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在九千年漫漫文明路上,台州的先民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
本周起,CCTV4《国宝档案》栏目将连续5天,为您讲述台州与文物的故事。
法治之下,
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
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
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
也没有铁帽子王。
这段话见诸《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
这段话中用了两个典故来指代某些职位很高希望享有司法特权的人。那么,什么是丹书铁券?
丹书铁券
民间俗称免死牌,是皇帝赐给王侯功臣有某种特权的凭证,用丹砂写在铁制的契券上,传于子孙后代。
丹书铁券为什么被称作国宝?
最著名的丹书铁券,又称“钱镠铁券”,是唐代最后一个皇帝唐昭宗李晔赐给钱镠的免死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铁券,也是目前中国保存下来的唯一的唐代铁券实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钱镠铁券:藏于台州的稀世珍宝
”
这具铁券制作于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八月,长得像瓦片,不是寻常电视里出现的方方正正的牌子,虽留存千余年,但仍“铁色如墨,并无锈滥,而丹书灿然,光彩夺目,尚如新制”。
铁券上镶嵌着333字诏书,包括钱镠的爵衔、官职、邑地和据以受封的功绩,还特别说明对钱镠本人可以免除9次死罪,其子孙后代可以免除3次死罪。
唐朝初期,免死牌只能免死1死,后来越来越多,最多达到10次。由此可见,钱镠铁券已经算是铁券中的战斗机了!
那么,这个历经千年的国宝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和台州又有什么联系呢?
流传千年 六位天子七次御览
免死牌的主人,钱镠,杭州临安人。
公元896年5月,因钱镠平定叛乱有功,唐昭宗赐予金书铁券以示表彰。
按理说,皇帝派大臣平乱是常有的事,为什么钱镠能获得如此的嘉奖呢?
这和当时的国家形式有关,唐昭宗统治时期,唐朝已摇摇欲坠,各地势力纷纷拥兵自重,唐昭宗头疼啊:到处在造反,而朝廷又打不过,眼看着大唐江山就要断送在自己手里,他心急如焚,夜不能寐。钱镠在这种情况下向自己表忠心,自然要“顶格”嘉奖。
得到铁券后,钱镠便将它供在杭州的钱氏祖庙里。
一百年后,宋太宗对这块前朝留下来的免死牌很感兴趣,想一睹真容,于是铁券辗转来到汴梁。
又百年之后,北宋灭亡,钱氏后人钱忱带着铁券一路南迁来到临海,铁券成为钱氏的镇宅之宝,在临海一放就是八百多年。
这期间,铁券神秘消失了50多年,重新出现时右下角多了一处明显的伤痕。这只是它的第一次失踪。根据历史记载,这块“命运多舛”的铁券曾有三次这样的遭遇,幸运的是,每次都能化险为夷,重新回到主人手里。
时间辗转到了明朝,由于盛名在外,明太祖朱元璋也对它好奇不已,想一睹真容。
当时,朱元璋想仿效古帝王表彰开国功臣,赐开国功臣以铁券,但没人知道铁券长啥样,听大臣说临海有一块唐朝留下来的铁券,便立刻派人去取了送到京城。这是300多年来,钱镠铁券第一次离开台州。
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皇帝对钱镠铁券感兴趣——它曾七登天子之廷,受宋太宗赵匡义、宋仁宗赵祯、宋神宗赵顼、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和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等六位皇帝御览。其中朱元璋曾御览两次,乾隆更是在御览后赐特制宝匣一只,又亲自题诗“观钱镠铁券歌”一并赏赐。
从五代到明朝初年,钱镠铁券在钱氏手里收藏了五百年,却一直没有派上过用场,人们似乎也不清楚它到底管不管用。
直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它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使用。
钱氏后人钱用勤犯了什么罪需要使用铁券?更换了几个朝代,为什么朱元璋还会因为钱镠铁券而免除了其后人的死罪?那几次失而复得的背后有哪些故事,它身上的伤痕从何而来……这块铁券身上,还有太多秘密等待探寻。
12月16日晚16:45(周五),《国宝档案》将播出赤城寻珍系列最后一集《金书铁券》,为我们讲诉这件传奇珍宝背后的故事。
《国宝档案》
”
栏目介绍
《国宝档案》栏目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一档集权威性、故事性、观赏性的日播栏目。
通过对国宝级文物的去向和传承轨迹进行实地跟踪拍摄,以强烈的纪实感和现场感给观众第一手的资料,带领观众走近国宝,探寻国宝的秘密。从2011年起,多次被评为中央电视台“品牌栏目”。
拍摄花絮
钱氏家族纪念馆位于临海。
一大早,摄制组便来到这里,开始一天的拍摄。
馆内高高悬挂的“忠孝之家”四字匾额,由宋高宗赵构题写。钱镠的忠义成为钱氏家族的家训,一直延续下去。
编导说
”
蔡毕统
免死牌这个故事体现了忠君爱国思想,钱氏之所以强盛,忠君爱国的祖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本次国宝档案台州系列节目涵盖了汉朝、唐朝、明朝、近代跨越两千年的故事,基本上,从这些节目里,也可以管窥中国文明发展的一些脉络。
台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在九千年漫漫文明路上,台州的先民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
本周起,CCTV4《国宝档案》栏目将连续5天,为您讲述台州与文物的故事。
法治之下,
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
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
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
也没有铁帽子王。
这段话见诸《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
这段话中用了两个典故来指代某些职位很高希望享有司法特权的人。那么,什么是丹书铁券?
丹书铁券
民间俗称免死牌,是皇帝赐给王侯功臣有某种特权的凭证,用丹砂写在铁制的契券上,传于子孙后代。
丹书铁券为什么被称作国宝?
最著名的丹书铁券,又称“钱镠铁券”,是唐代最后一个皇帝唐昭宗李晔赐给钱镠的免死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铁券,也是目前中国保存下来的唯一的唐代铁券实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钱镠铁券:藏于台州的稀世珍宝
”
这具铁券制作于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八月,长得像瓦片,不是寻常电视里出现的方方正正的牌子,虽留存千余年,但仍“铁色如墨,并无锈滥,而丹书灿然,光彩夺目,尚如新制”。
铁券上镶嵌着333字诏书,包括钱镠的爵衔、官职、邑地和据以受封的功绩,还特别说明对钱镠本人可以免除9次死罪,其子孙后代可以免除3次死罪。
唐朝初期,免死牌只能免死1死,后来越来越多,最多达到10次。由此可见,钱镠铁券已经算是铁券中的战斗机了!
那么,这个历经千年的国宝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和台州又有什么联系呢?
流传千年 六位天子七次御览
免死牌的主人,钱镠,杭州临安人。
公元896年5月,因钱镠平定叛乱有功,唐昭宗赐予金书铁券以示表彰。
按理说,皇帝派大臣平乱是常有的事,为什么钱镠能获得如此的嘉奖呢?
这和当时的国家形式有关,唐昭宗统治时期,唐朝已摇摇欲坠,各地势力纷纷拥兵自重,唐昭宗头疼啊:到处在造反,而朝廷又打不过,眼看着大唐江山就要断送在自己手里,他心急如焚,夜不能寐。钱镠在这种情况下向自己表忠心,自然要“顶格”嘉奖。
得到铁券后,钱镠便将它供在杭州的钱氏祖庙里。
一百年后,宋太宗对这块前朝留下来的免死牌很感兴趣,想一睹真容,于是铁券辗转来到汴梁。
又百年之后,北宋灭亡,钱氏后人钱忱带着铁券一路南迁来到临海,铁券成为钱氏的镇宅之宝,在临海一放就是八百多年。
这期间,铁券神秘消失了50多年,重新出现时右下角多了一处明显的伤痕。这只是它的第一次失踪。根据历史记载,这块“命运多舛”的铁券曾有三次这样的遭遇,幸运的是,每次都能化险为夷,重新回到主人手里。
时间辗转到了明朝,由于盛名在外,明太祖朱元璋也对它好奇不已,想一睹真容。
当时,朱元璋想仿效古帝王表彰开国功臣,赐开国功臣以铁券,但没人知道铁券长啥样,听大臣说临海有一块唐朝留下来的铁券,便立刻派人去取了送到京城。这是300多年来,钱镠铁券第一次离开台州。
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皇帝对钱镠铁券感兴趣——它曾七登天子之廷,受宋太宗赵匡义、宋仁宗赵祯、宋神宗赵顼、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和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等六位皇帝御览。其中朱元璋曾御览两次,乾隆更是在御览后赐特制宝匣一只,又亲自题诗“观钱镠铁券歌”一并赏赐。
从五代到明朝初年,钱镠铁券在钱氏手里收藏了五百年,却一直没有派上过用场,人们似乎也不清楚它到底管不管用。
直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它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使用。
钱氏后人钱用勤犯了什么罪需要使用铁券?更换了几个朝代,为什么朱元璋还会因为钱镠铁券而免除了其后人的死罪?那几次失而复得的背后有哪些故事,它身上的伤痕从何而来……这块铁券身上,还有太多秘密等待探寻。
12月16日晚16:45(周五),《国宝档案》将播出赤城寻珍系列最后一集《金书铁券》,为我们讲诉这件传奇珍宝背后的故事。
《国宝档案》
”
栏目介绍
《国宝档案》栏目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一档集权威性、故事性、观赏性的日播栏目。
通过对国宝级文物的去向和传承轨迹进行实地跟踪拍摄,以强烈的纪实感和现场感给观众第一手的资料,带领观众走近国宝,探寻国宝的秘密。从2011年起,多次被评为中央电视台“品牌栏目”。
拍摄花絮
钱氏家族纪念馆位于临海。
一大早,摄制组便来到这里,开始一天的拍摄。
馆内高高悬挂的“忠孝之家”四字匾额,由宋高宗赵构题写。钱镠的忠义成为钱氏家族的家训,一直延续下去。
编导说
”
蔡毕统
免死牌这个故事体现了忠君爱国思想,钱氏之所以强盛,忠君爱国的祖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本次国宝档案台州系列节目涵盖了汉朝、唐朝、明朝、近代跨越两千年的故事,基本上,从这些节目里,也可以管窥中国文明发展的一些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