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石器发展概况

二   中国古代石器发展概况

二   中 国 古 代 石 器 发 展 概 况

1

  石器的产生与 “ 人猿揖别”

器就有了人; 石器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主要工具, 因此, 石器产生的因素也就是从猿转变成人的因素。 这些因 素, 它包括: 素主要分内外两方面, 其中内因是人类形成的决定因 — — —要适应地面生活, 即从攀缘树木的树居生活

要标志。 有了人就有了石器, 反之, 也可以说有了石

石器的产生是一个渐进过程, 它是人类形成的主

转变为经常在地面上活动, 甚至在地面上的时间超过 树居时间, 这就为手的解放创造了条件。 — — —大脑已发展到一定水平, 脑量已达到一定程

度 ( 至少 500 毫升左右) 。 已懂得对外部印象进行最简 单的思维。 — — —两眼已能向前平视, 视野进一步扩大, 观察

能力增强, 并懂得利用自然界的物体 ( 如石块和木棒 ) 树枝等来保卫自己和获取食物。

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也就是说能用自然形成的石块和

9

石 器 史 话

当稳定。

— — —对幼子的照顾、 传授期加长, 群居生活已相 — — —杂食, 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已懂得靠群体力 — — —由直立行走而导致颈椎和咽喉的变化, 从而

量进行 “ 狩猎” 和保护自己。

最初的语言能力。

学会了用简单的发声和动作表达意思, 这样便具备了 可见, 促使猿类向人转变的第一要素是下地直立

行走, 而实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外因是什么呢? 是地理 气候的变化! 其中又以冰川说最为流行。 大约距今 300 万年到 1 万年前的更新世, 经历了

多次大冰期, 每一次冰期都对全世界的气候造成巨大影 人类祖先以巨大的压力, 促使他们不断地提高适应自然 界的能力, 从下地生活到直立行走, 从仅是条件反射到 具有原始思维和语言能力, 尤其是从使用自然物到学会 简单地制造工具, 最终与他 们 的 同 宗— — —猿 类 揖 手 而 别, 跨 入 真 正 的 智 能 动 物 响。 正是这种大范围的气候变化, 给具备了以上内因的

— — —人的行列! 因此, 能否

器— — —也就成为区别人和猿 的最基本标志 ( 见图 5) 。

图 5  早期人类制作石器和     木器工具设想图

制 造 工 具— — —主 要 是 石

要发祥地的中国, 石器的出

那么, 作为人类文明重

现又是在什么时候呢? 很显

10

碎的神话传说是远远不够的。 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出现, 科学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正是由于考古学与人类学专家的不懈努力, 我们

然, 要回答这一问题, 单靠有限的文献记载和支离破

的远古文化之谜才一个接一个地被解开。 近而言之, 由 1899 年甲骨文的发现到 1928 年以后的 殷 墟 发 掘, 至商, 又由商上推至夏, 从而使夏商周的传说成为信 发现

之后, 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向我们展示了距今 40 由二里冈文化到二里头文化, 我国的文明史由周上推

二   中 国 古 代 石 器 发 展 概 况

史。 远而言之, 自 1929 年第一个 “ 北京人 ” 头盖骨被

万年以前的 “ 中国猿人— — —北京人 ” 的生活面貌和原 始文化, 此后, 山顶洞人、 丁村人、 马坝人、 蓝田人 以至距今 170 万年左右的元谋人化石等被陆续发现, 前, 而最近的重大发现更把这一历史推前到距今 250 万年! 这就是轰动世界的 “ 东方人” 及其文化。 我们的人类祖先及其文化由 40 万年上溯到 170 万年以

乡— — —云南省元谋县物茂区竹棚村豹子洞箐 ( 音 qìng )

“ 东方 人 ” 是 1986 年 10 月 5 日 在 元 谋 人 的 故

时发现的还有若干石器和骨器及 30 多种动物化石。

类牙齿化石 41 枚, 以及一个带 2 枚牙齿的上颌骨。 同 经初步研究证明, 豹子洞箐遗址发现的牙齿化石,

联合发掘, 共发现人猿超科化石地点 6 处, 获得古人

发现的。 云南省博物馆等单位于 1987 年 3 月开始在此

从其形态特征和尺寸看, 明显介于腊玛古猿 ( 特别是 禄丰腊玛古猿) 与早期直立人 ( 元谋人 ) 之间。 再结 合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和三趾马动物化石等, 其时代应

11

石 器 史 话

上已知最早的猿人化石及其石器。 为纪念我们悠久的 称 “ 东方人” 。

为距今 250 万年左右。 这是中国境内, 也是亚欧大陆

华夏文化, 学术界特将其命名为 “ 人属东方新种 ” , 简 此外, 在四川巫山县大庙区龙坪村附近一处早更

新世洞穴堆积中也发现了早期人类的 1 段左下颌骨、 4 为距今 200 万年。

颗牙齿、 简单工具及大批哺乳动物化石, 古地磁测定 这说明在云贵高原及其邻近地区, 我们的远古祖

先早在距今 250 万年以前就已与猿类分道扬镳了, 这 比元谋人的时代又推前了 80 余万年! 最近研究表明, 云贵高原是腊玛古猿 ( 人类的嫡

系祖先) 和早期人类化石资料最丰富的地区。 自 1975 年在云南禄丰县石灰坝首先发现腊玛古猿化石后, 80

年代以来又不断有新的收获。 尤其是 1987 ~ 1988 年, 在元谋县物茂区小河村蝴蝶梁子遗址共发现 100 多枚 大大丰富了对元谋腊玛古猿的认识, 从而把这类古猿 腊玛古猿牙齿化石及 4 件较完整的头骨和上颌骨化石, 与 “ 东方人” 之间的差距基本上弥合起来, 充分说明 了我国西南地区是早期人类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其进 化序列大致为: 1400 万年前的云南开远腊玛古猿—800

万年前的云南禄丰腊玛古猿—300 万 ~ 400 万年前的元 四川 “ 巫山人 ” —170 万年前的元谋人。 可见, 从猿 谋腊玛古猿—250 万年前的 “ 东方人” —200 万年前的

到人各主要环节的化石资料在

该地区 ( 尤其是云南中

部) 都有发现, 而且 “ 东方人” 、 “ 巫山人 ” 与 “ 元谋

12

整的演化序列在世界其他地区还很难找到, 充分显示 了我国在人类起源和发展史中的突出地位。

人” 都出土有早期人类工具— — — 石器或骨器。 如此完

二   中 国 古 代 石 器 发 展 概 况

2

时代。

  旧石器时代石器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使用打制石器进行生产劳动的 它以人类的产生为起点, 结束于中石器时代或新

石器时代的开始。 根据人类的体质特征和生产工具的

万 ~ 5 万年 ( 中期) 、 5 万 ~ 1. 2 万年 ( 晚期) 左右。

段。 地史 时 间 是 距 今 300 万 ~ 20 万 年 ( 早 期 ) 、 20 所谓 “ 旧石器” 的 “ 旧” , 是与磨制石器的 “ 新 ”

别相当于直立人 ( 猿人) 、 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3 个阶

发展状况, 旧石器时代又被分为早、 中、 晚 3 期, 分

相对而言的。 这里的 “ 旧” 可以理解为 “ 早 ” 、 “ 古 ” 、 “ 原始” , 即磨制石器出现以前的打制石器。 至于磨制 石器出现以后的打制石器, 则不能称其为 “ 旧石器 ” , 正如不能将所有的磨制石器 ( 如历史时代的 ) 都称为 “ 新石器” 一样。 可见, “ 旧石器 ” 与 “ 旧石器时代 ” 是对应的, 可以称之为 “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 ” 或 “ 磨 因为石器出现是有地区差别的, 如我国中原地区的磨

制石器出现以前的打制石器 ” 。 ( 后一种称呼应慎重, 制石器约在公元前 8000 年以前即已出现, 而西藏高原

映了 “ 旧石器 ” 的特定时代含义, 是对那个时代石器

地区则要晚到公元前 4000 年以后。) 这两种称谓都反

13

石 器 史 话

“ 旧石器 ” 。 同 样, 我 们 也 不 应 称 某 一 件 磨 制 石 器 是 “ 新石器” , 而另一件磨制石器不是 “ 新石器 ” 。 就是 说, 不能简 单 地 把 “ 旧 石 器 ” 或 “ 新 石 器 ” 分 别 与 “ 打制石器 ” 或 “ 磨制石器 ” 画等号。 因此, 我们在 器” 的名称, 而是以打制石器或磨制石器区分之。 为 必要做以上说明。 介绍具 体 的 石 器 时, 并 不 采 用 “ 旧 石 器 ” 或 “ 新 石 避免对石器称谓的混淆, 在介绍我国的石器史之前有 正因为打制石器是人类最早学会制造并广泛使用

某一件打制石器是 “ 旧石器” , 而另一件打制石器不是

的统称, 而不是专指具体某一件石器。 我们一般不说

的工具, 因此它便成为人类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物。 容易保存, 是唯一成系统的、 完整的、 能够反映生产 又因打制石器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比木器、 骨器等更

时代以及不同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尺。

早期文化的研究中至关重要, 是区分不同文化、 不同 我国最早见于报道的旧石器时代石器

是 1920 年法

力发展和社会生活面貌的人类主要遗存, 故它在人类

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在甘肃发现的。 次年, 瑞典地质 现了两颗人牙化石。 之后的周口店发掘, 便揭开了中 国近代考古学的序幕。

学家安特生发现了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并先后发

了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黄金时代。 自早而晚的人类化石 石器地点的分布北起黑龙江呼玛十八站, 南到西南边

新中国成立后, 大规模的田野调查和发掘, 迎来

和石器制品大量被发现, 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新月异。

14

陲的云贵高原和海南、 台湾; 西起喜马拉雅山麓的聂

治区都发现了可归入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总数已

拉木, 东抵黄海之滨的山东半岛, 在 28 个省、 市、 自 达 300 处以上。 其中时代最早的 “ 东方人 ” 及其石器

远流长。 而丰富多彩的人类化石和石器遗存等, 则展 示了我国旧石器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为恢复远古 大量的珍贵资料。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面貌、 建立旧石器文化体系提供了 总之, 我国的旧石器时代石器在整个石器发展史

距今 250 万年左右, 说明我国的远古人类及其文化源

二   中 国 古 代 石 器 发 展 概 况

富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 所发现的人类化石之多, 遗址和石器遗存之丰富, 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但我国的旧石器文化又是复杂、 多样的, 在不同地区、 不同阶段各具特色, 既存在发展的规律性和连续性的 一面, 也存在地方性、 变异性的一面, 呈现给我们的 是一幅丰富多彩的宏伟画卷。

期的石器发展序列已比较明确; 各个阶段均发现有丰

上历时最长, 占去了 99% 以上的时间; 其早、 中、 晚

以文化延续时代最长、 遗存最为丰富的 “ 北京人 ” 遗 址为例来做一典型介绍。 “ 北京人” 是 “ 北京直立人” ( 曾译为 “ 中国猿人

为进一步说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特征, 我们

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的代表, 主要出自 土有大量石制品、 哺乳动物化石、 骨器和用火遗迹等。

北京种” ) 的简称, 年代距今 70 万 ~ 20 万年, 是我国 北京西南 48 公里的周口店龙骨山洞穴遗址中, 同时出

15

石 器 史 话

1927 年正式发掘, 1929 年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

“ 北京人 ” 遗 址 是 1921 年 发 现 的 ( 第 一 地 点 ) ,

“ 北京人 ” 在人类演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到 1966 年, ( 石器、 石片、 石料 ) 达 10 万件以上, 其中仅石器就 人类化石最全、 石器遗存最丰富的一处。 同时, 学术 有 17000 多件, 成为迄今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址中出土 发现的北京人化石已达 40 多个个体, 发现的石 制 品

化石, 随 后 又 发 现 了 石 器 和 用 火 遗 迹, 从 而 确 立 了

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国

内首屈一指的, 从而为我们恢复 北京人的生活面貌提供了丰富依据。 北京人遗址的堆积物厚达 40 米以上。 上部 34 米 层均有动物化石, 多数地层 物, 从 而 构 成 了 北 京 人 的 “ 家族史” ( 见图 6) 。 从北京人留给我们的大

界对北京人生活的地理和气候环境、 生活和生产方式

为含化石堆积, 依岩性变化自上而下可分为 13 层。 每 都出 有 人 类 化 石 和 文 化 遗

量石制遗存中可以看出, 他 们制作石器时已有一定的方 法 和 程 序, 即 分 为 选 择 石 个步骤。

料—打击石片—加工修整三 石器原料主要来自周口

图 6  北京人洞穴堆积     剖面图

店龙骨山下的坝儿河畔。 这 里 河 床 广 阔, 流 水 经 年 不

16

器。 其中使用最广泛的为脉石英, 约占全部石器材料 和 2. 4% ) , 石器选料相当集中。 的 78% , 其次为水晶、 砂岩和燧石等 (4. 7% 、 2. 6%

息, 河滩上的鹅卵石俯拾皆是, 大部分都适合制作石

二   中 国 古 代 石 器 发 展 概 况

击法和碰砧法。 不同的石料采用不同的打片方法。 其 有刃者多于两端有刃者 ( 后一种石片又称 “ 两端石片 ” 中使用最广的是砸击法, 所产生的石片小而薄, 一端

北京人打制石片主要使用三种方法: 砸击法、 锤

或 “ 两极石片” , 是北京人石器的一大特色 ) ; 锤击法 打击的石片都有集中的打击点和半锥体, 台面多打制

片多较宽大, 石片夹角多在 120° 以上, 打击点不集中, 半锥体散漫, 台面宽阔。 石器的第二 步 加 工 以 锤 击 法 为 主, 次 为 砸 击 法,

但不修整, 利用自然台面的也不少; 碰砧法打制的石

碰砧法很少使用。 加工方式以向背面加工为主, 其他 方式不多。 加工的器形主要是刮削器、 砍砸器、 尖状

砧等制作工具。 多采用条形、 卵圆形和扁形整块砾石, 锤面和砧面布满打击痕迹。 总之, 北京人的制石遗存是非常丰富的, 自早而

器、 石锥、 雕刻器和石球等 6 类, 另外还有石锤、 石

晚可以看出明显的发展序列, 是研究直立人阶段石器 制作工艺的极好材料。 比如在选择石料方面, 由早到 增加, 至上部地层时, 规整的燧石、 水晶等石器已大 晚, 质软粒粗的绿色砂岩逐渐减少, 优质的石料逐渐

量出现。 在打片技术上, 碰砧法逐渐被淘汰, 砸击法

越来越普遍, 锤击法在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又不断被改

17

石 器 史 话

器多用的现象很普遍; 晚期石器类型明显增多, 刮削 锥、 石球等均是在这一阶段出现的, 石器制作技术更

期石器类型少, 制作方法简单、 粗糙, 器形偏大, 一

进, 晚期还出现了修理台面技术。 在石器类型上, 早

器的分类更细, 小巧的尖状器、 雕刻器迅速增多, 石 加成熟, 成品率愈来愈高,

加工修 整 技 术 趋 于 精 致, 器形普遍小型化、 规范化, 下部地层常见的大型粗糙 砍砸器这时已很少见, 一器多用的现象已大大减少。

控制火。 在其中、 晚期阶段还可能已学会了制作骨器。 这些能力和技术的掌握是在长期生存斗争中获得的, 善了北京人的生存条件, 展现了我们的远古祖先在恶 劣的自然环境中不断进取, 为生存和繁衍而艰苦斗争 的画面。 它大大增强了北京人的体质和适应自然界的能力, 改

此外, 北京人不仅能够用火, 而且懂得了管理火、

3

  新石器时代石器

10000 ~ 前 2000 年 ) , 它是与旧石器时代相对而言的。 这一阶段的石器制作工艺在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基 础上出现了划时代变革: 除了打制石器和间接打制的 细石器之外, 又迅速推广了磨制石器新工艺; 尤其是 大量的磨制生产工具, 已广泛应用于农业、 渔猎、 原 为重要的作用。 它与陶器的发明、 作物的栽培、 家畜 始手工业和日常生活, 在当时的生产和生活中起着极

新石 器 时 代 是 石 器 发 展 的 鼎 盛 时 期 ( 约 公 元 前

18

的驯养和纺织的兴起等, 共同成为第一次产业革命的

济” 的一场革命) 。

赐的 “ 攫取经济 ” 到人类利用自然界创新的 “ 生产经 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标志, 而磨制技术早在

主体内容 ( 第一次产业革命即指由人类依赖自然界恩

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了。 最早采用磨制技术的是 制的骨鱼叉、 骨针、 标枪和投矛器等, 我国的北京山

骨器和石制装饰品。 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发现磨 顶洞和辽宁海城小孤山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也发 现了磨制的骨针、 骨鱼镖。 特别是北京山顶洞以及较 之更早的山西朔县峙峪遗址等, 还分别发现了磨制的

二   中 国 古 代 石 器 发 展 概 况

阶段。

制成坯—磨制成器—钻孔) , 可以说是磨制石器的萌芽 在属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广西

比较成熟, 已具备了磨制石器的主要工序 ( 选料—打

( 见图 7) 。 这类装饰品形体虽小, 但磨制和钻孔工艺

穿孔石坠、 石珠, 说明磨制石器的前身是磨制装饰品

柳州白莲洞遗址, 自下而上不同地层的石器制作特点, 的发展全过程。 该遗址的文化堆积共分 5 组, 分别代 向我们展示了由打制石器到细小石器, 再到磨制石器

渡期 ( 中石器时代 ) , 是该遗址最富有特色的一部分。 这一期已出现众多的具有细石器风格的燧石小石器和

燧石小石器。 中期文化 ( 白莲洞 Ⅱ 期文化 ) 相当于过

以大型砾石砍砸器和刮削器为主, 已出现一定数量的

化) 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 距今 39000 ~ 28000 年 ) ,

表了早、 中、 晚三期文化。 早期文化 ( 白莲洞 Ⅲ 期文

19

石 器 史 话

图 7  早期石制装饰品

1. 峙峪  2. 小南海  3 ~ 6. 山顶洞

原始的穿孔砾石。 前者有制作颇为精美的石镞、 石叶 和雕刻器等; 后者形体较大, 加工粗糙, 孔部主要是 凿制而成, 被发掘者认为是我国最早用于套在尖木棒 下部来挖取植物块根和刺穴点种的 “ 重石 ” , “ 是农耕 活动产生的重要迹象 ” 。 晚期文化 ( 白莲洞 Ⅰ 期文化 )

比例很小, 一般仅磨刃部, 打制的砾石石器和小石器 和穿孔技术都有进步。

已出现比较规整的磨制石斧、 石铲和角锥等, 但所占

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 距今 10000 ~ 8000 年左右 ) ,

仍占绝对多数。 这一期的 “ 重石 ” 已比较圆正, 磨制 可见, 磨制石 器 的 产 生 是 一 个 长 期 的 发 展 过 程,

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改进生产工

具的结果。 最早采用磨制技术的石珠、 石坠等, 为制

20

作磨制石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和认识基础。 而在

生产中不断普及的磨制骨器, 则对磨制石器工具的产生 针、 骨鱼叉、 骨矛等) 更锋利、 更省力, 人们才开始有 起到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正是由于磨制后的骨器 ( 骨

口部分, 并且主要磨制斧、 锛、 铲等耗体力工具。 随着 识, 并逐渐从磨制刃部到通体磨光, 从磨制斧、 锛、 铲 套嵌装柄……从而迎来了磨制石器的繁荣时代。 农业经济的兴起, 人们对磨制石器的优越性有了深刻认

意识地将磨制技术应用于石器工具。 开始时仅是磨制刃

二   中 国 古 代 石 器 发 展 概 况

等少数几种到磨制各类工具, 从手握、 捆绑工具到钻孔、 在长达近万年的发展过程中, 新石器时代石器经

出较大的地方特色和发展的不平衡性。

历了不同时期的改进和变化, 同时在不同地区又表现 与旧石器时代相比, 新石器时代石器的发展特征

可归纳为六点: (1) 早期的磨制石器并不占绝对优势, 打制石器仍很普遍; 许多石器仅刃部磨光或通体略经 琢磨, 表面比较粗糙, 形体也不十分规整; 打制石器

已相当定型, 不少已是磨制石器的雏形。 (2) 中期以

器类明显增加, 分工越来越细。 (3) 与此同时, 钻孔 技术已十分普遍, 尤其是长江流域和东部沿海地区更 为盛行, 说明装柄式的复合工具大量增加。 (4) 随着 微刻等新工艺; 特别是大量精美玉器和石制礼、 乐器 的出现, 其造型之巧妙, 技艺之高超, 标志着新石器

不仅大大提高了石器效用, 而且造型更加规整、 适用,

后, 磨制石器已占主导地位, 磨制 工 艺 已 相 当 成 熟,

磨制与钻孔技术的发展, 晚期又出现了抛光和管钻、

21

时代的石器制作工艺已从生产领域扩大到精神生活领

石 器 史 话

和渔猎经济的一大特色, 与以大型磨制

生产工具为代表 生活环境和分布区域的不同, 在石器种类、 形制和用途

但已逐渐退至长城以北的北方草原等地区, 成为畜牧 的内地农业经济有着较大的区别。 (6) 由于经济类型、 等方面亦各具特点, 如与农业经济相适应的斧、 铲、 镰、 刀和石磨盘等, 与狩猎经济相适应的细石叶、 石镞和石 响。 刃骨器等, 其中不少类型对以后的金属工具有着直接影 根据石器的基本制作工艺, 可将新石器时代的石

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细石器在新石器时代仍比较流行,

域, 石器选料、 制作与加工已达到鼎盛阶段。 (5) 旧

器分为打制石器、 间接打制的细石器和磨制石器三大 器广泛分布于以大河流域为依托的农业聚落, 其中黄 之。 二是同渔猎经济密切相关的细、 小石器在北方草 类。 在石器分布特点上则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磨制石

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最集中, 珠江流域及辽河流域等次 原沙漠地区很流行, 这类石器的分布有着鲜明地域特 约作用。

色, 反映了地理环境对经济类型和生产工具的明显制

4

  夏至战国石器

“ 夏代” 这段历史了。 夏至战国石器, 就是指中国最初

推至 商, 又 由 商 上 推 至 夏。 现 在 已 很 少 再 有 人 否 认

半个多世纪的考古探索, 把我国的文明史由周上

22

近两千年王朝史中的石器。 它是继新石器时代之后, 由史前考古学演变为历史考古学, 即以朝代的更替作 为考古学分期与区划标准的一个重要阶段, 也是中国 青铜时代发展与铁器时代兴起的时期。 其上限在公元

二   中 国 古 代 石 器 发 展 概 况

前 21 世纪前后, 相当于中国考古学的二里头文 化 初

期。 下限至公元前 221 年秦 始 皇 建 立 统 一 的 秦 王 朝。 考古” , 是中华文明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前 有两千年的时间。 其间石器的发展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它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逐渐被青铜器, 尤其是 展阶段。 后来兴起的铁器所削弱, 并明显形成了前后不同的发 夏商石器 夏、 商两代是中华文明的童年时代。 在长达上千 后共经历了夏、 商、 西周、 春秋和战国 5 个阶段, 约 这一阶段在考古学上又称为 “ 夏商周考古 ” 或 “ 商周

日用器和用于战争的兵器等。

生产中仅占很小比例, 主要是供贵族们使用的礼器、 从早期阶段的考古发现来看, 石制生产工具在各

着主导作用, 另有大量骨、 木、 蚌器等。 铜器在农业

当时的主要经济部门— — —农业生产中, 石器工具仍起

煌的青铜铸造工艺, 逐渐迎来了她的黄金时代。 而在

年的历史中 ( 约公元前 21 世纪至前 11 世纪 ) , 灿烂辉

类工具中仍占绝对多数, 除农业生产工具外, 还有成 雕刻工具等; 渔猎工具与

武器也很流行, 还出现了石

套的粮食加工工具、 木作工具、 制 陶 工 具 乃 至 绘 画、

制的日常用具和与铸铜工艺相关的石范、 磨石等; 礼、

23

乐石器获得了飞速发展, 大量石质装饰品、 宝石工艺

石 器 史 话

品等, 较史前时期更为发达。

迅速增多, 尤其是大型青铜礼乐器、 兵器、 车马器的

到商代中晚期, 青铜武器、 手工工具和日常用器

发展十分迅速, 已经部分取代了石器和陶器。 石器除

日常生活、 手工业和工艺品加工等方面已出现了铜、 石并存的局面, 特别是在大型都邑中, 铜器的使用在 阶段。 石器除在农业、 渔猎生产和粮食加工等领域中 分化。 部分器形仍呈发展势头, 质料与加工工艺更加 某些领域已超过石器, 说明青铜时代已开始走向兴盛 继续保持主导地位外, 在功能和结构方面也不断改进、

在农业、 渔猎生产与粮食加工中仍占主导地位外, 在

龙城及山东益都县 ( 今青州市 ) 苏埠屯等大量商代聚 落遗址和墓葬中可以明显反映出来。 而西周以后, 特 别是春秋时期, 随着青铜器的发达和铁器的兴起, 石 器开始走向衰落。 夏商时期的石器制作与史前时期一脉相承, 在加

精良。 这从河南郑州商城、 安阳市殷墟、 湖北黄陂盘

所, 不同用途的石器在选料时已 比 较 严 格。 如 板 岩、

开采和选料技术大大提高。 开采石料一般都有固定场

工程序和制作技术上又有所改进。 表现为: (1) 石器

页岩类主 要 用 以 制 作 铲、 镰、 刀 等, 开 采 量 相 当 大; 凿等, 开采量相对减少 ( 部分已为青铜工具所取代 ) ; 而色白质细的大理石 ( 汉白玉 ) 则多用来制作石质礼 乐器和雕刻艺术品等。 至于各种优质宝石器和玉器的 石英岩、 砂岩、 辉绿岩等多用以制作砍斫用的斧、 锛、

24

选料加工更是精益求精。 (2) 由于加工工具与加工技 器成形的限制明显减少, 硬度较高的玉石器均可达到 术的改进, 石料切割与成形技术明显提高。 石料对石

二   中 国 古 代 石 器 发 展 概 况

理想的形制, 这就为石器的批量生产和石器制作专门 形, 到磨光、 钻孔乃至雕刻等一整套技术已趋于系统

化创造了条件。 (3) 石器制作从选料、 切割、 打制成 化、 专门化。 大型石器作坊遗址屡有发现。 尤其是锯

粗大笨重的打制石器和细小繁杂的复合石器逐渐退出 了农业文化区, 继之而起的是分工明确的磨制石器和 新型青铜用具。 西周、 春秋和战国石器

截、 琢磨和钻孔技术的改进, 大大提高了石器成品率。

近 , 可作为后一个发展阶段 。 时间从公元前 11 世纪 前后至秦 始 皇 统 一 六 国 ( 前 221 年 ) 止 。 经 历 了 青 段的石器与前一段相比有以下特点 : ( 1 )

作为生产

西周 、 春秋 和 战 国 三 个 时 期 的 石 器 特 点 比 较 接

铜时代的鼎盛期和铁器时代的萌芽与发展期 , 这一阶 与加工工具的石器 , 在农业 、 渔猎和手工业经济中仍 起着重要作用 。 但这种作用随着青铜工具的增多 , 特 前后已 大 有 被 青 铜 工 具 和 铁 工 具 取 而 代 之 的 趋 势 。 (2) 作为生活用具 与 礼 乐 器 的 石 器 已 多 被 铜 器 和 玉 别是春秋以后铁农具的推广而逐渐减小 , 到战国中期

器所取代 , 唯石磬这一类打击乐器在西周时期发展成 身份的编磬制度 。 这种编磬到春秋以后更加流行 , 成 为代表贵族身份地位的礼乐重器 。 ( 3 ) 作为武器的 熟 , 并形成了按磬体大小排序 、 按数量多少标明等级

25

石 器 史 话

所取代 。 ( 4 ) 作为明器性质的石制装饰品多出自中

石器已不多 。 它们先是被青铜武器 , 后又被铁制武器

以大中型墓比较常见 。

多 。 而质料精美的玉石 、 玛瑙 、 绿松石等装饰品 , 仍 总之, 西周以后的石器, 就种类和数量来说, 已

比较粗劣 , 多为动物形 、 几何形片状佩饰 , 刻纹者不

下层贵族墓中 , 尤其是春秋以后更为流行 , 石质一般

呈减少趋势, 一方面, 青铜器和铁器取代了石器的相

当部分; 另一方面, 石器本身的发 展 也 已 发 生 变 化, 的石器也多为玉器等所取代。 特别是春秋时期铁器的 除在生产与加工部门中尚占有较大比重外, 其他用途

失了主导地位。 这样, 在中国, 也是在世界数百万年

器不仅在生活领域中, 而且在生产领域中也已开始丧

器构成了强有力的竞争。 因而, 到战国中期以后, 石

出现与铁工具的推广使用, 对作为传统生产工具的石

历史上起着决定作用, 曾作为生产力发展主要标志的 石器, 终于为铁器和铜器所取代, 走过了其辉煌的历 史阶段。

5

  秦至清代石器

公元 1911 年) , 前后长达 2100 余年。 在这漫长的封建 显不同的角色, 在造型、 功用与制作工艺等方面均发 生了较大变化。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清王朝灭亡 ( 公元前 221 ~

社会中, 石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担当了与秦以前明

26

铁技术的发达, 石器在生产领域中很快消失。 除秦至

石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由于冶

二   中 国 古 代 石 器 发 展 概 况

基本上为铁制工具所取代。 这一取代过程首先从中原

东汉时期还有少量石质生产工具出土外, 三国以后已

地区开始, 并很快向周边地区扩展开来。 (2) 在加工 石碾、 石碓、 石臼、 石杵等为代表的粮食加工工具与

领域中, 石器仍占有重要地位。 主 要 表 现 为 以 石 磨、 手工业领域中的打磨工具等, 尤其是转动石磨的出现, 活领域中, 石器的用途仍比较广

泛。 除与建筑有关的 较战国以前的石磨盘、 石磨棒是一大进步。 (3) 在生

各种石材、 石制品以外, 还包括日常用的石凳、 石案、 在这一阶段有了很大发展。

石盒、 石熏炉和石灯等。 尤其是属于文房用品的石砚, 这一时期有三大发展: 一是摩崖石刻与造像艺术的发 展。 尤其是佛教传入后而兴起的石窟寺艺术, 是这一 时期石刻工艺的代表。 二是与建筑、 工程有关的各种 (4) 在石制工艺品方面,

埋葬制度有关的各种石制棺椁、 石模型明器、 石碑兽 等。 其中又以汉画像石的发现最引人注目, 历代墓碑 的发现也蔚为大观。

雕建筑群, 是这一阶段石制工艺发展的典范。 三是与

等。 尤其是以北京圆明园和故宫为代表的皇家宫殿石

石雕艺术品乃至建筑本身, 如石塔、 石柱、 石桥, 等

能和制作工艺等方面, 都与战国以前的石器有着很大

总之, 秦至清代石器, 无论在使用方式、 社会功

不同。 战国以前的石器主要在生产领域中起着主导作

用, 而秦以后的石器已基本上从生产领域中退了出来,

27

石 器 史 话

意义上说, 秦至清代石器, 已不是考古学中通常所说

作为户外的石器生产工具已不复存在。 因此, 从某种 的打制或磨制石器, 而是利用石料或岩石等加工而成 代文物精华的一部分。

的石制品。 它们均作为广义的 “ 石器 ” 而成为中国古

28

二   中国古代石器发展概况

二   中 国 古 代 石 器 发 展 概 况

1

  石器的产生与 “ 人猿揖别”

器就有了人; 石器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主要工具, 因此, 石器产生的因素也就是从猿转变成人的因素。 这些因 素, 它包括: 素主要分内外两方面, 其中内因是人类形成的决定因 — — —要适应地面生活, 即从攀缘树木的树居生活

要标志。 有了人就有了石器, 反之, 也可以说有了石

石器的产生是一个渐进过程, 它是人类形成的主

转变为经常在地面上活动, 甚至在地面上的时间超过 树居时间, 这就为手的解放创造了条件。 — — —大脑已发展到一定水平, 脑量已达到一定程

度 ( 至少 500 毫升左右) 。 已懂得对外部印象进行最简 单的思维。 — — —两眼已能向前平视, 视野进一步扩大, 观察

能力增强, 并懂得利用自然界的物体 ( 如石块和木棒 ) 树枝等来保卫自己和获取食物。

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也就是说能用自然形成的石块和

9

石 器 史 话

当稳定。

— — —对幼子的照顾、 传授期加长, 群居生活已相 — — —杂食, 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已懂得靠群体力 — — —由直立行走而导致颈椎和咽喉的变化, 从而

量进行 “ 狩猎” 和保护自己。

最初的语言能力。

学会了用简单的发声和动作表达意思, 这样便具备了 可见, 促使猿类向人转变的第一要素是下地直立

行走, 而实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外因是什么呢? 是地理 气候的变化! 其中又以冰川说最为流行。 大约距今 300 万年到 1 万年前的更新世, 经历了

多次大冰期, 每一次冰期都对全世界的气候造成巨大影 人类祖先以巨大的压力, 促使他们不断地提高适应自然 界的能力, 从下地生活到直立行走, 从仅是条件反射到 具有原始思维和语言能力, 尤其是从使用自然物到学会 简单地制造工具, 最终与他 们 的 同 宗— — —猿 类 揖 手 而 别, 跨 入 真 正 的 智 能 动 物 响。 正是这种大范围的气候变化, 给具备了以上内因的

— — —人的行列! 因此, 能否

器— — —也就成为区别人和猿 的最基本标志 ( 见图 5) 。

图 5  早期人类制作石器和     木器工具设想图

制 造 工 具— — —主 要 是 石

要发祥地的中国, 石器的出

那么, 作为人类文明重

现又是在什么时候呢? 很显

10

碎的神话传说是远远不够的。 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出现, 科学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正是由于考古学与人类学专家的不懈努力, 我们

然, 要回答这一问题, 单靠有限的文献记载和支离破

的远古文化之谜才一个接一个地被解开。 近而言之, 由 1899 年甲骨文的发现到 1928 年以后的 殷 墟 发 掘, 至商, 又由商上推至夏, 从而使夏商周的传说成为信 发现

之后, 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向我们展示了距今 40 由二里冈文化到二里头文化, 我国的文明史由周上推

二   中 国 古 代 石 器 发 展 概 况

史。 远而言之, 自 1929 年第一个 “ 北京人 ” 头盖骨被

万年以前的 “ 中国猿人— — —北京人 ” 的生活面貌和原 始文化, 此后, 山顶洞人、 丁村人、 马坝人、 蓝田人 以至距今 170 万年左右的元谋人化石等被陆续发现, 前, 而最近的重大发现更把这一历史推前到距今 250 万年! 这就是轰动世界的 “ 东方人” 及其文化。 我们的人类祖先及其文化由 40 万年上溯到 170 万年以

乡— — —云南省元谋县物茂区竹棚村豹子洞箐 ( 音 qìng )

“ 东方 人 ” 是 1986 年 10 月 5 日 在 元 谋 人 的 故

时发现的还有若干石器和骨器及 30 多种动物化石。

类牙齿化石 41 枚, 以及一个带 2 枚牙齿的上颌骨。 同 经初步研究证明, 豹子洞箐遗址发现的牙齿化石,

联合发掘, 共发现人猿超科化石地点 6 处, 获得古人

发现的。 云南省博物馆等单位于 1987 年 3 月开始在此

从其形态特征和尺寸看, 明显介于腊玛古猿 ( 特别是 禄丰腊玛古猿) 与早期直立人 ( 元谋人 ) 之间。 再结 合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和三趾马动物化石等, 其时代应

11

石 器 史 话

上已知最早的猿人化石及其石器。 为纪念我们悠久的 称 “ 东方人” 。

为距今 250 万年左右。 这是中国境内, 也是亚欧大陆

华夏文化, 学术界特将其命名为 “ 人属东方新种 ” , 简 此外, 在四川巫山县大庙区龙坪村附近一处早更

新世洞穴堆积中也发现了早期人类的 1 段左下颌骨、 4 为距今 200 万年。

颗牙齿、 简单工具及大批哺乳动物化石, 古地磁测定 这说明在云贵高原及其邻近地区, 我们的远古祖

先早在距今 250 万年以前就已与猿类分道扬镳了, 这 比元谋人的时代又推前了 80 余万年! 最近研究表明, 云贵高原是腊玛古猿 ( 人类的嫡

系祖先) 和早期人类化石资料最丰富的地区。 自 1975 年在云南禄丰县石灰坝首先发现腊玛古猿化石后, 80

年代以来又不断有新的收获。 尤其是 1987 ~ 1988 年, 在元谋县物茂区小河村蝴蝶梁子遗址共发现 100 多枚 大大丰富了对元谋腊玛古猿的认识, 从而把这类古猿 腊玛古猿牙齿化石及 4 件较完整的头骨和上颌骨化石, 与 “ 东方人” 之间的差距基本上弥合起来, 充分说明 了我国西南地区是早期人类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其进 化序列大致为: 1400 万年前的云南开远腊玛古猿—800

万年前的云南禄丰腊玛古猿—300 万 ~ 400 万年前的元 四川 “ 巫山人 ” —170 万年前的元谋人。 可见, 从猿 谋腊玛古猿—250 万年前的 “ 东方人” —200 万年前的

到人各主要环节的化石资料在

该地区 ( 尤其是云南中

部) 都有发现, 而且 “ 东方人” 、 “ 巫山人 ” 与 “ 元谋

12

整的演化序列在世界其他地区还很难找到, 充分显示 了我国在人类起源和发展史中的突出地位。

人” 都出土有早期人类工具— — — 石器或骨器。 如此完

二   中 国 古 代 石 器 发 展 概 况

2

时代。

  旧石器时代石器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使用打制石器进行生产劳动的 它以人类的产生为起点, 结束于中石器时代或新

石器时代的开始。 根据人类的体质特征和生产工具的

万 ~ 5 万年 ( 中期) 、 5 万 ~ 1. 2 万年 ( 晚期) 左右。

段。 地史 时 间 是 距 今 300 万 ~ 20 万 年 ( 早 期 ) 、 20 所谓 “ 旧石器” 的 “ 旧” , 是与磨制石器的 “ 新 ”

别相当于直立人 ( 猿人) 、 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3 个阶

发展状况, 旧石器时代又被分为早、 中、 晚 3 期, 分

相对而言的。 这里的 “ 旧” 可以理解为 “ 早 ” 、 “ 古 ” 、 “ 原始” , 即磨制石器出现以前的打制石器。 至于磨制 石器出现以后的打制石器, 则不能称其为 “ 旧石器 ” , 正如不能将所有的磨制石器 ( 如历史时代的 ) 都称为 “ 新石器” 一样。 可见, “ 旧石器 ” 与 “ 旧石器时代 ” 是对应的, 可以称之为 “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 ” 或 “ 磨 因为石器出现是有地区差别的, 如我国中原地区的磨

制石器出现以前的打制石器 ” 。 ( 后一种称呼应慎重, 制石器约在公元前 8000 年以前即已出现, 而西藏高原

映了 “ 旧石器 ” 的特定时代含义, 是对那个时代石器

地区则要晚到公元前 4000 年以后。) 这两种称谓都反

13

石 器 史 话

“ 旧石器 ” 。 同 样, 我 们 也 不 应 称 某 一 件 磨 制 石 器 是 “ 新石器” , 而另一件磨制石器不是 “ 新石器 ” 。 就是 说, 不能简 单 地 把 “ 旧 石 器 ” 或 “ 新 石 器 ” 分 别 与 “ 打制石器 ” 或 “ 磨制石器 ” 画等号。 因此, 我们在 器” 的名称, 而是以打制石器或磨制石器区分之。 为 必要做以上说明。 介绍具 体 的 石 器 时, 并 不 采 用 “ 旧 石 器 ” 或 “ 新 石 避免对石器称谓的混淆, 在介绍我国的石器史之前有 正因为打制石器是人类最早学会制造并广泛使用

某一件打制石器是 “ 旧石器” , 而另一件打制石器不是

的统称, 而不是专指具体某一件石器。 我们一般不说

的工具, 因此它便成为人类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物。 容易保存, 是唯一成系统的、 完整的、 能够反映生产 又因打制石器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比木器、 骨器等更

时代以及不同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尺。

早期文化的研究中至关重要, 是区分不同文化、 不同 我国最早见于报道的旧石器时代石器

是 1920 年法

力发展和社会生活面貌的人类主要遗存, 故它在人类

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在甘肃发现的。 次年, 瑞典地质 现了两颗人牙化石。 之后的周口店发掘, 便揭开了中 国近代考古学的序幕。

学家安特生发现了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并先后发

了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黄金时代。 自早而晚的人类化石 石器地点的分布北起黑龙江呼玛十八站, 南到西南边

新中国成立后, 大规模的田野调查和发掘, 迎来

和石器制品大量被发现, 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新月异。

14

陲的云贵高原和海南、 台湾; 西起喜马拉雅山麓的聂

治区都发现了可归入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总数已

拉木, 东抵黄海之滨的山东半岛, 在 28 个省、 市、 自 达 300 处以上。 其中时代最早的 “ 东方人 ” 及其石器

远流长。 而丰富多彩的人类化石和石器遗存等, 则展 示了我国旧石器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为恢复远古 大量的珍贵资料。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面貌、 建立旧石器文化体系提供了 总之, 我国的旧石器时代石器在整个石器发展史

距今 250 万年左右, 说明我国的远古人类及其文化源

二   中 国 古 代 石 器 发 展 概 况

富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 所发现的人类化石之多, 遗址和石器遗存之丰富, 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但我国的旧石器文化又是复杂、 多样的, 在不同地区、 不同阶段各具特色, 既存在发展的规律性和连续性的 一面, 也存在地方性、 变异性的一面, 呈现给我们的 是一幅丰富多彩的宏伟画卷。

期的石器发展序列已比较明确; 各个阶段均发现有丰

上历时最长, 占去了 99% 以上的时间; 其早、 中、 晚

以文化延续时代最长、 遗存最为丰富的 “ 北京人 ” 遗 址为例来做一典型介绍。 “ 北京人” 是 “ 北京直立人” ( 曾译为 “ 中国猿人

为进一步说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特征, 我们

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的代表, 主要出自 土有大量石制品、 哺乳动物化石、 骨器和用火遗迹等。

北京种” ) 的简称, 年代距今 70 万 ~ 20 万年, 是我国 北京西南 48 公里的周口店龙骨山洞穴遗址中, 同时出

15

石 器 史 话

1927 年正式发掘, 1929 年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

“ 北京人 ” 遗 址 是 1921 年 发 现 的 ( 第 一 地 点 ) ,

“ 北京人 ” 在人类演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到 1966 年, ( 石器、 石片、 石料 ) 达 10 万件以上, 其中仅石器就 人类化石最全、 石器遗存最丰富的一处。 同时, 学术 有 17000 多件, 成为迄今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址中出土 发现的北京人化石已达 40 多个个体, 发现的石 制 品

化石, 随 后 又 发 现 了 石 器 和 用 火 遗 迹, 从 而 确 立 了

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国

内首屈一指的, 从而为我们恢复 北京人的生活面貌提供了丰富依据。 北京人遗址的堆积物厚达 40 米以上。 上部 34 米 层均有动物化石, 多数地层 物, 从 而 构 成 了 北 京 人 的 “ 家族史” ( 见图 6) 。 从北京人留给我们的大

界对北京人生活的地理和气候环境、 生活和生产方式

为含化石堆积, 依岩性变化自上而下可分为 13 层。 每 都出 有 人 类 化 石 和 文 化 遗

量石制遗存中可以看出, 他 们制作石器时已有一定的方 法 和 程 序, 即 分 为 选 择 石 个步骤。

料—打击石片—加工修整三 石器原料主要来自周口

图 6  北京人洞穴堆积     剖面图

店龙骨山下的坝儿河畔。 这 里 河 床 广 阔, 流 水 经 年 不

16

器。 其中使用最广泛的为脉石英, 约占全部石器材料 和 2. 4% ) , 石器选料相当集中。 的 78% , 其次为水晶、 砂岩和燧石等 (4. 7% 、 2. 6%

息, 河滩上的鹅卵石俯拾皆是, 大部分都适合制作石

二   中 国 古 代 石 器 发 展 概 况

击法和碰砧法。 不同的石料采用不同的打片方法。 其 有刃者多于两端有刃者 ( 后一种石片又称 “ 两端石片 ” 中使用最广的是砸击法, 所产生的石片小而薄, 一端

北京人打制石片主要使用三种方法: 砸击法、 锤

或 “ 两极石片” , 是北京人石器的一大特色 ) ; 锤击法 打击的石片都有集中的打击点和半锥体, 台面多打制

片多较宽大, 石片夹角多在 120° 以上, 打击点不集中, 半锥体散漫, 台面宽阔。 石器的第二 步 加 工 以 锤 击 法 为 主, 次 为 砸 击 法,

但不修整, 利用自然台面的也不少; 碰砧法打制的石

碰砧法很少使用。 加工方式以向背面加工为主, 其他 方式不多。 加工的器形主要是刮削器、 砍砸器、 尖状

砧等制作工具。 多采用条形、 卵圆形和扁形整块砾石, 锤面和砧面布满打击痕迹。 总之, 北京人的制石遗存是非常丰富的, 自早而

器、 石锥、 雕刻器和石球等 6 类, 另外还有石锤、 石

晚可以看出明显的发展序列, 是研究直立人阶段石器 制作工艺的极好材料。 比如在选择石料方面, 由早到 增加, 至上部地层时, 规整的燧石、 水晶等石器已大 晚, 质软粒粗的绿色砂岩逐渐减少, 优质的石料逐渐

量出现。 在打片技术上, 碰砧法逐渐被淘汰, 砸击法

越来越普遍, 锤击法在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又不断被改

17

石 器 史 话

器多用的现象很普遍; 晚期石器类型明显增多, 刮削 锥、 石球等均是在这一阶段出现的, 石器制作技术更

期石器类型少, 制作方法简单、 粗糙, 器形偏大, 一

进, 晚期还出现了修理台面技术。 在石器类型上, 早

器的分类更细, 小巧的尖状器、 雕刻器迅速增多, 石 加成熟, 成品率愈来愈高,

加工修 整 技 术 趋 于 精 致, 器形普遍小型化、 规范化, 下部地层常见的大型粗糙 砍砸器这时已很少见, 一器多用的现象已大大减少。

控制火。 在其中、 晚期阶段还可能已学会了制作骨器。 这些能力和技术的掌握是在长期生存斗争中获得的, 善了北京人的生存条件, 展现了我们的远古祖先在恶 劣的自然环境中不断进取, 为生存和繁衍而艰苦斗争 的画面。 它大大增强了北京人的体质和适应自然界的能力, 改

此外, 北京人不仅能够用火, 而且懂得了管理火、

3

  新石器时代石器

10000 ~ 前 2000 年 ) , 它是与旧石器时代相对而言的。 这一阶段的石器制作工艺在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基 础上出现了划时代变革: 除了打制石器和间接打制的 细石器之外, 又迅速推广了磨制石器新工艺; 尤其是 大量的磨制生产工具, 已广泛应用于农业、 渔猎、 原 为重要的作用。 它与陶器的发明、 作物的栽培、 家畜 始手工业和日常生活, 在当时的生产和生活中起着极

新石 器 时 代 是 石 器 发 展 的 鼎 盛 时 期 ( 约 公 元 前

18

的驯养和纺织的兴起等, 共同成为第一次产业革命的

济” 的一场革命) 。

赐的 “ 攫取经济 ” 到人类利用自然界创新的 “ 生产经 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标志, 而磨制技术早在

主体内容 ( 第一次产业革命即指由人类依赖自然界恩

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了。 最早采用磨制技术的是 制的骨鱼叉、 骨针、 标枪和投矛器等, 我国的北京山

骨器和石制装饰品。 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发现磨 顶洞和辽宁海城小孤山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也发 现了磨制的骨针、 骨鱼镖。 特别是北京山顶洞以及较 之更早的山西朔县峙峪遗址等, 还分别发现了磨制的

二   中 国 古 代 石 器 发 展 概 况

阶段。

制成坯—磨制成器—钻孔) , 可以说是磨制石器的萌芽 在属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广西

比较成熟, 已具备了磨制石器的主要工序 ( 选料—打

( 见图 7) 。 这类装饰品形体虽小, 但磨制和钻孔工艺

穿孔石坠、 石珠, 说明磨制石器的前身是磨制装饰品

柳州白莲洞遗址, 自下而上不同地层的石器制作特点, 的发展全过程。 该遗址的文化堆积共分 5 组, 分别代 向我们展示了由打制石器到细小石器, 再到磨制石器

渡期 ( 中石器时代 ) , 是该遗址最富有特色的一部分。 这一期已出现众多的具有细石器风格的燧石小石器和

燧石小石器。 中期文化 ( 白莲洞 Ⅱ 期文化 ) 相当于过

以大型砾石砍砸器和刮削器为主, 已出现一定数量的

化) 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 距今 39000 ~ 28000 年 ) ,

表了早、 中、 晚三期文化。 早期文化 ( 白莲洞 Ⅲ 期文

19

石 器 史 话

图 7  早期石制装饰品

1. 峙峪  2. 小南海  3 ~ 6. 山顶洞

原始的穿孔砾石。 前者有制作颇为精美的石镞、 石叶 和雕刻器等; 后者形体较大, 加工粗糙, 孔部主要是 凿制而成, 被发掘者认为是我国最早用于套在尖木棒 下部来挖取植物块根和刺穴点种的 “ 重石 ” , “ 是农耕 活动产生的重要迹象 ” 。 晚期文化 ( 白莲洞 Ⅰ 期文化 )

比例很小, 一般仅磨刃部, 打制的砾石石器和小石器 和穿孔技术都有进步。

已出现比较规整的磨制石斧、 石铲和角锥等, 但所占

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 距今 10000 ~ 8000 年左右 ) ,

仍占绝对多数。 这一期的 “ 重石 ” 已比较圆正, 磨制 可见, 磨制石 器 的 产 生 是 一 个 长 期 的 发 展 过 程,

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改进生产工

具的结果。 最早采用磨制技术的石珠、 石坠等, 为制

20

作磨制石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和认识基础。 而在

生产中不断普及的磨制骨器, 则对磨制石器工具的产生 针、 骨鱼叉、 骨矛等) 更锋利、 更省力, 人们才开始有 起到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正是由于磨制后的骨器 ( 骨

口部分, 并且主要磨制斧、 锛、 铲等耗体力工具。 随着 识, 并逐渐从磨制刃部到通体磨光, 从磨制斧、 锛、 铲 套嵌装柄……从而迎来了磨制石器的繁荣时代。 农业经济的兴起, 人们对磨制石器的优越性有了深刻认

意识地将磨制技术应用于石器工具。 开始时仅是磨制刃

二   中 国 古 代 石 器 发 展 概 况

等少数几种到磨制各类工具, 从手握、 捆绑工具到钻孔、 在长达近万年的发展过程中, 新石器时代石器经

出较大的地方特色和发展的不平衡性。

历了不同时期的改进和变化, 同时在不同地区又表现 与旧石器时代相比, 新石器时代石器的发展特征

可归纳为六点: (1) 早期的磨制石器并不占绝对优势, 打制石器仍很普遍; 许多石器仅刃部磨光或通体略经 琢磨, 表面比较粗糙, 形体也不十分规整; 打制石器

已相当定型, 不少已是磨制石器的雏形。 (2) 中期以

器类明显增加, 分工越来越细。 (3) 与此同时, 钻孔 技术已十分普遍, 尤其是长江流域和东部沿海地区更 为盛行, 说明装柄式的复合工具大量增加。 (4) 随着 微刻等新工艺; 特别是大量精美玉器和石制礼、 乐器 的出现, 其造型之巧妙, 技艺之高超, 标志着新石器

不仅大大提高了石器效用, 而且造型更加规整、 适用,

后, 磨制石器已占主导地位, 磨制 工 艺 已 相 当 成 熟,

磨制与钻孔技术的发展, 晚期又出现了抛光和管钻、

21

时代的石器制作工艺已从生产领域扩大到精神生活领

石 器 史 话

和渔猎经济的一大特色, 与以大型磨制

生产工具为代表 生活环境和分布区域的不同, 在石器种类、 形制和用途

但已逐渐退至长城以北的北方草原等地区, 成为畜牧 的内地农业经济有着较大的区别。 (6) 由于经济类型、 等方面亦各具特点, 如与农业经济相适应的斧、 铲、 镰、 刀和石磨盘等, 与狩猎经济相适应的细石叶、 石镞和石 响。 刃骨器等, 其中不少类型对以后的金属工具有着直接影 根据石器的基本制作工艺, 可将新石器时代的石

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细石器在新石器时代仍比较流行,

域, 石器选料、 制作与加工已达到鼎盛阶段。 (5) 旧

器分为打制石器、 间接打制的细石器和磨制石器三大 器广泛分布于以大河流域为依托的农业聚落, 其中黄 之。 二是同渔猎经济密切相关的细、 小石器在北方草 类。 在石器分布特点上则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磨制石

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最集中, 珠江流域及辽河流域等次 原沙漠地区很流行, 这类石器的分布有着鲜明地域特 约作用。

色, 反映了地理环境对经济类型和生产工具的明显制

4

  夏至战国石器

“ 夏代” 这段历史了。 夏至战国石器, 就是指中国最初

推至 商, 又 由 商 上 推 至 夏。 现 在 已 很 少 再 有 人 否 认

半个多世纪的考古探索, 把我国的文明史由周上

22

近两千年王朝史中的石器。 它是继新石器时代之后, 由史前考古学演变为历史考古学, 即以朝代的更替作 为考古学分期与区划标准的一个重要阶段, 也是中国 青铜时代发展与铁器时代兴起的时期。 其上限在公元

二   中 国 古 代 石 器 发 展 概 况

前 21 世纪前后, 相当于中国考古学的二里头文 化 初

期。 下限至公元前 221 年秦 始 皇 建 立 统 一 的 秦 王 朝。 考古” , 是中华文明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前 有两千年的时间。 其间石器的发展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它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逐渐被青铜器, 尤其是 展阶段。 后来兴起的铁器所削弱, 并明显形成了前后不同的发 夏商石器 夏、 商两代是中华文明的童年时代。 在长达上千 后共经历了夏、 商、 西周、 春秋和战国 5 个阶段, 约 这一阶段在考古学上又称为 “ 夏商周考古 ” 或 “ 商周

日用器和用于战争的兵器等。

生产中仅占很小比例, 主要是供贵族们使用的礼器、 从早期阶段的考古发现来看, 石制生产工具在各

着主导作用, 另有大量骨、 木、 蚌器等。 铜器在农业

当时的主要经济部门— — —农业生产中, 石器工具仍起

煌的青铜铸造工艺, 逐渐迎来了她的黄金时代。 而在

年的历史中 ( 约公元前 21 世纪至前 11 世纪 ) , 灿烂辉

类工具中仍占绝对多数, 除农业生产工具外, 还有成 雕刻工具等; 渔猎工具与

武器也很流行, 还出现了石

套的粮食加工工具、 木作工具、 制 陶 工 具 乃 至 绘 画、

制的日常用具和与铸铜工艺相关的石范、 磨石等; 礼、

23

乐石器获得了飞速发展, 大量石质装饰品、 宝石工艺

石 器 史 话

品等, 较史前时期更为发达。

迅速增多, 尤其是大型青铜礼乐器、 兵器、 车马器的

到商代中晚期, 青铜武器、 手工工具和日常用器

发展十分迅速, 已经部分取代了石器和陶器。 石器除

日常生活、 手工业和工艺品加工等方面已出现了铜、 石并存的局面, 特别是在大型都邑中, 铜器的使用在 阶段。 石器除在农业、 渔猎生产和粮食加工等领域中 分化。 部分器形仍呈发展势头, 质料与加工工艺更加 某些领域已超过石器, 说明青铜时代已开始走向兴盛 继续保持主导地位外, 在功能和结构方面也不断改进、

在农业、 渔猎生产与粮食加工中仍占主导地位外, 在

龙城及山东益都县 ( 今青州市 ) 苏埠屯等大量商代聚 落遗址和墓葬中可以明显反映出来。 而西周以后, 特 别是春秋时期, 随着青铜器的发达和铁器的兴起, 石 器开始走向衰落。 夏商时期的石器制作与史前时期一脉相承, 在加

精良。 这从河南郑州商城、 安阳市殷墟、 湖北黄陂盘

所, 不同用途的石器在选料时已 比 较 严 格。 如 板 岩、

开采和选料技术大大提高。 开采石料一般都有固定场

工程序和制作技术上又有所改进。 表现为: (1) 石器

页岩类主 要 用 以 制 作 铲、 镰、 刀 等, 开 采 量 相 当 大; 凿等, 开采量相对减少 ( 部分已为青铜工具所取代 ) ; 而色白质细的大理石 ( 汉白玉 ) 则多用来制作石质礼 乐器和雕刻艺术品等。 至于各种优质宝石器和玉器的 石英岩、 砂岩、 辉绿岩等多用以制作砍斫用的斧、 锛、

24

选料加工更是精益求精。 (2) 由于加工工具与加工技 器成形的限制明显减少, 硬度较高的玉石器均可达到 术的改进, 石料切割与成形技术明显提高。 石料对石

二   中 国 古 代 石 器 发 展 概 况

理想的形制, 这就为石器的批量生产和石器制作专门 形, 到磨光、 钻孔乃至雕刻等一整套技术已趋于系统

化创造了条件。 (3) 石器制作从选料、 切割、 打制成 化、 专门化。 大型石器作坊遗址屡有发现。 尤其是锯

粗大笨重的打制石器和细小繁杂的复合石器逐渐退出 了农业文化区, 继之而起的是分工明确的磨制石器和 新型青铜用具。 西周、 春秋和战国石器

截、 琢磨和钻孔技术的改进, 大大提高了石器成品率。

近 , 可作为后一个发展阶段 。 时间从公元前 11 世纪 前后至秦 始 皇 统 一 六 国 ( 前 221 年 ) 止 。 经 历 了 青 段的石器与前一段相比有以下特点 : ( 1 )

作为生产

西周 、 春秋 和 战 国 三 个 时 期 的 石 器 特 点 比 较 接

铜时代的鼎盛期和铁器时代的萌芽与发展期 , 这一阶 与加工工具的石器 , 在农业 、 渔猎和手工业经济中仍 起着重要作用 。 但这种作用随着青铜工具的增多 , 特 前后已 大 有 被 青 铜 工 具 和 铁 工 具 取 而 代 之 的 趋 势 。 (2) 作为生活用具 与 礼 乐 器 的 石 器 已 多 被 铜 器 和 玉 别是春秋以后铁农具的推广而逐渐减小 , 到战国中期

器所取代 , 唯石磬这一类打击乐器在西周时期发展成 身份的编磬制度 。 这种编磬到春秋以后更加流行 , 成 为代表贵族身份地位的礼乐重器 。 ( 3 ) 作为武器的 熟 , 并形成了按磬体大小排序 、 按数量多少标明等级

25

石 器 史 话

所取代 。 ( 4 ) 作为明器性质的石制装饰品多出自中

石器已不多 。 它们先是被青铜武器 , 后又被铁制武器

以大中型墓比较常见 。

多 。 而质料精美的玉石 、 玛瑙 、 绿松石等装饰品 , 仍 总之, 西周以后的石器, 就种类和数量来说, 已

比较粗劣 , 多为动物形 、 几何形片状佩饰 , 刻纹者不

下层贵族墓中 , 尤其是春秋以后更为流行 , 石质一般

呈减少趋势, 一方面, 青铜器和铁器取代了石器的相

当部分; 另一方面, 石器本身的发 展 也 已 发 生 变 化, 的石器也多为玉器等所取代。 特别是春秋时期铁器的 除在生产与加工部门中尚占有较大比重外, 其他用途

失了主导地位。 这样, 在中国, 也是在世界数百万年

器不仅在生活领域中, 而且在生产领域中也已开始丧

器构成了强有力的竞争。 因而, 到战国中期以后, 石

出现与铁工具的推广使用, 对作为传统生产工具的石

历史上起着决定作用, 曾作为生产力发展主要标志的 石器, 终于为铁器和铜器所取代, 走过了其辉煌的历 史阶段。

5

  秦至清代石器

公元 1911 年) , 前后长达 2100 余年。 在这漫长的封建 显不同的角色, 在造型、 功用与制作工艺等方面均发 生了较大变化。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清王朝灭亡 ( 公元前 221 ~

社会中, 石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担当了与秦以前明

26

铁技术的发达, 石器在生产领域中很快消失。 除秦至

石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由于冶

二   中 国 古 代 石 器 发 展 概 况

基本上为铁制工具所取代。 这一取代过程首先从中原

东汉时期还有少量石质生产工具出土外, 三国以后已

地区开始, 并很快向周边地区扩展开来。 (2) 在加工 石碾、 石碓、 石臼、 石杵等为代表的粮食加工工具与

领域中, 石器仍占有重要地位。 主 要 表 现 为 以 石 磨、 手工业领域中的打磨工具等, 尤其是转动石磨的出现, 活领域中, 石器的用途仍比较广

泛。 除与建筑有关的 较战国以前的石磨盘、 石磨棒是一大进步。 (3) 在生

各种石材、 石制品以外, 还包括日常用的石凳、 石案、 在这一阶段有了很大发展。

石盒、 石熏炉和石灯等。 尤其是属于文房用品的石砚, 这一时期有三大发展: 一是摩崖石刻与造像艺术的发 展。 尤其是佛教传入后而兴起的石窟寺艺术, 是这一 时期石刻工艺的代表。 二是与建筑、 工程有关的各种 (4) 在石制工艺品方面,

埋葬制度有关的各种石制棺椁、 石模型明器、 石碑兽 等。 其中又以汉画像石的发现最引人注目, 历代墓碑 的发现也蔚为大观。

雕建筑群, 是这一阶段石制工艺发展的典范。 三是与

等。 尤其是以北京圆明园和故宫为代表的皇家宫殿石

石雕艺术品乃至建筑本身, 如石塔、 石柱、 石桥, 等

能和制作工艺等方面, 都与战国以前的石器有着很大

总之, 秦至清代石器, 无论在使用方式、 社会功

不同。 战国以前的石器主要在生产领域中起着主导作

用, 而秦以后的石器已基本上从生产领域中退了出来,

27

石 器 史 话

意义上说, 秦至清代石器, 已不是考古学中通常所说

作为户外的石器生产工具已不复存在。 因此, 从某种 的打制或磨制石器, 而是利用石料或岩石等加工而成 代文物精华的一部分。

的石制品。 它们均作为广义的 “ 石器 ” 而成为中国古

28


相关文章

  • 重庆地域文化机考复习资料
  • 2015年春期<地域文化>课程基于网络的期末考试复习指导 第一部分 课程考核说明 1.考核目的 考核学生对巴渝文化古今演变的历史过程的掌握程度,考核学生对巴渝文化的内涵和地方性特征的掌握和分析能力,并通过对比考察巴渝文化与我国其 ...查看


  •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发展概况_原始社会时期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发展概况_齐英杰
  • 第39卷第9期2011年9月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FORESTRY MACHINERY &WOODWORKING EQUIPMENT Vo139No.9Sep. 2011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时期中国木结构建筑 ...查看


  • 2015年西北大学考古专业考研题目及答案
  • 2014年西北大学考古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后岗三叠层 即河南安阳后岗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文化层由下而上的三层堆积,由梁思永于1931年发掘安阳高楼庄后岗时发现.对于中国考古具有主要的意义,它从地层上证明 ...查看


  • 天水惊显人类社会最早的绘画作品
  • 天水惊显人类社会最早的绘画作品 (2013-03-26 15:46:38) 转载▼ 标签: 分类: 泾渭文化论坛 出土文物 龙山文化 概况 工具 万多件 大地湾距今8000年推前至距今6万年, 房址地面上发现的绘画, 长约1.2米,宽约1. ...查看


  • 菲律宾历史文化概况
  • 菲律宾历史文化概况 菲律宾共和国位于亚洲东南部的菲律宾群岛上.西班牙航海家R.洛佩斯•德•维拉洛博斯于1543年到达该地,以西班牙皇太子菲利浦之名命名该群岛为菲律宾.菲律宾北隔巴士海峡与中国台湾省相对,东濒太平洋,西临南海,南隔海与印尼.马 ...查看


  • 考古学概论
  • 考古学概论 导言: 原始社会的考古 夏商周时期的考古 春秋战国(东周)时期的考古 秦汉时期的考古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考古 一.考古学的意义及其研究对象 : 1]考古学的意义 :考古学一词是从希腊文中翻译过来的,英文为"Arche ...查看


  •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第三节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第四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第五节 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 1.文化背 ...查看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必修二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 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 ...查看


  • 导游词宝应
  • 宝应 宝应旅游概况 宝应县地处江苏省中部,隶属扬州市.全县总面积1468平方公里,辖15个镇和1个省 级经济开发区以及意大利(宝应) 工业园,人口92万,其中城区面积61平方公里.人口25 万.宝应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充足,气候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