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经济

新石器时代晚期,广东省北部丘陵地区生活着属于石峡文化的农业部落。

石峡文化主要分布在广东北江、东江上游地区的瑶山、滑石山、青云山、九连山一带,以 1973—1976 年发掘的广东曲江石峡遗址而定名,主要遗址还有曲江坭岭、葡勺山,始兴新村,河源上莞墟,宝安大石寨,龙川坑子里等,碳 14 测定年代约为公元前 3000—前 2000 年。

粤北丘陵地区当时各氏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许多遗址都发现了农业工具和手工业工具,石器主要有?、铲、锛、凿、镞等。石?为长身弓背,两端刃,一宽一窄,最长的石?达 31 厘米,是适于华南红壤地带挖土深翻的农具;扁平石铲均穿孔,分为长梯形或长方形两种。因收获稻谷普遍用薅拔的方法,遗址中大多不见或极少见刀与镰。

在考古发现的地层堆积和不少墓葬里,多次发现栽培稻的遗迹。有一个窖穴中残留着数百粒炭化稻米,颗粒基本保存完整,个别米粒还清晰可见米胚。有的是把稻壳、碎稻秆掺和在砌筑灶坑的泥巴中,也有的房址红烧土中有稻谷遗痕。石峡墓地的几座墓中发现了作为祭奠品放置的稻谷和米粒,出土时多已碳化。上述稻谷遗迹。均经科学鉴定无误,有的稻谷与中国大陆现代栽培稻种属相同,籼稻和粳稻均有,以籼稻数量居多。

石峡部落种植水稻的遗迹,是中国大陆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水稻遗存分布最南面的一处。表明长江流域的华南的远古农业生产主要是稻作农业,既使在丘陵地区也不例外。

岭南地区的手工业经济也是比较发达的,制陶业显示出强烈的地方色彩。陶器多呈灰褐色或灰黄色,以轮制为主,素面最多,器表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镂孔等,其中一些几何印纹陶,属华南如东南沿海地区这种陶器的早期阶段产物。各遗址发现的陶器数量很多,石峡墓地中主要随葬品是各类陶器,有鼎、盘、釜、豆、壶、罐等,其中以子母口的三足盘和盘式鼎更为典型。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石峡文化氏族部落的竹木器制作行业比较发达,虽然没有留下遗物,但是许多墓葬中随葬着成套的木器加工工具,以各种大小型石锛、石凿居多,其中有一种凹口刃面的锛和凿,可以将木头凿出圆槽、圆孔,是相当进步的工具,反映出手工业生产中竹木器制作的专业化。

玉器制作是手工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峡文化晚期的一些大墓中随葬着精美的玉器,包括琮、壁、瑗、环、玦、璜、笄等,一些玉器有明显的良渚文化风格,可能是交换的产物,但多数是当地制作的。

石峡文化与周围地区一些部落有一定的交往,特别是与鄱阳湖以南赣江流域的一些部落关系非常密切。石峡墓葬中出土的有段石锛、陶鬶、盘式鼎等,与江西清江筑卫城遗址下层和修水山背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集中出在石峡第 54 号墓中的一组陶器,与江西修水山背遗址的1 号房址中出土的器物极其相似,考古学家认为赣江中上游的和粤北山地的这些部落可能有同一渊源。

洞庭湖以南的湘江中上游,也发现了一些与石峡文化有相同因素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主要分布在长沙、宁乡、望城、湘乡等地。其中湘乡岱子坪、长沙腰塘等遗址出土的陶器群,与石峡文化的陶器有许多共同特点,同时也与洞庭湖以北的石家河文化遗存有不少相同因素。这种现象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特别是中原地区进入夏代之后,华南地区的各个部落集团交往日益频繁,物质文化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同一性,从而形成不同地区的经济共同体。

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经济形态的差异在新石器时代仍然是明显的。在石峡文化分布区的南部,广东沿海地区的一些氏族部落当时是以渔猎经济为主的,在一些海岛上则没有产生农业经济的迹象。

珠江三角州地区,自云雾山以东到罗浮山、莲花山以西,自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就一直有人类生产活动,留下许多遗迹和遗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带的氏族部落仍然在群山环抱的滨海地区过着渔猎经济的生活。考古发现的典型遗址有高要蚬壳洲、珠海淇澳岛和三灶岛、深圳小梅沙和大黄沙、香港深湾、增城金兰寺、东莞万福庵、珠海南沙湾、中山市龙穴村等,主要是沙丘和贝丘遗址。

淇澳岛在南海珠江口的伶仃洋西南方,岛屿东南是伸进陆地呈弧形的海湾,这个海湾浪静风平,海产十分丰富。1984 年考古工作者在岛上发现并清理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展示出当时氏族先民在海上捕鱼和岛上宿营的情况。岛上发现许多当时炊煮用的灶坑,排列密集,无特定的形状,没有发现居住的遗迹,可知岛上没有定居的捕鱼人。这些远古渔民用过的灶坑。有的用两面扁平的山石竖排成两行呈长条形,有的是用大块砾石和泥土随意砌成的简易灶坑。涂抹在灶坑里和周围的泥土都已烧成坚硬的红烧土。附近出土了较多煮鱼用的夹砂黑陶釜和少量红陶釜,还有一些放置陶釜的陶支座、器座。在岛上还发掘出一批石质工具,较多的是长柄有肩石锛、有肩有段石锛,此外还有梯形石锛、柳叶形右镞、河卵石制成的网坠和陶纺轮、石臂环等。这些工具主要用来捕鱼、修船和补网。

粤北丘陵和南海沿岸同一时期的不同经济形态,反映出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巨大影响,在远古社会有十分普遍的意义。

新石器时代晚期,广东省北部丘陵地区生活着属于石峡文化的农业部落。

石峡文化主要分布在广东北江、东江上游地区的瑶山、滑石山、青云山、九连山一带,以 1973—1976 年发掘的广东曲江石峡遗址而定名,主要遗址还有曲江坭岭、葡勺山,始兴新村,河源上莞墟,宝安大石寨,龙川坑子里等,碳 14 测定年代约为公元前 3000—前 2000 年。

粤北丘陵地区当时各氏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许多遗址都发现了农业工具和手工业工具,石器主要有?、铲、锛、凿、镞等。石?为长身弓背,两端刃,一宽一窄,最长的石?达 31 厘米,是适于华南红壤地带挖土深翻的农具;扁平石铲均穿孔,分为长梯形或长方形两种。因收获稻谷普遍用薅拔的方法,遗址中大多不见或极少见刀与镰。

在考古发现的地层堆积和不少墓葬里,多次发现栽培稻的遗迹。有一个窖穴中残留着数百粒炭化稻米,颗粒基本保存完整,个别米粒还清晰可见米胚。有的是把稻壳、碎稻秆掺和在砌筑灶坑的泥巴中,也有的房址红烧土中有稻谷遗痕。石峡墓地的几座墓中发现了作为祭奠品放置的稻谷和米粒,出土时多已碳化。上述稻谷遗迹。均经科学鉴定无误,有的稻谷与中国大陆现代栽培稻种属相同,籼稻和粳稻均有,以籼稻数量居多。

石峡部落种植水稻的遗迹,是中国大陆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水稻遗存分布最南面的一处。表明长江流域的华南的远古农业生产主要是稻作农业,既使在丘陵地区也不例外。

岭南地区的手工业经济也是比较发达的,制陶业显示出强烈的地方色彩。陶器多呈灰褐色或灰黄色,以轮制为主,素面最多,器表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镂孔等,其中一些几何印纹陶,属华南如东南沿海地区这种陶器的早期阶段产物。各遗址发现的陶器数量很多,石峡墓地中主要随葬品是各类陶器,有鼎、盘、釜、豆、壶、罐等,其中以子母口的三足盘和盘式鼎更为典型。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石峡文化氏族部落的竹木器制作行业比较发达,虽然没有留下遗物,但是许多墓葬中随葬着成套的木器加工工具,以各种大小型石锛、石凿居多,其中有一种凹口刃面的锛和凿,可以将木头凿出圆槽、圆孔,是相当进步的工具,反映出手工业生产中竹木器制作的专业化。

玉器制作是手工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峡文化晚期的一些大墓中随葬着精美的玉器,包括琮、壁、瑗、环、玦、璜、笄等,一些玉器有明显的良渚文化风格,可能是交换的产物,但多数是当地制作的。

石峡文化与周围地区一些部落有一定的交往,特别是与鄱阳湖以南赣江流域的一些部落关系非常密切。石峡墓葬中出土的有段石锛、陶鬶、盘式鼎等,与江西清江筑卫城遗址下层和修水山背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集中出在石峡第 54 号墓中的一组陶器,与江西修水山背遗址的1 号房址中出土的器物极其相似,考古学家认为赣江中上游的和粤北山地的这些部落可能有同一渊源。

洞庭湖以南的湘江中上游,也发现了一些与石峡文化有相同因素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主要分布在长沙、宁乡、望城、湘乡等地。其中湘乡岱子坪、长沙腰塘等遗址出土的陶器群,与石峡文化的陶器有许多共同特点,同时也与洞庭湖以北的石家河文化遗存有不少相同因素。这种现象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特别是中原地区进入夏代之后,华南地区的各个部落集团交往日益频繁,物质文化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同一性,从而形成不同地区的经济共同体。

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经济形态的差异在新石器时代仍然是明显的。在石峡文化分布区的南部,广东沿海地区的一些氏族部落当时是以渔猎经济为主的,在一些海岛上则没有产生农业经济的迹象。

珠江三角州地区,自云雾山以东到罗浮山、莲花山以西,自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就一直有人类生产活动,留下许多遗迹和遗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带的氏族部落仍然在群山环抱的滨海地区过着渔猎经济的生活。考古发现的典型遗址有高要蚬壳洲、珠海淇澳岛和三灶岛、深圳小梅沙和大黄沙、香港深湾、增城金兰寺、东莞万福庵、珠海南沙湾、中山市龙穴村等,主要是沙丘和贝丘遗址。

淇澳岛在南海珠江口的伶仃洋西南方,岛屿东南是伸进陆地呈弧形的海湾,这个海湾浪静风平,海产十分丰富。1984 年考古工作者在岛上发现并清理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展示出当时氏族先民在海上捕鱼和岛上宿营的情况。岛上发现许多当时炊煮用的灶坑,排列密集,无特定的形状,没有发现居住的遗迹,可知岛上没有定居的捕鱼人。这些远古渔民用过的灶坑。有的用两面扁平的山石竖排成两行呈长条形,有的是用大块砾石和泥土随意砌成的简易灶坑。涂抹在灶坑里和周围的泥土都已烧成坚硬的红烧土。附近出土了较多煮鱼用的夹砂黑陶釜和少量红陶釜,还有一些放置陶釜的陶支座、器座。在岛上还发掘出一批石质工具,较多的是长柄有肩石锛、有肩有段石锛,此外还有梯形石锛、柳叶形右镞、河卵石制成的网坠和陶纺轮、石臂环等。这些工具主要用来捕鱼、修船和补网。

粤北丘陵和南海沿岸同一时期的不同经济形态,反映出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巨大影响,在远古社会有十分普遍的意义。


相关文章

  • 新石器时代
  • 2.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区分 (1)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区别 ①旧是攫取性/掠夺性经济,新是生产性经济 ②旧人类用打制石器进行生产劳作,新除了沿用打制石器,较多地使用磨制石器从事生产活动 (2)"火耕农业" ①特 ...查看


  • 中国原始社会总结
  • 史前时代 元谋人(170万年) 早期:直立人(猿人)蓝田人(80万年-60万年) (300万年-10万年)北京人(70万年-20万年) 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古人):长阳人﹑丁村人﹑马坝人. (300万年-1万年)(10万年-4.5万年 ...查看


  •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1)概 论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个历史阶段.它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的出现,也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 ...查看


  • 帝国的再生: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原因论析
  • 2014年9月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Sep.,2014 第33卷第9期 帝国的再生: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原因论析 胡长江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摘 要: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君士坦丁堡对东西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迁都后的帝国保存 ...查看


  • 中原史前聚落分布与特征演化
  • 中原文物20鸺年第3期 中原史前聚落分布与特征演化 李 龙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Abstract:Sofar as know,therehavebeenmorethan2000settlementsd ...查看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5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5) 蓝田人 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直立人.分别发现于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公王岭的蓝田人化石有头盖骨.鼻骨.右上颌骨和三颗臼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人,可能是女性.头盖骨低平,额部明显倾斜,眉脊骨粗壮,骨壁厚,脑 ...查看


  • 中国古代石器发展概况
  • 二 中国古代石器发展概况 二 中 国 古 代 石 器 发 展 概 况 1 石器的产生与 " 人猿揖别" 器就有了人; 石器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主要工具, 因此, 石器产生的因素也就是从猿转变成人的因素. 这些因 素, 它包括 ...查看


  • 中古社会的经济基础
  • (M.波斯坦是英国著名中世纪经济史家,新人口论的奠基人.本文是他1950年在巴黎 第九届国际历史学家大会上宣读的论文,集中反映了他的新人口论理论.现据1973年波斯坦 论文集译出. 原文本附有大量注释,引用许多文章专著.因有些材料国内不易查 ...查看


  • 中国陶器的发明与早期陶器
  • 中国陶器的发明与早期陶器 我国早在8000年前便发明了制陶技术,是世界上最先烧造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这一发明标志着人类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一万年--四千年前)的启始,成为贯穿这个时代始终的重要标志.陶器由于其自身具有的特性和优点在当时被广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