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鲁肃的评价

2000年11月襄樊学院学报Nov.,2000 第21卷第6期JournalofXiangfanUniversityVo1.21No.6

谈谈对鲁肃的评价

鲁才全

(怀化师专 政史系,湖南 怀化 418000)

摘要:鲁肃于建安五年投靠孙权伊始,就在与孙权的/密议0中提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政治路

线,后在吊丧结刘、力主抗曹、借地资备、维系孙刘联盟等一系列事件中功勋卓著。但孙权未能给

予全面公正的评价,史学家陈寿也随声附和,致使鲁肃的形象受到不应有的损害。应扫除蒙在鲁

肃身上的历史灰尘,还其杰出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三国;鲁肃;功绩;评价

中图分类号:K23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854(2000)06-0087-06

吕蒙死后,陆逊代吕蒙领兵。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0(卷545吕蒙传6)。上引孙权所论,是其对鲁肃的盖

[1]棺定论。5三国志6的作者陈寿颇同意此说,并认为/孙权之论,优劣允当0。(卷54史臣评语)对鲁肃的上

述评价究竟是否允当?我们以为尚需探讨,以期能对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1]一

鲁肃(公元172年)))217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出身于地主家庭,自幼丧父,与祖母及母亲居家。值东汉末年,天下纷乱,青年鲁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扌票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0[1](卷545鲁肃传6)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为居巢(今安徽巢县)长,[1](卷545周瑜传6)率部下数百人来到东城拜访鲁肃,并求资粮。鲁肃当即指着家中尚存的两个各装三千斛米的之一赠与之。这一慷慨举动令周瑜对其为人处事益发感到惊奇,遂相与定交,结为知己。从此,鲁肃便通过与周瑜的亲密关系很快就登上了汉末政治斗争的舞台,表现出他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

建安五年孙策死,弟孙权统事。周瑜因赴策丧留吴,其时鲁肃亦至吴¹,瑜对肃称孙权可辅,劝其留下服事孙权以求攀龙附凤,鲁肃应允。周瑜又极力向孙权举荐鲁肃,称其/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0周瑜的劝留和举荐获得成功,鲁肃正式投靠孙权,被引为/宾客0

有一番/语及大略帝王之业0的/密议0。5三国志6卷545鲁肃传6载:收稿日期:1999-11-04

作者简介:鲁才全(1938- ),男,湖北应城人,怀化师专政史系教授。

¹[1](卷475孙权传6),于是方据鲁肃本传及5周瑜传6,建安三年,鲁肃不就袁术所署东城长,/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余人,南到居巢就瑜。瑜之东渡,因与同行,留家曲阿。会祖母亡,还葬东城。0/葬毕还曲阿,欲北行。会瑜已徒肃母到吴0。故可推知鲁肃至吴,当在建安五年周瑜因赴孙策之丧留吴之时。

鲁才全:谈谈对鲁肃的评价

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

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0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

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

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笔者按:5资治通鉴6作/保守0二字为是。)江东,以观

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

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0权曰:/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

非所及也。0

上引鲁肃的对策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一是汉室不可复兴;二是曹操不可卒除;三是应在确保江东的基础上观衅而动,乘北方多务之际,先除黄祖,进伐刘表,夺取荆州,然后竟长江之所极,据而有之(这自然应视作包括夺取地处长江上游的益州在内);四是在巩固了整个长江以南的割据后,再建号帝王,图取天下,完成统一大业。

鲁肃的对策,自然是投合孙权的心思的。正因如此,所以在张昭非毁鲁肃,说/肃年少粗疏,未可用0的情况下,/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0然而鲁肃的对策又不仅是为了投合主子,讨得欢心而已;他确有自己独到的政治见解,这突出地表现在对待汉室的态度上。鲁肃所持/汉室不可复兴0的政治见解,不但高出孙权之上,而且和七年后诸葛亮著名的5隆中对6相比较,也实在有高出一筹的

¹地方。从孙权在/密议0中所反映的思想看来,他当时因羽翼未丰,只是想保有江东,尽力一方,以辅汉室,尚缺乏统一全国的进取精神。但鲁肃的一席话对他无疑是起了振奋精神的作用的。诸葛亮在5隆中对6中明确讲过,如果象他设想的那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0[1](卷355诸葛亮传6)这里,汉室可以复兴的思想是十分明白的。如果说在建安十二年打出/兴复汉室0的旗帜以作号召,只是出于斗争策略的需要并非本意的话;那末,在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自汉中北伐前夕的上疏(即有名的5出师表6)中又何以仍然要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0呢?这自然是不能单以策略考虑解释得通的。所以,我们只能认为/兴复汉室0是诸葛亮一贯的思想,是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他所主张重建的仍是刘家的一统天下,只不过是要将汉室皇帝的宝座让刘备这一支系来坐而已。

/汉室不可复兴0的思想早在建安五年鲁肃就提了出来。这一建立在正确估量当时客观斗争形势基础上的政治见解,日后历史的发展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对于鲁肃的这种远见卓识,在孙权的评论中从未提及º,我们自然不能同意其对鲁肃的评价是/允当0的。

建安十三年八月,刘表病死。当时曹操已统一北方,极有可能趁机南下夺取荆州。鲁肃于此时向孙权提出战略性建议。5三国志6卷545鲁肃传6载:

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

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

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

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在此建议中,鲁肃明确指出荆州在战略地位上的重要性,分析刘表新亡后荆州形势发生变化的几种可能性以及应采取的对策。但建议的核心思想乃是以吊丧为名,前去进行多方面的外交活动,/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0。为了赶在曹操的前头,鲁肃在征得孙权同意后立即前往荆州,行至夏口(今武汉市),听说曹操已向荆州逼近,于是星夜兼程。等赶到南郡(今荆州市),得知刘琮已经降曹,刘备正在南逃。值¹薛国中在5诸葛亮与/隆中对06一文中指出:/孙权方面也有他们自己的-隆中对.0,是颇有见识的。见5江汉论坛61980年第1期第

在5三国志6卷545鲁肃传6、5吕蒙传6及卷565吕范传6注引5江表传6中,屡见孙权提到鲁肃的功绩,尤为称道初次相见便语及大81页。º

计。

第21卷第6期 襄樊学院学报 2000年第6期此形势紧急的关头,鲁肃仍然北上,迳至当阳长阪与刘备相会,陈说形势,晓以利害,/劝备与权并力0,刘备自然很高兴地同意了。随后鲁肃与刘备等一道到了夏口。

由是观之,鲁肃于刘表一死,即敏锐地预见到荆州形势必然有变,故而适时地提出了极力争取荆州的各种力量到自己方面来的建议。由于形势急转直下,鲁肃没有可能去作阻止刘琮投降的工作,但经过努力,终于及时有效地争取了刘备,预定的主要目的总算达到了,因而在战略上壮大了自己,争得了主动。孙刘联盟实际上的建立,为稍后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故应视作鲁肃的一大历史功绩。然而多年以来,人们一般都把孙刘联盟的功绩归之于诸葛亮。这固然是因为诸葛亮在5隆中对6里确曾提出过这一战略思想,且在时间上此鲁肃早出了一年。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认为不能将鲁肃的这一重大历史功绩予以忽略。

也许有人要问,为何鲁肃不曾早于诸葛亮提出这一思想呢?大家知道,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思想、战略、方针、计划等的提出只有在社会具备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鲁肃之所以能在建安五年与孙权的/密议0中提出他的一套政治见解,却不能同时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当时的形势是:曹操正忙于和袁绍集团拚死争夺,北方未定,无暇南顾;刘备尚在北方各军阀集团间依违周旋。因此,在孙权方面看来,当时既无联刘抗曹的必要,也无此种可能。官渡之战后,刘备于建安六年转而投靠刘表,寄寓荆州,受到刘表的疑忌而不被重用,只能在暗中求得有限的发展,并未形成一个独立的政治军事实体;曹操则正忙于统一北方,尚未对荆州造成实际威胁。所以鲁肃也不可能于此时提出联刘的主张。及至曹操统一了北方,刘表一死,荆州的形势立即紧张起来,成了各派势力注意的焦点。曹操为积极准备南下荆州,并企图进而扫平江东,正与刘琮暗中勾结。刘备本有可能趁机占据荆州,一则因为自己势单力薄;二则因与刘表父子同宗共族,加之刘表新亡,害怕失云/信义0;三则对刘琮的投降和曹操大军的迅速南下缺乏思想准备,故不仅未能占据荆州,反而被迫仓惶出逃。恰在此时,鲁肃向孙权提出上述建议并亲自出马付诸实行,终于取得联刘的成功。这不能不说是适合时宜的政治举措。

诸葛亮在5隆中对6中虽然提出了/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0的思想,又设想在取得荆、益之后,仍要坚持/外结好孙权0的政策。这诚然表现了诸葛亮的明达事理和深谋远虑。但是,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诸葛亮在提出上述思想主张后并未付诸行动;甚至在曹军大举南下,刘备兵败长阪时,也未能在联吴上主动迈出一步。而主动迈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第一步的,恰恰正是主谋者和积极实践者的鲁肃。鲁肃提出这一思想虽较诸葛亮晚了一年,但在实际行动上却先走了一步。而这一步以于三国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实际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试想,如果孙吴方面不采取这一主动行动,而持观望态度的话;那末,在曹操各个击破的政策下,刘备集团能否逃脱覆灭的命运?孙权集团能否继续保有江东?都是难以逆料的。

我们在上面这样提出问题和论述问题,绝没有一丝一毫要贬低诸葛亮的意思,而只不过是试图客观地说明鲁肃的历史功绩是不应忽视的¹。孙权明明是鲁肃联刘思想和实际行动的赞同者,但在评价鲁肃的功绩时却未能明确指出º,也不能认为是/允当0的。

赤壁战前,曹操挥师南下,降刘琮、败刘备、取江陵,一路之上势如破竹,大有鲸吞刘备、席卷江东之势。刘备在曹操轻骑追击下,放弃南逃计划,渡过汉水,与刘琦合兵一处,先退至夏口,后又接受鲁肃意见,退驻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州市北)。孙权则拥军驻于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观注形势的发展。由于曹操已/破荆州,威震四海0[1](卷355诸葛亮传6),并将顺江东下,刘备、诸葛亮深感形势危急,再也不能不采取外交行动了。于是刘备听从诸葛亮的意见,派亮随同鲁肃前往柴桑拜会孙权,谋求援救。诸葛亮在与孙权的会谈中,一方面用激将法煽起孙权的抗曹热情;一方面又仔细地分析形势,陈述必能破曹的理由,鼓舞胜利的信心,促使孙权克服了某些犹豫不定的思想,坚定了抗曹的决心。诸葛亮此次出使,对于孙刘联合抗¹

º对此,裴松之曾不平地指出:/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0见鲁肃本传裴松之按语。孙权论鲁肃有/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0之语,或即指此。

鲁才全:谈谈对鲁肃的评价

曹阵线的正式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无疑是应当肯定的。但是,孙刘联盟抗曹并非是没有阻力的,阻力主要来自孙权集团内的主降派。在孙权主持的军事会议上,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对于曹操所发出的战争恫吓/莫不响震失色0。他们慑于曹操声威,错误地分析形势,过高地估计了曹操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认为曹操已取得江陵,己方再无天险可凭,加之众寡实在不敌,与其抗曹战败,不如及早请降。一时间,投降派的主张甚嚣尘上,劝孙权迎降的人数占了压倒多数。值此关键时刻,鲁肃挺身而出,对孙权指陈利害,力排众议,极言主战,并建议孙权急速将出使鄱阳的周瑜追回,委以统军重任,迎击曹操。鲁肃这一决策的提出和周瑜的坚决主战,终于克服了内部的重大阻力,使孙权最后下定了抗战的决心,同时也选定了合适的统军主帅,从而保证了孙刘联军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

赤壁之战中,鲁肃作为赞军校尉,协助周瑜、程普,筹画方略,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对于战争的胜利也是功不可没的。

赤壁之战刚一结束,鲁肃最先从前线回来,孙权特地为他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5三国志6卷545鲁肃传6载:

台曹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门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

相迎,足以显卿未?0肃趋进曰:/未也。0众人闻之,无不愕然。就坐,徐举鞭言曰:/愿至尊威德加

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0权抚掌欢笑。

这段趣话,一方面表现出孙权对鲁肃的政治军事才能和所建树的功绩十分敬重,同时也表现出他本人在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对那班主降派自是无形的贬斥;另方面则充分反映了鲁肃统一全国的理想和抱负,这自然是他早在建安五年/密议0中提出的那种思想合乎逻辑的发展。

对于鲁肃在赤壁之战的作用,从前引孙权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是作为鲁肃的优点和长处之一而加以肯定的。陈寿也评说:/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0[1](卷54史臣评语)诚然,周瑜是个极力主战者,并作为统军主帅在赤壁之战中建立了殊功,堪称奇才。但将其与鲁肃等量齐观,似仍有不妥,因为没有分清主次,未能突出鲁肃作为主战派的首领和决策者[3]的应有地位。在这个问题上,陈寿的评论尚不及孙权来得恰当。为5三国志6作注的裴松之于卷545周瑜传6中注引5江表传6后写道:/臣松之以为建计拒曹公,实始鲁肃。于时周瑜使鄱阳,肃劝权呼瑜,瑜使鄱阳还,但与肃暗同,故能共成大勋。本传直云,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瑜摆拨众人之议,独言抗拒之计,了不云肃先有谋,殆为攘肃之善也。0其为鲁肃之抱不平,驳陈寿叙史之失当,甚是得体。[2]

赤壁战后,荆州所辖八郡分别为曹操、刘备和孙权所据有:曹操拥有江北的南阳、章陵二郡;刘备占有江南的武陵、长沙、桂阳和零陵四郡;孙权则据有江北的南郡和江夏二郡。这三大集团都力图巩固已有的地盘,并谋求向外扩展,于是荆州便呈现出微妙的形势。曹操方面对于赤壁战败,南郡丢失,到口的肥肉被人夺去是绝不甘心的,随时都想卷土重来。从刘备方面讲,被隔在江南,向外发展受到阻碍。要想依据5隆中对6所确定的政治路线行事,为夺取荆州、进占益州、实现其政治抱负,当务之急便是要取得居于战略要地的江陵,以作为前进的跳板。但因占据南郡(治江陵)的孙权集团是自己的盟友,为了抗曹,仍需结好,不便以武力强夺(即使是诉诸武力,也未见得能够取胜)。故于建安十五年由刘备亲自出马前往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会见孙权,请求将南郡拨归自己节制。这便是尽人皆知的/刘备借荆州0故事产生的历史背景。在/借地0问题上,孙权集团内部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一种是反对借地,其代表人物是时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的周瑜。他对于要把经过浴血苦战从曹操手中夺得的南郡轻易地交给刘备在思想上想不通,感情上无法接受。从狭隘的集团利益出发他甚至建议孙权/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

[1]目0,并将刘备的虎将关羽、张飞二人分隔开来,/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0。(卷545周瑜传6)可见周瑜等人

不但坚决反对借给刘备土地,而且还想要将刘备集团予以吞并。持另一种意见主张借地的只有鲁肃一人,他是从抗拒曹操这个大局着眼的。史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0经过权

第21卷第6期 襄樊学院学报 2000年第6期

¹衡利弊得失之后,孙权最终采纳了鲁肃的意见,刘备借得了南郡。

鲁肃何以主张借地?孙权又何以接受鲁肃的意见而不采纳周瑜的计策?其间的道理史载甚明。5三国志6卷545鲁肃传6注引5汉晋春秋6曰:

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

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0权即从之。

同书卷5周瑜传6载孙权不用周瑜之计是因为:/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0

据上引二条可知,被视作/英雄0或/枭雄0的刘备,是不大可能一下子就能制服的;而借地给刘备,让其势力有一定的发展,对于孙权集团说来虽有所失,但在当时形势下是最为明智的办法,可以从中收到不少实际的好处。其一,可以巩固孙刘联盟,便于保持自己有利的战略地位;其二,可以缩短战线,避免将自己有限的兵力分散,也有利于摆脱处于曹刘两大集团之间的腹背受敌的处境;其三,使刘备与曹操接境,给曹操树立了一个劲敌,可以牵制曹操的兵力,减轻对自己的军事压力;其四,不致因孙刘不和、相互攻战而令曹操坐收渔人之利。总之,是抓住了/共拒曹公0以图生存和发展这个主要矛盾,因而是唯一正确的策略。

鲁肃主张借地,是与他在赤壁战胜后能客观地分析形势分不开的,也是他/曹操不可卒除0思想的体现。所谓/曹操不可卒除0,即曹操终归要除而又不可能很快除掉,而且单纯自身的力量是不成的,故而要与刘备结盟并保持盟好。正是在这种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思想指导下,于是才有主动联刘、力主抗曹和借地资备等一系列决策的提出和实施。这些举措反映了鲁肃思想的一贯性,体现他为了达到长远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灵活策略和巧妙的斗争艺术。鲁肃以其敏税的政治眼光,综观全局,深谋远虑,不因贪图眼前的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的根本利益,在借地问题上同样是值得称道的。事实上,借地的客观效果是明显的。5三国志6卷545鲁肃传6载:

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寥寥数语,活现出曹操当时的心境,可见所引起的反响之强烈。由于借地,孙刘联盟抗曹的体制得以巩固,对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这样认识问题恐怕是不算过当的。

建安十五年,周瑜病死,鲁肃代瑜领兵。鲁肃自主持孙吴军务开始直至建安二十二年病逝为止,始终坚持与刘备集团结好的政策º。在此期间,孙刘两家在荆州的归属上有过争议,也动过干戈,致使联盟产生了裂痕,但联盟关系总算是维持着。这固然是因为孙刘双方都觉得大敌曹操尚存,确有维系联盟的必要;但与鲁肃的某些处置也不无关系»。及至吕蒙代肃领兵,因袭取江陵,擒杀关羽,导致孙刘联盟公开破裂,那就是后话了。

总之,在鲁肃生前,孙刘联盟抗曹体制的巩固和维持是与借地密切相关的。前述在借地问题上,孙权舍周瑜等人的意见于不取,而接受鲁肃的意见,应该说是很有见识的。他甚至还主动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作夫人,缔结政治婚姻,显然是出于巩固孙刘联盟的同一目的。但是在鲁肃死后,孙权却一反过去之所为,视鲁肃劝他借地资备/是其一短0,这就显得极不公道了。孙权于鲁肃的生前和死后,在借地一事上表现出的不同态度,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为免节生枝蔓,在此不拟讨论。但需要指出的是,孙权基于形势的某种变化,将以往适合时宜的举措加以否定,因而以功为过,以是为非,并影响到对鲁肃的公正评价,这种识人论事的态度显然是不足取的。作为史学家的陈寿不能为鲁肃辩诬,反与孙权苟同,亦不足取。

此外,孙权在肯定吕蒙/图取关羽,胜于子敬0的同时,又指责鲁肃所说的/羽不足忌0是/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0。对此,我们也认为是评价不当的。依鲁肃的智慧才德两论,应该说是出于吕蒙之上的,何以他不去图取关羽呢?原因就在于他要维系住脆弱的孙刘联盟,以便借助关羽所拥有的力量来牵制和抗拒曹操,并非在关羽面前无能为力。明乎此,就可以理解鲁肃在给孙权信中所言/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0的本意了。因此,我们认为鲁肃之不图取关羽,是可以用/非不能也,是不为也0来解释的。

综上所述,鲁肃自建安五年正式投靠孙权开始其政治生涯,直至建安二十二年病逝为止,近二十年间,在/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0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始终为辅佐孙权保有江东,以图削除曹操,进而统一¹

º

»据5三国志#鲁肃传6及5资治通鉴6卷66建安十五年条,刘备实际上借得南郡,是在周瑜病故,鲁肃代瑜领兵之时。5三国志6卷545吕蒙传6称:/初,鲁肃等以为曹公尚存,祸乱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不可失也。0鲁肃本传载:/及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场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0

鲁才全:谈谈对鲁肃的评价

全国的宗旨而尽心竭力,在汉末三国的政治斗争舞台上充当了重要角色,参与演出了一幕又一幕历史话剧。早在与孙权的/密议0中,他就提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政治路线,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又加进了联刘的内容、吊丧结刘、力主抗曹、借地资备、维系盟好等都是这一路线的生动体现。正是由于有了这条路线,再加上他的身体力行,孙刘联盟才得以形成并能够维系,三国鼎立局面始能出现并得以延续。诚然,所有这些决非是鲁肃一人之力,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其间作为政治家和战略家的鲁肃所起的作用是不容抹煞的。尽管由于某些原因,在鲁肃的评价上显得不够公允;更由于后来一些文艺作品的艺术渲染,又致使鲁肃的形象受到不应有的损害。然而我们相信,一旦除去蒙在鲁肃身上的历史灰尘¹,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杰出历史人物的形象,就会以其真实的面目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参考文献:

[1] 陈 寿1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1

[2] 司马光1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1

[3] 刘勉之1论赤壁之战中鲁肃[N].人民日报,1958-01-16;1958-01-171

DiscussingHowtoAppraiseLUSu

LUCai-quan

(DepartmentofPoliticalScienceandHistory,HuaihuaTeachers.college,HuaiHua41800)

Abstract:WhileLUSuwentandsoughtrefugewithSUNQuanintheSthyearofJian-an,heputforwardaseriesofratherall-roundpoliticalline.Soonafter,heperformedalotoffeatsinallyingwithLIUBei,advo-catingtoresistCAOCao,maintainningtheallianceofSUNQuanWithLIUBeiandsoon,buthedidn.tgainfairappraisalfromSUNQuanandhistorianCHENShou,Sohisreputationwasdicredited.Asaoutstandinghistoricpersonage,heshouldgetfairappraisal.

Keywords:LUSu;Feat;Appaisal;ThreeKingdoms¹扫除蒙在鲁肃身上的灰尘,前人已作过有益的工作。参见前揭刘勉之文及王仲荦先生5魏晋南北朝史6上册第77-7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版。

2000年11月襄樊学院学报Nov.,2000 第21卷第6期JournalofXiangfanUniversityVo1.21No.6

谈谈对鲁肃的评价

鲁才全

(怀化师专 政史系,湖南 怀化 418000)

摘要:鲁肃于建安五年投靠孙权伊始,就在与孙权的/密议0中提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政治路

线,后在吊丧结刘、力主抗曹、借地资备、维系孙刘联盟等一系列事件中功勋卓著。但孙权未能给

予全面公正的评价,史学家陈寿也随声附和,致使鲁肃的形象受到不应有的损害。应扫除蒙在鲁

肃身上的历史灰尘,还其杰出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三国;鲁肃;功绩;评价

中图分类号:K23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854(2000)06-0087-06

吕蒙死后,陆逊代吕蒙领兵。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0(卷545吕蒙传6)。上引孙权所论,是其对鲁肃的盖

[1]棺定论。5三国志6的作者陈寿颇同意此说,并认为/孙权之论,优劣允当0。(卷54史臣评语)对鲁肃的上

述评价究竟是否允当?我们以为尚需探讨,以期能对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1]一

鲁肃(公元172年)))217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出身于地主家庭,自幼丧父,与祖母及母亲居家。值东汉末年,天下纷乱,青年鲁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扌票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0[1](卷545鲁肃传6)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为居巢(今安徽巢县)长,[1](卷545周瑜传6)率部下数百人来到东城拜访鲁肃,并求资粮。鲁肃当即指着家中尚存的两个各装三千斛米的之一赠与之。这一慷慨举动令周瑜对其为人处事益发感到惊奇,遂相与定交,结为知己。从此,鲁肃便通过与周瑜的亲密关系很快就登上了汉末政治斗争的舞台,表现出他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

建安五年孙策死,弟孙权统事。周瑜因赴策丧留吴,其时鲁肃亦至吴¹,瑜对肃称孙权可辅,劝其留下服事孙权以求攀龙附凤,鲁肃应允。周瑜又极力向孙权举荐鲁肃,称其/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0周瑜的劝留和举荐获得成功,鲁肃正式投靠孙权,被引为/宾客0

有一番/语及大略帝王之业0的/密议0。5三国志6卷545鲁肃传6载:收稿日期:1999-11-04

作者简介:鲁才全(1938- ),男,湖北应城人,怀化师专政史系教授。

¹[1](卷475孙权传6),于是方据鲁肃本传及5周瑜传6,建安三年,鲁肃不就袁术所署东城长,/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余人,南到居巢就瑜。瑜之东渡,因与同行,留家曲阿。会祖母亡,还葬东城。0/葬毕还曲阿,欲北行。会瑜已徒肃母到吴0。故可推知鲁肃至吴,当在建安五年周瑜因赴孙策之丧留吴之时。

鲁才全:谈谈对鲁肃的评价

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

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0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

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

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笔者按:5资治通鉴6作/保守0二字为是。)江东,以观

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

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0权曰:/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

非所及也。0

上引鲁肃的对策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一是汉室不可复兴;二是曹操不可卒除;三是应在确保江东的基础上观衅而动,乘北方多务之际,先除黄祖,进伐刘表,夺取荆州,然后竟长江之所极,据而有之(这自然应视作包括夺取地处长江上游的益州在内);四是在巩固了整个长江以南的割据后,再建号帝王,图取天下,完成统一大业。

鲁肃的对策,自然是投合孙权的心思的。正因如此,所以在张昭非毁鲁肃,说/肃年少粗疏,未可用0的情况下,/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0然而鲁肃的对策又不仅是为了投合主子,讨得欢心而已;他确有自己独到的政治见解,这突出地表现在对待汉室的态度上。鲁肃所持/汉室不可复兴0的政治见解,不但高出孙权之上,而且和七年后诸葛亮著名的5隆中对6相比较,也实在有高出一筹的

¹地方。从孙权在/密议0中所反映的思想看来,他当时因羽翼未丰,只是想保有江东,尽力一方,以辅汉室,尚缺乏统一全国的进取精神。但鲁肃的一席话对他无疑是起了振奋精神的作用的。诸葛亮在5隆中对6中明确讲过,如果象他设想的那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0[1](卷355诸葛亮传6)这里,汉室可以复兴的思想是十分明白的。如果说在建安十二年打出/兴复汉室0的旗帜以作号召,只是出于斗争策略的需要并非本意的话;那末,在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自汉中北伐前夕的上疏(即有名的5出师表6)中又何以仍然要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0呢?这自然是不能单以策略考虑解释得通的。所以,我们只能认为/兴复汉室0是诸葛亮一贯的思想,是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他所主张重建的仍是刘家的一统天下,只不过是要将汉室皇帝的宝座让刘备这一支系来坐而已。

/汉室不可复兴0的思想早在建安五年鲁肃就提了出来。这一建立在正确估量当时客观斗争形势基础上的政治见解,日后历史的发展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对于鲁肃的这种远见卓识,在孙权的评论中从未提及º,我们自然不能同意其对鲁肃的评价是/允当0的。

建安十三年八月,刘表病死。当时曹操已统一北方,极有可能趁机南下夺取荆州。鲁肃于此时向孙权提出战略性建议。5三国志6卷545鲁肃传6载:

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

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

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

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在此建议中,鲁肃明确指出荆州在战略地位上的重要性,分析刘表新亡后荆州形势发生变化的几种可能性以及应采取的对策。但建议的核心思想乃是以吊丧为名,前去进行多方面的外交活动,/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0。为了赶在曹操的前头,鲁肃在征得孙权同意后立即前往荆州,行至夏口(今武汉市),听说曹操已向荆州逼近,于是星夜兼程。等赶到南郡(今荆州市),得知刘琮已经降曹,刘备正在南逃。值¹薛国中在5诸葛亮与/隆中对06一文中指出:/孙权方面也有他们自己的-隆中对.0,是颇有见识的。见5江汉论坛61980年第1期第

在5三国志6卷545鲁肃传6、5吕蒙传6及卷565吕范传6注引5江表传6中,屡见孙权提到鲁肃的功绩,尤为称道初次相见便语及大81页。º

计。

第21卷第6期 襄樊学院学报 2000年第6期此形势紧急的关头,鲁肃仍然北上,迳至当阳长阪与刘备相会,陈说形势,晓以利害,/劝备与权并力0,刘备自然很高兴地同意了。随后鲁肃与刘备等一道到了夏口。

由是观之,鲁肃于刘表一死,即敏锐地预见到荆州形势必然有变,故而适时地提出了极力争取荆州的各种力量到自己方面来的建议。由于形势急转直下,鲁肃没有可能去作阻止刘琮投降的工作,但经过努力,终于及时有效地争取了刘备,预定的主要目的总算达到了,因而在战略上壮大了自己,争得了主动。孙刘联盟实际上的建立,为稍后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故应视作鲁肃的一大历史功绩。然而多年以来,人们一般都把孙刘联盟的功绩归之于诸葛亮。这固然是因为诸葛亮在5隆中对6里确曾提出过这一战略思想,且在时间上此鲁肃早出了一年。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认为不能将鲁肃的这一重大历史功绩予以忽略。

也许有人要问,为何鲁肃不曾早于诸葛亮提出这一思想呢?大家知道,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思想、战略、方针、计划等的提出只有在社会具备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鲁肃之所以能在建安五年与孙权的/密议0中提出他的一套政治见解,却不能同时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当时的形势是:曹操正忙于和袁绍集团拚死争夺,北方未定,无暇南顾;刘备尚在北方各军阀集团间依违周旋。因此,在孙权方面看来,当时既无联刘抗曹的必要,也无此种可能。官渡之战后,刘备于建安六年转而投靠刘表,寄寓荆州,受到刘表的疑忌而不被重用,只能在暗中求得有限的发展,并未形成一个独立的政治军事实体;曹操则正忙于统一北方,尚未对荆州造成实际威胁。所以鲁肃也不可能于此时提出联刘的主张。及至曹操统一了北方,刘表一死,荆州的形势立即紧张起来,成了各派势力注意的焦点。曹操为积极准备南下荆州,并企图进而扫平江东,正与刘琮暗中勾结。刘备本有可能趁机占据荆州,一则因为自己势单力薄;二则因与刘表父子同宗共族,加之刘表新亡,害怕失云/信义0;三则对刘琮的投降和曹操大军的迅速南下缺乏思想准备,故不仅未能占据荆州,反而被迫仓惶出逃。恰在此时,鲁肃向孙权提出上述建议并亲自出马付诸实行,终于取得联刘的成功。这不能不说是适合时宜的政治举措。

诸葛亮在5隆中对6中虽然提出了/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0的思想,又设想在取得荆、益之后,仍要坚持/外结好孙权0的政策。这诚然表现了诸葛亮的明达事理和深谋远虑。但是,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诸葛亮在提出上述思想主张后并未付诸行动;甚至在曹军大举南下,刘备兵败长阪时,也未能在联吴上主动迈出一步。而主动迈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第一步的,恰恰正是主谋者和积极实践者的鲁肃。鲁肃提出这一思想虽较诸葛亮晚了一年,但在实际行动上却先走了一步。而这一步以于三国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实际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试想,如果孙吴方面不采取这一主动行动,而持观望态度的话;那末,在曹操各个击破的政策下,刘备集团能否逃脱覆灭的命运?孙权集团能否继续保有江东?都是难以逆料的。

我们在上面这样提出问题和论述问题,绝没有一丝一毫要贬低诸葛亮的意思,而只不过是试图客观地说明鲁肃的历史功绩是不应忽视的¹。孙权明明是鲁肃联刘思想和实际行动的赞同者,但在评价鲁肃的功绩时却未能明确指出º,也不能认为是/允当0的。

赤壁战前,曹操挥师南下,降刘琮、败刘备、取江陵,一路之上势如破竹,大有鲸吞刘备、席卷江东之势。刘备在曹操轻骑追击下,放弃南逃计划,渡过汉水,与刘琦合兵一处,先退至夏口,后又接受鲁肃意见,退驻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州市北)。孙权则拥军驻于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观注形势的发展。由于曹操已/破荆州,威震四海0[1](卷355诸葛亮传6),并将顺江东下,刘备、诸葛亮深感形势危急,再也不能不采取外交行动了。于是刘备听从诸葛亮的意见,派亮随同鲁肃前往柴桑拜会孙权,谋求援救。诸葛亮在与孙权的会谈中,一方面用激将法煽起孙权的抗曹热情;一方面又仔细地分析形势,陈述必能破曹的理由,鼓舞胜利的信心,促使孙权克服了某些犹豫不定的思想,坚定了抗曹的决心。诸葛亮此次出使,对于孙刘联合抗¹

º对此,裴松之曾不平地指出:/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0见鲁肃本传裴松之按语。孙权论鲁肃有/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0之语,或即指此。

鲁才全:谈谈对鲁肃的评价

曹阵线的正式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无疑是应当肯定的。但是,孙刘联盟抗曹并非是没有阻力的,阻力主要来自孙权集团内的主降派。在孙权主持的军事会议上,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对于曹操所发出的战争恫吓/莫不响震失色0。他们慑于曹操声威,错误地分析形势,过高地估计了曹操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认为曹操已取得江陵,己方再无天险可凭,加之众寡实在不敌,与其抗曹战败,不如及早请降。一时间,投降派的主张甚嚣尘上,劝孙权迎降的人数占了压倒多数。值此关键时刻,鲁肃挺身而出,对孙权指陈利害,力排众议,极言主战,并建议孙权急速将出使鄱阳的周瑜追回,委以统军重任,迎击曹操。鲁肃这一决策的提出和周瑜的坚决主战,终于克服了内部的重大阻力,使孙权最后下定了抗战的决心,同时也选定了合适的统军主帅,从而保证了孙刘联军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

赤壁之战中,鲁肃作为赞军校尉,协助周瑜、程普,筹画方略,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对于战争的胜利也是功不可没的。

赤壁之战刚一结束,鲁肃最先从前线回来,孙权特地为他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5三国志6卷545鲁肃传6载:

台曹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门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

相迎,足以显卿未?0肃趋进曰:/未也。0众人闻之,无不愕然。就坐,徐举鞭言曰:/愿至尊威德加

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0权抚掌欢笑。

这段趣话,一方面表现出孙权对鲁肃的政治军事才能和所建树的功绩十分敬重,同时也表现出他本人在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对那班主降派自是无形的贬斥;另方面则充分反映了鲁肃统一全国的理想和抱负,这自然是他早在建安五年/密议0中提出的那种思想合乎逻辑的发展。

对于鲁肃在赤壁之战的作用,从前引孙权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是作为鲁肃的优点和长处之一而加以肯定的。陈寿也评说:/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0[1](卷54史臣评语)诚然,周瑜是个极力主战者,并作为统军主帅在赤壁之战中建立了殊功,堪称奇才。但将其与鲁肃等量齐观,似仍有不妥,因为没有分清主次,未能突出鲁肃作为主战派的首领和决策者[3]的应有地位。在这个问题上,陈寿的评论尚不及孙权来得恰当。为5三国志6作注的裴松之于卷545周瑜传6中注引5江表传6后写道:/臣松之以为建计拒曹公,实始鲁肃。于时周瑜使鄱阳,肃劝权呼瑜,瑜使鄱阳还,但与肃暗同,故能共成大勋。本传直云,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瑜摆拨众人之议,独言抗拒之计,了不云肃先有谋,殆为攘肃之善也。0其为鲁肃之抱不平,驳陈寿叙史之失当,甚是得体。[2]

赤壁战后,荆州所辖八郡分别为曹操、刘备和孙权所据有:曹操拥有江北的南阳、章陵二郡;刘备占有江南的武陵、长沙、桂阳和零陵四郡;孙权则据有江北的南郡和江夏二郡。这三大集团都力图巩固已有的地盘,并谋求向外扩展,于是荆州便呈现出微妙的形势。曹操方面对于赤壁战败,南郡丢失,到口的肥肉被人夺去是绝不甘心的,随时都想卷土重来。从刘备方面讲,被隔在江南,向外发展受到阻碍。要想依据5隆中对6所确定的政治路线行事,为夺取荆州、进占益州、实现其政治抱负,当务之急便是要取得居于战略要地的江陵,以作为前进的跳板。但因占据南郡(治江陵)的孙权集团是自己的盟友,为了抗曹,仍需结好,不便以武力强夺(即使是诉诸武力,也未见得能够取胜)。故于建安十五年由刘备亲自出马前往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会见孙权,请求将南郡拨归自己节制。这便是尽人皆知的/刘备借荆州0故事产生的历史背景。在/借地0问题上,孙权集团内部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一种是反对借地,其代表人物是时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的周瑜。他对于要把经过浴血苦战从曹操手中夺得的南郡轻易地交给刘备在思想上想不通,感情上无法接受。从狭隘的集团利益出发他甚至建议孙权/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

[1]目0,并将刘备的虎将关羽、张飞二人分隔开来,/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0。(卷545周瑜传6)可见周瑜等人

不但坚决反对借给刘备土地,而且还想要将刘备集团予以吞并。持另一种意见主张借地的只有鲁肃一人,他是从抗拒曹操这个大局着眼的。史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0经过权

第21卷第6期 襄樊学院学报 2000年第6期

¹衡利弊得失之后,孙权最终采纳了鲁肃的意见,刘备借得了南郡。

鲁肃何以主张借地?孙权又何以接受鲁肃的意见而不采纳周瑜的计策?其间的道理史载甚明。5三国志6卷545鲁肃传6注引5汉晋春秋6曰:

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

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0权即从之。

同书卷5周瑜传6载孙权不用周瑜之计是因为:/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0

据上引二条可知,被视作/英雄0或/枭雄0的刘备,是不大可能一下子就能制服的;而借地给刘备,让其势力有一定的发展,对于孙权集团说来虽有所失,但在当时形势下是最为明智的办法,可以从中收到不少实际的好处。其一,可以巩固孙刘联盟,便于保持自己有利的战略地位;其二,可以缩短战线,避免将自己有限的兵力分散,也有利于摆脱处于曹刘两大集团之间的腹背受敌的处境;其三,使刘备与曹操接境,给曹操树立了一个劲敌,可以牵制曹操的兵力,减轻对自己的军事压力;其四,不致因孙刘不和、相互攻战而令曹操坐收渔人之利。总之,是抓住了/共拒曹公0以图生存和发展这个主要矛盾,因而是唯一正确的策略。

鲁肃主张借地,是与他在赤壁战胜后能客观地分析形势分不开的,也是他/曹操不可卒除0思想的体现。所谓/曹操不可卒除0,即曹操终归要除而又不可能很快除掉,而且单纯自身的力量是不成的,故而要与刘备结盟并保持盟好。正是在这种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思想指导下,于是才有主动联刘、力主抗曹和借地资备等一系列决策的提出和实施。这些举措反映了鲁肃思想的一贯性,体现他为了达到长远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灵活策略和巧妙的斗争艺术。鲁肃以其敏税的政治眼光,综观全局,深谋远虑,不因贪图眼前的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的根本利益,在借地问题上同样是值得称道的。事实上,借地的客观效果是明显的。5三国志6卷545鲁肃传6载:

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寥寥数语,活现出曹操当时的心境,可见所引起的反响之强烈。由于借地,孙刘联盟抗曹的体制得以巩固,对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这样认识问题恐怕是不算过当的。

建安十五年,周瑜病死,鲁肃代瑜领兵。鲁肃自主持孙吴军务开始直至建安二十二年病逝为止,始终坚持与刘备集团结好的政策º。在此期间,孙刘两家在荆州的归属上有过争议,也动过干戈,致使联盟产生了裂痕,但联盟关系总算是维持着。这固然是因为孙刘双方都觉得大敌曹操尚存,确有维系联盟的必要;但与鲁肃的某些处置也不无关系»。及至吕蒙代肃领兵,因袭取江陵,擒杀关羽,导致孙刘联盟公开破裂,那就是后话了。

总之,在鲁肃生前,孙刘联盟抗曹体制的巩固和维持是与借地密切相关的。前述在借地问题上,孙权舍周瑜等人的意见于不取,而接受鲁肃的意见,应该说是很有见识的。他甚至还主动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作夫人,缔结政治婚姻,显然是出于巩固孙刘联盟的同一目的。但是在鲁肃死后,孙权却一反过去之所为,视鲁肃劝他借地资备/是其一短0,这就显得极不公道了。孙权于鲁肃的生前和死后,在借地一事上表现出的不同态度,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为免节生枝蔓,在此不拟讨论。但需要指出的是,孙权基于形势的某种变化,将以往适合时宜的举措加以否定,因而以功为过,以是为非,并影响到对鲁肃的公正评价,这种识人论事的态度显然是不足取的。作为史学家的陈寿不能为鲁肃辩诬,反与孙权苟同,亦不足取。

此外,孙权在肯定吕蒙/图取关羽,胜于子敬0的同时,又指责鲁肃所说的/羽不足忌0是/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0。对此,我们也认为是评价不当的。依鲁肃的智慧才德两论,应该说是出于吕蒙之上的,何以他不去图取关羽呢?原因就在于他要维系住脆弱的孙刘联盟,以便借助关羽所拥有的力量来牵制和抗拒曹操,并非在关羽面前无能为力。明乎此,就可以理解鲁肃在给孙权信中所言/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0的本意了。因此,我们认为鲁肃之不图取关羽,是可以用/非不能也,是不为也0来解释的。

综上所述,鲁肃自建安五年正式投靠孙权开始其政治生涯,直至建安二十二年病逝为止,近二十年间,在/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0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始终为辅佐孙权保有江东,以图削除曹操,进而统一¹

º

»据5三国志#鲁肃传6及5资治通鉴6卷66建安十五年条,刘备实际上借得南郡,是在周瑜病故,鲁肃代瑜领兵之时。5三国志6卷545吕蒙传6称:/初,鲁肃等以为曹公尚存,祸乱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不可失也。0鲁肃本传载:/及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场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0

鲁才全:谈谈对鲁肃的评价

全国的宗旨而尽心竭力,在汉末三国的政治斗争舞台上充当了重要角色,参与演出了一幕又一幕历史话剧。早在与孙权的/密议0中,他就提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政治路线,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又加进了联刘的内容、吊丧结刘、力主抗曹、借地资备、维系盟好等都是这一路线的生动体现。正是由于有了这条路线,再加上他的身体力行,孙刘联盟才得以形成并能够维系,三国鼎立局面始能出现并得以延续。诚然,所有这些决非是鲁肃一人之力,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其间作为政治家和战略家的鲁肃所起的作用是不容抹煞的。尽管由于某些原因,在鲁肃的评价上显得不够公允;更由于后来一些文艺作品的艺术渲染,又致使鲁肃的形象受到不应有的损害。然而我们相信,一旦除去蒙在鲁肃身上的历史灰尘¹,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杰出历史人物的形象,就会以其真实的面目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参考文献:

[1] 陈 寿1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1

[2] 司马光1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1

[3] 刘勉之1论赤壁之战中鲁肃[N].人民日报,1958-01-16;1958-01-171

DiscussingHowtoAppraiseLUSu

LUCai-quan

(DepartmentofPoliticalScienceandHistory,HuaihuaTeachers.college,HuaiHua41800)

Abstract:WhileLUSuwentandsoughtrefugewithSUNQuanintheSthyearofJian-an,heputforwardaseriesofratherall-roundpoliticalline.Soonafter,heperformedalotoffeatsinallyingwithLIUBei,advo-catingtoresistCAOCao,maintainningtheallianceofSUNQuanWithLIUBeiandsoon,buthedidn.tgainfairappraisalfromSUNQuanandhistorianCHENShou,Sohisreputationwasdicredited.Asaoutstandinghistoricpersonage,heshouldgetfairappraisal.

Keywords:LUSu;Feat;Appaisal;ThreeKingdoms¹扫除蒙在鲁肃身上的灰尘,前人已作过有益的工作。参见前揭刘勉之文及王仲荦先生5魏晋南北朝史6上册第77-7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版。


相关文章

  • 新自我新认识
  • <新自我新认识>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地自我整体形象.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查看


  • [孙权劝学]知识点归纳
  • <孙权劝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 ...查看


  • 作文教学中的盲点及对策
  • 作文教学中的盲点及对策 湖北省武穴市百汇学校 项务云 作文教学一直都是我们语教师高度重视和不断研究思考的问题.新课改中有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至力于作文教学改革的探索,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值得借鉴学习.但笔者发现在众多的作文教学研究中 ...查看


  • 草船借箭1
  •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委托""轻易&quo ...查看


  •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名著的解读策略
  •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名著的解读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名著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 才能开展好名著节选部分的教学呢?笔者试图以案例的方式来谈谈 如何解读名著节选部分. 一.深入研究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准确解读 每个历史事件,都有着特定 ...查看


  • [孙权劝学]复习资料my
  • <孙权劝学>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此书是司马光 主持编纂的一部编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 ,陕州夏县人,北宋 政治家, 史学 家,出自本课的两个成语:吴下阿 ...查看


  •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 ...查看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及课外古诗词前五首试卷
  • 文言文一课一测(七下三) 班级_____座号____姓名______成绩______ 一.阅读<孙权劝学>完成以下各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 ...查看


  • 友谊主题班会
  • 主题:友谊地久天长 教育目标:1.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珍惜友谊 2.促进学生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关系,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3.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班会过程: 男:人生什么是最温暖? 女:不是寒冬的炉火,不是三月的春风,而是友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