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家庭的成因及社会功能分析_许珂

第7卷第3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7No.3

丁克家庭的成因及社会功能分析

许 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变迁,丁克家庭开始在中国的大、中城市出现,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丁克家庭在中国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生养孩子的成本太高、婚育观念的变迁、传统家庭生育动机的转变、外来文化的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等原因造成的。丁克家庭的发展壮大对社会有正、负两方面的功能,但它暂时不会上升

为一种社会问题。现阶段我们应探寻一种与传统家庭类型和谐共存的丁克家庭模式。

关键词:丁克家庭;生育观念;社会根源;社会功能中图分类号:C91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7)03-0119-04

TheAnalysisofOriginandSocialFunctionofDINKFamilies

XUKe

(CollegeofHumanities,NorthwestA&F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712100,China)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societyandthechangeofvalue,theDINKfamilieshavecomeintobeinginsomebig-andmedium-sizedcitiesofChinaandincreaseyearbyyear.TheappearanceofDINKfamiliesinChinaresultsfromthehighcostofraisingachild,thechangeofconceptofmarriageandpro-creation,thetransformationoftraditionalprocreationmotive,theinfluenceofwesterncultureandthepro-gressofsocialsecuritysystem.TheincreaseofDINKfamilyhavebothpositiveandnegativefunctiontothesociety,butitwillnotbecomeasocialproblemtemporarily.WeshouldinquireakindofDINKfamilywhichcouldcoexistwiththepattenoftraditionalfamilyharmoniouslyatthepresentstage.

Keywords:DINKfamily;procreationconcept;socialorigin;socialfunction

中3480万家庭无子女,即占51%,丁克家庭已超过

[1]21

家庭总数的一半以上。

根据零点调查公司2002年2月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目前中国的大中城市已出现60万个自愿不育的丁克家庭,而且近七成被调查的人认为丁克家庭将会增多。上海市区在1979-1989年共有113.34万对男女登记结婚,其中约有16.48万对夫妻没有生育过孩子。另有资料表明,1989-1994年,上海市区丁克家庭约占家庭总数的3%-4%。2002年上海市妇联针对全市家庭状况所做的一项

[2]55

一、丁克家庭及其在中国的现状

丁克是英文单词“DINK”的音译,它是“DoubleIncomeandNoKids”的首字母缩写,意思是“双收入,无子女”。丁克家庭主要是指夫妻双方都有收入,有生育能力而自愿不生育的新型家庭模式。它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后来传入中国。美国人口普查局1994年5月公布的年度分析报告表明,1993年美国有6180万个家庭,其

收稿日期:2006-11-13

,女,,。

12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7卷

调查显示,丁克家庭已经占到上海家庭总数的

12.4%。此次调查选取了1200多个不同年龄阶层的上海家庭作为样本,如果只选取20-40岁年龄段的样本,丁克家庭的比例会更高。由此可见,上海市丁克家庭的数量正在猛增。1984-1998年,北京市约有3%的夫妇自愿不生育,达7万人之多。1989年广州市只婚不育的人数有10万人,1992年底就增加到13万人。南京市抽样调查表明,已有4%的夫妇自愿结成丁克夫妇。可以预测,未来这个比例还会上升。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中国的丁克家庭总体上呈增长之势,特别是年轻夫妇选择不生育的比例更大。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传宗接代是婚姻的主要目的,并且崇尚多子多孙的大家族。随着社会的变迁,丁克家庭这种新型家庭模式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大、中城市,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巨大的冲击,它挑战了原有的家庭模式,并作为一种新的选择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样,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丁克家庭出现的原因及社会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1

[3]59

所说:“男女相约共同担负他们所生孩子的责任就是婚姻”。家庭的意义就在于人丁兴旺,追求四世同堂、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人们普遍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并唾弃没有生育能力的妇女,把她们看作是夫家的罪人,丈夫可以为此把妻子正当地休掉。生育成为衡量妻子在夫家地位的重要标准。随着对外开放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的婚育观受到强烈的冲击,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传统观念认为荒谬的行为也渐渐被理解和接受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评判标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夫妇的生育观念也完全发生了改变,生育不再是婚姻家庭生活的必需。他们认为生育是两口子的事,与责任、道义毫无关系。还有一些文化素质高的夫妇情愿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工作和学习上,因而选择不育。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会像传统大家庭中的父母一样包办子女的婚姻,干预子女的婚姻生活,而是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子女的生活方式,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人们价值观的转变使丁克家庭的存在有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

3.传统家庭生育动机的转变。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主要从事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劳动。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家庭中的人口是劳动力。传统家庭作为一个生产单位,家庭成员的多寡便成为衡量劳动力是否富有,家庭经济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准。因而,人们崇尚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的大家庭,把妇女的生育作为结婚后的头等大事,生育所带来的劳动力是传统家庭中婚姻和生育的主要动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农民进城打工等变化使劳动力离开土地,走向工厂。人们也开始意识到生育失去了原有的动机,它与家庭经济生产的联系日益减弱。夫妻俩的生育不再决定家族的兴衰而是成为了两口子的家务事。这使少生甚至不生有了可能。现代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中,生育的目的是情感上的满足,夫妻关系的进一步延伸,生育不生育完全是个人的选择。这使丁克家庭的存在有了现实基础。

4.外来文化的影响。欧美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丁克家庭,经济发达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较少成为西方丁克家庭较早产生的主要原因。美国1994年便有超过家庭总数一半以上的丁克家庭存在。西方发达国家自愿不育的家庭越来越多,呈现一种急剧上升的趋势,由此也产生了一种不育文化。改革开放的大潮使西方的不育观念传入中国,丁克家庭开始在中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出现,尤,二、丁克家庭产生的社会根源

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多子多福的家庭观念根深蒂固。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丁克家庭冲破了原有的束缚,高举不生育的大旗出现在世人的眼中。综观丁克家庭产生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生养孩子的成本太高。父母对孩子的成本投入从孕期就已经开始了。其中包括物质上的投入(如营养费、体检费等)和精神上的投入(如胎教等)。孩子出生后所需的费用更是极其庞大,包括孩子吃穿住行的费用、受教育的费用、医疗费用、文化娱乐活动的费用、结婚的费用等等。加之,父母还要承受担心、着急等精神压力,子女的学习问题、健康问题、安全问题、工作问题等,这些成本都是用金钱难以衡量的。虽然孩子给父母带来欢乐和情感上的满足,有些夫妻也很喜欢小孩,但面对生养孩子那么一笔庞大的费用不得不拖延甚至放弃生育。许多大城市的年轻夫妇面对生养孩子成本太高的现实,宁愿选择不生育。他们把钱用来买车、买房、娱乐、提高自身素质,把精力放在学习和工作当中,过高品位的生活。人们对生养孩子成本的考虑是丁克家庭存在的重要物质因素。

2.婚育观念的变迁。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婚姻的,

 第3期               许珂:丁克家庭的成因及社会功能分析

121

想观念比较开放,更容易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因此他们作为中国丁克家庭的先行者,把这种前卫的生活方式最先从西方发达国家那里舶来。外来文化的影响打破了中国人固有的家庭观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自身的生活质量而不是家族的传宗接代。于是,丁克家庭开始在中国发展壮大。西方不育文化的传入是丁克家庭存在的外因。

5.惧怕孩子成为离婚的羁绊。当今中国是一个婚姻自由的社会,这表示结婚自由离婚也自由。“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成为一些人对婚姻的理解。有的年轻人把结婚当作是快餐,结婚不久只要自己过得不开心就要离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开放城市,离婚率已超过20%。面对中国的离婚大潮,许多夫妻在结婚前就已立下了不生育的誓言。他们惧怕离婚后孩子带来纠缠不清的麻烦,害怕自己由于想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而忍受早已破裂的婚姻生活,更担心孩子由于父母的离婚会造成心理上的阴影。现今婚姻的不稳定性使夫妻更倾向于选择不育,把婚姻生活的成本降到最低。这是中国的婚姻现状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导致的。

6.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传统中国社会,生儿育女是父母养老的保障,养儿防老成为人们生育的一大动机。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小农经济的家庭式生产,年迈的父母无法作为一个劳动力下地干活,丧失了经济来源。因而,他们要靠生育的子女来保障他们老年的生活。子女作为老年父母衣食住行的供给者,起到赡养老人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日益完善,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有了良好而稳定的保障。退休金、公费医疗等等保障使他们不用依靠子女就能安享晚年。现今的夫妻大可放心地选择不育,自由地选择丁克的生活方式,而不用担心晚年生活无人赡养。这是丁克家庭存在的物质保障。

[2]56

庭的主要类型之一,打破了原有的传统家庭模式,使家庭结构产生了多样化的趋势。当今中国,传统的联合大家庭已经非常少见了,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倾向。现在城市中的3-4口之家占多数,说明了

核心家庭的主流地位。从联合家庭到主干家庭再到核心家庭的变迁,使家庭结构逐渐趋于小型化。丁克家庭的二人结构使家庭的小型化趋势更加明显。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可以避免传统的家族矛盾,对婆媳之间的冲突也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2.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中国传统的女性在封建道德和伦理的影响下,认为生育是她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职责,把生育作为提高自己在家庭中地位的途径。但也正是如此,女性成为了丈夫的附庸,社会地位极其低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们从家庭走向社会,有了男女平等的意识。她们认识到除了生育还有更多的人生追求。丁克家庭的出现,表明了妇女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命运,有权利选择不生育。丁克家庭少了亲子关系的束缚,家务劳动大大减少,使妇女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去,为争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创造条件。

3.缓解了人口压力。当今中国的人口状况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中国人口庞大的基数,即使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每年仍要净增1600万人以上。人口的压力已经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如住房拥挤、环境破坏等等。丁克家庭的不育行为抑制了中国人口数量的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国家计划生育的号召,为人口控制作出了特殊的贡献。1994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出生率6.5‰,死亡率7.82‰,负增长率0.78‰)其中应有丁克家庭的一份功劳。虽然丁克家庭没有在本质上解决了中国的人口问题,但它着实缓解了中国的人口压力。

(二)消极功能1.家庭部分功能丧失。社会学中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家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性生活功能、抚养和赡养功能、教育和社会化功能、感情交往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政治功能等。家庭的生育功能说明家庭承担着人口再生产的社会责任,是人类为了世代延续所进行的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其结果是新生命的诞生,人口的增殖,人种的延续。传统的大家庭中生育是家庭最主要的功能,传宗接代是家族的一件大事。随着,[4]67-70

[3]60

三、丁克家庭的社会功能

丁克家庭对社会的功能与其他社会事务一样,

不可一概而论,应从其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把握。

(一)积极功能1.家庭结构多样化和小型化。家庭社会学中把家庭按照结构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它们是家庭模式的主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非传统的婚姻和家庭形式在事实上增多。我们把这些家庭称为变异家庭,它包括单亲

12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7卷

家庭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家庭的生育功能已经在日

益萎缩甚至是丧失,传统家庭中生育的重要地位在急速下降。令我们忧虑的是,家庭的教育功能可以部分转移给学校,家庭的抚养和赡养功能可以部分转移给社会,而家庭的生育功能将转向何方?

2.人口逆淘汰。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生物界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原则,如果将这一观点运用到人类社会,那么社会发展应使得低素质的人所占的比例变少,高素质的人所占的比例增加。这样,人类的平均素质才会越来越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丁克家庭中夫妻的文化水平程度普遍较高,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水平无疑会高于那些乐于多生孩子的低文化的父母。但他们却选择了不生育,那些低素质的父母却在多生、超生。这样,社会中低素质的人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多,被淘汰出局的不是素质低而是素质高的人,那么社会就有可能出现人口逆淘汰问题。

3.家庭稳定的重大隐患。社会心理学家说过,三角形的状态最稳定。一个核心家庭中,丈夫、妻子、孩子三个人的情感互动可以消减矛盾,有利于婚姻的稳定。孩子在家庭中充当了安全阀的作用,夫妻二人的矛盾会因为孩子的存在而有了消减的可能。他们会为孩子的心理着想而使已经产生的矛盾不再激化,以一种平和的方式解决。在当今的中国,离婚大潮正冲击着每个家庭。人们感情的变动性十分明显,对婚姻的忠诚度大不如前。孩子的纽带作用会使父母离婚的可能变小,夫妻就算没有了感情也会考虑到亲情而维持家庭的稳定。缺少孩子的丁克家庭结构会使夫妻少了一根感情维系的纽带,有了矛盾的夫妻极易出现离婚的结局,从而影响家庭的稳定。

现象,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其次,丁克家庭并非主流家庭模式,它在中国的家庭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况且它不可能被我国的大多数人所接受,一百年内决不可能上升为主流家庭模式。因此,它的负面影响不会很大。再次,生育还是不生育是夫妻自己的事,他们有自由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任何人没有权利横加干涉。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丁克家庭是现代性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这不仅仅因为现代化理论与丁克家庭的兴起有时间上的同一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现代性理论中找到丁克家庭产生的理论依据。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从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给出了现代人格的特征。其中一点就是:现代人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

[5]379

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正是因为这样,不生育的观念才能被人们接受,丁克家庭才有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社会立足的根基。

现代性对传统的颠覆性在丁克家庭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它抛开了传统大家族多子多福的观念,勇敢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家庭生活方式。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现代化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毁灭和终结,无疑,现代化的过程要加速或导致某些传统社会关系崩溃瓦解,确实要抛弃某些传统的习俗和观点。但是在广泛的社会领域里,一些传统的文化形式能够与现代性和谐共[5]380

存。因此,我们无需再判断丁克家庭的是非对错,它作为一种与传统文化相悖的现代产物不会完全取代和终结传统家庭模式,而是与它们长期共存。我们只需探寻丁克家庭在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存在的合理性,探索一种与传统家庭类型和谐共存的丁克家庭模式。

四、对丁克家庭的理性认识

参考文献:

丁克家庭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家庭模式,对当今的经济生活、生育观念、两性关系等产生了不小的

冲击,它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从以上论述来看,一方面,丁克家庭的出现对家庭和社会有着消极功能,但这种不利影响暂时不会上升为一种重大的社会问题,国家和社会不必加以干涉。首先,从丁克家庭所产生的社会根源来看,它的出现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无论是世界上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它并不是社会的病态

[1] 刘杰森.社会学视野中的“丁克”家庭[J].社会,2003

(3):21.[2] 刘改凤.解析当今中国社会的丁克家庭[J].绥化师专

学报,2004(2):55-56.

[3] 肖爱树.当代中国丁克家庭的社会历史学考察[J].苏

州科技学院学报,2004(3):59-60.

[4] 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1(1):67-70.

[5]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379-380.[6] 费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第7卷第3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7No.3

丁克家庭的成因及社会功能分析

许 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变迁,丁克家庭开始在中国的大、中城市出现,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丁克家庭在中国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生养孩子的成本太高、婚育观念的变迁、传统家庭生育动机的转变、外来文化的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等原因造成的。丁克家庭的发展壮大对社会有正、负两方面的功能,但它暂时不会上升

为一种社会问题。现阶段我们应探寻一种与传统家庭类型和谐共存的丁克家庭模式。

关键词:丁克家庭;生育观念;社会根源;社会功能中图分类号:C91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7)03-0119-04

TheAnalysisofOriginandSocialFunctionofDINKFamilies

XUKe

(CollegeofHumanities,NorthwestA&F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712100,China)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societyandthechangeofvalue,theDINKfamilieshavecomeintobeinginsomebig-andmedium-sizedcitiesofChinaandincreaseyearbyyear.TheappearanceofDINKfamiliesinChinaresultsfromthehighcostofraisingachild,thechangeofconceptofmarriageandpro-creation,thetransformationoftraditionalprocreationmotive,theinfluenceofwesterncultureandthepro-gressofsocialsecuritysystem.TheincreaseofDINKfamilyhavebothpositiveandnegativefunctiontothesociety,butitwillnotbecomeasocialproblemtemporarily.WeshouldinquireakindofDINKfamilywhichcouldcoexistwiththepattenoftraditionalfamilyharmoniouslyatthepresentstage.

Keywords:DINKfamily;procreationconcept;socialorigin;socialfunction

中3480万家庭无子女,即占51%,丁克家庭已超过

[1]21

家庭总数的一半以上。

根据零点调查公司2002年2月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目前中国的大中城市已出现60万个自愿不育的丁克家庭,而且近七成被调查的人认为丁克家庭将会增多。上海市区在1979-1989年共有113.34万对男女登记结婚,其中约有16.48万对夫妻没有生育过孩子。另有资料表明,1989-1994年,上海市区丁克家庭约占家庭总数的3%-4%。2002年上海市妇联针对全市家庭状况所做的一项

[2]55

一、丁克家庭及其在中国的现状

丁克是英文单词“DINK”的音译,它是“DoubleIncomeandNoKids”的首字母缩写,意思是“双收入,无子女”。丁克家庭主要是指夫妻双方都有收入,有生育能力而自愿不生育的新型家庭模式。它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后来传入中国。美国人口普查局1994年5月公布的年度分析报告表明,1993年美国有6180万个家庭,其

收稿日期:2006-11-13

,女,,。

12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7卷

调查显示,丁克家庭已经占到上海家庭总数的

12.4%。此次调查选取了1200多个不同年龄阶层的上海家庭作为样本,如果只选取20-40岁年龄段的样本,丁克家庭的比例会更高。由此可见,上海市丁克家庭的数量正在猛增。1984-1998年,北京市约有3%的夫妇自愿不生育,达7万人之多。1989年广州市只婚不育的人数有10万人,1992年底就增加到13万人。南京市抽样调查表明,已有4%的夫妇自愿结成丁克夫妇。可以预测,未来这个比例还会上升。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中国的丁克家庭总体上呈增长之势,特别是年轻夫妇选择不生育的比例更大。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传宗接代是婚姻的主要目的,并且崇尚多子多孙的大家族。随着社会的变迁,丁克家庭这种新型家庭模式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大、中城市,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巨大的冲击,它挑战了原有的家庭模式,并作为一种新的选择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样,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丁克家庭出现的原因及社会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1

[3]59

所说:“男女相约共同担负他们所生孩子的责任就是婚姻”。家庭的意义就在于人丁兴旺,追求四世同堂、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人们普遍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并唾弃没有生育能力的妇女,把她们看作是夫家的罪人,丈夫可以为此把妻子正当地休掉。生育成为衡量妻子在夫家地位的重要标准。随着对外开放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的婚育观受到强烈的冲击,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传统观念认为荒谬的行为也渐渐被理解和接受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评判标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夫妇的生育观念也完全发生了改变,生育不再是婚姻家庭生活的必需。他们认为生育是两口子的事,与责任、道义毫无关系。还有一些文化素质高的夫妇情愿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工作和学习上,因而选择不育。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会像传统大家庭中的父母一样包办子女的婚姻,干预子女的婚姻生活,而是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子女的生活方式,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人们价值观的转变使丁克家庭的存在有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

3.传统家庭生育动机的转变。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主要从事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劳动。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家庭中的人口是劳动力。传统家庭作为一个生产单位,家庭成员的多寡便成为衡量劳动力是否富有,家庭经济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准。因而,人们崇尚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的大家庭,把妇女的生育作为结婚后的头等大事,生育所带来的劳动力是传统家庭中婚姻和生育的主要动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农民进城打工等变化使劳动力离开土地,走向工厂。人们也开始意识到生育失去了原有的动机,它与家庭经济生产的联系日益减弱。夫妻俩的生育不再决定家族的兴衰而是成为了两口子的家务事。这使少生甚至不生有了可能。现代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中,生育的目的是情感上的满足,夫妻关系的进一步延伸,生育不生育完全是个人的选择。这使丁克家庭的存在有了现实基础。

4.外来文化的影响。欧美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丁克家庭,经济发达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较少成为西方丁克家庭较早产生的主要原因。美国1994年便有超过家庭总数一半以上的丁克家庭存在。西方发达国家自愿不育的家庭越来越多,呈现一种急剧上升的趋势,由此也产生了一种不育文化。改革开放的大潮使西方的不育观念传入中国,丁克家庭开始在中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出现,尤,二、丁克家庭产生的社会根源

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多子多福的家庭观念根深蒂固。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丁克家庭冲破了原有的束缚,高举不生育的大旗出现在世人的眼中。综观丁克家庭产生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生养孩子的成本太高。父母对孩子的成本投入从孕期就已经开始了。其中包括物质上的投入(如营养费、体检费等)和精神上的投入(如胎教等)。孩子出生后所需的费用更是极其庞大,包括孩子吃穿住行的费用、受教育的费用、医疗费用、文化娱乐活动的费用、结婚的费用等等。加之,父母还要承受担心、着急等精神压力,子女的学习问题、健康问题、安全问题、工作问题等,这些成本都是用金钱难以衡量的。虽然孩子给父母带来欢乐和情感上的满足,有些夫妻也很喜欢小孩,但面对生养孩子那么一笔庞大的费用不得不拖延甚至放弃生育。许多大城市的年轻夫妇面对生养孩子成本太高的现实,宁愿选择不生育。他们把钱用来买车、买房、娱乐、提高自身素质,把精力放在学习和工作当中,过高品位的生活。人们对生养孩子成本的考虑是丁克家庭存在的重要物质因素。

2.婚育观念的变迁。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婚姻的,

 第3期               许珂:丁克家庭的成因及社会功能分析

121

想观念比较开放,更容易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因此他们作为中国丁克家庭的先行者,把这种前卫的生活方式最先从西方发达国家那里舶来。外来文化的影响打破了中国人固有的家庭观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自身的生活质量而不是家族的传宗接代。于是,丁克家庭开始在中国发展壮大。西方不育文化的传入是丁克家庭存在的外因。

5.惧怕孩子成为离婚的羁绊。当今中国是一个婚姻自由的社会,这表示结婚自由离婚也自由。“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成为一些人对婚姻的理解。有的年轻人把结婚当作是快餐,结婚不久只要自己过得不开心就要离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开放城市,离婚率已超过20%。面对中国的离婚大潮,许多夫妻在结婚前就已立下了不生育的誓言。他们惧怕离婚后孩子带来纠缠不清的麻烦,害怕自己由于想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而忍受早已破裂的婚姻生活,更担心孩子由于父母的离婚会造成心理上的阴影。现今婚姻的不稳定性使夫妻更倾向于选择不育,把婚姻生活的成本降到最低。这是中国的婚姻现状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导致的。

6.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传统中国社会,生儿育女是父母养老的保障,养儿防老成为人们生育的一大动机。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小农经济的家庭式生产,年迈的父母无法作为一个劳动力下地干活,丧失了经济来源。因而,他们要靠生育的子女来保障他们老年的生活。子女作为老年父母衣食住行的供给者,起到赡养老人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日益完善,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有了良好而稳定的保障。退休金、公费医疗等等保障使他们不用依靠子女就能安享晚年。现今的夫妻大可放心地选择不育,自由地选择丁克的生活方式,而不用担心晚年生活无人赡养。这是丁克家庭存在的物质保障。

[2]56

庭的主要类型之一,打破了原有的传统家庭模式,使家庭结构产生了多样化的趋势。当今中国,传统的联合大家庭已经非常少见了,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倾向。现在城市中的3-4口之家占多数,说明了

核心家庭的主流地位。从联合家庭到主干家庭再到核心家庭的变迁,使家庭结构逐渐趋于小型化。丁克家庭的二人结构使家庭的小型化趋势更加明显。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可以避免传统的家族矛盾,对婆媳之间的冲突也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2.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中国传统的女性在封建道德和伦理的影响下,认为生育是她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职责,把生育作为提高自己在家庭中地位的途径。但也正是如此,女性成为了丈夫的附庸,社会地位极其低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们从家庭走向社会,有了男女平等的意识。她们认识到除了生育还有更多的人生追求。丁克家庭的出现,表明了妇女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命运,有权利选择不生育。丁克家庭少了亲子关系的束缚,家务劳动大大减少,使妇女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去,为争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创造条件。

3.缓解了人口压力。当今中国的人口状况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中国人口庞大的基数,即使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每年仍要净增1600万人以上。人口的压力已经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如住房拥挤、环境破坏等等。丁克家庭的不育行为抑制了中国人口数量的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国家计划生育的号召,为人口控制作出了特殊的贡献。1994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出生率6.5‰,死亡率7.82‰,负增长率0.78‰)其中应有丁克家庭的一份功劳。虽然丁克家庭没有在本质上解决了中国的人口问题,但它着实缓解了中国的人口压力。

(二)消极功能1.家庭部分功能丧失。社会学中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家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性生活功能、抚养和赡养功能、教育和社会化功能、感情交往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政治功能等。家庭的生育功能说明家庭承担着人口再生产的社会责任,是人类为了世代延续所进行的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其结果是新生命的诞生,人口的增殖,人种的延续。传统的大家庭中生育是家庭最主要的功能,传宗接代是家族的一件大事。随着,[4]67-70

[3]60

三、丁克家庭的社会功能

丁克家庭对社会的功能与其他社会事务一样,

不可一概而论,应从其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把握。

(一)积极功能1.家庭结构多样化和小型化。家庭社会学中把家庭按照结构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它们是家庭模式的主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非传统的婚姻和家庭形式在事实上增多。我们把这些家庭称为变异家庭,它包括单亲

12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7卷

家庭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家庭的生育功能已经在日

益萎缩甚至是丧失,传统家庭中生育的重要地位在急速下降。令我们忧虑的是,家庭的教育功能可以部分转移给学校,家庭的抚养和赡养功能可以部分转移给社会,而家庭的生育功能将转向何方?

2.人口逆淘汰。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生物界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原则,如果将这一观点运用到人类社会,那么社会发展应使得低素质的人所占的比例变少,高素质的人所占的比例增加。这样,人类的平均素质才会越来越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丁克家庭中夫妻的文化水平程度普遍较高,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水平无疑会高于那些乐于多生孩子的低文化的父母。但他们却选择了不生育,那些低素质的父母却在多生、超生。这样,社会中低素质的人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多,被淘汰出局的不是素质低而是素质高的人,那么社会就有可能出现人口逆淘汰问题。

3.家庭稳定的重大隐患。社会心理学家说过,三角形的状态最稳定。一个核心家庭中,丈夫、妻子、孩子三个人的情感互动可以消减矛盾,有利于婚姻的稳定。孩子在家庭中充当了安全阀的作用,夫妻二人的矛盾会因为孩子的存在而有了消减的可能。他们会为孩子的心理着想而使已经产生的矛盾不再激化,以一种平和的方式解决。在当今的中国,离婚大潮正冲击着每个家庭。人们感情的变动性十分明显,对婚姻的忠诚度大不如前。孩子的纽带作用会使父母离婚的可能变小,夫妻就算没有了感情也会考虑到亲情而维持家庭的稳定。缺少孩子的丁克家庭结构会使夫妻少了一根感情维系的纽带,有了矛盾的夫妻极易出现离婚的结局,从而影响家庭的稳定。

现象,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其次,丁克家庭并非主流家庭模式,它在中国的家庭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况且它不可能被我国的大多数人所接受,一百年内决不可能上升为主流家庭模式。因此,它的负面影响不会很大。再次,生育还是不生育是夫妻自己的事,他们有自由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任何人没有权利横加干涉。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丁克家庭是现代性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这不仅仅因为现代化理论与丁克家庭的兴起有时间上的同一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现代性理论中找到丁克家庭产生的理论依据。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从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给出了现代人格的特征。其中一点就是:现代人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

[5]379

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正是因为这样,不生育的观念才能被人们接受,丁克家庭才有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社会立足的根基。

现代性对传统的颠覆性在丁克家庭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它抛开了传统大家族多子多福的观念,勇敢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家庭生活方式。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现代化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毁灭和终结,无疑,现代化的过程要加速或导致某些传统社会关系崩溃瓦解,确实要抛弃某些传统的习俗和观点。但是在广泛的社会领域里,一些传统的文化形式能够与现代性和谐共[5]380

存。因此,我们无需再判断丁克家庭的是非对错,它作为一种与传统文化相悖的现代产物不会完全取代和终结传统家庭模式,而是与它们长期共存。我们只需探寻丁克家庭在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存在的合理性,探索一种与传统家庭类型和谐共存的丁克家庭模式。

四、对丁克家庭的理性认识

参考文献:

丁克家庭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家庭模式,对当今的经济生活、生育观念、两性关系等产生了不小的

冲击,它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从以上论述来看,一方面,丁克家庭的出现对家庭和社会有着消极功能,但这种不利影响暂时不会上升为一种重大的社会问题,国家和社会不必加以干涉。首先,从丁克家庭所产生的社会根源来看,它的出现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无论是世界上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它并不是社会的病态

[1] 刘杰森.社会学视野中的“丁克”家庭[J].社会,2003

(3):21.[2] 刘改凤.解析当今中国社会的丁克家庭[J].绥化师专

学报,2004(2):55-56.

[3] 肖爱树.当代中国丁克家庭的社会历史学考察[J].苏

州科技学院学报,2004(3):59-60.

[4] 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1(1):67-70.

[5]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379-380.[6] 费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相关文章

  • 基于炫耀性消费行为分析的大学生消费教育探析
  • 调查报告卫生职业教育Vol.312013No.24 基于炫耀性消费行为分析的大学生消费教育探析 杨媛 (甘肃联合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中国当代大学生虽然不是生产者,但却拥有炫耀性消费的强烈欲望,当代中国社会的炫耀性消费特色也同 ...查看


  • 高中生恋爱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 2008年5月(总第91期) 今日南国 THESOUTHOFCHINATODAY NO.5,2008 (Cumulatively,NO.91) 高中生恋爱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覃炳学,阳 萍 (广西贺州高级中学,广西贺州542800) 在现阶 ...查看


  • 人文地理机制分析教学法的提出与实现
  • 作者:戴敖锁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3年12期 人文地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人文地理的成因教学可以说是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因为人文地理中的成因教学是引导学生探究人文事象及其区位形成与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而这一过程能够 ...查看


  • 单亲家庭大学生
  • 李荣莲,女,山东省菏泽市人,1983年4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助教,山东省聊城市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工作,电话:[1**********],邮寄地址:山东省聊城市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教育系, 邮编:252000 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研究 摘要: ...查看


  •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_成因及对策分析
  • 第15卷 第5期人 文 地 理Vol.15,No.5 2000年10月HUMANGEOGRAPHYOct.2000 文章编号:1003-2398(2000)05-0024-06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 姚 静,李 爽 (聊城师 ...查看


  •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现状及成因分析
  • -rco时T品磊赢丽磊磊蕊 <7'瓢 o'z#,--LJ经济生活 [摘要]作为社会稳定器和安全网的社会保障.是现代国 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文章通过特定的测定模型.计算出我国近几年的社会保障水平与社保水平下限值.认为我国 社保支 ...查看


  • 试论当前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 试论当前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便应运而生.这些被称为"爱里断线的风筝"的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遍及广安城区和各乡镇,以至产生了一系列 ...查看


  • 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成因研究
  • [摘要]县域经济作微观经济之首,其发展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主要就西部县域经济的特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西部县域经济落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西部经济:县域经济: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之末,亦是微观经济之首 ...查看


  • 青少年社会工作 1
  • 行为偏差青少年矫正服务 1 .进行社会技巧训练 2 . 加强补救性教育 3 . 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连接,开展家庭层面的辅导 服务 4 .建立有效的青少年支持网络 网络成瘾原因:家庭方面.学校方面.社会方面.青少年自身 网络成瘾危害:交往方式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