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各省各市县的历史得名由来之贵州省

贵州省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东部,以贵山得名,简称贵,省会贵阳市。因辖地古称黔中,又简称黔。战国时为楚国黔中地及且兰、夜郎等地。秦属夜郎与象、黔中等郡地。汉属荆、益二州。唐属黔中道,部分属剑南道。宋初开宝年间土著领矩州归顺朝廷,因土语曰“矩”为“贵”,始有贵州之名;后属夔州路。元分属云南、四川、湖广三行省。明永乐时置贵州布政使司。清为贵州省。

贵州省辖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15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54个县、11个自治县、1个特区。

【贵阳市】

唐置矩州,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改贵州。以治于贵山(今关刀岩)之阳得名。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置新贵县,清并入贵筑县,为贵阳府治。1913年改为贵阳县。1941年改设贵阳市。

【乌当区】1958年改贵筑县为乌当区。“乌当”,苗语意“下方有水塘之地”。

【南明区】1955年设南明区,以南明河贯穿辖境得名。

【云岩区】1955年设云岩区,以云岩村得名。

【花溪区】1958年设花溪区。布依族语“花仡佬”,意为“蜿蜒曲折的河流”。

【白云区】1930年设白云镇,以白云寺得名。1941年改白云区。

【观山湖区】2012年由乌当区与清镇市析设区。以观山湖得名。

【清镇市】明置威清、镇西二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置清镇县。取二卫各一字得名。1992年改设清镇市。

【开阳县】明崇祯四年(1631年)置开州。1913年改开县,1914年因与四川开县同名改紫江县,1930年改开阳县。据《开阳县志》,县名来自“开阳书院”。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邑人吕柱石重建开阳书院,知州胡璧有释曰:“开阳者,意欲开阳明之学也。”

【息烽县】明置息烽守御千户所,1914年移贵筑县治于息烽,改置息烽县。

【修文县】明置修文守御千户所,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置修文县。以王阳明在此传播文化而得名。

【六盘水市】

1966年设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特区。1978年撤六盘水地区设地级六盘水市,取三特区首字得名。

【钟山区】1987年改水城特区为钟山区,以市区上钟山、下钟山得名。

【水城县】清置水城厅,以春夏时水拱城垣得名。1913年改县。1966年析置水城特区。1970年水城县并入水城特区。1987年复改水城县。

【盘 县】唐置盘州,元置普安路,明置普安卫,后改普安州。清升直隶州,后改直隶厅,宣统元年(1909年)置盘州厅,以盘江得名。《读史方舆纪要》:“盘江,在贵州境者为北盘江,出四川乌撒府西北百五十里。东南流至乌撒南九十五里谓之可度河,又东南为七星关河,折而南经云南沾益州界入贵州境,经安南卫东,又南经永宁州西境,普安州东境,盘回曲折于山箐间,阴翳蒙密,夏秋多瘴,流经慕悦长官司东南,而南盘江流合焉,又东南入广西泗城州境而谓之左江。”1913年改盘县。

【六枝特区】清置郎岱厅,1913年改郎岱县,1960年改六枝市,以境内六枝(少数民族社会组织)而得名。1962年改县,1966年析置六枝特区。

【遵义市】

古夜郎国地,汉武帝平西南夷置牂牁郡。唐置播州,贞观十六年(642年)置遵义县,北宋大观中置遵义军,旋废,南宋开禧末升军,旋又废。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杨应龙叛乱后改土归流,改播州宣慰使司为遵义府与平越府。《郡县释名》:“遵义者,遵王之义也”,“当播平,诏改二府,黄太史辉曰:‘義与越俱带戈,兵戈犹未息乎!’已而播州有吴洪之乱,蜀有永宁之讧,黔有路苗、山苗之征。人谓黄太史言不诬云。”清为遵义府治。1913年改遵义县,1950年析置遵义市,1997年撤遵义地区升地级市。

【汇川区】2003年由红花岗区与遵义县析设汇川区。以驻地汇川坝得名。

【红花岗区】1997年改原县级遵义市为红花岗区。以红花岗得名。

【播州区】唐贞观十三年(639年)置播州,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置播州安抚司,元为播州宣慰司,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平杨应龙之乱,诏改播州宣慰司为遵义府。1913年改遵义县,2016年改播州区。

【赤水市】北宋置仁怀县;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赤水厅,以赤水河得名。1913年改县,1990年设市。

【仁怀市】西晋置安乐县,北周改合江县,唐置乐源县,北宋改仁怀县。以仁水得名,取“仁水怀来”之义。元废,明复置。1995年改市。

【桐梓县】汉夜郎县地,隋并入牂牁县,唐贞观时复置夜郎县,北宋废。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杨应龙置桐梓县。以旧桐梓驿得名。

【绥阳县】隋大业七年(611年)置绥阳县。以绥阳山得名。元废,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州后复置。

【正安县】唐贞观十六年(642年)置珍州,以隆珍山得名。元末明玉珍据此,避讳改真州。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置真安州,取义“真州安宁”。清雍正时避世宗胤禛讳改正安州。1913年改正安县。

【凤冈县】元初置龙泉坪长官司,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改龙泉县。1914年因同名改凤泉县,1930年改凤冈县,以凤凰山得名。

【湄潭县】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播州之乱后置湄潭县。以湄潭得名。郭子章《湄潭有感》:“湄潭潭畔水如眉,九曲纵横似武夷。”

【余庆县】元末置余庆州,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余庆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余庆县。因水为名。

【习水县】1915年析仁怀县置鳛水县,以鳛水得名。1959年简改为习水县。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941年析正安县置道真县,以东汉名儒尹珍(字道真)得名,纪念先贤开南域文化之功。1986年改建自治县。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隋开皇十九年(599年)置务川县,元至元年间因婺星陨石降于此,改婺川县。1959年复简改为务川县。1986年改自治县。

【安顺市】

汉为夜郎国,并置夜郎县。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置安顺州,万历三十年(1602年)升为安顺军民府。取“安宁平顺”之义。1913年改安顺县,1958年析设安顺市,1990年安顺县并入,2000年撤安顺地区升地级市。

【西秀区】2000年设地级安顺市,原县级安顺市改西秀区。以西秀山得名。

【平坝区】明洪武中置平坝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5年)改为安平县。1914年因与直隶安平县同名改平坝县。《郡县释名》:“城东南有上坝,西南有下坝。二坝即平,故云平坝。”2014年改平坝区。

【普定县】元置普定县。《郡县释名》:“取普里底定之义也。”普里为部落名。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元置镇宁州。据《郡县释名》:“镇定宁谧之义也。”1913年改为镇宁县,1963年改自治县。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汉置夜郎县,元置永宁州。1913年改县,1914年因与河南永宁县同名改关岭县,以关索岭得名。《徐霞客游记》:“索为关公子,随蜀相诸葛南征,开辟蛮道至此。”另据《黔志》:关索岭“上设重关,挂索以引行人,故名关索。”1981年改自治县。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归化厅。1913年改归化县,1914年因与福建归化县同名改紫云县。以紫云源得名。1966年改自治县。

【毕节市】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置毕节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置毕节县。“毕节”为彝语“比跻”音转,意为老虎,因彝族古代以虎为图腾而得名。1993年设市。2011年撤毕节地区升地级市。

【七星关区】2011年改原县级毕节市为七星关区。以古七星关得名。七峰巍峨,绵延挺拔,蜿蜒如七星北斗,七星关因此得名。

【大方县】明筑大方城,清置大定府,后改州。1913年改大定县,1958年改大方县,以县治大方城得名。

【黔西县】元置水西等处长官司,明建水西城,清康熙四年置黔西府,二十二年(1683年)改州。1913年置黔西县。以古为黔州西境而得名。

【金沙县】1941年由黔西县析置。取境内金宝屯、沙溪坝首字得名。

【织金县】明洪武年间筑织金城。清置平远府,康熙二十二年(1681年)改州。1913年改平远县,1914年因同名改织金县。以织金河得名。

【纳雍县】1941年析大定县置纳雍县。以境内纳雍河得名。

赫章县明初置黑章递运所,清称赫章。1913年置威宁县。1942年析威宁县赫章等四区置赫章县,以赫章区为名。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元置乌撒路,明为乌撒卫。清康熙三年平水西、乌撒,翌年(1665年)改威宁府,取“威镇安宁”之义。1913年改威宁县,1955年建自治县。

【铜仁市】

元置铜人大小江长官司。相传有渔人于河中得铜佛三尊,故名“铜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置铜仁县,为铜仁府治。1987年设铜仁市,2011年撤铜仁地区及万山特区设地级铜仁市。

【碧江区】2011年设地级铜仁市,原县级铜仁市改置碧江区。

【万山区】古称大万山。1913年析铜仁县置省溪县,1941年改设万山乡,1966年置万山特区。2011年改万山区。

【江口县】唐置辰水县,明改铜仁县。1913年设江口县。以省水、提水两河(今闵孝河、太平河)汇流于此得名。

【石阡县】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石阡府,以石阡河得名。1913年改县。

【思南县】唐贞观四年(630年)置思州,元置思南军民安抚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改思南府。1913年改设思南县。以地居思邛水之南得名。

【德江县】隋置挟阳县,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改安化县。1914年因与湖南安化县同名改德江县。以德江(即乌江)得名。

【玉屏侗族自治县】元置平溪军民长官司,明改为卫,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玉屏县。以潕阳河水清似玉、隔河山峰耸立如屏得名。1984年建自治县。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唐思邛县地,元置思邛江长官司,明弘治七年(1494年)改印江县。

《郡县释名》:“思印江在县治十里,源出朗溪,北流入德江,即古思邛水。俗讹‘邛’为‘印’,县以是名。”1986年改自治县。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唐置洪杜、城乐、务川三县。元置沿河长官司,以处乌江沿岸得名。1913年改沿河县,1986年改自治县。

【松桃苗族自治县】清置松桃厅。清《黔南识略》:“雍正八年(1730年)……建城于松桃山下,……此松桃所由名也。”1913年改县,1956年改自治县。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秦汉时属象郡、夜郎、戕牁郡,唐宋属黔中道、剑南道及自杞国、罗甸国等,元明以后设土司制度,清初“改土归流”属高州南笼府。1982年建自治州。以地处贵州省西南得名。

兴义市唐置附唐县,后废,清嘉庆三年(1798年)置兴义县。取“大兴仁义”之意。1987年改兴义市。

【兴仁县】明置新城守御千户所,1912年析普安县兴仁等四里置新城县。1914年因与直隶新城县同名改兴仁县,以兴仁里得名。

【普安县】元置普安路,明为普安州,清置普安县。因普安部得名。

【晴隆县】明置安南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安南县。1941年改晴隆县。以晴隆山得名。

【贞丰县】清嘉庆二年(1797年)置贞丰州,寓“人贞地丰”之意。1913年改贞丰县,1965年改自治县,1981年复改贞丰县。

【望谟县】1940年置双江县,后因与云南双江县同名而改望谟县,以驻地王母镇谐音而得名。1965年改自治县,1981年复改县。

【册亨县】布依语原名“郎卧”,意为山坡。1913年置册亨县,1966年改册亨布依族自治县,1981年复改县。

【安龙县】宋置安隆洞。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安笼守御千户所,清改南笼府,雍正时改兴义府。1913年置南笼县,1931年改安龙县,1965年改设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1年复改安龙县。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秦隶黔中郡、象郡,汉属牂牁、武陵两郡,唐属黔中道。元置镇远府及古州、八方等长官司,明、清为黎平、镇远等府地。1956年建自治州。以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而得名。

【凯里市】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置清平长官司,弘治八年(1495年)改清平县,1914年因与山东清平县同名改炉山县,1958年改凯里县,1983年改设市。以驻地凯里镇得名。凯里,苗语意为“开田”。

【黄平县】南宋筑黄平城,元置黄平府,明万历时改黄平州。据《郡县释名》:“贵州山箐插天,独黄平田壤平夷,颇似江南,故称黄平。”1913年改设黄平县。

【施秉县】元置施秉前江等处长官司,明正统九年(1444年)改置施秉县。《郡县释名》:“城北有巴施山,……西南有秉溪,……合山水为名也。”

【三穗县】元置邛水县,明改置邛水长官司,清设邛水县丞。1913年复置邛水县,1926年改灵山县,1931年改三穗县。据《贵州省志》,相传县城附近稻田中有一株水稻并出三穗,故名。

【镇远县】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置镇远州,元置镇远府,明弘治十一年(1498)改蛮夷长官司为镇远县,清宣统初并县入府,1913年废府为县。以镇阳江(一名镇南江)得名。或谓取“镇抚边远”之义。

【岑巩县】元置思州宣慰使司,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改思州府。1913年置思县,1930年改岑巩县,以境内岑巩山得名。

【天柱县】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天柱守御千户所,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县。据《镇远府志》:“天柱县北十五里有一山,上有石如柱,此天柱所由名也。”

【锦屏县】明为铜鼓卫,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锦屏县。以锦屏山为名。

【剑河县】清置清江厅,1913年改清江县,1914年因与江西清江县同名改剑河县。以清水江又名剑河得名。或谓剑河系苗语“雄俄”音转。

【台江县】明为台拱寨,清置台拱厅,1913年改台拱县。1942年划丹江县部分地并入,改台江县。取台拱、丹江两县各一字得名。

【黎平县】元置上黎坪军民长官司,明永乐十年(1412年)置黎平府,清置开泰县,为黎平府治。1913年废府改黎平县。

【榕江县】清置古州厅,1913年改榕江县。以都柳江古称榕江得名。江岸多榕树,因名榕江。

【从江县】1941年析永从、下江两县置从江县。取两县尾字得名。

【雷山县】1944年析丹寨、台江两县设雷山设治局,1949年改县,以雷公山得名。1954年改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县,1956年复改县。

【麻江县】元置仡佬寨长官司,明洪武中改麻哈长官司,弘治中改州,1913年改麻哈县,以清水江支流麻哈江得名。1930年置麻江县。

【丹寨县】1913年置八寨县,1941年丹江县西部划入后改丹寨县。取丹江、八寨两县各一字得名。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秦属象郡,汉属牂牁郡,唐置庄州、应州,宋隶南宁州,元分属八番军民安抚司等,明为都匀卫,清为都匀府等地。1956年建自治州。以位于贵州省南部而得名。

【都匀市】元置都云县,以都云洞得名。明平羌将军何福镇压苗民起义后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奏请朝廷,以“云之为物变化不一”为由,改都云为都匀,置都匀府。清置都匀县。1958年改都匀市。

【福泉市】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杨应龙之乱后分播州置平越军民府,清设平越州,1913年改县,1953年改福泉县,以福泉山得名。1996年改设福泉市。

【荔波县】宋置羁縻荔波州,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置荔波县。《郡县释名》:“荔江源出柳州界,经修仁县流入漓江,荔波、荔浦皆以荔水名。”又据《今县释名》:“有荔泉在城北,旧说县以泉名。柯夫子曰,土人谓老人曰波,荔波盖亦因荔姓老人得名。”

【贵定县】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贵州巡抚郭子章平定苗民起义后析置贵定县。据其所著《郡县释名》:“取贵州底定之义也。”

【瓮安县】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定播州之乱后置瓮安县。据《郡县释名》:“明洪武八年(1375年)置(重安)长官司,司有重安江,播又有瓮水司,合重安、瓮水二司而邑之名曰瓮安。”

【独山县】明置独山州。以独山得名。据《郡县释名》:“州南二十里有独山。志云,四际平旷,孤峰屹立是也。”1913年改独山县。

【平塘县】1942年合平舟、大塘两县置平塘县。以两县各取一字得名。

【罗甸县】清置罗斛厅,1913年改罗斛县,以罗斛汛得名。1930年改罗甸县,1954年改布依族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县,1956年复改县。

【长顺县】明置广顺州,清分置长寨厅,1913年改为长寨县与广顺县,1942年合两县置长顺县,以两县各取一字得名。

【龙里县】元置龙里长官司,明初设龙里卫,清改龙里县。以龙架山得名。

【惠水县】明、清为定番州,1913年改县,1941年改惠水县,以涟江支流惠水得名。1952年改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县,1956年复改县。

【三都水族自治县】清设三脚屯与都江厅,1914年分别改三合县与都江县,1941年合两县置三都县,取两县首字命名。1957年建自治县。

贵州省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东部,以贵山得名,简称贵,省会贵阳市。因辖地古称黔中,又简称黔。战国时为楚国黔中地及且兰、夜郎等地。秦属夜郎与象、黔中等郡地。汉属荆、益二州。唐属黔中道,部分属剑南道。宋初开宝年间土著领矩州归顺朝廷,因土语曰“矩”为“贵”,始有贵州之名;后属夔州路。元分属云南、四川、湖广三行省。明永乐时置贵州布政使司。清为贵州省。

贵州省辖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15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54个县、11个自治县、1个特区。

【贵阳市】

唐置矩州,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改贵州。以治于贵山(今关刀岩)之阳得名。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置新贵县,清并入贵筑县,为贵阳府治。1913年改为贵阳县。1941年改设贵阳市。

【乌当区】1958年改贵筑县为乌当区。“乌当”,苗语意“下方有水塘之地”。

【南明区】1955年设南明区,以南明河贯穿辖境得名。

【云岩区】1955年设云岩区,以云岩村得名。

【花溪区】1958年设花溪区。布依族语“花仡佬”,意为“蜿蜒曲折的河流”。

【白云区】1930年设白云镇,以白云寺得名。1941年改白云区。

【观山湖区】2012年由乌当区与清镇市析设区。以观山湖得名。

【清镇市】明置威清、镇西二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置清镇县。取二卫各一字得名。1992年改设清镇市。

【开阳县】明崇祯四年(1631年)置开州。1913年改开县,1914年因与四川开县同名改紫江县,1930年改开阳县。据《开阳县志》,县名来自“开阳书院”。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邑人吕柱石重建开阳书院,知州胡璧有释曰:“开阳者,意欲开阳明之学也。”

【息烽县】明置息烽守御千户所,1914年移贵筑县治于息烽,改置息烽县。

【修文县】明置修文守御千户所,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置修文县。以王阳明在此传播文化而得名。

【六盘水市】

1966年设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特区。1978年撤六盘水地区设地级六盘水市,取三特区首字得名。

【钟山区】1987年改水城特区为钟山区,以市区上钟山、下钟山得名。

【水城县】清置水城厅,以春夏时水拱城垣得名。1913年改县。1966年析置水城特区。1970年水城县并入水城特区。1987年复改水城县。

【盘 县】唐置盘州,元置普安路,明置普安卫,后改普安州。清升直隶州,后改直隶厅,宣统元年(1909年)置盘州厅,以盘江得名。《读史方舆纪要》:“盘江,在贵州境者为北盘江,出四川乌撒府西北百五十里。东南流至乌撒南九十五里谓之可度河,又东南为七星关河,折而南经云南沾益州界入贵州境,经安南卫东,又南经永宁州西境,普安州东境,盘回曲折于山箐间,阴翳蒙密,夏秋多瘴,流经慕悦长官司东南,而南盘江流合焉,又东南入广西泗城州境而谓之左江。”1913年改盘县。

【六枝特区】清置郎岱厅,1913年改郎岱县,1960年改六枝市,以境内六枝(少数民族社会组织)而得名。1962年改县,1966年析置六枝特区。

【遵义市】

古夜郎国地,汉武帝平西南夷置牂牁郡。唐置播州,贞观十六年(642年)置遵义县,北宋大观中置遵义军,旋废,南宋开禧末升军,旋又废。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杨应龙叛乱后改土归流,改播州宣慰使司为遵义府与平越府。《郡县释名》:“遵义者,遵王之义也”,“当播平,诏改二府,黄太史辉曰:‘義与越俱带戈,兵戈犹未息乎!’已而播州有吴洪之乱,蜀有永宁之讧,黔有路苗、山苗之征。人谓黄太史言不诬云。”清为遵义府治。1913年改遵义县,1950年析置遵义市,1997年撤遵义地区升地级市。

【汇川区】2003年由红花岗区与遵义县析设汇川区。以驻地汇川坝得名。

【红花岗区】1997年改原县级遵义市为红花岗区。以红花岗得名。

【播州区】唐贞观十三年(639年)置播州,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置播州安抚司,元为播州宣慰司,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平杨应龙之乱,诏改播州宣慰司为遵义府。1913年改遵义县,2016年改播州区。

【赤水市】北宋置仁怀县;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赤水厅,以赤水河得名。1913年改县,1990年设市。

【仁怀市】西晋置安乐县,北周改合江县,唐置乐源县,北宋改仁怀县。以仁水得名,取“仁水怀来”之义。元废,明复置。1995年改市。

【桐梓县】汉夜郎县地,隋并入牂牁县,唐贞观时复置夜郎县,北宋废。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杨应龙置桐梓县。以旧桐梓驿得名。

【绥阳县】隋大业七年(611年)置绥阳县。以绥阳山得名。元废,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州后复置。

【正安县】唐贞观十六年(642年)置珍州,以隆珍山得名。元末明玉珍据此,避讳改真州。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置真安州,取义“真州安宁”。清雍正时避世宗胤禛讳改正安州。1913年改正安县。

【凤冈县】元初置龙泉坪长官司,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改龙泉县。1914年因同名改凤泉县,1930年改凤冈县,以凤凰山得名。

【湄潭县】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播州之乱后置湄潭县。以湄潭得名。郭子章《湄潭有感》:“湄潭潭畔水如眉,九曲纵横似武夷。”

【余庆县】元末置余庆州,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余庆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余庆县。因水为名。

【习水县】1915年析仁怀县置鳛水县,以鳛水得名。1959年简改为习水县。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941年析正安县置道真县,以东汉名儒尹珍(字道真)得名,纪念先贤开南域文化之功。1986年改建自治县。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隋开皇十九年(599年)置务川县,元至元年间因婺星陨石降于此,改婺川县。1959年复简改为务川县。1986年改自治县。

【安顺市】

汉为夜郎国,并置夜郎县。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置安顺州,万历三十年(1602年)升为安顺军民府。取“安宁平顺”之义。1913年改安顺县,1958年析设安顺市,1990年安顺县并入,2000年撤安顺地区升地级市。

【西秀区】2000年设地级安顺市,原县级安顺市改西秀区。以西秀山得名。

【平坝区】明洪武中置平坝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5年)改为安平县。1914年因与直隶安平县同名改平坝县。《郡县释名》:“城东南有上坝,西南有下坝。二坝即平,故云平坝。”2014年改平坝区。

【普定县】元置普定县。《郡县释名》:“取普里底定之义也。”普里为部落名。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元置镇宁州。据《郡县释名》:“镇定宁谧之义也。”1913年改为镇宁县,1963年改自治县。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汉置夜郎县,元置永宁州。1913年改县,1914年因与河南永宁县同名改关岭县,以关索岭得名。《徐霞客游记》:“索为关公子,随蜀相诸葛南征,开辟蛮道至此。”另据《黔志》:关索岭“上设重关,挂索以引行人,故名关索。”1981年改自治县。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归化厅。1913年改归化县,1914年因与福建归化县同名改紫云县。以紫云源得名。1966年改自治县。

【毕节市】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置毕节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置毕节县。“毕节”为彝语“比跻”音转,意为老虎,因彝族古代以虎为图腾而得名。1993年设市。2011年撤毕节地区升地级市。

【七星关区】2011年改原县级毕节市为七星关区。以古七星关得名。七峰巍峨,绵延挺拔,蜿蜒如七星北斗,七星关因此得名。

【大方县】明筑大方城,清置大定府,后改州。1913年改大定县,1958年改大方县,以县治大方城得名。

【黔西县】元置水西等处长官司,明建水西城,清康熙四年置黔西府,二十二年(1683年)改州。1913年置黔西县。以古为黔州西境而得名。

【金沙县】1941年由黔西县析置。取境内金宝屯、沙溪坝首字得名。

【织金县】明洪武年间筑织金城。清置平远府,康熙二十二年(1681年)改州。1913年改平远县,1914年因同名改织金县。以织金河得名。

【纳雍县】1941年析大定县置纳雍县。以境内纳雍河得名。

赫章县明初置黑章递运所,清称赫章。1913年置威宁县。1942年析威宁县赫章等四区置赫章县,以赫章区为名。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元置乌撒路,明为乌撒卫。清康熙三年平水西、乌撒,翌年(1665年)改威宁府,取“威镇安宁”之义。1913年改威宁县,1955年建自治县。

【铜仁市】

元置铜人大小江长官司。相传有渔人于河中得铜佛三尊,故名“铜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置铜仁县,为铜仁府治。1987年设铜仁市,2011年撤铜仁地区及万山特区设地级铜仁市。

【碧江区】2011年设地级铜仁市,原县级铜仁市改置碧江区。

【万山区】古称大万山。1913年析铜仁县置省溪县,1941年改设万山乡,1966年置万山特区。2011年改万山区。

【江口县】唐置辰水县,明改铜仁县。1913年设江口县。以省水、提水两河(今闵孝河、太平河)汇流于此得名。

【石阡县】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石阡府,以石阡河得名。1913年改县。

【思南县】唐贞观四年(630年)置思州,元置思南军民安抚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改思南府。1913年改设思南县。以地居思邛水之南得名。

【德江县】隋置挟阳县,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改安化县。1914年因与湖南安化县同名改德江县。以德江(即乌江)得名。

【玉屏侗族自治县】元置平溪军民长官司,明改为卫,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玉屏县。以潕阳河水清似玉、隔河山峰耸立如屏得名。1984年建自治县。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唐思邛县地,元置思邛江长官司,明弘治七年(1494年)改印江县。

《郡县释名》:“思印江在县治十里,源出朗溪,北流入德江,即古思邛水。俗讹‘邛’为‘印’,县以是名。”1986年改自治县。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唐置洪杜、城乐、务川三县。元置沿河长官司,以处乌江沿岸得名。1913年改沿河县,1986年改自治县。

【松桃苗族自治县】清置松桃厅。清《黔南识略》:“雍正八年(1730年)……建城于松桃山下,……此松桃所由名也。”1913年改县,1956年改自治县。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秦汉时属象郡、夜郎、戕牁郡,唐宋属黔中道、剑南道及自杞国、罗甸国等,元明以后设土司制度,清初“改土归流”属高州南笼府。1982年建自治州。以地处贵州省西南得名。

兴义市唐置附唐县,后废,清嘉庆三年(1798年)置兴义县。取“大兴仁义”之意。1987年改兴义市。

【兴仁县】明置新城守御千户所,1912年析普安县兴仁等四里置新城县。1914年因与直隶新城县同名改兴仁县,以兴仁里得名。

【普安县】元置普安路,明为普安州,清置普安县。因普安部得名。

【晴隆县】明置安南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安南县。1941年改晴隆县。以晴隆山得名。

【贞丰县】清嘉庆二年(1797年)置贞丰州,寓“人贞地丰”之意。1913年改贞丰县,1965年改自治县,1981年复改贞丰县。

【望谟县】1940年置双江县,后因与云南双江县同名而改望谟县,以驻地王母镇谐音而得名。1965年改自治县,1981年复改县。

【册亨县】布依语原名“郎卧”,意为山坡。1913年置册亨县,1966年改册亨布依族自治县,1981年复改县。

【安龙县】宋置安隆洞。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安笼守御千户所,清改南笼府,雍正时改兴义府。1913年置南笼县,1931年改安龙县,1965年改设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1年复改安龙县。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秦隶黔中郡、象郡,汉属牂牁、武陵两郡,唐属黔中道。元置镇远府及古州、八方等长官司,明、清为黎平、镇远等府地。1956年建自治州。以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而得名。

【凯里市】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置清平长官司,弘治八年(1495年)改清平县,1914年因与山东清平县同名改炉山县,1958年改凯里县,1983年改设市。以驻地凯里镇得名。凯里,苗语意为“开田”。

【黄平县】南宋筑黄平城,元置黄平府,明万历时改黄平州。据《郡县释名》:“贵州山箐插天,独黄平田壤平夷,颇似江南,故称黄平。”1913年改设黄平县。

【施秉县】元置施秉前江等处长官司,明正统九年(1444年)改置施秉县。《郡县释名》:“城北有巴施山,……西南有秉溪,……合山水为名也。”

【三穗县】元置邛水县,明改置邛水长官司,清设邛水县丞。1913年复置邛水县,1926年改灵山县,1931年改三穗县。据《贵州省志》,相传县城附近稻田中有一株水稻并出三穗,故名。

【镇远县】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置镇远州,元置镇远府,明弘治十一年(1498)改蛮夷长官司为镇远县,清宣统初并县入府,1913年废府为县。以镇阳江(一名镇南江)得名。或谓取“镇抚边远”之义。

【岑巩县】元置思州宣慰使司,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改思州府。1913年置思县,1930年改岑巩县,以境内岑巩山得名。

【天柱县】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天柱守御千户所,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县。据《镇远府志》:“天柱县北十五里有一山,上有石如柱,此天柱所由名也。”

【锦屏县】明为铜鼓卫,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锦屏县。以锦屏山为名。

【剑河县】清置清江厅,1913年改清江县,1914年因与江西清江县同名改剑河县。以清水江又名剑河得名。或谓剑河系苗语“雄俄”音转。

【台江县】明为台拱寨,清置台拱厅,1913年改台拱县。1942年划丹江县部分地并入,改台江县。取台拱、丹江两县各一字得名。

【黎平县】元置上黎坪军民长官司,明永乐十年(1412年)置黎平府,清置开泰县,为黎平府治。1913年废府改黎平县。

【榕江县】清置古州厅,1913年改榕江县。以都柳江古称榕江得名。江岸多榕树,因名榕江。

【从江县】1941年析永从、下江两县置从江县。取两县尾字得名。

【雷山县】1944年析丹寨、台江两县设雷山设治局,1949年改县,以雷公山得名。1954年改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县,1956年复改县。

【麻江县】元置仡佬寨长官司,明洪武中改麻哈长官司,弘治中改州,1913年改麻哈县,以清水江支流麻哈江得名。1930年置麻江县。

【丹寨县】1913年置八寨县,1941年丹江县西部划入后改丹寨县。取丹江、八寨两县各一字得名。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秦属象郡,汉属牂牁郡,唐置庄州、应州,宋隶南宁州,元分属八番军民安抚司等,明为都匀卫,清为都匀府等地。1956年建自治州。以位于贵州省南部而得名。

【都匀市】元置都云县,以都云洞得名。明平羌将军何福镇压苗民起义后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奏请朝廷,以“云之为物变化不一”为由,改都云为都匀,置都匀府。清置都匀县。1958年改都匀市。

【福泉市】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杨应龙之乱后分播州置平越军民府,清设平越州,1913年改县,1953年改福泉县,以福泉山得名。1996年改设福泉市。

【荔波县】宋置羁縻荔波州,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置荔波县。《郡县释名》:“荔江源出柳州界,经修仁县流入漓江,荔波、荔浦皆以荔水名。”又据《今县释名》:“有荔泉在城北,旧说县以泉名。柯夫子曰,土人谓老人曰波,荔波盖亦因荔姓老人得名。”

【贵定县】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贵州巡抚郭子章平定苗民起义后析置贵定县。据其所著《郡县释名》:“取贵州底定之义也。”

【瓮安县】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定播州之乱后置瓮安县。据《郡县释名》:“明洪武八年(1375年)置(重安)长官司,司有重安江,播又有瓮水司,合重安、瓮水二司而邑之名曰瓮安。”

【独山县】明置独山州。以独山得名。据《郡县释名》:“州南二十里有独山。志云,四际平旷,孤峰屹立是也。”1913年改独山县。

【平塘县】1942年合平舟、大塘两县置平塘县。以两县各取一字得名。

【罗甸县】清置罗斛厅,1913年改罗斛县,以罗斛汛得名。1930年改罗甸县,1954年改布依族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县,1956年复改县。

【长顺县】明置广顺州,清分置长寨厅,1913年改为长寨县与广顺县,1942年合两县置长顺县,以两县各取一字得名。

【龙里县】元置龙里长官司,明初设龙里卫,清改龙里县。以龙架山得名。

【惠水县】明、清为定番州,1913年改县,1941年改惠水县,以涟江支流惠水得名。1952年改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县,1956年复改县。

【三都水族自治县】清设三脚屯与都江厅,1914年分别改三合县与都江县,1941年合两县置三都县,取两县首字命名。1957年建自治县。


相关文章

  • 全国各省地名由来
  • 中国各省区名字的由来 我们的伟大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总共34个省级行政区.你们知道这些省区的名字是怎么产生的吗?看看下面的内容吧,你会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 ...查看


  • 中国各省区的名字的由来
  • 中国各省区的名字的由来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得名.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得名.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得名.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 河北:以 ...查看


  • 各省名称由来
  • 以在太行山之东得名.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 山西 以在太行山之西得名.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 河南 以在黄河之南得名.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 河北 以在黄河之北得名.明设北平省:后 ...查看


  • 中国各省区简称以及由来
  • 中国各省区简称以及由来 中国各省区简称由来各省简称怎么来的大致上分几种:1.古国或九州名:山西省,春秋时属晋地,故简称晋.2.取全称中一字.像北京(京),天津(津).3.地理因素.像湖南(湘),就是因为湘江:江西(赣),赣江贯穿全境. ★北 ...查看


  • 全国各省名称由来
  • 全国各省名称由来: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 ...查看


  • 中国各省的由来
  •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1.京:战国时期称蓟,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京城.辽国称燕京.金国改称京都.元朝称大都.明朝朱元璋改称北平,永乐帝朱棣改北平为北京.简称京. 2.天津:明朝,燕王为争夺皇帝位,在这里发兵渡河南下,打败他的侄子明惠帝而篡 ...查看


  • 全国各省的简称及各省名字来由
  • 全国各省的简称及各省名字来由中国分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24个省,简称如下:直辖市:北京[京]天津[津]上海[沪]重庆[渝]自治区:宁夏[宁]西藏[藏]广西[桂]新疆[新]内蒙古特别行政区:香港[港]澳门[澳]省份:黑龙江 ...查看


  • 告诉孩子 中国各省名字的由来,涨知识,太全了
  • 告诉孩子中国各省名字的由来,涨知识,太全了 1 北京: 战国时期称蓟,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京城.辽国称燕京.金国改称京都.元朝称大都.明朝朱元璋改称北平,永乐帝朱棣改北平为北京.简称京. 2 天津: 明朝,燕王为争夺皇帝位,在这里发兵渡 ...查看


  • 各省简称由来
  • 大树无根20级2010-11-14 每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简称,各有由来: 1.京:战国时期称蓟,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京城.辽国称燕京.金国改称 京都.元朝称大都.明朝朱元璋改称北平,永乐帝朱棣改北平为北京.简 称京. 2.天津:明朝,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