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毕业设计说明书

摘 要

目前,旅游产品正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相结合的趋势发展。度

假旅游正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旅游产品。专家预测至2012年我国的度假旅游收入将达到9200亿元人民币,占当年旅游总收入的61%。基于这样的发展态势,本文对神泉文化旅游景区展开了新的规划。

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建设人性化的生活空间,创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达

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科学合理的布局景区内各项设施,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各界人群的需要,营造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交流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以生态为主体的和谐理念。

以可持续发展观和节约型思想指导神泉文化旅游景区规划,协调近远期关

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坚持文化、旅游、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环境建设与功能建设同步,合理布置建筑楼群,注意节能和生态保护,重视水资源和植物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运行成本。

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神泉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与发展的现状,运用相关

的环境与心理行为的基础理论,并对一些与景区发展关系密切、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如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战略、总体功能布局、基础配套设施、生态景观设计等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文化;旅游;生态;人性化;

Abstract

Currently, the tourism product is from sightseeing to tourism,

holiday and special tourism combines trend. Holiday tourism is becoming the fastest growing tourism products. Experts predict that by 2012 our holiday tourism revenue will reach 920 billion yuan, accounting for 61% of total tourism revenue. Based on this development trend, the paper Shinsen cultural tourist attractions launched a new plan.

People-oriented thinking from starting construction of humane living

space, creating high-quality environment, to man and nature, man and the environment in harmony.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ayout of the facilities within the area, the maximum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groups, to create a good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between people, reflect the people-oriented, ecological harmony as the main idea.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attractions Guiding Shinsen planning, coordination and long term relationships, rational use of land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Adhere to culture, tourism, living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 of synchronized, reasonable layout building complex, energy and attention to ecological protection, attention to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efficient use of plant resources, make full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to reduce operating costs.

In this paper, the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Shinsen cultural tourism

scenic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status, the use of related environmental and psychological behavior of the basic theory, and some scenic spots are intimately linked with the issue of universal significance, such as cultural tourism attractions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overall functional layout, supporting infrastructure,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for further study.

Keywords: culture; tourism; ecology; humanity;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前 言.............................................................................................................. 2

1.1 规划背景.......................................................................................................... 2

1.2 规划范围与任务.............................................................................................. 2

1.3 规划目标.......................................................................................................... 2

1.3.1 旅游发展方向和定位............................................................................ 2

1.3.2 乡土文化保护和创新............................................................................ 3

1.3.3 用地布局和设施完善............................................................................ 3

1.4 规划原则.......................................................................................................... 3

1.4.1 关注服务对象的人文主义原则............................................................ 3

1.4.2突出地方特色和发挥地方优势原则..................................................... 3

1.4.3 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3

1.4.5 品味的文化性原则................................................................................ 4

1.5规划依据........................................................................................................... 4

第二章 概 况.............................................................................................................. 5

2.1 区位.................................................................................................................. 5

2.2 自然状况.......................................................................................................... 5

2.2.1 地形地貌................................................................................................ 5

2.2.3 气候、气象............................................................................................ 6

2.2.4 社会经济背景........................................................................................ 6

2.2.5 历史文化................................................................................................ 6

2.3民风、民俗....................................................................................................... 6

第三章 旅游资源评价................................................................................................ 7

3.1 旅游气候.......................................................................................................... 7

3.2 旅游资源........................................................................................................ 7

3.3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8

3.3.1 空间竞争分析........................................................................................ 8

3.3.2 总体评价................................................................................................ 8

第四章 旅游客源市场特征........................................................................................ 9

4.1 国内旅游基本特征........................................................................................ 9

4.2 周边市场分析................................................................................................ 9

4.3 旅客市场现状................................................................................................ 10

第五章 案例分析...................................................................................................... 11

5.1 规划背景........................................................................................................ 11

5.2 景区概况........................................................................................................ 11

5.3 资金运作........................................................................................................ 11

5.4 一期启动的两大景区.................................................................................... 11

5.4.1赵公明财神文化景区........................................................................... 11

5.4.2农业博览园........................................................................................... 11

5.4.3参考价值............................................................................................... 12

6.1旅游发展定位................................................................................................. 13

6.1.1旅游区发展方向................................................................................... 13

6.1.2 旅游总体形象定位............................................................................ 13

6.1.3 目标客源市场定位............................................................................ 13

6.2 旅游区发展目标.......................................................................................... 14

6.2.1 总体目标............................................................................................ 14

6.2.2 分期目标............................................................................................ 14

6.2.3规划指标............................................................................................... 15

第七章 功能布局规划.............................................................................................. 16

7.1 特色综合服务区.......................................................................................... 16

7.1.1 景区范围............................................................................................ 16

7.1.2 开发定位............................................................................................ 16

7.2 黄河历史文化区.......................................................................................... 17

7.2.1 景区范围............................................................................................ 17

7.2.2 开发定位............................................................................................ 17

7.3 草原风情区.................................................................................................. 17

7.3.1 景区范围............................................................................................ 17

7.3.2 开发定位............................................................................................ 17

7.4 沙漠风情区.................................................................................................. 18

7.4.1 景区范围............................................................................................ 18

7.4.2 开发定位............................................................................................ 18

第八章 旅游度假区配套设施规划.......................................................................... 19

8.1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19

8.2道路交通规划................................................................................................. 19

8.2.1对外交通规划....................................................................................... 19

8.2.2度假区内部道路规划........................................................................... 19

8.3绿化系统规划................................................................................................. 20

8.4环卫设施规划................................................................................................. 20

8.5环境保护规划................................................................................................. 21

8.6防灾规划......................................................................................................... 21

8.7 旅游度假安全规划........................................................................................ 21

第九章 技术经济指标表.......................................................................................... 19

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注释..............................................................................................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谢辞.............................................................................................................................. 53

图表清单

图2-1 地形地貌图 ......................................................... 8

图7-2 规划结构图 ......................................................... 9

图8-1 植物配置图 ........................................................ 12

表9-1 技术经济指标表 .................................................... 19

引 言

一个地区的旅游业越发达,当地居民以及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就越是依赖于旅游业,他们对当地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就越重视,自然也就会自愿并竭力地加以保护。许多濒临灭绝的民间工艺品、传统食品、戏剧曲艺、民风民俗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才得到重新发掘、整理、更新和提高的。如果这种源于经济原因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能够同提高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相联系,则这种保护就将获得更为有力的保证。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对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贡献,民族文化因它在旅游市场上占据的优势而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许多原先几乎被抛弃的托克托县双河镇的文化遗产不仅随着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而获得了新生,而且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这些具有民族历史价值的人文旅游景观的再现和重组,一方面展示了托克托县民族自身文化智慧和创造力,重新唤起了各民族成员的历史记忆,增强了内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塑造出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使得主流文化群体的旅游者在民族旅游中获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新的认知和再认识,总之,对神泉文化旅游景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章 前 言

1.1 规划背景

托克托县双河镇是呼和浩特市半小时经济圈规划中的五个节点中三个近期发展的重要节点之一,是呼和浩特今后发展潜力最大、最好的卫星城。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托克托县双河镇城市发展的需要,及其在区域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发挥,有必要对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规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编。

1.2 规划范围与任务

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由黄河两岸分布组成。岸为古典园林景区,景区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其中翡翠湖18万平方米,右岸为库布其沙漠游乐园,两个景区由跨黄河840多米索道连接,黄河有豪华游轮、渡轮和黄河漂流,也具有古典园林气息和自然地域风貌的景观,给游客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主景区占地面积415840平方米,其中人工湖面积70710平方米,建筑面积12520平方米。

规划要结合地域自然特征,充分考虑旅游区文化设计的价值取向。能够更好地发挥文化旅游空间对于地域人文、历史、生活等城市内涵的体现。

1.3 规划目标

依据上位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次修规编制内容的引导,本次规划以旅游度假为主导功能,本次规划主要达到三点目标。

1.3.1 旅游发展方向和定位

山水环境及历史文化在双河镇不是最优的情况下,利用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选择独特的旅游发展道路,在呼和浩特旅游发展格局中确定自己的旅游地位。

从区域关系、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经济与产业发展、交通运输体系等角度,综合分析文化旅游景区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要协调好与“呼包鄂”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从而准确把握双河镇神泉文化旅游景区未来经济社会发

展的总体目标与区域定位。

1.3.2 乡土文化保护和创新

文化是竞争的根本,双河镇神泉文化旅游景区未来发展必须建立在独特的地域文化基础上,乡野文化是托克托县的本底,休闲文化、度假文化是双河镇的新生文化,两种文化都是托克托县双河镇神泉文化旅游景区发展不可缺少的,前者具有永恒性,后者具有时尚性、动态性,两种文化如何融合发展直接影响度假区的可持续性。

1.3.3 用地布局和设施完善

调整神泉文化旅游景区发展布局,理顺各类用地的布局关系。完善区内道路交通网络与市政基础设施。

1.4 规划原则

1.4.1 关注服务对象的人文主义原则

旅游规划应首先关注旅游者的各种需求,无论是住宿、餐饮、娱乐等设施及服务,都应当根据当前的和将来的服务对象制定相应发展建设策略。只有让旅游者处处体验到度假区的人文关怀,才能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及重游率。

1.4.2突出地方特色和发挥地方优势原则

特色就是生产力,把握住地方特色就等于把握了经济发展的最优途径。双河镇的特色存在于地区比较优势之中,挖掘其自然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将这些特色集中提升到经济特色上来,从而营造文化旅游景区的特色经济,全面提高其对外竞争力。

1.4.3 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持续使用”的工作方针,加强生态环境培育,提高文化旅游区的景观与生态环境质量。

水是旅游度假区的灵魂,所以发展必须以保护水环境为前提,其中最主要的几个问题:农业污染的控制,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以及旅游发展大量人流所带来的潜在环境威胁的预防。

发展旅游业需注重自然、社会和经济影响的评价,保持旅游大环境的稳定性。协调处理好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关系,保护优良的旅游环境,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4.5 品味的文化性原则

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内在的,旅游者进行旅游,本质上也是在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文化是旅游业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是旅游的灵魂和生命力。当前,以经济和文化相结合而成的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旅游发展的新潮流和新趋势。托克托县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文化底蕴浓厚,发展文化旅游优势明显。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以文化为导向,推出一系列高起点、高品位的旅游项目。

1.5规划依据

(1)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

纲要》。(2000年6月);

(2)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1999年3月);

(3)《呼和浩特市旅游管理条例》。

(4)《托克托县双河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二章 概 况

2.1 区位

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城西南方约11公里的黄河岸边,托克托县地处呼、包、鄂“金三角”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呼准铁路、呼准高速公路贯穿全县南北。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由黄河流经此处形成山梁、湿地、河流、沙漠为一体的天然生态风景区。景区内有一眼常年流淌清澈甘甜的泉水,神泉因此而得名。

2.2 自然状况

2.2.1 地形地貌

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地处黄土高原。其地形为东南高,西北、西南低,由丘陵地形过度到广阔的平原地形,可分为五类:丘陵山前倾斜平原、湖积台地、宽谷洼地和冲击平台,其成因类型为由剥蚀堆积地形到堆积地形。风景区分布于黄河两岸,左岸为古典园林景区,为湿地地貌,右岸为库不齐沙漠,为沙漠地貌。两处由跨黄河840多米索道连接。

图2-1 地形地貌图

2.2.3 气候、气象

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冷热变化剧烈,冬寒温长,夏热短促,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而集中。年平均气温5.8℃,

最热(七月)月平均气温21.9℃,极端最高气温37.3℃。最冷(一月)月平均气温-13.1℃,极端最低气温-32.8℃。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WN),次主导风向为西南风(WS),年平均风速1.8米/小时,年平均沙暴日8.4天,年平均降水量417.5 mm,全年降水量极不均匀,大部分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蒸发量 1696 mm,年平均相对湿度55%,无霜期130天左右,冻土期115天左右最大冻土深度1.43米。

2.2.4 社会经济背景

在《呼和浩特市一核双圈规划》中,确定托克托县双河镇是呼和浩特市半小时经济圈规划中的五个节点中三个近期发展的重要节点之一,是呼和浩特今后发展潜力最大、最好的卫星城之一,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就位于古云中郡的核心地带,其得天独厚的区位及景观构成,使成为内蒙古重要的旅游资源。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委、政府又明确提出了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人文优势,建设“文化旅游大县”的战略思路。种种迹象表明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将迎来新一轮强劲发展。

2.2.5 历史文化

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托克托县,这里是秦汉时期的古云中郡,是当时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是内蒙古西部地区最早建立的城池。政府驻地双河镇是一个有三百年历史的古镇。传说清代中叶,刘铭传收复台湾后,弃宫回乡,曾在双河镇北岸中街码头建立门楼,撰刻“双溪古镇”四字于其上,双河镇由此得名。双河镇历来是重要的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民溪有“买不尽的双河,装不完的三河”之说。这里流传着“海眼神泉的传说”,千百年来黄河寂静改道,海眼神泉却始终洛洛流溢,千年如故。

2.3民风、民俗

礼俗:蒙古民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性格豪爽大方。接待客人慷慨大方的主人会准备奶茶、手扒肉、奶酒等丰盛的宴席,请客人痛饮饱餐。

娱乐:传统娱乐活动主要有赛马、摔跤、射箭、音乐、舞蹈四种。前三种其历史悠久,是男子必具备的三项技能。赛马、射箭、摔跤是那达慕会的主要比赛内容。音乐舞蹈具有民族特色,舞蹈节秦欢快,歌曲悠长高亢,马头琴旋律优美。

第三章 旅游资源评价

3.1 旅游气候

4—5月:这个时段气候舒适,适合户外旅游活动,但是气温还不足够高加之水温很冷,不适宜开展水上活动。这个季节万物复苏,大地渐渐披上绿装,是一年内由旅游淡季向旅游旺季过渡的时季。

6—8月:呈现出夏季的气候和景象,植被茂盛,景象万千,可以开展除冬季以外的一切旅游活动,尤其适合开展水上旅游活动。

9—10月:这个时段虽然气温舒适宜人,植被仍然翠绿,水温不高也不低,可以开展亲水活动和水上旅游活动,是 “黄金旅游季节”。

11—12月:是深秋过渡到冬季,是一变化的时季,阔叶落叶树种渐渐地由绿色向黄色和绛色转变,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景象,也是另一个观光的特殊季节。

1—2月:是本区最寒冷的季节,气温最低,多数户外旅游活动项目受到限制。但此时却是传统的“年终聚餐”时间,即全公司员工或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狂欢,可积极开拓次市场。

3月份:3月份是春节刚过,新的一年的工作全面展开,正值会议高峰期,借助一些局部优势条件可开拓会议旅游市场。

总之,一年的6—10月是本区的“黄金旅游季节”,特色是水体旅游和美食游; 4—5、11—12月份是“过渡季节”旅游项目季节性不典型;1—3月是“旅游萧条期”,但可拓展会议商务市场。

3.2 旅游资源

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所属区域为旅游景区集群带上,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多种文化形态汇聚于此,形成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区域内有大量的历史遗存和奇特的自然风光:古城遗址,黄河中上游分界点,库布其沙漠,海眼神泉等独具地域特色旅游精品汇集,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在这块古老而文明的沃土上,有新石器时期的“海生不浪文化”遗址,战国筑就的云中古城,唐代边陲要塞受降城,辽、金、

明时期的云内、东胜城,互市贸易的水旱码头河口古镇;有神奇莫测、变化无穷的海眼神泉,千亩湖泊、苇丛点缀的南湖水上公园,水面宽阔、气势恢弘的黄河上中游分界处,绵延十余里,处处飘香的葡萄一溜湾;有品质优良、远近闻名的红辣椒、小茴香、黄河鲤鱼、绿豆、红萝卜、枸杞等土特产品;近年来,随着托县立足黄河文化,历史文化等优势旅游资源,实施工业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双轮驱动”的战略发展,全力打造“自然风光游、历史文化游、现代工业游”三大旅游精品,使托县旅游业主动融入呼和浩特市“半小时经济圈”,着力把托县打造成呼、包、鄂等地休闲旅游度假的核心区域。

3.3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3.3.1 空间竞争分析

为避免产生近邻效应,必须充分研究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周边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区,研究其各自旅游特色和发展方向,为其开发方向寻求独特的卖点,以确定合理的开发方向,避免近距离的重复,在产品的主题和特色上区别于其周围相近资源的旅游区。

3.3.2 总体评价

文化旅游资源的数量及规模,在呼和浩特市范围横向对比,其富集水平一般。但在呼包鄂都市圈具有一定的特色。其地方特色明显。特别是双河镇被誉为“双溪古镇”吸引力极大,但景区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

现以自然风貌景观为主,水为“源泉”;文化旅游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文化历史资源开发潜力大,有待挖掘。

现状总体愉悦度一般,对大众旅游吸引力较弱。

目前整个文化旅游区休闲性、体验性、参与性强的游览与活动项目和旅游服务设施少。

第四章 旅游客源市场特征

4.1 国内旅游基本特征

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的总体特征是: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国际旅游向东亚太转移,调查统计我国已成为国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旅游产品正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相结合的趋势发展,文化旅游正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旅游产品。

旅游形式从“观光游览”一枝独秀到“探亲访友”、“文化体验”等多种旅游形式并存。文化旅游也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产品。

文化旅游者多以体验、消闲、感受为主要目的,因此文化旅游往往对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一般选择恬静、幽雅、旷野的环境,一般有滨水、森林、田园、园林、冰雪等类型的度假场所。

从目前国内已有的旅游地来看,旅游市场一般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客源市场〈1〉构成中以周边近程游客为主。

(2)客源市场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季节性差异、节假日)。

(3)旅游形式上以散客和家庭团体为主。

4.2 周边市场分析

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的周边市场主要定位在呼和浩特邻近的城市。其中,鄂尔多斯、包头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是景区周边市场开拓的重点。

呼和浩特在国内旅游的人均花费上要低于于全国水平。由于近年来经济收入增长较快,不少呼和浩特市民逐渐开始选择用旅游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但考虑到内蒙古的基数人群,这一市场还是颇具开发潜力的,特别是学生市场。学生是全国旅游市场中非常大的一块“蛋糕”。呼和浩特的一些学校也深感目前春游内容的贫乏、重复,已禁不住文化旅游景区丰富的景观和游乐内容的诱惑,试探性地组织出市一日游。

总体而言,周边的客源,特别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政府、及外资企业主、各类商务人士的日常消费,需要一个在城市边缘、自然风光秀丽依山傍水的第三空

间为其提供休闲、娱乐。与托克托县邻近的周边城市所接待的巨大客流以及其本身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的庞大需求都决定了它们成为度假区需要重点开发和促销的重要周边市场。

4.3 旅客市场现状

目前景区游客市场具有以下特征:

(1)本区目前的游客市场基本处于发育的阶段;

(2)本区近期市场以周边周末休闲市场为主,重视对周边知名景区的互补性市

场产品的开发;

(3)本区近期应立足为本地市场服务,大力开辟周边市场;

(4)周边市场中应立足呼和浩特,确定重点开拓目标;

第五章 案例分析

榆林古城北郊景区——西安楼观道文化展示区

位置: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集贤镇和楼观镇,距离西安70公里,车程时间50分钟。

5.1 规划背景

由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策划多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原上海历史博物馆馆长、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文化遗产系主任杭侃,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区由日本都市设计系统公司总体策划规划规划区域33.04平方公里。

5.2 景区概况

整个景区分为八大景区,分别为三大核心文化展区:赵公明财神文化景区、道教文化区、道家文化区,四大特色景区:化女泉景区、延生观景区、仙游寺、大秦寺,一个观光农业示范区:农业博览园、农业认耕园、薰衣草庄园、玫瑰庄园、农家生态庄园

5.3 资金运作

启动投入财神庙892亩土地征用约3000万元,道教文化区1181亩土地拆迁成本约3亿元,近5000亩土地流转约1个亿,招商引资已完成40亿元招商引资合同签署,发展愿景为曲江投入30亿带动社会投入200亿。

5.4 一期启动的两大景区

5.4.1赵公明财神文化景区

传承、挖掘民俗文化财神故里、众神传说、集贤鼓乐弘扬新时期财富观念国强民富、财富与慈善华夏文化寻根朝拜华夏第一正财神。

5.4.2农业博览园

新成果新品种展示高效生产示范科技创新技术培训休闲观光。

八大功能分区:有机食品体验馆、为曲江菜园、低碳生活馆、楼观驿站、农耕种植园、绿色童年、秦岭花鸟园。

特色: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打造国家级5A级景区道文化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大地景观旅游区生态高效观光农业示范区发展宗教文化旅游、自然风光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现代农业观光旅游。

5.4.3参考价值

(1) 有利加强秦岭北麓生态保护,成为秦岭国家中央公园中心节点

(2) 秦岭北麓生态走廊旅游集散地,成为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成为文化

旅游产业发展新亮点和增长点。

(3) 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实力,地方合作、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村庄

搬迁集中安置、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有利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4) 统筹城乡发展,有利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5) 破题城乡二元结构

(6) 推进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全新转变,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吸引在外务工者回流参与家乡建设。三年努力后,

实现展示区内农民人均年收入1万元的目标,新城镇内居民生活配套设

施标准不低于县城核心区域。

(7) 旅游产业成为新的增长极,开辟陕西旅游产业发展新区域注入陕西经济

增长新活力促进陕西生态旅游发展丰富陕西文化旅游内涵优化陕西旅

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产品等级提升旅游整体水平。

第六章 定位及发展战略

6.1旅游发展定位

6.1.1旅游区发展方向

(1)主要特色定位

“湖光水色”: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大面积的水域风光,营造闲适的滨湖之美;

“古韵遗风”:挖掘古双河镇的历史文化,借助古迹的修复和民风的延续,增强度假区的文化底蕴;

“生态园艺”:以园艺为特色,展示现代生态产业风采,建设后现代的观光田园,提供亲近自然、返朴归真、生态认知、复归田园的休闲项目。

(2)主要开发方向

神泉文化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特色主要体现在:蒙古饮食、湖河水体、古迹文化、田园景观。依托这些旅游资源可以发展一系列旅游活动和产品。

依托蒙古族的饮食发展:“炒米奶茶”、“篝火晚会”;

依托湖河水体发展:“文化回顾”、“水上游览”、“滨水休闲度假”、“康体保健”、“休闲垂钓”;

依托古迹文化发展:“海生不浪文化区”、“名人文化村”、“红山文化”; 依托田园景观发展:“花卉园艺展览”、“乡村田野风光体验”;

6.1.2 旅游总体形象定位

“云城古韵,休闲佳处”

“水系生态,游览胜地”

6.1.3 目标客源市场定位

(1)客源市场开拓思路:

以国内市场为主体,以海外市场为补充;立足呼和浩特,面向呼包鄂,辐射全国,联动海外;依托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的“双休日”市场,积极抓住周边知名景区的机会客流市场;

观光和休闲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积极争取观光兼具学习性的学生客源市场,

文化回顾、度假和休闲旅游面向高端消费市场;

重点突破中、远程客源市场和高端消费市场。

(2)目标客源市场总体定位:

一级市场(主体市场)主要开拓呼、包、鄂的周末休闲度假市场;重点开拓对大昭寺、盛乐等著名景区的互补(近期)和分流(远期)市场;积极开拓过境客流市场。

二级市场(发展市场)主要是呼、包、鄂等经济较发达地区;

三级市场(其它市场)一、二级市场以外的其他地区

6.2 旅游区发展目标

6.2.1 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呼包鄂文化旅游胜地

6.2.2 分期目标

近 期:蒙古族饮食观光与滨水田园休闲基地

中 期:神泉生态疗养与文化旅游基地

远 期:神泉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1)近期(2013年):

发展目标:提升现有的文化旅游规模和设施水准,积极发展湖滨休闲旅游,打造托克托县的文化基地。

(2)中期(2015年):

发展目标:改善旅游产品结构,重点发展文化旅游。

景区建设:重点建设文化旅游基地、休闲与会展中心建设。

基本建设:建设文化展览中心,加强特色文化的建设。

宣传促销:重点对周边大城市进行促销宣传,重点促销特色蒙古文化、生态保健、休闲度假市场,主要针对中老年和企业团体的高消费市场。

(3)远期(2017年):

景区建设:提升景区内部的景观设施和辅助设施建设。

基本建设:提升景区内接待设施水平,提高景区内的设施水准和接待档次。 宣传促销:打不同的主题,重点对远程度假市场进行促销宣传。

6.2.3规划指标

近 期(2013年):

近期度假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力发展观光游览,吸引周边地区的游客弥补季节影响的缺陷。规划年接待30万人,人均消费300元。

中 期(2015年):

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接待设施也有较大提高,观光和休闲都得到较大的发展;有关度假设施逐渐完善,形成了一定的度假规模;游客规模和消费力度也都比前期增大,达到了较大的规模。度假区的旅游向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方向发展。鉴于此时度假区发展比较完善,并因“云中文化”的知名度具有相当影响力,应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规划年接待50万人,人均消费600元。

远 期(2017年):

旅游发展到一定的时候,规模提升的幅度趋缓,度假区的旅游发展到以度假为主,旅游规模不会提高很大,但是消费力度加大,旅游收入将会有着较大的提升。规划年接待80万人,人均消费1000元。

第七章 功能布局规划

总体布局以主题、性质、功能、目标定位为依据,合理安排各功能区,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生态特点和现

有基础,综合考虑呼和浩特、

包头市的有关规划和托克托

县总体规划及邻近地区旅游

度假区的功能设置。

本方案的规划结构可概

括为“五心”、“三轴”、“四片

区”,“五心”为以黄河河口界

碑广场为中心的五个重要景

观节点。“三轴”为景观中心

轴线,黄河历史文化轴,草原

生态文化轴。“四片区”为特

色综合服务区、黄河历史文化

区、草原风情区、沙漠风情区。 图7-1 规划结构图

7.1 特色综合服务区

7.1.1 景区范围

一期工程的黄河饭店,旅游购物,农家乐休闲食宿以及二期的演艺中心、会议中心及特色酒店等配套设施。

7.1.2 开发定位

以“天人合一”为理念,形成庞大的古列延式建筑群落。与蓝天、白云、水域、现代浑然一体,气势博大。整个区域体现了内蒙古独有的气势宏大、壮美的独特景观。“蓝天白云穹庐顶、金光四溢有神泉”,加上区域内错落有序的观景包和环形水带,构成动感十足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体现出鲜明的蒙古民族特色。让游客在享受景观带来的愉悦同时也享受完善而特色的配套设施和购物环境,令游客感受到完美的服务。根据景区本身的特殊性和资源环境特征,

本规划对该区域作如下定位:

(1)功能定位:配套服务区

(2)主题定位:水、悠然、宏大。

(3)环境风格: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自然、生态。

7.2 黄河历史文化区

7.2.1 景区范围

区域规划范围包括神泉、君子津渡口、黄河历史博物馆、黄河河口界碑、黄河大舞台、云中民俗博物馆等景观节点。

7.2.2 开发定位 黄河历史文化区也体现着北方游牧民族历史代表性,反映了蒙古族历史文化,展现草原民族纯朴浓郁的生活习俗。这些景观与传说的结合,组成了黄河历史文化中草原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浓重的线条。

走在黄河历史文化区,数千年的黄河历史画卷豁然呈现眼前。这里的每一处景观都在讲述着千年来黄河历史特别是蒙古族史诗般源远流长的历史。把草原民族特有的气质、性格和情感,与自然紧密结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根据景区的资源环境特征,本规划对该景区作如下定位:

(1)功能定位:游览、休闲。

(2)主题定位:古文化、历史、民俗。

(3)环境风格:古朴、流水、热烈。

7.3 草原风情区

7.3.1 景区范围

草原风情区包括草原渔村、草原木化石及奇石博物馆、蒙古人家、草原腾格里敖包、马文化广场、赛马场、马文化博物馆、马厩、马术训练基地等景观节点。

7.3.2 开发定位

内蒙古草原文化是内蒙古各族人民曾经生存繁衍在这片土地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部草原文化史既是一部草原民族发展和繁荣的历史,同时蒙古族在长期与马的交往中,视马为神奇的动物和生活中的亲密伙伴,创造了丰富的“马文化”。

根据本区的资源环境特征,本规划对该景区作如下定位:

(1)功能定位:游览,运动,休闲。

(2)主题定位:文化、风俗、娱乐。

(3)环境风格:惊艳,古朴,悠然。

7.4 沙漠风情区

7.4.1 景区范围

沙漠风情区包括十二连城广场、沙漠风情小火车、沙漠娱乐区、骆驼养殖基地、篝火广场、沙漠风情园、胡杨林等景观。

7.4.2 开发定位

沙漠风情在内蒙古自治区地缘及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沙漠作为一种特殊地貌引来众多游客的亲睐,登上库布其沙漠,树影婆娑,沙丘渺渺,苍茫一线。游客们来到这里,赤脚踏着明沙,作个“沙浴”,或是躺在沙滩上小憩一会儿,然后对着碧蓝的天空大喊几声,隐隐还能听见几声回音,那种惬意、舒畅感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还可以进行各种休闲娱乐活动---滑沙、探险和沙漠旅行,感受“一河隔日月”静谧与壮观,令人回味无穷;

根据景区的资源环境特征,本规划对该景区作如下定位:

(1)功能定位:游览、娱乐、摄影。

(2)主题定位:娱乐、休闲。

(3)环境风格:沙漠、广袤、现代。

第八章 旅游度假区配套设施规划

8.1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1)目前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所在的双河镇旅馆业、餐饮服务业、娱乐业在旅游旺季并不能满足旅游度假的需要。需要加强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设施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同时需要加强现有服务设施管理,从环境卫生、价格监控、员工素质、服务质量等方面严格把关,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

(2)配合景区区域景观功能,增设露营、野餐、烧烤等基本服务设施,迎合游客猎奇心理、满足冒险精神需求。此类设施可适当安排在湖滨观光带,但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8.2道路交通规划

8.2.1对外交通规划

目前,神泉文化旅游区的对外交通方便。规划文化旅游区的对外交通在现有基础上,接通和完善周边城市道路的交通联系;进一步密切同呼和浩特的交通联系和组织。此外应加强对现有道路的维护、保养,加强和完善公路两侧的绿化及景观建设。使游客在进入度假区之间就能心旷神怡。

适当增加目标客源市场至神泉文化旅游景区的公交客运班次,方便交通联系。

8.2.2度假区内部道路规划

度假区内部道路框架有二级组成。一是主要交通干道系统,以通行机动车为主,联系各功能区,与对外交通出口相衔接,道路红线宽度20-40m,建筑后退道路红线15m。二是度假区的观光游览道路系统,在沿湖景观带内设置,用于自行车游览和步行观光,道路红线〈2〉宽度24m。这两个交通系统相对独立,相互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规划在各功能区的出入口处,结合主干道系统,配置与功能区相匹配的停车场和良好的沿街景观,要让使用者感到安全,并通过沿街景观让使用者不觉得乏味。

不鼓励高速行驶。

8.3绿化系统规划

神泉文化旅游旅游景区绿化系统,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以“线”、“面”绿化为主。为了把神泉文化旅游景区建成花园式的旅游度假区,规划绿地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7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避免土地裸露。

规划加强道路两侧的绿化建设,使道路林荫化;规划主干道两侧各设置50m宽的绿化带;规划次干道两侧各设置30m宽的绿化带。

规划充分利用纵横交错的河道,进行绿化,沿湖(河)滨设置宽窄有序的绿化带和湖(河)滨小道,并向游人开放,成为带状共享空间,贯穿整个景区。规划湖滨观光带的宽度为

80-150m;河道两侧绿

化带的宽度为15-20m。

沿河驳岸的建设,应顺

应自然。在主要地段应

配置现代电子灯光,造

就“小桥、流水、人家”

的另一番景象。 图8-1 植物配置图

绿化植物的配置利用较高观赏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植物季相,能给人以时令的启示,增强季节感,表现出园林景观中植物特有的艺术效果。如春季山花漫烂,夏季荷花映日,秋季硕果满园,冬季腊梅飘香等。

8.4环卫设施规划

(1)规划在景区综合服务中心区内设置环卫公司。

(2)规划在各个功能区内各设置垃圾中转站一处。

(3)垃圾填埋场的位置按双河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4)公共厕所的服务半径按500m设置一座考虑。废物箱一般沿道路两旁布置,间距25-50m。

8.5环境保护规划

(1)神泉文化旅游景区规划以保护环境为指导原则,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并重,管治并举的环境保护方针,防止景区在开发建设对环境造成污染。

(2)规划对各类污水实行统一处理达标后排放,加强硝烟除尘设施的建设,使水质、空气保持较好的状态,规划大气达到国家一类标准;地表水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噪音控制在40dB以下。

(3)严格控制有污染项目的新建,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的规定。水上活动项目必须要符合水资源的有关规范。

8.6防灾规划

(1)消防用水与消火栓的要求需符合国家规范。

(2)本区按50年一遇标准防洪(最高洪水位4.03m,1954年),建筑物要后退岸线12m以上。对河道进行疏浚清淤,提高抗洪能力,禁止往河道倾倒垃圾。

(3)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措施须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ll-89)七度标准设防,宾馆等公共建筑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八度标准设防。

8.7 旅游度假安全规划

旅游安全是旅游者顺利完成整个旅游活动历程的重要保障,是旅游业顺利发展的有利保障,这一体系建设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典型的例子在我国也有不少,如千岛湖事件等。这一体系应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1)认真贯彻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旅游安全管理办法》,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增强全行业的安全意识;

(2)提高镇医院的医疗水平,加快各景区中心接待处医疗机构的建设,以应付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3)神泉文化旅游度区水系发达,应有效防止水上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沿河游览路线安全设施应尽快建设,如沿岸围栏的设置等;

(4)增强各景点治安队伍力量,特别是中心接待区和偏僻景点处治安力量的到位,避免欺客等现象的发生和危及游客生命、财产安全的暴力事件的发生。

第九章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表9-1 技术经济指标表

结 论

神泉的规划以“天人合一”为理念,,与蓝天、白云、水域、现代浑然一体,气势博大。 “蓝天白云穹庐顶、金光四溢甘迪尔”,加上区域内错落有序的观景包和环形水带,构成动感十足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体现出鲜明的蒙古民族特色。让游客在享受景观带来的愉悦同时也享受完善而特色的配套设施和购物环境,令游客感受到完美的服务。本次设计大量提炼了托克托县境内悠久的历史文化元素与民俗文化元素,将这些元素运用到方案设计之中,赋予设计方案灵魂。同时注重方案设计的规范性,使设计方案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本次规划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对于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缺乏较为系统全面的考虑和更加深层次的审视,规划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未曾全面的了解总规中各地块用地功能性质和各项指标,规划者缺乏实际项目设计落实经验等,所以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希望老师、前辈、同学们能予以指出,我将虚心接受,并会将方案加以完善。

注 释

〈1〉客源市场:旅游产品的经常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

〈2〉道路红线:指规划的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边界线。道路红线一般是指道路用地的边界线。有时也把确定沿街建筑位置的一条建筑线谓之红线,即建筑红线。它可与道路红线重合,也可退于道路红线之后,但绝不许超越道路红线,在红线内不允许建任何永久性建筑。

参考文献

[1] 张凌云.试论我国度假区的市场定位和开发方向[J].旅游学

刊.1996(4):5-9.

[2] 朱卓仁.休假地的开发及其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2.63-68.

[3] 辛建荣.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132-135.

[4] 爱德华·因斯克普,马克·科伦伯格.旅游度假区的综合开发模式[M].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4-16,45-47.

[5] 邹统钎,著.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2-6.

[6] 世界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纪念集《曙光》编委会,编.曙光.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8-21.

[7] 肖笃宁,主编.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1991.12-16,22-30.

[8] 符全胜.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0):57-59

[9] 叶岱夫.对我国城郊旅游功能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城市问题,2000,(6):

22-24

[10]沙润,吴江.城乡交错带旅游景观生态设计初步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

究, 1997,13(3):53-56,62

[11]王琳.论发展城市旅游对城市规划的要求,《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4

[12]尚文生,欧阳燕红.论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协调.人文地理,1998,

(2):46-49

[13]邹统纤.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教育出版社,1993

[14]吴必虎,唐俊雅,黄安民等。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行为研究[J].地

理学报,1997,52(2):97-103

[15]王湘.旅游环境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7:142—160

[16]Forman.T.T.Land.mosaics: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and

region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17]王玉晶,杨绍福,王洪力等.城市公园植物造景[MI.沈阳:辽宁科学技术

出版社, 2003,(8):94-99

[18] Barrett G W.et a1.Optimizing habimt fragmentation: an agro landscape

perspectiv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9,28:99-105

[19]查尔斯·R.戈尔德耐(美)等著,贾秀海译.旅游业教程:旅游业原理、方

法和实践(第8版)[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3:381

[20] 黄震方,侯国林,徐沙.城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观光农业的开发初探一

以南京城郊观光农业的发展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

(4):103~106

[21]ErcanSirakaya.Attitudinalcompliancewithecotourismguidelines,Anna

lsofrourismResearch ,1997,24(4):919-950

[22]肖胜和.浅论郊野旅游开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lO(3):

43-45

[23] 吴承照.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1 (1)

[24] 金力,对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协调关系的思考[J],规划师,2000,16(3):

17-19

[25] 张捷.书法景观——种中国特色旅游闲暇空间的文化符号.理想空间,2005,

9(13):121-122

[26] 徐德成,余海涛,倪玉乐,许治平.可持续发展——中国旅游业的抉择.地

域研究与开发,1996,12(151):88-90

[27] Gunn CA.Tour/s m planning[M].3rded.New York:Taylor & Francis,

1994

[28] Tourism Marketing Research,the Haworth Press,1996,241-252

[29] 徐磊青, 杨公侠. 环境心理学[M] .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30] 丁仲时,麦成海.“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与“天人合一”观困境[J].中国人

口·资源与环境,2003,13(1):9-12

谢 辞

在着手此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得到了城市规划系董秀明老师的悉心指导,他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董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董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还要感谢本设计小组的其它成员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帮忙解决了诸多问题,同时舍友们也给予了很大的鼓励,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与支持才使得论文能够按照计划圆满完成,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水平所限,不当之处尽请批评指正。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师长、同学、朋友,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摘 要

目前,旅游产品正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相结合的趋势发展。度

假旅游正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旅游产品。专家预测至2012年我国的度假旅游收入将达到9200亿元人民币,占当年旅游总收入的61%。基于这样的发展态势,本文对神泉文化旅游景区展开了新的规划。

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建设人性化的生活空间,创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达

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科学合理的布局景区内各项设施,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各界人群的需要,营造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交流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以生态为主体的和谐理念。

以可持续发展观和节约型思想指导神泉文化旅游景区规划,协调近远期关

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坚持文化、旅游、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环境建设与功能建设同步,合理布置建筑楼群,注意节能和生态保护,重视水资源和植物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运行成本。

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神泉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与发展的现状,运用相关

的环境与心理行为的基础理论,并对一些与景区发展关系密切、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如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战略、总体功能布局、基础配套设施、生态景观设计等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文化;旅游;生态;人性化;

Abstract

Currently, the tourism product is from sightseeing to tourism,

holiday and special tourism combines trend. Holiday tourism is becoming the fastest growing tourism products. Experts predict that by 2012 our holiday tourism revenue will reach 920 billion yuan, accounting for 61% of total tourism revenue. Based on this development trend, the paper Shinsen cultural tourist attractions launched a new plan.

People-oriented thinking from starting construction of humane living

space, creating high-quality environment, to man and nature, man and the environment in harmony.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ayout of the facilities within the area, the maximum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groups, to create a good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between people, reflect the people-oriented, ecological harmony as the main idea.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attractions Guiding Shinsen planning, coordination and long term relationships, rational use of land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Adhere to culture, tourism, living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 of synchronized, reasonable layout building complex, energy and attention to ecological protection, attention to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efficient use of plant resources, make full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to reduce operating costs.

In this paper, the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Shinsen cultural tourism

scenic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status, the use of related environmental and psychological behavior of the basic theory, and some scenic spots are intimately linked with the issue of universal significance, such as cultural tourism attractions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overall functional layout, supporting infrastructure,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for further study.

Keywords: culture; tourism; ecology; humanity;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前 言.............................................................................................................. 2

1.1 规划背景.......................................................................................................... 2

1.2 规划范围与任务.............................................................................................. 2

1.3 规划目标.......................................................................................................... 2

1.3.1 旅游发展方向和定位............................................................................ 2

1.3.2 乡土文化保护和创新............................................................................ 3

1.3.3 用地布局和设施完善............................................................................ 3

1.4 规划原则.......................................................................................................... 3

1.4.1 关注服务对象的人文主义原则............................................................ 3

1.4.2突出地方特色和发挥地方优势原则..................................................... 3

1.4.3 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3

1.4.5 品味的文化性原则................................................................................ 4

1.5规划依据........................................................................................................... 4

第二章 概 况.............................................................................................................. 5

2.1 区位.................................................................................................................. 5

2.2 自然状况.......................................................................................................... 5

2.2.1 地形地貌................................................................................................ 5

2.2.3 气候、气象............................................................................................ 6

2.2.4 社会经济背景........................................................................................ 6

2.2.5 历史文化................................................................................................ 6

2.3民风、民俗....................................................................................................... 6

第三章 旅游资源评价................................................................................................ 7

3.1 旅游气候.......................................................................................................... 7

3.2 旅游资源........................................................................................................ 7

3.3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8

3.3.1 空间竞争分析........................................................................................ 8

3.3.2 总体评价................................................................................................ 8

第四章 旅游客源市场特征........................................................................................ 9

4.1 国内旅游基本特征........................................................................................ 9

4.2 周边市场分析................................................................................................ 9

4.3 旅客市场现状................................................................................................ 10

第五章 案例分析...................................................................................................... 11

5.1 规划背景........................................................................................................ 11

5.2 景区概况........................................................................................................ 11

5.3 资金运作........................................................................................................ 11

5.4 一期启动的两大景区.................................................................................... 11

5.4.1赵公明财神文化景区........................................................................... 11

5.4.2农业博览园........................................................................................... 11

5.4.3参考价值............................................................................................... 12

6.1旅游发展定位................................................................................................. 13

6.1.1旅游区发展方向................................................................................... 13

6.1.2 旅游总体形象定位............................................................................ 13

6.1.3 目标客源市场定位............................................................................ 13

6.2 旅游区发展目标.......................................................................................... 14

6.2.1 总体目标............................................................................................ 14

6.2.2 分期目标............................................................................................ 14

6.2.3规划指标............................................................................................... 15

第七章 功能布局规划.............................................................................................. 16

7.1 特色综合服务区.......................................................................................... 16

7.1.1 景区范围............................................................................................ 16

7.1.2 开发定位............................................................................................ 16

7.2 黄河历史文化区.......................................................................................... 17

7.2.1 景区范围............................................................................................ 17

7.2.2 开发定位............................................................................................ 17

7.3 草原风情区.................................................................................................. 17

7.3.1 景区范围............................................................................................ 17

7.3.2 开发定位............................................................................................ 17

7.4 沙漠风情区.................................................................................................. 18

7.4.1 景区范围............................................................................................ 18

7.4.2 开发定位............................................................................................ 18

第八章 旅游度假区配套设施规划.......................................................................... 19

8.1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19

8.2道路交通规划................................................................................................. 19

8.2.1对外交通规划....................................................................................... 19

8.2.2度假区内部道路规划........................................................................... 19

8.3绿化系统规划................................................................................................. 20

8.4环卫设施规划................................................................................................. 20

8.5环境保护规划................................................................................................. 21

8.6防灾规划......................................................................................................... 21

8.7 旅游度假安全规划........................................................................................ 21

第九章 技术经济指标表.......................................................................................... 19

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注释..............................................................................................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谢辞.............................................................................................................................. 53

图表清单

图2-1 地形地貌图 ......................................................... 8

图7-2 规划结构图 ......................................................... 9

图8-1 植物配置图 ........................................................ 12

表9-1 技术经济指标表 .................................................... 19

引 言

一个地区的旅游业越发达,当地居民以及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就越是依赖于旅游业,他们对当地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就越重视,自然也就会自愿并竭力地加以保护。许多濒临灭绝的民间工艺品、传统食品、戏剧曲艺、民风民俗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才得到重新发掘、整理、更新和提高的。如果这种源于经济原因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能够同提高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相联系,则这种保护就将获得更为有力的保证。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对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贡献,民族文化因它在旅游市场上占据的优势而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许多原先几乎被抛弃的托克托县双河镇的文化遗产不仅随着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而获得了新生,而且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这些具有民族历史价值的人文旅游景观的再现和重组,一方面展示了托克托县民族自身文化智慧和创造力,重新唤起了各民族成员的历史记忆,增强了内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塑造出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使得主流文化群体的旅游者在民族旅游中获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新的认知和再认识,总之,对神泉文化旅游景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章 前 言

1.1 规划背景

托克托县双河镇是呼和浩特市半小时经济圈规划中的五个节点中三个近期发展的重要节点之一,是呼和浩特今后发展潜力最大、最好的卫星城。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托克托县双河镇城市发展的需要,及其在区域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发挥,有必要对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规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编。

1.2 规划范围与任务

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由黄河两岸分布组成。岸为古典园林景区,景区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其中翡翠湖18万平方米,右岸为库布其沙漠游乐园,两个景区由跨黄河840多米索道连接,黄河有豪华游轮、渡轮和黄河漂流,也具有古典园林气息和自然地域风貌的景观,给游客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主景区占地面积415840平方米,其中人工湖面积70710平方米,建筑面积12520平方米。

规划要结合地域自然特征,充分考虑旅游区文化设计的价值取向。能够更好地发挥文化旅游空间对于地域人文、历史、生活等城市内涵的体现。

1.3 规划目标

依据上位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次修规编制内容的引导,本次规划以旅游度假为主导功能,本次规划主要达到三点目标。

1.3.1 旅游发展方向和定位

山水环境及历史文化在双河镇不是最优的情况下,利用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选择独特的旅游发展道路,在呼和浩特旅游发展格局中确定自己的旅游地位。

从区域关系、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经济与产业发展、交通运输体系等角度,综合分析文化旅游景区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要协调好与“呼包鄂”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从而准确把握双河镇神泉文化旅游景区未来经济社会发

展的总体目标与区域定位。

1.3.2 乡土文化保护和创新

文化是竞争的根本,双河镇神泉文化旅游景区未来发展必须建立在独特的地域文化基础上,乡野文化是托克托县的本底,休闲文化、度假文化是双河镇的新生文化,两种文化都是托克托县双河镇神泉文化旅游景区发展不可缺少的,前者具有永恒性,后者具有时尚性、动态性,两种文化如何融合发展直接影响度假区的可持续性。

1.3.3 用地布局和设施完善

调整神泉文化旅游景区发展布局,理顺各类用地的布局关系。完善区内道路交通网络与市政基础设施。

1.4 规划原则

1.4.1 关注服务对象的人文主义原则

旅游规划应首先关注旅游者的各种需求,无论是住宿、餐饮、娱乐等设施及服务,都应当根据当前的和将来的服务对象制定相应发展建设策略。只有让旅游者处处体验到度假区的人文关怀,才能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及重游率。

1.4.2突出地方特色和发挥地方优势原则

特色就是生产力,把握住地方特色就等于把握了经济发展的最优途径。双河镇的特色存在于地区比较优势之中,挖掘其自然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将这些特色集中提升到经济特色上来,从而营造文化旅游景区的特色经济,全面提高其对外竞争力。

1.4.3 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持续使用”的工作方针,加强生态环境培育,提高文化旅游区的景观与生态环境质量。

水是旅游度假区的灵魂,所以发展必须以保护水环境为前提,其中最主要的几个问题:农业污染的控制,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以及旅游发展大量人流所带来的潜在环境威胁的预防。

发展旅游业需注重自然、社会和经济影响的评价,保持旅游大环境的稳定性。协调处理好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关系,保护优良的旅游环境,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4.5 品味的文化性原则

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内在的,旅游者进行旅游,本质上也是在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文化是旅游业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是旅游的灵魂和生命力。当前,以经济和文化相结合而成的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旅游发展的新潮流和新趋势。托克托县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文化底蕴浓厚,发展文化旅游优势明显。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以文化为导向,推出一系列高起点、高品位的旅游项目。

1.5规划依据

(1)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

纲要》。(2000年6月);

(2)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1999年3月);

(3)《呼和浩特市旅游管理条例》。

(4)《托克托县双河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二章 概 况

2.1 区位

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城西南方约11公里的黄河岸边,托克托县地处呼、包、鄂“金三角”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呼准铁路、呼准高速公路贯穿全县南北。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由黄河流经此处形成山梁、湿地、河流、沙漠为一体的天然生态风景区。景区内有一眼常年流淌清澈甘甜的泉水,神泉因此而得名。

2.2 自然状况

2.2.1 地形地貌

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地处黄土高原。其地形为东南高,西北、西南低,由丘陵地形过度到广阔的平原地形,可分为五类:丘陵山前倾斜平原、湖积台地、宽谷洼地和冲击平台,其成因类型为由剥蚀堆积地形到堆积地形。风景区分布于黄河两岸,左岸为古典园林景区,为湿地地貌,右岸为库不齐沙漠,为沙漠地貌。两处由跨黄河840多米索道连接。

图2-1 地形地貌图

2.2.3 气候、气象

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冷热变化剧烈,冬寒温长,夏热短促,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而集中。年平均气温5.8℃,

最热(七月)月平均气温21.9℃,极端最高气温37.3℃。最冷(一月)月平均气温-13.1℃,极端最低气温-32.8℃。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WN),次主导风向为西南风(WS),年平均风速1.8米/小时,年平均沙暴日8.4天,年平均降水量417.5 mm,全年降水量极不均匀,大部分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蒸发量 1696 mm,年平均相对湿度55%,无霜期130天左右,冻土期115天左右最大冻土深度1.43米。

2.2.4 社会经济背景

在《呼和浩特市一核双圈规划》中,确定托克托县双河镇是呼和浩特市半小时经济圈规划中的五个节点中三个近期发展的重要节点之一,是呼和浩特今后发展潜力最大、最好的卫星城之一,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就位于古云中郡的核心地带,其得天独厚的区位及景观构成,使成为内蒙古重要的旅游资源。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委、政府又明确提出了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人文优势,建设“文化旅游大县”的战略思路。种种迹象表明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将迎来新一轮强劲发展。

2.2.5 历史文化

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托克托县,这里是秦汉时期的古云中郡,是当时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是内蒙古西部地区最早建立的城池。政府驻地双河镇是一个有三百年历史的古镇。传说清代中叶,刘铭传收复台湾后,弃宫回乡,曾在双河镇北岸中街码头建立门楼,撰刻“双溪古镇”四字于其上,双河镇由此得名。双河镇历来是重要的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民溪有“买不尽的双河,装不完的三河”之说。这里流传着“海眼神泉的传说”,千百年来黄河寂静改道,海眼神泉却始终洛洛流溢,千年如故。

2.3民风、民俗

礼俗:蒙古民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性格豪爽大方。接待客人慷慨大方的主人会准备奶茶、手扒肉、奶酒等丰盛的宴席,请客人痛饮饱餐。

娱乐:传统娱乐活动主要有赛马、摔跤、射箭、音乐、舞蹈四种。前三种其历史悠久,是男子必具备的三项技能。赛马、射箭、摔跤是那达慕会的主要比赛内容。音乐舞蹈具有民族特色,舞蹈节秦欢快,歌曲悠长高亢,马头琴旋律优美。

第三章 旅游资源评价

3.1 旅游气候

4—5月:这个时段气候舒适,适合户外旅游活动,但是气温还不足够高加之水温很冷,不适宜开展水上活动。这个季节万物复苏,大地渐渐披上绿装,是一年内由旅游淡季向旅游旺季过渡的时季。

6—8月:呈现出夏季的气候和景象,植被茂盛,景象万千,可以开展除冬季以外的一切旅游活动,尤其适合开展水上旅游活动。

9—10月:这个时段虽然气温舒适宜人,植被仍然翠绿,水温不高也不低,可以开展亲水活动和水上旅游活动,是 “黄金旅游季节”。

11—12月:是深秋过渡到冬季,是一变化的时季,阔叶落叶树种渐渐地由绿色向黄色和绛色转变,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景象,也是另一个观光的特殊季节。

1—2月:是本区最寒冷的季节,气温最低,多数户外旅游活动项目受到限制。但此时却是传统的“年终聚餐”时间,即全公司员工或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狂欢,可积极开拓次市场。

3月份:3月份是春节刚过,新的一年的工作全面展开,正值会议高峰期,借助一些局部优势条件可开拓会议旅游市场。

总之,一年的6—10月是本区的“黄金旅游季节”,特色是水体旅游和美食游; 4—5、11—12月份是“过渡季节”旅游项目季节性不典型;1—3月是“旅游萧条期”,但可拓展会议商务市场。

3.2 旅游资源

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所属区域为旅游景区集群带上,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多种文化形态汇聚于此,形成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区域内有大量的历史遗存和奇特的自然风光:古城遗址,黄河中上游分界点,库布其沙漠,海眼神泉等独具地域特色旅游精品汇集,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在这块古老而文明的沃土上,有新石器时期的“海生不浪文化”遗址,战国筑就的云中古城,唐代边陲要塞受降城,辽、金、

明时期的云内、东胜城,互市贸易的水旱码头河口古镇;有神奇莫测、变化无穷的海眼神泉,千亩湖泊、苇丛点缀的南湖水上公园,水面宽阔、气势恢弘的黄河上中游分界处,绵延十余里,处处飘香的葡萄一溜湾;有品质优良、远近闻名的红辣椒、小茴香、黄河鲤鱼、绿豆、红萝卜、枸杞等土特产品;近年来,随着托县立足黄河文化,历史文化等优势旅游资源,实施工业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双轮驱动”的战略发展,全力打造“自然风光游、历史文化游、现代工业游”三大旅游精品,使托县旅游业主动融入呼和浩特市“半小时经济圈”,着力把托县打造成呼、包、鄂等地休闲旅游度假的核心区域。

3.3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3.3.1 空间竞争分析

为避免产生近邻效应,必须充分研究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周边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区,研究其各自旅游特色和发展方向,为其开发方向寻求独特的卖点,以确定合理的开发方向,避免近距离的重复,在产品的主题和特色上区别于其周围相近资源的旅游区。

3.3.2 总体评价

文化旅游资源的数量及规模,在呼和浩特市范围横向对比,其富集水平一般。但在呼包鄂都市圈具有一定的特色。其地方特色明显。特别是双河镇被誉为“双溪古镇”吸引力极大,但景区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

现以自然风貌景观为主,水为“源泉”;文化旅游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文化历史资源开发潜力大,有待挖掘。

现状总体愉悦度一般,对大众旅游吸引力较弱。

目前整个文化旅游区休闲性、体验性、参与性强的游览与活动项目和旅游服务设施少。

第四章 旅游客源市场特征

4.1 国内旅游基本特征

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的总体特征是: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国际旅游向东亚太转移,调查统计我国已成为国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旅游产品正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相结合的趋势发展,文化旅游正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旅游产品。

旅游形式从“观光游览”一枝独秀到“探亲访友”、“文化体验”等多种旅游形式并存。文化旅游也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产品。

文化旅游者多以体验、消闲、感受为主要目的,因此文化旅游往往对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一般选择恬静、幽雅、旷野的环境,一般有滨水、森林、田园、园林、冰雪等类型的度假场所。

从目前国内已有的旅游地来看,旅游市场一般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客源市场〈1〉构成中以周边近程游客为主。

(2)客源市场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季节性差异、节假日)。

(3)旅游形式上以散客和家庭团体为主。

4.2 周边市场分析

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的周边市场主要定位在呼和浩特邻近的城市。其中,鄂尔多斯、包头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是景区周边市场开拓的重点。

呼和浩特在国内旅游的人均花费上要低于于全国水平。由于近年来经济收入增长较快,不少呼和浩特市民逐渐开始选择用旅游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但考虑到内蒙古的基数人群,这一市场还是颇具开发潜力的,特别是学生市场。学生是全国旅游市场中非常大的一块“蛋糕”。呼和浩特的一些学校也深感目前春游内容的贫乏、重复,已禁不住文化旅游景区丰富的景观和游乐内容的诱惑,试探性地组织出市一日游。

总体而言,周边的客源,特别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政府、及外资企业主、各类商务人士的日常消费,需要一个在城市边缘、自然风光秀丽依山傍水的第三空

间为其提供休闲、娱乐。与托克托县邻近的周边城市所接待的巨大客流以及其本身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的庞大需求都决定了它们成为度假区需要重点开发和促销的重要周边市场。

4.3 旅客市场现状

目前景区游客市场具有以下特征:

(1)本区目前的游客市场基本处于发育的阶段;

(2)本区近期市场以周边周末休闲市场为主,重视对周边知名景区的互补性市

场产品的开发;

(3)本区近期应立足为本地市场服务,大力开辟周边市场;

(4)周边市场中应立足呼和浩特,确定重点开拓目标;

第五章 案例分析

榆林古城北郊景区——西安楼观道文化展示区

位置: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集贤镇和楼观镇,距离西安70公里,车程时间50分钟。

5.1 规划背景

由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策划多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原上海历史博物馆馆长、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文化遗产系主任杭侃,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区由日本都市设计系统公司总体策划规划规划区域33.04平方公里。

5.2 景区概况

整个景区分为八大景区,分别为三大核心文化展区:赵公明财神文化景区、道教文化区、道家文化区,四大特色景区:化女泉景区、延生观景区、仙游寺、大秦寺,一个观光农业示范区:农业博览园、农业认耕园、薰衣草庄园、玫瑰庄园、农家生态庄园

5.3 资金运作

启动投入财神庙892亩土地征用约3000万元,道教文化区1181亩土地拆迁成本约3亿元,近5000亩土地流转约1个亿,招商引资已完成40亿元招商引资合同签署,发展愿景为曲江投入30亿带动社会投入200亿。

5.4 一期启动的两大景区

5.4.1赵公明财神文化景区

传承、挖掘民俗文化财神故里、众神传说、集贤鼓乐弘扬新时期财富观念国强民富、财富与慈善华夏文化寻根朝拜华夏第一正财神。

5.4.2农业博览园

新成果新品种展示高效生产示范科技创新技术培训休闲观光。

八大功能分区:有机食品体验馆、为曲江菜园、低碳生活馆、楼观驿站、农耕种植园、绿色童年、秦岭花鸟园。

特色: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打造国家级5A级景区道文化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大地景观旅游区生态高效观光农业示范区发展宗教文化旅游、自然风光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现代农业观光旅游。

5.4.3参考价值

(1) 有利加强秦岭北麓生态保护,成为秦岭国家中央公园中心节点

(2) 秦岭北麓生态走廊旅游集散地,成为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成为文化

旅游产业发展新亮点和增长点。

(3) 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实力,地方合作、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村庄

搬迁集中安置、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有利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4) 统筹城乡发展,有利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5) 破题城乡二元结构

(6) 推进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全新转变,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吸引在外务工者回流参与家乡建设。三年努力后,

实现展示区内农民人均年收入1万元的目标,新城镇内居民生活配套设

施标准不低于县城核心区域。

(7) 旅游产业成为新的增长极,开辟陕西旅游产业发展新区域注入陕西经济

增长新活力促进陕西生态旅游发展丰富陕西文化旅游内涵优化陕西旅

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产品等级提升旅游整体水平。

第六章 定位及发展战略

6.1旅游发展定位

6.1.1旅游区发展方向

(1)主要特色定位

“湖光水色”: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大面积的水域风光,营造闲适的滨湖之美;

“古韵遗风”:挖掘古双河镇的历史文化,借助古迹的修复和民风的延续,增强度假区的文化底蕴;

“生态园艺”:以园艺为特色,展示现代生态产业风采,建设后现代的观光田园,提供亲近自然、返朴归真、生态认知、复归田园的休闲项目。

(2)主要开发方向

神泉文化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特色主要体现在:蒙古饮食、湖河水体、古迹文化、田园景观。依托这些旅游资源可以发展一系列旅游活动和产品。

依托蒙古族的饮食发展:“炒米奶茶”、“篝火晚会”;

依托湖河水体发展:“文化回顾”、“水上游览”、“滨水休闲度假”、“康体保健”、“休闲垂钓”;

依托古迹文化发展:“海生不浪文化区”、“名人文化村”、“红山文化”; 依托田园景观发展:“花卉园艺展览”、“乡村田野风光体验”;

6.1.2 旅游总体形象定位

“云城古韵,休闲佳处”

“水系生态,游览胜地”

6.1.3 目标客源市场定位

(1)客源市场开拓思路:

以国内市场为主体,以海外市场为补充;立足呼和浩特,面向呼包鄂,辐射全国,联动海外;依托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的“双休日”市场,积极抓住周边知名景区的机会客流市场;

观光和休闲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积极争取观光兼具学习性的学生客源市场,

文化回顾、度假和休闲旅游面向高端消费市场;

重点突破中、远程客源市场和高端消费市场。

(2)目标客源市场总体定位:

一级市场(主体市场)主要开拓呼、包、鄂的周末休闲度假市场;重点开拓对大昭寺、盛乐等著名景区的互补(近期)和分流(远期)市场;积极开拓过境客流市场。

二级市场(发展市场)主要是呼、包、鄂等经济较发达地区;

三级市场(其它市场)一、二级市场以外的其他地区

6.2 旅游区发展目标

6.2.1 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呼包鄂文化旅游胜地

6.2.2 分期目标

近 期:蒙古族饮食观光与滨水田园休闲基地

中 期:神泉生态疗养与文化旅游基地

远 期:神泉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1)近期(2013年):

发展目标:提升现有的文化旅游规模和设施水准,积极发展湖滨休闲旅游,打造托克托县的文化基地。

(2)中期(2015年):

发展目标:改善旅游产品结构,重点发展文化旅游。

景区建设:重点建设文化旅游基地、休闲与会展中心建设。

基本建设:建设文化展览中心,加强特色文化的建设。

宣传促销:重点对周边大城市进行促销宣传,重点促销特色蒙古文化、生态保健、休闲度假市场,主要针对中老年和企业团体的高消费市场。

(3)远期(2017年):

景区建设:提升景区内部的景观设施和辅助设施建设。

基本建设:提升景区内接待设施水平,提高景区内的设施水准和接待档次。 宣传促销:打不同的主题,重点对远程度假市场进行促销宣传。

6.2.3规划指标

近 期(2013年):

近期度假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力发展观光游览,吸引周边地区的游客弥补季节影响的缺陷。规划年接待30万人,人均消费300元。

中 期(2015年):

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接待设施也有较大提高,观光和休闲都得到较大的发展;有关度假设施逐渐完善,形成了一定的度假规模;游客规模和消费力度也都比前期增大,达到了较大的规模。度假区的旅游向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方向发展。鉴于此时度假区发展比较完善,并因“云中文化”的知名度具有相当影响力,应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规划年接待50万人,人均消费600元。

远 期(2017年):

旅游发展到一定的时候,规模提升的幅度趋缓,度假区的旅游发展到以度假为主,旅游规模不会提高很大,但是消费力度加大,旅游收入将会有着较大的提升。规划年接待80万人,人均消费1000元。

第七章 功能布局规划

总体布局以主题、性质、功能、目标定位为依据,合理安排各功能区,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生态特点和现

有基础,综合考虑呼和浩特、

包头市的有关规划和托克托

县总体规划及邻近地区旅游

度假区的功能设置。

本方案的规划结构可概

括为“五心”、“三轴”、“四片

区”,“五心”为以黄河河口界

碑广场为中心的五个重要景

观节点。“三轴”为景观中心

轴线,黄河历史文化轴,草原

生态文化轴。“四片区”为特

色综合服务区、黄河历史文化

区、草原风情区、沙漠风情区。 图7-1 规划结构图

7.1 特色综合服务区

7.1.1 景区范围

一期工程的黄河饭店,旅游购物,农家乐休闲食宿以及二期的演艺中心、会议中心及特色酒店等配套设施。

7.1.2 开发定位

以“天人合一”为理念,形成庞大的古列延式建筑群落。与蓝天、白云、水域、现代浑然一体,气势博大。整个区域体现了内蒙古独有的气势宏大、壮美的独特景观。“蓝天白云穹庐顶、金光四溢有神泉”,加上区域内错落有序的观景包和环形水带,构成动感十足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体现出鲜明的蒙古民族特色。让游客在享受景观带来的愉悦同时也享受完善而特色的配套设施和购物环境,令游客感受到完美的服务。根据景区本身的特殊性和资源环境特征,

本规划对该区域作如下定位:

(1)功能定位:配套服务区

(2)主题定位:水、悠然、宏大。

(3)环境风格: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自然、生态。

7.2 黄河历史文化区

7.2.1 景区范围

区域规划范围包括神泉、君子津渡口、黄河历史博物馆、黄河河口界碑、黄河大舞台、云中民俗博物馆等景观节点。

7.2.2 开发定位 黄河历史文化区也体现着北方游牧民族历史代表性,反映了蒙古族历史文化,展现草原民族纯朴浓郁的生活习俗。这些景观与传说的结合,组成了黄河历史文化中草原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浓重的线条。

走在黄河历史文化区,数千年的黄河历史画卷豁然呈现眼前。这里的每一处景观都在讲述着千年来黄河历史特别是蒙古族史诗般源远流长的历史。把草原民族特有的气质、性格和情感,与自然紧密结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根据景区的资源环境特征,本规划对该景区作如下定位:

(1)功能定位:游览、休闲。

(2)主题定位:古文化、历史、民俗。

(3)环境风格:古朴、流水、热烈。

7.3 草原风情区

7.3.1 景区范围

草原风情区包括草原渔村、草原木化石及奇石博物馆、蒙古人家、草原腾格里敖包、马文化广场、赛马场、马文化博物馆、马厩、马术训练基地等景观节点。

7.3.2 开发定位

内蒙古草原文化是内蒙古各族人民曾经生存繁衍在这片土地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部草原文化史既是一部草原民族发展和繁荣的历史,同时蒙古族在长期与马的交往中,视马为神奇的动物和生活中的亲密伙伴,创造了丰富的“马文化”。

根据本区的资源环境特征,本规划对该景区作如下定位:

(1)功能定位:游览,运动,休闲。

(2)主题定位:文化、风俗、娱乐。

(3)环境风格:惊艳,古朴,悠然。

7.4 沙漠风情区

7.4.1 景区范围

沙漠风情区包括十二连城广场、沙漠风情小火车、沙漠娱乐区、骆驼养殖基地、篝火广场、沙漠风情园、胡杨林等景观。

7.4.2 开发定位

沙漠风情在内蒙古自治区地缘及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沙漠作为一种特殊地貌引来众多游客的亲睐,登上库布其沙漠,树影婆娑,沙丘渺渺,苍茫一线。游客们来到这里,赤脚踏着明沙,作个“沙浴”,或是躺在沙滩上小憩一会儿,然后对着碧蓝的天空大喊几声,隐隐还能听见几声回音,那种惬意、舒畅感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还可以进行各种休闲娱乐活动---滑沙、探险和沙漠旅行,感受“一河隔日月”静谧与壮观,令人回味无穷;

根据景区的资源环境特征,本规划对该景区作如下定位:

(1)功能定位:游览、娱乐、摄影。

(2)主题定位:娱乐、休闲。

(3)环境风格:沙漠、广袤、现代。

第八章 旅游度假区配套设施规划

8.1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1)目前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所在的双河镇旅馆业、餐饮服务业、娱乐业在旅游旺季并不能满足旅游度假的需要。需要加强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设施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同时需要加强现有服务设施管理,从环境卫生、价格监控、员工素质、服务质量等方面严格把关,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

(2)配合景区区域景观功能,增设露营、野餐、烧烤等基本服务设施,迎合游客猎奇心理、满足冒险精神需求。此类设施可适当安排在湖滨观光带,但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8.2道路交通规划

8.2.1对外交通规划

目前,神泉文化旅游区的对外交通方便。规划文化旅游区的对外交通在现有基础上,接通和完善周边城市道路的交通联系;进一步密切同呼和浩特的交通联系和组织。此外应加强对现有道路的维护、保养,加强和完善公路两侧的绿化及景观建设。使游客在进入度假区之间就能心旷神怡。

适当增加目标客源市场至神泉文化旅游景区的公交客运班次,方便交通联系。

8.2.2度假区内部道路规划

度假区内部道路框架有二级组成。一是主要交通干道系统,以通行机动车为主,联系各功能区,与对外交通出口相衔接,道路红线宽度20-40m,建筑后退道路红线15m。二是度假区的观光游览道路系统,在沿湖景观带内设置,用于自行车游览和步行观光,道路红线〈2〉宽度24m。这两个交通系统相对独立,相互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规划在各功能区的出入口处,结合主干道系统,配置与功能区相匹配的停车场和良好的沿街景观,要让使用者感到安全,并通过沿街景观让使用者不觉得乏味。

不鼓励高速行驶。

8.3绿化系统规划

神泉文化旅游旅游景区绿化系统,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以“线”、“面”绿化为主。为了把神泉文化旅游景区建成花园式的旅游度假区,规划绿地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7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避免土地裸露。

规划加强道路两侧的绿化建设,使道路林荫化;规划主干道两侧各设置50m宽的绿化带;规划次干道两侧各设置30m宽的绿化带。

规划充分利用纵横交错的河道,进行绿化,沿湖(河)滨设置宽窄有序的绿化带和湖(河)滨小道,并向游人开放,成为带状共享空间,贯穿整个景区。规划湖滨观光带的宽度为

80-150m;河道两侧绿

化带的宽度为15-20m。

沿河驳岸的建设,应顺

应自然。在主要地段应

配置现代电子灯光,造

就“小桥、流水、人家”

的另一番景象。 图8-1 植物配置图

绿化植物的配置利用较高观赏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植物季相,能给人以时令的启示,增强季节感,表现出园林景观中植物特有的艺术效果。如春季山花漫烂,夏季荷花映日,秋季硕果满园,冬季腊梅飘香等。

8.4环卫设施规划

(1)规划在景区综合服务中心区内设置环卫公司。

(2)规划在各个功能区内各设置垃圾中转站一处。

(3)垃圾填埋场的位置按双河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4)公共厕所的服务半径按500m设置一座考虑。废物箱一般沿道路两旁布置,间距25-50m。

8.5环境保护规划

(1)神泉文化旅游景区规划以保护环境为指导原则,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并重,管治并举的环境保护方针,防止景区在开发建设对环境造成污染。

(2)规划对各类污水实行统一处理达标后排放,加强硝烟除尘设施的建设,使水质、空气保持较好的状态,规划大气达到国家一类标准;地表水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噪音控制在40dB以下。

(3)严格控制有污染项目的新建,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的规定。水上活动项目必须要符合水资源的有关规范。

8.6防灾规划

(1)消防用水与消火栓的要求需符合国家规范。

(2)本区按50年一遇标准防洪(最高洪水位4.03m,1954年),建筑物要后退岸线12m以上。对河道进行疏浚清淤,提高抗洪能力,禁止往河道倾倒垃圾。

(3)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措施须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ll-89)七度标准设防,宾馆等公共建筑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八度标准设防。

8.7 旅游度假安全规划

旅游安全是旅游者顺利完成整个旅游活动历程的重要保障,是旅游业顺利发展的有利保障,这一体系建设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典型的例子在我国也有不少,如千岛湖事件等。这一体系应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1)认真贯彻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旅游安全管理办法》,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增强全行业的安全意识;

(2)提高镇医院的医疗水平,加快各景区中心接待处医疗机构的建设,以应付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3)神泉文化旅游度区水系发达,应有效防止水上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沿河游览路线安全设施应尽快建设,如沿岸围栏的设置等;

(4)增强各景点治安队伍力量,特别是中心接待区和偏僻景点处治安力量的到位,避免欺客等现象的发生和危及游客生命、财产安全的暴力事件的发生。

第九章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表9-1 技术经济指标表

结 论

神泉的规划以“天人合一”为理念,,与蓝天、白云、水域、现代浑然一体,气势博大。 “蓝天白云穹庐顶、金光四溢甘迪尔”,加上区域内错落有序的观景包和环形水带,构成动感十足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体现出鲜明的蒙古民族特色。让游客在享受景观带来的愉悦同时也享受完善而特色的配套设施和购物环境,令游客感受到完美的服务。本次设计大量提炼了托克托县境内悠久的历史文化元素与民俗文化元素,将这些元素运用到方案设计之中,赋予设计方案灵魂。同时注重方案设计的规范性,使设计方案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本次规划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对于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缺乏较为系统全面的考虑和更加深层次的审视,规划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未曾全面的了解总规中各地块用地功能性质和各项指标,规划者缺乏实际项目设计落实经验等,所以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希望老师、前辈、同学们能予以指出,我将虚心接受,并会将方案加以完善。

注 释

〈1〉客源市场:旅游产品的经常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

〈2〉道路红线:指规划的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边界线。道路红线一般是指道路用地的边界线。有时也把确定沿街建筑位置的一条建筑线谓之红线,即建筑红线。它可与道路红线重合,也可退于道路红线之后,但绝不许超越道路红线,在红线内不允许建任何永久性建筑。

参考文献

[1] 张凌云.试论我国度假区的市场定位和开发方向[J].旅游学

刊.1996(4):5-9.

[2] 朱卓仁.休假地的开发及其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2.63-68.

[3] 辛建荣.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132-135.

[4] 爱德华·因斯克普,马克·科伦伯格.旅游度假区的综合开发模式[M].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4-16,45-47.

[5] 邹统钎,著.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2-6.

[6] 世界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纪念集《曙光》编委会,编.曙光.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8-21.

[7] 肖笃宁,主编.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1991.12-16,22-30.

[8] 符全胜.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0):57-59

[9] 叶岱夫.对我国城郊旅游功能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城市问题,2000,(6):

22-24

[10]沙润,吴江.城乡交错带旅游景观生态设计初步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

究, 1997,13(3):53-56,62

[11]王琳.论发展城市旅游对城市规划的要求,《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4

[12]尚文生,欧阳燕红.论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协调.人文地理,1998,

(2):46-49

[13]邹统纤.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教育出版社,1993

[14]吴必虎,唐俊雅,黄安民等。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行为研究[J].地

理学报,1997,52(2):97-103

[15]王湘.旅游环境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7:142—160

[16]Forman.T.T.Land.mosaics: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and

region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17]王玉晶,杨绍福,王洪力等.城市公园植物造景[MI.沈阳:辽宁科学技术

出版社, 2003,(8):94-99

[18] Barrett G W.et a1.Optimizing habimt fragmentation: an agro landscape

perspectiv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9,28:99-105

[19]查尔斯·R.戈尔德耐(美)等著,贾秀海译.旅游业教程:旅游业原理、方

法和实践(第8版)[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3:381

[20] 黄震方,侯国林,徐沙.城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观光农业的开发初探一

以南京城郊观光农业的发展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

(4):103~106

[21]ErcanSirakaya.Attitudinalcompliancewithecotourismguidelines,Anna

lsofrourismResearch ,1997,24(4):919-950

[22]肖胜和.浅论郊野旅游开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lO(3):

43-45

[23] 吴承照.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1 (1)

[24] 金力,对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协调关系的思考[J],规划师,2000,16(3):

17-19

[25] 张捷.书法景观——种中国特色旅游闲暇空间的文化符号.理想空间,2005,

9(13):121-122

[26] 徐德成,余海涛,倪玉乐,许治平.可持续发展——中国旅游业的抉择.地

域研究与开发,1996,12(151):88-90

[27] Gunn CA.Tour/s m planning[M].3rded.New York:Taylor & Francis,

1994

[28] Tourism Marketing Research,the Haworth Press,1996,241-252

[29] 徐磊青, 杨公侠. 环境心理学[M] .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30] 丁仲时,麦成海.“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与“天人合一”观困境[J].中国人

口·资源与环境,2003,13(1):9-12

谢 辞

在着手此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得到了城市规划系董秀明老师的悉心指导,他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董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董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还要感谢本设计小组的其它成员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帮忙解决了诸多问题,同时舍友们也给予了很大的鼓励,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与支持才使得论文能够按照计划圆满完成,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水平所限,不当之处尽请批评指正。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师长、同学、朋友,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相关文章

  • 荆门市详细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方案报审规定
  • 第一条为加强对详细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方案报审工作的管理,根据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城市建筑方案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荆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详细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方案的编 ...查看


  • 关于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编制深度规定
  • 关于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编制深度规定(试行) 第一章 总则 1.1 为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质量,规范我市规划设计市场,依据建设部建规[1995]33号<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1.2 修建性详细 ...查看


  • 规划设计计划书
  • 篇一:建筑设计服务计划书 建筑设计服务计划书 一.对项目的认识 1.项目地点 某某路?号 2.项目规模 总用地面积:1248887平方米 其中:地块可建设用地面积:590000平方米 地块规划建筑总面积:1280000平方米 其中:地块商业 ...查看


  • 本溪市沈溪新城行政中心城市设计任务书
  • 本溪市沈溪新城日月岛中央文化区 城市设计方案竞赛文件 本溪市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目 录 1.邀请函 2.确认函 3.前言 4.设计任务书 5.提供的有关规划资料及图纸 邀 请 函 致: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 ...查看


  • 20150227-建筑方案文本编排标准
  • 建筑设计文本编排要求 · 封面和封底 封面排版建议采用有强烈的设计感的极简风格:封面上只需注明项目名称.设计阶段以及设计单位:封面可配图,配图必须与本项目的设计密切关联,建议采用典型效果图或效果图局部.SU 模型图或局部.徒手草图.工程图虚 ...查看


  • 勘察设计奖
  • 附件1 2016年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项目申报细则 本细则适用于2016年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各专业的评选,评选范围包括:建筑设计(含地下建筑.人防工程).市政公用工程.风景园林工程.城镇住宅和住宅小区设计.城市规划(含城市勘测 ...查看


  • 居住区规划设计任务书(2013)
  • <居住区规划>设计任务书 一. 目的 1. 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步骤.相关规范与技术要求:培养调 查分析和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2. 掌握居住环境规划设计构思和建筑群体空间的设计的一般内容和表达方法: 综合提高对建 ...查看


  • 种植园的规划设计 1
  • 种植园的规划设计 渭南工厂种植部自9月27日成立以来,围绕工厂千亩种植园项目,进行了明确的分组管理,各个小组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进行针对性的参观考察,撰写了关键技术的相关报告,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种植流程.种植流程的首期工作主要是土地的 ...查看


  • 居住区规划任务书 - 副本
  • 建筑设计(五)任务书 题目名称:居住区规划设计 课程编号:114100078 指导教师:秦楠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设计,了解居住区空间形态组织的原则和基本方法,综合提高对建筑群体及外部空间环境的功能.造型.技术经济评价等方面的分析.设计 ...查看


  • 建筑方案设计深度规定-3
  • 第二章 一般要求 一.设计文件的内容:方案设计文件根据设计任务书进行 编制,由设计说明.总平面图以及建筑设计图纸.透视图等部分组成.纸质文本原则上采用A3规格3本,专家评审不少于8本,并附光盘文件一套,封面宜采用软质材料制作.胶质缝线依顺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