,使这座城市充满了绿色和新鲜的空气。现代化的净水设施为人们提供洁净卫生的生活用水。即便在广大农村,农民也都住上了新颖别致的楼房,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安全环保的沼气,处处彰显这座城市的文明与进步。
(四)大禹文化是宜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象征
宜都地处长江、清江边,具有“河居”特点,被人们称为“两江明珠” 。水对于宜都的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水是宜都人立足生存的根基。宜都人对长江、清江、渔洋河有着特殊的感情,并称之为“母亲河”。水是自然的、物质的,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的。水与文化一旦相融更具发展意义,注入文化内涵的水极富灵性。纵观宜都城市的河流,不仅磨练着宜都人民的意志与胆识,也盛载着他们的理想与追求,水是他们活动的舞台、施展的天地。宜都人在改造水的同时,水也影响着人,水孕育和培植了宜都的城市文化。由此这里的人们对大禹精神有一种格外的敬仰之情,对水利事业特别重视,对水利工作者特别羡慕与尊敬。
三、大禹文化发展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作为“三峡门城”, 宜都市具有独特的水文化优势,然而,大禹文化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认识上的不足
人们虽然崇尚大禹精神,但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大禹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两江交汇”的优势在哪里、特色是什么认识不够。我国七大流域中,两江交汇(支流300公里以上)的城市大约只有十几个,比如长江流域武汉(汉江)、重庆(嘉陵江)等,宜都(清江)拥有这样的地理位臵无疑是一笔天赐的自然财富。然而宜都的“水文章”做得并不够,“近水楼台未得月”。大禹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人们的认识中还没有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地位。与上述同类城市相比,宜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成果与其所在的区位优势还远远不成正比。山东省聊城依靠一条人工的京杭大运河,就把城市做成了“北方水城”,特色别具,成为全国
城市中的知名品牌。可见,对大禹文化的认识程度,不仅丰富一个地方的水文化,还决定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未来。
(二)与发展规划结合上的不足
大禹文化实质上是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环境。由于对大禹文化的认识不够,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水“的特色也就显得不足。宜都城市建设没有很好的体现“滨江”、“临水”特点。虽然近年来在长江、清江边修建了滨江公园,但城市中心区域却没有一条景观溪河,两江交汇的“三角洲”还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三)在应用中的不足
大禹文化包罗万象,涉及广泛,无处不在。目前宜都市,包括我国很多地方,特别是内陆地区,大禹文化与经济发展结合得还不紧密。一是水务管理机制还不统一。有水的地方,就应该有大禹的影子。然而,由于多龙管水,大禹文化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二是大禹文化还没有与旅游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以大禹为代表水的文化属性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价值还没有充分开发。三是大禹文化在水利部门的地位常常被忽视。往往只重视工程建设,忽略大禹精神的宣传;只重视大禹精神的表象崇敬,而忽略大禹精神内涵的挖掘。
四、弘扬大禹文化的几点建议
如何把大禹精神与水利建设相结合,把大禹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笔者建议:
(一)加大对大禹精神的宣传力度。
通过宣传大禹精神,促进全社会形成关心水利事业,支持水利工作,热爱水利人的良好氛围。进而形成“人人关注水环境、人人关爱水环境、人人维护水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水利部门要围绕大禹文化,组织开展,或者参与推动一系列有关活动。一方面开展大禹杯劳动竞赛, 大禹杯知识竞赛, 大禹杯论文征文、大禹杯诗歌散文征文等一系列以“大禹”冠名的活动。使大禹文化成为水利人的精神家园。
(二)强化代表大禹精神的水利标识。
在重要场合,特殊位臵,要体现水利事业、大禹精神和水文化的存在,使大禹精神成为水利工程的一种人文象征。比如:在两江交汇处,就可以矗立大禹治水、杨守敬与水经注疏、九八抗洪等雕塑作品,也可以建设一道宜都水利建设发展史文化墙,从古人治水到现代水利事业发展,从解放后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到新世纪和谐水利民生水利科学发展观的确立,都可以用艺术史诗般的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水利、城建、交通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再如在广场、公园、桥梁等大型公益设施建设之前水利部门就要积极介入,参加有关标识设计活动。每项重点水利工程完工后,都要有醒目水利标识或者以大禹精神为代表的水文化记载。目前宜都市现有整治后的水库都在大坝上浇注上水库名称,十分醒目,突出水利形象,很有必要。再比如,交通部门修建一座大桥后,最好在桥头也矗立一块有关这条河流的水利、水资源、以及防洪情况的石碑。
(三)发展以大禹文化为内涵的水文化旅游。
水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既有自然属性,又有文化属性。前者是一种自然客体,后者是以前者为载本的人文意识,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宜都旅游的特色在于水。宜都有碧波万顷的“两江之水”(天龙湾、清水湾),可以大力发展休闲与运动结合的水上旅游项目。有亿万年的“科学之水”(奥陶纪石林的形成),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探险与科学研究的旅游项目。有见声无形的“天籁之水”(古潮
音洞),可以发展一批类式的探险和观光旅游。有研究《水经注》的杨守敬“文化之水”,可以发展文化与学术交流的人文旅游。要把大禹文化与现有的丰富水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好,加快大禹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深层次开发。
(四)深化对大禹文化的研究。
“经济是形,文化是神”。地方水利部门和文化部门可以组织本地学者或文化精英,以政府名义成立水文化研究会,定期开展“大禹文化与水文化理论研讨会”、“ 大禹精神杨守敬研究”、“大禹精神经济发展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研讨实践活动,把大禹文化研究推向深入。
大禹文化对地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类文明的起源、进步与发展得益于水的滋润。人们逐水而迁、择水而居,水对于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良好的水环境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和谐水环境的建立,与以科学与奉献精神为核心的大禹水文化密不可分。
一、大禹文化因水而生,其科学与献身精神成为中国水文化的精魂
自古人类对水就有一种敬畏与崇拜,不论是西方神学里的诺亚方舟,还是东方古国的《山海经》;不论是西方第一个哲人泰勒士的“水是万物的始基”,还是老子《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无不阐释水生万物的哲学观念。水给人类带来饮用、灌溉、舟楫等利益与便利,让人们“水图腾”的同时,又以其势不可挡、无孔不入的力量,让人类为之惊叹、对之敬畏并与之搏斗。由此,产生了以大禹为代表的英雄与传说,发展成一种特有的水文化,并伴随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
(一)大禹治水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传说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禹新婚不久,为治水四处奔波,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的行为,被后人推崇为一种精神,上升为一种文化,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大禹治水既是水利中的文化,又是文化中的水利。水利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末期《吕氏春秋》的《孝行览〃慎人》,但其中“水利”一词指捕鱼之利。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河渠史》出现“水利”一词开始具有防洪、灌溉、航运等含义。1933年,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三届年会的决议中指出:“水利范围应包括防洪、排水、灌溉、水力、水道、给水、污渠、港工八种工程在内。”目前,水利的含义又有了扩展,水利还应包括水土保持、环境水利、水利渔业等工程及水资源调度管理、水行政管理等非工程内容。因此水利的定义概括为:采用各种工程措施或非工程措施,对自然界的水(如河流、湖泊、海洋以及地下水)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减轻和免除水旱灾害,满足人类生活与工业生产用水需要。
(二)从大禹治水到现代和谐水利
在形容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最佳状态时,中国有句古话叫“天人合一”。今天,从水利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上来解读这个词,就是只有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真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进而产生和谐水环境。大禹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开渠排水、疏通河道,减少水患灾害。这种在根治水患中“堵”与“疏”相结合的做法,体现了科学辩证的哲学思想。其治水思路与策略对后世产生了长久的历史影响。
宜都水利事业发展处处体现大禹治水的思想。过去,人们每遇江河泛滥、山洪爆发,都迷信的认为是“行龙走蛟”,祈祷“龙神善过”,借以免灾。民间如此,官府亦然,根本谈不上科学治水,更无水利事业可言。翻开《宜都县志》,1498年至民国37年(1948年),有文字记载的水灾就有53次,其中30次使宜都顿成泽国,庐舍倒塌,人畜漂流,一派凄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战胜洪涝灾害,采取国家投资、以工代赈、民办乡助等办法,领导人民整险护岸,对沿江
堤垸逐年加固培厚,改造和新建堤垸,大兴排涝、调蓄工程,有效防御了历次洪涝水患。为使治水科学规范化,1951年4月,政府成立了水利局和防汛指挥部,开展防汛抗旱和水利建设。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宜都市委市政府围绕和谐可持续发展水利目标, 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加强水利建设,在灌区改造、渠道建设、节水灌溉、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堤防整治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荣获全国水利改革试点县市、全国饮水安全示范试点县市、全国节水灌溉试点县市、全国水资源管理先进单位、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县市等多项荣誉。
(三)大禹 文化衍生宜都地域文化
大禹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治水方略上,还对地方人文精神产生重要影响。宜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面积1357平方公里,人口近40万。这里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了农牧渔猎生产。春秋时期归楚地,西汉臵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宜都地名,取“宜于建都”之意。市府陆城因东吴大将陆逊在此筑城得名,三国时期著名的“夷陵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大诗人李白在此留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诗句,不仅形象概括了这里的地貌特征,也将山水文化融入其中。
大禹文化对宜都人文影响是巨大的。晚清时期这里诞生了一位科学巨匠杨
守敬,是他把我国水利与地理文化推向一个新的科学高度,长江三峡称谓即由杨守敬先生名之,其科学巨著《水经注疏》被近现代学界,甚至包括毛泽东在内的政治家所推崇。杨守敬的科学研究十分广泛,包括历史地理学、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书法艺术、藏书,有83种著作传世,名驰中外。特别是他用毕生的精力和学识,运用金石考古等多种方法研究《水经》、《水经注》,历经四、五十年,集我国千百年来水经研究之大成,撰有《水经注疏》、编绘有《历代舆地沿革图》、《水经注图》等,总结前人得失,赋予《水经注》新生命。
如今人们提到宜都,就会想到这是一座两江交汇、依山傍水的美丽古城;提到宜都名人,就会想到杨守敬。这种人文历史与水文化的符号,拥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这种外柔内刚的文化品格、刚柔并济的文化精髓、精巧细腻的文化品位,使这里的人们追求勤劳、精巧、柔韧、秩序的价值取向。杨守敬的科学成果,无疑是大禹精神的一种文化传承。
二、大禹文化推进地方经济发展
以大禹精神为核心的水文化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软实力”。宜都市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上距三峡大坝60公里,下游是“两广熟,天下足”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素有“楚蜀咽喉”和”三峡门城”称誉。特殊的水环境,使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水的精神激励这里的人们,这不仅是一种地理概念,也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经济发展的信号。
(一)大禹精神促进宜都工业经济
一个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必须有丰富的水资源为支撑,而现代经济与文明社会发展,又推动水文化和谐进步。大禹精神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特有的文化,为宜都工农业经济提供良好的水利与人文环境。
宜都水能资源丰裕,纵横交错的河流上,水电站星罗棋布,以高坝洲为代表的20多座大小水电站与长江三峡、葛洲坝、隔河岩等大型水电站融为一体,构成中国水电能源中心。境内2个22万、8个11万伏变电站和三峡右岸50万伏直流输电工程为工农业生产输送源源不断的电能。由于地处长江,清江交汇处,运输成本低廉,华新水泥、深圳东阳光、唐山惠达陶瓷、湖北宜化集团、鄂中化工、海南欣龙、浙江丰岛、加拿大斯帕尔等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把宜都视为发展
宝地,在此投资创业,构成了科技含量高,市场规模大,发展后劲足的现代宜都工业体系。宜都是国家油菜基地之一。盛产的柑橘销往全国各地。宜红功夫茶畅销欧洲市场,天然富锌茶、松云有机茶进入全省优质名茶行列。清江是我国水体环境最好的河流之一,宜都人在这片黄金水域上,有规划地开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鲟鱼产业成为世界最大的鱼子酱生产基地。如今,宜都连续四年获得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称号,排名连续两年位居全省首位。
(二)大禹文化丰富宜都旅游文化
以大禹精神为内涵的水文化还形成宜都特有的地理文化。这里的奥陶纪石林错落有致、姿态各异,被海内外学者称之为“地球运动的天然博物馆”。这里还有被地质学家誉为“巴楚第一奇洞”的古潮音洞。这里民俗文化独特,有中国迷语第一村青林寺,有古调南腔的宜都邦鼓,有令人捧腹的民间故事,有动人心弦的跳丧、哭嫁土家风俗,有农家十大碗、清江鱼糕等特色饮食,无不让人陶醉其中。
(三)大禹文化促进宜都城市发展
在长江、清江两条大河的哺育下,宜都的城市建设处处折射着大禹文化带来的光彩和魅力。天蓝、地绿、水清、人和是宜都人追求的目标,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有的是整洁和宁静,无论南来北往的商贾,或是到此旅游的过客,都会为它的雅致和靓丽所倾倒。这座被长江、清江拥抱的花园城市,有着安全牢固的防洪大堤,为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安全的水环境保障。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绿化覆盖率,使这座城市充满了绿色和新鲜的空气。现代化的净水设施为人们提供洁净卫生的生活用水。即便在广大农村,农民也都住上了新颖别致的楼房,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安全环保的沼气,处处彰显这座城市的文明与进步。
(四)大禹文化是宜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象征
宜都地处长江、清江边,具有“河居”特点,被人们称为“两江明珠” 。水对于宜都的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水是宜都人立足生存的根基。宜都人对长江、清江、渔洋河有着特殊的感情,并称之为“母亲河”。水是自然的、物质的,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的。水与文化一旦相融更具发展意义,注入文化内涵的水极富灵性。纵观宜都城市的河流,不仅磨练着宜都人民的意志与胆识,也盛载着他们的理想与追求,水是他们活动的舞台、施展的天地。宜都人在改造水的同时,水也影响着人,水孕育和培植了宜都的城市文化。由此这里的人们对大禹精神有一种格外的敬仰之情,对水利事业特别重视,对水利工作者特别羡慕与尊敬。
三、大禹文化发展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作为“三峡门城”, 宜都市具有独特的水文化优势,然而,大禹文化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认识上的不足
人们虽然崇尚大禹精神,但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大禹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两江交汇”的优势在哪里、特色是什么认识不够。我国七大流域中,两江交汇(支流300公里以上)的城市大约只有十几个,比如长江流域武汉(汉江)、重庆(嘉陵江)等,宜都(清江)拥有这样的地理位臵无疑是一笔天赐的自然财富。然而宜都的“水文章”做得并不够,“近水楼台未得月”。大禹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人们的认识中还没有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地位。与上述同类城市相比,宜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成果与其所在的区位优势还远远不成正比。山东省聊城依靠一条人工的京杭大运河,就把城市做成了“北方水城”,特色别具,成为全国
城市中的知名品牌。可见,对大禹文化的认识程度,不仅丰富一个地方的水文化,还决定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未来。
(二)与发展规划结合上的不足
大禹文化实质上是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环境。由于对大禹文化的认识不够,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水“的特色也就显得不足。宜都城市建设没有很好的体现“滨江”、“临水”特点。虽然近年来在长江、清江边修建了滨江公园,但城市中心区域却没有一条景观溪河,两江交汇的“三角洲”还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三)在应用中的不足
大禹文化包罗万象,涉及广泛,无处不在。目前宜都市,包括我国很多地方,特别是内陆地区,大禹文化与经济发展结合得还不紧密。一是水务管理机制还不统一。有水的地方,就应该有大禹的影子。然而,由于多龙管水,大禹文化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二是大禹文化还没有与旅游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以大禹为代表水的文化属性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价值还没有充分开发。三是大禹文化在水利部门的地位常常被忽视。往往只重视工程建设,忽略大禹精神的宣传;只重视大禹精神的表象崇敬,而忽略大禹精神内涵的挖掘。
四、弘扬大禹文化的几点建议
如何把大禹精神与水利建设相结合,把大禹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笔者建议:
(一)加大对大禹精神的宣传力度。
通过宣传大禹精神,促进全社会形成关心水利事业,支持水利工作,热爱水利人的良好氛围。进而形成“人人关注水环境、人人关爱水环境、人人维护水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水利部门要围绕大禹文化,组织开展,或者参与推动一系列有关活动。一方面开展大禹杯劳动竞赛, 大禹杯知识竞赛, 大禹杯论文征文、大禹杯诗歌散文征文等一系列以“大禹”冠名的活动。使大禹文化成为水利人的精神家园。
(二)强化代表大禹精神的水利标识。
在重要场合,特殊位臵,要体现水利事业、大禹精神和水文化的存在,使大禹精神成为水利工程的一种人文象征。比如:在两江交汇处,就可以矗立大禹治水、杨守敬与水经注疏、九八抗洪等雕塑作品,也可以建设一道宜都水利建设发展史文化墙,从古人治水到现代水利事业发展,从解放后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到新世纪和谐水利民生水利科学发展观的确立,都可以用艺术史诗般的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水利、城建、交通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再如在广场、公园、桥梁等大型公益设施建设之前水利部门就要积极介入,参加有关标识设计活动。每项重点水利工程完工后,都要有醒目水利标识或者以大禹精神为代表的水文化记载。目前宜都市现有整治后的水库都在大坝上浇注上水库名称,十分醒目,突出水利形象,很有必要。再比如,交通部门修建一座大桥后,最好在桥头也矗立一块有关这条河流的水利、水资源、以及防洪情况的石碑。
(三)发展以大禹文化为内涵的水文化旅游。
水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既有自然属性,又有文化属性。前者是一种自然客体,后者是以前者为载本的人文意识,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宜都旅游的特色在于水。宜都有碧波万顷的“两江之水”(天龙湾、清水湾),可以大力发展休闲与运动结合的水上旅游项目。有亿万年的“科学之水”(奥陶纪石林的形成),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探险与科学研究的旅游项目。有见声无形的“天籁之水”(古潮
音洞),可以发展一批类式的探险和观光旅游。有研究《水经注》的杨守敬“文化之水”,可以发展文化与学术交流的人文旅游。要把大禹文化与现有的丰富水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好,加快大禹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深层次开发。
(四)深化对大禹文化的研究。
“经济是形,文化是神”。地方水利部门和文化部门可以组织本地学者或文化精英,以政府名义成立水文化研究会,定期开展“大禹文化与水文化理论研讨会”、“ 大禹精神杨守敬研究”、“大禹精神经济发展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研讨实践活动,把大禹文化研究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