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春节风俗图

中国古代春节风俗图

作者:柳 倩

来源:《时代中国》2010年第03期

宋 燃爆竹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

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

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武林旧事》:“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馀不绝。”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

明代黎淳有《爆竹》·诗:“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不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所咏的是“升天雷”,北方称为“二踢脚”。

火药的发明,本是为和平生活用的,后来用于战争,乃是人类的不幸;用于侵略战争,更是人类的大不幸。

宋 教坊自乐

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

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绍兴年问,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设酒库卖酒,为招揽生意,“官私妓女,顾倩只应”。

一年之内,难得休息。只有新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明 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 《清波杂志》载:“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 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唐 饰梅花妆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

传说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

此俗传至唐宋,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春、内家圆”等名目。

其实,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晋 馈春盘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

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五辛盘又称春盘。

《摭遗》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春盘馈贶。”《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这一风俗传到

中国古代春节风俗图

作者:柳 倩

来源:《时代中国》2010年第03期

宋 燃爆竹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

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

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武林旧事》:“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馀不绝。”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

明代黎淳有《爆竹》·诗:“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不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所咏的是“升天雷”,北方称为“二踢脚”。

火药的发明,本是为和平生活用的,后来用于战争,乃是人类的不幸;用于侵略战争,更是人类的大不幸。

宋 教坊自乐

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

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绍兴年问,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设酒库卖酒,为招揽生意,“官私妓女,顾倩只应”。

一年之内,难得休息。只有新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明 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 《清波杂志》载:“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 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唐 饰梅花妆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

传说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

此俗传至唐宋,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春、内家圆”等名目。

其实,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晋 馈春盘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

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五辛盘又称春盘。

《摭遗》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春盘馈贶。”《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这一风俗传到


相关文章

  • [春节文化主题]春节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承与演变
  • ][春节文化主题]春节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承与演变明清各代,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帝王的正旦朝会作为国家典礼,场面宏大壮观,它是国家时间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盛大的朝贺庆典对内显示国家太平,对外彰显中华帝国国 ...查看


  • 一起来看古代官员春节怎么放假
  • 中国江苏网12月9日讯 昨天,有媒体公布了一条关于"中国人民大学调查中心就春节法定节假日安排,以社会抽样调查和网上调查等方式公开征求意见"的消息.其中关于春节3天法定节假日是否包含除夕引起网友热议,该消息表示,七成网友支 ...查看


  • 古代春节头饰有讲究
  • 古代春节头饰有讲究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 ...查看


  •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东方法律图景
  • 作者:公丕祥 金陵法律评论 2002年02期 近代法国的启蒙运动是促进近代西方"理性的时代"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在西方 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如果说这个启蒙运动范围内的思想家们在 抨击和否定法 ...查看


  • 常识03 天干地支.计时工具.节日等
  •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纪年历法.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而用干支来纪年月日时的历法叫做干支历. 十天干: ...查看


  • 关注传统节日及古代绘画系列 
  • 6月9日为传统节日"端午节".在邮票收藏当中,关于"端午"的纪念邮品也有不少,中国邮政于2001年的端午节发行的2001-10<端午节>特种邮票一套,是第一套也是迄今唯一一套全面反映端午习 ...查看


  • 萧放:春节的历史演变与民俗传承
  • 萧放:春节的历史演变与民俗传承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2-09 演讲人:萧放演讲地点:江苏泰州百姓大讲堂 萧放,湖北英山人.法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俗文字典籍研究中心民俗室主任.主 ...查看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论文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研究 摘要: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思想文化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其丧葬习俗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朵璀璨耀目的明珠,它所蕴藏的古代社会信息量是其他任何礼仪风俗都无法与之媲美的,成为我们今天全面了解古代社会的一面不可缺少的镜子. ...查看


  • 揭秘中国民间风俗:正月里不能剪头发?
  • 细心的人或许会发现,有一个行业是比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日长很多的,那就是美发行业.很多理发店,过了正月初十,甚至过了正月十五才开始正式上班.有些知晓民间风俗的朋友或许早就猜出这跟我国的一项风俗有关.没错,那就是"正月里不宜理发&quo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