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南州牧民增收问题研究

  【摘 要】牧区、牧业、牧民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牧民增收问题是“三牧问题”的核心,这对牧区的稳定发展,国家的安定团结都有重要的意义。文中首先对青海牧民收入的整体情况,海南州牧民收入的个况进行分析,找出海南州牧民收入呈现的特点,在此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通过对海南州牧民收入问题的分析,为牧民如何提高收入提供参考,对牧区经济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海南州;收入水平;牧民增收   青海牧区所处的自然环境、现实条件以及历史背景、生活习俗等因素的特殊性,其经济发展也具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性和特点,海南藏族自治州是青海省较为典型的的牧区,国民经济在省内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牧民增收对海南州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推动青海省的发展、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在不破坏牧区其特殊社会、经济、资源的前提下提高牧民收入水平,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青海牧民收入水平概况   我国的牧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西部往南,沿阴山、贺兰山西北,祁连山东麓和青藏高原等北部和西部边疆地区,西藏、青海、内蒙古、新疆、甘肃等省区号称五大草原牧区,草原总面积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 70%左右,其中青海、西藏、内蒙古三省区的牧区面积分别占本省区土地面积的96%、81% 、66%。本文选取牧区面积占本省面积最大的青海省,再以其海南州为例来进行研究,对其他牧区的牧民增收问题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青海省作为我国西部地区之一,近年来其经济发展趋势良好,总体呈上升走势,随着整体经济的发展,省内人均收入也进一步增长,然而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尤其是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相对较大,文中选取农民纯收入数据作为衡量指标,选取全国和其他四个典型牧区(西藏、甘肃、内蒙古、新疆)作为衡量对象来进行分析,青海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牧区和全国排名第五,处于较低水平,同属于牧区的青海省,其农民人均纯收入只高于甘肃省,但低于其他三个牧区,并且严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南州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年在全省范围内位列第三,处于偏上的水平,到2011年时下降至全省第四,目前处于低增长水平,尽管海南州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增长的趋势,但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地区的差距却在进一步扩大。   二、海南州牧民收入分析   海南州是较为典型的以畜牧业为基础的牧区,畜牧业是我州的主导产业,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几年来海南州的牧业水平有所上升,但与区内其他发展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州相比,其经济发展落后,专业的牧业经济组织较少,畜产品产量较低,牧民收入增长缓慢。   (一)牧民收入状况   青海省海南州的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畜牧业,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牧业产品生产,其牧业发展一直延续传统的经营模式,牧民的收入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1.牧民收入水平分析   海南州牧民人均纯收入总体呈现出低收入人数增加,中等收入人群缩小,高收入人群不断扩大的趋势,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就2008-2011年牧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和牧民收入阶段数据来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   就牧民纯收入来说,2008年,海南州牧民人均纯收入为3216.27元,到2011年收入水平就上升为5237元,四年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8%以上。就各收入段来看,在2008年到2011年四年时间里牧民的高收入人群在迅速增长。   2.牧民收入构成分析   牧民收入包括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纯收入、财产性纯收入。从海南州的牧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情况的总体来看,四种收入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就收入比重方面来说,家庭经营性纯收入比重下降,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呈良好的增长趋势,财产性纯收入略有增加。就收入增长方面来说,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最快,从上表可以看出,牧民收入中比重最大、对牧民收入影响最大的一项是家庭经营收入。   (二)牧民收入特征   1.牧民收入与消费不平衡   牧民收入具有季节性,而消费是一直持续的行为,从2011消费的方面来看,在“衣食住行”基本需求中,牧民消费集中在“食品”上的比例最高,其他依次为交通和通讯、居住、医疗保健、衣着、家庭用品、文教娱乐、商品和服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一是由于牧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牧区交通不便、导致商品费用不断上升、二是牧民医疗设施不完善、牧民看病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也导致医疗费用的绝大部分都需要牧民自己支付,这些费用也逐渐成为一种牧民家庭经济负担。   2.牧民收入来源渠道单一   从牧民现金收入情况来看,总体呈现出以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最大,其他三项所占比重较小的特征,来自其他行业的收入相对较少,这就致使牧民收入渠道相对单一,严重影响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海南州牧民收入渠道较为单一,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模式,就其牧民收入渠道来看存在以下两个特点:牧民收入来源单一,牧业在家庭经营收入中所占比重最大,二、三产业的收入所占比重较低。   3.牧民与城镇居民差距扩大   从2005年开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涨幅一直高于牧民人均纯收入,除了2011年,其他年份且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一直是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以上,引入收入差异系数分析公式 分析可知,2005年至2011年,海南州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均在0.64以上,差异系数高于0.5警戒线。   三、海南州牧民增收途径   牧民较为贫困的原因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能力性贫困,绝大多数牧民,除了能够经营草地畜牧业以外没有别的技能和特长,牧民文化素质水平低,就业空间相对狭小,家庭生活来源少;二是经济性贫困,由于海南州的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市场发育程度低,经济基础薄弱,牧民增收难度较大。   (一)加大对草原牧区的生态补偿力度   建立减畜、禁牧补贴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减畜、禁牧补贴制度,有利于解决牧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提高群众减畜禁牧的积极性,政府应该重视对减畜禁牧的牧户在财政方面的补贴和支持力度,要解决好减畜禁牧工程给牧民带来的生产下降、收入减少等问题,更好的弥补其为生态环境恢复所做的牺牲(牲畜规模的减少)及付出的代价(饲养成本提高),地方财政要尽一切努力,通过请求国家资金支持、项目资金投入、地方财政配套等多种方式,建立减畜禁牧补贴专项资金,并综合减畜数量、禁牧(休牧或轮牧)面积、草产量等情况,逐年进行适当补贴,从而改善牧民生活水平。   (二)完善对草原牧区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根据有关社会保障政策,分年龄段和自身情况,对牧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镇的比照当地居民享受有关社会保障政策,在移民新村的继续纳入农、牧区低保范围,切实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   政府在教育方面一是可以增设民族学校或者在汉语学校增加双语授课的几率,二是对高中以上的牧民就学采取一些激励机制,以提高牧民子女就学人数,提升牧民文化素质,从而为以后的就业、增收打好基础。   (三)发展特色产业   海南州牧民收入要想得以进一步增加,需要其依托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牧民能够从事的特色产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因村制宜,分类指导,进一步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优化种养模式,推进牧区特色产业向品牌化迈进。   积极扶持产业项目,加大对围绕草产业、马铃薯产业、中藏药材产业、蔬菜产业、虫草产业等六大特色,把其产业做大、做强,突出特色产业,使牧民不仅仅局限于牲畜养殖,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牧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牧民持续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四)鼓励就业,促进劳动力转移   海南州劳务输出的主要方式是自找门路者居多,政府机构和劳务部门可以有组织、有计划的引导劳力输出。不断增强劳务输出的紧迫感、责任感,让牧区剩余劳动动力积极主动地从有限的草场和耕地上走出来,从传统农牧业中转移出来,加入到二、三产行列中,从事非牧产业,进而增加牧民人均纯收入。   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增加牧民小额贷款资金安排,引导帮助各地搭建融资平台,支持和帮助牧民创业,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大额和小额担保贷款资金的投入,把进城创业或返乡创业的牧民纳入小额担保贷款范围,为牧民创业提供资金保障。

  【摘 要】牧区、牧业、牧民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牧民增收问题是“三牧问题”的核心,这对牧区的稳定发展,国家的安定团结都有重要的意义。文中首先对青海牧民收入的整体情况,海南州牧民收入的个况进行分析,找出海南州牧民收入呈现的特点,在此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通过对海南州牧民收入问题的分析,为牧民如何提高收入提供参考,对牧区经济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海南州;收入水平;牧民增收   青海牧区所处的自然环境、现实条件以及历史背景、生活习俗等因素的特殊性,其经济发展也具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性和特点,海南藏族自治州是青海省较为典型的的牧区,国民经济在省内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牧民增收对海南州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推动青海省的发展、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在不破坏牧区其特殊社会、经济、资源的前提下提高牧民收入水平,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青海牧民收入水平概况   我国的牧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西部往南,沿阴山、贺兰山西北,祁连山东麓和青藏高原等北部和西部边疆地区,西藏、青海、内蒙古、新疆、甘肃等省区号称五大草原牧区,草原总面积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 70%左右,其中青海、西藏、内蒙古三省区的牧区面积分别占本省区土地面积的96%、81% 、66%。本文选取牧区面积占本省面积最大的青海省,再以其海南州为例来进行研究,对其他牧区的牧民增收问题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青海省作为我国西部地区之一,近年来其经济发展趋势良好,总体呈上升走势,随着整体经济的发展,省内人均收入也进一步增长,然而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尤其是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相对较大,文中选取农民纯收入数据作为衡量指标,选取全国和其他四个典型牧区(西藏、甘肃、内蒙古、新疆)作为衡量对象来进行分析,青海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牧区和全国排名第五,处于较低水平,同属于牧区的青海省,其农民人均纯收入只高于甘肃省,但低于其他三个牧区,并且严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南州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年在全省范围内位列第三,处于偏上的水平,到2011年时下降至全省第四,目前处于低增长水平,尽管海南州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增长的趋势,但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地区的差距却在进一步扩大。   二、海南州牧民收入分析   海南州是较为典型的以畜牧业为基础的牧区,畜牧业是我州的主导产业,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几年来海南州的牧业水平有所上升,但与区内其他发展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州相比,其经济发展落后,专业的牧业经济组织较少,畜产品产量较低,牧民收入增长缓慢。   (一)牧民收入状况   青海省海南州的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畜牧业,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牧业产品生产,其牧业发展一直延续传统的经营模式,牧民的收入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1.牧民收入水平分析   海南州牧民人均纯收入总体呈现出低收入人数增加,中等收入人群缩小,高收入人群不断扩大的趋势,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就2008-2011年牧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和牧民收入阶段数据来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   就牧民纯收入来说,2008年,海南州牧民人均纯收入为3216.27元,到2011年收入水平就上升为5237元,四年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8%以上。就各收入段来看,在2008年到2011年四年时间里牧民的高收入人群在迅速增长。   2.牧民收入构成分析   牧民收入包括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纯收入、财产性纯收入。从海南州的牧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情况的总体来看,四种收入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就收入比重方面来说,家庭经营性纯收入比重下降,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呈良好的增长趋势,财产性纯收入略有增加。就收入增长方面来说,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最快,从上表可以看出,牧民收入中比重最大、对牧民收入影响最大的一项是家庭经营收入。   (二)牧民收入特征   1.牧民收入与消费不平衡   牧民收入具有季节性,而消费是一直持续的行为,从2011消费的方面来看,在“衣食住行”基本需求中,牧民消费集中在“食品”上的比例最高,其他依次为交通和通讯、居住、医疗保健、衣着、家庭用品、文教娱乐、商品和服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一是由于牧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牧区交通不便、导致商品费用不断上升、二是牧民医疗设施不完善、牧民看病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也导致医疗费用的绝大部分都需要牧民自己支付,这些费用也逐渐成为一种牧民家庭经济负担。   2.牧民收入来源渠道单一   从牧民现金收入情况来看,总体呈现出以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最大,其他三项所占比重较小的特征,来自其他行业的收入相对较少,这就致使牧民收入渠道相对单一,严重影响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海南州牧民收入渠道较为单一,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模式,就其牧民收入渠道来看存在以下两个特点:牧民收入来源单一,牧业在家庭经营收入中所占比重最大,二、三产业的收入所占比重较低。   3.牧民与城镇居民差距扩大   从2005年开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涨幅一直高于牧民人均纯收入,除了2011年,其他年份且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一直是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以上,引入收入差异系数分析公式 分析可知,2005年至2011年,海南州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均在0.64以上,差异系数高于0.5警戒线。   三、海南州牧民增收途径   牧民较为贫困的原因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能力性贫困,绝大多数牧民,除了能够经营草地畜牧业以外没有别的技能和特长,牧民文化素质水平低,就业空间相对狭小,家庭生活来源少;二是经济性贫困,由于海南州的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市场发育程度低,经济基础薄弱,牧民增收难度较大。   (一)加大对草原牧区的生态补偿力度   建立减畜、禁牧补贴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减畜、禁牧补贴制度,有利于解决牧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提高群众减畜禁牧的积极性,政府应该重视对减畜禁牧的牧户在财政方面的补贴和支持力度,要解决好减畜禁牧工程给牧民带来的生产下降、收入减少等问题,更好的弥补其为生态环境恢复所做的牺牲(牲畜规模的减少)及付出的代价(饲养成本提高),地方财政要尽一切努力,通过请求国家资金支持、项目资金投入、地方财政配套等多种方式,建立减畜禁牧补贴专项资金,并综合减畜数量、禁牧(休牧或轮牧)面积、草产量等情况,逐年进行适当补贴,从而改善牧民生活水平。   (二)完善对草原牧区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根据有关社会保障政策,分年龄段和自身情况,对牧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镇的比照当地居民享受有关社会保障政策,在移民新村的继续纳入农、牧区低保范围,切实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   政府在教育方面一是可以增设民族学校或者在汉语学校增加双语授课的几率,二是对高中以上的牧民就学采取一些激励机制,以提高牧民子女就学人数,提升牧民文化素质,从而为以后的就业、增收打好基础。   (三)发展特色产业   海南州牧民收入要想得以进一步增加,需要其依托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牧民能够从事的特色产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因村制宜,分类指导,进一步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优化种养模式,推进牧区特色产业向品牌化迈进。   积极扶持产业项目,加大对围绕草产业、马铃薯产业、中藏药材产业、蔬菜产业、虫草产业等六大特色,把其产业做大、做强,突出特色产业,使牧民不仅仅局限于牲畜养殖,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牧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牧民持续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四)鼓励就业,促进劳动力转移   海南州劳务输出的主要方式是自找门路者居多,政府机构和劳务部门可以有组织、有计划的引导劳力输出。不断增强劳务输出的紧迫感、责任感,让牧区剩余劳动动力积极主动地从有限的草场和耕地上走出来,从传统农牧业中转移出来,加入到二、三产行列中,从事非牧产业,进而增加牧民人均纯收入。   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增加牧民小额贷款资金安排,引导帮助各地搭建融资平台,支持和帮助牧民创业,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大额和小额担保贷款资金的投入,把进城创业或返乡创业的牧民纳入小额担保贷款范围,为牧民创业提供资金保障。


相关文章

  • 中国藏区经济稳定与经济发展
  • 中国藏区经济稳定与经济发展 钟海燕 [摘要]经济稳定是藏区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稳定性关系到经济系统在运行中能否实现预期目标.改革开放以来藏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但影响藏区经济稳定的诸多因素仍然存在.对于藏区经济系统,所追求的稳定是一种动态 ...查看


  • 浅谈青海特色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
  • 浅谈青海民族特色饮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 香毛措(青海,海南,813000) 内容摘要:饮食作为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物质性基础,伴随着人类的发展逐渐形成特有的文化.青海世居着藏.回.土.撒拉.蒙古族五个少数民族,各民族饮食文化各具特色,本文由此分析 ...查看


  • 青海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
  • 近几年来,青海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闯出了一条牧区生态发展的新路子. 随着青海牧区人口增长和草地生态退化,牧区畜牧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从2004年起,5万多名牧民从三江源生态保护地区迁出,这些生态移民经历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从传统的游 ...查看


  • 青海省退耕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定)
  •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项目提要 一.项目名称 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工程总体规划 二.建设目标 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水土流失和沙化严重的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增加工程区林草植被盖度.到2010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6.59% ...查看


  • 从数据看青海城乡居民生活新面貌
  •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居民生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质量日益改善,基本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到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4.99元 ...查看


  •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成果汇编
  •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成果汇编 食品及农产品加工 植物产品加工 紫红薯色素提取新工艺与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项目承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农业大学邮政编码:330045联 系 人:上官新晨 电话传真:0791-381386 ...查看


  •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分布及禁忌
  •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 民族 人口总数 主要分布地区 壮族 16178811人 两广等地 满族 10682263人 东北华北 回族 9816802人 全中国大陆均居 苗族 8940116人 云贵四川等地 维吾尔族 8399393人 新疆.湖南 ...查看


  • 浅析微电网在青海偏远地区应用
  • 浅析微电网在青海偏远地区应用 摘要:通过微电网与传统大电网对青海偏远地区通电成本.运行维护.供电质量及供电可靠性对比,分析微电网在青海偏远地区供电应用的前景. 关键词:微电网:偏远地区.应用前景 一.引言 为在"十三五" ...查看


  • 青海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 青海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青海省科学技术厅 二○一○年九月 1 目 录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现况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