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定位

作者:张耀灿曹清燕

江汉论坛 2008年04期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8)01-0035-04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从不同学科和不同角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有不同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现实定位也必然存在分歧。有学者从政治学的角度认为促进政治认同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①;有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看成是促进个体社会化或社会整合②;有学者从教育学或德育学的角度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看成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有密切的关联,作为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所属的五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更应该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因此,笔者这里着意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现实定位。

  学者们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在于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有学者认为,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相适应,马克思主义人学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它区别于以往人学而从感性的实践活动的角度真正地去把握人的本质,并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一次革命③。笔者认同这样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的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原理,笔者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现实定位进行了思考,指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的价值取向,现实性原则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的基本原则,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体之生成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现实定位。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一种实践人学。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入学中的实践包括物质生产、物质交往和精神生产、精神交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谈到人的实践活动时之所以用‘物质实践’而不用一般的实践概念,其深刻的原因在于指明观念的东西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看是在物质生产这种物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在马克思的历史观的视野里,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这种物质实践活动形式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唯一形式。实际上,人的活动形式是丰富的、多样的,既包括物质活动,也包括精神活动,无论人的何种活动形式,都应‘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因而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也正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具有实践的性质,因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才是实践的。”④

  实践是人的本质,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实践构成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⑤实践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性的,这就决定了人的本质是生成性的,由于“人的现实存在不过是人的本质的感性形式的现实表现”⑥,因此,人的存在也是生成性的。“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⑦。人的存在方式是人本真存在的现实表现和确证,由于人感性地和实践性地确证和阐释自身存在的过程,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确切所指乃是人“本源性”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因此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由于实践的生成性,人成为一种未完成意义上的生成性存在,人“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⑧。随着人类实践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人必然不断占有自己的本质,逐步从偶然的个性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共产主义被看成是人的完善和为此而必需的变革现实的实践过程,是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实践过程,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也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共产主义“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来说的真正的实现,是人的本质作为某种实在的东西的实现”⑨。它“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⑩,也就是说,“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1)。可以看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是人之生成、人之解放,就是全面地展开人生存的内在丰富性,“把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12)的过程,人通过实践生存的过程是不断扬弃自身局限从而自觉追求自由个性的生存的历史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肯定,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一种精神生产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它同样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不过和物质生产实践相比,它具有第二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仍然依赖于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自然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它是人类应答其生存困境的产物,也是为了能够创造更好的生存的方式,因此,它又是人的一种走向自由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是人之生成和人之解放的重要过程和环节。它的全部旨趣在于对人性的滋养和对生命的放飞,在于引领人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

  因此,从最本源和最高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理应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是为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而展开的。“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13)。只不过在阶级社会中,作为人的一种生存发展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异化,由于异化劳动的存在,每个个人都必须作为“普通的个人”从而“处在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下才隶属于这个共同体”(14)。在这种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换取占少数的统治阶级的片面、偶然、畸形的发展。然而,这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又是不可逾越的。“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致)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多数)经常地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即在新的革命的生产力产生以前)失去了任何发展的可能性。”(15)人的这种片面偶然的发展也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创造了条件,甚至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过程中的量的积累。但毕竟这是人的自由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

  不仅如此,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时更应该主动自觉地把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取向,这符合社会主义的性质,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江泽民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一切工作都要落脚到促进人的发展上。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对人本身的尊重,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这些都蕴含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学旨归。而且,就发展的进程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人民迫切的、现实的发展要求。因此,在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时应该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追求和价值取向。

  二、现实性原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的基本原则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也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这点已在当今社会对人的全面有个性的发展要求以及人自身的发展需求中得到了逐步的印证。需要注意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不只是遥远的理想,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16)与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相一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消灭和改变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状况,不断增强人发展的自由自觉性和全面性的现实的运动,是一个实践的生成过程,通过“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展开和实现。另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之生成、人之解放等也是在现实中实现超越的,人的存在是在现实存在中不断完善的。因此,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时又必须从具体处着手,坚持现实性原则。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目的必须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指导和最终的价值旨归,否则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信仰,思想政治教育也容易迷失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目的的实现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最高目的的阶梯和必要环节,否则思想政治教育最高目的就会被抽象化和空想化。

  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目的的确定坚持现实性原则要求一方面必须考虑社会的现实、社会的发展需求和趋势,一方面要考虑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和现实生存状况。坚持现实性原则的深层依据在于人的社会性、“现实性”,这归根结底又在于人的对象性、现实性的感性实践活动。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们往往对人作自然化、抽象化的理解,使人成为抽象的人,使人的全面发展也变成空想。马克思主义人学突破了这一思维方式而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人,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根本转变。从实践出发去考察人,人就是人的感性活动,人就是现实的人。“我们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17)。现实的个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8),孤立的个人是“缺乏想象力的虚构”,是“美学上的假象”。因为人的实践活动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种单个人的行为,而是以社会中许多个人之间的相互协作与合作为基础的社会性的活动,它需要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借助于社会这一寓所和活动空间得以展开和发展。因此,现实的人必须采取社会的存在形式。“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19)。“个体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20)。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1)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社会正在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代化的漫长征途还没有结束,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偏重于物欲的满足而放逐了精神追求;公民社会逐步兴起,对民主政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等使人的生存处境更加复杂;社会在总体进步的同时,还存在很多不和谐因素。这些都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定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真正地坚持“现实性”。

  三、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体之生成: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现实定位

  既然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又要以“现实性”为基本原则,那么我们就需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参照系,以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人的发展形态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现阶段实际,分析我国现阶段人的发展处于何种阶段,在这样针对实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现实定位应该是什么。

  我国是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进入“后工业时代”,在一个全面开放的、与世界文明相互交融的进程中,通过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处于新兴工业化、现代化阶段的一个社会。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各个自然发生的社会长久处于孤立状态,那么历史必然性将是单一的,如果纳入实际的民族交往中,单线模式的社会发展就会立即被混合模式和超越模式的社会发展所取代。因此,中国的发展必然表现出混合性、交叉性和跨越性。在经济形态上是一个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有计划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控制并存的独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制度形态上是一个遗留某些封建主义、存在和发展着相当的资本主义因素,但社会主义因素居主导地位的独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些决定了在人的发展上也必然处于一个混合性的独特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物质基础、制度前提和社会条件。中国现阶段人的发展处于一个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以及人的全面性的孕育生长和导向机制有机结合的独特阶段。需要指出的是,在人的发展这一阶段中,主要任务在于在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主导下发展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为发展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我国目前处于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中,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单个人的“原始丰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片面性”都存在着,但后者越来越多地代替、消灭着前者。作为一种历史进程来看,对物的依赖关系在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条件的最终形成方面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而目前人的独立个性的意识还不很普遍,主体能力普遍不强,主体人格还没有普遍形成。这种意识和人格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来培养和形成。另一层含义为对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发展是在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主导下进行的。这就是说要自觉地按照人的本性、利用人对物的依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总体上不允许物的世界的增值以人的世界的贬值为代价,更不允许以在根本上牺牲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寻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对物的依赖仍然存在,但整个社会正逐渐摆脱“物”对“人”的支配和控制。 “一切为了人”,促进人自身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人和谐发展是当前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旋律。

  因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目的的定位只能是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体之生成。和谐的社会主体首先必须具有主体人格,是具有主体性的主体。“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2)然而,人并不是自然而然或者天然地就成为主体,并不是天然地具有主体性,而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具有自觉性、自为性、超越性才是具有主体性的主体。和谐的社会主体规定的主体人格实际上就是对人的主体性的规定,把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目的定位于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体的生成实际上就是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使人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以高昂的主体精神和激情投入人类发展的实践活动中。其次,和谐的社会主体是社会的主体、“现实的主体”。我们所说的主体不是抽象直观的、脱离社会的虚幻的主体,而是“现实的主体”,是活生生地在社会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作为社会历史发展主体的主体。这种主体是社会性的主体,其主体性不是先天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再次,和谐的社会主体是和谐的主体。这种主体不是“单子式”的自我,而是能与他人合作共处、与社会协调并进、与自然共生共长,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主体。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的主体既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和较强的主体能力,又能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能充分发挥作为实践主体的作用,又能主动承担对社会、他人和自然的责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发展秩序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格局。不仅如此,这种主体还能促进自身的完整、和谐发展,不仅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而且注重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不仅有劳动的激情,而且能积极合理地利用自己的自由时间和闲暇时间。

  注释:

  ①方旭光:《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6年第1期。

  ②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参见林剑《论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人学理论的深刻革命》,《哲学研究》2006年第9期;崔唯航《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存在论阐释——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④参见林剑《论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实践范畴与唯物史观的逻辑结构》,《哲学研究》2004年第12期。

  ⑤⑦(14)(16)(17)(18)(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7-68、121、87、66、73、60页。

  ⑥林剑:《马克思人学四辩》,《学术月刊》2007年第1期。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

  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⑩(11)(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123、96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13)(15)(19)(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86、514,507,301,302页。

作者介绍:张耀灿,曹清燕,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武汉 430079)

作者:张耀灿曹清燕

江汉论坛 2008年04期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8)01-0035-04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从不同学科和不同角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有不同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现实定位也必然存在分歧。有学者从政治学的角度认为促进政治认同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①;有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看成是促进个体社会化或社会整合②;有学者从教育学或德育学的角度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看成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有密切的关联,作为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所属的五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更应该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因此,笔者这里着意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现实定位。

  学者们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在于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有学者认为,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相适应,马克思主义人学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它区别于以往人学而从感性的实践活动的角度真正地去把握人的本质,并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一次革命③。笔者认同这样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的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原理,笔者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现实定位进行了思考,指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的价值取向,现实性原则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的基本原则,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体之生成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现实定位。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一种实践人学。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入学中的实践包括物质生产、物质交往和精神生产、精神交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谈到人的实践活动时之所以用‘物质实践’而不用一般的实践概念,其深刻的原因在于指明观念的东西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看是在物质生产这种物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在马克思的历史观的视野里,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这种物质实践活动形式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唯一形式。实际上,人的活动形式是丰富的、多样的,既包括物质活动,也包括精神活动,无论人的何种活动形式,都应‘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因而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也正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具有实践的性质,因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才是实践的。”④

  实践是人的本质,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实践构成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⑤实践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性的,这就决定了人的本质是生成性的,由于“人的现实存在不过是人的本质的感性形式的现实表现”⑥,因此,人的存在也是生成性的。“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⑦。人的存在方式是人本真存在的现实表现和确证,由于人感性地和实践性地确证和阐释自身存在的过程,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确切所指乃是人“本源性”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因此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由于实践的生成性,人成为一种未完成意义上的生成性存在,人“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⑧。随着人类实践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人必然不断占有自己的本质,逐步从偶然的个性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共产主义被看成是人的完善和为此而必需的变革现实的实践过程,是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实践过程,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也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共产主义“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来说的真正的实现,是人的本质作为某种实在的东西的实现”⑨。它“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⑩,也就是说,“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1)。可以看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是人之生成、人之解放,就是全面地展开人生存的内在丰富性,“把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12)的过程,人通过实践生存的过程是不断扬弃自身局限从而自觉追求自由个性的生存的历史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肯定,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一种精神生产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它同样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不过和物质生产实践相比,它具有第二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仍然依赖于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自然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它是人类应答其生存困境的产物,也是为了能够创造更好的生存的方式,因此,它又是人的一种走向自由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是人之生成和人之解放的重要过程和环节。它的全部旨趣在于对人性的滋养和对生命的放飞,在于引领人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

  因此,从最本源和最高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理应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是为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而展开的。“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13)。只不过在阶级社会中,作为人的一种生存发展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异化,由于异化劳动的存在,每个个人都必须作为“普通的个人”从而“处在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下才隶属于这个共同体”(14)。在这种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换取占少数的统治阶级的片面、偶然、畸形的发展。然而,这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又是不可逾越的。“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致)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多数)经常地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即在新的革命的生产力产生以前)失去了任何发展的可能性。”(15)人的这种片面偶然的发展也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创造了条件,甚至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过程中的量的积累。但毕竟这是人的自由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

  不仅如此,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时更应该主动自觉地把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取向,这符合社会主义的性质,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江泽民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一切工作都要落脚到促进人的发展上。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对人本身的尊重,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这些都蕴含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学旨归。而且,就发展的进程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人民迫切的、现实的发展要求。因此,在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时应该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追求和价值取向。

  二、现实性原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的基本原则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也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这点已在当今社会对人的全面有个性的发展要求以及人自身的发展需求中得到了逐步的印证。需要注意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不只是遥远的理想,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16)与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相一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消灭和改变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状况,不断增强人发展的自由自觉性和全面性的现实的运动,是一个实践的生成过程,通过“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展开和实现。另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之生成、人之解放等也是在现实中实现超越的,人的存在是在现实存在中不断完善的。因此,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时又必须从具体处着手,坚持现实性原则。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目的必须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指导和最终的价值旨归,否则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信仰,思想政治教育也容易迷失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目的的实现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最高目的的阶梯和必要环节,否则思想政治教育最高目的就会被抽象化和空想化。

  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目的的确定坚持现实性原则要求一方面必须考虑社会的现实、社会的发展需求和趋势,一方面要考虑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和现实生存状况。坚持现实性原则的深层依据在于人的社会性、“现实性”,这归根结底又在于人的对象性、现实性的感性实践活动。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们往往对人作自然化、抽象化的理解,使人成为抽象的人,使人的全面发展也变成空想。马克思主义人学突破了这一思维方式而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人,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根本转变。从实践出发去考察人,人就是人的感性活动,人就是现实的人。“我们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17)。现实的个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8),孤立的个人是“缺乏想象力的虚构”,是“美学上的假象”。因为人的实践活动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种单个人的行为,而是以社会中许多个人之间的相互协作与合作为基础的社会性的活动,它需要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借助于社会这一寓所和活动空间得以展开和发展。因此,现实的人必须采取社会的存在形式。“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19)。“个体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20)。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1)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社会正在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代化的漫长征途还没有结束,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偏重于物欲的满足而放逐了精神追求;公民社会逐步兴起,对民主政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等使人的生存处境更加复杂;社会在总体进步的同时,还存在很多不和谐因素。这些都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定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真正地坚持“现实性”。

  三、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体之生成: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现实定位

  既然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又要以“现实性”为基本原则,那么我们就需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参照系,以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人的发展形态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现阶段实际,分析我国现阶段人的发展处于何种阶段,在这样针对实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现实定位应该是什么。

  我国是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进入“后工业时代”,在一个全面开放的、与世界文明相互交融的进程中,通过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处于新兴工业化、现代化阶段的一个社会。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各个自然发生的社会长久处于孤立状态,那么历史必然性将是单一的,如果纳入实际的民族交往中,单线模式的社会发展就会立即被混合模式和超越模式的社会发展所取代。因此,中国的发展必然表现出混合性、交叉性和跨越性。在经济形态上是一个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有计划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控制并存的独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制度形态上是一个遗留某些封建主义、存在和发展着相当的资本主义因素,但社会主义因素居主导地位的独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些决定了在人的发展上也必然处于一个混合性的独特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物质基础、制度前提和社会条件。中国现阶段人的发展处于一个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以及人的全面性的孕育生长和导向机制有机结合的独特阶段。需要指出的是,在人的发展这一阶段中,主要任务在于在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主导下发展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为发展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我国目前处于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中,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单个人的“原始丰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片面性”都存在着,但后者越来越多地代替、消灭着前者。作为一种历史进程来看,对物的依赖关系在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条件的最终形成方面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而目前人的独立个性的意识还不很普遍,主体能力普遍不强,主体人格还没有普遍形成。这种意识和人格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来培养和形成。另一层含义为对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发展是在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主导下进行的。这就是说要自觉地按照人的本性、利用人对物的依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总体上不允许物的世界的增值以人的世界的贬值为代价,更不允许以在根本上牺牲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寻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对物的依赖仍然存在,但整个社会正逐渐摆脱“物”对“人”的支配和控制。 “一切为了人”,促进人自身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人和谐发展是当前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旋律。

  因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目的的定位只能是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体之生成。和谐的社会主体首先必须具有主体人格,是具有主体性的主体。“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2)然而,人并不是自然而然或者天然地就成为主体,并不是天然地具有主体性,而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具有自觉性、自为性、超越性才是具有主体性的主体。和谐的社会主体规定的主体人格实际上就是对人的主体性的规定,把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目的定位于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体的生成实际上就是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使人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以高昂的主体精神和激情投入人类发展的实践活动中。其次,和谐的社会主体是社会的主体、“现实的主体”。我们所说的主体不是抽象直观的、脱离社会的虚幻的主体,而是“现实的主体”,是活生生地在社会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作为社会历史发展主体的主体。这种主体是社会性的主体,其主体性不是先天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再次,和谐的社会主体是和谐的主体。这种主体不是“单子式”的自我,而是能与他人合作共处、与社会协调并进、与自然共生共长,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主体。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的主体既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和较强的主体能力,又能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能充分发挥作为实践主体的作用,又能主动承担对社会、他人和自然的责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发展秩序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格局。不仅如此,这种主体还能促进自身的完整、和谐发展,不仅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而且注重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不仅有劳动的激情,而且能积极合理地利用自己的自由时间和闲暇时间。

  注释:

  ①方旭光:《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6年第1期。

  ②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参见林剑《论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人学理论的深刻革命》,《哲学研究》2006年第9期;崔唯航《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存在论阐释——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④参见林剑《论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实践范畴与唯物史观的逻辑结构》,《哲学研究》2004年第12期。

  ⑤⑦(14)(16)(17)(18)(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7-68、121、87、66、73、60页。

  ⑥林剑:《马克思人学四辩》,《学术月刊》2007年第1期。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

  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⑩(11)(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123、96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13)(15)(19)(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86、514,507,301,302页。

作者介绍:张耀灿,曹清燕,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武汉 430079)


相关文章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教育定位
  •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教育定位;全局性定位 摘要: 回顾建国以来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考察从中共八大到十八大政治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部门归属问题的论述,发现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已由局域性定位走向 ...查看


  • 金融营销方案
  • 金融营销方案 中国人寿保险金融营销方案 班级:金融与证券( 姓名:江伟 3)班 目录 1摘要 ......................................................................... ...查看


  • 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之检视
  • [摘要]高校之间恶性竞争而不是协调 发展 会因高校办学类型和层次的过分趋同而产生:高校全面平庸而不是全面发展会因"大而全"."小而全"而出现:高校的后劲不足而非持续性发展会因缺乏特色而凸显.为了规避上 ...查看


  • 试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定位
  • 试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定位 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客体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基本范畴.理论体系及发展进程.而要不断深化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必须以进行科学的学科定位 ...查看


  • 从非营利组织视角透视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
  • 2008年第4期 第7卷第4期(总第37期) (双月刊) PrivateEducationResearch(ABimonthlyJournal) 民办教育研究 No 4,2008SerialNo 37 教育法律 从非营利组织视角透视民办学校 ...查看


  • 2014年广东财经大学辅导员招聘笔试试题
  • 广东财经大学2014辅导员招聘笔试试题 1.高校学生行为准则,8写5 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 教育部教学[2005]5号 一.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面向世 ...查看


  • 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内涵\特点及发展趋势
  •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5-000-04 摘要经济发展催生了众多体育行业的新职业,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滞后严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为了给体育行业培养更多更好的职业人 ...查看


  • 杜威德育思想
  • 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 "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quo ...查看


  • 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
  • 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3期 ·理论探索· 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 杨海涛 (西华师范大学 摘 要: 李化树 南充637009) 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哥白夸美纽斯是17世纪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教育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