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终身教育

谈终身教育:知识社会的趋势与必然 ............................................................................... 1

一、终身教育观的提出 ............................................................................................... 1

二、现代知识社会和终身教育 ................................................................................... 1

三、面向知识社会——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和发展 ............................................... 2

谈终身教育:知识社会的趋势与必然

21世纪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未来社会竞争的焦点仍是知识的竞争。美国管理教育家彼得·德鲁克在其《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指出,知识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将成为社会的主流。他深刻地指出:“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纵观人类历史,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当出现数量到质量的突变时,新的知识会不断产生。人类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变,发挥了关键作用的正是新的知识。在21世纪来临之际,世界范围内已开始了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过渡的发展进程,人们已越来越感到:知识将成为日益增长的生产要素,成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类发展及其生活质量提高的最根本的基础。这一趋势必然导致以培养人为宗旨的教育基点在迈向21世纪时发生战略性的转移,每个人的终身学习将成为知识社会教育的定位点。

一、终身教育观的提出

(一)终身学习的提出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本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并阐述了它对于现代和未来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书中鲜明地指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最新报告进一步倡导和发展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二)终身教育的内涵

不少人引用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话来概括终身教育,“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被广泛认同的是“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对终身教育作出的定义:“终身教育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由此可以看出,终身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教育概念,不如说它是一种生活方式。”

二、现代知识社会和终身教育

自70年代以来,无论是在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在社会传媒方面,有关知识社会的

概念,成为社会舆论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知识社会(Knowledgessociety)最早出现于80年代欧洲联盟诸国的媒体上。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越来越感到“知识老化”、“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这一系列的严峻事实,迫使人们不得不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纳入知识社会教育的核心地位。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堡召开了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特将“成人学习:通向21世纪的钥匙”作为大会的核心议题,并且向世界每一个人推荐“每天一小时”(onehouraday)自觉地用于学习,直至一生。KAQ模式是浙江大学提出的适应为知识社会培养人才的新模式。KAQ模式即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yt)、素质(Quality)三个词的英文缩写。KAQ模式要求学生要有扎实而宽广的基础知识,先进的现代化的专业知识,大跨度复合交叉的知识。能力是学习和应用知识的智力,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表达、动手、组织、创新。素质是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修养的内在品质。素质和能力是计算机无法模拟的。“跨世纪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将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这是教育思想的一大转变,是教育模式的一大突破。

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本质,这种学习不仅单独存在于学校或类似机构中,而且出现在工作、娱乐场所、家庭、社会活动中,即“学习即生活”,生活的学习化已经成为现代知识社会的一种存在状态。人的学习需要的发展水平和满足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尺度之一。

三、面向知识社会——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和发展

适应知识社会的到来,教育思想应有以下几点思考和转变:

(一)终身教育思想与当前“减负高效”思想的接轨

1.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为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我国提出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尽管国人的学习意识日益增强,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也逐步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但思想的转变毕竟要有一个过程和需要一些时间。

据上所述,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处于有利的地位,他就必须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显然,长期以来把教育视作是为工作做好准备的观念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基于这种工作准备观念的教育模式当然也相应地过时了。一个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应该增进知识,掌握技能,他们更应该学会学习。教师和家长应让孩子懂得终身教育的意义,引导孩子向终身学习的方向发展,使孩子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和方法,这将是给孩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2.在“减负高效”的话题下,就终身教育思想的话题来谈谈家庭教育。一个人生存于世上,首先要学会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或者说要学会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和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生存。我们虽然不遗余力地给孩子补充营养,填压知识,然而就象有人形容的那样,我们的孩子象一只只长期在家驯养的鹅,脂肪长了很多,肌肉却萎缩近无,一旦失去了现代的保护包括家庭的依托,就无力起飞去自谋生路。人们曾多次引述这样一个例子:日本孩子和中国孩子一起去野营,当出现又饥又累的情况时,日本孩子设法做饭吃,而中国孩子却只会哭。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我们的孩子脆弱的一面,也更加暴露了我们家庭教育的不足。

(二)终身教育对普通高校提出的新要求

终身教育对普通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首当其冲是要变一次性学校教育思想为终身教育思想,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形成的“一考定终身”的思想已经到了应该且必须改变的时候了。

1.在办学思想上,要认识到高等学校不是教育的终结,也不是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学校改革的方针应从“终结教育”的轨道转向“终身教育”的轨道。现代学校担负着两个课题,其一是促进“人格养成”,即为学会做人打下基础;二是促进“格物致知”,即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打下基础。终身学习要求学习者更多地采取自我负责与自我调节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

2.在教与学的角色转换中,表现在教师更多地成为学习(教学)过程的咨询者和协调者,而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明确“学”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包办”,“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窃”。要把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习具有探究的性质。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通过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表现,保证学习富有成效)思想虽然产生于60年代,但对新时期的全面育人方针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在办学体制上,要重视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建立大学后继续教育基地,构建具有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双重功能的大学教育。德国成人教育理论工作者盖斯勒(K.A.Geissler)曾对成人学习者动因作过调查,发现满足个体需求的成人教育,方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终身教育市场。由于社会生活的关系,特别是个体劳动关系的突变,绝大多数的成人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其最大的动因出自生活的需求,他们参加学习不仅是为了完善自己,很大程度上是为胜任生活关系的变化,为面对劳动市场人才结构调整的挑战,可以创造更多的选择职业的机会和可能性。终身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战略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它是促进高等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三)建构面向终身教育的大师范教育理论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应运而生的终身教育和知识社会展示了人类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植根于“学校教育学”的小师范教育观念必然要在改革和发展中转变并建构走向终身教育和知识社会的大师范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改革的理论模式,是对传统学校教育制度的全面批判和扬弃。“今日师范教育是维护学校教育制度的工作母机,明日师范教育则应当是为终身教育和知识社会创新教育理念、培养新型教师的未来教育的发动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师范教育定位于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系统自我服务的领域。今天,对一步步走向或已经进入知识社会的师范教育而言,局限于传统的学校教育系统内部看待师范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就很不够了。“当人们进入教育终身化、全民化、个性化的知识社会时,师范教育作为以旨在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教育为己任的专业教育,经历过古代教育的教师圣职化,近代教育的师范教育职业化、专业化,将在新的高度回归为把人提升为新人的教育圣业,它既是培养人才的母体,又是社会文明的母体。”

(四)建立并完善终身教育

70—80年代以来,美国的高等校园出现了一种新事物——回归教育热。所谓回归教育即主张人的一生应是学生和就业不断交替,相互结合的过程。从学校毕业的就业人员,工作一段时间后,应定期回到学校进修学习,掌握现代社会所需的新知识与新技术,有的放矢地进修与职业有关的课程,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水平。因为西方企业界对职工的硬性要求便是“好好工作,坚持学习”。这一股回归教育热给教育界本身带来了怎样的思考呢?事实上,在知识技能和价值的陈旧速度日益加快的世界里,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高科技社会对高教育水准人才的必然要求。日本在《21世纪教育模式探索》这一方案中就明确表示:“我们的主要战略是向终身教育过渡,它将使人终生受到教育和丰富自己”。由于以终身教育的思想作为战略决策的基础,发达国家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普遍将学校教育向两头延伸

——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同时,各国也开始注意到随着终身教育制度的确立,各个教育阶段间的联系和衔接是十分重要的。

终身教育是理想,是目标,也是未来学习化社会之必然,建构终身教育体系则是处在知识社会的世界各国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谈终身教育:知识社会的趋势与必然 ............................................................................... 1

一、终身教育观的提出 ............................................................................................... 1

二、现代知识社会和终身教育 ................................................................................... 1

三、面向知识社会——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和发展 ............................................... 2

谈终身教育:知识社会的趋势与必然

21世纪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未来社会竞争的焦点仍是知识的竞争。美国管理教育家彼得·德鲁克在其《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指出,知识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将成为社会的主流。他深刻地指出:“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纵观人类历史,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当出现数量到质量的突变时,新的知识会不断产生。人类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变,发挥了关键作用的正是新的知识。在21世纪来临之际,世界范围内已开始了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过渡的发展进程,人们已越来越感到:知识将成为日益增长的生产要素,成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类发展及其生活质量提高的最根本的基础。这一趋势必然导致以培养人为宗旨的教育基点在迈向21世纪时发生战略性的转移,每个人的终身学习将成为知识社会教育的定位点。

一、终身教育观的提出

(一)终身学习的提出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本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并阐述了它对于现代和未来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书中鲜明地指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最新报告进一步倡导和发展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二)终身教育的内涵

不少人引用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话来概括终身教育,“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被广泛认同的是“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对终身教育作出的定义:“终身教育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由此可以看出,终身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教育概念,不如说它是一种生活方式。”

二、现代知识社会和终身教育

自70年代以来,无论是在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在社会传媒方面,有关知识社会的

概念,成为社会舆论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知识社会(Knowledgessociety)最早出现于80年代欧洲联盟诸国的媒体上。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越来越感到“知识老化”、“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这一系列的严峻事实,迫使人们不得不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纳入知识社会教育的核心地位。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堡召开了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特将“成人学习:通向21世纪的钥匙”作为大会的核心议题,并且向世界每一个人推荐“每天一小时”(onehouraday)自觉地用于学习,直至一生。KAQ模式是浙江大学提出的适应为知识社会培养人才的新模式。KAQ模式即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yt)、素质(Quality)三个词的英文缩写。KAQ模式要求学生要有扎实而宽广的基础知识,先进的现代化的专业知识,大跨度复合交叉的知识。能力是学习和应用知识的智力,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表达、动手、组织、创新。素质是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修养的内在品质。素质和能力是计算机无法模拟的。“跨世纪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将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这是教育思想的一大转变,是教育模式的一大突破。

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本质,这种学习不仅单独存在于学校或类似机构中,而且出现在工作、娱乐场所、家庭、社会活动中,即“学习即生活”,生活的学习化已经成为现代知识社会的一种存在状态。人的学习需要的发展水平和满足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尺度之一。

三、面向知识社会——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和发展

适应知识社会的到来,教育思想应有以下几点思考和转变:

(一)终身教育思想与当前“减负高效”思想的接轨

1.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为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我国提出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尽管国人的学习意识日益增强,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也逐步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但思想的转变毕竟要有一个过程和需要一些时间。

据上所述,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处于有利的地位,他就必须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显然,长期以来把教育视作是为工作做好准备的观念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基于这种工作准备观念的教育模式当然也相应地过时了。一个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应该增进知识,掌握技能,他们更应该学会学习。教师和家长应让孩子懂得终身教育的意义,引导孩子向终身学习的方向发展,使孩子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和方法,这将是给孩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2.在“减负高效”的话题下,就终身教育思想的话题来谈谈家庭教育。一个人生存于世上,首先要学会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或者说要学会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和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生存。我们虽然不遗余力地给孩子补充营养,填压知识,然而就象有人形容的那样,我们的孩子象一只只长期在家驯养的鹅,脂肪长了很多,肌肉却萎缩近无,一旦失去了现代的保护包括家庭的依托,就无力起飞去自谋生路。人们曾多次引述这样一个例子:日本孩子和中国孩子一起去野营,当出现又饥又累的情况时,日本孩子设法做饭吃,而中国孩子却只会哭。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我们的孩子脆弱的一面,也更加暴露了我们家庭教育的不足。

(二)终身教育对普通高校提出的新要求

终身教育对普通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首当其冲是要变一次性学校教育思想为终身教育思想,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形成的“一考定终身”的思想已经到了应该且必须改变的时候了。

1.在办学思想上,要认识到高等学校不是教育的终结,也不是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学校改革的方针应从“终结教育”的轨道转向“终身教育”的轨道。现代学校担负着两个课题,其一是促进“人格养成”,即为学会做人打下基础;二是促进“格物致知”,即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打下基础。终身学习要求学习者更多地采取自我负责与自我调节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

2.在教与学的角色转换中,表现在教师更多地成为学习(教学)过程的咨询者和协调者,而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明确“学”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包办”,“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窃”。要把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习具有探究的性质。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通过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表现,保证学习富有成效)思想虽然产生于60年代,但对新时期的全面育人方针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在办学体制上,要重视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建立大学后继续教育基地,构建具有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双重功能的大学教育。德国成人教育理论工作者盖斯勒(K.A.Geissler)曾对成人学习者动因作过调查,发现满足个体需求的成人教育,方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终身教育市场。由于社会生活的关系,特别是个体劳动关系的突变,绝大多数的成人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其最大的动因出自生活的需求,他们参加学习不仅是为了完善自己,很大程度上是为胜任生活关系的变化,为面对劳动市场人才结构调整的挑战,可以创造更多的选择职业的机会和可能性。终身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战略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它是促进高等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三)建构面向终身教育的大师范教育理论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应运而生的终身教育和知识社会展示了人类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植根于“学校教育学”的小师范教育观念必然要在改革和发展中转变并建构走向终身教育和知识社会的大师范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改革的理论模式,是对传统学校教育制度的全面批判和扬弃。“今日师范教育是维护学校教育制度的工作母机,明日师范教育则应当是为终身教育和知识社会创新教育理念、培养新型教师的未来教育的发动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师范教育定位于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系统自我服务的领域。今天,对一步步走向或已经进入知识社会的师范教育而言,局限于传统的学校教育系统内部看待师范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就很不够了。“当人们进入教育终身化、全民化、个性化的知识社会时,师范教育作为以旨在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教育为己任的专业教育,经历过古代教育的教师圣职化,近代教育的师范教育职业化、专业化,将在新的高度回归为把人提升为新人的教育圣业,它既是培养人才的母体,又是社会文明的母体。”

(四)建立并完善终身教育

70—80年代以来,美国的高等校园出现了一种新事物——回归教育热。所谓回归教育即主张人的一生应是学生和就业不断交替,相互结合的过程。从学校毕业的就业人员,工作一段时间后,应定期回到学校进修学习,掌握现代社会所需的新知识与新技术,有的放矢地进修与职业有关的课程,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水平。因为西方企业界对职工的硬性要求便是“好好工作,坚持学习”。这一股回归教育热给教育界本身带来了怎样的思考呢?事实上,在知识技能和价值的陈旧速度日益加快的世界里,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高科技社会对高教育水准人才的必然要求。日本在《21世纪教育模式探索》这一方案中就明确表示:“我们的主要战略是向终身教育过渡,它将使人终生受到教育和丰富自己”。由于以终身教育的思想作为战略决策的基础,发达国家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普遍将学校教育向两头延伸

——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同时,各国也开始注意到随着终身教育制度的确立,各个教育阶段间的联系和衔接是十分重要的。

终身教育是理想,是目标,也是未来学习化社会之必然,建构终身教育体系则是处在知识社会的世界各国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关文章

  •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教育学毕业论文选题(1084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 ...查看


  • 体育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体育教育毕业论文选题(1449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查看


  • 特殊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选题(1082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查看


  • 二年级英语教材
  • 幼儿/小学教育->小学二年级->二年幼儿/小学教育->小学二年级->二年级英语, 幼儿/小学教育->小学二年级->二年级其他课程级英语, 幼儿幼儿/小学教育->小学二年级->二年级英语, 幼儿 ...查看


  • "终身教育"的几种理解及其启示
  • "终身教育"的几种理解及其启示 "终身教育"自提出至今,已近半个世纪,人们对其进行了不断的思考和讨论.时值世纪之交,终身教育 又成为国内外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我们认为,只有对&q ...查看


  • 构建终身教育机制路径的调研报告
  • 关于构建终身教育机制路径的调研报告 终身教育,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主张为每一个人在需要的时刻以 ...查看


  • 终身教育思想述评
  • 作者:蒋凯 现代远距离教育 1997年01期 一.涵义.产生及其社会背景 终身教育是本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问世以来,它对许多国家的教育政策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要的影响.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终身教育科前科 ...查看


  • 外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 <外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51133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 学分:2学分 学时:36学时 开设学期:第6学期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并认识外国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基本掌握外国教育 ...查看


  • 一日为师,终身教育
  • 摘    要: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长期性与成长性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道路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终身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完善的环境中,基础教育改革更要抓住这一契机,以终身教育的理念建设教师队伍,将终身教育的特点与小学教师专业化的 ...查看


  •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 http://www.kuakao.com/school/138/10735.html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教育综合)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