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技术输出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由于我国自身研发实力所限,不能充分获取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所带来的

技术溢出效应,因此,加强我国的自主研发,提高我国与跨国公司对话以及对国外高新技术

的消化能力也必将成为我国高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研究了跨国公司对华

技术输出的现状, 影响及对策,即坚持自主创新,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关键词:跨国公司, 对

华技术输出 21世纪的跨国公司在国际舞台上异常活跃,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和

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全球前100大经济实体中,跨国公司企业一共占了29席。联合国《2002

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成长,在国

际化生产、销售、出口、就业等诸多方面都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跨国公司

母公司约有6.5万家,共拥有约85万家国外分支机构。2001年,跨国公司外国分支机构的

雇员约5400万,而1990年只有2400万。2001年,跨国公司的全球销售额约为19万亿美元,

是同期全球出口额的两倍多。跨国公司的海外分支机构分别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10和全

球出口总量的1/3 。据联合国《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1980年全球已有15000家跨国公司,

35000家分支机构,2000年全球达63000家跨国公司,设立分支机构70万家。跨国公司的生

产总值已超过工业世界总产值的30%。从跨国公司平均跨国指数看,即跨国公司的国外资产/

总资产、国外销售额/总销售额、国外雇员/雇员总数三个比率的平均数目前已达37%,其中

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已达54%。 一. 跨国公司在技术研发战略商的新进展长

期以来,跨国公司一直将提高技术研发能力放在首位。跨国公司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雄厚

的技术研发能力是跨国公司立足国际市场的根本。新形势下,跨国公司为了有效地应对更为

复杂和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在技术研发战略上采取了新的措施。1. 缔结以技术研发为

核心的知识联盟20世纪70年代末,跨国公司之间以产品为核心缔结战略联盟,目的在于实

现规模经济、降低产品成本、改进供货质量和提高供货效率。进入90年代后,由于出现了技

术进步速度加快、产品寿命周期缩短以及许多高科技产业交汇发展的新趋势,即使是寡头垄

断企业也难以在所有技术领域的所有环节均占有优势,更难以承担独立技术研发所需要的巨

额投资和高风险,因此跨国公司之间纷纷缔结以R&D活动为核心的战略联盟。共同投资、

联合开发、共担风险、共享成果成为这种战略联盟的基本原则,从战略上保持技术创新的能

力和技术领先的地位是联盟各方所追求的首要目标。这类联盟的典型例子之一是美国IBM 公

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为联合开发新一代集成电路而建立了联合R&D实验室。在新的竞争

形势下,技术密集型行业,如电信、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等,运用战略联盟加快技术

研发现象非常普遍。据统计,目前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中,技术研发型占到55%,这种战略

联盟正在形成有关市场的主导力量。由于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战略联盟往往是实力雄厚、技

术精湛的跨国公司之间的强强联手,而且这些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足以使他们取得相当大的

市场支配力量和市场份额,因此,跨国公司联合R&D机构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含

量不断提高、产业化比率日益上升、研发风险明显下降。跨国公司间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型

的R&D战略联盟,正在成为世界科学技术的重要源泉。[!--empirenews.page--]2. 广泛

建立海外R&D机构跨国公司传统的以母国为中心设置研发机构的布局,正在随着竞争形

势的变化进行着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依然遵循着跨国公司一贯坚持的以全球作为活动舞台,

优化配置资源、寻求垄断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由于全球范围知识经济的兴起,许

多与科学技术相关的资源是跨国界分布的。跨国公司为了有效、快速地借助世界“知识源”

的科研成就,纷纷加紧对“知识源”所在区位的投资,建立海外R&D机构。这些机构主

要从事基础研究,力求获取新的知识资源。美国以其无可比拟的强大的科技实力,成为世界

跨国公司建立海外R&D机构最多的国家。例如,硅谷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的R&D机

构在此落户,目的是与临近的大学合作创新;普林斯顿大学和贝尔实验室也吸引了大量的通

信技术产业的跨国公司在其附近建立R&D机构。除了美国之外,这种区位还包括加拿大、

英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新时期跨国公司大量的研发机构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的低成本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利用不同国家的

研发成本差异,获得研发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因为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

迫使跨国公司既要加快从新产品开发到投向市场的速度,又要使产品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

我国凭借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大量的科技人才,成为跨国公司建立海外R&D机构的必争

之地,已有摩托罗拉、通用汽车、IBM 、杜邦、宝洁、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等世界知名跨

国公司在我国投资研发项目。这类R&D机构主要从事适应当地市场需求的应用技术研究。

统计数据显示,海外建立R&D机构正在成为跨国公司技术战略的主流和趋势。欧洲跨国

公司海外R&D机构的数量已经超过母国数量,达到60%以上;近年来美国跨国公司海外

R&D的投资增长是国内投资增长的三倍之多。3. 通过购并提升技术优势自从20世纪80

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购并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渐趋活跃,并发展成为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

式。跨国公司在这一时期的购并活动主要以扩大生产规模、快速进入目标市场为特征。进入

9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的购并浪潮愈加汹涌,并达到高潮。然而这股购并热潮的特征明显区别

于以往,以直接提升自身技术优势以应对激烈的竞争局面为目的。跨国公司通过购并其他企

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可以尽快获取被购并企业的关键技术和大批的技术成果,以补充

自身技术上的劣势,增强技术研发的能力,并进而保证企业长期的技术垄断优势。此类购并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IBM 公司与Lotus 公司的联姻。IBM 公司和Lotus 公司均为计算

机行业的巨头,但90年代以后这两家公司却受到微软公司的严重挑战,市场份额被步步蚕食。

迫于形势,1995年IBM 出资35亿美元兼并了Lotus 公司。这一兼并是IBM 公司技术竞争优

势的一次大扩充,Lotus 公司原有的技术研发机构、关键技术、一大批专利、专有技术等无

形资产一并归属IBM 。这一购并案反映了跨国公司联合起来争夺高新技术领先地位的大趋势。

近年来全球跨国公司购并案之多、数额之巨大是空前的。仅1999年跨国公司的购并数额就为

33100亿美元,超过1998年的26000亿美元,逼近1990~1995年六年的总和,而被购并的

企业大都是具有相当技术优势的跨国公司。 可见,企业购并是跨国公司增强技术研发实力、

提升技术优势的重要捷径。[!--empirenews.page--]4.加强技术研发的投入与管理全球市场

竞争的加剧,导致跨国公司技术研发职能进一步深化。为了保持长期的技术垄断优势,跨国

公司R&D投入增长强劲,一般要占销售收入的5~10%左右;R&D的国际化战略,又

使得它的研发机构遍布全球,跨国公司必须对如此巨额的投入和庞大的研发体系进行科学有

效的组织,以不断提高技术研发的绩效。跨国公司一般在公司总部设立中央研发中心,对分

散在全球的R&D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这种组织的工作任务是:在充分发挥各个

R&D机构能力的前提下,分配研发项目,避免重复投入;建立公司内部知识共享机制及

广泛的学习、交流制度,强化研发资源的配置,及时将观念、信息、人才、资金等配置到最

需要的项目。跨国公司通常都拥有大量的专利、发明、专有技术、先进的生产组织方法等无

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的应用、转移、闲置或丢失,对公司的经济利益影响重大。因此跨国

公司开始重视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技术转让、技术扩散的收益是目前跨国公司的一个重要

财源。跨国公司中国正在对中国进行新一轮投资热潮,所以有必要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现状

进行分析.二.我国逐步成为跨国公司跨国研发的热土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跨

国公司越来越看好我国广阔的市场,加之我国有着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以及政府对跨国公

司研发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1994年,加拿大北方电

讯在我国设立第一个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北京邮电大学北方电讯研发中心;1998年,微软

在北京投资8000万美元设立微软中国研究院;INTEL 投资5000万美元兴建Intel 中国研究

中心;朗讯在北京成立亚太地区研究总部等。到目前为止,跨国公司500强中有400家在华

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已建立了100多个研发中心,约有40多个形成较大规模,主要分布

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 这些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既有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也有进

行应用实验合研发成果转让的,涉足计算机、通信、软件、

机械、汽车、化工、医药等诸多领域。从下面的这张表格我们可以看出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

技术贸易中的作用:2003年1-12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主要进出口按企业性质分类企业类型 当

月进口(亿美元) 同比增长(%) 累计进口(亿美元) 累计金额同比(%) 累计金额占比(%) 当月

出口(亿美元) 同比增长(%) 累计出口(亿美元) 累计金额同比(%) 累计金额占比(%)国有企

业 25.1 2.6 267.7 9.6 22.4 11.7 28.1 114.8 11.3 10.4三资企业 94.9 66.5 861.8 56.3

72.2 116.2 84.7 924.7 69.3 85.5合作企业 2.4 58.1 21.8 28.1 1.8 2.3 13.2 23.5 18.2

2.1合资企业 23.5 45.8 216.3 28.6 18.1 29.9 63.0 235.8 45.6 21.4独资企业 69.0 75.3

623.7 70.3 52.3 83.9 97.6 683.4 82.3 61.9集体企业 1.5 46.9 17.3 35.7 1.5 2.1 30.6

20.4 61.4 1.8[!--empirenews.page--]私营企业 4.3 82.6 45.1 173.2 3.8 2.8 232.8 25.3

321.8 2.3其它企业 0.1 139.6 1.1 -65.5 0.1 0.01 -31.3 0.1 -44.7 0.01 数据来源:中

国海关三.跨国公司在我国科技活动的特点 1. 知识产权转移的内部化倾向加强 伴随着跨

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转移和扩散越来越倾向于在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之间发生;而

且在实行技术转让时,技术的合同许可将更加严格,以切实保障自己的技术资源,即使是在

母子公司之间的转移也不例外。据商务部统计资料, 2002 年我国超过 45% 的技术引进属于

跨国公司内部的技术转移;电子信息行业的技术引进合同中,约 90% 的技术引进合同是摩托

罗拉、爱立信、三星、诺基亚、西门子等国外著名跨国公司与其在国内独资或合资企业签订

的。2 跨国公司在我国 R&D 活动迅速发展 《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全球跨国公

司 500 强有 400 家在华投资了 2000多个项目,设立各种研发中心达 100 多个,其中近 40

家具备了相当规模,主要集中于计算机、通信、电子、化工、汽车和医药等行业,另外还有

数量更多的客户服务中心。投资主体包括杜邦公司、微软公司、摩托罗拉、通用汽车和德国

西门子在内的世界知名大公司。 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进行 R&D 活动主要有

以下几个原因: ①跨国公司在我国进一步发展加工贸易的需要。近几年来,由于中国采取了

鼓励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政策,来自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华投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和

技术的含量明显提高,在中国国内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的投资项目大量增加。这是由我

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智力资源廉价和市场广阔造成的,这一趋势对中国吸收外资的技术和产

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②保持跨国公司在全球制造业中竞争力的需要。跨国公司在已建

立制造基地并且智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研发中心,以便支持当地的生产制造,最典型的如

微软、 IBM 等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究院。因为中国市场及中国消费者具有特殊的特

点和要求,如果跨国公司不投资研发项目,则会削弱其在中国的竞争力。如通用汽车公司参

与投资的泛亚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协助通用汽车公司对别克轿车的国产化进行了600 多项适

应性的技术调整。 ③促进跨国公司进行全球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在投资国利用相对廉价的

智力资源为全球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是跨国公司适应经济全球化过

程中,实现研发活动全球化和人才利用全球化的有效手段。如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在上海设立

的研究所完成了 20 多个项目,有的实现了产业化。 ④跨国公司建立海外营运管理中心的需

要。跨国公司在全球网络中有 3 种类型的节点:生产制造中心、研究开发中心和营运管理中

心。所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战略从投资制造业项目,发展到投资研究开发项目,进而发

展到投资营运管理等服务业项目。 3.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战略的新变化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技

术投入是与其进入中国市场同步进行的,采取了十分谨慎的策略。通常的做法是:先设立企

业(小规模的),向所投资企业适当转让生产应用技术;然后再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新产

品的生产,相应加大技术投入,并不断地投入动态技术。最后,在中国投资达到一定规模,

在中国市场占有了相当的份额后,开始设立研发中心,从事既满足中国市场也面向全球的基

础研究。 [!--empirenews.page--]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技术

投入明显加快,并开始注重对高新技术的投入,最突出的变化是研发中心的设立。目前外商

投资企业的技术引进约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额的五成以上,主要涉及机械、电子、能源、交通、

信息、化工等领域。中国几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快的城市都是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的,而

在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引进中又主要是由跨国公司来进行的。 调查显示,目前跨国公司在华

投资的企业中60%以上采用的是近三年的技术。跨国公司的技术投入促进了中国高新技术产

业的发展,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中外商投资企业约占一半,申请的专利数约占高新技术产

业申请专利数的2/3。在高新技术出口和机电产品出口都占有较大的比重。 在中国投资取得

成功的通用电气、摩托罗拉、IBM 、朗讯、杜邦、宝洁、英特尔、西门子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

对中国的技术投入都在加大。(1)由被动的硬性技术转让到自觉的技术投入。中国向跨国公司

开放市场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市场换技术。因此,中国政府以往对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有强制

性的要求,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在2000年底修改前就明确规定,设立外资企业,

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或者产品全部出口或者大部分出口。这对跨国公司的技术投

入是一种被动的硬性要求。中国政府也采取了许多鼓励跨国公司技术投入的政策措施,如外

商投资企业属于先进技术型企业,设备进口可以免征进口环节的税收,所得税可以延长三年

减半征收。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中国政府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的承诺,目

前中国取消了对跨国公司技术投入的强制性要求。 跨国公司普遍认为,中国技术产业与

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在未来10至20年间,其发展速度将难以估量。跨国公司向中国技术

转让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目前中国取消了对跨国公司

技术投入的强制性要求,也放宽了专利技术的保护期,知识产权将更加得到保护。因此,跨

国公司从竞争的内在需求出发(产品不管是在国内市场销售还是在国际市场销售,都要有先

进的技术做支撑),都自觉主动地加大了对中国技术的投入,加快了对中国技术转让的步伐,

在汽车、家电行业表现的最为突出,几大汽车厂商都开始将最新的车型投放到中国市场。跨

国公司对其在华设立的企业的技术投入越来越大。(2)由单纯的技术转让向研究开发经营战略

的转变。 中国入世带来的市场开放,促使跨国公司加快了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进程,具体表

现为:一是设立的速度明显加快。前几年也就设立近200家,而近一年来就设立了100多家,

目前外商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达400余家,其中许多家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二是对研发

中心的资金投入明显加大。许多跨国公司增加了在研发中心的投资,有的一年就增资几千万

美元,而且进口了许多最先进的设备。三是研发中心的技术成果显著,基础研究在加大。跨

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所研发的技术大都是和生产相连的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以发展为

主,纯基础理论的研究不多,一般来讲,这种基础研究大都在跨国公司的本部的研发中心来

进行。值得注意的一个变化是,跨国公司已开始将一部分基础研究放在中国的研发中心来进

行。[!--empirenews.page--]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下图在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R&D

经费可以看出:(3). 产业结构转移与技术投入同步进行。 如果把技术引进与外商直接

投资作一比较,实际情况证明:跨国公司很难通过技术转让将最好的技术卖给中国,而且大

都不追加动态技术。而外商直接投资则不然,外国投资者必须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而且要不

断地追加动态技术。一般来讲,只要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项目具有一定规模,其投入的技

术都是最先进的,如果这一产品是面向国外市场则对技术的要求就更高。跨国公司在全球市

场的争夺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间进行,美欧日占了世界技术贸易额的97%,少数进入发展

中国家也是集中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国是跨国公司最为看好的市场。4. 技术投入与发展配

套相结合。 人们注意到,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一个较为普遍的做法是与大

学等科研机构开展各种科研技术合作,由跨国公司出研究经费,大学等科研机构具体进行研

究,通常这种研究课题都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课题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的产权

也都属跨国公司所有,跨国公司再将这些成果拿回去继续进行研究。用这种方法跨国公司充

分利用了中国高校等科研结构的廉价的科研力量,同时也不担心技术泄密。当然,对高校等

科研机构来说也不失为解决科研经费不足的应该有效途径,也是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初始过程。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另一做法是对内资企业进行技术扶植,通过OEM 、ODM 的方式进行合作,并

不过多地投资设立企业,而是寻找内资企业作为供货商,对一些内资企业进行技术支持,使

其达到所需的技术标准,采购其产品进入其全球生产系统,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在中国设立

采购中心。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明显地加强了对配套生

产的要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表示,不光是要在中国建整车厂,还要将所有的零部件配套厂

都带到中国。四.跨国公司对华技 术输出对我国的影响1. 跨国公司研发本地化条件下的我国产业技术进步是一个双方博弈的

过程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本质决定其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与我国追求产业技术进步的目标具

有不一致性逐利性,是资本的本质。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本地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其全球

利益的最大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跨国公司也

日益把研究开发作为其安身立命之本,纷纷投入巨资进行技术创新。IBM 、英特尔、朗讯科

技、微软每年都要向研发投入数十亿美元的资金。据贝尔实验室科学研究部主任泰利。麦克

弗森介绍,目前贝尔实验室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高达40亿美元,有700余名研究人员专门从

事3-5年项目,最终目的是实现商业化。同时有关研究也表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研发的主

要动因是:弥补自身“战略缺口”、增强企业在华竞争力、充分利用中国智力资源和实现全球

R&D 联网。其最终目的是适应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将在华R&D 视为全球R&D

网络的节点,充分利用全球R&D 资源,实现R&D的全球一体化。

[!--empirenews.page--]因此,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本质决定了跨国公司不可能向我国转

让其最先进技术,甚至会采取种种限制措施,阻碍对我国的技术转移,“以市场换技术”战略

的失效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也决定我国的产业技术进步必须在与跨国公司的博弈中,趋利除

弊,曲折前行。2.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设立为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创造了条件尽管跨国公

司研发本地化的实质是促使其全球利益最大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华研发机构的设立,对我

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研发能力的增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各种直接或间

接的技术溢出效应。(1)带来先进的科研开发组织管理模式。跨国公司在华R&D 机构的

R&D 活动是相对开放的,能直接把先进技术和研发管理经验带进中国。通过与我国大学、

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合作R&D 活动,跨国公司将带来世界最新技术和先进的知识管理、

创新管理方法,缩短中国与国际先进科技的差距,促进中国R&D 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是

合资生产、出国留学等其它途径难以获得的宝贵资源,所产生的效益不仅仅是一些创新产品,

更重要的是对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企业创新体制的建立等方面的无形作用。

(2)减少人员流失,培养我国的研发和管理人才。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大多进行高技术前

沿问题研究,有着优越的研发环境和诱人的薪金水平,不仅能够抑制中国科技人才的外流,

而且能够吸引海外中国留学生和华人学者回国从事科研工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留住了中国

的人才。此外,中国科技人员基础好但缺乏面向市场的能力,通过跨国公司的市场化培训,

在给其带来丰硕成果的同时也改善了中国科技人员的市场化素质。如摩托罗拉规定在本地招

聘的科技人员都要进行为期数月的培训,让他们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锻炼成长。这样不仅留

住了一批有可能流到国外的人才,也使他们经过锻炼迅速成为技术骨干;从长远看,一旦国

内激励政策到位,必然会有部分人才回流,跨国公司为造就中国自己的高水平研究人才提供

了宝贵的机会。(3) 于国内企业得到先进技术,降低技术引进成本。由于距离的缩短和相互

了解的增强,减少了技术贸易中谈判的难度,从而便于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市场直接购买跨国

公司R&D 机构的科研成果,减少了国际技术贸易中繁琐的手续、谈判以及各种后续工作,

从而大大减少了国内企业技术引进的成本。(4)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弥补研发投入不足,促使企业成为研发主体。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两

个问题,一是研发投入不足,另外就是企业尚未成为研发的主体。有关数据表明,发达国家

每年的研发投入可以达到当年GDP 的2-3%,而我国直到2000年才达到达1%,总量上为

仅为日本的1/39,美国的1/52.另外,2000年中国大、中、小企业R&D 支出占销售额的

比重不足1%,而同期发达国家为5-20%,世界500强则为8-11%。 跨国公司在华

研发投资扩大了中国研发资金来源,弥补了国内R&D 资金缺口。同时,随着跨国公司在

华研发机构的设立,必将提高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使其在中国市场上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在

这种情况下,本地的一些企业被迫退出市场,同时也打击本地企业的R&D 能力。

[!--empirenews.page--]但大多数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能激发出它们的创新力,更

好地配置现有的R&D资源,或者通过示范效应,学习跨国公司先进的R&D 管理经验,

从而大大提升企业技术水平。(5) 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90年代后半期,新的技术革

命在微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均取得不同程度的突破,并迅速

应用于生产,导致世界性投资和生产的快速发展,引发了新一轮产业革命。跨国公司为实现

其全球化战略,势必要走在技术革命的最前沿。因此,吸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就

可以将科技含量较高的原材料和设备引入,并对之进行研究分析,以促进国内高新技术产业

的发展。有关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研发主要集中于高技术领域,跨国公司转让的技术一般是

母公司先进的技术,填补国内空白。(6) 为参与国际合作,加入跨国公司技术联盟提供了条

件。在当代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实践以及研发全球化趋势下,某些技术出现了全球同步转移

的趋势,技术整合成为当代跨国公司进行R&D 全球布局和全球转移的重要手段。其中,

组织研发战略联盟是技术整合的主要形式。同时,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经济技术合

作的进一步深化,中国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

作。吸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参与渠道,既有利于扩大经济技术合作

的范围,又有利于加深经济技术合作的程度。尤其是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可以提高企业的

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一部分企业逐步具备了与跨国公司对话的能力,使入盟跨国公司主导

的研发活动成为可能。(7) 为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经济技术的积累。有关研究表明,发达

国家仍是当今世界研发的主体。全球研发投入的90%,全球技术转移的80%都集中在发达国

家。因此,在科技发达地区建立我国的研发机构,获取国际最先进技术发展信息,跟踪和监

测最新科技发展动向,将成为未来我国提高研发能力的一条途径。随着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

构的设立,研发竞争的本地化,使我国企业逐步熟悉了国际竞争规则,掌握了国际先进的研

发组织和管理模式,并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研发和管理人才。同时,随着我国企业经

济实力的增强,使得企业生产、研发走出去成为可能。我国的一些先行企业,如海尔、联想、

华为等已经在海外设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3.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

机构也会对我国产业技术进步产生消极影响(1)人才流失由海外流失转向国内流失前面提到,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设立,减少了国内人才流向国外,但同时也出现了人才流失的国内

化的倾向。跨国公司R&D 机构提供的条件十分优越,吸引了大批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的

骨干,形成了国内R&D 人才向跨国公司在华R&D 机构的单向流动。有关统计表明,

国内人才中最优秀人才的40%,优秀人才的45.7%都流向了三资企业,从而使国内的研究力

量遭受损失,而且国内的研究积累也有可能随着主要人员的流动而被带入外国公司,对这些

国内单位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另一方面,那些进入跨国公司R&D 机构的研究人员很少再

有返回原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工作的,从而加剧了我国企业的技术依赖性和产业空心化。

[!--empirenews.page--](2)中国企业大量的逆向技术扩散严重。跨国公司R&D 机构

的设立,用优越的条件吸引了中方大量高级科技人才,并且还从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挖掘人

才和技术,这实际上是我国国有企业或科研院所向跨国公司免费扩散技术,从而导致我国企

业的逆向技术扩散问题。如果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不解决产权体制和科研机制问题,这种逆

向的技术扩散还会愈演愈烈。这样,我们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不但没有换得技术,甚

至连自己的技术都在合作中丧失。(3)跨国公司更多地涉入我国的技术开发领域,会导致我

国在技术进步和创新方面产生依附关系,从而丧失自主增长的一些基本条件。跨国公司独立

R&D 机构的设立,可以进一步提高跨国公司的技术水平,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

距,这样,由于技术吸收能力与技术转移发生的国家不处在同一层,造成技术转化、吸收方

面的困难,即“技术接受方面的吸收能力差距”。这是一种需求方的“技术熟练程度的差距”。

从技术差距二元论的观念来看,发展中国家国内技术储备越低,越难弥补所接受的技术和国

内技术水平的差距;熟练程度上的差距越大,发展中国家受制于技术差距的危险就越大。这

样,我国在技术开发与创新上就越有可能受制于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技术开发的依附性会

进一步提高。(4)跨国公司技术垄断的进一步加强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经营的立身之本,因

而跨国公司往往将最新技术转移给它们的分支机构,而把较陈旧的技术转移给当地公司或合

资公司。以前在合资企业中通过中方员工的模仿还可以学习到外方的某些先进技术,但随着

独立R&D 机构的建立和自有知识产权的更强保护,这种技术扩散的渠道就被封死了,从

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溢出效应,限制了我们先进技术的获得。(5)跨

国公司采取的技术锁定战略将抑制我国技术创新当代跨国公司理论中关于“技术”的重要论

点告诉我们,技术和知识资产优势占有压倒一切的核心地位与关键作用。为了维持其在核心

技术上的垄断优势地位,跨国公司从最初的技术封锁、技术垄断,逐步发展出一整套设计精

巧的技术锁定战略“。所谓技术锁定战略,是指具有某项产品(或某种服务)技术垄断优势

的跨国 公司,从与该产品有关的基础理论、战略规划、研究开发、产品构思、工艺设计、制造流程、

管理技术、品质控制、物流配送、营销网络、售后服务等全过程中精巧设计一项或多项难以

破解的障碍,使跨国公司能以最适宜的成本,获取其技术垄断的最大收益。技术锁定是跨国

公司使用的一种更高级形式的技术产品效益外溢的补偿方式,其最终结果是加强东道国对跨

国公司技术的依赖性。我国汽车业的发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于80年代初期成立的上海大

众,桑塔纳的国产化率难以超过95%大关,究其原因就在于国产化周期始终滞后于大众产品

更新换代的周期,桑塔纳普通型国产化率刚超过90%,大众又推出了桑塔纳2000型,国产化

又得重新开始;当新的国产化率达到85%时,大众又推出了新一代车型,以致陷于引进、国

产化、落后,再引进、再国产化、再落后的恶性循环局面。 [!--empirenews.page--]总之,

跨国公司逐利性的本质决定了其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本质是满足其全球化战略的需求,充分

利用世界各地资源,获得最大的利益。同时,为了尽可能保持其技术垄断优势,还会通过技

术内部转移、技术锁定战略等方式,尽量减小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技术外溢效应。五.我国

应采取的对策1.跨国公司研发本地化条件下,推动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建议在跨国公司研

发活动全球整合以及中国研发投资大量增加的背景下,坚持自主创新,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以竞争换技术应该成为提升我国高技术研发水平的新思路。(1). 加强规划,引导和鼓励跨国

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尤其是采用非独资方式建立中国研发机构应该根据我国高技术领域

的发展规划,制定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技术领域目录,将其纳入我国科技发展

规划,形成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有效补充。另外还要注意对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

合理布局,实现各地区的协调发展。此外,现阶段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多采用总部领导下

的独立研发体制,对技术的控制很严,不利于中国企业进行技术学习和模仿,所以应争取吸

引更多的跨国公司采用与中国企业合资的方式成立研发机构,为中国企业创造一个近距离学

习和对话的平台。(2). 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造成我国研发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

原因就是我国研发投入不足,这已在前面有所论述。我们应该建立稳定的研发投入机制,通

过税收优惠,建立研发发展基金等方式,鼓励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

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机构,加强与其合作交流,提高对跨国

公司R&D 机构技术外溢的吸收能力。(3).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机制,促进跨

国公司研发机构内的我国研发人才回流高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由于跨国公司所具有的良

好的工作环境、丰厚的薪资水平,使不少国内企业、研究机构的人才流向国外或跨国公司在

华研发机构,对我国企业和科研院所造成了很大冲击。与此同时,这批人也在跨国公司受到

了熏陶,掌握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组织管理经验,如果能够吸引这些人重新回到国内,投身于国内科技事业的发展,必将大大推动我国的产业技术进步。因此,加强适合市场机制的用人制度,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加速人才回流,应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4). 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技术整合,争取入盟跨国公司主导的技术研发活动抓住跨国公司全球技术整合带来的新机会,中国企业促使跨国公司转移先进技术进行技术升级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争取入盟跨国公司主导的技术研发活动,以求融入全球技术开发的主流趋势。入盟跨国公司主导的研发活动对在目前缺乏足够竞争力的中国企业是一条非常好的折衷道路。量力而为,积极地参与跨国公司各种重大的科学技术研发活动,承担部分研究工作和资源贡献任务,即使不能够主导先进技术的开发方向,也要参与其中,以期在未来技术升级以及技术规则制定方面能够分一杯羹。(5). 鼓励我国企业到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我国企业在组织企业研发活动时不应该仅仅把目光停留在本企业内部,而应该积极地走出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当今世界的研发投资以及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技术、知识密集的发达国家,代表了世界科技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企业直接在这些发达地区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可以获取国际最先进技术发展信息,跟踪和监视本行业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并为我所用。政府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从资金、税收等各方面为企业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提供支持。同时,政府应根据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规范和引导企业兼顾企业和国家利益,在国家急需发展的科技领域投资研发,获取国外信息和资源。[!--empirenews.page--](6)消除垄断,引入竞争从我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失效的经验来看,缺少竞争,跨国公司仅凭其雄厚的资金、技术和生产销售能力即可在我国市场形成垄断,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只有存在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保持市场的竞争性,才能促使跨国公司向国内转让最新技术,加快转让最新技术的步伐。形成竞争的主要方式包括:促进国内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发展,提高国内的研发能力;形成跨国公司之间的某种竞争关系,在某一个技术领域内至少引入两家跨国公司在华进行研发,避免造成垄断;最后还要加快制定反垄断法,形成有效的反垄断机制。(7)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随着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设立和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日益频繁,知识产权的保护显得愈发重要。首先,跨国公司出于维护自己的技术垄断优势的考虑,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东道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只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才能充分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机构。同时,如前所述,由于中外双方技术实力的不对称,随着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我国内企业、研究机构的技术成果有逆向流失的趋势,为了避免国内科研成果低价甚至白白地为跨国公司所用,也要求我们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2.以自主创新为基础,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我国战略高技术的发展(1)当代高技术研发的特点,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两种国内国外资源当代高技术研发具有竞争激烈、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随着经济、技术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合作的趋势进一步加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愈来愈成为各国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尤其是90年代以来,各国都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武器,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进行技术研发,各国之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另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使高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联系紧密、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研发成本增加,风险增大的特点。以计算机硬盘的发展为例,1976-1992年磁盘的功能以惊人的速度改善:100兆位系统的体积从5400立方英寸缩小到8立方英寸,然后又缩小到5英寸,最后又达到了3.5英寸。目前硬盘每9-12个月就出现一种新产品,最快时仅6个月就有一代新技术问世。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使得相应的研发迅速贬值,许多新技术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开发到商业化的转化,否则就失去其潜在价值。现代高技术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日益向高度化和大规模化发展,研发所需经费日益增高,并涉及到多种尖端技术的综合开发和应用,因此高技术研发的门槛越来越高。例如,开发一种新型飞机发动机的成本至少是15亿美元,美国最大的100家电子领域的上市公司1998年用于研发的开支就达到182亿美元。 鉴于高技术研发的这些

特点,我国很难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必须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立研发机构这一契机,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2)战略高技术对我国意义决定了我国高技术战略的发展必须以自主创新为主 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从经济、政治、军事、国防等方面的安全考虑,我们又必须建立自己的研发力量和研发体系,掌握那些关系到国家安危,涉及经济命脉的战略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前面提到,跨国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可能向我们转让最先进的技术,另外一些发达国家出于政治的考虑也不允许向我国转让某些关键技术,这就决定了对于某些战略高技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走自主创新之路。[!--empirenews.page--]结论:由于我国自身研发实力所限,并不能充分获取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因此,加强我国的自主研发,提高我国与跨国公司对话以及对国外高新技术的消化能力也必将成为我国高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由于我国自身研发实力所限,不能充分获取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所带来的

技术溢出效应,因此,加强我国的自主研发,提高我国与跨国公司对话以及对国外高新技术

的消化能力也必将成为我国高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研究了跨国公司对华

技术输出的现状, 影响及对策,即坚持自主创新,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关键词:跨国公司, 对

华技术输出 21世纪的跨国公司在国际舞台上异常活跃,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和

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全球前100大经济实体中,跨国公司企业一共占了29席。联合国《2002

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成长,在国

际化生产、销售、出口、就业等诸多方面都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跨国公司

母公司约有6.5万家,共拥有约85万家国外分支机构。2001年,跨国公司外国分支机构的

雇员约5400万,而1990年只有2400万。2001年,跨国公司的全球销售额约为19万亿美元,

是同期全球出口额的两倍多。跨国公司的海外分支机构分别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10和全

球出口总量的1/3 。据联合国《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1980年全球已有15000家跨国公司,

35000家分支机构,2000年全球达63000家跨国公司,设立分支机构70万家。跨国公司的生

产总值已超过工业世界总产值的30%。从跨国公司平均跨国指数看,即跨国公司的国外资产/

总资产、国外销售额/总销售额、国外雇员/雇员总数三个比率的平均数目前已达37%,其中

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已达54%。 一. 跨国公司在技术研发战略商的新进展长

期以来,跨国公司一直将提高技术研发能力放在首位。跨国公司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雄厚

的技术研发能力是跨国公司立足国际市场的根本。新形势下,跨国公司为了有效地应对更为

复杂和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在技术研发战略上采取了新的措施。1. 缔结以技术研发为

核心的知识联盟20世纪70年代末,跨国公司之间以产品为核心缔结战略联盟,目的在于实

现规模经济、降低产品成本、改进供货质量和提高供货效率。进入90年代后,由于出现了技

术进步速度加快、产品寿命周期缩短以及许多高科技产业交汇发展的新趋势,即使是寡头垄

断企业也难以在所有技术领域的所有环节均占有优势,更难以承担独立技术研发所需要的巨

额投资和高风险,因此跨国公司之间纷纷缔结以R&D活动为核心的战略联盟。共同投资、

联合开发、共担风险、共享成果成为这种战略联盟的基本原则,从战略上保持技术创新的能

力和技术领先的地位是联盟各方所追求的首要目标。这类联盟的典型例子之一是美国IBM 公

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为联合开发新一代集成电路而建立了联合R&D实验室。在新的竞争

形势下,技术密集型行业,如电信、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等,运用战略联盟加快技术

研发现象非常普遍。据统计,目前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中,技术研发型占到55%,这种战略

联盟正在形成有关市场的主导力量。由于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战略联盟往往是实力雄厚、技

术精湛的跨国公司之间的强强联手,而且这些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足以使他们取得相当大的

市场支配力量和市场份额,因此,跨国公司联合R&D机构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含

量不断提高、产业化比率日益上升、研发风险明显下降。跨国公司间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型

的R&D战略联盟,正在成为世界科学技术的重要源泉。[!--empirenews.page--]2. 广泛

建立海外R&D机构跨国公司传统的以母国为中心设置研发机构的布局,正在随着竞争形

势的变化进行着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依然遵循着跨国公司一贯坚持的以全球作为活动舞台,

优化配置资源、寻求垄断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由于全球范围知识经济的兴起,许

多与科学技术相关的资源是跨国界分布的。跨国公司为了有效、快速地借助世界“知识源”

的科研成就,纷纷加紧对“知识源”所在区位的投资,建立海外R&D机构。这些机构主

要从事基础研究,力求获取新的知识资源。美国以其无可比拟的强大的科技实力,成为世界

跨国公司建立海外R&D机构最多的国家。例如,硅谷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的R&D机

构在此落户,目的是与临近的大学合作创新;普林斯顿大学和贝尔实验室也吸引了大量的通

信技术产业的跨国公司在其附近建立R&D机构。除了美国之外,这种区位还包括加拿大、

英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新时期跨国公司大量的研发机构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的低成本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利用不同国家的

研发成本差异,获得研发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因为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

迫使跨国公司既要加快从新产品开发到投向市场的速度,又要使产品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

我国凭借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大量的科技人才,成为跨国公司建立海外R&D机构的必争

之地,已有摩托罗拉、通用汽车、IBM 、杜邦、宝洁、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等世界知名跨

国公司在我国投资研发项目。这类R&D机构主要从事适应当地市场需求的应用技术研究。

统计数据显示,海外建立R&D机构正在成为跨国公司技术战略的主流和趋势。欧洲跨国

公司海外R&D机构的数量已经超过母国数量,达到60%以上;近年来美国跨国公司海外

R&D的投资增长是国内投资增长的三倍之多。3. 通过购并提升技术优势自从20世纪80

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购并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渐趋活跃,并发展成为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

式。跨国公司在这一时期的购并活动主要以扩大生产规模、快速进入目标市场为特征。进入

9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的购并浪潮愈加汹涌,并达到高潮。然而这股购并热潮的特征明显区别

于以往,以直接提升自身技术优势以应对激烈的竞争局面为目的。跨国公司通过购并其他企

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可以尽快获取被购并企业的关键技术和大批的技术成果,以补充

自身技术上的劣势,增强技术研发的能力,并进而保证企业长期的技术垄断优势。此类购并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IBM 公司与Lotus 公司的联姻。IBM 公司和Lotus 公司均为计算

机行业的巨头,但90年代以后这两家公司却受到微软公司的严重挑战,市场份额被步步蚕食。

迫于形势,1995年IBM 出资35亿美元兼并了Lotus 公司。这一兼并是IBM 公司技术竞争优

势的一次大扩充,Lotus 公司原有的技术研发机构、关键技术、一大批专利、专有技术等无

形资产一并归属IBM 。这一购并案反映了跨国公司联合起来争夺高新技术领先地位的大趋势。

近年来全球跨国公司购并案之多、数额之巨大是空前的。仅1999年跨国公司的购并数额就为

33100亿美元,超过1998年的26000亿美元,逼近1990~1995年六年的总和,而被购并的

企业大都是具有相当技术优势的跨国公司。 可见,企业购并是跨国公司增强技术研发实力、

提升技术优势的重要捷径。[!--empirenews.page--]4.加强技术研发的投入与管理全球市场

竞争的加剧,导致跨国公司技术研发职能进一步深化。为了保持长期的技术垄断优势,跨国

公司R&D投入增长强劲,一般要占销售收入的5~10%左右;R&D的国际化战略,又

使得它的研发机构遍布全球,跨国公司必须对如此巨额的投入和庞大的研发体系进行科学有

效的组织,以不断提高技术研发的绩效。跨国公司一般在公司总部设立中央研发中心,对分

散在全球的R&D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这种组织的工作任务是:在充分发挥各个

R&D机构能力的前提下,分配研发项目,避免重复投入;建立公司内部知识共享机制及

广泛的学习、交流制度,强化研发资源的配置,及时将观念、信息、人才、资金等配置到最

需要的项目。跨国公司通常都拥有大量的专利、发明、专有技术、先进的生产组织方法等无

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的应用、转移、闲置或丢失,对公司的经济利益影响重大。因此跨国

公司开始重视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技术转让、技术扩散的收益是目前跨国公司的一个重要

财源。跨国公司中国正在对中国进行新一轮投资热潮,所以有必要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现状

进行分析.二.我国逐步成为跨国公司跨国研发的热土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跨

国公司越来越看好我国广阔的市场,加之我国有着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以及政府对跨国公

司研发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1994年,加拿大北方电

讯在我国设立第一个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北京邮电大学北方电讯研发中心;1998年,微软

在北京投资8000万美元设立微软中国研究院;INTEL 投资5000万美元兴建Intel 中国研究

中心;朗讯在北京成立亚太地区研究总部等。到目前为止,跨国公司500强中有400家在华

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已建立了100多个研发中心,约有40多个形成较大规模,主要分布

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 这些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既有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也有进

行应用实验合研发成果转让的,涉足计算机、通信、软件、

机械、汽车、化工、医药等诸多领域。从下面的这张表格我们可以看出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

技术贸易中的作用:2003年1-12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主要进出口按企业性质分类企业类型 当

月进口(亿美元) 同比增长(%) 累计进口(亿美元) 累计金额同比(%) 累计金额占比(%) 当月

出口(亿美元) 同比增长(%) 累计出口(亿美元) 累计金额同比(%) 累计金额占比(%)国有企

业 25.1 2.6 267.7 9.6 22.4 11.7 28.1 114.8 11.3 10.4三资企业 94.9 66.5 861.8 56.3

72.2 116.2 84.7 924.7 69.3 85.5合作企业 2.4 58.1 21.8 28.1 1.8 2.3 13.2 23.5 18.2

2.1合资企业 23.5 45.8 216.3 28.6 18.1 29.9 63.0 235.8 45.6 21.4独资企业 69.0 75.3

623.7 70.3 52.3 83.9 97.6 683.4 82.3 61.9集体企业 1.5 46.9 17.3 35.7 1.5 2.1 30.6

20.4 61.4 1.8[!--empirenews.page--]私营企业 4.3 82.6 45.1 173.2 3.8 2.8 232.8 25.3

321.8 2.3其它企业 0.1 139.6 1.1 -65.5 0.1 0.01 -31.3 0.1 -44.7 0.01 数据来源:中

国海关三.跨国公司在我国科技活动的特点 1. 知识产权转移的内部化倾向加强 伴随着跨

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转移和扩散越来越倾向于在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之间发生;而

且在实行技术转让时,技术的合同许可将更加严格,以切实保障自己的技术资源,即使是在

母子公司之间的转移也不例外。据商务部统计资料, 2002 年我国超过 45% 的技术引进属于

跨国公司内部的技术转移;电子信息行业的技术引进合同中,约 90% 的技术引进合同是摩托

罗拉、爱立信、三星、诺基亚、西门子等国外著名跨国公司与其在国内独资或合资企业签订

的。2 跨国公司在我国 R&D 活动迅速发展 《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全球跨国公

司 500 强有 400 家在华投资了 2000多个项目,设立各种研发中心达 100 多个,其中近 40

家具备了相当规模,主要集中于计算机、通信、电子、化工、汽车和医药等行业,另外还有

数量更多的客户服务中心。投资主体包括杜邦公司、微软公司、摩托罗拉、通用汽车和德国

西门子在内的世界知名大公司。 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进行 R&D 活动主要有

以下几个原因: ①跨国公司在我国进一步发展加工贸易的需要。近几年来,由于中国采取了

鼓励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政策,来自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华投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和

技术的含量明显提高,在中国国内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的投资项目大量增加。这是由我

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智力资源廉价和市场广阔造成的,这一趋势对中国吸收外资的技术和产

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②保持跨国公司在全球制造业中竞争力的需要。跨国公司在已建

立制造基地并且智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研发中心,以便支持当地的生产制造,最典型的如

微软、 IBM 等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究院。因为中国市场及中国消费者具有特殊的特

点和要求,如果跨国公司不投资研发项目,则会削弱其在中国的竞争力。如通用汽车公司参

与投资的泛亚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协助通用汽车公司对别克轿车的国产化进行了600 多项适

应性的技术调整。 ③促进跨国公司进行全球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在投资国利用相对廉价的

智力资源为全球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是跨国公司适应经济全球化过

程中,实现研发活动全球化和人才利用全球化的有效手段。如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在上海设立

的研究所完成了 20 多个项目,有的实现了产业化。 ④跨国公司建立海外营运管理中心的需

要。跨国公司在全球网络中有 3 种类型的节点:生产制造中心、研究开发中心和营运管理中

心。所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战略从投资制造业项目,发展到投资研究开发项目,进而发

展到投资营运管理等服务业项目。 3.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战略的新变化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技

术投入是与其进入中国市场同步进行的,采取了十分谨慎的策略。通常的做法是:先设立企

业(小规模的),向所投资企业适当转让生产应用技术;然后再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新产

品的生产,相应加大技术投入,并不断地投入动态技术。最后,在中国投资达到一定规模,

在中国市场占有了相当的份额后,开始设立研发中心,从事既满足中国市场也面向全球的基

础研究。 [!--empirenews.page--]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技术

投入明显加快,并开始注重对高新技术的投入,最突出的变化是研发中心的设立。目前外商

投资企业的技术引进约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额的五成以上,主要涉及机械、电子、能源、交通、

信息、化工等领域。中国几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快的城市都是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的,而

在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引进中又主要是由跨国公司来进行的。 调查显示,目前跨国公司在华

投资的企业中60%以上采用的是近三年的技术。跨国公司的技术投入促进了中国高新技术产

业的发展,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中外商投资企业约占一半,申请的专利数约占高新技术产

业申请专利数的2/3。在高新技术出口和机电产品出口都占有较大的比重。 在中国投资取得

成功的通用电气、摩托罗拉、IBM 、朗讯、杜邦、宝洁、英特尔、西门子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

对中国的技术投入都在加大。(1)由被动的硬性技术转让到自觉的技术投入。中国向跨国公司

开放市场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市场换技术。因此,中国政府以往对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有强制

性的要求,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在2000年底修改前就明确规定,设立外资企业,

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或者产品全部出口或者大部分出口。这对跨国公司的技术投

入是一种被动的硬性要求。中国政府也采取了许多鼓励跨国公司技术投入的政策措施,如外

商投资企业属于先进技术型企业,设备进口可以免征进口环节的税收,所得税可以延长三年

减半征收。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中国政府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的承诺,目

前中国取消了对跨国公司技术投入的强制性要求。 跨国公司普遍认为,中国技术产业与

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在未来10至20年间,其发展速度将难以估量。跨国公司向中国技术

转让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目前中国取消了对跨国公司

技术投入的强制性要求,也放宽了专利技术的保护期,知识产权将更加得到保护。因此,跨

国公司从竞争的内在需求出发(产品不管是在国内市场销售还是在国际市场销售,都要有先

进的技术做支撑),都自觉主动地加大了对中国技术的投入,加快了对中国技术转让的步伐,

在汽车、家电行业表现的最为突出,几大汽车厂商都开始将最新的车型投放到中国市场。跨

国公司对其在华设立的企业的技术投入越来越大。(2)由单纯的技术转让向研究开发经营战略

的转变。 中国入世带来的市场开放,促使跨国公司加快了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进程,具体表

现为:一是设立的速度明显加快。前几年也就设立近200家,而近一年来就设立了100多家,

目前外商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达400余家,其中许多家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二是对研发

中心的资金投入明显加大。许多跨国公司增加了在研发中心的投资,有的一年就增资几千万

美元,而且进口了许多最先进的设备。三是研发中心的技术成果显著,基础研究在加大。跨

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所研发的技术大都是和生产相连的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以发展为

主,纯基础理论的研究不多,一般来讲,这种基础研究大都在跨国公司的本部的研发中心来

进行。值得注意的一个变化是,跨国公司已开始将一部分基础研究放在中国的研发中心来进

行。[!--empirenews.page--]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下图在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R&D

经费可以看出:(3). 产业结构转移与技术投入同步进行。 如果把技术引进与外商直接

投资作一比较,实际情况证明:跨国公司很难通过技术转让将最好的技术卖给中国,而且大

都不追加动态技术。而外商直接投资则不然,外国投资者必须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而且要不

断地追加动态技术。一般来讲,只要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项目具有一定规模,其投入的技

术都是最先进的,如果这一产品是面向国外市场则对技术的要求就更高。跨国公司在全球市

场的争夺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间进行,美欧日占了世界技术贸易额的97%,少数进入发展

中国家也是集中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国是跨国公司最为看好的市场。4. 技术投入与发展配

套相结合。 人们注意到,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一个较为普遍的做法是与大

学等科研机构开展各种科研技术合作,由跨国公司出研究经费,大学等科研机构具体进行研

究,通常这种研究课题都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课题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的产权

也都属跨国公司所有,跨国公司再将这些成果拿回去继续进行研究。用这种方法跨国公司充

分利用了中国高校等科研结构的廉价的科研力量,同时也不担心技术泄密。当然,对高校等

科研机构来说也不失为解决科研经费不足的应该有效途径,也是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初始过程。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另一做法是对内资企业进行技术扶植,通过OEM 、ODM 的方式进行合作,并

不过多地投资设立企业,而是寻找内资企业作为供货商,对一些内资企业进行技术支持,使

其达到所需的技术标准,采购其产品进入其全球生产系统,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在中国设立

采购中心。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明显地加强了对配套生

产的要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表示,不光是要在中国建整车厂,还要将所有的零部件配套厂

都带到中国。四.跨国公司对华技 术输出对我国的影响1. 跨国公司研发本地化条件下的我国产业技术进步是一个双方博弈的

过程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本质决定其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与我国追求产业技术进步的目标具

有不一致性逐利性,是资本的本质。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本地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其全球

利益的最大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跨国公司也

日益把研究开发作为其安身立命之本,纷纷投入巨资进行技术创新。IBM 、英特尔、朗讯科

技、微软每年都要向研发投入数十亿美元的资金。据贝尔实验室科学研究部主任泰利。麦克

弗森介绍,目前贝尔实验室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高达40亿美元,有700余名研究人员专门从

事3-5年项目,最终目的是实现商业化。同时有关研究也表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研发的主

要动因是:弥补自身“战略缺口”、增强企业在华竞争力、充分利用中国智力资源和实现全球

R&D 联网。其最终目的是适应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将在华R&D 视为全球R&D

网络的节点,充分利用全球R&D 资源,实现R&D的全球一体化。

[!--empirenews.page--]因此,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本质决定了跨国公司不可能向我国转

让其最先进技术,甚至会采取种种限制措施,阻碍对我国的技术转移,“以市场换技术”战略

的失效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也决定我国的产业技术进步必须在与跨国公司的博弈中,趋利除

弊,曲折前行。2.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设立为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创造了条件尽管跨国公

司研发本地化的实质是促使其全球利益最大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华研发机构的设立,对我

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研发能力的增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各种直接或间

接的技术溢出效应。(1)带来先进的科研开发组织管理模式。跨国公司在华R&D 机构的

R&D 活动是相对开放的,能直接把先进技术和研发管理经验带进中国。通过与我国大学、

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合作R&D 活动,跨国公司将带来世界最新技术和先进的知识管理、

创新管理方法,缩短中国与国际先进科技的差距,促进中国R&D 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是

合资生产、出国留学等其它途径难以获得的宝贵资源,所产生的效益不仅仅是一些创新产品,

更重要的是对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企业创新体制的建立等方面的无形作用。

(2)减少人员流失,培养我国的研发和管理人才。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大多进行高技术前

沿问题研究,有着优越的研发环境和诱人的薪金水平,不仅能够抑制中国科技人才的外流,

而且能够吸引海外中国留学生和华人学者回国从事科研工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留住了中国

的人才。此外,中国科技人员基础好但缺乏面向市场的能力,通过跨国公司的市场化培训,

在给其带来丰硕成果的同时也改善了中国科技人员的市场化素质。如摩托罗拉规定在本地招

聘的科技人员都要进行为期数月的培训,让他们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锻炼成长。这样不仅留

住了一批有可能流到国外的人才,也使他们经过锻炼迅速成为技术骨干;从长远看,一旦国

内激励政策到位,必然会有部分人才回流,跨国公司为造就中国自己的高水平研究人才提供

了宝贵的机会。(3) 于国内企业得到先进技术,降低技术引进成本。由于距离的缩短和相互

了解的增强,减少了技术贸易中谈判的难度,从而便于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市场直接购买跨国

公司R&D 机构的科研成果,减少了国际技术贸易中繁琐的手续、谈判以及各种后续工作,

从而大大减少了国内企业技术引进的成本。(4)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弥补研发投入不足,促使企业成为研发主体。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两

个问题,一是研发投入不足,另外就是企业尚未成为研发的主体。有关数据表明,发达国家

每年的研发投入可以达到当年GDP 的2-3%,而我国直到2000年才达到达1%,总量上为

仅为日本的1/39,美国的1/52.另外,2000年中国大、中、小企业R&D 支出占销售额的

比重不足1%,而同期发达国家为5-20%,世界500强则为8-11%。 跨国公司在华

研发投资扩大了中国研发资金来源,弥补了国内R&D 资金缺口。同时,随着跨国公司在

华研发机构的设立,必将提高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使其在中国市场上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在

这种情况下,本地的一些企业被迫退出市场,同时也打击本地企业的R&D 能力。

[!--empirenews.page--]但大多数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能激发出它们的创新力,更

好地配置现有的R&D资源,或者通过示范效应,学习跨国公司先进的R&D 管理经验,

从而大大提升企业技术水平。(5) 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90年代后半期,新的技术革

命在微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均取得不同程度的突破,并迅速

应用于生产,导致世界性投资和生产的快速发展,引发了新一轮产业革命。跨国公司为实现

其全球化战略,势必要走在技术革命的最前沿。因此,吸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就

可以将科技含量较高的原材料和设备引入,并对之进行研究分析,以促进国内高新技术产业

的发展。有关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研发主要集中于高技术领域,跨国公司转让的技术一般是

母公司先进的技术,填补国内空白。(6) 为参与国际合作,加入跨国公司技术联盟提供了条

件。在当代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实践以及研发全球化趋势下,某些技术出现了全球同步转移

的趋势,技术整合成为当代跨国公司进行R&D 全球布局和全球转移的重要手段。其中,

组织研发战略联盟是技术整合的主要形式。同时,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经济技术合

作的进一步深化,中国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

作。吸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参与渠道,既有利于扩大经济技术合作

的范围,又有利于加深经济技术合作的程度。尤其是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可以提高企业的

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一部分企业逐步具备了与跨国公司对话的能力,使入盟跨国公司主导

的研发活动成为可能。(7) 为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经济技术的积累。有关研究表明,发达

国家仍是当今世界研发的主体。全球研发投入的90%,全球技术转移的80%都集中在发达国

家。因此,在科技发达地区建立我国的研发机构,获取国际最先进技术发展信息,跟踪和监

测最新科技发展动向,将成为未来我国提高研发能力的一条途径。随着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

构的设立,研发竞争的本地化,使我国企业逐步熟悉了国际竞争规则,掌握了国际先进的研

发组织和管理模式,并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研发和管理人才。同时,随着我国企业经

济实力的增强,使得企业生产、研发走出去成为可能。我国的一些先行企业,如海尔、联想、

华为等已经在海外设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3.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

机构也会对我国产业技术进步产生消极影响(1)人才流失由海外流失转向国内流失前面提到,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设立,减少了国内人才流向国外,但同时也出现了人才流失的国内

化的倾向。跨国公司R&D 机构提供的条件十分优越,吸引了大批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的

骨干,形成了国内R&D 人才向跨国公司在华R&D 机构的单向流动。有关统计表明,

国内人才中最优秀人才的40%,优秀人才的45.7%都流向了三资企业,从而使国内的研究力

量遭受损失,而且国内的研究积累也有可能随着主要人员的流动而被带入外国公司,对这些

国内单位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另一方面,那些进入跨国公司R&D 机构的研究人员很少再

有返回原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工作的,从而加剧了我国企业的技术依赖性和产业空心化。

[!--empirenews.page--](2)中国企业大量的逆向技术扩散严重。跨国公司R&D 机构

的设立,用优越的条件吸引了中方大量高级科技人才,并且还从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挖掘人

才和技术,这实际上是我国国有企业或科研院所向跨国公司免费扩散技术,从而导致我国企

业的逆向技术扩散问题。如果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不解决产权体制和科研机制问题,这种逆

向的技术扩散还会愈演愈烈。这样,我们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不但没有换得技术,甚

至连自己的技术都在合作中丧失。(3)跨国公司更多地涉入我国的技术开发领域,会导致我

国在技术进步和创新方面产生依附关系,从而丧失自主增长的一些基本条件。跨国公司独立

R&D 机构的设立,可以进一步提高跨国公司的技术水平,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

距,这样,由于技术吸收能力与技术转移发生的国家不处在同一层,造成技术转化、吸收方

面的困难,即“技术接受方面的吸收能力差距”。这是一种需求方的“技术熟练程度的差距”。

从技术差距二元论的观念来看,发展中国家国内技术储备越低,越难弥补所接受的技术和国

内技术水平的差距;熟练程度上的差距越大,发展中国家受制于技术差距的危险就越大。这

样,我国在技术开发与创新上就越有可能受制于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技术开发的依附性会

进一步提高。(4)跨国公司技术垄断的进一步加强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经营的立身之本,因

而跨国公司往往将最新技术转移给它们的分支机构,而把较陈旧的技术转移给当地公司或合

资公司。以前在合资企业中通过中方员工的模仿还可以学习到外方的某些先进技术,但随着

独立R&D 机构的建立和自有知识产权的更强保护,这种技术扩散的渠道就被封死了,从

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溢出效应,限制了我们先进技术的获得。(5)跨

国公司采取的技术锁定战略将抑制我国技术创新当代跨国公司理论中关于“技术”的重要论

点告诉我们,技术和知识资产优势占有压倒一切的核心地位与关键作用。为了维持其在核心

技术上的垄断优势地位,跨国公司从最初的技术封锁、技术垄断,逐步发展出一整套设计精

巧的技术锁定战略“。所谓技术锁定战略,是指具有某项产品(或某种服务)技术垄断优势

的跨国 公司,从与该产品有关的基础理论、战略规划、研究开发、产品构思、工艺设计、制造流程、

管理技术、品质控制、物流配送、营销网络、售后服务等全过程中精巧设计一项或多项难以

破解的障碍,使跨国公司能以最适宜的成本,获取其技术垄断的最大收益。技术锁定是跨国

公司使用的一种更高级形式的技术产品效益外溢的补偿方式,其最终结果是加强东道国对跨

国公司技术的依赖性。我国汽车业的发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于80年代初期成立的上海大

众,桑塔纳的国产化率难以超过95%大关,究其原因就在于国产化周期始终滞后于大众产品

更新换代的周期,桑塔纳普通型国产化率刚超过90%,大众又推出了桑塔纳2000型,国产化

又得重新开始;当新的国产化率达到85%时,大众又推出了新一代车型,以致陷于引进、国

产化、落后,再引进、再国产化、再落后的恶性循环局面。 [!--empirenews.page--]总之,

跨国公司逐利性的本质决定了其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本质是满足其全球化战略的需求,充分

利用世界各地资源,获得最大的利益。同时,为了尽可能保持其技术垄断优势,还会通过技

术内部转移、技术锁定战略等方式,尽量减小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技术外溢效应。五.我国

应采取的对策1.跨国公司研发本地化条件下,推动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建议在跨国公司研

发活动全球整合以及中国研发投资大量增加的背景下,坚持自主创新,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以竞争换技术应该成为提升我国高技术研发水平的新思路。(1). 加强规划,引导和鼓励跨国

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尤其是采用非独资方式建立中国研发机构应该根据我国高技术领域

的发展规划,制定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技术领域目录,将其纳入我国科技发展

规划,形成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有效补充。另外还要注意对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

合理布局,实现各地区的协调发展。此外,现阶段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多采用总部领导下

的独立研发体制,对技术的控制很严,不利于中国企业进行技术学习和模仿,所以应争取吸

引更多的跨国公司采用与中国企业合资的方式成立研发机构,为中国企业创造一个近距离学

习和对话的平台。(2). 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造成我国研发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

原因就是我国研发投入不足,这已在前面有所论述。我们应该建立稳定的研发投入机制,通

过税收优惠,建立研发发展基金等方式,鼓励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

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机构,加强与其合作交流,提高对跨国

公司R&D 机构技术外溢的吸收能力。(3).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机制,促进跨

国公司研发机构内的我国研发人才回流高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由于跨国公司所具有的良

好的工作环境、丰厚的薪资水平,使不少国内企业、研究机构的人才流向国外或跨国公司在

华研发机构,对我国企业和科研院所造成了很大冲击。与此同时,这批人也在跨国公司受到

了熏陶,掌握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组织管理经验,如果能够吸引这些人重新回到国内,投身于国内科技事业的发展,必将大大推动我国的产业技术进步。因此,加强适合市场机制的用人制度,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加速人才回流,应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4). 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技术整合,争取入盟跨国公司主导的技术研发活动抓住跨国公司全球技术整合带来的新机会,中国企业促使跨国公司转移先进技术进行技术升级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争取入盟跨国公司主导的技术研发活动,以求融入全球技术开发的主流趋势。入盟跨国公司主导的研发活动对在目前缺乏足够竞争力的中国企业是一条非常好的折衷道路。量力而为,积极地参与跨国公司各种重大的科学技术研发活动,承担部分研究工作和资源贡献任务,即使不能够主导先进技术的开发方向,也要参与其中,以期在未来技术升级以及技术规则制定方面能够分一杯羹。(5). 鼓励我国企业到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我国企业在组织企业研发活动时不应该仅仅把目光停留在本企业内部,而应该积极地走出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当今世界的研发投资以及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技术、知识密集的发达国家,代表了世界科技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企业直接在这些发达地区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可以获取国际最先进技术发展信息,跟踪和监视本行业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并为我所用。政府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从资金、税收等各方面为企业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提供支持。同时,政府应根据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规范和引导企业兼顾企业和国家利益,在国家急需发展的科技领域投资研发,获取国外信息和资源。[!--empirenews.page--](6)消除垄断,引入竞争从我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失效的经验来看,缺少竞争,跨国公司仅凭其雄厚的资金、技术和生产销售能力即可在我国市场形成垄断,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只有存在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保持市场的竞争性,才能促使跨国公司向国内转让最新技术,加快转让最新技术的步伐。形成竞争的主要方式包括:促进国内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发展,提高国内的研发能力;形成跨国公司之间的某种竞争关系,在某一个技术领域内至少引入两家跨国公司在华进行研发,避免造成垄断;最后还要加快制定反垄断法,形成有效的反垄断机制。(7)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随着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设立和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日益频繁,知识产权的保护显得愈发重要。首先,跨国公司出于维护自己的技术垄断优势的考虑,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东道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只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才能充分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机构。同时,如前所述,由于中外双方技术实力的不对称,随着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我国内企业、研究机构的技术成果有逆向流失的趋势,为了避免国内科研成果低价甚至白白地为跨国公司所用,也要求我们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2.以自主创新为基础,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我国战略高技术的发展(1)当代高技术研发的特点,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两种国内国外资源当代高技术研发具有竞争激烈、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随着经济、技术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合作的趋势进一步加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愈来愈成为各国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尤其是90年代以来,各国都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武器,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进行技术研发,各国之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另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使高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联系紧密、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研发成本增加,风险增大的特点。以计算机硬盘的发展为例,1976-1992年磁盘的功能以惊人的速度改善:100兆位系统的体积从5400立方英寸缩小到8立方英寸,然后又缩小到5英寸,最后又达到了3.5英寸。目前硬盘每9-12个月就出现一种新产品,最快时仅6个月就有一代新技术问世。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使得相应的研发迅速贬值,许多新技术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开发到商业化的转化,否则就失去其潜在价值。现代高技术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日益向高度化和大规模化发展,研发所需经费日益增高,并涉及到多种尖端技术的综合开发和应用,因此高技术研发的门槛越来越高。例如,开发一种新型飞机发动机的成本至少是15亿美元,美国最大的100家电子领域的上市公司1998年用于研发的开支就达到182亿美元。 鉴于高技术研发的这些

特点,我国很难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必须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立研发机构这一契机,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2)战略高技术对我国意义决定了我国高技术战略的发展必须以自主创新为主 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从经济、政治、军事、国防等方面的安全考虑,我们又必须建立自己的研发力量和研发体系,掌握那些关系到国家安危,涉及经济命脉的战略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前面提到,跨国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可能向我们转让最先进的技术,另外一些发达国家出于政治的考虑也不允许向我国转让某些关键技术,这就决定了对于某些战略高技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走自主创新之路。[!--empirenews.page--]结论:由于我国自身研发实力所限,并不能充分获取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因此,加强我国的自主研发,提高我国与跨国公司对话以及对国外高新技术的消化能力也必将成为我国高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章

  • 中国对外劳务输出问题之浅析
  • J i n g J i Y a n J i u ☆经济研究☆ 中国对外劳务输出问题之浅析 张 宏,钟 颖 (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南京211816) 摘要: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步伐 ...查看


  • 固体废弃物越境转移的危害与对策探讨
  • 摘 要:发达国家将固体废物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是值得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固体废物的越境转移危害严重,它是一个最难处置.最具综合性.又是最晚得到重视.最贴近我们的环境问题.作为发达国家进行固体废物转移大国的中国,迫切需要采取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健 ...查看


  •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问题研究
  •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问题研究 赵雪燕 [摘要]: 对外直接投资是区分于对外间接投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规模化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的一种对外投资形式.它以控制国外企业所有权为目的,主要采取独资.合资.合作以及收购或兼并国外企业等形式进行直接 ...查看


  • 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
  • 目录 中文摘要 ........................................................................................................... (1) ...查看


  • 10论文选题2
  • 管理系2010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参考题 目 一.学年论文工作说明: 为提高论文质量,管理系实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同一导师指导的方式.总结以往导师分配中的弊端,本届毕业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采取随机抽取的原则(班长进行抽签) ...查看


  • 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新阶段和新模式
  • [摘要]随着我国要素禀赋逐步升级,开放型经济正处于由劳动输出阶段向资本输出阶段过渡,而发展模式仍未真正转变.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遭遇的种种困局,症结在于其发展基础与发展动力.发展模式的不匹配.因而,开敢型经济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调结构的问 ...查看


  • 我国知识产权案件中特点.原因及对策
  •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 ...查看


  • "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 文/郭朝先?邓雪莹?皮思明 国际产能合作是指两个存在意愿和需要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产能供求跨国或者跨地区配置的联合行动.产能合作可有两个渠道进行:既可以通过产品输出方式进行产能位移,也可以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进行产能位移.可见,我国提出的产能 ...查看


  • 会计电算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会计电算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商业信息的变幻莫测,跨国公司,外国企业的不断发展都需要电子商务的速度不断地提高.会计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言而喻,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更是牵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