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科举制度简介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简介

明、清两代的读书人只要参加考试,未入学前均称“童生” ,故有六七十岁仍为童生等。

所谓入学即进入府、州、县、三级的"学",也叫人泽,这就成了习惯称呼的 “秀才”、秀才叶通称“生员”,又叫“痒生”。童生要成为秀才,需经县、府、院三级考试。

县试:由本县知县主持,录取后方能参加府试。府试录取后方能参加院 试。

院试:由各省学政(学台)主持,因学政称“提督学院”故叫“院试”,这是童生考试的最高阶段。院试录取后就是“生员”,叫做“秀才”,送入府、县学叫“入学”,也叫“八泮”,受教官的月课与考校。 秀才又分为“廪生”、“增生”、“附生”,以廪生地位最高。 明、清制度,府学生员四十名,州学三十名,县学二十名,每人给廪米六斗,以补助其生活。额内考为廪膳生员,即廪生,清代较严,须岁、科两考前列一等的方能得生名义。

廪生可依次升入国子监(国立大学)肆业。童生考秀才须请康生担保。 廪生“正额”之外,入学的生员为增生。廪生,增附于诸生之末。均有规定名 额,再扩大增加者为附生。

举人的考试

明 、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考试,录取者即为举人。 这种考试称“乡试”,因考都于八月举行,又称“秋闱”,

“闱”即考场。每逢子、 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试为恩科。

参加考试的资格:生员(秀才)岁、科考及格者:官之未入流者(丸品十八 级之外的官员),由有关的官府选送入试。

考试后正式发榜,叫正榜。正榜所取的就是本科的举人,举人的第一名“解元”。另外,还取中“副榜”的举人若干名,称为“副贡生”即每正榜五名取副榜一名。“副贡生”以后可参加岁、科考而直接参加“乡试”。凡考中的举人,在谒见荐卷的“房师”及主考的“座师”,自称“门生”,推主考“座主”。乡试的主考由朝廷选派,一般由翰林官或科、部官担任。

进士的考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叫“会试”,各省的举人以及国子监的监生都可应考。每逢辰、戌、丑、未年为正科。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举行会试,叫会试恩科。考试定在二、三月间,故又叫“喜闱”,主考官车人,叫总裁,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礼部提请派充。别有用考官。会试中式若为“贡士”,也叫中式进士,其名额以三百名为常。

会试第一名称“会元”。会试揭榜以后,中式进士须于下月应殿试。“殿试”亦称“延试”,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生在殿建上亲自策问的考试。只有殿 试合格后,才能成为真正的进士。

明、清两代,把进士分为“三甲”。一甲进士只有三名,叫“赐进士及第”, 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二甲进士若干名,“赐进士出 身”。二甲第一名要在金殿唱名,故称“传胪”。

三甲进士若干名,叫“赐同进士出身”。

翰林及翰林院

翰林院掌编修国史及草拟制诰等,其长官为掌院学士,满、汉各一人,由 大学士、尚书中指派。所属职官有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无定员。

清代在翰林院设庶常馆。每科进士殿试后选文行兼优之士为庶吉士,入庶常馆学习,指派大臣督其课业。三年期满后再经御试,分发任用,名曰“教馆”由钦派阅卷大臣分别等第,二甲进士授编修,三甲授检讨。未入选者或内 用为六部主事、内阁中书,或外用为知县翰林是清贵的职务,很爱尊重,也是大学士、尚书的后备人材。

侍读、侍讲为皇帝及皇子讲书,修撰、编修,职掌编修国史。故翰林亦被尊称为“太史”。另唐、宋均设翰林学士,地位显要,主要为皇帝起草诏令。

贡生级别

明、清两代已考试升入国子监肄业的生员称贡生。贡生的地位高于秀才 而低于举人。清代有五贡尤以拨贡地位较优。

拨贡:每十二年(逢酉年) ,学政于府、州、县学生员中选拨品行优秀者,与督抚汇考核定,贡入京师,称为拨贡生。先赴京会考,择优者再行朝考。人选者一二等,引见录用为官,三等入国子监肄业。更下者罢归。

优贡:学政三年任满,根据府、州、县学选定在学生品行俱佳者的上报名 额,会同督抚进行“三院会试”,录取者送国子监肄业。 但

最后须连试合格才予认可 。

副贡:参加乡试中副榜者。

岁贡:每年或二三年,选送廪生依次入国子监肄业。

恩贡:凡皇帝登位或皇家庆典,颁布“恩诏”,在岁贡之外,加贡一次。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简介

明、清两代的读书人只要参加考试,未入学前均称“童生” ,故有六七十岁仍为童生等。

所谓入学即进入府、州、县、三级的"学",也叫人泽,这就成了习惯称呼的 “秀才”、秀才叶通称“生员”,又叫“痒生”。童生要成为秀才,需经县、府、院三级考试。

县试:由本县知县主持,录取后方能参加府试。府试录取后方能参加院 试。

院试:由各省学政(学台)主持,因学政称“提督学院”故叫“院试”,这是童生考试的最高阶段。院试录取后就是“生员”,叫做“秀才”,送入府、县学叫“入学”,也叫“八泮”,受教官的月课与考校。 秀才又分为“廪生”、“增生”、“附生”,以廪生地位最高。 明、清制度,府学生员四十名,州学三十名,县学二十名,每人给廪米六斗,以补助其生活。额内考为廪膳生员,即廪生,清代较严,须岁、科两考前列一等的方能得生名义。

廪生可依次升入国子监(国立大学)肆业。童生考秀才须请康生担保。 廪生“正额”之外,入学的生员为增生。廪生,增附于诸生之末。均有规定名 额,再扩大增加者为附生。

举人的考试

明 、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考试,录取者即为举人。 这种考试称“乡试”,因考都于八月举行,又称“秋闱”,

“闱”即考场。每逢子、 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试为恩科。

参加考试的资格:生员(秀才)岁、科考及格者:官之未入流者(丸品十八 级之外的官员),由有关的官府选送入试。

考试后正式发榜,叫正榜。正榜所取的就是本科的举人,举人的第一名“解元”。另外,还取中“副榜”的举人若干名,称为“副贡生”即每正榜五名取副榜一名。“副贡生”以后可参加岁、科考而直接参加“乡试”。凡考中的举人,在谒见荐卷的“房师”及主考的“座师”,自称“门生”,推主考“座主”。乡试的主考由朝廷选派,一般由翰林官或科、部官担任。

进士的考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叫“会试”,各省的举人以及国子监的监生都可应考。每逢辰、戌、丑、未年为正科。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举行会试,叫会试恩科。考试定在二、三月间,故又叫“喜闱”,主考官车人,叫总裁,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礼部提请派充。别有用考官。会试中式若为“贡士”,也叫中式进士,其名额以三百名为常。

会试第一名称“会元”。会试揭榜以后,中式进士须于下月应殿试。“殿试”亦称“延试”,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生在殿建上亲自策问的考试。只有殿 试合格后,才能成为真正的进士。

明、清两代,把进士分为“三甲”。一甲进士只有三名,叫“赐进士及第”, 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二甲进士若干名,“赐进士出 身”。二甲第一名要在金殿唱名,故称“传胪”。

三甲进士若干名,叫“赐同进士出身”。

翰林及翰林院

翰林院掌编修国史及草拟制诰等,其长官为掌院学士,满、汉各一人,由 大学士、尚书中指派。所属职官有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无定员。

清代在翰林院设庶常馆。每科进士殿试后选文行兼优之士为庶吉士,入庶常馆学习,指派大臣督其课业。三年期满后再经御试,分发任用,名曰“教馆”由钦派阅卷大臣分别等第,二甲进士授编修,三甲授检讨。未入选者或内 用为六部主事、内阁中书,或外用为知县翰林是清贵的职务,很爱尊重,也是大学士、尚书的后备人材。

侍读、侍讲为皇帝及皇子讲书,修撰、编修,职掌编修国史。故翰林亦被尊称为“太史”。另唐、宋均设翰林学士,地位显要,主要为皇帝起草诏令。

贡生级别

明、清两代已考试升入国子监肄业的生员称贡生。贡生的地位高于秀才 而低于举人。清代有五贡尤以拨贡地位较优。

拨贡:每十二年(逢酉年) ,学政于府、州、县学生员中选拨品行优秀者,与督抚汇考核定,贡入京师,称为拨贡生。先赴京会考,择优者再行朝考。人选者一二等,引见录用为官,三等入国子监肄业。更下者罢归。

优贡:学政三年任满,根据府、州、县学选定在学生品行俱佳者的上报名 额,会同督抚进行“三院会试”,录取者送国子监肄业。 但

最后须连试合格才予认可 。

副贡:参加乡试中副榜者。

岁贡:每年或二三年,选送廪生依次入国子监肄业。

恩贡:凡皇帝登位或皇家庆典,颁布“恩诏”,在岁贡之外,加贡一次。


相关文章

  • 中国考试制度史:从源头更好地理解现代文官制度
  • 基本资料 中国考试制度史:从源头更好地理解现代文官制度 作者: 邓嗣禹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 出版年: 页数: 定价: 42.00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科举制度曾被当做封建糟粕,受到过猛烈的批判--"八股之害等于 ...查看


  • 儒林人物--关于[范进]简介
  • 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人物. 范进中举前,饱尝了科举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50多岁仅是个童生,家中穷苦不堪,12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冻得直发抖"(原文:"广东虽是地气温暖, ...查看


  • 教学案例与反思
  • 教学案例与反思 <范进中举>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 ...查看


  •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 2014年11月 6期Nov.2014第16卷第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TIANJI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古翠凤等第16卷第6期 Vol.1 ...查看


  • 三省六部制
  • 隋唐时期的中枢制度.三省指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为中央最高中枢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尚 ...查看


  •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02
  •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导入新课: 师问:"我们在选拔班委和三好学生时要求很高,其中很重要一条必须成绩优良.有真才实学.良好成绩的取得与一次次的考试是分不开的.提到考试,我们每位同学都可谓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我们知道考试是今天社会对人 ...查看


  • 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之回眸(专题讨论)
  • 作者:程念祺黄留珠刘海峰 学术月刊 2006年02期 1 科举选官与胥吏政治的发展 程念祺 一 中国在春秋战国之前,并不是一个官僚化的国家.西周实行的是领主制,统治者各治其民,只不过天子.诸侯用卿大夫为官,卿大夫又用家臣为官.然而,从春秋到 ...查看


  • 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kdh
  • 第13卷第4期(2008)(2008)Vol.13No.4 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苏玲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 摘 742500) 要: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的封建统治者设立科目,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创立于隋,确立于唐,延续 ...查看


  • 6年级历史下册问答题附答案
  • 6年级下册历史问答题及答案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1.隋朝为什么能够统一南北?有何意义?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客观条件: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