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地震资料处理(仅供参考)

一 名词解释

(1) 地震相干体:由三维地震数据体经过相干处理而得到的一个新的数据体,其基本原理是在三维数据体中,求每一道每一样点处小时窗内分析点所在道与相邻道波形的相似性,形成一个表征相干性的三维数据体,即计算时窗内的数据相干性,把这一结果赋予时窗中心样点。

(2) 时移地震:利用不同时间观测的三维地震有效信息的差异进行储层监测,完善油气藏管理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3) 地震亮点:指在地震剖面上,由于地下气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

(4) 地震反演:根据各种位场(电位、重力位等) 、波场(声波、弹性波等) 、电磁场和热学场等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去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形态及物质成分,定量计算其相关物理参数的过程。

(5) 地震三维数据体:三维地震勘探经过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后形成一个三维数据体,由采集的几何形态确定的(处理期间可能调整的)规则间距的正交数据点的排列。

(6) 地震属性:表征地震波几何形态、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特征、由 数学变换、或者物理变换引入的物理量。

(7) 地震层序: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图上的反映。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两个相邻的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则两个界面之间的地层叫做一个地震层序。

(8) AVO :(Amplitude Versus Offset )技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或AVO 偏移距的变化来估算界面两侧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的岩性

(9) 三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是用于显示描述和理解地下及地面诸多地质现象特征的一种工具,广泛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的所有领域,通过计算机交互绘图和成像,从复杂的数据集中提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

(10)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这从野外采集的经过处理的资料转化成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为钻探提供准确井位等。

二 简答题

1识别亮点的标志:

(1)振幅异常 (2)极性反转 (3)水平反射同相轴的出现(平点)(4)速度下降(5)吸收衰减

2. 三维地震勘探有哪些优势

(1)野外施工方便灵活,不受地形、地物条件的限制,满足面积观测、覆盖次数和炮检距相同即可。(2)高分辨率三维资料对查清复杂构造、小幅度构造、隐蔽圈闭、侧面波发育地区的地质问题十分有利。(3)三维资料包括了丰富的地震波信息,有利于地震波成像、反演和地层岩性研究。

(4)三维资料的完整统一性以及显示技术的现代化推动了解释技术的自动化。

3. 简述合成地震记录制作过程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的一般流程是:由速度和密度测井曲线计算得到反射系数, 将反射系数与提取的地震子波进行褶积得到初始合成地震记录。根据较精确的速度场对初始合成地震记录进行校正, 再与井旁地震道匹配调整, 得到最终合成地震记录。

基本假设:地球介质为线性时不变系统

地震道是由有效波s(t)和干扰波n(t)叠加组成的, 即: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即:

其中w(t)为系统子波; r(t)为反射系数函数, 符号“*”表示褶积运算。主要运用褶积模型.

4. 褶积模型在地震勘探中的作用

由褶积模型S(t)=W(t)*R(t)中三个量的三种组合方式可以说明其应用情况:

1) 知W(t)和R(t),求S(t)这是正演问题,如合成地震记录(Synthetic seismogram);

2) 已知S(t)和W(t),求R(t)这是反演问题,如波阻抗反演(Impedance inversion);

3) 已知S(t)和R(t),求W(t)这是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中的子波处理(Wavelet processing)问题。

三,论述题:

如何利用地震波振幅?

(1)在地震资料解释过程中,振幅信息的利用主要体现在

1)进行波的对比——利用波的振幅特点来识别有效波,从而进行波的对比。

2)利用薄层反射振幅来估算薄层厚度——其中包括利用地震模型技术,利用砂泥岩薄互层的反射波振幅来估算其中的砂泥岩百分比。

3)利用反射振幅在纵横向上的差异变化进行储层预测及烃类检测。

4)AVO (Amplitude Versus Offset)技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或偏移距的变化来估算界面两侧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的岩性。

(2)利用振幅信息进行岩性解释

1)根据反射波振幅的平面变化确立岩性的分布

把剖面目的层上各点根据相对振幅的大小,分成若干等级,用不同颜色或符号显示出来,并推广到该层的平面分布上。从统计的观点来看,振幅在平面上的变化会反映岩性的变化规律,结合沉积规律,可以从振幅的平面变化来判断某些特殊的岩性体或地层圈闭。

2)利用反射波振幅求出界面上的反射系数,再换算出波阻抗用于岩性解释

振幅主要是受反射系数的制约,而反射系数和界面的波阻抗差有关,实际上也就是与界面上下的波速和密度的乘积有关。因而,振幅和地震波的速度并不是两个独立的参数,而是相互联系的。

地震资料处理(仅供参考)

一 名词解释

(1) 地震相干体:由三维地震数据体经过相干处理而得到的一个新的数据体,其基本原理是在三维数据体中,求每一道每一样点处小时窗内分析点所在道与相邻道波形的相似性,形成一个表征相干性的三维数据体,即计算时窗内的数据相干性,把这一结果赋予时窗中心样点。

(2) 时移地震:利用不同时间观测的三维地震有效信息的差异进行储层监测,完善油气藏管理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3) 地震亮点:指在地震剖面上,由于地下气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

(4) 地震反演:根据各种位场(电位、重力位等) 、波场(声波、弹性波等) 、电磁场和热学场等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去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形态及物质成分,定量计算其相关物理参数的过程。

(5) 地震三维数据体:三维地震勘探经过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后形成一个三维数据体,由采集的几何形态确定的(处理期间可能调整的)规则间距的正交数据点的排列。

(6) 地震属性:表征地震波几何形态、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特征、由 数学变换、或者物理变换引入的物理量。

(7) 地震层序: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图上的反映。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两个相邻的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则两个界面之间的地层叫做一个地震层序。

(8) AVO :(Amplitude Versus Offset )技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或AVO 偏移距的变化来估算界面两侧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的岩性

(9) 三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是用于显示描述和理解地下及地面诸多地质现象特征的一种工具,广泛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的所有领域,通过计算机交互绘图和成像,从复杂的数据集中提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

(10)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这从野外采集的经过处理的资料转化成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为钻探提供准确井位等。

二 简答题

1识别亮点的标志:

(1)振幅异常 (2)极性反转 (3)水平反射同相轴的出现(平点)(4)速度下降(5)吸收衰减

2. 三维地震勘探有哪些优势

(1)野外施工方便灵活,不受地形、地物条件的限制,满足面积观测、覆盖次数和炮检距相同即可。(2)高分辨率三维资料对查清复杂构造、小幅度构造、隐蔽圈闭、侧面波发育地区的地质问题十分有利。(3)三维资料包括了丰富的地震波信息,有利于地震波成像、反演和地层岩性研究。

(4)三维资料的完整统一性以及显示技术的现代化推动了解释技术的自动化。

3. 简述合成地震记录制作过程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的一般流程是:由速度和密度测井曲线计算得到反射系数, 将反射系数与提取的地震子波进行褶积得到初始合成地震记录。根据较精确的速度场对初始合成地震记录进行校正, 再与井旁地震道匹配调整, 得到最终合成地震记录。

基本假设:地球介质为线性时不变系统

地震道是由有效波s(t)和干扰波n(t)叠加组成的, 即: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即:

其中w(t)为系统子波; r(t)为反射系数函数, 符号“*”表示褶积运算。主要运用褶积模型.

4. 褶积模型在地震勘探中的作用

由褶积模型S(t)=W(t)*R(t)中三个量的三种组合方式可以说明其应用情况:

1) 知W(t)和R(t),求S(t)这是正演问题,如合成地震记录(Synthetic seismogram);

2) 已知S(t)和W(t),求R(t)这是反演问题,如波阻抗反演(Impedance inversion);

3) 已知S(t)和R(t),求W(t)这是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中的子波处理(Wavelet processing)问题。

三,论述题:

如何利用地震波振幅?

(1)在地震资料解释过程中,振幅信息的利用主要体现在

1)进行波的对比——利用波的振幅特点来识别有效波,从而进行波的对比。

2)利用薄层反射振幅来估算薄层厚度——其中包括利用地震模型技术,利用砂泥岩薄互层的反射波振幅来估算其中的砂泥岩百分比。

3)利用反射振幅在纵横向上的差异变化进行储层预测及烃类检测。

4)AVO (Amplitude Versus Offset)技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或偏移距的变化来估算界面两侧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的岩性。

(2)利用振幅信息进行岩性解释

1)根据反射波振幅的平面变化确立岩性的分布

把剖面目的层上各点根据相对振幅的大小,分成若干等级,用不同颜色或符号显示出来,并推广到该层的平面分布上。从统计的观点来看,振幅在平面上的变化会反映岩性的变化规律,结合沉积规律,可以从振幅的平面变化来判断某些特殊的岩性体或地层圈闭。

2)利用反射波振幅求出界面上的反射系数,再换算出波阻抗用于岩性解释

振幅主要是受反射系数的制约,而反射系数和界面的波阻抗差有关,实际上也就是与界面上下的波速和密度的乘积有关。因而,振幅和地震波的速度并不是两个独立的参数,而是相互联系的。


相关文章

  • 地震沉积学课程报告
  • 地震沉积学方法及其应用 赵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摘要 介绍地震沉积学的涵义,研究方法.地震沉积学主要是利用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来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提高分辨率处理和分频解释有利于建立高频层序地层格架, 等时地层切片可以用来 ...查看


  • 油藏描述大作业
  • 油藏描述 第一部分 不同勘探开发阶段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 油藏描述,简称RDS技术服务(Reservoir Description Service),它是对油藏各种特征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以至预测.油藏描述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 ...查看


  • 地质软件列表
  • 一. 地质图形类 1. Geomap 3.2地质绘图软件包 2. MAPGIS 3. NDS图形矢量化 4. SDI (CGM Editor.CGM Office.Convert.Dgn) 5. Larson CGM 6. CARBON 7 ...查看


  • 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展
  • 第21卷 第1期 2006年3月(页码:143-151)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 PRO GRESS IN GEOP H YSICS Vol. 21 No. 1Mar. 2006 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展 张向林1, 陶 果1, 刘新茹 ...查看


  • 地震勘探技术新进展_杨勤勇
  • 第25卷第1期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Vol.25,No.1 地震勘探技术新进展 杨勤勇 徐丽萍 1 2 (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 2.西北石油局规划设计研究院,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近几 ...查看


  • 东北石油大学实习总结报告生产实习
  • 东北石油大学 实习总结报告 实习类型 生产实习 实习单位 大庆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测控实验室 实习起止时间2012年7月8日至2012年7月17日 指导教师 路敬祎 段志伟 所在院(系)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班 级 测控12-2 学生姓名 祖 ...查看


  • 如何提高煤层气井的钻井成功率?
  • 如何提高煤层气井的成功率和单井产量? How to increase the successful rate of CBM wells and productivity? 陈信平* 北京捷茂迪华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 本文讨论如何使用煤层气 ...查看


  •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 2003年 第27卷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 27 No. 3 第3期 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 China J un. 2003 文章编号:100025870(2003 ...查看


  • 硕士中期报告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硕士研究生 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中期报告 姓 名______胡雅杰______________ 学 号____4006080150____________ 专 业_____地质工程_____________ 导 师____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