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头不用紧只要主义真

  闻君就义汉江城,慷慨高歌主义真。   气吞山河遗篇在,血溅沙洲浩气存。   白骨推波卷巨浪,丹心永照“后来人”。   喜见今朝乾坤赤,英魂含笑看朝晖。   这是新中国诞生后,郑家钧同志专程到汉阳凭吊她的爱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革命烈士夏明翰同志的忠魂而作的一首七律。   夏明翰同志不仅有着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可歌可泣的献身精神,而且有非凡的写诗才能。他的诗,尤其是他的就义诗,充满革命豪情,饱含着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前仆后继,奋勇直前,确实是“丹心永照‘后来人’”。   满腔激愤吟“三洋”   夏明翰祖籍湖南省衡阳县礼梓山。他于1900年出生于他父亲的任上——湖北道归县。夏明翰8岁那年,即1908年,跟随母亲到了汉口,住在外婆家。一天,小明翰和他的母亲路过一座外国人的别墅,只见门前竖了一块牌子,上面是外文,旁边有行汉字:“华人与狗不准入内。”他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便问母亲。母亲怏怏不乐地说:“这栋洋房是外国人住的,故意侮辱我们:把我们华人与狗同等看待,不准进去。真乃欺人太甚!”不久,明翰和母亲乘坐一条外国轮船从武汉到九江去。一上船就看到船上的洋人气势汹汹,骄横跋扈,对中国乘客任意叱责,指手划脚,不准乱走一步。明翰的母亲触景感怀,站立船缘栏杆处,吟诗一首。明翰拉着母亲的手,听得出神,像在想什么。过了一会,母亲叫明翰也作一首。明翰不知写什么好,母亲就启发他:“你就把亲眼看到的景象写出来嘛!比如这长江上,你看到什么印象最深,你心里是怎么想的,都可以写呀!”   小明翰站在母亲的身边,望着滚滚的长江,先见一艘冒着浓烟、挂着太阳旗的军舰从北面开过来,又见一艘飘着米字旗的商船从南面驶过去,卷起重重恶浪,附近的木船被冲击得东倒西歪。明翰不禁吃了一惊,便问母亲:“这是哪里来的军舰、轮船?为什么这样横冲直撞?”母亲深沉地告诉他:“挂太阳旗的军舰是日本的,挂米字旗的商轮是英国的。这些帝国主义者根本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所以在我们的江河上横冲直撞,在我们的土地上耀武扬威。这是我们国家的耻辱,民族的仇恨。有血气的中国人,谁不感到可耻,谁不痛恨在心,真想早一日把他们撵走啊!”   母亲的启示,使明翰想到汉口租界的见闻,面对着洋人军舰、商轮在江上飞驶的情景,使紧锁眉头,满腔怒火,琅琅念道:   洋船水上漂,洋旗空中飘。   洋人耍威风……   念了这么3句后,就不知道怎么说了。母亲听了明翰这几句不成诗的话,欣喜若狂,连声啧啧,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可小明翰一时说不上来。后经母亲删改补充,把“耍威风”改为“逞淫威”,续上末句“国耻恨难消”。这便是后来人们传为佳话的夏明翰最早作的一首儿童诗的故事。这首诗一连3个“洋”字,厌恶与激愤之情跃然纸上。   巧画封建军阀相   1917年春天,夏明翰考入辛亥革命前后在“废科举、兴学堂”,追求“科学民主”的呼声中创办和发展起来的衡阳省立第三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当时南北军阀混战,衡阳这个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更成了他们进行拉锯式战争的场所,硝烟弥漫,人民痛苦,不可言状,学生也在窒息之中。夏明翰对军阀混战深恶痛绝,他深为国家前途和命运担忧。1918年4月的一天,北洋军阀吴佩孚攻陷衡阳城。他的部队到处奸淫掳掠,放火杀人。夏明翰目睹这种黑暗的现实,更在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夏明翰在第三甲种工业学校读书时,不仅主课成绩好,而且还能画画。他和热爱绘画的同学组成了一个画社。一天,一个同学画了一幅构图是重重山雾中升起了一轮红日的山水画给夏明翰看。夏明翰意味深长地说:“锦绣山河美,你确实画得不错,可惜现在并没有出太阳。”那个同学不解地问:“为什么?”明翰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推开窗户,只见外面雾气正浓,遮住了远近的青山翠峰,听到了那湘江上传来的洋船汽笛声,又看见北洋军阀士兵在街上行凶打人。明翰说:“这幅令人烦闷的景象,哪有你画的那么美丽!如今,帝国主义列强想瓜分中国,封建军阀各霸一方,连年混战,劳苦大众,饥寒交迫。中国的天,是黑沉沉的天;中国的地,是雾茫茫的地,哪有什么太阳!”   同学们终于明白,明翰不是在就画论画,而是通过画来看现实,认为他谈得对,看得深。于是一个个地向他靠近,听他对同学们画作的品评。   夏明翰看到同学们画的题材多样,构思新颖,也画兴大发,拿起画笔,很快就画了一幅:只见灰暗的画面上,画了一个怪模异样的人,眼似铜铃,鼻如蒜瓣,尖牙利齿,嘴成弯月,身佩短剑,一脚屈膝跪在地上,双手高托一个盘子,盘子上写着“大好河山”四个字,右侧一只毛茸茸的大黑手伸向盘中,下面题有一首小诗:   眼大善观风察色,嘴阔会拍马吹牛,   手长能多捞名利,身矮好屈膝叩头。   一个同学笑问道:“你这是画哪个呢?”明翰用画笔在那个画中人头上一钩一圈一点,又给罩上了一顶圆锥式的官帽,然后说:“你们看,像不像封建军阀?”那个同学问道:“像哪一个军阀?”明翰答道:“我不是指某一个军阀,而是针对他们一伙,封建军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顾他们自己升官发财,对人民的死活,从来不管;对国家的命运一概不顾;而对帝国主义列强却卑躬屈膝,百般献媚,总之,不惜卖国卖民卖祖宗,只图洋车洋房洋小姐。”   同学们听了赞扬道:“这是一幅很有意义的漫画。”   算命吟诗唤觉醒   1920年,被毛泽东戏称为“你比《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强多了”的夏明翰,毅然与封建家庭决裂,从衡阳来到长沙,结识毛泽东、何叔衡。1924年12月,夏明翰担任中共湖南区委执行委员。他经常化装成农民,或以小学教员的身份,深入长沙、平江、浏阳、湘潭等县进行社会调查,指导农民开展武装斗争。   1925年5月间,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湖南有不少地方因严重干旱,大闹粮食灾荒,贫苦农民找不到吃的东西。有的携儿带女,逃到长沙,白天沿路讨吃,夜里睡在破庙、凉亭、码头。有的死在途中,抛尸露骨。而地主、商人却囤积谷米,趁机抬高价格。   夏明翰下乡的日子多,对贫富不均的实际情况很了解。有一天晚上,他刚回到城里,便翻看着刚收到的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一个团干部写来的4首诗,不禁写出一首民歌:   官家一片灯,民家墨森森。   官气吃汤丸,民家锅朝天。   正在这时,省委来了通知,调他去湘潭领导农民开展平粜运动,战胜灾荒。   当时湘潭县境内一间小学附近有一个叫周远明的农家,全家8口人,连饿带病就死了5口。一天,夏明翰以小学教师和算命先生的身份,与在这间小学教书的姓屈的地下党员(大家都叫他屈先生)一起来到周远明家里。夏明翰热情诚恳地对周远明说:“听屈先生告诉我,你家里很不幸!父、母、妻子都遭了难。”周远明不觉流出了眼泪,说:“我这个人八字不好,生来命苦。”在谈话中夏明翰得知周远明十分相信八字、命运、只是苦于没钱,没法去看相、算命,明翰便想从八字上来启发他:“我也晓得算八字,看相。”   屈先生也附和着说:“夏先生和一般看相、算八字的不同,一不要钱,二不要米,看得最准确,说得合正理!”   周远明半信半疑地说:“我是壬午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辛时生。你看我这个八字如何?”   夏明翰想了一下,看着周远明说:“壬午属马,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若想不受欺和压,就要团结齐努力。”   周远明点点头,觉得夏先生的话有道理。   接着夏明翰又吟了一首诗:   腊月生来天气寒,无柴无米难过关。   要想吃饱身上暖,除非荒年换了天。   在夏明翰耐心说服教育下,周远明的阶级觉悟提高得很快,成为农民运动的积极分子。   妙续诗句抒豪情   1926年,夏明翰的好友,后来也是著名的革命烈士的郭亮买了一把宝剑,挂在床头,经常在清晨打拳练剑。一天,夏明翰问道:“你那宝剑挂在床头是什么意思?”郭亮笑而不答,旁边有人打趣说:“他在想诗,莫打岔!”郭亮也笑着说:“你们真的引出了我两句打油诗。”说着他念了这样两句诗:   一方宝剑帐头挂,大鬼小鬼休进来。   念罢又说:“明翰,你作下面两句吧。”诗才敏捷的明翰随口答道:   斩尽妖魔平天下,山河日月重安排。   逗得满堂大笑。这首《宝剑》诗,语言明白晓畅,形象活泼生动,通篇运用比喻,风趣幽默,革命豪情跃然纸上。   借用古诗教妻子   夏明翰在长沙工作期间,曾领导过人力车工人罢工,以迫使长沙县知事宣布削减车租。当时身为湘绣女工的郑家钧在掩护领导罢工斗争的夏明翰时,右臂中弹受伤。后来,夏明翰经常去看望她,为她的勇敢和坚强所感动,两人互生爱慕。经毛泽东做媒,夏明翰和郑家钧于1926年结婚。当时前来贺喜的人有李维汉、何叔衡、谢觉哉等,他们还专门送了一副“世间惟有家钧好,天下谁比明翰强”的对联。郑家钧不识字,为了使郑家钧懂得革命道理,夏明翰在家认真地教她学文化。有时为了教她懂得一个字,他竟绞尽脑汁,编成故事或借助笑话来启发她。这不仅使家钧认得快,记得牢,用得准,而且还从中受到深刻的革命教育。后来,家钧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都提高得很快。她不但认识了不少字,还跟明翰学习作诗填词,写对联。明翰案头的《唐诗别裁》、《白香词谱》,她也基本上读了一遍,看到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句,她也不轻易放过,明翰回来她就详细问个究竟。而明翰每次回来,也习惯地看看案头,翻翻书页,就大概能知道家钧这一天看了什么书,或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一次,他顺手将一本诗书的折页打开,读着一首古诗: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明翰指着这首诗问家钧:“这首诗写得怎么样?”   家钧回答说:“读来顺口,觉得不错。但它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我还是没看懂,所以折了角要问你。”   明翰告诉她:“这首诗是借花影骂奸臣,说奸臣多除不尽。我看只要大家团结,奸人再多也可除尽。土匪、劣绅、军阀不都是奸人吗?工人、农民、学生群众起而攻之,他们就统统要完蛋。”   一天,明翰化装成商人,又要出去,家钧担心地问:“今天去什么地方?我陪你去吧。”明翰说:“要到苏联领事馆去,你去不行。”家钧叮嘱道:“外头风声紧,小心啊!……”她说不下去了,泪水涌了出来。   明翰用手轻轻拭着她的泪珠,亲切地说:“家钧,大石压草草不死,抽刀断水水更流。我不是和你一起读过一首唐诗《草》吗?还记得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家钧默默点头,明翰又说:“蒋介石是大石头,我们是原野上的草,他压我们压不死;烧我们也烧不尽;蒋介石到处挥舞大刀,我们是滔滔江水,他们砍也砍不断;杀我们也杀不尽,革命者一个人倒下去,会激起千万人站起来!”   在夏明翰尽心地言传身教下,家钧迅速成长。在白色恐怖的逆境里,她陪伴明翰坐机关,送机密,会同志,以至扮作名门之女、高贵太太,巧与敌人周旋,并终于制服对手。尽管他们夫妻相处岁月不长,但她已在明翰的身边养成了刻苦学习的习惯。夏明翰不幸牺牲后,家钧曾写了几首悼念烈士忠魂的古体诗,如1928年她就写了《祭夫诗》:   赤胆忠心交给党,毕生精力献人民。   昂首刑场洒热血,忠魂犹绕汉阳城。   吊祭来迟悲更深,鹦鹉洲前日色红。   不存白骨精神在,革命还有后来人。   巧作诗迷鼓斗志   1927年4月12日,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支持下,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志士和革命群众的鲜血染红了中国大地和中国历史的这一页。在累累尸骨上,蒋介石于4月18日在南京成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与武汉的国民政府相对立,形成了“宁汉分裂”的局面。   “四·一二”政变的消息很快就传到武汉。当时正在毛泽东主持的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任秘书的夏明翰气愤极了。他拿起笔,在一张登有“四·一二”事件的报纸上写道:   越杀越胆大,杀绝也不怕。   不斩蒋贼头,何以谢天下!   在5月的一天,讲习所内几个学员到夏明翰家,谈到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大屠杀,无不义愤填膺。夏明翰说:“现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我们更应坚定乐观,有润芝(指毛泽东——笔者注)在,我们就不怕!”又说:“蒋介石是什么东西!他是个脓包,没有什么了不起!”为了鼓励学员的革命斗志,他严肃而又打趣地说:“我出一个字谜给你们猜,我希望大家一猜就中。”于是他一字一句地念出4句话:   一车只装一斤(斩),好个草包将军(蒋)。   两个小孩相助(示),又来三个大人(众)。   大家沉静地听着,不约而同地回答:“斩——蒋——示——众!”   刑场绝笔耀千古   1928年3月中旬,因叛徒告密,夏明翰在武汉被捕了。当时他的女儿夏赤云(后改名夏芸)还不到半岁,他估计到反动派会对她下毒手,于是给妻子留下遗嘱:   “赤云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   在狱中,夏明翰表现得很坚强。一个专门做诱降工作的人假惺惺地说:“夏先生,如果你放弃了自己的信仰,那么你是清楚的,我们的蒋总司令不会亏待你。”   夏明翰回答得很干脆:“办不到!可以牺牲我的性命,决不可以放弃我的信仰。”   敌人用重刑折磨他,从古老的刑具到现代的刑具,统统用上了。可是夏明翰顽强地忍受着,一声不吭。国民党反动派无奈,只得宣布将他“就地处决”。   3月20日,临刑前,反动派要他下跪,夏明翰拒不屈服,连腰也不弯,象南岳衡山一样巍然屹立。他还高呼革命口号,高唱《国际歌》。周围的群众默默低头流泪。反动派急了,问他:“死到临头,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夏明翰大声说:“有,给我纸和笔!”这时,他真有千言万语要讲,云天万里,关山阻隔,极目远眺,大夜弥天,对党对同志,还有那苦难深重的几万万同胞,他有多少知心的话要说要写;对敌人、对那些可耻的叛徒,他有数不尽的诅咒。他沉思片刻,用带着铁铐的手,饱醮着浓墨和自己的满腔热血,在一张雪白的纸上,飞快地写下了一首正气凛然的《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将毛笔往地上一甩,厉声喝道:“开枪吧!”   刽子手面对夏明翰凛然不可侵犯的高大英姿,两手颤抖,许久扳不动机枪,反动派不得不换人。   夏明翰饮弹倒下时,口中还念着他的《就义诗》。   这首《就义诗》,朴实无华而豪迈磅礴,明白晓畅而含蕴深刻,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气贯长虹的正气歌,威震敌胆的宣言书。这首正气歌,闪耀着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芒,读来铿锵有力,动人心魄,成为被数千百万群众广为传诵的不朽之作。

  闻君就义汉江城,慷慨高歌主义真。   气吞山河遗篇在,血溅沙洲浩气存。   白骨推波卷巨浪,丹心永照“后来人”。   喜见今朝乾坤赤,英魂含笑看朝晖。   这是新中国诞生后,郑家钧同志专程到汉阳凭吊她的爱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革命烈士夏明翰同志的忠魂而作的一首七律。   夏明翰同志不仅有着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可歌可泣的献身精神,而且有非凡的写诗才能。他的诗,尤其是他的就义诗,充满革命豪情,饱含着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前仆后继,奋勇直前,确实是“丹心永照‘后来人’”。   满腔激愤吟“三洋”   夏明翰祖籍湖南省衡阳县礼梓山。他于1900年出生于他父亲的任上——湖北道归县。夏明翰8岁那年,即1908年,跟随母亲到了汉口,住在外婆家。一天,小明翰和他的母亲路过一座外国人的别墅,只见门前竖了一块牌子,上面是外文,旁边有行汉字:“华人与狗不准入内。”他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便问母亲。母亲怏怏不乐地说:“这栋洋房是外国人住的,故意侮辱我们:把我们华人与狗同等看待,不准进去。真乃欺人太甚!”不久,明翰和母亲乘坐一条外国轮船从武汉到九江去。一上船就看到船上的洋人气势汹汹,骄横跋扈,对中国乘客任意叱责,指手划脚,不准乱走一步。明翰的母亲触景感怀,站立船缘栏杆处,吟诗一首。明翰拉着母亲的手,听得出神,像在想什么。过了一会,母亲叫明翰也作一首。明翰不知写什么好,母亲就启发他:“你就把亲眼看到的景象写出来嘛!比如这长江上,你看到什么印象最深,你心里是怎么想的,都可以写呀!”   小明翰站在母亲的身边,望着滚滚的长江,先见一艘冒着浓烟、挂着太阳旗的军舰从北面开过来,又见一艘飘着米字旗的商船从南面驶过去,卷起重重恶浪,附近的木船被冲击得东倒西歪。明翰不禁吃了一惊,便问母亲:“这是哪里来的军舰、轮船?为什么这样横冲直撞?”母亲深沉地告诉他:“挂太阳旗的军舰是日本的,挂米字旗的商轮是英国的。这些帝国主义者根本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所以在我们的江河上横冲直撞,在我们的土地上耀武扬威。这是我们国家的耻辱,民族的仇恨。有血气的中国人,谁不感到可耻,谁不痛恨在心,真想早一日把他们撵走啊!”   母亲的启示,使明翰想到汉口租界的见闻,面对着洋人军舰、商轮在江上飞驶的情景,使紧锁眉头,满腔怒火,琅琅念道:   洋船水上漂,洋旗空中飘。   洋人耍威风……   念了这么3句后,就不知道怎么说了。母亲听了明翰这几句不成诗的话,欣喜若狂,连声啧啧,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可小明翰一时说不上来。后经母亲删改补充,把“耍威风”改为“逞淫威”,续上末句“国耻恨难消”。这便是后来人们传为佳话的夏明翰最早作的一首儿童诗的故事。这首诗一连3个“洋”字,厌恶与激愤之情跃然纸上。   巧画封建军阀相   1917年春天,夏明翰考入辛亥革命前后在“废科举、兴学堂”,追求“科学民主”的呼声中创办和发展起来的衡阳省立第三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当时南北军阀混战,衡阳这个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更成了他们进行拉锯式战争的场所,硝烟弥漫,人民痛苦,不可言状,学生也在窒息之中。夏明翰对军阀混战深恶痛绝,他深为国家前途和命运担忧。1918年4月的一天,北洋军阀吴佩孚攻陷衡阳城。他的部队到处奸淫掳掠,放火杀人。夏明翰目睹这种黑暗的现实,更在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夏明翰在第三甲种工业学校读书时,不仅主课成绩好,而且还能画画。他和热爱绘画的同学组成了一个画社。一天,一个同学画了一幅构图是重重山雾中升起了一轮红日的山水画给夏明翰看。夏明翰意味深长地说:“锦绣山河美,你确实画得不错,可惜现在并没有出太阳。”那个同学不解地问:“为什么?”明翰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推开窗户,只见外面雾气正浓,遮住了远近的青山翠峰,听到了那湘江上传来的洋船汽笛声,又看见北洋军阀士兵在街上行凶打人。明翰说:“这幅令人烦闷的景象,哪有你画的那么美丽!如今,帝国主义列强想瓜分中国,封建军阀各霸一方,连年混战,劳苦大众,饥寒交迫。中国的天,是黑沉沉的天;中国的地,是雾茫茫的地,哪有什么太阳!”   同学们终于明白,明翰不是在就画论画,而是通过画来看现实,认为他谈得对,看得深。于是一个个地向他靠近,听他对同学们画作的品评。   夏明翰看到同学们画的题材多样,构思新颖,也画兴大发,拿起画笔,很快就画了一幅:只见灰暗的画面上,画了一个怪模异样的人,眼似铜铃,鼻如蒜瓣,尖牙利齿,嘴成弯月,身佩短剑,一脚屈膝跪在地上,双手高托一个盘子,盘子上写着“大好河山”四个字,右侧一只毛茸茸的大黑手伸向盘中,下面题有一首小诗:   眼大善观风察色,嘴阔会拍马吹牛,   手长能多捞名利,身矮好屈膝叩头。   一个同学笑问道:“你这是画哪个呢?”明翰用画笔在那个画中人头上一钩一圈一点,又给罩上了一顶圆锥式的官帽,然后说:“你们看,像不像封建军阀?”那个同学问道:“像哪一个军阀?”明翰答道:“我不是指某一个军阀,而是针对他们一伙,封建军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顾他们自己升官发财,对人民的死活,从来不管;对国家的命运一概不顾;而对帝国主义列强却卑躬屈膝,百般献媚,总之,不惜卖国卖民卖祖宗,只图洋车洋房洋小姐。”   同学们听了赞扬道:“这是一幅很有意义的漫画。”   算命吟诗唤觉醒   1920年,被毛泽东戏称为“你比《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强多了”的夏明翰,毅然与封建家庭决裂,从衡阳来到长沙,结识毛泽东、何叔衡。1924年12月,夏明翰担任中共湖南区委执行委员。他经常化装成农民,或以小学教员的身份,深入长沙、平江、浏阳、湘潭等县进行社会调查,指导农民开展武装斗争。   1925年5月间,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湖南有不少地方因严重干旱,大闹粮食灾荒,贫苦农民找不到吃的东西。有的携儿带女,逃到长沙,白天沿路讨吃,夜里睡在破庙、凉亭、码头。有的死在途中,抛尸露骨。而地主、商人却囤积谷米,趁机抬高价格。   夏明翰下乡的日子多,对贫富不均的实际情况很了解。有一天晚上,他刚回到城里,便翻看着刚收到的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一个团干部写来的4首诗,不禁写出一首民歌:   官家一片灯,民家墨森森。   官气吃汤丸,民家锅朝天。   正在这时,省委来了通知,调他去湘潭领导农民开展平粜运动,战胜灾荒。   当时湘潭县境内一间小学附近有一个叫周远明的农家,全家8口人,连饿带病就死了5口。一天,夏明翰以小学教师和算命先生的身份,与在这间小学教书的姓屈的地下党员(大家都叫他屈先生)一起来到周远明家里。夏明翰热情诚恳地对周远明说:“听屈先生告诉我,你家里很不幸!父、母、妻子都遭了难。”周远明不觉流出了眼泪,说:“我这个人八字不好,生来命苦。”在谈话中夏明翰得知周远明十分相信八字、命运、只是苦于没钱,没法去看相、算命,明翰便想从八字上来启发他:“我也晓得算八字,看相。”   屈先生也附和着说:“夏先生和一般看相、算八字的不同,一不要钱,二不要米,看得最准确,说得合正理!”   周远明半信半疑地说:“我是壬午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辛时生。你看我这个八字如何?”   夏明翰想了一下,看着周远明说:“壬午属马,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若想不受欺和压,就要团结齐努力。”   周远明点点头,觉得夏先生的话有道理。   接着夏明翰又吟了一首诗:   腊月生来天气寒,无柴无米难过关。   要想吃饱身上暖,除非荒年换了天。   在夏明翰耐心说服教育下,周远明的阶级觉悟提高得很快,成为农民运动的积极分子。   妙续诗句抒豪情   1926年,夏明翰的好友,后来也是著名的革命烈士的郭亮买了一把宝剑,挂在床头,经常在清晨打拳练剑。一天,夏明翰问道:“你那宝剑挂在床头是什么意思?”郭亮笑而不答,旁边有人打趣说:“他在想诗,莫打岔!”郭亮也笑着说:“你们真的引出了我两句打油诗。”说着他念了这样两句诗:   一方宝剑帐头挂,大鬼小鬼休进来。   念罢又说:“明翰,你作下面两句吧。”诗才敏捷的明翰随口答道:   斩尽妖魔平天下,山河日月重安排。   逗得满堂大笑。这首《宝剑》诗,语言明白晓畅,形象活泼生动,通篇运用比喻,风趣幽默,革命豪情跃然纸上。   借用古诗教妻子   夏明翰在长沙工作期间,曾领导过人力车工人罢工,以迫使长沙县知事宣布削减车租。当时身为湘绣女工的郑家钧在掩护领导罢工斗争的夏明翰时,右臂中弹受伤。后来,夏明翰经常去看望她,为她的勇敢和坚强所感动,两人互生爱慕。经毛泽东做媒,夏明翰和郑家钧于1926年结婚。当时前来贺喜的人有李维汉、何叔衡、谢觉哉等,他们还专门送了一副“世间惟有家钧好,天下谁比明翰强”的对联。郑家钧不识字,为了使郑家钧懂得革命道理,夏明翰在家认真地教她学文化。有时为了教她懂得一个字,他竟绞尽脑汁,编成故事或借助笑话来启发她。这不仅使家钧认得快,记得牢,用得准,而且还从中受到深刻的革命教育。后来,家钧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都提高得很快。她不但认识了不少字,还跟明翰学习作诗填词,写对联。明翰案头的《唐诗别裁》、《白香词谱》,她也基本上读了一遍,看到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句,她也不轻易放过,明翰回来她就详细问个究竟。而明翰每次回来,也习惯地看看案头,翻翻书页,就大概能知道家钧这一天看了什么书,或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一次,他顺手将一本诗书的折页打开,读着一首古诗: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明翰指着这首诗问家钧:“这首诗写得怎么样?”   家钧回答说:“读来顺口,觉得不错。但它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我还是没看懂,所以折了角要问你。”   明翰告诉她:“这首诗是借花影骂奸臣,说奸臣多除不尽。我看只要大家团结,奸人再多也可除尽。土匪、劣绅、军阀不都是奸人吗?工人、农民、学生群众起而攻之,他们就统统要完蛋。”   一天,明翰化装成商人,又要出去,家钧担心地问:“今天去什么地方?我陪你去吧。”明翰说:“要到苏联领事馆去,你去不行。”家钧叮嘱道:“外头风声紧,小心啊!……”她说不下去了,泪水涌了出来。   明翰用手轻轻拭着她的泪珠,亲切地说:“家钧,大石压草草不死,抽刀断水水更流。我不是和你一起读过一首唐诗《草》吗?还记得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家钧默默点头,明翰又说:“蒋介石是大石头,我们是原野上的草,他压我们压不死;烧我们也烧不尽;蒋介石到处挥舞大刀,我们是滔滔江水,他们砍也砍不断;杀我们也杀不尽,革命者一个人倒下去,会激起千万人站起来!”   在夏明翰尽心地言传身教下,家钧迅速成长。在白色恐怖的逆境里,她陪伴明翰坐机关,送机密,会同志,以至扮作名门之女、高贵太太,巧与敌人周旋,并终于制服对手。尽管他们夫妻相处岁月不长,但她已在明翰的身边养成了刻苦学习的习惯。夏明翰不幸牺牲后,家钧曾写了几首悼念烈士忠魂的古体诗,如1928年她就写了《祭夫诗》:   赤胆忠心交给党,毕生精力献人民。   昂首刑场洒热血,忠魂犹绕汉阳城。   吊祭来迟悲更深,鹦鹉洲前日色红。   不存白骨精神在,革命还有后来人。   巧作诗迷鼓斗志   1927年4月12日,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支持下,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志士和革命群众的鲜血染红了中国大地和中国历史的这一页。在累累尸骨上,蒋介石于4月18日在南京成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与武汉的国民政府相对立,形成了“宁汉分裂”的局面。   “四·一二”政变的消息很快就传到武汉。当时正在毛泽东主持的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任秘书的夏明翰气愤极了。他拿起笔,在一张登有“四·一二”事件的报纸上写道:   越杀越胆大,杀绝也不怕。   不斩蒋贼头,何以谢天下!   在5月的一天,讲习所内几个学员到夏明翰家,谈到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大屠杀,无不义愤填膺。夏明翰说:“现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我们更应坚定乐观,有润芝(指毛泽东——笔者注)在,我们就不怕!”又说:“蒋介石是什么东西!他是个脓包,没有什么了不起!”为了鼓励学员的革命斗志,他严肃而又打趣地说:“我出一个字谜给你们猜,我希望大家一猜就中。”于是他一字一句地念出4句话:   一车只装一斤(斩),好个草包将军(蒋)。   两个小孩相助(示),又来三个大人(众)。   大家沉静地听着,不约而同地回答:“斩——蒋——示——众!”   刑场绝笔耀千古   1928年3月中旬,因叛徒告密,夏明翰在武汉被捕了。当时他的女儿夏赤云(后改名夏芸)还不到半岁,他估计到反动派会对她下毒手,于是给妻子留下遗嘱:   “赤云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   在狱中,夏明翰表现得很坚强。一个专门做诱降工作的人假惺惺地说:“夏先生,如果你放弃了自己的信仰,那么你是清楚的,我们的蒋总司令不会亏待你。”   夏明翰回答得很干脆:“办不到!可以牺牲我的性命,决不可以放弃我的信仰。”   敌人用重刑折磨他,从古老的刑具到现代的刑具,统统用上了。可是夏明翰顽强地忍受着,一声不吭。国民党反动派无奈,只得宣布将他“就地处决”。   3月20日,临刑前,反动派要他下跪,夏明翰拒不屈服,连腰也不弯,象南岳衡山一样巍然屹立。他还高呼革命口号,高唱《国际歌》。周围的群众默默低头流泪。反动派急了,问他:“死到临头,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夏明翰大声说:“有,给我纸和笔!”这时,他真有千言万语要讲,云天万里,关山阻隔,极目远眺,大夜弥天,对党对同志,还有那苦难深重的几万万同胞,他有多少知心的话要说要写;对敌人、对那些可耻的叛徒,他有数不尽的诅咒。他沉思片刻,用带着铁铐的手,饱醮着浓墨和自己的满腔热血,在一张雪白的纸上,飞快地写下了一首正气凛然的《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将毛笔往地上一甩,厉声喝道:“开枪吧!”   刽子手面对夏明翰凛然不可侵犯的高大英姿,两手颤抖,许久扳不动机枪,反动派不得不换人。   夏明翰饮弹倒下时,口中还念着他的《就义诗》。   这首《就义诗》,朴实无华而豪迈磅礴,明白晓畅而含蕴深刻,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气贯长虹的正气歌,威震敌胆的宣言书。这首正气歌,闪耀着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芒,读来铿锵有力,动人心魄,成为被数千百万群众广为传诵的不朽之作。


相关文章

  • 夏明翰就义诗震撼天下
  • 提起气壮山河的革命烈士诗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人们便会想到它的作者夏明翰.这位只有短短28岁生命的烈士,留下的不仅是那首光照千秋的就义诗,也以自己的奋斗经历在党的历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烈士两遗篇 以血写战歌 ...查看


  • 说说心情短语: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
  • 1.如同磁铁吸引四周的铁粉,热情也能吸引周围的人,改变周围的情况. 2.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掌握在别人嘴里! 3.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人跟你一样向着梦想努力着,虽然孤独却也不会放弃. 4.没有目标,就会迷失自己. 5.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它 ...查看


  • 入党申请书范文3000字6篇
  • [小编提示]更多入党申请书请点击本站以下链接: 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范文|入党申请书3000字|入党转正申请书|入党自传|入党介绍人意见 敬爱的党组织: 敬爱的党组织: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一个民族,他所信仰的不应该是束缚自己手脚的 ...查看


  • 读[夏明翰]有感
  • 读<夏明翰>有感 安郁林(苏子沟镇古龙小学 六年一班 指导教师 李文胜) 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读了这本书<夏明翰>. 它让我学到了很多,也让我对夏明翰充满了尊敬之情,也让我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这本 ...查看


  • 越南宣扬的最早"民族英雄":被汉朝政府抓住砍头
  • 越南宣扬的最早"民族英雄":被汉朝政府抓住砍头 文章来自:快乐老人报 作者:佚名 原标题:越南渲染的"中国侵略史"真相如何 对于中国人来说,在越南参观历史博物馆是一种奇特的体验.从公元前3世纪到18世 ...查看


  • 媒体:武汉砍头案嫌犯是精神二级残疾
  • 原标题:红星独家 砍头疑犯胡某原来是精神二级残疾 2月18日下午4时11分,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公安分局通过官方微博"平安武昌"发布一条消息:2月18日中午12时25分,武汉市武昌火车站附近,发生一起恶性刑事案件.犯罪嫌疑 ...查看


  • 蛇年搞笑祝福语顺口溜
  • [导语:]这篇关于蛇年搞笑祝福语顺口溜的文章,是本站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嘴是要吵的,架是要打的,夫妻过日子有了这两样是正常的. 2.淑女是装的,君子是装的,相亲往往是看走眼的. 3.一班有个黄贺,二班有个王克,黄贺王 ...查看


  •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做奴隶
  •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做奴隶 --看<灯下漫笔>如何解剖国人奴性 以前读鲁迅的文章,读到"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这句话,总觉得鲁迅有点瞧不起老祖宗的味道,想想当初他弃医从文的理由,也是为国人的&q ...查看


  • 读书总是孤独人的孤独事
  • 读书总是孤独人的孤独事 昨晚读余光中散文.上次读他是大一,在一个叫唐家湾的小镇上,数百步之外是大海.没有冬天,树叶红透了也不落.反倒是熬到春天,哗啦啦落了满地,但仰头望,还重重叠叠多得出奇.每天趁夜落下,赶在黎明前把小径铺满,日日如是,到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