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部沙尘暴现状_成因与防治对策

第12卷第5期2005年10月水土保持研究

R esearch of So il and W ater Conservati on . 12 N o . 5V o l

O ct . , 2005

中国北部沙尘暴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

高国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杨陵 712100)

摘 要:分析了中国北部荒漠化与沙尘暴产生的根源, , 认为农田和草地沙化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关键词:荒漠化; 沙尘暴;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P 445. 4     文献标识码:A ) 0520178203

of Sandstorm i n North Ch i na

GAO Guo 2x i ong

(orthw est S ci 2tech U niversity of A g ricu ltu re and F orestry , Y ang ling , S haanx i 712100, Ch ina )

Abstract :T he o rigin of desertificati on and dust sto r m in no rth of Ch ina is analyzed , the counter m easures and the study

directi on of p reventing desertificati on and dust sto r m are put fo r w ard , and it is emphasized that far m land and grassland desertificati on should be the focus of study in the future .

Key words :desertificati on ; dust sto r m ; p reventing counter m easures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 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中国作为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对荒漠化的形成、发展及控制给予了高度重视, 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荒漠化的发展, 沙尘暴危害已严重危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因而控制沙漠化和沙尘暴已成为中国当前乃至今后的一段时期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

工矿、

交通道路建设等活动, 加速了荒漠化发展进程和危害程度, 形成中国北方荒漠化的特点, 据统计由于人为因素诱发导致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占中国北方现代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4. 5%以上(表2) 。

1 中国荒漠化与沙尘暴成因

1. 1 中国荒漠化类型及分布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规定的指标, 中国可能发生荒漠化的范围为东经74°~119°, 北纬19°~49°, 涉及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71个县(市) 、旗, 总面积达331. 7万km 2, 现已实际发生荒漠化的土地面积达262. 2万华北、东北的km 2, 占国土面积的27. 3%, 主要分布于西北、

干旱、半干旱区和亚湿润的干旱区(见图1) 。中国荒漠化类型按其主要成因划分, 主要有风蚀、水蚀、冻融和盐渍荒漠化等几种类型(见表1) , 分别占荒漠化总面积的61. 3%, 7. 8%, 13. 8%, 8. 9%, 其它类型荒漠化面积占

[1]

8. 2%。

1. 2 荒漠化与沙尘暴成因

荒漠化与沙尘暴的形成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其中干旱大风为荒漠化与沙尘暴的形成创造了动力条件, 裸露的地表和丰富的沙质土壤提供了物质基础, 而人为不合理的经济开发则在荒漠化形成过程中, 起到了加速、推进作用。由于人们滥砍滥伐, 过度垦殖, 超载过牧, 不合理灌溉用水及城镇、

图1 中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图表1 中国荒漠化类型及面积

荒漠化类型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盐渍荒漠化其 它合 计

面积 万km 2

160. 720. 536. 323. 321. 4262. 2

①收稿日期:2004208222

 作者简介:高国雄(1969-) , 男, 陕西清涧人, 副教授, 主要从事荒漠化防治教学与研究工作。

第4期高国雄:中国北部沙尘暴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

表2 现代荒漠化土地成因

荒漠化土地成因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

占现代荒漠化总面积 %

23. 329. 332. 48. 60. 85. 5

・179・

城镇工矿交通建设

风蚀迁移

2 中国北方沙尘暴发生频率及输移路径

2. 1 沙尘暴发生频率

据有关资料显示, 程建设, , 不断扩展, 20年扩大15602, 年代中期平均每年扩大2100km 2, , 每年荒漠化面积扩展速度已

[2,3]

达2460km 2。

由于荒漠化的扩展, 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导致沙尘暴

频繁发生, 据统计自1952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共计发生大的沙尘暴70余次, 其中50年代5次, 60年代8次, 70年代13次, 80年14次, 90年代23次。特别是近几年来沙尘暴发生更为频繁, 据有关报道2000年至今已发生16次较大沙尘暴, 造成了严重损失[3,4, 7]。2. 2 沙尘暴源区及传输路径

经多年的观察, 目前已初步确定我国北方冬春季沙尘暴源区有两类五大源区(见表3) 。境内源区主要有三个, 即内阿拉善中蒙边界地区() 、。, 年通过卫星、气象32次扬尘及沙尘暴事件, 后移入到我国境内, 占56%, 这些沙尘暴在形成初期其规模和沙尘量一般并不是很大, 而是在移动途中, 受地形、地段、气温、气候及沙源等影响逐渐加强, 形成强大的沙尘暴, 造成环境灾害; 另外14次发生于我国内蒙古境内, 占44%[5]

    图2 中国北方沙尘暴发生频率               图3 中国荒漠化扩展速率

表3 中国北方沙尘暴源区及传输路径hm 2农田受到风蚀水蚀影响, 其中66. 7万hm 2耕地沦为沙

沙尘暴起源

北部:二连浩特-浑善达克盆地西部-朱日禾

西北部:阿拉善中蒙边境荒漠—乌境内

拉特中、后旗—河西走廊西部:哈密 芒崖

蒙古东南部荒漠

境外

哈萨克斯坦东部荒漠

→接境内传输路径

传输路径

四子王旗→化德→张北→张家口→宣化→北京贺兰山南、北→毛乌素沙地 乌兰布和沙漠→呼和浩特→大同→张家口→北京

河西走廊→银川 西安→大同 太原→北京 南京

地, 平均每年丧失耕地1. 5万hm 2, 每年减少粮食30亿kg , 相当于750万人一年的口粮; 约有1. 4亿hm 2草地退化, 其中有235. 3万hm 2草地变成沙地, 平均每年减少草地5. 2万

hm 2。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损失达540亿元, 相当

于西北5省区1996年财政收入的3倍。20世纪以来造成重大损失的沙尘暴达70多次, 如“93・5・5”沙尘暴造成116

人死亡或失踪, 264人受伤, 12万头(只) 牲畜损失, 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1. 7万hm 2, 直接损失5. 4亿元; “96・5・29”沙尘暴袭击甘肃酒泉地区, 造成5人死亡, 3330hm 2棉花受损, 248. 7hm 2林果受灾, 2660座温棚损失, 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 “98・4・18”沙尘暴在新疆瞬时风力达到12级, 造成6人死亡, 44人失踪, 256人受伤[5,6]。

2. 3 荒漠化与沙尘暴的危害

荒漠化是一项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影响发生的复合性灾害, 沙尘暴则是荒漠化过程的典型表现形式。由于荒漠化及沙尘暴的发展, 给中国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 土地生产力下降, 生产和生存条件恶化, 旱、涝、风沙灾害加剧, 粮食产量下降, 农田、牧场、城镇、村庄、道路及水利设施受到威胁或埋压。据有关资料统计, 自50年代以来, 我国北方有500万

[1]

3 中国荒漠化防治现状

自50年代以来,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 先后制定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纲要》、《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全国生态建设规划》、《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中国执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行动方案》等文件,

・180・水土保持研究第12卷

并颁布了《荒漠化防治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土地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加大执行力度, 使防治荒漠化逐渐走向法制轨道, 先后启动实施了全国防沙治沙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 工程、山川秀美工程等一系列大规模跨地域、跨流域的生态建设工程, 从而有效地控制或减缓了荒漠化的发展。“八五”期间三北防护林工程共计完成治理开发面积644万

222

hm , 其中人工造林207万hm , 封沙育林育草20万hm , 飞

播造林种草44万hm 2, 人工种草及改良草场83万hm 2, 治沙造田改造低产田63万hm 2, 种植药材及其它经济作物29万期间进一步扩大了治理hm 2, 开发利用水面7万hm 2; “九五”

和开发成果, 从而使三北防护林工程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建

设任务, 累计造林2200万hm 2, 的5%提高到近10%; 890万hm 2。、沙地衬膜水稻、、、草库仑、生态经济圈、, 涌现出了一批象榆林、赤峰、和田等生态环境建设先进典型, 出现了局部地区人进沙退的可喜局面, 许多地区区域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现代沙漠化土地的成因中, 人为因素占94. 5%, 其中由于过度农垦和不合理灌溉用水导致土地沙漠化占31. 9%。可见沙尘暴的发生与土地不合理耕作开发有密切关系, 实施农田沙化治理是沙漠化和沙尘暴防治的根本之所在。利用秸秆、残茬覆盖和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方法, 在澳大利亚、美国等一些国家自被广泛推广使用, 收到良好的减沙保水效果, 使水土流失减少90%, 减少风蚀70%~80%。

4. 3 发展舍饲圈养, 减轻草场压力, 防止草场沙化、退化

畜牧业在国民产, , , , , 防止草场“退一进二还三”和划区轮牧, 吴, 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4. 4 做好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工作, 建立高效防风固沙林体系

2000年朱总理在沙区视察时指出:治沙止漠刻不容缓, 绿色屏障势在必建。退耕还林, 植树种草, 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 建立有效的防风固沙林体系, 是当前防沙治沙, 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 同时也是解决农村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4. 5 大力发展沙产业, 加快沙区经济发展

(给土地盖被子) , 又要讲沙漠治理既要讲“被子”“票子”

(给农民增加票子) , 只有大力发展沙产业, 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加快农民脱贫致富,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五滥”现象(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滥灌) , 实现生态经济持续发展。

4. 6 加快荒漠化防治法的实施, 加强执法力度

2002年1月1日起, 我国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 荒漠化与沙尘暴防治的对策

尽管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防沙治沙生态建设措施, 也取得

了可喜成就, 但我们必需看到, 从总体上说, 国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沙漠化土地仍以每年2460km 2的速度在扩展, 沙尘暴危害正日益加剧, 防治荒漠化还任重道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消除荒漠化与沙尘暴形成的根源, 从根本上遏止荒漠化和沙尘暴。4. 1 切实控制沙区人口的持续增长

人口持续增长是沙区自然资源破坏, 生态环境恶化的第一压力, 人口的增加, 加重了社会负担, 加剧了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经营, 造成了环境的恶化, 形成了越垦越穷, 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以毛乌素榆林沙区为例, 建国初期人口总数为117. 40万, 而到1999年人口总数已达320. 73万, 净增203. 3万人, 增长了1. 73倍, 人口密度达到了38人 km 2, 远高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口密度容量限值20人 km 2。而耕地面积却减少36. 61万hm 2, 几乎减少了一半的耕地面积。

4. 2 重视农田沙化防治,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保护基本农田

推广留茬免耕、覆盖种植、节水灌溉等技术,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调整种植结构, 培肥地力, 提高农田单产, 解决人地矛盾, 是防止农田沙化的有效途径。大量研究表明, 我国北方参考文献:

防沙治沙法》, 从而使我国的荒漠化防治进一步走向法制化

轨道。必须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 坚持“谁破坏, 谁治理”、“谁治理, 谁受益”, 加速生态环境建设。

4. 7 加强和深入荒漠化防治技术体系的研究

控制荒漠化和沙尘暴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而荒漠化与沙尘暴防治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 因而加强荒漠与沙尘暴防治技术体系研究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客观要求。今后荒漠化防治研究应继续注重于以下几方面研究:①农田与草原牧场沙化综合配套防治技术体系研究; ②水资源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③荒漠化地区植被快速重建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 ④抗逆性植物种引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技术研究; ⑤荒漠化防治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⑥荒漠化及沙尘暴滥测系统及评价技术研究。

[1] 孙保平.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2] 吴波. 我国荒漠化现状、动态与成因[J ].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2) :195-202. [3] 王涛, 陈广庭. 中国北方沙尘暴现状及对策[J ]. 中国沙漠, 2001, 21(4) :322-327.

[4] 张小龙, 张艳芳, 赵景波. 近年来我国沙尘暴发生特点、成因及防治对策[J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1, 15(3) :31-35. [5] 邱新法, 曾燕. 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源地和移动路径[J ]. 地理学报, 2001, 56(3) :316-322. [6] 涂兴文. “98・4”沙暴的警告与启示[J ]. 中国水土保持, 1999, (4) :25-26. [7] 杨国强. 沙尘暴的成因、危害与防治[J ]. 中国水土保持, 1999, (4) :27-28.

第12卷第5期2005年10月水土保持研究

R esearch of So il and W ater Conservati on . 12 N o . 5V o l

O ct . , 2005

中国北部沙尘暴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

高国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杨陵 712100)

摘 要:分析了中国北部荒漠化与沙尘暴产生的根源, , 认为农田和草地沙化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关键词:荒漠化; 沙尘暴;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P 445. 4     文献标识码:A ) 0520178203

of Sandstorm i n North Ch i na

GAO Guo 2x i ong

(orthw est S ci 2tech U niversity of A g ricu ltu re and F orestry , Y ang ling , S haanx i 712100, Ch ina )

Abstract :T he o rigin of desertificati on and dust sto r m in no rth of Ch ina is analyzed , the counter m easures and the study

directi on of p reventing desertificati on and dust sto r m are put fo r w ard , and it is emphasized that far m land and grassland desertificati on should be the focus of study in the future .

Key words :desertificati on ; dust sto r m ; p reventing counter m easures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 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中国作为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对荒漠化的形成、发展及控制给予了高度重视, 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荒漠化的发展, 沙尘暴危害已严重危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因而控制沙漠化和沙尘暴已成为中国当前乃至今后的一段时期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

工矿、

交通道路建设等活动, 加速了荒漠化发展进程和危害程度, 形成中国北方荒漠化的特点, 据统计由于人为因素诱发导致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占中国北方现代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4. 5%以上(表2) 。

1 中国荒漠化与沙尘暴成因

1. 1 中国荒漠化类型及分布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规定的指标, 中国可能发生荒漠化的范围为东经74°~119°, 北纬19°~49°, 涉及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71个县(市) 、旗, 总面积达331. 7万km 2, 现已实际发生荒漠化的土地面积达262. 2万华北、东北的km 2, 占国土面积的27. 3%, 主要分布于西北、

干旱、半干旱区和亚湿润的干旱区(见图1) 。中国荒漠化类型按其主要成因划分, 主要有风蚀、水蚀、冻融和盐渍荒漠化等几种类型(见表1) , 分别占荒漠化总面积的61. 3%, 7. 8%, 13. 8%, 8. 9%, 其它类型荒漠化面积占

[1]

8. 2%。

1. 2 荒漠化与沙尘暴成因

荒漠化与沙尘暴的形成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其中干旱大风为荒漠化与沙尘暴的形成创造了动力条件, 裸露的地表和丰富的沙质土壤提供了物质基础, 而人为不合理的经济开发则在荒漠化形成过程中, 起到了加速、推进作用。由于人们滥砍滥伐, 过度垦殖, 超载过牧, 不合理灌溉用水及城镇、

图1 中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图表1 中国荒漠化类型及面积

荒漠化类型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盐渍荒漠化其 它合 计

面积 万km 2

160. 720. 536. 323. 321. 4262. 2

①收稿日期:2004208222

 作者简介:高国雄(1969-) , 男, 陕西清涧人, 副教授, 主要从事荒漠化防治教学与研究工作。

第4期高国雄:中国北部沙尘暴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

表2 现代荒漠化土地成因

荒漠化土地成因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

占现代荒漠化总面积 %

23. 329. 332. 48. 60. 85. 5

・179・

城镇工矿交通建设

风蚀迁移

2 中国北方沙尘暴发生频率及输移路径

2. 1 沙尘暴发生频率

据有关资料显示, 程建设, , 不断扩展, 20年扩大15602, 年代中期平均每年扩大2100km 2, , 每年荒漠化面积扩展速度已

[2,3]

达2460km 2。

由于荒漠化的扩展, 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导致沙尘暴

频繁发生, 据统计自1952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共计发生大的沙尘暴70余次, 其中50年代5次, 60年代8次, 70年代13次, 80年14次, 90年代23次。特别是近几年来沙尘暴发生更为频繁, 据有关报道2000年至今已发生16次较大沙尘暴, 造成了严重损失[3,4, 7]。2. 2 沙尘暴源区及传输路径

经多年的观察, 目前已初步确定我国北方冬春季沙尘暴源区有两类五大源区(见表3) 。境内源区主要有三个, 即内阿拉善中蒙边界地区() 、。, 年通过卫星、气象32次扬尘及沙尘暴事件, 后移入到我国境内, 占56%, 这些沙尘暴在形成初期其规模和沙尘量一般并不是很大, 而是在移动途中, 受地形、地段、气温、气候及沙源等影响逐渐加强, 形成强大的沙尘暴, 造成环境灾害; 另外14次发生于我国内蒙古境内, 占44%[5]

    图2 中国北方沙尘暴发生频率               图3 中国荒漠化扩展速率

表3 中国北方沙尘暴源区及传输路径hm 2农田受到风蚀水蚀影响, 其中66. 7万hm 2耕地沦为沙

沙尘暴起源

北部:二连浩特-浑善达克盆地西部-朱日禾

西北部:阿拉善中蒙边境荒漠—乌境内

拉特中、后旗—河西走廊西部:哈密 芒崖

蒙古东南部荒漠

境外

哈萨克斯坦东部荒漠

→接境内传输路径

传输路径

四子王旗→化德→张北→张家口→宣化→北京贺兰山南、北→毛乌素沙地 乌兰布和沙漠→呼和浩特→大同→张家口→北京

河西走廊→银川 西安→大同 太原→北京 南京

地, 平均每年丧失耕地1. 5万hm 2, 每年减少粮食30亿kg , 相当于750万人一年的口粮; 约有1. 4亿hm 2草地退化, 其中有235. 3万hm 2草地变成沙地, 平均每年减少草地5. 2万

hm 2。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损失达540亿元, 相当

于西北5省区1996年财政收入的3倍。20世纪以来造成重大损失的沙尘暴达70多次, 如“93・5・5”沙尘暴造成116

人死亡或失踪, 264人受伤, 12万头(只) 牲畜损失, 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1. 7万hm 2, 直接损失5. 4亿元; “96・5・29”沙尘暴袭击甘肃酒泉地区, 造成5人死亡, 3330hm 2棉花受损, 248. 7hm 2林果受灾, 2660座温棚损失, 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 “98・4・18”沙尘暴在新疆瞬时风力达到12级, 造成6人死亡, 44人失踪, 256人受伤[5,6]。

2. 3 荒漠化与沙尘暴的危害

荒漠化是一项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影响发生的复合性灾害, 沙尘暴则是荒漠化过程的典型表现形式。由于荒漠化及沙尘暴的发展, 给中国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 土地生产力下降, 生产和生存条件恶化, 旱、涝、风沙灾害加剧, 粮食产量下降, 农田、牧场、城镇、村庄、道路及水利设施受到威胁或埋压。据有关资料统计, 自50年代以来, 我国北方有500万

[1]

3 中国荒漠化防治现状

自50年代以来,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 先后制定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纲要》、《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全国生态建设规划》、《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中国执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行动方案》等文件,

・180・水土保持研究第12卷

并颁布了《荒漠化防治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土地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加大执行力度, 使防治荒漠化逐渐走向法制轨道, 先后启动实施了全国防沙治沙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 工程、山川秀美工程等一系列大规模跨地域、跨流域的生态建设工程, 从而有效地控制或减缓了荒漠化的发展。“八五”期间三北防护林工程共计完成治理开发面积644万

222

hm , 其中人工造林207万hm , 封沙育林育草20万hm , 飞

播造林种草44万hm 2, 人工种草及改良草场83万hm 2, 治沙造田改造低产田63万hm 2, 种植药材及其它经济作物29万期间进一步扩大了治理hm 2, 开发利用水面7万hm 2; “九五”

和开发成果, 从而使三北防护林工程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建

设任务, 累计造林2200万hm 2, 的5%提高到近10%; 890万hm 2。、沙地衬膜水稻、、、草库仑、生态经济圈、, 涌现出了一批象榆林、赤峰、和田等生态环境建设先进典型, 出现了局部地区人进沙退的可喜局面, 许多地区区域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现代沙漠化土地的成因中, 人为因素占94. 5%, 其中由于过度农垦和不合理灌溉用水导致土地沙漠化占31. 9%。可见沙尘暴的发生与土地不合理耕作开发有密切关系, 实施农田沙化治理是沙漠化和沙尘暴防治的根本之所在。利用秸秆、残茬覆盖和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方法, 在澳大利亚、美国等一些国家自被广泛推广使用, 收到良好的减沙保水效果, 使水土流失减少90%, 减少风蚀70%~80%。

4. 3 发展舍饲圈养, 减轻草场压力, 防止草场沙化、退化

畜牧业在国民产, , , , , 防止草场“退一进二还三”和划区轮牧, 吴, 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4. 4 做好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工作, 建立高效防风固沙林体系

2000年朱总理在沙区视察时指出:治沙止漠刻不容缓, 绿色屏障势在必建。退耕还林, 植树种草, 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 建立有效的防风固沙林体系, 是当前防沙治沙, 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 同时也是解决农村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4. 5 大力发展沙产业, 加快沙区经济发展

(给土地盖被子) , 又要讲沙漠治理既要讲“被子”“票子”

(给农民增加票子) , 只有大力发展沙产业, 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加快农民脱贫致富,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五滥”现象(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滥灌) , 实现生态经济持续发展。

4. 6 加快荒漠化防治法的实施, 加强执法力度

2002年1月1日起, 我国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 荒漠化与沙尘暴防治的对策

尽管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防沙治沙生态建设措施, 也取得

了可喜成就, 但我们必需看到, 从总体上说, 国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沙漠化土地仍以每年2460km 2的速度在扩展, 沙尘暴危害正日益加剧, 防治荒漠化还任重道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消除荒漠化与沙尘暴形成的根源, 从根本上遏止荒漠化和沙尘暴。4. 1 切实控制沙区人口的持续增长

人口持续增长是沙区自然资源破坏, 生态环境恶化的第一压力, 人口的增加, 加重了社会负担, 加剧了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经营, 造成了环境的恶化, 形成了越垦越穷, 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以毛乌素榆林沙区为例, 建国初期人口总数为117. 40万, 而到1999年人口总数已达320. 73万, 净增203. 3万人, 增长了1. 73倍, 人口密度达到了38人 km 2, 远高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口密度容量限值20人 km 2。而耕地面积却减少36. 61万hm 2, 几乎减少了一半的耕地面积。

4. 2 重视农田沙化防治,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保护基本农田

推广留茬免耕、覆盖种植、节水灌溉等技术,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调整种植结构, 培肥地力, 提高农田单产, 解决人地矛盾, 是防止农田沙化的有效途径。大量研究表明, 我国北方参考文献:

防沙治沙法》, 从而使我国的荒漠化防治进一步走向法制化

轨道。必须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 坚持“谁破坏, 谁治理”、“谁治理, 谁受益”, 加速生态环境建设。

4. 7 加强和深入荒漠化防治技术体系的研究

控制荒漠化和沙尘暴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而荒漠化与沙尘暴防治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 因而加强荒漠与沙尘暴防治技术体系研究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客观要求。今后荒漠化防治研究应继续注重于以下几方面研究:①农田与草原牧场沙化综合配套防治技术体系研究; ②水资源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③荒漠化地区植被快速重建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 ④抗逆性植物种引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技术研究; ⑤荒漠化防治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⑥荒漠化及沙尘暴滥测系统及评价技术研究。

[1] 孙保平.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2] 吴波. 我国荒漠化现状、动态与成因[J ].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2) :195-202. [3] 王涛, 陈广庭. 中国北方沙尘暴现状及对策[J ]. 中国沙漠, 2001, 21(4) :322-327.

[4] 张小龙, 张艳芳, 赵景波. 近年来我国沙尘暴发生特点、成因及防治对策[J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1, 15(3) :31-35. [5] 邱新法, 曾燕. 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源地和移动路径[J ]. 地理学报, 2001, 56(3) :316-322. [6] 涂兴文. “98・4”沙暴的警告与启示[J ]. 中国水土保持, 1999, (4) :25-26. [7] 杨国强. 沙尘暴的成因、危害与防治[J ]. 中国水土保持, 1999, (4) :27-28.


相关文章

  • 浅析我国沙尘暴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 浅析我国沙尘暴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沙尘暴也称沙暴或尘暴,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近年来经常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其惊人的破坏力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因此,本文通过多角度分析其成因,并且提出合理 ...查看


  • 民勤地区沙尘暴活动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 编号 2009151143 毕 业 论 文(设 计) ( 2013 届本科) 论文题目: 民勤地区沙尘暴活动规律及成因分析 学 院: 历史文化学院 专 业: 人文教育(人文地理方向) 班 级: 09级人文(1)班 作者姓名: 郑花花 指导教 ...查看


  • 中国北方沙尘暴现状及对策
  • 中国北方沙尘暴现状及对策 孙然好1 刘清丽2 (1.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福建师范 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email:[email protected] ...查看


  •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考点解读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和措施. 知识清单 1.荒漠化的概况 分布:干旱.________地区及一些________地区 (1)原因:气候变异等________因素与______ ...查看


  • 中国自然资源及其开发
  • 第五章 灾 害 与 环 境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1.自然灾害种类多 (1)气象灾害:旱灾.暴雪.沙尘暴.龙卷风(2)洪涝灾害:洪水.涝灾.(3)海岸灾害:风暴潮.海浪.海啸.赤潮(4)地震灾害(5)地质灾害:泥石流.海水入侵.崩塌滑 ...查看


  • [经典]高考地理选做题知识点(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部分)
  • [经典]高考地理选做题(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部分) [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 ...查看


  • 1.2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 考点五十八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命题角度一:自然灾害的类型 1.台风 图甲示意"福建省1960-2005年平均台风降水量分布",乙示意"福建省台风降水年总量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查看


  •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方案
  • 6.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典型案例调查方案 一.工作目标与任务 1.通过对重点区域.重点问题的调查,揭示我国中东部地区基本的生态环境现状,为面上调查提供具体实例: 2.以典型案例说明中东部地区存在的生态问题,揭示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变 ...查看


  • 高二地理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
  • 第四单元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4.2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节课知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成功的经验. 一.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是环境自身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影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