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第13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3.1 复习笔记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基本矛盾

1.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一种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家占有工人剩余劳动为本质

的剥削制度,这种剥削制度与奴隶制和封建制有着不同的性质:

①资本主义生产的产品是商品,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一切经济规律得以展开和发生作用

的基础;而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只是一种局部现象,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是以超经

济强制为基础的。

②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为基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条

件,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它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这与以占有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小商品生产

有着很大的不同。

(2)资本主义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关系的普遍化,推动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过程的社会化,使一切国

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世界性。

②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使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的动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

展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③商品关系的普遍化特别是劳动力的商品化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推动了生产力

的不断发展。

2.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产生的过程:

①商品经济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

②社会分工导致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a. 一方面,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他们的生产是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各自的劳动都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

b. 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生产者独

立进行生产决策,产品归生产者私人占有。

③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

会劳动的矛盾,就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

式之间的矛盾。

3.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各个阶段的体现

(1)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体现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

的矛盾

(2)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体现为生产进一步社会化与私人垄断组织之间的矛盾。

(3)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体现为高度生产社会化与国家垄断资本形式之间的矛

盾。

二、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1. 资本积累

(1)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①简单再生产

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在运动中所带来的剩余价值或利润如果被资本所有者全部

用于个人消费等非生产性支出,资本的规模不能扩大,资本的运动只能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

行的生产。

②扩大再生产

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是指如果资本在运动中所带来的剩余价值或利润中有一部分用于追

加资本,使资本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循环运动的生产。扩大再生产的类型有外延扩大再生产

和内涵扩大再生产。

(2)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指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

本质上是把资本的增殖转化为实现资本进一步增殖的手段。

(3)资本积累量

利润量的大小和积累率的高低影响资本积累的数量。其中基本的影响因素有:

①利润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与利润量呈正比例变化。

②预付资本的多少。在利润率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付资本与利润量正比例变化。

③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其中最重要的是科技在生产中的运用。

④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⑤在利润量一定的情况下,积累率即利润中用于积累的部分所占比重的高低影响着资本

积累的绝对量的大小。

(4)资本构成

资本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

①技术构成。技术构成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②价值构成。价值构成反映购买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支付劳动力的工资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以资本的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由资

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称做资本有机构成。

(5)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趋势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从总体和长期的趋势看,

资本的有机构成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2. 资本积累的后果

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资本积累导致了以下两个重要的社会经济后果:

(1)相对人口过剩

相对人口过剩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

殖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制和条件。这是因

为:

①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从而起到劳动

力蓄水池的作用。

②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不仅可以随时为资

本增殖的需要提供劳动力资源,而且通过劳动市场的竞争对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形成施

加压力,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之内。

(2)平均利润下降趋势

①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基本表现形式。

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有机构成的变化不仅发生在个别生产部门,

而且是在一切生产部门或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发生,因而,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②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并不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这是因为:

a. 在有机构成提高的同时存在着其他一些起反作用的因素阻碍着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b. 在利润率的下降和利润总量的增加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实际

上是同一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

③平均利润率下降与利润总量增加的相互作用机制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

盾,原因有以下几点:

a. 利润率下降的规律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之间的矛盾。

b. 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还表现为生产的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

c.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过程中还引起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

3. 产品创新与资本主义的“创造性毁灭”

(1)“创造性毁灭”

创造性毁灭是指由于创新而带来的不断地从经济体系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过程,即不断

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的过程。

(2)产品创新

①一方面,产品的创新阻止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②另一方面,产品创新又在更大的程度上促使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由此导致了资本

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大规模波动。

三、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

1. 经济危机

(1)含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

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其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

①简单商品生产中包含了经济危机的萌芽。由于信用的出现,债务人有可能不能顺利

地把商品转化为货币,债权人不能按期收回债款,于是,引起支付的危机,破坏正常的流通

过程和生产过程。

②资本家追求价值增值的唯一目的导致了生产和消费的严重冲突。

③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跟不上生产能力的增长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导致

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

2. 经济周期

(1)经济周期的阶段

一个经济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

阶段,它既是上一周期的结束点,又是新周期的起点。

①危机阶段。作为生产周期的开始阶段,生产力的破坏以暴风骤雨般的形式表现出来。

②萧条阶段。生产和商品价格的下降、企业的倒闭、失业的增加等都已停止,但是,社

会购买力仍然很低,商品销售仍然困难。

③复苏阶段。这一阶段实现了经济的全面恢复。

④高涨阶段。消费日渐旺盛,市场容量增加迅猛,推动着生产迅速膨胀,这一切为下

一次生产过剩危机的到来提供了条件。

(2)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更新

固定资本更新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原因主要有:

①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

件。

②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了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

质条件。

(3)经济周期理论

①朱格拉周期,又称主周期(7~11年)。

②基钦周期,又称次周期(3~5年)。

③库兹涅茨周期,又称建筑周期(15~25年)。

④康德拉捷夫周期,又称长波周期(45~60年)。

四、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对市场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机器

大工业的产生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自由市场经济的问题就逐步暴露出来。

(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成垄断资本主义

19世纪70年代的工业革命为生产和资本的迅速集中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19世纪末

20世纪初垄断组织迅速发展。垄断的存在导致了金融寡头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阻

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929年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迫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介入资本主义经济生

活。二战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替。

(4)资本主义信息时代的到来

20世纪70年代后,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向信息社会的转变是资

本主义社会经济的一个阶段性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资本主义各种固有矛盾

仍将存在。

2.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将导致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是矛盾的,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解决这一矛盾

的基本途径。

③生产的社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资本的社会化。资本的社会化进一步证明了资

本主义占有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④资本社会化使得由社会占有代替私人占有社会化资本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2)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过程。

原因是:

①在生产的集中化趋势发展的同时,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趋势也在发展,为资本主义

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

②市场机制并没有因为垄断的发展而失去活力,仍然是现代生产力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

础。

③股份公司的出现使资本具有了社会化的性质,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集中与私人

占有之间的矛盾。

④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家干预的广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

性。

13.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相对人口过剩

2.创造性毁灭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4.再生产周期

5.资本有机构成

6.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二、问答题

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2.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它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集中体现为哪些方面?

3.为什么说“相对人口过剩”和“平均利润率下降”是资本积累的两大社会经济后果?

4.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

5.如何理解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基础?

6.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 相对人口过剩

答:相对人口过剩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相对于资本需要而呈现多余的劳动人口。其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随着资本积累和技术的进步,资

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比较起来相对减少,从而使追加资本所能吸收的

劳动者人数相对减少;新技术的采用,为广泛雇用童工和女工提供了条件,日益把在业劳动

者排挤出去;大量破产的小生产者和中小资本家涌人无产者队伍,使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增加,

因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即产业后备军。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存在的条件之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

制和条件。这是因为:第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

的需要,从而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第二,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

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不仅可以随时为资本增殖的需要提供劳动力资源,而且通过劳动市场

的竞争对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形成施加压力,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

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之内。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基本形式:流动过剩人口、潜在过剩人口和

停滞过剩人口。

2. 创造性毁灭

答:创造性毁灭是指由于创新而带来的不断地从经济体系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过程,即

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的过程。这一概念是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

特提出的,他用这一概念来描述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过程。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本质上

是一种经济变动的形式或方法,它不仅从来不是、而且也永远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开动和

保持资本主义发动机运动的根本推动力,来自资本主义企业创造的新消费品、新生产方法或

运输方法、新市场、新产业组织形式。这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事实。

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

它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资本主发生产方式特有的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再生升周期

的决定阶段,既是前一周期的终结,又是新周期的起点。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商品大量

积压,市场盈溢,物价猛跌;工厂、商店和银行大量破产倒闭;信用关系遭到严重破坏,现

金奇缺,利息率上升,有价证券行市暴跌;失业人数剧增,实际工资下降,劳动大众生活恶

化,整个社会陷入混乱和恐慌之中。

在包含着矛盾和互相排斥的商品交换关系之中,就已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这种可能

性首先来自商品形态变化本身,即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所导致的买和卖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

离,从而买和卖互相脱节,产生销售困难,这是危机可能性的第一种形式。当货币具有支付

手段职能时,又会出现危机可能性的第二种形式,也就是由商品的让渡同商品价格的实现在

时间上相分离而产生的危机的可能性。但是,在简单商品流通中,经济危机的这种可能性,

只是在形式上的可能性,还不具备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条件。只有当简单生产转变为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而且资本主义经济有了相当发展,从而其内部一系列矛盾激化时,经济

危机的爆发才成为现实的必然。

经济危机的现实性和必然性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

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但生产

资料和产品却属于资本家私人占有,使社会化生产从属于一个个资本家追逐利润的狭隘利

益,使社会生产的主体-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这就形成了社会化生产

和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因而是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使经济危机的爆发成为不可避免。

4. 再生产周期

答: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亦称“经济周期”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从一次危机开始到

另一次危机开始之间的时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其起点和

基本阶段,主要特征是:生产猛烈下降,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生产能力和有支付能力

需求之间的矛盾经过危机获得暂时的强制的解决。在萧条阶段,生产停滞,商品销路呆滞,

物价低下,资本家为了增强其竞争能力,并获得利润,除加强对工人剥削外,还开始进行固

定资本更新。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物质基础。它引起生产资料生产的恢复

和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生产缓慢发展。复苏阶段,指生产走出萧条阶段的低谷,逐步恢复到

危机前的水平。在高涨阶段,生产水平增长超过前一周期的最高点,失业人数减少,社会消

费增加,交易兴旺,物价上涨,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又

不断加剧,导致新的危机爆发。

5. 资本有机构成

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构成可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方面考察。就物质形式来说,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它

们所需的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就是资本技术构成。它反映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就价值形式

来说,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就是资本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

并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两者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故称资本有机构成。在不同部门、不同企

业,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资本有机构成是不相同的。随着科学技

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愈高,则不

变资本的比重愈大,可变资本的比重愈小,从而对雇佣劳动的需要就相对减少,并导致利润

率下降的趋势。

6.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答: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指资本主义必然要过渡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要

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的历史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起点是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的结果是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私有

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所排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

后,社会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资本越集中,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社会化大

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达到了不能相容的地步。这就造成了资本主义私有

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过渡的客观必要性。同时,在资本主义积累的过程中,雇佣劳动的人数

不断增加,组织性不断增强,无产者的愤怒和反抗也随着他们贫困的加深而增长,迫使他们

走上革命斗争的道路。这就造成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观条件。

马克思指出,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代替,这是对私有制的第

一个否定。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发展的规律性,又造成了对它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之

否定。这种否定不是要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的基础上,

建立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公有制。

二、问答题

1.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 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它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集中体现为哪些方面?

答:(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基

本矛盾是商品经济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但

生产资料和产品却属于资本家私人占有,使社会化生产从属于一个个资本家追逐利润的狭隘

利益,使社会生产的主体—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这就形成了社会化生

产和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矛

盾,因而是基本矛盾。

(2)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体现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在经济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和实现方式之间的矛盾,即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按比例发

展的客观规律之间的矛盾。为了使社会再生产能顺利进行,就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比例:

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及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比例。也就是按照社会需要把社会总劳动分配到各

个部门中去。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个生产是无政府状态的,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方式,主

要是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比例失调。

②社会再生产中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即生产的无限扩大同有效需求相对落后之间的矛

盾。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生产,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生产的惟一目的。因此,

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内在趋势。但是广大劳动群众的消费职能限制在一定的范围

内。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难以完全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之间发生脱节。

③资本主义生产与分配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决定资本家必

然会竭力压低工资水平,从而引发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总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激化使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从而使经

济危机的爆发成为不可避免。这也体现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它必将由社会

主义制度所取代。

3. 为什么说“相对人口过剩”和“平均利润率下降”是资本积累的两大社会经济后果?

答:(1)“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社会经济后果

这主要是因为:

①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社会总资本中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

比例会发生变化,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不变资本部分相对增加。因为对劳动的需求不是

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中可变部分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的条件下,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按比例地减少。对劳动的需求,同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

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减的速度减少。因而,出现了相对过剩人口。

②在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相对人口过剩规律并不是以简单的机械的方式赤裸裸地表现

出来的,而是随着资本积累运动而周期性地变化,并分布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中。相对过剩

人口的出现与部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绝对量和相对比例的变化相联系。

③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构和条件。

第一,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是繁荣、危机、萧条和复苏等阶段组成的周期性的波动

过程,资本增殖对于劳动力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在不断发生变化,相对过剩人口

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从而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

第二,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不仅可以随时

为资本增殖的需要提供劳动力资源,而且通过劳动市场的竞争,对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

形成施加压力,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之内。

(2)平均利润率下降是资本积累的社会经济后果

原因主要是:

①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把剩余价值转化了资本,这必然会导致劳

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由于可变资本相对下降,而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所

生产的,所以剩余价值下降,平均利润率下降。

②平均利润的下降趋势并不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一方面,这是因为在有机构成提

高的同时存在着其他一些起反作用的因素阻碍着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如剩余价值率的提高、

工资被压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相对人口过剩、对外贸易等等;另

一方面,为了抵消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资本家只得提高积累率,增大积累量,从而使总

资本急剧地增大,结果使得利润率下降的同时利润总量却增加了。

③利润率下降不断加剧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

首先,利润率下降的规律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之间的矛盾。一方面,

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张的内在冲动;另一

方面,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却受不同部门的比例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这两个方面不仅在时

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分开的,因此两者出现了矛盾.

其次,平均利润下降规律还表现为生产的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资本总

量的增加,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促使平均利润率下降,另一方面,由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造

成的剥削程度的提高又有助于阻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由于剥削程度的提高有不可逾越的限

制,因而,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总的趋势。利润率的下降促使资本家更多地进行积累,增加

资本总量,以达到增加利润总量的目的。而在现有资本量一定的条件下,资本积累量的增加

主要取决于相对剩余价值和由此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

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从而促使平均利润率下降。资本主义生产所要达到目的即价值

增殖同实现这个目的所要达到的手段即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第三,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过程中还引起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所谓资本过剩,实质上

总是指那种利润率的下降不会由利润量的增加得到补偿的资本的,而且由于资本通常以商品

的形式出现,资本过剩包含商品过剩,于是大量资本闲置,生产被破坏。

由此可见,资本的积累、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以及由此导致的人口过剩、商品过剩和资

本过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物和表现形式,它们集中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

史性和过渡性。无论是人口的过剩、商品的过剩还是资本的过剩,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

的,它们并不表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与人们的实际需要相比生产得太多了,它表示的是相

对于剩余价值增殖的需要和以对抗形式存在的财富生产得太多了,说明了这种生产方式的历

史局限。

4.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

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它是建

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资本主发生产方式特有的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再生升周期的决定

阶段,既是前一周期的终结,又是新周期的起点。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商品大量积压,

市场盈溢,物价猛跌;工厂、商店和银行大量破产倒闭;信用关系遭到严重破坏,现金奇缺,

利息率上升,有价证券行市暴跌;失业人数剧增,实际工资下降,劳动大众生活恶化,整个

社会陷入混乱和恐慌之中。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原因主要有:

①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从一般意义上说,只要存在私有制和商品生产,就有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因为,货币出现之后,商品交换的公式由直接的物物交换即W—W转变为了W—G—W,流通过程就有出现中断的可能性。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货币就不仅表现为流通手段,而且具有了支付手段的职能。信用的出现使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价值的增殖是生产和交换的惟一目的,而使用价值则仅仅成了价值增殖的一种手段。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这个根本特征必然导致生产和消费的严重冲突。

②对于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求与竞争的外在压力相对结合,使生产具有了无限扩大的趋势,生产的商品越来越多,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生产的不断扩大和使用价值的大量增加,需要社会购买力的相应增加作为保证,没有社会需要的相应增加,社会再生产过程就会中断。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雇佣工人既是生产者,又是自主的消费者。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这种双重地位,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矛盾——每个资本家在自己的工厂内部剥削工人越成功,对总体资本家而言,其商品实现越是困难,资本积累的发展使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工人阶级在社会总财富中所占份额相对资本家阶级在不断缩小,社会财富分配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跟不上生产的能力的增长。

生产和需要的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导致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又是这一矛盾得以强制性地缓解的方式。

5. 如何理解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基础?

答:(1)固定资本更新

所谓固定资本的更新,是指用新的先进的固定资本去替换旧的落后的固定资本。大规模的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所以能以周期性的方式进行,原因在于再生产周期中存在着推动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固定资本的更新。

(2)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基础

固定资本更新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当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于竞争的需要,资本家开始了新一轮投资,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大量增加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技术设备。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从而使生产摆脱危机,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把经济迅速推向繁荣的极限,从而为下一次经济的全面失衡创造了条件。

②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了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大规模的技术更新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更进一步的层次上激化创造了条件,这表现在:一方面,新的、效率更高的技术设备的采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日益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从而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减少。这两方面因素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并孕育着下一次危机的到来。

6.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答:(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是商品经济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但

生产资料和产品却属于资本家私人占有,使社会化生产从属于一个个资本家追逐利润的狭隘利益,使社会生产的主体—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这就形成了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因而是基本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社会主义不是人们头脑中的主观想象,而是依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本身提出的、用以解决这种矛盾的必然的方式。社会主义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历史要求。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长期运动的产物。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种必然性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①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资本积累的发展,单个资本日益膨胀,出现了成千上万工人在一起共同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大企业。在这种大企业中,由于机器大工业技术上的必要性决定了工厂内部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第二,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形成了各个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的高度发展和相互联系的日益紧密。第三,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狭隘分散的地方市场逐步发展成为统一的国内市场,进而发展成为世界市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是矛盾的,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

②生产的社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资本的社会化。以股份公司这种形式出现的资本的社会化使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财产制度失去了最后存在的理由。资本的社会化是生产的社会化在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内部的必然表现,同时,它又进一步证明了资本主义占有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③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向垄断、从垄断向国家垄断、从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的发展表明,与生产的社会化相联系的生产的集中,代表着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主流。生产的集中相联系的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化具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随着生产的不断社会化,资本社会化的程度也有了空前的发展。无论是股份公司还是国有化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都获得了更加巨大的发展,由社会占有代替私人占有社会化的资本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发展的规律性,造成了对它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这种否定不是要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的基础上,建立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公有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使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13.3 考研真题与难题详解

一、概念题

1. 平均利润(上海财大1999年研;人大2003研;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6研;东北财大2006研;中央民族大学2006研)

2. 经济危机(上海财大1999研;上海财大2002研)

3. 创新(南京大学2007研)

二、问答题

1.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危机。(北大2007研)

2.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北京大学2006研)

3. 试论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北大2000研;山东大学2002研;武汉大学2003研;西南财大2004研;江西财大2006研)

4.平均利润率为何有下降的趋势?在平均利润率下降的条件下,为什么利润量可以增加?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有哪些?(厦门大学2002研)

5. 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华中科技大学2001研)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 平均利润(上海财大1999年研;人大2003研;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6研;东北财大2006研;中央民族大学2006研)

答:平均利润是指投入各个不同部门的等量资本取得的等量利润。是部门间竞争和利润率平均化的结果。平均利润等于预付资本与平均利润率的乘积。

由于各个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也就各不相同,随着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总预付资本的比率,所以,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剩余价值总额在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同时,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因为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完全相等的。

2. 经济危机(上海财大1999研;上海财大2002研)

答: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它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资本主发生产方式特有的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决定阶段,既是前一周期的终结,又是新周期的起点。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商品大量积压,市场盈溢,物价猛跌;工厂、商店和银行大量破产倒闭;信用关系遭到严重破坏,现金奇缺,利息率上升,有价证券行市暴跌;失业人数剧增,实际工资下降,劳动大众生活恶化,整个社会陷入混乱和恐慌之中。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的物质基础就是固定资本更新。固定资本更新一方面为资本主义暂时摆脱危机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创造着物质基础。资本主义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充分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

3. 创新(南京大学2007研)

答:创新是指对旧事物的变革和新事物的创立,泛指一切创造性的活动。从大的方面说,可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二、问答题

1.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危机。(北大2007研)

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周期性现象,危机过后,经过一段时期,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各种矛盾又会重新激化起来,导致新的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处在这种周期性的恶性循环之中。

在资本主义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从上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开始的这段时间,叫做一个周期。尽管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或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时期,危机的周期各有特点,但是,一般说,它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首先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从一个企业来看,企业内部的生产是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监督之下有组织

有计划的进行。但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却处于一种盲目的无政府状态,这种盲目的生产,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生产的比例失调,并导致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还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限增长趋势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资本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就必然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劳动人民购买力较之于生产的增长,相对缩小了,因此,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因此,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平衡关系即应有的比例,实际上是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自发的强制贯彻而实现的。

(3)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实质是生产过剩危机

①这种过剩是相对于有效需求相对缩小的商品生产过剩,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的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另一方面,工人的有效需求却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一个原因是因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使得工人所得工资部分的比例缩小,另一个原因是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使得工人获得的收入是劳动力价值或以劳动力价值为中心波动,这也限制了有效需求的增加。

②这种过剩是相对于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资本生产过剩,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即所用的劳动与资本相比的减少,在马克思有剩余价值率不变的假设下,剩余价值相对于整个预付资本来说,所占的比例也就逐渐减小,当这种利润率低于机会成本(借贷资本利息)时,这种资本就成为相对过剩的资本。因此,这种过剩不是资本没有供其投资的地方的绝对过剩,而是对于利润率低于机会成本时资本家不愿意投资的相对过剩。

③这种过剩是相对于有效劳动需求的相对人口过剩,相对人口过剩的原因,从需求来讲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原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后原有的劳动力游离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成为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二是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追加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比例减少。而从供给来讲,自动化流水线的运用,使得劳动强度与劳动操作日趋简单,大量的童工和女工,进入了劳动者的队伍;某些企业需要的工人的绝对数量减少,原有工人被排挤了;农业机械化,使得大量的农民破产;资本主义竞争导致垄断的资产者。劳动力供给的增加比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更为迅速,这种现象是资源共享的内在机制造成的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形成了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

2.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北京大学2006研) 答: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多余的过剩人口,它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工人。马克思人口相对过剩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根本原因

①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资本积累最初只是表现为资本的量的扩大,但是,它是通过资本构成不断发生质的变化,通过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不断增加资本的不变部分而实现的。因为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可变组成部分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递减。

②马克思认为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促进资本积累的同时,必然产生相对过剩人口。他指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资本构成的这一变化又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即资本的不变组成部分靠减少它的可变组成部分而增加。”这充分说明了伴随着资本积累必然会出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会产生永久性的显而易见的工人人口过剩。

(2)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形式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有三种:

①流动的过剩人口。这是指那些时而失业,时而找到工作的失业工人。在资本主义工业的中心,有些工人时而被解雇,时而又复工。在这里,过剩人口处于流动的形式。

②潜在的过剩人口。这是指农村中的过剩人口。在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中,随着资本积累从而资本构成的提高,对农业工人的需求就会绝对减少。但是,由于在农村中许多农业劳动者占有一部分土地,因而农业中的过剩人口不像城市过剩人口那样表现得明显。

③停滞的过剩人口。这是指那些没有固定职业的人口。这部分人口,虽然形式上还是现役劳动军的一部分,但是就业极不规则,其特点是劳动时间最长而工资最低,而且经常处于失业状态。

(3)相对过剩人口的作用

①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具体地说,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以相对人口过剩的存在为条件。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某个时期,资本会疯狂地流入那些特别有利的部门,使这些部门的企业规模迅速扩大。随着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量增加了;随着信用的发展,每当遇到特殊刺激,通过资本集中可以很快为生产提供追加资本;生产过程技术条件的改进,有可能使剩余产品大规模地、更迅速地转化为追加生产资料。由于以上这些条件,资本可以迅速地流入那些市场突然扩大的旧生产部门,或流入那些由旧生产部门的发展而引起的新兴生产部门。这些部门资本的突然扩张,都要吸收大批的工人,要求有随时准备着的相对过剩人口来提供。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所特有的周期性。现代工业特有的周期性,不断地经历着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再到危机等阶段。在危机到来时,工人失业,过剩人口增加;当生产处于高涨时,需要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如果没有过剩劳动人口的存在,资本家就不可能迅速扩大生产规模。

②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促进社会分工,产生新的生产部门,实现产业调整与升级。在相对过剩人口基础上产生的新的生产部门一开始可能是活劳动要素占优势,即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随着资本积累,生产规模的扩大,逐步采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手工劳动转化为机器劳动,即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又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而正是这种相对过剩人口时而被新兴生产部门吸收,时而被传统的其他部门释放的循环流动,促进了社会分工,实现了产业调整与升级,带来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相对过剩人口存在可以降低劳动成本。在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条件下,决定工资一般变动的是工人阶级分为现役军和后备军的比例的变动,是过剩人口相对量的增减。工资是劳动力要素的价格,直接影响着企业盈利大小。在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通过形成一支庞大的产业后备军来降低工资,使工资变动更加符合资本增殖的要求。

④相对过剩人口存在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积极性。产业后备军在停滞和中等繁荣时期加压于现役劳动军,在生产过剩和亢进时期又抑制现役劳动军的要求。因此,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强化劳动纪律,提高劳动积极性和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手段。

总之,马克思把相对过剩人口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种矛盾和规律发展的一种现实的和综合的表现,并由此深入探讨了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和根本原因,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对立,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以及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3. 试论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北大2000研;山东大学2002研;武汉大学2003研;西南财大2004研;江西财大2006研)

答:(1)从影响利润率的各种因素来考察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可以认为,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如果剩余价值率相同,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利润率高低也

应不同。那些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资本周转速度快的生产部门,利润率比较高,反之则较低。即同量资本由于投在不同生产部门而有不同的利润率,获得数量不等的利润。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不同部门的利润率高低差别确实存在。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较高阶段出现了这样的趋势: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在现实经济中,各部门的资本家,无论从事哪—种商品生产,都能够大体上获得与他们的资本量相应比例的利润,即同量资本应获得同量利润;于是,得到了似乎互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商品如果按照价值出卖,各部门便会有高低不同的利润率;另—方面,各部门的利润率如果是平均的,商品则不应该按照价值出卖。解决这—矛盾,就是要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来说明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

(2)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比如甲乙两个部门,甲部门利润率高,乙部门利润率低。乙部门的资本家不甘心获得较低的利润率,就要同甲部门的资本家展开竞争。这种竞争是围绕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样,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利润率也就相应下降;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

由此可见,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平均利润率实质上也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可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资本家便可以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平均利润,即: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3)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如果各个部门的利润率水平比较高,则平均利润率也比较高;反之则比较低。第二,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即投在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如果投入利润率高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较高;反之则较低。总之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不是各个部门利润率的简单的和绝对的平均,而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总的趋势,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也会提高,因而平均利润率会趋于下降。

(4)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由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各部门资本家所得到的利润量和该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就不一定相等。按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等于、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慢于、等于、快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的情况,这些部门所获得的利润会高于、等于、低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从整个社会来看,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完全相等的。

(5)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但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还是一致的。而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许多部门的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就不一致了。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似乎利润的多少只和资本量有关,这就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4.平均利润率为何有下降的趋势?在平均利润率下降的条件下,为什么利润量可以增加?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有哪些?(厦门大学2002研)

答: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总预付资本的比率,而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即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1)平均利润率下降的根本原因

平均利润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的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一定量资本的利润率同它的有机构成是按相反方向变动的,资本有机构成

越高,利润率便越低。在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资本量增大时,由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不仅意味着一定量劳动力推动了比过去更多的生产资料,而且意味着在增加的资本总量中,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得更快,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下降了。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增加,剩余价值绝对量也会增加,但由于总资本量增大了,因而剩余价值与总资本的比率即利润率也随之下降。

(2)在现实生活中引起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由于社会需求的结构和生产的结构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平均利润的形成是相对的,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部门间竞争的消失。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一方面,资本在部门间争夺高利润的竞争愈演愈烈,使利润较高的部门容易产生投资过度而拉低利润率的情况;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带来的供应能力的不断扩张,以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趋势的存在,也使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再一方面,由于利润实际上是由可变资本直接带来的,所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可变资本比重下降而影响了利润率;技术进步在推动不变资本比重上升的同时就加大了固定资本的比重,从而又使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因此而有所减慢,影响了一定时期的利润率水平。

(3)利润率下降而利润量同时增加的二重性规律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绝不意味着资本家所得的利润量越来越少。因为利润量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利润率,另一个是资本量。如果资本总额不变,利润率的下降当然会使利润量减少;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实际情况是资本总量在不断增大,因此尽管平均利润率有下降趋势,利润量仍然会增加。这种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的二重性现象,是资本积累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资本积累提高了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从而引起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另一方面,资本积累又使社会资本总量不断增加,这样尽管可变资本的比重下降,但它的绝对量增大,从而会引起利润量的增大。由于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同时发生也具有客观必然性。正因为这样,马克思把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称为利润率下降而利润量同时增加的二重性规律。

(4)抑制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①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产出率的提高,可以提高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比重,进而提高利润率。

②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劳动者生活资料的价值或价格下降,反过来抑制了利润率的下降。

③市场的开发,特别是在新市场上的相对优势或绝对优势,可获得较高利润率。

④在资本市场融资,使用借入资本或向社会发行股份的方式,可以利用利息、股息一般低于平均利润的情况,使自有资本的利润率提高。

⑤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和增加。这就造成劳动力商品经常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从而使资本家可以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同时,工资的下降又给资本家利用更多的廉价劳动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某些部门的可变资本所占比重提高,从而可以增加剩余价值量,阻碍利润率的下降。

⑥对外贸易的发展。资本家可以利用对外贸易,廉价输入原材料,高价输出制成品,以增大剩余价值。同时,资本家还可向外国进行直接投资,以取得高额利润。

5. 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华中科技大学2001研)

答:(1)资本积累的含义

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大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实现价值增殖是资本的本质要求,它是决定资本积累的内在因素。外在的竞争压力是资

本积累的动力。从量的方面看,一定时期内利润量的大小和积累率的高低影响着积累的量。由于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是利润,所以任何影响利润量的因素都能影响积累量。其中基本的影响因素有:利润率、预付资本的大小、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生产中实际耗费的资本。

(2)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概括地指出:“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像其他一切规律一样,这个规律在实现中也会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而有所变化。”这段话包括三层意思:①资本越大,资本积累越快和发挥的能力越大,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也越大,劳动生产力会越高,从而产业后备军也越大;②产业后备军越大,经常的失业人口也越多。③工人阶级中的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连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也承认的需要救济的贫民就相应越多。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第一,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包括资本积累规律,相对人口过剩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规律。

第二,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是绝对的规律,这就是说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就必然存在这个规律。

第三,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现实中,其表现形式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而会有所变化。

第13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3.1 复习笔记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基本矛盾

1.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一种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家占有工人剩余劳动为本质

的剥削制度,这种剥削制度与奴隶制和封建制有着不同的性质:

①资本主义生产的产品是商品,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一切经济规律得以展开和发生作用

的基础;而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只是一种局部现象,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是以超经

济强制为基础的。

②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为基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条

件,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它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这与以占有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小商品生产

有着很大的不同。

(2)资本主义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关系的普遍化,推动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过程的社会化,使一切国

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世界性。

②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使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的动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

展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③商品关系的普遍化特别是劳动力的商品化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推动了生产力

的不断发展。

2.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产生的过程:

①商品经济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

②社会分工导致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a. 一方面,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他们的生产是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各自的劳动都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

b. 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生产者独

立进行生产决策,产品归生产者私人占有。

③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

会劳动的矛盾,就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

式之间的矛盾。

3.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各个阶段的体现

(1)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体现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

的矛盾

(2)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体现为生产进一步社会化与私人垄断组织之间的矛盾。

(3)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体现为高度生产社会化与国家垄断资本形式之间的矛

盾。

二、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1. 资本积累

(1)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①简单再生产

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在运动中所带来的剩余价值或利润如果被资本所有者全部

用于个人消费等非生产性支出,资本的规模不能扩大,资本的运动只能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

行的生产。

②扩大再生产

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是指如果资本在运动中所带来的剩余价值或利润中有一部分用于追

加资本,使资本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循环运动的生产。扩大再生产的类型有外延扩大再生产

和内涵扩大再生产。

(2)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指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

本质上是把资本的增殖转化为实现资本进一步增殖的手段。

(3)资本积累量

利润量的大小和积累率的高低影响资本积累的数量。其中基本的影响因素有:

①利润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与利润量呈正比例变化。

②预付资本的多少。在利润率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付资本与利润量正比例变化。

③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其中最重要的是科技在生产中的运用。

④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⑤在利润量一定的情况下,积累率即利润中用于积累的部分所占比重的高低影响着资本

积累的绝对量的大小。

(4)资本构成

资本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

①技术构成。技术构成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②价值构成。价值构成反映购买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支付劳动力的工资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以资本的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由资

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称做资本有机构成。

(5)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趋势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从总体和长期的趋势看,

资本的有机构成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2. 资本积累的后果

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资本积累导致了以下两个重要的社会经济后果:

(1)相对人口过剩

相对人口过剩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

殖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制和条件。这是因

为:

①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从而起到劳动

力蓄水池的作用。

②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不仅可以随时为资

本增殖的需要提供劳动力资源,而且通过劳动市场的竞争对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形成施

加压力,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之内。

(2)平均利润下降趋势

①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基本表现形式。

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有机构成的变化不仅发生在个别生产部门,

而且是在一切生产部门或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发生,因而,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②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并不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这是因为:

a. 在有机构成提高的同时存在着其他一些起反作用的因素阻碍着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b. 在利润率的下降和利润总量的增加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实际

上是同一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

③平均利润率下降与利润总量增加的相互作用机制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

盾,原因有以下几点:

a. 利润率下降的规律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之间的矛盾。

b. 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还表现为生产的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

c.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过程中还引起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

3. 产品创新与资本主义的“创造性毁灭”

(1)“创造性毁灭”

创造性毁灭是指由于创新而带来的不断地从经济体系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过程,即不断

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的过程。

(2)产品创新

①一方面,产品的创新阻止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②另一方面,产品创新又在更大的程度上促使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由此导致了资本

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大规模波动。

三、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

1. 经济危机

(1)含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

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其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

①简单商品生产中包含了经济危机的萌芽。由于信用的出现,债务人有可能不能顺利

地把商品转化为货币,债权人不能按期收回债款,于是,引起支付的危机,破坏正常的流通

过程和生产过程。

②资本家追求价值增值的唯一目的导致了生产和消费的严重冲突。

③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跟不上生产能力的增长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导致

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

2. 经济周期

(1)经济周期的阶段

一个经济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

阶段,它既是上一周期的结束点,又是新周期的起点。

①危机阶段。作为生产周期的开始阶段,生产力的破坏以暴风骤雨般的形式表现出来。

②萧条阶段。生产和商品价格的下降、企业的倒闭、失业的增加等都已停止,但是,社

会购买力仍然很低,商品销售仍然困难。

③复苏阶段。这一阶段实现了经济的全面恢复。

④高涨阶段。消费日渐旺盛,市场容量增加迅猛,推动着生产迅速膨胀,这一切为下

一次生产过剩危机的到来提供了条件。

(2)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更新

固定资本更新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原因主要有:

①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

件。

②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了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

质条件。

(3)经济周期理论

①朱格拉周期,又称主周期(7~11年)。

②基钦周期,又称次周期(3~5年)。

③库兹涅茨周期,又称建筑周期(15~25年)。

④康德拉捷夫周期,又称长波周期(45~60年)。

四、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对市场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机器

大工业的产生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自由市场经济的问题就逐步暴露出来。

(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成垄断资本主义

19世纪70年代的工业革命为生产和资本的迅速集中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19世纪末

20世纪初垄断组织迅速发展。垄断的存在导致了金融寡头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阻

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929年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迫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介入资本主义经济生

活。二战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替。

(4)资本主义信息时代的到来

20世纪70年代后,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向信息社会的转变是资

本主义社会经济的一个阶段性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资本主义各种固有矛盾

仍将存在。

2.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将导致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是矛盾的,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解决这一矛盾

的基本途径。

③生产的社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资本的社会化。资本的社会化进一步证明了资

本主义占有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④资本社会化使得由社会占有代替私人占有社会化资本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2)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过程。

原因是:

①在生产的集中化趋势发展的同时,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趋势也在发展,为资本主义

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

②市场机制并没有因为垄断的发展而失去活力,仍然是现代生产力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

础。

③股份公司的出现使资本具有了社会化的性质,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集中与私人

占有之间的矛盾。

④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家干预的广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

性。

13.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相对人口过剩

2.创造性毁灭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4.再生产周期

5.资本有机构成

6.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二、问答题

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2.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它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集中体现为哪些方面?

3.为什么说“相对人口过剩”和“平均利润率下降”是资本积累的两大社会经济后果?

4.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

5.如何理解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基础?

6.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 相对人口过剩

答:相对人口过剩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相对于资本需要而呈现多余的劳动人口。其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随着资本积累和技术的进步,资

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比较起来相对减少,从而使追加资本所能吸收的

劳动者人数相对减少;新技术的采用,为广泛雇用童工和女工提供了条件,日益把在业劳动

者排挤出去;大量破产的小生产者和中小资本家涌人无产者队伍,使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增加,

因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即产业后备军。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存在的条件之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

制和条件。这是因为:第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

的需要,从而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第二,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

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不仅可以随时为资本增殖的需要提供劳动力资源,而且通过劳动市场

的竞争对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形成施加压力,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

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之内。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基本形式:流动过剩人口、潜在过剩人口和

停滞过剩人口。

2. 创造性毁灭

答:创造性毁灭是指由于创新而带来的不断地从经济体系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过程,即

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的过程。这一概念是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

特提出的,他用这一概念来描述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过程。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本质上

是一种经济变动的形式或方法,它不仅从来不是、而且也永远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开动和

保持资本主义发动机运动的根本推动力,来自资本主义企业创造的新消费品、新生产方法或

运输方法、新市场、新产业组织形式。这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事实。

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

它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资本主发生产方式特有的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再生升周期

的决定阶段,既是前一周期的终结,又是新周期的起点。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商品大量

积压,市场盈溢,物价猛跌;工厂、商店和银行大量破产倒闭;信用关系遭到严重破坏,现

金奇缺,利息率上升,有价证券行市暴跌;失业人数剧增,实际工资下降,劳动大众生活恶

化,整个社会陷入混乱和恐慌之中。

在包含着矛盾和互相排斥的商品交换关系之中,就已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这种可能

性首先来自商品形态变化本身,即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所导致的买和卖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

离,从而买和卖互相脱节,产生销售困难,这是危机可能性的第一种形式。当货币具有支付

手段职能时,又会出现危机可能性的第二种形式,也就是由商品的让渡同商品价格的实现在

时间上相分离而产生的危机的可能性。但是,在简单商品流通中,经济危机的这种可能性,

只是在形式上的可能性,还不具备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条件。只有当简单生产转变为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而且资本主义经济有了相当发展,从而其内部一系列矛盾激化时,经济

危机的爆发才成为现实的必然。

经济危机的现实性和必然性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

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但生产

资料和产品却属于资本家私人占有,使社会化生产从属于一个个资本家追逐利润的狭隘利

益,使社会生产的主体-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这就形成了社会化生产

和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因而是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使经济危机的爆发成为不可避免。

4. 再生产周期

答: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亦称“经济周期”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从一次危机开始到

另一次危机开始之间的时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其起点和

基本阶段,主要特征是:生产猛烈下降,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生产能力和有支付能力

需求之间的矛盾经过危机获得暂时的强制的解决。在萧条阶段,生产停滞,商品销路呆滞,

物价低下,资本家为了增强其竞争能力,并获得利润,除加强对工人剥削外,还开始进行固

定资本更新。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物质基础。它引起生产资料生产的恢复

和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生产缓慢发展。复苏阶段,指生产走出萧条阶段的低谷,逐步恢复到

危机前的水平。在高涨阶段,生产水平增长超过前一周期的最高点,失业人数减少,社会消

费增加,交易兴旺,物价上涨,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又

不断加剧,导致新的危机爆发。

5. 资本有机构成

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构成可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方面考察。就物质形式来说,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它

们所需的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就是资本技术构成。它反映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就价值形式

来说,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就是资本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

并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两者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故称资本有机构成。在不同部门、不同企

业,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资本有机构成是不相同的。随着科学技

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愈高,则不

变资本的比重愈大,可变资本的比重愈小,从而对雇佣劳动的需要就相对减少,并导致利润

率下降的趋势。

6.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答: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指资本主义必然要过渡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要

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的历史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起点是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的结果是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私有

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所排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

后,社会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资本越集中,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社会化大

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达到了不能相容的地步。这就造成了资本主义私有

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过渡的客观必要性。同时,在资本主义积累的过程中,雇佣劳动的人数

不断增加,组织性不断增强,无产者的愤怒和反抗也随着他们贫困的加深而增长,迫使他们

走上革命斗争的道路。这就造成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观条件。

马克思指出,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代替,这是对私有制的第

一个否定。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发展的规律性,又造成了对它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之

否定。这种否定不是要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的基础上,

建立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公有制。

二、问答题

1.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 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它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集中体现为哪些方面?

答:(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基

本矛盾是商品经济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但

生产资料和产品却属于资本家私人占有,使社会化生产从属于一个个资本家追逐利润的狭隘

利益,使社会生产的主体—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这就形成了社会化生

产和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矛

盾,因而是基本矛盾。

(2)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体现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在经济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和实现方式之间的矛盾,即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按比例发

展的客观规律之间的矛盾。为了使社会再生产能顺利进行,就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比例:

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及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比例。也就是按照社会需要把社会总劳动分配到各

个部门中去。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个生产是无政府状态的,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方式,主

要是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比例失调。

②社会再生产中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即生产的无限扩大同有效需求相对落后之间的矛

盾。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生产,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生产的惟一目的。因此,

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内在趋势。但是广大劳动群众的消费职能限制在一定的范围

内。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难以完全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之间发生脱节。

③资本主义生产与分配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决定资本家必

然会竭力压低工资水平,从而引发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总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激化使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从而使经

济危机的爆发成为不可避免。这也体现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它必将由社会

主义制度所取代。

3. 为什么说“相对人口过剩”和“平均利润率下降”是资本积累的两大社会经济后果?

答:(1)“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社会经济后果

这主要是因为:

①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社会总资本中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

比例会发生变化,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不变资本部分相对增加。因为对劳动的需求不是

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中可变部分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的条件下,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按比例地减少。对劳动的需求,同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

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减的速度减少。因而,出现了相对过剩人口。

②在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相对人口过剩规律并不是以简单的机械的方式赤裸裸地表现

出来的,而是随着资本积累运动而周期性地变化,并分布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中。相对过剩

人口的出现与部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绝对量和相对比例的变化相联系。

③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构和条件。

第一,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是繁荣、危机、萧条和复苏等阶段组成的周期性的波动

过程,资本增殖对于劳动力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在不断发生变化,相对过剩人口

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从而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

第二,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不仅可以随时

为资本增殖的需要提供劳动力资源,而且通过劳动市场的竞争,对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

形成施加压力,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之内。

(2)平均利润率下降是资本积累的社会经济后果

原因主要是:

①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把剩余价值转化了资本,这必然会导致劳

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由于可变资本相对下降,而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所

生产的,所以剩余价值下降,平均利润率下降。

②平均利润的下降趋势并不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一方面,这是因为在有机构成提

高的同时存在着其他一些起反作用的因素阻碍着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如剩余价值率的提高、

工资被压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相对人口过剩、对外贸易等等;另

一方面,为了抵消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资本家只得提高积累率,增大积累量,从而使总

资本急剧地增大,结果使得利润率下降的同时利润总量却增加了。

③利润率下降不断加剧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

首先,利润率下降的规律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之间的矛盾。一方面,

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张的内在冲动;另一

方面,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却受不同部门的比例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这两个方面不仅在时

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分开的,因此两者出现了矛盾.

其次,平均利润下降规律还表现为生产的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资本总

量的增加,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促使平均利润率下降,另一方面,由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造

成的剥削程度的提高又有助于阻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由于剥削程度的提高有不可逾越的限

制,因而,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总的趋势。利润率的下降促使资本家更多地进行积累,增加

资本总量,以达到增加利润总量的目的。而在现有资本量一定的条件下,资本积累量的增加

主要取决于相对剩余价值和由此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

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从而促使平均利润率下降。资本主义生产所要达到目的即价值

增殖同实现这个目的所要达到的手段即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第三,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过程中还引起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所谓资本过剩,实质上

总是指那种利润率的下降不会由利润量的增加得到补偿的资本的,而且由于资本通常以商品

的形式出现,资本过剩包含商品过剩,于是大量资本闲置,生产被破坏。

由此可见,资本的积累、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以及由此导致的人口过剩、商品过剩和资

本过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物和表现形式,它们集中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

史性和过渡性。无论是人口的过剩、商品的过剩还是资本的过剩,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

的,它们并不表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与人们的实际需要相比生产得太多了,它表示的是相

对于剩余价值增殖的需要和以对抗形式存在的财富生产得太多了,说明了这种生产方式的历

史局限。

4.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

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它是建

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资本主发生产方式特有的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再生升周期的决定

阶段,既是前一周期的终结,又是新周期的起点。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商品大量积压,

市场盈溢,物价猛跌;工厂、商店和银行大量破产倒闭;信用关系遭到严重破坏,现金奇缺,

利息率上升,有价证券行市暴跌;失业人数剧增,实际工资下降,劳动大众生活恶化,整个

社会陷入混乱和恐慌之中。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原因主要有:

①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从一般意义上说,只要存在私有制和商品生产,就有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因为,货币出现之后,商品交换的公式由直接的物物交换即W—W转变为了W—G—W,流通过程就有出现中断的可能性。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货币就不仅表现为流通手段,而且具有了支付手段的职能。信用的出现使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价值的增殖是生产和交换的惟一目的,而使用价值则仅仅成了价值增殖的一种手段。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这个根本特征必然导致生产和消费的严重冲突。

②对于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求与竞争的外在压力相对结合,使生产具有了无限扩大的趋势,生产的商品越来越多,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生产的不断扩大和使用价值的大量增加,需要社会购买力的相应增加作为保证,没有社会需要的相应增加,社会再生产过程就会中断。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雇佣工人既是生产者,又是自主的消费者。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这种双重地位,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矛盾——每个资本家在自己的工厂内部剥削工人越成功,对总体资本家而言,其商品实现越是困难,资本积累的发展使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工人阶级在社会总财富中所占份额相对资本家阶级在不断缩小,社会财富分配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跟不上生产的能力的增长。

生产和需要的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导致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又是这一矛盾得以强制性地缓解的方式。

5. 如何理解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基础?

答:(1)固定资本更新

所谓固定资本的更新,是指用新的先进的固定资本去替换旧的落后的固定资本。大规模的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所以能以周期性的方式进行,原因在于再生产周期中存在着推动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固定资本的更新。

(2)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基础

固定资本更新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当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于竞争的需要,资本家开始了新一轮投资,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大量增加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技术设备。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从而使生产摆脱危机,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把经济迅速推向繁荣的极限,从而为下一次经济的全面失衡创造了条件。

②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了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大规模的技术更新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更进一步的层次上激化创造了条件,这表现在:一方面,新的、效率更高的技术设备的采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日益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从而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减少。这两方面因素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并孕育着下一次危机的到来。

6.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答:(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是商品经济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但

生产资料和产品却属于资本家私人占有,使社会化生产从属于一个个资本家追逐利润的狭隘利益,使社会生产的主体—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这就形成了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因而是基本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社会主义不是人们头脑中的主观想象,而是依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本身提出的、用以解决这种矛盾的必然的方式。社会主义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历史要求。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长期运动的产物。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种必然性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①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资本积累的发展,单个资本日益膨胀,出现了成千上万工人在一起共同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大企业。在这种大企业中,由于机器大工业技术上的必要性决定了工厂内部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第二,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形成了各个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的高度发展和相互联系的日益紧密。第三,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狭隘分散的地方市场逐步发展成为统一的国内市场,进而发展成为世界市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是矛盾的,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

②生产的社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资本的社会化。以股份公司这种形式出现的资本的社会化使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财产制度失去了最后存在的理由。资本的社会化是生产的社会化在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内部的必然表现,同时,它又进一步证明了资本主义占有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③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向垄断、从垄断向国家垄断、从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的发展表明,与生产的社会化相联系的生产的集中,代表着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主流。生产的集中相联系的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化具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随着生产的不断社会化,资本社会化的程度也有了空前的发展。无论是股份公司还是国有化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都获得了更加巨大的发展,由社会占有代替私人占有社会化的资本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发展的规律性,造成了对它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这种否定不是要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的基础上,建立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公有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使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13.3 考研真题与难题详解

一、概念题

1. 平均利润(上海财大1999年研;人大2003研;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6研;东北财大2006研;中央民族大学2006研)

2. 经济危机(上海财大1999研;上海财大2002研)

3. 创新(南京大学2007研)

二、问答题

1.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危机。(北大2007研)

2.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北京大学2006研)

3. 试论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北大2000研;山东大学2002研;武汉大学2003研;西南财大2004研;江西财大2006研)

4.平均利润率为何有下降的趋势?在平均利润率下降的条件下,为什么利润量可以增加?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有哪些?(厦门大学2002研)

5. 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华中科技大学2001研)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 平均利润(上海财大1999年研;人大2003研;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6研;东北财大2006研;中央民族大学2006研)

答:平均利润是指投入各个不同部门的等量资本取得的等量利润。是部门间竞争和利润率平均化的结果。平均利润等于预付资本与平均利润率的乘积。

由于各个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也就各不相同,随着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总预付资本的比率,所以,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剩余价值总额在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同时,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因为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完全相等的。

2. 经济危机(上海财大1999研;上海财大2002研)

答: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它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资本主发生产方式特有的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决定阶段,既是前一周期的终结,又是新周期的起点。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商品大量积压,市场盈溢,物价猛跌;工厂、商店和银行大量破产倒闭;信用关系遭到严重破坏,现金奇缺,利息率上升,有价证券行市暴跌;失业人数剧增,实际工资下降,劳动大众生活恶化,整个社会陷入混乱和恐慌之中。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的物质基础就是固定资本更新。固定资本更新一方面为资本主义暂时摆脱危机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创造着物质基础。资本主义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充分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

3. 创新(南京大学2007研)

答:创新是指对旧事物的变革和新事物的创立,泛指一切创造性的活动。从大的方面说,可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二、问答题

1.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危机。(北大2007研)

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周期性现象,危机过后,经过一段时期,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各种矛盾又会重新激化起来,导致新的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处在这种周期性的恶性循环之中。

在资本主义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从上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开始的这段时间,叫做一个周期。尽管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或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时期,危机的周期各有特点,但是,一般说,它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首先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从一个企业来看,企业内部的生产是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监督之下有组织

有计划的进行。但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却处于一种盲目的无政府状态,这种盲目的生产,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生产的比例失调,并导致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还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限增长趋势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资本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就必然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劳动人民购买力较之于生产的增长,相对缩小了,因此,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因此,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平衡关系即应有的比例,实际上是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自发的强制贯彻而实现的。

(3)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实质是生产过剩危机

①这种过剩是相对于有效需求相对缩小的商品生产过剩,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的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另一方面,工人的有效需求却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一个原因是因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使得工人所得工资部分的比例缩小,另一个原因是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使得工人获得的收入是劳动力价值或以劳动力价值为中心波动,这也限制了有效需求的增加。

②这种过剩是相对于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资本生产过剩,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即所用的劳动与资本相比的减少,在马克思有剩余价值率不变的假设下,剩余价值相对于整个预付资本来说,所占的比例也就逐渐减小,当这种利润率低于机会成本(借贷资本利息)时,这种资本就成为相对过剩的资本。因此,这种过剩不是资本没有供其投资的地方的绝对过剩,而是对于利润率低于机会成本时资本家不愿意投资的相对过剩。

③这种过剩是相对于有效劳动需求的相对人口过剩,相对人口过剩的原因,从需求来讲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原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后原有的劳动力游离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成为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二是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追加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比例减少。而从供给来讲,自动化流水线的运用,使得劳动强度与劳动操作日趋简单,大量的童工和女工,进入了劳动者的队伍;某些企业需要的工人的绝对数量减少,原有工人被排挤了;农业机械化,使得大量的农民破产;资本主义竞争导致垄断的资产者。劳动力供给的增加比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更为迅速,这种现象是资源共享的内在机制造成的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形成了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

2.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北京大学2006研) 答: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多余的过剩人口,它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工人。马克思人口相对过剩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根本原因

①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资本积累最初只是表现为资本的量的扩大,但是,它是通过资本构成不断发生质的变化,通过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不断增加资本的不变部分而实现的。因为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可变组成部分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递减。

②马克思认为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促进资本积累的同时,必然产生相对过剩人口。他指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资本构成的这一变化又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即资本的不变组成部分靠减少它的可变组成部分而增加。”这充分说明了伴随着资本积累必然会出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会产生永久性的显而易见的工人人口过剩。

(2)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形式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有三种:

①流动的过剩人口。这是指那些时而失业,时而找到工作的失业工人。在资本主义工业的中心,有些工人时而被解雇,时而又复工。在这里,过剩人口处于流动的形式。

②潜在的过剩人口。这是指农村中的过剩人口。在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中,随着资本积累从而资本构成的提高,对农业工人的需求就会绝对减少。但是,由于在农村中许多农业劳动者占有一部分土地,因而农业中的过剩人口不像城市过剩人口那样表现得明显。

③停滞的过剩人口。这是指那些没有固定职业的人口。这部分人口,虽然形式上还是现役劳动军的一部分,但是就业极不规则,其特点是劳动时间最长而工资最低,而且经常处于失业状态。

(3)相对过剩人口的作用

①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具体地说,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以相对人口过剩的存在为条件。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某个时期,资本会疯狂地流入那些特别有利的部门,使这些部门的企业规模迅速扩大。随着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量增加了;随着信用的发展,每当遇到特殊刺激,通过资本集中可以很快为生产提供追加资本;生产过程技术条件的改进,有可能使剩余产品大规模地、更迅速地转化为追加生产资料。由于以上这些条件,资本可以迅速地流入那些市场突然扩大的旧生产部门,或流入那些由旧生产部门的发展而引起的新兴生产部门。这些部门资本的突然扩张,都要吸收大批的工人,要求有随时准备着的相对过剩人口来提供。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所特有的周期性。现代工业特有的周期性,不断地经历着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再到危机等阶段。在危机到来时,工人失业,过剩人口增加;当生产处于高涨时,需要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如果没有过剩劳动人口的存在,资本家就不可能迅速扩大生产规模。

②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促进社会分工,产生新的生产部门,实现产业调整与升级。在相对过剩人口基础上产生的新的生产部门一开始可能是活劳动要素占优势,即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随着资本积累,生产规模的扩大,逐步采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手工劳动转化为机器劳动,即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又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而正是这种相对过剩人口时而被新兴生产部门吸收,时而被传统的其他部门释放的循环流动,促进了社会分工,实现了产业调整与升级,带来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相对过剩人口存在可以降低劳动成本。在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条件下,决定工资一般变动的是工人阶级分为现役军和后备军的比例的变动,是过剩人口相对量的增减。工资是劳动力要素的价格,直接影响着企业盈利大小。在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通过形成一支庞大的产业后备军来降低工资,使工资变动更加符合资本增殖的要求。

④相对过剩人口存在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积极性。产业后备军在停滞和中等繁荣时期加压于现役劳动军,在生产过剩和亢进时期又抑制现役劳动军的要求。因此,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强化劳动纪律,提高劳动积极性和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手段。

总之,马克思把相对过剩人口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种矛盾和规律发展的一种现实的和综合的表现,并由此深入探讨了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和根本原因,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对立,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以及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3. 试论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北大2000研;山东大学2002研;武汉大学2003研;西南财大2004研;江西财大2006研)

答:(1)从影响利润率的各种因素来考察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可以认为,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如果剩余价值率相同,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利润率高低也

应不同。那些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资本周转速度快的生产部门,利润率比较高,反之则较低。即同量资本由于投在不同生产部门而有不同的利润率,获得数量不等的利润。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不同部门的利润率高低差别确实存在。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较高阶段出现了这样的趋势: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在现实经济中,各部门的资本家,无论从事哪—种商品生产,都能够大体上获得与他们的资本量相应比例的利润,即同量资本应获得同量利润;于是,得到了似乎互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商品如果按照价值出卖,各部门便会有高低不同的利润率;另—方面,各部门的利润率如果是平均的,商品则不应该按照价值出卖。解决这—矛盾,就是要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来说明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

(2)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比如甲乙两个部门,甲部门利润率高,乙部门利润率低。乙部门的资本家不甘心获得较低的利润率,就要同甲部门的资本家展开竞争。这种竞争是围绕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样,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利润率也就相应下降;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

由此可见,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平均利润率实质上也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可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资本家便可以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平均利润,即: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3)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如果各个部门的利润率水平比较高,则平均利润率也比较高;反之则比较低。第二,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即投在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如果投入利润率高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较高;反之则较低。总之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不是各个部门利润率的简单的和绝对的平均,而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总的趋势,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也会提高,因而平均利润率会趋于下降。

(4)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由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各部门资本家所得到的利润量和该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就不一定相等。按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等于、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慢于、等于、快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的情况,这些部门所获得的利润会高于、等于、低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从整个社会来看,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完全相等的。

(5)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但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还是一致的。而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许多部门的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就不一致了。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似乎利润的多少只和资本量有关,这就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4.平均利润率为何有下降的趋势?在平均利润率下降的条件下,为什么利润量可以增加?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有哪些?(厦门大学2002研)

答: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总预付资本的比率,而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即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1)平均利润率下降的根本原因

平均利润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的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一定量资本的利润率同它的有机构成是按相反方向变动的,资本有机构成

越高,利润率便越低。在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资本量增大时,由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不仅意味着一定量劳动力推动了比过去更多的生产资料,而且意味着在增加的资本总量中,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得更快,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下降了。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增加,剩余价值绝对量也会增加,但由于总资本量增大了,因而剩余价值与总资本的比率即利润率也随之下降。

(2)在现实生活中引起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由于社会需求的结构和生产的结构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平均利润的形成是相对的,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部门间竞争的消失。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一方面,资本在部门间争夺高利润的竞争愈演愈烈,使利润较高的部门容易产生投资过度而拉低利润率的情况;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带来的供应能力的不断扩张,以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趋势的存在,也使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再一方面,由于利润实际上是由可变资本直接带来的,所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可变资本比重下降而影响了利润率;技术进步在推动不变资本比重上升的同时就加大了固定资本的比重,从而又使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因此而有所减慢,影响了一定时期的利润率水平。

(3)利润率下降而利润量同时增加的二重性规律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绝不意味着资本家所得的利润量越来越少。因为利润量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利润率,另一个是资本量。如果资本总额不变,利润率的下降当然会使利润量减少;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实际情况是资本总量在不断增大,因此尽管平均利润率有下降趋势,利润量仍然会增加。这种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的二重性现象,是资本积累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资本积累提高了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从而引起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另一方面,资本积累又使社会资本总量不断增加,这样尽管可变资本的比重下降,但它的绝对量增大,从而会引起利润量的增大。由于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同时发生也具有客观必然性。正因为这样,马克思把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称为利润率下降而利润量同时增加的二重性规律。

(4)抑制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①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产出率的提高,可以提高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比重,进而提高利润率。

②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劳动者生活资料的价值或价格下降,反过来抑制了利润率的下降。

③市场的开发,特别是在新市场上的相对优势或绝对优势,可获得较高利润率。

④在资本市场融资,使用借入资本或向社会发行股份的方式,可以利用利息、股息一般低于平均利润的情况,使自有资本的利润率提高。

⑤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和增加。这就造成劳动力商品经常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从而使资本家可以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同时,工资的下降又给资本家利用更多的廉价劳动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某些部门的可变资本所占比重提高,从而可以增加剩余价值量,阻碍利润率的下降。

⑥对外贸易的发展。资本家可以利用对外贸易,廉价输入原材料,高价输出制成品,以增大剩余价值。同时,资本家还可向外国进行直接投资,以取得高额利润。

5. 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华中科技大学2001研)

答:(1)资本积累的含义

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大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实现价值增殖是资本的本质要求,它是决定资本积累的内在因素。外在的竞争压力是资

本积累的动力。从量的方面看,一定时期内利润量的大小和积累率的高低影响着积累的量。由于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是利润,所以任何影响利润量的因素都能影响积累量。其中基本的影响因素有:利润率、预付资本的大小、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生产中实际耗费的资本。

(2)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概括地指出:“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像其他一切规律一样,这个规律在实现中也会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而有所变化。”这段话包括三层意思:①资本越大,资本积累越快和发挥的能力越大,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也越大,劳动生产力会越高,从而产业后备军也越大;②产业后备军越大,经常的失业人口也越多。③工人阶级中的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连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也承认的需要救济的贫民就相应越多。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第一,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包括资本积累规律,相对人口过剩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规律。

第二,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是绝对的规律,这就是说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就必然存在这个规律。

第三,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现实中,其表现形式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而会有所变化。


相关文章

  • 第11章_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从垄断资本主义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地位来进行 考察.学习本章要求把握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作 用,了解其历史的过渡性和历史的暂时性,认清社会主义代替资本 主义不仅是必 ...查看


  •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课标要求 掌握欧洲共同体的形成.了解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的主题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在美苏对峙之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 ...查看


  • 世界格局的变化
  • 第五章 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一节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 (1)发生:①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各国陷入了严重的和. ②共产党或工人党的领导人放弃了 道路,把建立" "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实行 ,反对派通过大选 ...查看


  •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汇总
  •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5分钟讲稿) 第一,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一个超级大国和多 ...查看


  • 2015高考历史考试说明
  • 必考内容 古代部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 ...查看


  • 浅谈中国外交史以及对我的启示
  • 浅谈中国外交史以及对我的启示 中国的外交远不是从鸦片战争前才开始,几千年来华夏政权一直与周边的游牧政权.农耕政权乃至南洋西亚欧洲的政权发生过断断续续的官方接触,即使是在近代与欧洲人的官方往来早在18世纪就已经开始.严格的说起来,鸦片战争并不 ...查看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曾有媒体以"新保守主义"来形容她,认为她在位期间(1979-1990年)一连串的改革行动是要将英国带回到亚当斯密时代.下列措施中最有可能是其实施 ...查看


  • 顺应全球化浪潮
  • 山东省曹县第三中学 高祥印 [热点材料] 当前,区域经济合作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对中国而言,深人参与区域经济,不仅是加强与周边国家互利合作.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带动沿边地区经济增长.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有效手段. 可以说中 ...查看


  • 江苏历史高考考纲.
  • 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选修科目)说明 说明:红字部分是新增考点内容,蓝字部分是已删除考点内容. 一.命题指导思想 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江苏卷)的命题将遵循"有利于 ...查看


  • 2072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1
  •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2072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 2.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实证主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