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旅|在罗马艳遇卡拉瓦乔

这是来自C小姐好朋友公众平台“饭局”的文章,作者Still是个大射手,喜欢旅行。

住在同一个城市,C小姐经常跟她聊旅行,聊写作,聊喜欢的作家等等,恨不得把毕生绝学“倾吐”出来。

下文是她从罗马旅行写的文章。跟着她的脚步漫游啦~

夕阳下的圣彼得教堂

《你爱罗马吗?》(原标题)

文/图 still

罗马,对于任何一个旅行者来说,都是一个充满压力的名字。

它庞大,复杂,嗯,或许还不够贴切,无与伦比,应该是一个更合适的表述。

在去罗马之前,有人跟我说,这么年轻去罗马不明智,罗马该是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因为去过那里的人,会对其他城市感到乏味。当时,我不以为然,回来以后,我开始认同这句话。罗马不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而是世界本身。站在罗马,我就像《星际穿越》里的库珀,漂浮在超越了人类想象的多维空间里,被一大波信息所包裹。从遗迹、艺术品中喷涌而出的历史、故事,不停地冲击着我的脑电波,让我连呼吸都变得困难。

罗马帝国、文艺复兴、梵蒂冈……斗兽场里一块石头就等于一部《百年孤独》,城里任何一个雕像,经历过的命运起伏都足以睥睨这些凑在他们身边合影的愚昧人类。即便你对罗马的历史不感兴趣,也很难逃过后世人对它的赞美及崇拜:在西班牙广场,每天上演的是《罗马假日》;圣彼得广场,则是一幕幕的《天使与魔鬼》;斗兽场,现在仍旧弥漫着《角斗士》的血腥味。就连,伍迪·艾伦这个文艺逗比,在《爱在罗马》里也忍不住感慨了一把:“这个城市里,一切都是故事。”

而我在罗马的故事,只是这个城市里,最微不足道的一个。

斗兽场里的十字架

艳遇卡拉瓦乔

曾经,我也满怀希望地,想跟着电影游一趟罗马。比如啊,在西班牙广场上,像《罗马假日》里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安妮公主一样,晒着太阳,舔着冰淇淋;比如啊,到各大教堂去找一下贝尔尼尼的雕像,顺便向兰登博士致敬……但很快,我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西班牙广场上,挤满了少女,大概在这里吃掉100个冰淇淋,也不会遇到那个“乔”;《天使与魔鬼》最重要的场景——圣彼得教堂,我居然吃了闭门羹:去教堂的那一天,碰上了教皇弥撒,于是,教堂早早就关了……

当我正在为夭折的计划而沮丧时,一场艳遇却从天而至。

正午的太阳把罗马所有的建筑物都晒得闪闪发光,我跟旅伴南瓜没有像大理石一般强悍的抗晒能力,只想赶紧找个阴凉的地方歇歇。“我们到那个教堂坐会吧。”在几乎相隔100米就有一个教堂的罗马,要辨析它们的名字是件费劲的事情。我们连抬头看看名字的意识都没有,就走进了这个教堂。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个教堂的名字叫法国国家教堂。在那里,一个叫卡拉瓦乔的汉子,展开他强壮的双臂,拥抱了我们这两位在罗马彷徨失措的“少女”。

卡拉瓦乔,是一位活跃于16、17世纪的意大利画家。他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拿刀子捅人,后来还因为闯了祸不得不离开罗马。以前在艺术书上读到他的时候,我对如此粗狂的汉子,其实并不太感冒。但在法国国家教堂,卡拉瓦乔画的三幅“圣马太组图”,征服了我。

法国国家教堂里的“圣马太组图”,左为《圣马太的假日》,右为《圣马太与天使》。

在“圣马太组图”前,我一个劲地扯着南瓜的衣服,一边努力地在把自己的情绪压抑在教堂的穹顶之下:“我,我,我见过这幅画。”我边指着《圣马太与天使》,边从书包掏出Kindle,打开《艺术与故事》递给南瓜:“看,就是这一幅。”

《艺术与故事》,是本我装在Kindle却怎么都读不完的书。我重复地读,试图去记住里面每一个的故事。当我看到《圣马太与天使》的时候,就明白,只有真的看过“本尊”,那个故事才会永远留在你的脑海里。你记住的,不只是书里说的,还有你与画相遇的这一刻:在教堂昏黄的烛光旁,卡拉瓦乔的天使,在闪闪发光。

我没有宗教信仰,过去也只是喜欢凡·高、莫奈这一类印象派的画,对于宗教类的画,我始终有距离,只有卡拉瓦乔,让我感到亲切。卡拉瓦乔把《圣经》里面的人物画得就跟普通人一样,他的圣徒长得像朴实的农民,他曾经用一个妓女来当圣女的模特……南瓜说,在《圣马太的假日》里,她看到了最帅的耶稣。

卡拉瓦乔是特别的,他并不像大部分画家一样追求平衡、面面俱到,他的画明暗分明,舍弃一切的背景技巧,把光都洒在他想表达的人物上。教堂的光,是昏暗的,但卡拉瓦乔画的人(或许应该叫神或天使吧),却是亮的,就像有一道光,穿过了万神殿的天堂之眼,照在了卡拉瓦乔的画笔上。

万神殿

在以前,人们惧怕特别,因为魔鬼也是特别的。于是,卡拉瓦乔并不被待见,也常被拒绝。目前挂在教堂里的《圣马太与天使》是他创作的第二个版本。第一个版本的圣马太秃顶、赤脚、笨拙地写着字。在圣马太旁边是一个天使,亲昵地把着他的手教他。这一个版本引起了人们的不满,认为卡拉瓦乔亵渎了圣马太。迫于压力,卡拉瓦乔只能重新画一幅:这一次圣马太衣着整齐,天使也飞了起来。

这就是眼前这一幅《圣马太与天使》的故事。

我很想将时间的沙漏倒转,让我去看看,第一个版本的圣马太会是什么模样?而正在画圣马太的卡拉瓦乔又是长什么样?

他也许不帅,但他的手,一定很有味道:一个个凸出的老茧,包裹着咒骂与疯狂。我想抓起这双手,放进科斯美汀教堂门前的“真理之口”,问一句:“你爱罗马吗?”

真理之口

天使与魔鬼

你爱罗马吗?

这个问题,我也问过自己。后来,我想通了,我大概没有资格去谈爱或不爱。在我眼里,罗马就是博尔赫斯、是马尔克斯、是卡尔维诺,在它们面前,我是渺小的,即使倾尽一生,也难以接近。我能做的,只有抬头、仰望。

这种感觉,在西斯廷教堂里,被无限放大。

我站在米开朗基罗画的《创世纪》之下,昂着头,仰望了十几分钟。讲解机里不停地说着创世纪里每幅画面、每个先知的故事,老实说,我并没有听进去,一来脖子很酸,二来我将其他感官都封闭了,把能量都集中眼睛上,希望这样,能让这幅画在我视网膜上停留得更久。

或者说,这根本不是一幅画,而是一片星空,每个人,都得仰望。

原本,教会希望米开朗基罗画一个星空,就是有很多星星的那种星空。米开朗基罗拒绝了,他在脚手架上躺着画了四年,画出了他内心的星空。在星空正中央,上帝伸出手指,正要把灵魂注入亚当的肉体。上帝的手指,指示着一切,仿佛连抬头观看的我们,都被注入了灵魂。周围的先知,跟我们一样,都在注视着这神圣的一幕,他们在上面,我们在下面,我们和他们,都成为了《创世纪》的一部分。米开朗基罗创造了一个奇点,世界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创世纪》(资料图)

西斯廷教堂,尽头处为《最后的审判》。

(资料图,西斯廷教堂是不准拍照的,想知道它如何震撼,还是亲身去一趟吧)

《创世纪》说世界是这样开始的,在它的前方,祭坛后面的壁画《最后的审判》则说了,世界是这样结束的。任何的画,放在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旁,都瞬间失去了色彩。于是,教会只有再一次请米开朗基罗来画。画《最后的审判》的时候,米开朗基罗已经差不多60岁了。《最后的审判》,没有了《创世纪》明亮的光彩,它的冷色底调,抹上了米开朗基罗作为人类的烦恼。画面从地狱延伸到天堂,一切都描画得赤裸裸:每一个人,都挣扎着上天堂,可无论他们怎么努力,最终还是得由上帝得一只手主宰着命运。

没办法去评价《创世纪》与《最后的审判》的高下,它们是米开朗基罗的两面:每个在抬头仰望着天使的人,内心其实也不断被魔鬼折磨着。米开朗基罗告诉了我们信仰,也告诉了我们真相。

  梵蒂冈博物馆出口的双螺旋楼梯,是摩莫1932年的作品。

离开梵蒂冈博物馆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五时,我们抓住最后一丝的阳光,爬到了圣天使堡的顶层。在那里,刚好可以看到太阳落在圣彼得教堂的圆顶上,金色布满了整个广场。广场上,有一群教徒正在唱圣诗,他们的歌声不时传来。

断断续续的歌声,像一根根弦弹拨着我的神经。

我突然放下相机,转过头,对南瓜说:

“罗马,我们还会再来的吧?”

  圣天使堡的黄昏

下一次到罗马的时候,

“你从桑蒂的土冢举步,那里有个魔鬼之窟。

穿越古代的罗马之城,揭开了神秘的元素。

通向光明的路已经铺就,这是神对你的考验。

在那崇高的历险途中,让天使来为你指南。”

——《天使与魔鬼》

纳沃纳广场上的四河喷泉,贝尔尼尼作品。

回复相应数字,查看更多有趣的文章:

注意多少个“0”哦,不要回复错了~

0001|蔡国强的迷人烟火

0002|C的艺术独白

0003|搞笑的lizclimo漫画

0005|蔡国强的艺术推广策略

0006|80后艺术家都在画什么?你也买得起

0007|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及周边攻略

0008|为什么人人都在谈论巴塞尔?

本期编辑:梁嘉茵

◤艺术维C◢

第0009期

由艺术顾问陈晓勤(C小姐)打造的艺术分享平台。

为你专业解读全球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展览与艺术家故事。

用眼睛与心灵来丈量艺术高度。

微信:C_loveart

这是原创内容。转发朋友圈是必须的?,

如需转发到其他平台,请联系“艺术维c”

(微信号:C_loveart),否则法律追究。

(法律顾问:广大律师事务所彭明致)

这是来自C小姐好朋友公众平台“饭局”的文章,作者Still是个大射手,喜欢旅行。

住在同一个城市,C小姐经常跟她聊旅行,聊写作,聊喜欢的作家等等,恨不得把毕生绝学“倾吐”出来。

下文是她从罗马旅行写的文章。跟着她的脚步漫游啦~

夕阳下的圣彼得教堂

《你爱罗马吗?》(原标题)

文/图 still

罗马,对于任何一个旅行者来说,都是一个充满压力的名字。

它庞大,复杂,嗯,或许还不够贴切,无与伦比,应该是一个更合适的表述。

在去罗马之前,有人跟我说,这么年轻去罗马不明智,罗马该是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因为去过那里的人,会对其他城市感到乏味。当时,我不以为然,回来以后,我开始认同这句话。罗马不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而是世界本身。站在罗马,我就像《星际穿越》里的库珀,漂浮在超越了人类想象的多维空间里,被一大波信息所包裹。从遗迹、艺术品中喷涌而出的历史、故事,不停地冲击着我的脑电波,让我连呼吸都变得困难。

罗马帝国、文艺复兴、梵蒂冈……斗兽场里一块石头就等于一部《百年孤独》,城里任何一个雕像,经历过的命运起伏都足以睥睨这些凑在他们身边合影的愚昧人类。即便你对罗马的历史不感兴趣,也很难逃过后世人对它的赞美及崇拜:在西班牙广场,每天上演的是《罗马假日》;圣彼得广场,则是一幕幕的《天使与魔鬼》;斗兽场,现在仍旧弥漫着《角斗士》的血腥味。就连,伍迪·艾伦这个文艺逗比,在《爱在罗马》里也忍不住感慨了一把:“这个城市里,一切都是故事。”

而我在罗马的故事,只是这个城市里,最微不足道的一个。

斗兽场里的十字架

艳遇卡拉瓦乔

曾经,我也满怀希望地,想跟着电影游一趟罗马。比如啊,在西班牙广场上,像《罗马假日》里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安妮公主一样,晒着太阳,舔着冰淇淋;比如啊,到各大教堂去找一下贝尔尼尼的雕像,顺便向兰登博士致敬……但很快,我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西班牙广场上,挤满了少女,大概在这里吃掉100个冰淇淋,也不会遇到那个“乔”;《天使与魔鬼》最重要的场景——圣彼得教堂,我居然吃了闭门羹:去教堂的那一天,碰上了教皇弥撒,于是,教堂早早就关了……

当我正在为夭折的计划而沮丧时,一场艳遇却从天而至。

正午的太阳把罗马所有的建筑物都晒得闪闪发光,我跟旅伴南瓜没有像大理石一般强悍的抗晒能力,只想赶紧找个阴凉的地方歇歇。“我们到那个教堂坐会吧。”在几乎相隔100米就有一个教堂的罗马,要辨析它们的名字是件费劲的事情。我们连抬头看看名字的意识都没有,就走进了这个教堂。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个教堂的名字叫法国国家教堂。在那里,一个叫卡拉瓦乔的汉子,展开他强壮的双臂,拥抱了我们这两位在罗马彷徨失措的“少女”。

卡拉瓦乔,是一位活跃于16、17世纪的意大利画家。他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拿刀子捅人,后来还因为闯了祸不得不离开罗马。以前在艺术书上读到他的时候,我对如此粗狂的汉子,其实并不太感冒。但在法国国家教堂,卡拉瓦乔画的三幅“圣马太组图”,征服了我。

法国国家教堂里的“圣马太组图”,左为《圣马太的假日》,右为《圣马太与天使》。

在“圣马太组图”前,我一个劲地扯着南瓜的衣服,一边努力地在把自己的情绪压抑在教堂的穹顶之下:“我,我,我见过这幅画。”我边指着《圣马太与天使》,边从书包掏出Kindle,打开《艺术与故事》递给南瓜:“看,就是这一幅。”

《艺术与故事》,是本我装在Kindle却怎么都读不完的书。我重复地读,试图去记住里面每一个的故事。当我看到《圣马太与天使》的时候,就明白,只有真的看过“本尊”,那个故事才会永远留在你的脑海里。你记住的,不只是书里说的,还有你与画相遇的这一刻:在教堂昏黄的烛光旁,卡拉瓦乔的天使,在闪闪发光。

我没有宗教信仰,过去也只是喜欢凡·高、莫奈这一类印象派的画,对于宗教类的画,我始终有距离,只有卡拉瓦乔,让我感到亲切。卡拉瓦乔把《圣经》里面的人物画得就跟普通人一样,他的圣徒长得像朴实的农民,他曾经用一个妓女来当圣女的模特……南瓜说,在《圣马太的假日》里,她看到了最帅的耶稣。

卡拉瓦乔是特别的,他并不像大部分画家一样追求平衡、面面俱到,他的画明暗分明,舍弃一切的背景技巧,把光都洒在他想表达的人物上。教堂的光,是昏暗的,但卡拉瓦乔画的人(或许应该叫神或天使吧),却是亮的,就像有一道光,穿过了万神殿的天堂之眼,照在了卡拉瓦乔的画笔上。

万神殿

在以前,人们惧怕特别,因为魔鬼也是特别的。于是,卡拉瓦乔并不被待见,也常被拒绝。目前挂在教堂里的《圣马太与天使》是他创作的第二个版本。第一个版本的圣马太秃顶、赤脚、笨拙地写着字。在圣马太旁边是一个天使,亲昵地把着他的手教他。这一个版本引起了人们的不满,认为卡拉瓦乔亵渎了圣马太。迫于压力,卡拉瓦乔只能重新画一幅:这一次圣马太衣着整齐,天使也飞了起来。

这就是眼前这一幅《圣马太与天使》的故事。

我很想将时间的沙漏倒转,让我去看看,第一个版本的圣马太会是什么模样?而正在画圣马太的卡拉瓦乔又是长什么样?

他也许不帅,但他的手,一定很有味道:一个个凸出的老茧,包裹着咒骂与疯狂。我想抓起这双手,放进科斯美汀教堂门前的“真理之口”,问一句:“你爱罗马吗?”

真理之口

天使与魔鬼

你爱罗马吗?

这个问题,我也问过自己。后来,我想通了,我大概没有资格去谈爱或不爱。在我眼里,罗马就是博尔赫斯、是马尔克斯、是卡尔维诺,在它们面前,我是渺小的,即使倾尽一生,也难以接近。我能做的,只有抬头、仰望。

这种感觉,在西斯廷教堂里,被无限放大。

我站在米开朗基罗画的《创世纪》之下,昂着头,仰望了十几分钟。讲解机里不停地说着创世纪里每幅画面、每个先知的故事,老实说,我并没有听进去,一来脖子很酸,二来我将其他感官都封闭了,把能量都集中眼睛上,希望这样,能让这幅画在我视网膜上停留得更久。

或者说,这根本不是一幅画,而是一片星空,每个人,都得仰望。

原本,教会希望米开朗基罗画一个星空,就是有很多星星的那种星空。米开朗基罗拒绝了,他在脚手架上躺着画了四年,画出了他内心的星空。在星空正中央,上帝伸出手指,正要把灵魂注入亚当的肉体。上帝的手指,指示着一切,仿佛连抬头观看的我们,都被注入了灵魂。周围的先知,跟我们一样,都在注视着这神圣的一幕,他们在上面,我们在下面,我们和他们,都成为了《创世纪》的一部分。米开朗基罗创造了一个奇点,世界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创世纪》(资料图)

西斯廷教堂,尽头处为《最后的审判》。

(资料图,西斯廷教堂是不准拍照的,想知道它如何震撼,还是亲身去一趟吧)

《创世纪》说世界是这样开始的,在它的前方,祭坛后面的壁画《最后的审判》则说了,世界是这样结束的。任何的画,放在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旁,都瞬间失去了色彩。于是,教会只有再一次请米开朗基罗来画。画《最后的审判》的时候,米开朗基罗已经差不多60岁了。《最后的审判》,没有了《创世纪》明亮的光彩,它的冷色底调,抹上了米开朗基罗作为人类的烦恼。画面从地狱延伸到天堂,一切都描画得赤裸裸:每一个人,都挣扎着上天堂,可无论他们怎么努力,最终还是得由上帝得一只手主宰着命运。

没办法去评价《创世纪》与《最后的审判》的高下,它们是米开朗基罗的两面:每个在抬头仰望着天使的人,内心其实也不断被魔鬼折磨着。米开朗基罗告诉了我们信仰,也告诉了我们真相。

  梵蒂冈博物馆出口的双螺旋楼梯,是摩莫1932年的作品。

离开梵蒂冈博物馆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五时,我们抓住最后一丝的阳光,爬到了圣天使堡的顶层。在那里,刚好可以看到太阳落在圣彼得教堂的圆顶上,金色布满了整个广场。广场上,有一群教徒正在唱圣诗,他们的歌声不时传来。

断断续续的歌声,像一根根弦弹拨着我的神经。

我突然放下相机,转过头,对南瓜说:

“罗马,我们还会再来的吧?”

  圣天使堡的黄昏

下一次到罗马的时候,

“你从桑蒂的土冢举步,那里有个魔鬼之窟。

穿越古代的罗马之城,揭开了神秘的元素。

通向光明的路已经铺就,这是神对你的考验。

在那崇高的历险途中,让天使来为你指南。”

——《天使与魔鬼》

纳沃纳广场上的四河喷泉,贝尔尼尼作品。

回复相应数字,查看更多有趣的文章:

注意多少个“0”哦,不要回复错了~

0001|蔡国强的迷人烟火

0002|C的艺术独白

0003|搞笑的lizclimo漫画

0005|蔡国强的艺术推广策略

0006|80后艺术家都在画什么?你也买得起

0007|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及周边攻略

0008|为什么人人都在谈论巴塞尔?

本期编辑:梁嘉茵

◤艺术维C◢

第0009期

由艺术顾问陈晓勤(C小姐)打造的艺术分享平台。

为你专业解读全球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展览与艺术家故事。

用眼睛与心灵来丈量艺术高度。

微信:C_loveart

这是原创内容。转发朋友圈是必须的?,

如需转发到其他平台,请联系“艺术维c”

(微信号:C_loveart),否则法律追究。

(法律顾问:广大律师事务所彭明致)


相关文章

  • BBC全部纪录片目录
  • 全部bbc纪录片目录介绍,有关历史.宗教.哲学.文学.自然.超自然 数字部: BBC风云五十年(2集) A字部: BBC.Alien.Empire.昆虫帝国(6集) BBC.Ancient.Apocalypse.古代启示录(4集) BBC ...查看


  • 世界遗产名城 西班牙之旅
  • 西班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被录入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共有15座世界遗产城市. 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十五座古城的风光吧! Alcaláde Henares 阿尔卡拉(埃纳雷斯堡) 阿尔卡拉位于马德里大区(Comu ...查看


  • 西方美术史重点笔记
  • 西方美术史重点笔记 1. 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壁画.在西班牙北部桑坦德市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内.公元前16000---9000.1879年发现.洞穴长270米,洞顶绘有十五头巨大的野牛,驯马,鹿及其他动物的组合并不是自然中的动 ...查看


  • 静物画的概念及其历史
  • 静物画的概念及其历史 李本正 静物画是把无生命物体作为单独主题来描绘.与 表现趣味的一种特定倾向相一致的绘画门类, 属于近 代欧洲艺术的一个明确的方面, 即本质上属于巴罗克 艺术风格.然而, 它构成了一个远为广泛的倾向的一部 分-一为其他时 ...查看


  • 艺术|名画真伪疑案(3):又一幅卡拉瓦乔的[朱迪斯砍下霍洛芬斯的头颅]?
  • 2016年4月初,法国文化部发布了紧急通知,防止一幅油画作品外流,一时间引发了全球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标题党们分别用上了<被藏匿于法国渗漏阁楼上的卡拉瓦乔作品终于重见天日><真的是卡拉瓦乔吗?这下发财了><价值 ...查看


  •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 <艺术的故事> 贡布里希 导论 论艺术与艺术家 1.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2.大写的艺术已经成为叫人害怕的怪物和为人崇拜的偶像了. 3.我们都喜爱自然美,都对那些把自然美保留在作品之中的艺术家感激不尽.我们有 ...查看


  • 黛安·冯·弗斯滕伯格的旅程
  • 2011-05-11 12:00 作者:钟和晏 编辑:夏夏 核心提示:"大部分童话故事是以年轻女孩嫁给了一位王子结束,而我的故事是从那里开始的." "大部分童话故事是以年轻女孩嫁给了一位王子结束,而我的故事是从 ...查看


  • 结构技术与建筑的形式
  • 作者:邵剑波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年01期 建筑形式的问题一直受到建筑界乃至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对建筑形式的研究也不计其数,但建筑空间是由实际的物质形态构成的,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在满足人们特定的使用要求和人的心理感受的需求的同时 ...查看


  • 巴洛克艺术
  • 巴黎凡尔赛宫,阿波罗和达芙娜,巴黎圣母院 英国塞特维那皇室家具--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 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