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2014年高考政策五大变化取消五加分项目

湖南新闻网消息 据长沙晚报报道 今年长沙市高考报名人数49704人,比去年新增2914人,报名人数居湖南省第一。记者从昨日召开的2014年长沙市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长沙市将设31个考点为考生服务,比去年新增一个。长沙市副市长夏建平出席会议,要求各部门各考点依法治考,从严治考,为考生做好服务。

新增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

今年湖南省高校招生考试政策基本保持稳定,主要有以下变化。

变化一:增加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本科一批高校安排的“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此项计划只有高中阶段具有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县及县以下中学连续三年学籍并实际就读、具有农村户籍且家庭在农村的学生方可报考;增加了具有本省农村户籍的考生方可填报我省省属本科一批高校的“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志愿。 变化二:“贫困地区定向计划”和“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录取分数不低于招生学校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如按“学校服从”志愿投档后仍生源不足时,省内省属高校可按我省高校招生相关规定,适当降分投档录取(最多降20分,降分投档以考生第一次填报的志愿为依据),志愿和提前批同时填报。

变化三:明确了华侨预科班招生要求。华侨预科班只招收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录取时可在学校所在批次录取控制线下30分以内按考生志愿投档录取。

变化四:今年进一步加大了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力度。在去年31所的基础上,今年全省有64所高职院校试行单独招生。

变化五:根据高考考务的实际情况,今年取消了外语科“一题多卷”做法,降低了考务操作难度。

湖南2014年高考政策——湖南2014年高考政策

据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刘罗春介绍,去年长沙市共有1865名考生享受了优惠加分,另有775人申报体育特长生测试加分,测试合格667人。今年高招政策第七大变化也是最大的变化为优惠加分政策的变化。

今年增加的项目有“三独”(独唱、独奏、独舞)比赛获奖加分,获省教育厅举办的“三独”比赛一等奖加10分、获二等奖加5分。昨日会议再次明确,“三独”比赛加分属特长加分,报考艺术类专业、艺术特长生的考生不能享受此类加分。

今年调整加分的项目有:体育加分和奥赛、科技类竞赛获奖的加分分值标准一般相应降低了5分以上。 今年取消优惠加分的项目有:1.取消了健美操、网球、体操和定向越野等四项(省级比赛体育加分限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2.取消市州级体育比赛获奖加分;3.取消了奥赛省级分赛区获奖的加分资格;4.取消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科技类竞赛等项目获奖的高校保送资格。5.取消省内高校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的政策。“往年报考省内高校体育特长生和艺术特长生的考生,高考文化成绩可降低到我省二本控制线的65%,今年则取消了这一政策。”刘罗春说。 取消优惠加分的项目

1 取消健美操、网球、体操和定向越野等四项(省级比赛体育加分限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

2 取消市州级体育比赛获奖加分; 3 取消奥赛省级分赛区获奖的加分资格;

4 取消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科技类竞赛等项目获奖的高校保送资格; 5 取消省内高校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的政策。

教育部:高考改革不等于高考不考英语

针对“高考改革方案2017年实施,英语退出统考”的传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18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事关千万学子和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十分重要、十分复杂、十分敏感。目前,教育部正在前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紧锣密鼓地研究制定和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 “方案力求充分考虑高考改革的复杂性、周期性和长期性,先试点后推广,以积极稳妥地有序推进。”续梅说。“方案确定后,我们一定会及时发布,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方便考生和家长 了解。”

自17日开始,有关“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称高考改革方案2017年实施,英语将退出统考”的报道成为关注热点。记者18日午间电话采访了正在杭州出席学术会议的顾明远,他向记者详细解释了自己对高考英语改革的理解: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次考试是改革方向,现有的计分体系造成分分计较,考生差一分就排一操场,不公平,也不科学,因此我们很多专家都主张英语实行等级计分制,并以多次考试中的最好成绩计分,这绝不等于高考不考英语,也不会削弱目前的英语教学,因为高校招生录取时对英语等级仍会有要求,只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的要求可以有所区分。

去年,教育部曾表示拟于2017年实施高考改革试点。“当时教育部是根据三年早知道的原则,宣布的这一时间节点,但是高考牵系重大,目前方案尚未确定,因此有关改革的一切都要以相关部门的正式公布为准。”顾明远说。

已卸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的顾明远,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近年来,顾明远参与了关于高考改革的相关调研和方案论证。

近日,台湾大学校院招收大陆地区学生联合招生委员会(简称陆生联招会)公布了2014年针对大陆地区学生的学士班招生简章,从本月12日起,大陆考生已可登录陆生联招会网站进行报名,至6月18日下午5时止。 今年台湾高校招生仍只面向户籍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辽宁这8个省市的考生,考生需参加2014年各省市高考(微博),成绩达本科二批分数线,才有资格被台湾高校录取。

与往年不同,今年包括台湾大学、成功大学、政治大学在内的49所岛内公立大学,首次面向大陆招收本科生,且这些公办高校大部分要求考生的高考分数达到所在省市一本分数线。

需要注意的是,考生不要幻想被大陆和台湾高校同时录取,在成为预录生后就应做出选择。否则一经台湾高校正式分发录取,即无法再参加大陆地区高考各批次录取。

今年是台湾高校面向大陆招收本科生的第四年,49所台湾公立大学本科首次小幅试水招生,但每校仅开放招收5人。

从陆生联招会的网站信息看,台湾大学的电机工程学系、政治大学的国际经营与贸易学系等知名公立大学的王牌专业都赫然在列,可见这些公立大学的学士班招大陆生虽少,但提供的专业并不“鸡肋”。 公立大学最多可填10志愿

2011年台湾刚开始开放招收陆生时,因总招生名额不多,故只开放公立大学招收研究所的陆生。“近年来,一直有陆生希望台湾公立大学学士班也能开放招收陆生,加上大陆方面也同意增加招生名额,因此今年就把增加的部分名额给公立大学,让想来台就读的陆生有更多的选择。”陆生联招会综合业务组组长、南台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陈顺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

据了解,大陆申请学生应在完成报名程序且知悉高考分数及一本与二本分数线后,再选填志愿,时间为2014年6月24日上午9时至6月27日下午5时。每位申请人至多可选填46个志愿,其中私立大学及金门大学、澎湖科技大学共可选填36个志愿,每校至多选填5个志愿;其他公立大学共可选填10个志愿,且每校至多选填2个志愿。 公立大学每校仅5名额

陈顺智指出,由于公立大学每个学校只有5个名额,可以想象,竞争一定非常激烈。“因此建议可把要选择的志愿分成3类,每类志愿数自行调整,可以2、3、5,也可以3、3、4。第一类就是最没有把握的,也就是竞争最激烈的(指的是台湾最好的大学,也是大陆常听到的学校);第三类是机会很大的(比如成绩达一本,但可选择只要二本的志愿);第二类则是介于这两类之间的。”

“至于私立学校的36个志愿,因为志愿数较多,建议要全部选完。先把自己想要就读的志愿(自己的高考成绩都有符合这些志愿要求的录取批次)依照顺序排列,但切忌不要依照容不容易录取去排列,因为如果把最容易录取的填在最前面,那后面那些志愿就没有录取的机会了。”陈顺智建议,填报时可以比照公立学校方式,把这些志愿分成三类。竞争最激烈的是那些招生名额较多的(基本上超过50名的学校都算是竞争激烈的),名额仅有个位数的,就是属于第三类,其余就是第二类。

记者13日从教育部(微博)获悉: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明确十八条措施,要求教育纪检监察部门进一步加强执法监察,强化对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机构及工作人员招生行为的监督制约,保障今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各项工作安全、有序、顺利进行。

为确保招生权力规范运行,通知要求重点监督各高校是否按规定成立招生委员会,加强对招生录取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机制建设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集体决策事项涉及违规的,按照表决情况进行追责。

为确保考试安全平稳进行,将加大对硬件设施配备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格对考务人员选用的把关,将考务安全保密责任落实到岗,责任到人。

为维护高考(微博)录取公平公正,严禁出台含有违规“点招”录取等与国家招生政策相违背的招生办法,加强对自主招生和特殊类型招生的监管,完善招生录取结果复查制度。为深入推进高考“阳光工程”,重点检查各高校在所有省(区、市)录取考生的最低成绩公示情况,未经公示的,不得上报录取数据,一律不予学籍注册。

2014年高考即将到来,昨天教育部门会同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出台多项举措,全力打造“平安高考”。教育部表示,今年高考将重点打击利用无线电设备考场内外串通作弊、替考和有组织的团伙舞弊等严重违规违法行为,对高考作弊行为“零容忍”。

据悉,从5月开始,有关部门将陆续开展“打击销售作弊器材”、“净化涉考网络环境”、“净化考点周边环境”等三个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利用无线电设备考场内外串通作弊、替考和有组织的团伙舞弊等严重违规违法行为,对高考作弊行为“零容忍”。

今年,教育部将继续与31个省(区、市)高校招生委员会签订《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安全责任书》,强调地方政府在治理高考环境、维护考试安全、整治考风考纪等方面的主体责任。

教育部要求,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全力做好对地震、暴雨、洪水及其次生灾害和疫病的应急防范工作。今年高考时间适逢周末,各地还将根据交通流量情况,启动相应预案,确保考生方便出行。

北京市教委:“英语2016将退出高考”消息不实

一条“中高考改革方案落地:英语正式退出”的帖子在网上广泛传播。该帖称,2016年英语将退出高考,语文考试将提高到200分。对此,北京市教委昨日回应:该消息不实,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尚未正式出台。 北京晨报记者看到,网传的高考改革方案原文共有5条,命题难度上,杜绝繁难偏旧,基本以2013年的试题难度为标准。考试科目上,2016年,英语将正式退出新高考,但学生的会考成绩计入高考总分,A等为100分,B等为85分,C等为70分,学生可多次报考会考,最终以最好成绩为准;评分标准上,2015年,英语为120分,语文将提高到180分;2016年,英语100分(会考),语文提高到200分。加分政策上,除少数民族外,其他加分政策都将取消;志愿填报也有微调,从明年开始执行平行志愿,第一志愿可以同时报2个,第二志愿可以同时报3个。 对此,北京市教委表示,此帖为不实消息。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尚未正式出台,待教育部整体方案出台后,北京市将根据教育部整体方案和北京市实际情况,出台北京市的高考改革方案。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从今年起,我国正式执行高考(微博)加分项目调整方案,奥林匹克竞赛获奖学生不再有保送资格,奥赛、体育加分将不超过20分。再有不到一个月,全国高考就要开考,各地执行情况如何?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日前公布了今年北京市高考照顾对象、特殊招生类型名单,受到各种加分政策照顾的考生达到11282人,比去年减少了3497人,降幅超过2成。其中,少数民族加分人数仍是占比最高的一项,共有6846人,不过今年这一项加分的分值已由过去的10分减少到5分。另外,今年北京市仅有16名保送生,比往年也大幅减少。

不只在北京,各地的加分政策也都大幅收紧。河南省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将国家级奥赛奖及体育特长生的加分都下调到不超过10分,并不再有保送资格。随着新方案的实施,不少中学生学习奥数的热情已经降温。正在读高二的学生孙远告诉记者:

孙远:以前奥数成绩好还能在升学考试沾光,省赛区一等奖可以加20分,很有吸引力,现在奥赛省区一等奖不加分,学起来也没动力了。

2014年的高考体育加分,各地也呈现“节制”状态,以往名目繁多的加分项被大幅砍掉。以浙江为例,体育加分从原来的32个项目削减到8项,加分赛事由200多个减为30个,并取消了“三模三电”的加分。

在今天召开的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教育部(微博)副部长杜玉波强调,要严格规范管理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各地不得出台降低标准违规“点招”、收取与招生挂钩费用等违规性地方政策。

高考安全涉及广大考生和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杜玉波指出,当前考试安全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助考”犯罪活动依然猖獗,个别考生和家长法律意识淡薄,考试组织管理工作还存在制度不完备、执行不严格、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杜玉波表示,今年要重点加强对自主选拔录取、艺术特长生等特殊类型考生的信息公开,并开展自主选拔录取专项督查和以治理“点招”为重点的专项执法监察。

此外,教育部今年将继续和各省级招生委员会签订《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责任书》。杜玉波说,各地要逐级签订安全保密责任书,把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同时,要开展“国家-省-市-县-考点”全覆盖的四级培训,重点强化考试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纪意识教育,并加大对考前和考中关键时段工作情况的督查巡视力度,用“铁腕”治理违规违纪问题。

杜玉波要求,教育部门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面加强考试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确保实现2014年“平安高考”的目标任务。

四川省教育考试院下发了《关于做好我省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据悉,今年四川省高考(微博)将启用考生身份验证系统,有条件的地方,还将统一为考生提供考试用品。此外,今年高考试卷运输车,将加装GPS,随时监控试卷运送情况。四川新闻网记者还了解到,今年高考将加强信息公示,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公示的信息保留至当年年底。并且对招生工作作出规定,不得误导考生,不得乱许诺争抢生源,不得搞恶性竞争影响和损害考生的权益。 享受高考录取照顾的考生 须签订诚信承诺书

《通知》指出,我省将进一步规范高考加分政策,严格执行2014年开始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照顾政策方案,加强对有关考生资格的审查和公示,加大社会监督力度,严厉打击考生资格和身份造假。四川新闻网记者了解到,所有拟享受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照顾的考生均须就其对应的照顾项目进行申报,并签订诚信承诺书,承诺本人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和材料客观、真实、准确。 高考试卷运输车加装GPS 随时监控定位

《通知》还指出,在高考试卷保密工作上,省教育考试院将对每一个涉密岗位建立相应的工作流程、规范管理,进一步对照职责、梳理职权、排查风险、堵住漏洞。做到每一个试卷存放的“点”和所经过的“线”,全天候无缝连接,确保试卷绝对安全。所有试卷运送车辆上加装GPS,确保能随时监控试卷运送情况。

此外,还将强化考试巡查,防范高科技作弊。加强标准化考点的日常维护和升级,进一步完善标准化考点建设,考试全部在标准化考点中进行,考场配备视频监考员,考试全程监控录像。考生和监考人员入场安全检查也要进一步加强,严防考生和监考人员将手机等违禁物品带入考场。 启用身份验证系统 有条件的可提供考试用品

《通知》要求,各市州招生委员会、教育局,要组织专门人员对考场进行巡查,督察考试秩序,严肃考风考纪。对全省考场监控录像要进行回放倒查,对发现的违规行为,将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微博)令第33号)进行认定和处理。

此外,为保证考生信息采集的规范准确,严防替考等违规行为,今年将在高考中建设并启用考生身份验证系统,有条件的地方可为考生统一提供考试用品。

四川新闻网记者获悉,今年我省高考,将坚持“十公开”,即招生政策公开、高校招生资格公开、高校招生章程公开、高校招生计划公开、考生资格公开、录取程序公开、录取结果公开、咨询及申诉渠道公开、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公开、录取新生复查结果公开。省教育考试院要求,要重点加强对自主选拔录取、保送生、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民族班、民族预科班等特殊类型考生资格、录取要求、录取结果的全部公示。 据悉,公示的考生资格信息应包括姓名、性别、所在中学(或单位)、享受照顾政策类别、资格条件、测试项目、测试成绩、合格标准、拟录高校及专业和录取优惠分值等。《通知》要求,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公示的信息保留至当年年底;县级招办和中学公示的考生有关信息,上报前至少公示10个工作日;市、县级招办和中学公示的考生有关信息保留至当年8月底。

各地和高校要严肃招生工作纪律,进一步加强高校招生监督监察,严格落实高校招生责任追究办法。《通知》规定,对违反招生工作规定的高校将予以下年度限制招生或暂停招生的处理,并追究主管领导的责任。对存在严重违规行为的高校或中学,不仅要取消其相关招生或推荐资格,还要追究当事人和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对未经教育部核准计划擅自招收的、未经省级招办办理录取手续等违规录取的考生及有弄虚作假行为的考生,一经调查核实,坚决取消其报考或录取资格,已入校的一律不予新生学籍电子注册,考生的违规事实记入其高考诚信电子档案;触犯法律的,交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此外,《通知》还要求各高校要规范招生宣传行为,确保宣传实事求是,不得误导考生,不得乱许诺争抢生源,不得搞恶性竞争影响和损害考生的权益。各地、各高校要设立监督举报电话。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扣压考生录取通知书。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和招生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收费标准,不得巧立名目违规收费,更不得与招生录取挂钩,严禁将提前交纳学费等任何费用作为是否录取考生或考生确认录取的依据。

广东省2014年高校招生将实施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将会有更

多机会进入重点高校深造。

据介绍,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工作要

求,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我省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就读重点高校的比例,今年,我省将在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汕头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

外贸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10所一本院校共安排1000个招生计划,面向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

(以下简称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实施专项招生计划。专项计划实行单设批次、单独志愿、单独划线的招生办法,

录取时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模式,在第一批本科录取开始前进行录取,考生电子档案投放与“自主选拔”同步进行,

未录取的考生不影响其它批次院校的志愿和录取,以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机会和比例。

据了解,符合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报考条件、参加今年普通高考,并符合下列条件的考生,可以

填报专项计划志愿:一是具有广东省2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农业)户籍的农村应往届学生;二是学生本人高中

阶段具有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县及县以下中学学籍并连续3年实际就读;三是高考成绩达到省招生委员会确定的专

项计划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填报专项计划的考生需在志愿填报阶段(省招生办公室要求的时段内),携带本人

居民户口簿原件、复印件到中学、县(市、区)招生办报名点,报名点进行考生资格初审。填报志愿结束后,由

县(市、区)招生办公室、地级市招生办公室负责对报考专项计划的考生进行资格复核。报考专项计划考生名单

将在初审、复审阶段在各级招生机构进行公示,录取考生名单由省招生办公室在网站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辽宁省教育厅公布了2013年全省37个本科专业排名。大连民族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全省排名第一,评分超过

大连理工大学15分;大连外国语大学的日语、俄语两个专业评分均高于东北大学相关专业……

大连民族学院、大连外国语大学都是普通高校,多数专业在二本批次录取,而大连理工、东大均为“985工

程”院校,录取分要超过前两所高校数十分。如果考生报考网络工程专业或日语、俄语专业,是应该优先考虑专

业排名还是高校排名?

专业排名可作为招聘参考

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局局长刘铸认为,这份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对企业招聘来说,也是一份很有意义

的参考。通过对高校人才市场的调查发现,虽然仍然有企业将招聘的门槛设为“985工程”或是“211工程”院校,但

更多用工企业尤其是知名企业的招聘更趋理智,不再单纯地选拔名校毕业生,而是重视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学习

表现和特长,比如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情况、毕业设计的内容等,也就是说,更看重毕业

生本人是否有才华。

企业更看重高校“标签”

沈阳几家接受本报采访的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均表示,在对应聘者不了解的前提下,他们更看重应聘者的

出身,也就是毕业于哪所高校,“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更受重视,应聘机会更多。

“不久前,我们赶赴哈工大等985工程院校招聘。”沈阳一家上市公司人力资源部宋女士告诉记者,因为企业

每年招聘人数有限,毕业生报名应聘的很多,如果所有高校毕业生都要进入面试环节,工作量很大。为此,他

们将招聘门槛设定在“985工程”院校或“211工程”院校中,而且企业招聘而来的“985工程”院校毕业生,工作表现

也非常突出。

沈阳市教育专家于永昌表示,普遍来说,学生选择高校的时候会考虑学校综合实力、专业水平和高校所在

地三个要素。更多的时候,学生选择要素的第一位是学校综合实力,只有部分对专业有极强兴趣、极强要求的

学生才会优先考虑专业水平。

记者网上调查了30位考生或家长,八成以上表示更看重学校的综合实力。

省招生办发布《河南省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奥赛获奖不再保送,体育加分测试项目缩减,

省级优秀学生加分从20分降为10分……”新的高考加分政策已经写入其中并从今年起开始执行。

奥赛获奖不再保送

按规定,高中阶段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获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可加10分,由学校审查决

定是否录取,但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获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和高考加分资

格。

参加奥林匹克竞赛还可以享受保送资格的只有高中阶段获全国中学生奥赛决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协遴选为

参加国际奥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

另外,高中阶段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

活动奖励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者,或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

克竞赛获奖的学生,高考可加10分,不再有保送资格。

体育加分项目缩减为8项

今年,体育特长生加分分值由以往的20分降为10分,测试项目也由原来的30项缩减为8项。

可加分项目包括: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集体或个人项目取得前6名,全国性体育比

赛个人项目取得前6名者(须出具参加比赛的原始秩序册、成绩单册);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国家二级运动

员(含)以上称号,并在报考当年经全省统一专项测试达到二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者。

测试项目限定包括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8项。也就是说,在这8个项目

上取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才可享受加分。

省级优秀学生加10分

以前,省级优秀学生高考可享受20分加分。今年,获省级优秀学生称号的应届毕业生,只可享受加10分投

档;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也只能享受10分的加分。能够加20

分投档的项目,仅保留了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和省“百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中国籍子女;在服役期间

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烈士子女这3项。

按照规定,加分规定不累加计算,即同时享受两种以上可以加分投档的考生只按加分较多的一项计算,最

多不超过20分。符合以上加分规定的考生,须经过本人申报,省、省辖市、县(市、区)招办审核,并经省、省

辖市、县(市、区)招办及学校逐级公示后方予认可。未经公示的考生及其加分项目、分值不得计入投档成绩并

使用。

招生总体情况:29所军队院校计划招收青年学生近1.5万名;60所签约高校计划招收国防生5000余名;武警院

校和12所签约高校计划招收青年学生和国防生3800名

■加大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适当压减传统力量和老旧装备专业招生数量,适度扩大指挥类专业招生比

■调整国防生招生布局:适当压缩国防生招生高校和招生数量,招生高校以“985工程”“211工程”院校为主,招生专业以军地通用技术专业为主

■细化报考年龄规定:报考军队院校(不含预备军官学员)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年龄不得低于17周岁(截止时

间8月31日)

■调整部分院校划线类别:除个别艺术类专业外,军队院校录取划线类别均为一类本科,国防生录取划线

类别90%以上为一类本科

军事院校和国防生招生即将全面展开,广大考生高度关切。近日,记者就今年军事院校和国防生招生有关

问题,采访了全军招生办公室。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

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000年7月31日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北京中

医药大学,并成为直属国家教育部管理的重点大学。

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国际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继续教

育学院、临床医学院、文法系、台港澳中医学部等教学机构。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新世纪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

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工商管理(中药企业管理)、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

卫生)9个专业。其中中医学七年制含科研方向、针推对外交流方向、中西医结合方向等9个培养方向班,分别

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联合培养。

截止2003年9月,学校各类在校生达到16160名,其中本专科生5950名,硕士研究生688名,博士研究生

356名,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758名,台港澳学生416名,远程教育学员4897名,继续教育学员3095名。 我校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医学3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均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学校现有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

个部局级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学校是国

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有“教育部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研

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并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 创办于1958年的附属东直门医院是学校临床教学及医疗、科研基地。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

一所医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齐全、设备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并具有中医专科专病特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附属东方医院于1999年开诊,已建设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备先进、人才优化、管理科学、医疗水平一流、

中医特色突出、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国家级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医医院。

建于1958年的药厂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齐全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技术,现已通过小剂量注射液GMP

认证。其拳头产品“清开灵注射液”自1992年以来连续三次被审定为全国中医医院急诊首选必备药品。 建校48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中医药专门人才2万余名,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各类中医药人才

2342名。近几年来,学校先后与19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建立了40个合作项目,与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

学术团体合作开办了教学分院和医疗机构。

学校主办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和《中

医教育》杂志,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安徽大学(Anhui University)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作为安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安徽大学创建于1928年。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在安徽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下,学校秉承“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加快发展,争创一流,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学校现有四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科技园,校园面积达3200余亩,建筑面积 12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亿元,馆藏纸质图书320余万册。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教学人员1500余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近900人;有兼聘院士及兼聘特聘教授28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12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名,入选“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席教授9名,入选安徽省“百人计划”2名,享受国务院和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35名,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53名,入选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8名。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约27000余人:其中研究生5500余人,本、专科生21400余人。

学校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26个院(系、部),84个本科专业,涉及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现有汉语言文字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获得国家CMA计量认证的现代实验技术中心;有6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设有2个国家级和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和地方建设输送近20万名优秀毕业生。学校分别与17个地市签订了多层次的校市科技合作协议,与2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120多家企业保持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已成为研究与解决安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主要基地。学校是外交部选拔录用公务员定点高校,为外交部输送了众多专门人才。学校是国家公布的华文教育基地和接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与美、英、德、日等国家和地区的103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智利圣托马斯大学、乌克兰的哈尔科夫大学、阿塞拜疆的巴库大学合作设立孔子学院,成立国(境)外“中国中心”3所。

学校目前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特色鲜明、办学条件一流,已成为安徽省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区域创新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国内高校居于先进地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

在“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的指引下,一代代安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使得学校的建设发展不断向前推进。面向未来,安徽大学奋发图强、开拓创新,正朝着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稳步前进!

浙江工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浙江省属重点大学,创建于1953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10年创立的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先后经历了杭州化工学校(1953年6月~1958年6月),浙江化工专科学校(1958年6月~1960年8月)、浙江化工学院(1960年2月~1980年10月)、浙江工学院(1978年2月~1992年10月)和浙江工业大学(1991年12月至今)等发展阶段,几易校址,数历分合。浙江省经济管 理干部学院、杭州船舶工业学校、浙江建材工业学校分别于1994年、1997年和2001年并入浙江工业大学。经过几代工大人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奋斗,学校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校百强行列。

学校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浙江省杭州市。学校设朝晖、屏峰、之江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200余亩,校园环境优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现有61个本科专业,学科涵盖理、工、文、法、农、哲学、经济、医药、管理、教育十大门类,设有二十一个学院两个部: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贸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人文学院、药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健行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之江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国际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体育军训部。学校现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MBA授予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权和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学校现有固定资产总值23.06亿元。图书馆面积6万平方米,藏书(含电子图书)320余万册,中外期刊17000余种。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专任教师170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300余人,副高级职称教师7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00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共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入选各类国家级人才培养计划22人次、浙江省特级专家3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浙江省特聘教授5人。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3万余人,其中研究生30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2万余人,留学生400余人。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浙江、服务浙江、面向全国的办学宗旨,努力建设成为浙江省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开发基地。现有国家重点学科(培育)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1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4个、浙江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3个;浙江省级重点学科21个,其中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7个、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学校先后有27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其中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2006年,学校被SCIE、EI、ISTP三大索引机构摘录的论文数分别为318篇、207篇、218篇,国内高校排名分别为第46、54和40位。2007年学校科研经费到款2.78亿元。

学校坚持“厚德健行”的校训,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培养能够引领、推动浙江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五年来,学生在全国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40余项,2006年一个学生团队获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2位同学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3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近年来,学生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 学校对外交流活动日趋活跃,已与美、英、法、德、日、比、澳、俄等国家的38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办学、科学研究等活动。目前,学校招收了来自23个国家、地区的留学生,学习汉语言、中国文化及本科专业课程。

学校校办产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学校科技成果为依托的校机械厂、化工设备厂、化工厂等企业是浙江省校办产业骨干企业。学校后勤顺应社会化改革潮流,组建后勤集团,模拟企业化运作,拥有全国高校百佳食堂,构建了适应和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获得“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厂务公开先进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分配先进集体”、“浙江省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浙江工业大学理应勇挑重担,努力建成国内知名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浙江经济腾飞、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华南农业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是广东省和农业部共建的“211工程”大学。校园坐落在素有“花城”美誉的广州市,占地8250多亩,校舍总建筑面积约137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紫荆校园”环境,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读书求学的好地方。

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始创于1909

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风,建立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有88个本科专业,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1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经济管理、果树学和预防兽医学5个国家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2个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二级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900多人,教授、副教授900多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4人,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级“千百十工程”人才5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博士生导师218人,硕士生导师791人。

学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学校设有23个学院(部),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万余人,其中本科生3.8万余人,研究生近4000人,来自18个国家的留学生69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广东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广东省特色专业10个,广东省名牌专业9个。学校形成了以丁颖创新班为突破点,以红满堂计划、主辅修、双学位、国际联合办学为主线,以平台加模块为基础的点、线、面相结合,分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成效显著,目前学校共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提名论文5篇,论文学科涵盖了农学、工学和管理学等门类。

学校拥有开展科学研究的良好条件。现有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兽共患病防控制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农业部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8个,农业部科学观测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0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8个,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分中心(广州)、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农业部转基因植物及植物用微生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广东省低碳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和广东省质量监督木材及木制品检验站均设在学校。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五大洲的25个国家的72所大学建立了校际联系,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本科生、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假期交流项目;与港澳台地区一些大学的学术交流也日益加强。每年都有大批国(境)外学者来校交流和讲学。学校先后派出大批骨干教师到国(境)外进修攻读学位或进行科研合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粮农组织(FAO)和世界粮食理事会(WFC)先后在我校建立了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和中国国际农业培训中心。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华南农业大学将坚持崇尚学术、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扬校、学风塑校、和谐兴校的办学方略,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办学方针,坚持农林学科创新发展、理工学科择优发展、人文社科特色发展的发展思路,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优势,以热带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为特色,农、工、文、理、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整体办学水平居国内一流,优势和特色学科与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色鲜明、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始建于1933 年,是一所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齐全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广东省属高校中唯一的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现有广州石牌、广州大学城和南海 3 个校区,占地面积共 3079 多亩, 校舍面积共 126万平方米,其中多功能信息化图书馆 3 座,总建筑面积达 8.8 万平方米 ,藏书 320 多万册。校园环境优美,景色怡人,人 文景观遍布,文化气息浓厚,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学校共有 24 个学院和 1 个学系, 67 个本科专业,有 5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5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15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 123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和体育硕士 3 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和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涉及到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医学等 11 个学科门类 , 8 个博士后流动站, 4 个国家重点学科(含1个重点培育学科), 2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8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 9 个国家 “ 211 工程 ”重点建设学科, 1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7个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 个广东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还拥有1个教育部部省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5个广东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此外,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广东网络图书馆、广东高校建筑规划设计院等机构均设在学校。

70 多年来,学校数易校名,几度迁徙,虽历经沧桑,却弦歌不辍。一代又一代华师人秉承勷勤大学师范学院 “ 研究高深学术,养成社会之专门人才 ” 的优良传统,承传南方大学 “ 忠诚团结,朴实虚心,勤劳勇敢,实事求是 ” 的革命精神,践行 “ 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 ” 的校训,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共同铸就了学校今天的繁荣与发展。

学校自建国之初就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现招生范围包括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台、港、澳地区。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 28070人,硕士研究生 4543 多人,博士研究生 380 多人,博士后在站人员 60 人,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33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1087人,形成了学士 —硕士 —博士 —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教师队伍结构良好、水平较高,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现有教师 1700 多人,其中教授 300 多人,副教授 500 多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600 多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研究生学历的近 1400 人。在教师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7 人,珠江学者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3 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 7 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共13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 “两课”优秀教师各 1 人;南粤优秀教师、南粤杰出教师、南粤教坛新秀、广东省高校师德标兵等共 53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23人。此外,还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其他荣誉称号获得者。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学校计算机网络建设起步早,网络设备先进,网络应用广泛,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华南师大是第二所联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高校,也是全国 100 所首批联入 CERNET 和 INTERNET 网的高等院校之一。目前,学校计算机网络在建设速度、建设规模、覆盖范围、网络主干和 1000M 高速接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网,以及上网的人数、上网的主机数、应用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情况、网上教学和远程教育的应用等方面,均处于国内师范院校的前列。

学校充分发挥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教师教育的特色优势,积极广泛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目前已与美、英、法、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韩国等 40 多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 60 余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密切的教育与学术交流合作关系;与全国多个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部队单位进行广泛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

目前,学校正秉承 70 多年办学的优良传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坚持以教师教育为优势,坚持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相结合,积极构建现代化、开放式、综合性的办学体系,为把学校建成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

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医科院校,其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1940年在延安,经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共中央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8年11月,在沈阳合并了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前身为满州医科大学,1911年由日本国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建立)和原私立辽宁医学院(前身为盛京医科大学,1882年由英国教会建立)。中国医科大学是卫生部原部属 高等学校,2000年由卫生部划转为省部共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

中国医科大学建校至今,共培养了近7万多名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国家卫生管理的著名领导干部和医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据不完全统计,担任副部级以上职务百余位,卫生部正、副部长9位,将军4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2位。

学校设有27个院、系、部。在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医学和管理学等6学科门类拥有学位授予权,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生物学等3个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49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6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5个国家重点学科(呼吸系病、皮肤病与性病学、外科学(普外)、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影像医学与核医学),27个省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本科专业,10个高等职业技术专业。设有2个国家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药局重点实验室,8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15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设有1个国家治疗抢救中心,13个辽宁省研究、治疗中心,18个校级研究所,21个校级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有7个研究中心(所)分别被批准为科技部、辽宁省或沈阳市的研究中心或创新平台。学校附属3所综合性医院和1所专科性医院,开放床位6469张,牙科综合治疗椅105张。

学校在职教职工8864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3.8%,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级525人,副教授级792人,博士生指导教师329人,硕士生指导教师852人。在校各类学生26546人,其中博士生984人,硕士生3177人,普通本科生8286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466人。

教师中在中华医学会等全国性学术团体中担任主任委员者3人,担任副主任委员者13人,担任常委(常务理事)50余人,委员(理事)60余人,有2人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获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奖,5人获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奖,人事部“百千万工程”百人层次1人,有16人/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全国百名医药卫生科技之星等荣誉称号或经费资助,有人事部跨世纪人才2人,有1人列入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3人、卫生部11人/次、省级7人/次,省高等学校学科拔尖人才2人,辽宁省普通高校专业带头人3人,辽宁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1人,129名青年教师进入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

学校总占地面积54.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2.9万平方米。图书馆是卫生部全国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东北地区中心馆。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咨询单位,中国医学信息网络东北区节点,馆藏纸质书刊100多万册和22种中外文全文数据库,尤其以日文医学文献收藏最为丰富。实验动物部为辽宁省实验动物中心和辽宁地区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繁育各级教学、科研用实验动物23个品系。主办学术期刊16种。

学校先后与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等国的66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关系,与世界银行、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等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有260多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学校名誉职称,先后派出教师近4300人/次到国外研修和考察,近年来开展了51项重要国际合作项目。

上海外国语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进入“211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新中国成立不久后的1949年12月,时名上海俄文学校。 1956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1963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直属教育部领导。1994年,学校升格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并成为国家教委 和上海市共建的首批学校。1996年,学校被列为国家教委“211工程”建设高校。60年书香翰墨、桃李芬芳,学校 已在社会上取得良好的声誉,在国际上获 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学校现有虹口、松江两个校区。虹口校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占地254亩,环境优雅。松江校区位于上海松江新城,占地800多亩,环境优美。

学校拥有完备的本科、研究生、留学生、专科、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各级各类的教学体系和科研院所。设有34个本科专业(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 语、阿拉伯语、日语、波斯语、朝鲜语、泰语、葡萄牙语、希腊语、意大利语、瑞典语、荷兰语、越南语、乌克兰语、希伯来语、印度尼西亚语、翻译学、对外汉 语、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法学、国际政治、教育技术学、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会计学、汉语言文学、公共关 系学)。25个硕士点(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亚 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际关系、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教育技术学、 新闻学、外交学、传播学、国际政治、思想政治教育、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翻译硕士 [MTI])、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 学、翻译学、国际关系),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外国语言文学),1个博士后流动站(外国语言文学)。1个国家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东研究所),1个国家 级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希腊语),2个全国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阿拉伯语语 言文学),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国际关系)。

目前,全校共有全日制本科生6000余名,研究生1300多名(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等),专科生800余名,长期留学生1200余名。

学校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育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300多名教授、副教授,以及大批学有所成的中青年讲师。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论文、专著、教材、工具书在国家级评选中多次获奖,并有多种有影响的刊物在国内外发行。

学校坚持抓好外语基础教学,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扩大专业口径,拓宽专业方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建立全新的教学和管理体制。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许多国家领导人和驻华使馆、领馆重要官员多次来我校访 问,许多国内外著名人士被聘为我校兼职教授。每年还派遣大量优秀学生赴国外留学,学生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论坛。

学校设立多项奖学金、贷学金、帮困补助,提供勤工助学,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生依托专业优势,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生受到良好的文化和艺术熏陶。

学校专设有外语电台与电视台,全天播放海外电视节目20多套,包括英语、日语、俄语、法语、阿拉伯语等,各种肤色、种族、国籍学生济济一堂、青春和睦,是一个“国际大家庭”。

60年砥砺耕耘、开拓进取。学校现已发展为以语言文学类学科见长,文、教、经、管、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外国语大学,学校现在正积极努力打造语言文学 类专业、复合型专业和国际化办学三个核心竞争力。60年筚路蓝缕,奋发有为。从成立初期单语种单科性学校到后来的多语种多学科学院再到现在的向国际化研究 教学型大学迈进,上外人矢志不渝、不懈追求。60年薪火相传、聚变升华。经过历代上外人的共同努力,上外已形成了以“格高志远,学贯中外”校训为核心的上 外精神,学校积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外语特长,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够畅达进行跨文化沟通的高端国际型特色人才。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为主,兼有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是 1952年成立的由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清华大学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合并组建的北京政法学院,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钱端升先生为首任院长。1983年,在中央 “ 要抓紧筹 办中国政法大学,把它建成我国政法教育中心 ” 的指示下,学院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邓小平同志为大学题写了校名。

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现已拥有 2个全国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博士后流动站及 18个博士点、 45 个硕士点、17个本科专业。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有权自主设置本科专业、自主选拔录取本科生和文体特长生。目前,学校设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法律硕士学院、中美法学院、中德法学院、体育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科学技术教学部等18个校属院部,有各类在校生20000余名,教职工17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700余名,教授、副教授440余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300余名。法学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研究领域涵盖了法学的所有二级学科。

中国政法大学是我国重要的法学研究中心。自建校以来,学校在许多专业领域都开创了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先河,如新中国的第一个法律史专业、第一个民商法专业、第一个经济法专业、第一个诉讼法专业、第一个比较法专业等都溯源于中国政法大学。新中国的第一批法律史学博士也在这里诞生。五十多年来,学校的科研成果不断应用于国家立法和司法实践,从 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到《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共和国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诞生和实施,无不凝聚着法大人的心血。仅从1978年复办至今,学校就有1000余人次参加了国家主要立法的论证和起草工作。学校目前具有较为完善的科研机构,有两个研究中心,诉讼法研究中心和法制史研究中心,三个研究所,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人权与人道主义法研究所和比较法研究所,两个学院,中美法学院和中德法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与世界交流的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与世界 25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学校有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400余名。

五十多年来,中国政法大学为巩固共和国的政权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政治进步和法治昌明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我国法学教育与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共和国建设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的社会进程中,中国政法大学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几十年来,学校的创立和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 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1983年,中国政法大学创建时,中央就明确指示要 “ 把中国政法大学建设成为全国政法教育中心,法学研究中心和法学图书资料信息中心 ” ; 1995年和2002年,李岚清副总理两次亲临学校视察,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高度评价,称 “ 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的最高学府 ” ; 2002年,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委员长分别为学校建校50周年题词祝贺。国务委员、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出席了50周年庆典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005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同志、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等领导莅临我校视察工作,对我校给予了充分肯定。李铁映同志赞扬“中国政法大学是全国人大最得力的助手”。

进入 21世纪,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根据“依法治国”方略对法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中国政法大学主动调整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定位和办学目标,提出“以教学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的办学理念,规划 用 2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现代化这三大历史任务,在建设法科强校的道路上振兴中国政法大学,把学校建设成多科性、研究型、开放性,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建设成中国法学教育中心、法学研究中心、法学图书资料信息中心及国家立法与决策咨询服务中心和国际间法律文化交流中心。

北京邮电大学原名北京邮电学院,正式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经政务院批准、由邮电部组建的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北京邮电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院校,国家首批硕士与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4年成为教育部批准的全国56所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在2005年建校50周年之际,教育部和原信息产业部(现合并为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签署协议共建北京邮电大学,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2011年我校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

北京工业大学校本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东临东四环南路,南抵左安东路,西邻西大望路,北望平乐园小区;另有三地分校区。学校占地面积为8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

北京工业大学创建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1981年成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12月学校通过 国家“211工程”预审,正式跨入国家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的行列。

1997年至2007年,学校紧密围绕北京市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及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境保护与资源、城市建设与管理等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及行业需求,学科结构得到大幅度的调整与优化,形成了16个二级学院: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应用数理学院、计算机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软件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实验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另有体育教学部、激光工程研究院、固体微结构与性能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以及与社会力量合作创办的独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学校开设43个本科专业;81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7个工程硕士授权培养领域;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光学、材料学、结构工程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及8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新型功能材料、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2个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基地,以及精密超精密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产学研激光加工中心和中德激光技术中心、教育部数字社区工程中心、汽车结构部件先进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等。

截至2007年10月29日,教职工总数3360人,其中,专任教师数1520人,正高288人、副高742人;有博士生导师184人,硕士生导师680人;拥有两院院士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6人。外籍教师20人。学校重视基础性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承担着一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和北京市重大、重点项目,2006年,按教育部统计口径,到校科技经费达到3.3亿以上。

在校生 30342 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4127人(博士生616人、硕士生3511人),在职研究生2188人,普通本专科生12598人(本科生11333人、专科生1265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11001人(本科生5070人、专科生5931人),中等专业生264人。留学生164人。

建校40多年来,北京工业大学已为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培养了约83000名学生(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约5300人),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骨干作用。在“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思想指导下,北京工业大学已经成为北京市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与研究开发基地。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全校师生员工将继续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抓住“十一五”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和2008年奥运会羽毛球、艺术体操比赛场馆落户北工大的难得机遇,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学习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全面推进育人质量的提高,努力将北京工业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已故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两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校长。现任党委书记李明教授,校长吕兆丰教授。

学校校本部设有10所学院和1所研究院,包括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中医药学院、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护理 学院、燕京医学院、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学校现有18所临床医学院暨附属医院,包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第九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第十临床医学院)、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第十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第十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医学院)、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医学院)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医学院),以及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还设有10所教学医院和35个临床专科学院、专科学系。

学校学科力量雄厚。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 6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2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6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按照三级学科统计,有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7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本专科专业齐全,设置的七年制专业中有临床医学(包括儿科方向)和口腔医学;本科专业中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假肢矫形工程、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医学实验技术、法学(卫生法学)、临床药学、医学检验技术等16个专业。高职高专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技术、药学等14个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770人,其中研究生2741人,长学制学生1534人,本科生3009人,高专高职生2077人,留学生409人;成教学生4551人。学校培养医学与医学相关学科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目前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10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18门市级精品课程,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5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素质培养基地,7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11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14名市级教学名师。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近五年学校获得教育教学成果国家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北京市特等奖2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20项。

学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拥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市级研究和培训机构,如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北京市全科医学培训中心、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等。学校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5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以及教育部、卫生部、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教委等科研项目2095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986项),累计科研经费14.5亿元;获得各类各级奖励86项,其中国家最高科技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北京市科技奖29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20项、中华医学科技奖23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吴阶平医学奖3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获得专利授权225项。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础免疫学、医学图像处理、生物信息检测与处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脏内外科、肾移植、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口腔生物医学、眼科、耳鼻咽喉科、小儿血液病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员工和医务人员33870人(校本部1567人,附属医院32303人)。有院士3人,特聘顾问11人,正高职称1669人,副高职称2988人。其中教授617人(校本部91人,附属医院526人),副教授1108人(校本部193人,附属医院915人);博士生导师360人(校本部78人,附属医院282人),硕士生导师742人(校本部111人,附属医院631人)。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总占地面积136.1万平方米(校本部24.7万平方米,附属医院111.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6.5万平方米(校本部33.9万平方米,附属医院182.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59.1亿元(校本部14.9亿元,附属医院144.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6亿元(校本部10.0亿元,附属医院13.6亿元);图书馆藏书128.0万册(校本部79.7万册,附属医院48.3万册);住院病床17035张。 学校有良好的教学科研辅助设施,建有图书馆、档案馆、医学实验与测试中心、信息与通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临床检测中心、实验动物部、学报编辑部、校史馆、中医研修学院及首都国医名师馆、生命与健康博物馆(筹)、后勤服务集团、校医院等健全的技术服务平台。

学校十分重视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瑞典、挪威、香港、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相关单位签订了友好交流合作协议。先后接待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学生数百人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目前,我校聘请的外籍专家共18人,聘请的外国及港澳台地区客座教授59人;在校学历教育海外学生438名,覆盖46个国家和地区。学校海外学生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及进修生。同时,学校积极选送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访问。

建校50年来,学校形成了“扶伤济世、敬德修业”的校训、“爱国奉献、艰苦奋斗、救死扶伤、严谨求实”的校风和“勤学、博思、求精、创新”的学风,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校文化标识系统。同时,不断以首医人的奋斗历程丰富着“首医精神”的文化宝库,激励着首医人继续团结奋进。

校党委始终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推动事业科学发展作为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冲锋中建先锋”的党建理念深入人心。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加强学生德育和教育管理工作。2007年,学校获评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

全体首医人求真务实、齐心协力、自主创新、和谐发展,正在努力将首都医科大学建设成为立足首都、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科大学。

湖南新闻网消息 据长沙晚报报道 今年长沙市高考报名人数49704人,比去年新增2914人,报名人数居湖南省第一。记者从昨日召开的2014年长沙市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长沙市将设31个考点为考生服务,比去年新增一个。长沙市副市长夏建平出席会议,要求各部门各考点依法治考,从严治考,为考生做好服务。

新增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

今年湖南省高校招生考试政策基本保持稳定,主要有以下变化。

变化一:增加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本科一批高校安排的“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此项计划只有高中阶段具有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县及县以下中学连续三年学籍并实际就读、具有农村户籍且家庭在农村的学生方可报考;增加了具有本省农村户籍的考生方可填报我省省属本科一批高校的“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志愿。 变化二:“贫困地区定向计划”和“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录取分数不低于招生学校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如按“学校服从”志愿投档后仍生源不足时,省内省属高校可按我省高校招生相关规定,适当降分投档录取(最多降20分,降分投档以考生第一次填报的志愿为依据),志愿和提前批同时填报。

变化三:明确了华侨预科班招生要求。华侨预科班只招收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录取时可在学校所在批次录取控制线下30分以内按考生志愿投档录取。

变化四:今年进一步加大了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力度。在去年31所的基础上,今年全省有64所高职院校试行单独招生。

变化五:根据高考考务的实际情况,今年取消了外语科“一题多卷”做法,降低了考务操作难度。

湖南2014年高考政策——湖南2014年高考政策

据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刘罗春介绍,去年长沙市共有1865名考生享受了优惠加分,另有775人申报体育特长生测试加分,测试合格667人。今年高招政策第七大变化也是最大的变化为优惠加分政策的变化。

今年增加的项目有“三独”(独唱、独奏、独舞)比赛获奖加分,获省教育厅举办的“三独”比赛一等奖加10分、获二等奖加5分。昨日会议再次明确,“三独”比赛加分属特长加分,报考艺术类专业、艺术特长生的考生不能享受此类加分。

今年调整加分的项目有:体育加分和奥赛、科技类竞赛获奖的加分分值标准一般相应降低了5分以上。 今年取消优惠加分的项目有:1.取消了健美操、网球、体操和定向越野等四项(省级比赛体育加分限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2.取消市州级体育比赛获奖加分;3.取消了奥赛省级分赛区获奖的加分资格;4.取消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科技类竞赛等项目获奖的高校保送资格。5.取消省内高校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的政策。“往年报考省内高校体育特长生和艺术特长生的考生,高考文化成绩可降低到我省二本控制线的65%,今年则取消了这一政策。”刘罗春说。 取消优惠加分的项目

1 取消健美操、网球、体操和定向越野等四项(省级比赛体育加分限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

2 取消市州级体育比赛获奖加分; 3 取消奥赛省级分赛区获奖的加分资格;

4 取消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科技类竞赛等项目获奖的高校保送资格; 5 取消省内高校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的政策。

教育部:高考改革不等于高考不考英语

针对“高考改革方案2017年实施,英语退出统考”的传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18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事关千万学子和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十分重要、十分复杂、十分敏感。目前,教育部正在前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紧锣密鼓地研究制定和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 “方案力求充分考虑高考改革的复杂性、周期性和长期性,先试点后推广,以积极稳妥地有序推进。”续梅说。“方案确定后,我们一定会及时发布,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方便考生和家长 了解。”

自17日开始,有关“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称高考改革方案2017年实施,英语将退出统考”的报道成为关注热点。记者18日午间电话采访了正在杭州出席学术会议的顾明远,他向记者详细解释了自己对高考英语改革的理解: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次考试是改革方向,现有的计分体系造成分分计较,考生差一分就排一操场,不公平,也不科学,因此我们很多专家都主张英语实行等级计分制,并以多次考试中的最好成绩计分,这绝不等于高考不考英语,也不会削弱目前的英语教学,因为高校招生录取时对英语等级仍会有要求,只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的要求可以有所区分。

去年,教育部曾表示拟于2017年实施高考改革试点。“当时教育部是根据三年早知道的原则,宣布的这一时间节点,但是高考牵系重大,目前方案尚未确定,因此有关改革的一切都要以相关部门的正式公布为准。”顾明远说。

已卸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的顾明远,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近年来,顾明远参与了关于高考改革的相关调研和方案论证。

近日,台湾大学校院招收大陆地区学生联合招生委员会(简称陆生联招会)公布了2014年针对大陆地区学生的学士班招生简章,从本月12日起,大陆考生已可登录陆生联招会网站进行报名,至6月18日下午5时止。 今年台湾高校招生仍只面向户籍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辽宁这8个省市的考生,考生需参加2014年各省市高考(微博),成绩达本科二批分数线,才有资格被台湾高校录取。

与往年不同,今年包括台湾大学、成功大学、政治大学在内的49所岛内公立大学,首次面向大陆招收本科生,且这些公办高校大部分要求考生的高考分数达到所在省市一本分数线。

需要注意的是,考生不要幻想被大陆和台湾高校同时录取,在成为预录生后就应做出选择。否则一经台湾高校正式分发录取,即无法再参加大陆地区高考各批次录取。

今年是台湾高校面向大陆招收本科生的第四年,49所台湾公立大学本科首次小幅试水招生,但每校仅开放招收5人。

从陆生联招会的网站信息看,台湾大学的电机工程学系、政治大学的国际经营与贸易学系等知名公立大学的王牌专业都赫然在列,可见这些公立大学的学士班招大陆生虽少,但提供的专业并不“鸡肋”。 公立大学最多可填10志愿

2011年台湾刚开始开放招收陆生时,因总招生名额不多,故只开放公立大学招收研究所的陆生。“近年来,一直有陆生希望台湾公立大学学士班也能开放招收陆生,加上大陆方面也同意增加招生名额,因此今年就把增加的部分名额给公立大学,让想来台就读的陆生有更多的选择。”陆生联招会综合业务组组长、南台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陈顺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

据了解,大陆申请学生应在完成报名程序且知悉高考分数及一本与二本分数线后,再选填志愿,时间为2014年6月24日上午9时至6月27日下午5时。每位申请人至多可选填46个志愿,其中私立大学及金门大学、澎湖科技大学共可选填36个志愿,每校至多选填5个志愿;其他公立大学共可选填10个志愿,且每校至多选填2个志愿。 公立大学每校仅5名额

陈顺智指出,由于公立大学每个学校只有5个名额,可以想象,竞争一定非常激烈。“因此建议可把要选择的志愿分成3类,每类志愿数自行调整,可以2、3、5,也可以3、3、4。第一类就是最没有把握的,也就是竞争最激烈的(指的是台湾最好的大学,也是大陆常听到的学校);第三类是机会很大的(比如成绩达一本,但可选择只要二本的志愿);第二类则是介于这两类之间的。”

“至于私立学校的36个志愿,因为志愿数较多,建议要全部选完。先把自己想要就读的志愿(自己的高考成绩都有符合这些志愿要求的录取批次)依照顺序排列,但切忌不要依照容不容易录取去排列,因为如果把最容易录取的填在最前面,那后面那些志愿就没有录取的机会了。”陈顺智建议,填报时可以比照公立学校方式,把这些志愿分成三类。竞争最激烈的是那些招生名额较多的(基本上超过50名的学校都算是竞争激烈的),名额仅有个位数的,就是属于第三类,其余就是第二类。

记者13日从教育部(微博)获悉: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明确十八条措施,要求教育纪检监察部门进一步加强执法监察,强化对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机构及工作人员招生行为的监督制约,保障今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各项工作安全、有序、顺利进行。

为确保招生权力规范运行,通知要求重点监督各高校是否按规定成立招生委员会,加强对招生录取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机制建设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集体决策事项涉及违规的,按照表决情况进行追责。

为确保考试安全平稳进行,将加大对硬件设施配备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格对考务人员选用的把关,将考务安全保密责任落实到岗,责任到人。

为维护高考(微博)录取公平公正,严禁出台含有违规“点招”录取等与国家招生政策相违背的招生办法,加强对自主招生和特殊类型招生的监管,完善招生录取结果复查制度。为深入推进高考“阳光工程”,重点检查各高校在所有省(区、市)录取考生的最低成绩公示情况,未经公示的,不得上报录取数据,一律不予学籍注册。

2014年高考即将到来,昨天教育部门会同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出台多项举措,全力打造“平安高考”。教育部表示,今年高考将重点打击利用无线电设备考场内外串通作弊、替考和有组织的团伙舞弊等严重违规违法行为,对高考作弊行为“零容忍”。

据悉,从5月开始,有关部门将陆续开展“打击销售作弊器材”、“净化涉考网络环境”、“净化考点周边环境”等三个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利用无线电设备考场内外串通作弊、替考和有组织的团伙舞弊等严重违规违法行为,对高考作弊行为“零容忍”。

今年,教育部将继续与31个省(区、市)高校招生委员会签订《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安全责任书》,强调地方政府在治理高考环境、维护考试安全、整治考风考纪等方面的主体责任。

教育部要求,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全力做好对地震、暴雨、洪水及其次生灾害和疫病的应急防范工作。今年高考时间适逢周末,各地还将根据交通流量情况,启动相应预案,确保考生方便出行。

北京市教委:“英语2016将退出高考”消息不实

一条“中高考改革方案落地:英语正式退出”的帖子在网上广泛传播。该帖称,2016年英语将退出高考,语文考试将提高到200分。对此,北京市教委昨日回应:该消息不实,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尚未正式出台。 北京晨报记者看到,网传的高考改革方案原文共有5条,命题难度上,杜绝繁难偏旧,基本以2013年的试题难度为标准。考试科目上,2016年,英语将正式退出新高考,但学生的会考成绩计入高考总分,A等为100分,B等为85分,C等为70分,学生可多次报考会考,最终以最好成绩为准;评分标准上,2015年,英语为120分,语文将提高到180分;2016年,英语100分(会考),语文提高到200分。加分政策上,除少数民族外,其他加分政策都将取消;志愿填报也有微调,从明年开始执行平行志愿,第一志愿可以同时报2个,第二志愿可以同时报3个。 对此,北京市教委表示,此帖为不实消息。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尚未正式出台,待教育部整体方案出台后,北京市将根据教育部整体方案和北京市实际情况,出台北京市的高考改革方案。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从今年起,我国正式执行高考(微博)加分项目调整方案,奥林匹克竞赛获奖学生不再有保送资格,奥赛、体育加分将不超过20分。再有不到一个月,全国高考就要开考,各地执行情况如何?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日前公布了今年北京市高考照顾对象、特殊招生类型名单,受到各种加分政策照顾的考生达到11282人,比去年减少了3497人,降幅超过2成。其中,少数民族加分人数仍是占比最高的一项,共有6846人,不过今年这一项加分的分值已由过去的10分减少到5分。另外,今年北京市仅有16名保送生,比往年也大幅减少。

不只在北京,各地的加分政策也都大幅收紧。河南省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将国家级奥赛奖及体育特长生的加分都下调到不超过10分,并不再有保送资格。随着新方案的实施,不少中学生学习奥数的热情已经降温。正在读高二的学生孙远告诉记者:

孙远:以前奥数成绩好还能在升学考试沾光,省赛区一等奖可以加20分,很有吸引力,现在奥赛省区一等奖不加分,学起来也没动力了。

2014年的高考体育加分,各地也呈现“节制”状态,以往名目繁多的加分项被大幅砍掉。以浙江为例,体育加分从原来的32个项目削减到8项,加分赛事由200多个减为30个,并取消了“三模三电”的加分。

在今天召开的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教育部(微博)副部长杜玉波强调,要严格规范管理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各地不得出台降低标准违规“点招”、收取与招生挂钩费用等违规性地方政策。

高考安全涉及广大考生和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杜玉波指出,当前考试安全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助考”犯罪活动依然猖獗,个别考生和家长法律意识淡薄,考试组织管理工作还存在制度不完备、执行不严格、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杜玉波表示,今年要重点加强对自主选拔录取、艺术特长生等特殊类型考生的信息公开,并开展自主选拔录取专项督查和以治理“点招”为重点的专项执法监察。

此外,教育部今年将继续和各省级招生委员会签订《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责任书》。杜玉波说,各地要逐级签订安全保密责任书,把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同时,要开展“国家-省-市-县-考点”全覆盖的四级培训,重点强化考试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纪意识教育,并加大对考前和考中关键时段工作情况的督查巡视力度,用“铁腕”治理违规违纪问题。

杜玉波要求,教育部门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面加强考试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确保实现2014年“平安高考”的目标任务。

四川省教育考试院下发了《关于做好我省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据悉,今年四川省高考(微博)将启用考生身份验证系统,有条件的地方,还将统一为考生提供考试用品。此外,今年高考试卷运输车,将加装GPS,随时监控试卷运送情况。四川新闻网记者还了解到,今年高考将加强信息公示,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公示的信息保留至当年年底。并且对招生工作作出规定,不得误导考生,不得乱许诺争抢生源,不得搞恶性竞争影响和损害考生的权益。 享受高考录取照顾的考生 须签订诚信承诺书

《通知》指出,我省将进一步规范高考加分政策,严格执行2014年开始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照顾政策方案,加强对有关考生资格的审查和公示,加大社会监督力度,严厉打击考生资格和身份造假。四川新闻网记者了解到,所有拟享受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照顾的考生均须就其对应的照顾项目进行申报,并签订诚信承诺书,承诺本人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和材料客观、真实、准确。 高考试卷运输车加装GPS 随时监控定位

《通知》还指出,在高考试卷保密工作上,省教育考试院将对每一个涉密岗位建立相应的工作流程、规范管理,进一步对照职责、梳理职权、排查风险、堵住漏洞。做到每一个试卷存放的“点”和所经过的“线”,全天候无缝连接,确保试卷绝对安全。所有试卷运送车辆上加装GPS,确保能随时监控试卷运送情况。

此外,还将强化考试巡查,防范高科技作弊。加强标准化考点的日常维护和升级,进一步完善标准化考点建设,考试全部在标准化考点中进行,考场配备视频监考员,考试全程监控录像。考生和监考人员入场安全检查也要进一步加强,严防考生和监考人员将手机等违禁物品带入考场。 启用身份验证系统 有条件的可提供考试用品

《通知》要求,各市州招生委员会、教育局,要组织专门人员对考场进行巡查,督察考试秩序,严肃考风考纪。对全省考场监控录像要进行回放倒查,对发现的违规行为,将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微博)令第33号)进行认定和处理。

此外,为保证考生信息采集的规范准确,严防替考等违规行为,今年将在高考中建设并启用考生身份验证系统,有条件的地方可为考生统一提供考试用品。

四川新闻网记者获悉,今年我省高考,将坚持“十公开”,即招生政策公开、高校招生资格公开、高校招生章程公开、高校招生计划公开、考生资格公开、录取程序公开、录取结果公开、咨询及申诉渠道公开、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公开、录取新生复查结果公开。省教育考试院要求,要重点加强对自主选拔录取、保送生、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民族班、民族预科班等特殊类型考生资格、录取要求、录取结果的全部公示。 据悉,公示的考生资格信息应包括姓名、性别、所在中学(或单位)、享受照顾政策类别、资格条件、测试项目、测试成绩、合格标准、拟录高校及专业和录取优惠分值等。《通知》要求,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公示的信息保留至当年年底;县级招办和中学公示的考生有关信息,上报前至少公示10个工作日;市、县级招办和中学公示的考生有关信息保留至当年8月底。

各地和高校要严肃招生工作纪律,进一步加强高校招生监督监察,严格落实高校招生责任追究办法。《通知》规定,对违反招生工作规定的高校将予以下年度限制招生或暂停招生的处理,并追究主管领导的责任。对存在严重违规行为的高校或中学,不仅要取消其相关招生或推荐资格,还要追究当事人和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对未经教育部核准计划擅自招收的、未经省级招办办理录取手续等违规录取的考生及有弄虚作假行为的考生,一经调查核实,坚决取消其报考或录取资格,已入校的一律不予新生学籍电子注册,考生的违规事实记入其高考诚信电子档案;触犯法律的,交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此外,《通知》还要求各高校要规范招生宣传行为,确保宣传实事求是,不得误导考生,不得乱许诺争抢生源,不得搞恶性竞争影响和损害考生的权益。各地、各高校要设立监督举报电话。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扣压考生录取通知书。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和招生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收费标准,不得巧立名目违规收费,更不得与招生录取挂钩,严禁将提前交纳学费等任何费用作为是否录取考生或考生确认录取的依据。

广东省2014年高校招生将实施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将会有更

多机会进入重点高校深造。

据介绍,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工作要

求,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我省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就读重点高校的比例,今年,我省将在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汕头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

外贸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10所一本院校共安排1000个招生计划,面向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

(以下简称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实施专项招生计划。专项计划实行单设批次、单独志愿、单独划线的招生办法,

录取时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模式,在第一批本科录取开始前进行录取,考生电子档案投放与“自主选拔”同步进行,

未录取的考生不影响其它批次院校的志愿和录取,以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机会和比例。

据了解,符合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报考条件、参加今年普通高考,并符合下列条件的考生,可以

填报专项计划志愿:一是具有广东省2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农业)户籍的农村应往届学生;二是学生本人高中

阶段具有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县及县以下中学学籍并连续3年实际就读;三是高考成绩达到省招生委员会确定的专

项计划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填报专项计划的考生需在志愿填报阶段(省招生办公室要求的时段内),携带本人

居民户口簿原件、复印件到中学、县(市、区)招生办报名点,报名点进行考生资格初审。填报志愿结束后,由

县(市、区)招生办公室、地级市招生办公室负责对报考专项计划的考生进行资格复核。报考专项计划考生名单

将在初审、复审阶段在各级招生机构进行公示,录取考生名单由省招生办公室在网站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辽宁省教育厅公布了2013年全省37个本科专业排名。大连民族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全省排名第一,评分超过

大连理工大学15分;大连外国语大学的日语、俄语两个专业评分均高于东北大学相关专业……

大连民族学院、大连外国语大学都是普通高校,多数专业在二本批次录取,而大连理工、东大均为“985工

程”院校,录取分要超过前两所高校数十分。如果考生报考网络工程专业或日语、俄语专业,是应该优先考虑专

业排名还是高校排名?

专业排名可作为招聘参考

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局局长刘铸认为,这份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对企业招聘来说,也是一份很有意义

的参考。通过对高校人才市场的调查发现,虽然仍然有企业将招聘的门槛设为“985工程”或是“211工程”院校,但

更多用工企业尤其是知名企业的招聘更趋理智,不再单纯地选拔名校毕业生,而是重视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学习

表现和特长,比如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情况、毕业设计的内容等,也就是说,更看重毕业

生本人是否有才华。

企业更看重高校“标签”

沈阳几家接受本报采访的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均表示,在对应聘者不了解的前提下,他们更看重应聘者的

出身,也就是毕业于哪所高校,“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更受重视,应聘机会更多。

“不久前,我们赶赴哈工大等985工程院校招聘。”沈阳一家上市公司人力资源部宋女士告诉记者,因为企业

每年招聘人数有限,毕业生报名应聘的很多,如果所有高校毕业生都要进入面试环节,工作量很大。为此,他

们将招聘门槛设定在“985工程”院校或“211工程”院校中,而且企业招聘而来的“985工程”院校毕业生,工作表现

也非常突出。

沈阳市教育专家于永昌表示,普遍来说,学生选择高校的时候会考虑学校综合实力、专业水平和高校所在

地三个要素。更多的时候,学生选择要素的第一位是学校综合实力,只有部分对专业有极强兴趣、极强要求的

学生才会优先考虑专业水平。

记者网上调查了30位考生或家长,八成以上表示更看重学校的综合实力。

省招生办发布《河南省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奥赛获奖不再保送,体育加分测试项目缩减,

省级优秀学生加分从20分降为10分……”新的高考加分政策已经写入其中并从今年起开始执行。

奥赛获奖不再保送

按规定,高中阶段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获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可加10分,由学校审查决

定是否录取,但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获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和高考加分资

格。

参加奥林匹克竞赛还可以享受保送资格的只有高中阶段获全国中学生奥赛决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协遴选为

参加国际奥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

另外,高中阶段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

活动奖励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者,或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

克竞赛获奖的学生,高考可加10分,不再有保送资格。

体育加分项目缩减为8项

今年,体育特长生加分分值由以往的20分降为10分,测试项目也由原来的30项缩减为8项。

可加分项目包括: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集体或个人项目取得前6名,全国性体育比

赛个人项目取得前6名者(须出具参加比赛的原始秩序册、成绩单册);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国家二级运动

员(含)以上称号,并在报考当年经全省统一专项测试达到二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者。

测试项目限定包括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8项。也就是说,在这8个项目

上取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才可享受加分。

省级优秀学生加10分

以前,省级优秀学生高考可享受20分加分。今年,获省级优秀学生称号的应届毕业生,只可享受加10分投

档;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也只能享受10分的加分。能够加20

分投档的项目,仅保留了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和省“百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中国籍子女;在服役期间

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烈士子女这3项。

按照规定,加分规定不累加计算,即同时享受两种以上可以加分投档的考生只按加分较多的一项计算,最

多不超过20分。符合以上加分规定的考生,须经过本人申报,省、省辖市、县(市、区)招办审核,并经省、省

辖市、县(市、区)招办及学校逐级公示后方予认可。未经公示的考生及其加分项目、分值不得计入投档成绩并

使用。

招生总体情况:29所军队院校计划招收青年学生近1.5万名;60所签约高校计划招收国防生5000余名;武警院

校和12所签约高校计划招收青年学生和国防生3800名

■加大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适当压减传统力量和老旧装备专业招生数量,适度扩大指挥类专业招生比

■调整国防生招生布局:适当压缩国防生招生高校和招生数量,招生高校以“985工程”“211工程”院校为主,招生专业以军地通用技术专业为主

■细化报考年龄规定:报考军队院校(不含预备军官学员)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年龄不得低于17周岁(截止时

间8月31日)

■调整部分院校划线类别:除个别艺术类专业外,军队院校录取划线类别均为一类本科,国防生录取划线

类别90%以上为一类本科

军事院校和国防生招生即将全面展开,广大考生高度关切。近日,记者就今年军事院校和国防生招生有关

问题,采访了全军招生办公室。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

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000年7月31日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北京中

医药大学,并成为直属国家教育部管理的重点大学。

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国际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继续教

育学院、临床医学院、文法系、台港澳中医学部等教学机构。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新世纪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

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工商管理(中药企业管理)、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

卫生)9个专业。其中中医学七年制含科研方向、针推对外交流方向、中西医结合方向等9个培养方向班,分别

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联合培养。

截止2003年9月,学校各类在校生达到16160名,其中本专科生5950名,硕士研究生688名,博士研究生

356名,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758名,台港澳学生416名,远程教育学员4897名,继续教育学员3095名。 我校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医学3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均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学校现有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

个部局级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学校是国

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有“教育部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研

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并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 创办于1958年的附属东直门医院是学校临床教学及医疗、科研基地。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

一所医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齐全、设备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并具有中医专科专病特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附属东方医院于1999年开诊,已建设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备先进、人才优化、管理科学、医疗水平一流、

中医特色突出、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国家级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医医院。

建于1958年的药厂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齐全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技术,现已通过小剂量注射液GMP

认证。其拳头产品“清开灵注射液”自1992年以来连续三次被审定为全国中医医院急诊首选必备药品。 建校48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中医药专门人才2万余名,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各类中医药人才

2342名。近几年来,学校先后与19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建立了40个合作项目,与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

学术团体合作开办了教学分院和医疗机构。

学校主办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和《中

医教育》杂志,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安徽大学(Anhui University)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作为安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安徽大学创建于1928年。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在安徽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下,学校秉承“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加快发展,争创一流,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学校现有四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科技园,校园面积达3200余亩,建筑面积 12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亿元,馆藏纸质图书320余万册。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教学人员1500余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近900人;有兼聘院士及兼聘特聘教授28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12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名,入选“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席教授9名,入选安徽省“百人计划”2名,享受国务院和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35名,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53名,入选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8名。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约27000余人:其中研究生5500余人,本、专科生21400余人。

学校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26个院(系、部),84个本科专业,涉及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现有汉语言文字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获得国家CMA计量认证的现代实验技术中心;有6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设有2个国家级和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和地方建设输送近20万名优秀毕业生。学校分别与17个地市签订了多层次的校市科技合作协议,与2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120多家企业保持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已成为研究与解决安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主要基地。学校是外交部选拔录用公务员定点高校,为外交部输送了众多专门人才。学校是国家公布的华文教育基地和接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与美、英、德、日等国家和地区的103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智利圣托马斯大学、乌克兰的哈尔科夫大学、阿塞拜疆的巴库大学合作设立孔子学院,成立国(境)外“中国中心”3所。

学校目前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特色鲜明、办学条件一流,已成为安徽省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区域创新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国内高校居于先进地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

在“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的指引下,一代代安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使得学校的建设发展不断向前推进。面向未来,安徽大学奋发图强、开拓创新,正朝着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稳步前进!

浙江工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浙江省属重点大学,创建于1953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10年创立的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先后经历了杭州化工学校(1953年6月~1958年6月),浙江化工专科学校(1958年6月~1960年8月)、浙江化工学院(1960年2月~1980年10月)、浙江工学院(1978年2月~1992年10月)和浙江工业大学(1991年12月至今)等发展阶段,几易校址,数历分合。浙江省经济管 理干部学院、杭州船舶工业学校、浙江建材工业学校分别于1994年、1997年和2001年并入浙江工业大学。经过几代工大人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奋斗,学校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校百强行列。

学校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浙江省杭州市。学校设朝晖、屏峰、之江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200余亩,校园环境优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现有61个本科专业,学科涵盖理、工、文、法、农、哲学、经济、医药、管理、教育十大门类,设有二十一个学院两个部: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贸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人文学院、药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健行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之江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国际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体育军训部。学校现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MBA授予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权和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学校现有固定资产总值23.06亿元。图书馆面积6万平方米,藏书(含电子图书)320余万册,中外期刊17000余种。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专任教师170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300余人,副高级职称教师7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00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共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入选各类国家级人才培养计划22人次、浙江省特级专家3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浙江省特聘教授5人。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3万余人,其中研究生30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2万余人,留学生400余人。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浙江、服务浙江、面向全国的办学宗旨,努力建设成为浙江省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开发基地。现有国家重点学科(培育)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1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4个、浙江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3个;浙江省级重点学科21个,其中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7个、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学校先后有27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其中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2006年,学校被SCIE、EI、ISTP三大索引机构摘录的论文数分别为318篇、207篇、218篇,国内高校排名分别为第46、54和40位。2007年学校科研经费到款2.78亿元。

学校坚持“厚德健行”的校训,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培养能够引领、推动浙江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五年来,学生在全国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40余项,2006年一个学生团队获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2位同学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3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近年来,学生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 学校对外交流活动日趋活跃,已与美、英、法、德、日、比、澳、俄等国家的38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办学、科学研究等活动。目前,学校招收了来自23个国家、地区的留学生,学习汉语言、中国文化及本科专业课程。

学校校办产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学校科技成果为依托的校机械厂、化工设备厂、化工厂等企业是浙江省校办产业骨干企业。学校后勤顺应社会化改革潮流,组建后勤集团,模拟企业化运作,拥有全国高校百佳食堂,构建了适应和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获得“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厂务公开先进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分配先进集体”、“浙江省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浙江工业大学理应勇挑重担,努力建成国内知名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浙江经济腾飞、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华南农业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是广东省和农业部共建的“211工程”大学。校园坐落在素有“花城”美誉的广州市,占地8250多亩,校舍总建筑面积约137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紫荆校园”环境,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读书求学的好地方。

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始创于1909

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风,建立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有88个本科专业,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1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经济管理、果树学和预防兽医学5个国家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2个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二级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900多人,教授、副教授900多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4人,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级“千百十工程”人才5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博士生导师218人,硕士生导师791人。

学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学校设有23个学院(部),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万余人,其中本科生3.8万余人,研究生近4000人,来自18个国家的留学生69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广东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广东省特色专业10个,广东省名牌专业9个。学校形成了以丁颖创新班为突破点,以红满堂计划、主辅修、双学位、国际联合办学为主线,以平台加模块为基础的点、线、面相结合,分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成效显著,目前学校共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提名论文5篇,论文学科涵盖了农学、工学和管理学等门类。

学校拥有开展科学研究的良好条件。现有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兽共患病防控制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农业部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8个,农业部科学观测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0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8个,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分中心(广州)、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农业部转基因植物及植物用微生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广东省低碳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和广东省质量监督木材及木制品检验站均设在学校。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五大洲的25个国家的72所大学建立了校际联系,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本科生、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假期交流项目;与港澳台地区一些大学的学术交流也日益加强。每年都有大批国(境)外学者来校交流和讲学。学校先后派出大批骨干教师到国(境)外进修攻读学位或进行科研合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粮农组织(FAO)和世界粮食理事会(WFC)先后在我校建立了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和中国国际农业培训中心。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华南农业大学将坚持崇尚学术、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扬校、学风塑校、和谐兴校的办学方略,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办学方针,坚持农林学科创新发展、理工学科择优发展、人文社科特色发展的发展思路,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优势,以热带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为特色,农、工、文、理、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整体办学水平居国内一流,优势和特色学科与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色鲜明、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始建于1933 年,是一所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齐全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广东省属高校中唯一的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现有广州石牌、广州大学城和南海 3 个校区,占地面积共 3079 多亩, 校舍面积共 126万平方米,其中多功能信息化图书馆 3 座,总建筑面积达 8.8 万平方米 ,藏书 320 多万册。校园环境优美,景色怡人,人 文景观遍布,文化气息浓厚,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学校共有 24 个学院和 1 个学系, 67 个本科专业,有 5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5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15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 123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和体育硕士 3 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和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涉及到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医学等 11 个学科门类 , 8 个博士后流动站, 4 个国家重点学科(含1个重点培育学科), 2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8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 9 个国家 “ 211 工程 ”重点建设学科, 1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7个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 个广东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还拥有1个教育部部省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5个广东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此外,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广东网络图书馆、广东高校建筑规划设计院等机构均设在学校。

70 多年来,学校数易校名,几度迁徙,虽历经沧桑,却弦歌不辍。一代又一代华师人秉承勷勤大学师范学院 “ 研究高深学术,养成社会之专门人才 ” 的优良传统,承传南方大学 “ 忠诚团结,朴实虚心,勤劳勇敢,实事求是 ” 的革命精神,践行 “ 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 ” 的校训,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共同铸就了学校今天的繁荣与发展。

学校自建国之初就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现招生范围包括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台、港、澳地区。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 28070人,硕士研究生 4543 多人,博士研究生 380 多人,博士后在站人员 60 人,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33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1087人,形成了学士 —硕士 —博士 —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教师队伍结构良好、水平较高,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现有教师 1700 多人,其中教授 300 多人,副教授 500 多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600 多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研究生学历的近 1400 人。在教师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7 人,珠江学者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3 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 7 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共13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 “两课”优秀教师各 1 人;南粤优秀教师、南粤杰出教师、南粤教坛新秀、广东省高校师德标兵等共 53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23人。此外,还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其他荣誉称号获得者。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学校计算机网络建设起步早,网络设备先进,网络应用广泛,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华南师大是第二所联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高校,也是全国 100 所首批联入 CERNET 和 INTERNET 网的高等院校之一。目前,学校计算机网络在建设速度、建设规模、覆盖范围、网络主干和 1000M 高速接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网,以及上网的人数、上网的主机数、应用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情况、网上教学和远程教育的应用等方面,均处于国内师范院校的前列。

学校充分发挥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教师教育的特色优势,积极广泛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目前已与美、英、法、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韩国等 40 多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 60 余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密切的教育与学术交流合作关系;与全国多个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部队单位进行广泛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

目前,学校正秉承 70 多年办学的优良传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坚持以教师教育为优势,坚持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相结合,积极构建现代化、开放式、综合性的办学体系,为把学校建成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

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医科院校,其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1940年在延安,经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共中央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8年11月,在沈阳合并了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前身为满州医科大学,1911年由日本国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建立)和原私立辽宁医学院(前身为盛京医科大学,1882年由英国教会建立)。中国医科大学是卫生部原部属 高等学校,2000年由卫生部划转为省部共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

中国医科大学建校至今,共培养了近7万多名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国家卫生管理的著名领导干部和医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据不完全统计,担任副部级以上职务百余位,卫生部正、副部长9位,将军4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2位。

学校设有27个院、系、部。在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医学和管理学等6学科门类拥有学位授予权,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生物学等3个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49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6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5个国家重点学科(呼吸系病、皮肤病与性病学、外科学(普外)、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影像医学与核医学),27个省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本科专业,10个高等职业技术专业。设有2个国家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药局重点实验室,8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15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设有1个国家治疗抢救中心,13个辽宁省研究、治疗中心,18个校级研究所,21个校级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有7个研究中心(所)分别被批准为科技部、辽宁省或沈阳市的研究中心或创新平台。学校附属3所综合性医院和1所专科性医院,开放床位6469张,牙科综合治疗椅105张。

学校在职教职工8864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3.8%,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级525人,副教授级792人,博士生指导教师329人,硕士生指导教师852人。在校各类学生26546人,其中博士生984人,硕士生3177人,普通本科生8286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466人。

教师中在中华医学会等全国性学术团体中担任主任委员者3人,担任副主任委员者13人,担任常委(常务理事)50余人,委员(理事)60余人,有2人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获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奖,5人获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奖,人事部“百千万工程”百人层次1人,有16人/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全国百名医药卫生科技之星等荣誉称号或经费资助,有人事部跨世纪人才2人,有1人列入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3人、卫生部11人/次、省级7人/次,省高等学校学科拔尖人才2人,辽宁省普通高校专业带头人3人,辽宁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1人,129名青年教师进入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

学校总占地面积54.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2.9万平方米。图书馆是卫生部全国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东北地区中心馆。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咨询单位,中国医学信息网络东北区节点,馆藏纸质书刊100多万册和22种中外文全文数据库,尤其以日文医学文献收藏最为丰富。实验动物部为辽宁省实验动物中心和辽宁地区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繁育各级教学、科研用实验动物23个品系。主办学术期刊16种。

学校先后与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等国的66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关系,与世界银行、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等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有260多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学校名誉职称,先后派出教师近4300人/次到国外研修和考察,近年来开展了51项重要国际合作项目。

上海外国语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进入“211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新中国成立不久后的1949年12月,时名上海俄文学校。 1956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1963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直属教育部领导。1994年,学校升格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并成为国家教委 和上海市共建的首批学校。1996年,学校被列为国家教委“211工程”建设高校。60年书香翰墨、桃李芬芳,学校 已在社会上取得良好的声誉,在国际上获 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学校现有虹口、松江两个校区。虹口校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占地254亩,环境优雅。松江校区位于上海松江新城,占地800多亩,环境优美。

学校拥有完备的本科、研究生、留学生、专科、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各级各类的教学体系和科研院所。设有34个本科专业(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 语、阿拉伯语、日语、波斯语、朝鲜语、泰语、葡萄牙语、希腊语、意大利语、瑞典语、荷兰语、越南语、乌克兰语、希伯来语、印度尼西亚语、翻译学、对外汉 语、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法学、国际政治、教育技术学、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会计学、汉语言文学、公共关 系学)。25个硕士点(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亚 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际关系、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教育技术学、 新闻学、外交学、传播学、国际政治、思想政治教育、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翻译硕士 [MTI])、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 学、翻译学、国际关系),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外国语言文学),1个博士后流动站(外国语言文学)。1个国家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东研究所),1个国家 级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希腊语),2个全国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阿拉伯语语 言文学),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国际关系)。

目前,全校共有全日制本科生6000余名,研究生1300多名(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等),专科生800余名,长期留学生1200余名。

学校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育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300多名教授、副教授,以及大批学有所成的中青年讲师。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论文、专著、教材、工具书在国家级评选中多次获奖,并有多种有影响的刊物在国内外发行。

学校坚持抓好外语基础教学,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扩大专业口径,拓宽专业方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建立全新的教学和管理体制。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许多国家领导人和驻华使馆、领馆重要官员多次来我校访 问,许多国内外著名人士被聘为我校兼职教授。每年还派遣大量优秀学生赴国外留学,学生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论坛。

学校设立多项奖学金、贷学金、帮困补助,提供勤工助学,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生依托专业优势,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生受到良好的文化和艺术熏陶。

学校专设有外语电台与电视台,全天播放海外电视节目20多套,包括英语、日语、俄语、法语、阿拉伯语等,各种肤色、种族、国籍学生济济一堂、青春和睦,是一个“国际大家庭”。

60年砥砺耕耘、开拓进取。学校现已发展为以语言文学类学科见长,文、教、经、管、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外国语大学,学校现在正积极努力打造语言文学 类专业、复合型专业和国际化办学三个核心竞争力。60年筚路蓝缕,奋发有为。从成立初期单语种单科性学校到后来的多语种多学科学院再到现在的向国际化研究 教学型大学迈进,上外人矢志不渝、不懈追求。60年薪火相传、聚变升华。经过历代上外人的共同努力,上外已形成了以“格高志远,学贯中外”校训为核心的上 外精神,学校积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外语特长,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够畅达进行跨文化沟通的高端国际型特色人才。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为主,兼有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是 1952年成立的由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清华大学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合并组建的北京政法学院,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钱端升先生为首任院长。1983年,在中央 “ 要抓紧筹 办中国政法大学,把它建成我国政法教育中心 ” 的指示下,学院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邓小平同志为大学题写了校名。

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现已拥有 2个全国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博士后流动站及 18个博士点、 45 个硕士点、17个本科专业。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有权自主设置本科专业、自主选拔录取本科生和文体特长生。目前,学校设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法律硕士学院、中美法学院、中德法学院、体育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科学技术教学部等18个校属院部,有各类在校生20000余名,教职工17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700余名,教授、副教授440余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300余名。法学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研究领域涵盖了法学的所有二级学科。

中国政法大学是我国重要的法学研究中心。自建校以来,学校在许多专业领域都开创了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先河,如新中国的第一个法律史专业、第一个民商法专业、第一个经济法专业、第一个诉讼法专业、第一个比较法专业等都溯源于中国政法大学。新中国的第一批法律史学博士也在这里诞生。五十多年来,学校的科研成果不断应用于国家立法和司法实践,从 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到《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共和国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诞生和实施,无不凝聚着法大人的心血。仅从1978年复办至今,学校就有1000余人次参加了国家主要立法的论证和起草工作。学校目前具有较为完善的科研机构,有两个研究中心,诉讼法研究中心和法制史研究中心,三个研究所,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人权与人道主义法研究所和比较法研究所,两个学院,中美法学院和中德法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与世界交流的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与世界 25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学校有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400余名。

五十多年来,中国政法大学为巩固共和国的政权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政治进步和法治昌明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我国法学教育与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共和国建设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的社会进程中,中国政法大学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几十年来,学校的创立和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 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1983年,中国政法大学创建时,中央就明确指示要 “ 把中国政法大学建设成为全国政法教育中心,法学研究中心和法学图书资料信息中心 ” ; 1995年和2002年,李岚清副总理两次亲临学校视察,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高度评价,称 “ 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的最高学府 ” ; 2002年,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委员长分别为学校建校50周年题词祝贺。国务委员、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出席了50周年庆典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005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同志、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等领导莅临我校视察工作,对我校给予了充分肯定。李铁映同志赞扬“中国政法大学是全国人大最得力的助手”。

进入 21世纪,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根据“依法治国”方略对法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中国政法大学主动调整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定位和办学目标,提出“以教学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的办学理念,规划 用 2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现代化这三大历史任务,在建设法科强校的道路上振兴中国政法大学,把学校建设成多科性、研究型、开放性,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建设成中国法学教育中心、法学研究中心、法学图书资料信息中心及国家立法与决策咨询服务中心和国际间法律文化交流中心。

北京邮电大学原名北京邮电学院,正式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经政务院批准、由邮电部组建的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北京邮电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院校,国家首批硕士与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4年成为教育部批准的全国56所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在2005年建校50周年之际,教育部和原信息产业部(现合并为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签署协议共建北京邮电大学,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2011年我校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

北京工业大学校本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东临东四环南路,南抵左安东路,西邻西大望路,北望平乐园小区;另有三地分校区。学校占地面积为8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

北京工业大学创建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1981年成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12月学校通过 国家“211工程”预审,正式跨入国家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的行列。

1997年至2007年,学校紧密围绕北京市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及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境保护与资源、城市建设与管理等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及行业需求,学科结构得到大幅度的调整与优化,形成了16个二级学院: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应用数理学院、计算机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软件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实验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另有体育教学部、激光工程研究院、固体微结构与性能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以及与社会力量合作创办的独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学校开设43个本科专业;81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7个工程硕士授权培养领域;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光学、材料学、结构工程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及8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新型功能材料、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2个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基地,以及精密超精密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产学研激光加工中心和中德激光技术中心、教育部数字社区工程中心、汽车结构部件先进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等。

截至2007年10月29日,教职工总数3360人,其中,专任教师数1520人,正高288人、副高742人;有博士生导师184人,硕士生导师680人;拥有两院院士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6人。外籍教师20人。学校重视基础性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承担着一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和北京市重大、重点项目,2006年,按教育部统计口径,到校科技经费达到3.3亿以上。

在校生 30342 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4127人(博士生616人、硕士生3511人),在职研究生2188人,普通本专科生12598人(本科生11333人、专科生1265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11001人(本科生5070人、专科生5931人),中等专业生264人。留学生164人。

建校40多年来,北京工业大学已为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培养了约83000名学生(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约5300人),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骨干作用。在“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思想指导下,北京工业大学已经成为北京市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与研究开发基地。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全校师生员工将继续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抓住“十一五”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和2008年奥运会羽毛球、艺术体操比赛场馆落户北工大的难得机遇,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学习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全面推进育人质量的提高,努力将北京工业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已故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两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校长。现任党委书记李明教授,校长吕兆丰教授。

学校校本部设有10所学院和1所研究院,包括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中医药学院、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护理 学院、燕京医学院、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学校现有18所临床医学院暨附属医院,包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第九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第十临床医学院)、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第十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第十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医学院)、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医学院)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医学院),以及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还设有10所教学医院和35个临床专科学院、专科学系。

学校学科力量雄厚。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 6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2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6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按照三级学科统计,有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7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本专科专业齐全,设置的七年制专业中有临床医学(包括儿科方向)和口腔医学;本科专业中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假肢矫形工程、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医学实验技术、法学(卫生法学)、临床药学、医学检验技术等16个专业。高职高专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技术、药学等14个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770人,其中研究生2741人,长学制学生1534人,本科生3009人,高专高职生2077人,留学生409人;成教学生4551人。学校培养医学与医学相关学科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目前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10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18门市级精品课程,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5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素质培养基地,7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11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14名市级教学名师。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近五年学校获得教育教学成果国家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北京市特等奖2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20项。

学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拥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市级研究和培训机构,如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北京市全科医学培训中心、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等。学校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5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以及教育部、卫生部、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教委等科研项目2095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986项),累计科研经费14.5亿元;获得各类各级奖励86项,其中国家最高科技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北京市科技奖29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20项、中华医学科技奖23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吴阶平医学奖3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获得专利授权225项。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础免疫学、医学图像处理、生物信息检测与处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脏内外科、肾移植、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口腔生物医学、眼科、耳鼻咽喉科、小儿血液病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员工和医务人员33870人(校本部1567人,附属医院32303人)。有院士3人,特聘顾问11人,正高职称1669人,副高职称2988人。其中教授617人(校本部91人,附属医院526人),副教授1108人(校本部193人,附属医院915人);博士生导师360人(校本部78人,附属医院282人),硕士生导师742人(校本部111人,附属医院631人)。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总占地面积136.1万平方米(校本部24.7万平方米,附属医院111.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6.5万平方米(校本部33.9万平方米,附属医院182.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59.1亿元(校本部14.9亿元,附属医院144.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6亿元(校本部10.0亿元,附属医院13.6亿元);图书馆藏书128.0万册(校本部79.7万册,附属医院48.3万册);住院病床17035张。 学校有良好的教学科研辅助设施,建有图书馆、档案馆、医学实验与测试中心、信息与通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临床检测中心、实验动物部、学报编辑部、校史馆、中医研修学院及首都国医名师馆、生命与健康博物馆(筹)、后勤服务集团、校医院等健全的技术服务平台。

学校十分重视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瑞典、挪威、香港、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相关单位签订了友好交流合作协议。先后接待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学生数百人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目前,我校聘请的外籍专家共18人,聘请的外国及港澳台地区客座教授59人;在校学历教育海外学生438名,覆盖46个国家和地区。学校海外学生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及进修生。同时,学校积极选送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访问。

建校50年来,学校形成了“扶伤济世、敬德修业”的校训、“爱国奉献、艰苦奋斗、救死扶伤、严谨求实”的校风和“勤学、博思、求精、创新”的学风,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校文化标识系统。同时,不断以首医人的奋斗历程丰富着“首医精神”的文化宝库,激励着首医人继续团结奋进。

校党委始终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推动事业科学发展作为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冲锋中建先锋”的党建理念深入人心。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加强学生德育和教育管理工作。2007年,学校获评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

全体首医人求真务实、齐心协力、自主创新、和谐发展,正在努力将首都医科大学建设成为立足首都、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科大学。


相关文章

  • 2015年2016年高考"全国统一命题"省市(名单汇总)
  •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3月8日下午表示,要减少学生加分项目,地方加分项目取消63%.把自主招生时间调到高考后.扩大高考统一命题试卷地区范围,目前确定2016年25个省用统一命题的试卷.为帮助广大同学科学备考,特将2016年高考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名单 ...查看


  • 2016年高考统一命题
  • 教育部长袁贵仁:明年高考25省用统一命题试卷 盼统一录取线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全国两会上表示,要减少学生加分项目,地方加分项目取消63%.把自主招生时间调到高考后.扩大高考统一命题试卷地区范围,目前确定明年25个省用统一命题的试卷. ...查看


  •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4]24号)
  • 渝府发[2014]24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意见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2014年重庆市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要求,现就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提出如 ...查看


  • 项目推荐书20060613
  • 中国·持酒 保健酒项目推荐书 二零零六年六月 目 录 第一章 市场分析 ........................................................................ 3 一.行业背景 .. ...查看


  •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 第16卷第6期2015年12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UniversityofSouthChina(SocialScienceEdition) Vol.16No.6Dec.2015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中国共产 ...查看


  • 学习2015年全国两会精神
  • 通化一中2015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学习会 今天的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2015年全国"两会"简介:第二部分是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第三部分是高考制度改革相关政策解读. ...查看


  • 2016河北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 2016关于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2月29日,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 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正式公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自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全面启动高考综合改革.那么为什么要调整高考政策呢 ...查看


  • 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调研报告
  • 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调研报告 二〇一六年七月 目 录 一.锂电池正极材料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 2 (一)锂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技术路线.......................... ...查看


  • 四川省2014年高考加分录取照顾政策重大调整
  • 四川省2014年高考加分录取照顾政策重大调整 2012-12-01 15:34:01 来源: 作者:教导处 [大 中 小] 浏览:2次 评论:0条 四川省2014年高考加分录取照顾政策重大调整 省三好.奥赛省一等奖 高考不再加分 1.奥赛获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