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校园资源

整合校园资源,开展校本德育研究方案

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课题组

课题研究的背景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5月党中央又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历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庄严使命和神圣职责.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惊人发展使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物质领域空前繁荣。但与此同时,人类也面临着道德滑坡的世界性难题。纵看现行的我国学校教育智德分离,德育与学生日常生活分离. 德育过程,不是完全依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带有明显的唯理性倾向,重理性知识传授,轻感性体验内化;重外在理智控制,轻内在情绪调节。德育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体验,造成知行不一。环境无疑对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学生又是最具可塑性的个性群体,所以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根据区域优势和本地区青少年的德育状况,有步骤地整合校园资源,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校本德育,促进小学校本德育的开展,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应是一十分有效的。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对校园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效能,有利于使学生在学校和社区所营造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我校一向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重视校园环境对学生德育的作用。几年来,我校在环境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与财力,如今不仅成为了一所花园式的学校,更是一所在环境建设上处处体现人文性、区域性、历史性、国际性、时代性,洋溢浓浓爱国情的学校. ‚十五‛期间,我们顺利地进行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德育的研究‛这一市级课题,使我们对于校园文化环境的德育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校园中的德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研究的积累为新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提供了决策支持和探索基础。从课题的内

在联系来看,都存在德育途径与德育效果的关系研究,从这个衔接点,再着眼于德育创学校特色,使学生收益更多的角度,开辟新的视角即展开校本德育的开发和研究,这是进行新层次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学校办学的发展和德育的有效开展。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现国本、地本、校本的课程整合和互补是学校向更高办学层次迈进的发展之路,也是课程改革中国家对一些学校的建设要求。所以,进行校本德育的开发和研究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繁荣课程,丰富德育课程本身的需要。我校愿在这一新领域付出努力,作出尝试。

课题相关研究情况及分析

1、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我们这一课题应归属于校本德育的研究范畴,在此领域中,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如下:

①德育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尽管世界各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但将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已成为共识。各国都把强化德育作为治国安邦、复兴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团结、减少青少年犯罪、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②育人目标各国不同。美国强调培养儿童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力,在塑造国家精神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儿童承担社会责任和创造新生活的品质;英国则强调让儿童了解人们在社区、国家及世界中的相互关系,以及全部生活领域中的道德意义;德国注重培养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人格的人;法国是培养自律的自由人;马来西亚以培养学生道德认知力为主线;韩国则把培养学生道德判力作为最高目标。

③德育内容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自由与民主、和平与发展、宗教与伦理、人权与法制、国际理解、协调亲善、生态文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等。

④德育途径方法,东西方不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侧重内容型,强调对学生直接进行道德价值观的灌输与强化;而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则侧重过程型,注重从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疏导,培养学生的道德思考力,强调自我教育。我们认为东西方德育

发展有相互融合的趋势。

相对而言,国外的校本德育课程建设起步较早,而且长期以来的课程实现模式也使教师自主成为校本课程的建设者。在国内,上海的新教育实验为我们构建学校德育校本化提供了实践的基础和理论的支撑。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①联系:研究学校德育,提升学生的德性素质。

②区别:a 、研究的具体范围不同,我们的研究限定在校园德育资源的整合应用这一特定的范围内。属于校本德育中的一个专题的研究。b 、研究的重点不同,我们的研究侧重于通过整合校园资源,优化学校德育,形成学校的德育特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从认识层面和行为层面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判断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试图探索一条高效的德育途径。c 、研究的切入点不同,我们的研究侧重于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情感,升华道德认知,发展学生的道德意志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共同生活。

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 课题界定

校本德育就是带有学校特色烙印的德育,校本德育就是学校特色化的德育。校本德育系指在国家德育大纲及有关德育文件的指导下,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开发和整合校园德育资源,构建专题德育课程,实施专题德育实践活动,目的是提高以德性素质为核心的学生的整体素质。

(2) 支撑性理论

①主体教育论

柯尔伯格指出:‚同教师和成人一样,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关于价值观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正确的方法是将儿童称作‘道德哲学家’。将儿童看作道德哲学家,指的是能自发地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又形成有组织的思维方式。‛这说明个体的德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个体的主体特征,是个体主动地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活动可使个体既有素质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成为影响个体主体发展的现实因素。

②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柯尔伯格、艾里克森等人研究认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分阶段的过程,它揭示出道德认知与人的成熟过程相关,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由他律向自律发展。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主体自觉性和道德认知水平较高,通过道德实践活动促其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完善其道德品质,实现他律向自律转化是我们学校德育校本化、特色化研究的理论支撑。

③生活教育理论:德育源于生活并依存于生活。德育是一种内在需要,而不是在生活之外的某种为了生活的准备。德育回归生活,势在必行。德育只有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才能实现其目标。

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理论假设:

道德规范是可以灌输并可以强化的,而道德情感体验、道德行为养成,不是靠灌输所能够完成的。环境造就人,我们假设道德情感、意志、行为是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生成并发展,那么,在校园中,在环境给予学生的耳濡目染中,在实践活动给予学生的历练和体验中, 学生能渐渐形成优良的德性。我们的实证研究如果能够证明这点,那么校本德育模式就是成功的, 而传统的德育模式就必须修正。

2、研究目标:

①科学界定本课题‚校本德育‛的内涵,构建校本化的专题德育课程及科学的评估体系,使铸魂工程有一个良好的载体。我们将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革除现行德育过程中忽视主体的弊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道德哲学家‛(柯尔伯格语)们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校园文化的设计和积累. 在德育实践中,改变德育重理轻情的状况,既晓之以理,更动之以情,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道德情绪体验。让德育深入学生的心灵,构建新型的德育范式。

②构建校本德育实践活动的操作体系。

③形成校本德育特色化的保障机制。我们将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更新教育观念,探索特色化学校德育建设的新途径,构建便于操作的德育工作平台,提高德育实效,提升教育品位。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作为一所处在城区的省级实验小学,学生接触的社会现象比较复杂。大部分学生的生活比较优越,接受各种信息的途径较多,学生经受的诱惑也较多。这对学生的道德水准要求颇高。作为学校,如何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确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准确定位我们的学校发展方向与生存能力,激发学校的持续发展的生命活力;如何使我们的德育深入学生心灵,变成学生生命的灵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生命活力,使学生成人、成才,这些一直是我们反复探索的问题。学校德育校本化、特色化的研究就是我们的应对之策。我们试图通过我们的探索,为学校德育提供一个范例,也为学校德育理论界提供一个鲜活的个案。

研究方法和措施

1、研究方法

观察记录法:在课题研究期间,经常对学生的言、行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并定期做好记录,了解学生在开展校本德育的不同时期,学生道德行为的具体情况,指导下阶段工作。

行动研究法:研究者注意对实验对象的长期观察并形成一定的个案,为实验的实施顺利进行提供信息,保证课题评价的客观、公正。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具体情况的掌握和控制,进行归纳、分析、综合,使之系统化,提炼经验,形成理论。

2、研究措施

(1)积极组织,形成课题的管理、研究网络,配备强大的研究阵容,以校长为龙头,把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抓住研究要害,开展科学、规范的研究。

(2)完善学习、培训制度,使课题研究人员在理论学习中增强科研实践能力,在课题实践中丰富理论素养,提高科研水平,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服务。

(3)在课题组中形成合作、互助的氛围,发挥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作用,在课题研究中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4)进行校园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时,在很大程度上要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硬件的配置,其中包括校园的绿化、图画的挂贴、布置等,在课题研究中,我校将竭尽全力,尽量提供经费保证。

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2005年1月~2005年8月”

①完成方案的制订及课题申报工作。

②健全学习研究、交流制度。

实施阶段“2005年9月~2007年7月”

①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有关理论,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借鉴他人经验。

②在实施研究过程中进行阶段性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不断修正实施方案,促使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③经常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为归纳和分析课题提供实践依据。 总结阶段“2007年7月~2007年12月”

汇总本课题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做好结题工作,为成果鉴定提供服务。

整合校园资源,开展校本德育研究方案

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课题组

课题研究的背景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5月党中央又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历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庄严使命和神圣职责.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惊人发展使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物质领域空前繁荣。但与此同时,人类也面临着道德滑坡的世界性难题。纵看现行的我国学校教育智德分离,德育与学生日常生活分离. 德育过程,不是完全依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带有明显的唯理性倾向,重理性知识传授,轻感性体验内化;重外在理智控制,轻内在情绪调节。德育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体验,造成知行不一。环境无疑对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学生又是最具可塑性的个性群体,所以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根据区域优势和本地区青少年的德育状况,有步骤地整合校园资源,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校本德育,促进小学校本德育的开展,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应是一十分有效的。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对校园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效能,有利于使学生在学校和社区所营造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我校一向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重视校园环境对学生德育的作用。几年来,我校在环境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与财力,如今不仅成为了一所花园式的学校,更是一所在环境建设上处处体现人文性、区域性、历史性、国际性、时代性,洋溢浓浓爱国情的学校. ‚十五‛期间,我们顺利地进行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德育的研究‛这一市级课题,使我们对于校园文化环境的德育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校园中的德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研究的积累为新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提供了决策支持和探索基础。从课题的内

在联系来看,都存在德育途径与德育效果的关系研究,从这个衔接点,再着眼于德育创学校特色,使学生收益更多的角度,开辟新的视角即展开校本德育的开发和研究,这是进行新层次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学校办学的发展和德育的有效开展。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现国本、地本、校本的课程整合和互补是学校向更高办学层次迈进的发展之路,也是课程改革中国家对一些学校的建设要求。所以,进行校本德育的开发和研究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繁荣课程,丰富德育课程本身的需要。我校愿在这一新领域付出努力,作出尝试。

课题相关研究情况及分析

1、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我们这一课题应归属于校本德育的研究范畴,在此领域中,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如下:

①德育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尽管世界各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但将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已成为共识。各国都把强化德育作为治国安邦、复兴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团结、减少青少年犯罪、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②育人目标各国不同。美国强调培养儿童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力,在塑造国家精神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儿童承担社会责任和创造新生活的品质;英国则强调让儿童了解人们在社区、国家及世界中的相互关系,以及全部生活领域中的道德意义;德国注重培养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人格的人;法国是培养自律的自由人;马来西亚以培养学生道德认知力为主线;韩国则把培养学生道德判力作为最高目标。

③德育内容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自由与民主、和平与发展、宗教与伦理、人权与法制、国际理解、协调亲善、生态文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等。

④德育途径方法,东西方不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侧重内容型,强调对学生直接进行道德价值观的灌输与强化;而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则侧重过程型,注重从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疏导,培养学生的道德思考力,强调自我教育。我们认为东西方德育

发展有相互融合的趋势。

相对而言,国外的校本德育课程建设起步较早,而且长期以来的课程实现模式也使教师自主成为校本课程的建设者。在国内,上海的新教育实验为我们构建学校德育校本化提供了实践的基础和理论的支撑。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①联系:研究学校德育,提升学生的德性素质。

②区别:a 、研究的具体范围不同,我们的研究限定在校园德育资源的整合应用这一特定的范围内。属于校本德育中的一个专题的研究。b 、研究的重点不同,我们的研究侧重于通过整合校园资源,优化学校德育,形成学校的德育特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从认识层面和行为层面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判断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试图探索一条高效的德育途径。c 、研究的切入点不同,我们的研究侧重于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情感,升华道德认知,发展学生的道德意志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共同生活。

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 课题界定

校本德育就是带有学校特色烙印的德育,校本德育就是学校特色化的德育。校本德育系指在国家德育大纲及有关德育文件的指导下,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开发和整合校园德育资源,构建专题德育课程,实施专题德育实践活动,目的是提高以德性素质为核心的学生的整体素质。

(2) 支撑性理论

①主体教育论

柯尔伯格指出:‚同教师和成人一样,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关于价值观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正确的方法是将儿童称作‘道德哲学家’。将儿童看作道德哲学家,指的是能自发地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又形成有组织的思维方式。‛这说明个体的德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个体的主体特征,是个体主动地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活动可使个体既有素质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成为影响个体主体发展的现实因素。

②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柯尔伯格、艾里克森等人研究认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分阶段的过程,它揭示出道德认知与人的成熟过程相关,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由他律向自律发展。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主体自觉性和道德认知水平较高,通过道德实践活动促其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完善其道德品质,实现他律向自律转化是我们学校德育校本化、特色化研究的理论支撑。

③生活教育理论:德育源于生活并依存于生活。德育是一种内在需要,而不是在生活之外的某种为了生活的准备。德育回归生活,势在必行。德育只有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才能实现其目标。

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理论假设:

道德规范是可以灌输并可以强化的,而道德情感体验、道德行为养成,不是靠灌输所能够完成的。环境造就人,我们假设道德情感、意志、行为是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生成并发展,那么,在校园中,在环境给予学生的耳濡目染中,在实践活动给予学生的历练和体验中, 学生能渐渐形成优良的德性。我们的实证研究如果能够证明这点,那么校本德育模式就是成功的, 而传统的德育模式就必须修正。

2、研究目标:

①科学界定本课题‚校本德育‛的内涵,构建校本化的专题德育课程及科学的评估体系,使铸魂工程有一个良好的载体。我们将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革除现行德育过程中忽视主体的弊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道德哲学家‛(柯尔伯格语)们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校园文化的设计和积累. 在德育实践中,改变德育重理轻情的状况,既晓之以理,更动之以情,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道德情绪体验。让德育深入学生的心灵,构建新型的德育范式。

②构建校本德育实践活动的操作体系。

③形成校本德育特色化的保障机制。我们将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更新教育观念,探索特色化学校德育建设的新途径,构建便于操作的德育工作平台,提高德育实效,提升教育品位。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作为一所处在城区的省级实验小学,学生接触的社会现象比较复杂。大部分学生的生活比较优越,接受各种信息的途径较多,学生经受的诱惑也较多。这对学生的道德水准要求颇高。作为学校,如何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确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准确定位我们的学校发展方向与生存能力,激发学校的持续发展的生命活力;如何使我们的德育深入学生心灵,变成学生生命的灵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生命活力,使学生成人、成才,这些一直是我们反复探索的问题。学校德育校本化、特色化的研究就是我们的应对之策。我们试图通过我们的探索,为学校德育提供一个范例,也为学校德育理论界提供一个鲜活的个案。

研究方法和措施

1、研究方法

观察记录法:在课题研究期间,经常对学生的言、行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并定期做好记录,了解学生在开展校本德育的不同时期,学生道德行为的具体情况,指导下阶段工作。

行动研究法:研究者注意对实验对象的长期观察并形成一定的个案,为实验的实施顺利进行提供信息,保证课题评价的客观、公正。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具体情况的掌握和控制,进行归纳、分析、综合,使之系统化,提炼经验,形成理论。

2、研究措施

(1)积极组织,形成课题的管理、研究网络,配备强大的研究阵容,以校长为龙头,把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抓住研究要害,开展科学、规范的研究。

(2)完善学习、培训制度,使课题研究人员在理论学习中增强科研实践能力,在课题实践中丰富理论素养,提高科研水平,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服务。

(3)在课题组中形成合作、互助的氛围,发挥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作用,在课题研究中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4)进行校园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时,在很大程度上要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硬件的配置,其中包括校园的绿化、图画的挂贴、布置等,在课题研究中,我校将竭尽全力,尽量提供经费保证。

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2005年1月~2005年8月”

①完成方案的制订及课题申报工作。

②健全学习研究、交流制度。

实施阶段“2005年9月~2007年7月”

①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有关理论,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借鉴他人经验。

②在实施研究过程中进行阶段性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不断修正实施方案,促使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③经常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为归纳和分析课题提供实践依据。 总结阶段“2007年7月~2007年12月”

汇总本课题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做好结题工作,为成果鉴定提供服务。


相关文章

  • 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
  • 噢易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 1 需求和趋势 1.1 "十三五"规划对于高校信息化建设提出的要求 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教技厅[2015]2号)中明确指出围绕解决教育改革发 ...查看


  • 学校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 学校信息化建设 实施方案 新兴中心校 2015.09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以及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为了全面推进我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校 ...查看


  • 信息技术三年发展规划
  • 松山小学三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在未来的三年中,全面贯彻执行上级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指示,加快学校现代化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推 ...查看


  • 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 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2014---2018) 为了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和驾御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效能,锤炼学校信息化办学特色, 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争 ...查看


  • XX学院智慧校园建设方案
  • XXXXX学院 "智慧校园"建设方案 (简版) XXXXX XXXXX 2014年1月 目 录 1 2 概述 ....................................................... ...查看


  • 浙大信息化十二五
  • 浙江大学:"十二五"发力资源建设 建设一个科技成果创新的新型的文献资源与信息服务支撑体系,打造一个多元化.人文化.智慧型.国内领先的信息服务支撑环境是浙大"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 毋庸置疑,浙江大学是 ...查看


  • 新媒体时代高校宣传媒体的融合发展_郑静
  • 第2期 第17卷第2期2015年4月 黄山学院学报 JournalofHuangshanUniversity Vo1.17,NO.2Apr.2015 新媒体时代高校宣传媒体的融合发展 郑 静 (黄山学院宣传部,安徽黄山245041) 摘要: ...查看


  • 师范校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效应用实施方案
  • 推进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效应用实施方案 教育信息化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当前全区乃至全国中小学阶段教育竟争的前沿和法宝,是高新技术直接转化为教育效能的具体表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 ...查看


  • 企业校园招聘会的第三使命
  • 企业校园招聘会的第三使命 摘要: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企业的校园招聘活动已是屡见不鲜."招贤纳士"无疑是企业管理者最原始的动机.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销思想的进步,这种最原始的动机已经不再是企业管理者们唯一的动机了.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