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文章的教学策略

叙事性文章的教学策略

汉语有丰富的故事资源,这不需要多讲。故事的价值并不止于故事本身,它是一个意义的世界。语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经由故事引向它背后的意义世界。下面是我在叙事性文章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第 一,叙事性文章的教学首先应该关注人情世故,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借一条小狗被自己送到医院解剖,反映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世态,同时 巴金也毫无情面的解剖了自己,拷问了自己的灵魂。鲁迅先生在《祝福》中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严酷的生存状况。一个语文老师决不能 让学生淹没在故事的迷雾中,而应该拨云见日,让学生通过故事洞见时代的本质。

第 二,叙事性文章的教学必须关注人性。伟大的作品并不着力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通过情节的展开,淋漓尽致地去描绘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没有复杂的 情节,它用传神的笔触刻画了桑地亚哥的风采、神韵,塑造了一个硬汉子的形象,借以表达海明威的人生哲学——人可以被消灭,却不可以被打败。欧·亨利的《警 察与赞美诗》里写到苏比屡次想被警察逮捕,都未能如愿。忽然,他听到教堂里传来赞美诗的声音,随着庄严神圣的乐曲,他的被扭曲的人性一下子苏醒了。这些故 事都放射着人性的光芒,一个理想的课堂应当是教师和学生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中,而教师理所当然是这样的课堂的设计者,引导者。

第 三,叙事性文章的教学必须融入激情。经典叙事性文章都是包含感情的,阅读者决不可以置身事外,做客观冷静的解读。而要做到不置身事外,教师首先必须进入角 色。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时候,江洲司马连青衫都湿了,你怎么可以无动于衷呢?在学习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时候,艾青对保姆的深挚的爱和 感激,超过了对他的亲生父母,对此,你又怎能不受感染?忽视感情,造成课堂沉闷,像一潭死水,其结果决不仅仅是课堂不活跃的问题,而是很容易造成学生精神 的畸形发展,使学生的情感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叙事性文章有如此丰富的情感资源,一个教师如不充分利用,不仅是愚蠢的,而且也是严重失职。

第 四,叙事性文章的教学必须进入细节。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忽视细节。凌空蹈虚,搞宏大叙事,这种情况只能培养粗枝大叶的人。语文之美,故事之美在于细节。错过 了细节,也就错过了语文最美的风景,也就错过了欣赏、学习的机会,错过了成长。我在讲《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特别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但竟在执政府 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去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 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的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鲁迅先生为什么不厌其详地描写三位爱国学生被残 杀的经过呢?其实是大有深意的:弹从背部入的细节,表明卫队是从背后射杀学生的,驳斥了说请愿者是“暴徒”的流言,张静淑、杨德群救助中弹的刘和珍却被射 杀、张静淑连中四弹以及杨德群受伤后又被猛击两棍的细节,则说明了卫队的暴行“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

以上主要从教学内容方面谈的,在教学方法上,还应特别强调调动学生的想象和体验。

深 刻理解一个故事,是离不开想象力的。想象一个故事,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比如莫泊桑的《项链》,从借项链,到戴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哪一个环

节能离开想 象?正是有路瓦栽夫人那样的虚荣,才会有借项链;路瓦栽夫人戴上项链在舞会上出尽风头,以至忘乎所以,才会有丢项链的事情发生;而以路瓦栽夫妇的好面子, 丢了项链是决不会赖帐的,于是才会有赔项链,而对于一个他们这样的家庭,赔项链又谈何容易!他们为此付出了十年艰辛,这真是一朝风光,十年辛苦,故事承载 的意义何其深刻!

会 讲故事的高手决不把故事的来龙去脉都说透,而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而调动读者想象的过程,不仅是使故事完整的过程,还是一个创造意义的过程。《红楼 梦》中写宝玉挨打之后,黛玉的眼睛肿的像桃似的,这一个“眼睛肿得像桃似的”的细节,足以让读者想象到,黛玉不仅哭得伤心,而且哭了很久。鲁迅先生的《孔 乙己》的结尾部分,并没有明确告诉读者孔乙己是死是活,只写了孔乙己一直欠着酒店十九个钱,而孔乙己是从不拖欠酒账的。我们完全有理由想象到,孔乙己的结 局肯定不妙,即使是活着,也比死强不了多少。能够想到这一点,对这个故事已经足够了。

一个语文老师必须把学生引入想象,否则故事就会只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只有运用想象,才可以复活故事,复活故事背后的意义。

关 于体验,它强调阅读者必须把自己摆放到阅读过程中去。前面说的融入感情,是从教学内容方面说的,其实从教学方法上讲,也必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故事高手 总是把读者引入一种生活,特别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对这种生活,你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而更需要一份“切己体察”。《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有一段负荆请 罪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和以国事为重的高风亮节。宽容之类的美德,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感受、领会、体验的问题。一个人认识到宽容不 如体验到宽容,因为认识对象是外在于人的,只有体验到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长期偏重理性、认识,忽视人的感受、体验,不知错过了多少美丽的风 景,错过多少成长的机缘。

总 之,故事里承载着人情、人性,包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语文教师必须把学生引向美丽的人文世界。当然这种引导应当是自然而然的,是从故事自然引申的,而不是 像过去那样硬性拔高;而调动学生的想象、体验恰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只有让学生想象、体验故事,故事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故事只有进入学生的 心灵,才有可能促成学生言语、思维和精神的同步发展。

2007-12-20

该文刊于《河北教育(基教版)》2008年6期

叙事性文章的教学策略

汉语有丰富的故事资源,这不需要多讲。故事的价值并不止于故事本身,它是一个意义的世界。语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经由故事引向它背后的意义世界。下面是我在叙事性文章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第 一,叙事性文章的教学首先应该关注人情世故,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借一条小狗被自己送到医院解剖,反映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世态,同时 巴金也毫无情面的解剖了自己,拷问了自己的灵魂。鲁迅先生在《祝福》中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严酷的生存状况。一个语文老师决不能 让学生淹没在故事的迷雾中,而应该拨云见日,让学生通过故事洞见时代的本质。

第 二,叙事性文章的教学必须关注人性。伟大的作品并不着力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通过情节的展开,淋漓尽致地去描绘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没有复杂的 情节,它用传神的笔触刻画了桑地亚哥的风采、神韵,塑造了一个硬汉子的形象,借以表达海明威的人生哲学——人可以被消灭,却不可以被打败。欧·亨利的《警 察与赞美诗》里写到苏比屡次想被警察逮捕,都未能如愿。忽然,他听到教堂里传来赞美诗的声音,随着庄严神圣的乐曲,他的被扭曲的人性一下子苏醒了。这些故 事都放射着人性的光芒,一个理想的课堂应当是教师和学生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中,而教师理所当然是这样的课堂的设计者,引导者。

第 三,叙事性文章的教学必须融入激情。经典叙事性文章都是包含感情的,阅读者决不可以置身事外,做客观冷静的解读。而要做到不置身事外,教师首先必须进入角 色。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时候,江洲司马连青衫都湿了,你怎么可以无动于衷呢?在学习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时候,艾青对保姆的深挚的爱和 感激,超过了对他的亲生父母,对此,你又怎能不受感染?忽视感情,造成课堂沉闷,像一潭死水,其结果决不仅仅是课堂不活跃的问题,而是很容易造成学生精神 的畸形发展,使学生的情感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叙事性文章有如此丰富的情感资源,一个教师如不充分利用,不仅是愚蠢的,而且也是严重失职。

第 四,叙事性文章的教学必须进入细节。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忽视细节。凌空蹈虚,搞宏大叙事,这种情况只能培养粗枝大叶的人。语文之美,故事之美在于细节。错过 了细节,也就错过了语文最美的风景,也就错过了欣赏、学习的机会,错过了成长。我在讲《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特别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但竟在执政府 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去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 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的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鲁迅先生为什么不厌其详地描写三位爱国学生被残 杀的经过呢?其实是大有深意的:弹从背部入的细节,表明卫队是从背后射杀学生的,驳斥了说请愿者是“暴徒”的流言,张静淑、杨德群救助中弹的刘和珍却被射 杀、张静淑连中四弹以及杨德群受伤后又被猛击两棍的细节,则说明了卫队的暴行“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

以上主要从教学内容方面谈的,在教学方法上,还应特别强调调动学生的想象和体验。

深 刻理解一个故事,是离不开想象力的。想象一个故事,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比如莫泊桑的《项链》,从借项链,到戴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哪一个环

节能离开想 象?正是有路瓦栽夫人那样的虚荣,才会有借项链;路瓦栽夫人戴上项链在舞会上出尽风头,以至忘乎所以,才会有丢项链的事情发生;而以路瓦栽夫妇的好面子, 丢了项链是决不会赖帐的,于是才会有赔项链,而对于一个他们这样的家庭,赔项链又谈何容易!他们为此付出了十年艰辛,这真是一朝风光,十年辛苦,故事承载 的意义何其深刻!

会 讲故事的高手决不把故事的来龙去脉都说透,而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而调动读者想象的过程,不仅是使故事完整的过程,还是一个创造意义的过程。《红楼 梦》中写宝玉挨打之后,黛玉的眼睛肿的像桃似的,这一个“眼睛肿得像桃似的”的细节,足以让读者想象到,黛玉不仅哭得伤心,而且哭了很久。鲁迅先生的《孔 乙己》的结尾部分,并没有明确告诉读者孔乙己是死是活,只写了孔乙己一直欠着酒店十九个钱,而孔乙己是从不拖欠酒账的。我们完全有理由想象到,孔乙己的结 局肯定不妙,即使是活着,也比死强不了多少。能够想到这一点,对这个故事已经足够了。

一个语文老师必须把学生引入想象,否则故事就会只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只有运用想象,才可以复活故事,复活故事背后的意义。

关 于体验,它强调阅读者必须把自己摆放到阅读过程中去。前面说的融入感情,是从教学内容方面说的,其实从教学方法上讲,也必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故事高手 总是把读者引入一种生活,特别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对这种生活,你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而更需要一份“切己体察”。《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有一段负荆请 罪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和以国事为重的高风亮节。宽容之类的美德,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感受、领会、体验的问题。一个人认识到宽容不 如体验到宽容,因为认识对象是外在于人的,只有体验到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长期偏重理性、认识,忽视人的感受、体验,不知错过了多少美丽的风 景,错过多少成长的机缘。

总 之,故事里承载着人情、人性,包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语文教师必须把学生引向美丽的人文世界。当然这种引导应当是自然而然的,是从故事自然引申的,而不是 像过去那样硬性拔高;而调动学生的想象、体验恰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只有让学生想象、体验故事,故事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故事只有进入学生的 心灵,才有可能促成学生言语、思维和精神的同步发展。

2007-12-20

该文刊于《河北教育(基教版)》2008年6期


相关文章

  •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课中的文体意识渗1
  •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课中的文体意识渗透 语文组交流材料 李桂贞 各位老师大家好: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阅读量越来越大,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表达特点,所以我们共同制定了这个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文体意识的研究> . 一 ...查看


  • 语文教学目标与策略
  • 今天是五一小长假的第二天,有时间给大家整理一些语文方面的内容,或许对大家在语文教学方面有作用: (一) 专   题 教学策略关键词 识字教学 "强调复现"."渗透方法"."激发兴趣" ...查看


  • 中年级复述策略
  • 中年级复述策略 <现代汉语词典>中"复述"的解释有两个,一为"把自己或别人说过的话重复一遍",二为"语文教学练习之一,让学生把读物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由此可见,在语 ...查看


  • 散文教学策略
  • 散文教学策略的创新分析 (2013-04-18 17:10:56) 转载▼ 分类: 关于教育 散文这种文体的课文,在我们小学教科书中分布很多,占有非常显著的位置,这充分说明这种文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价值.那么这种文体的课文究竟该怎样进行教学 ...查看


  • 幼儿园散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幼儿园散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作者:徐卫华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3年第08期 摘 要:幼儿散文作为特殊的题材,它的教学方法应该不同于幼儿故事教学.而教师 ...查看


  • 少年王冕磨课资料1
  • 少年王冕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王冕(miǎn)是元末明初人,他的家乡在今天的浙江诸暨(jì).王冕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靠母亲做些针线活供他读书. 眼看三个年头过去,王冕已经十岁了.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 ...查看


  • 崔峦先生谈语文教学策略
  • 崔峦先生谈语文教学策略 贺现龙 推荐 一天半的活动,我的感受很深. 第一点感受,昨天停电了.衷心感谢河南省郑州市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孩子们,感谢周密的准备.周到的服务,感谢你们给了三位上课老师难得的一次机会.三位老师从容自信,为我们呈现了三节原 ...查看


  • 散文解读与有效教学策略选择
  •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如何走出一条多快好省的语文教学之路,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语文教育界的难题.所以我们真正关注的不是一节课,而是整个课程.可以通过钻研带有共性特点的课型推动有效教学,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以<济南的冬天>为 ...查看


  • 一.我的母亲(说课稿)
  • <我的母亲>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老舍先生的名作<我的母亲>,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语文新教材基础模块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单元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探究写人记事类散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