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_下_宋初重臣赵普的后半生

连载之五

陈峰1960年生,祖籍山西芮城。历史学博士,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宋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及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客座教授等。出版个人专著《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武士的悲哀》《宋史论稿》《漕运与古代社会》等多部,发表论文及散文多篇。

宋朝士林将坛说

他举荐某人任职,太祖没答应,他第二天会再次提出,如未获恩准,他还会隔天继续上奏,当天子愤怒撕破奏书扔到地上,他竟颜面不改地跪下拾起破碎的奏章下朝,直到太祖终于醒悟予以任命为止。

早在开国后几年,像吴越王钱俶不顾唇亡齿寒,紧跟朝廷打击近邻南唐,无非心存侥幸,希望保存国祚。为了打动朝廷,以后又派专人向赵普馈送大批礼金。不料礼物才送抵赵府,恰巧被前来探视的天子撞见,赵普只得惶恐解释收到吴越海货十瓶。太祖故作好奇地说:海货肯定不错。即令打开瞧瞧,结果发现瓶子里都是“瓜子金”,即状如瓜子的黄金,他顿时紧张起来,连称不知情。太祖看着心腹尴尬的样子,不无敲打、讥讽地说:爱卿受之无妨,这些人以为国家大事都由你们书生做主。此事虽不属主动索贿,但却与国家利益有关联,故太祖心中相当不悦

68

·长篇散文·

半部论语治天下(下)宋初重臣赵普的后半生

体制上的矛盾,天子依靠宰相统辖百司治理国家,宰相则要上对皇帝效忠,下对群臣负责,彼自宋朝开国后,说句公道话,在结束武人跋

此之间存在依存关系。若碰见个暴虐的帝王,扈、削平地方割据、确定统一部署以及重建国宰相无论能力高下,都很难干久,所谓“伴君如家秩序等一系列重大事项上,赵普密切配合天伴虎”,弄不好可能还会身首异处;而遇到昏庸子,耗费心机,出谋划策,做了大量工作。

无能的天子,宰相再是个能力强心计多的人,就正是在以上背景之下,过于强势的武将势有可能成为权臣,架空皇帝,甚至取而代之。可力受到压制,文臣集团的利益不断得到重视,见双方能否妥善处理关系,直接关乎王朝兴衰。

往昔文武之间扭曲的关系渐趋平衡。由此,沦要说妥善处理君、相关系,全看分寸拿捏是丧已久的文教事业也获得复兴的机会,国家开否到位,这当然与皇帝和宰相的素质和心态有始跨入平稳发展的轨道,气象焕然一新。以后关。就为人臣而言,除了忠心尽职外,还必须做形成的浓烈“崇文”风尚,亦与此有关,这是后到清醒明智,不能犯上,切忌居功自傲,更不用话。

说要回避独揽大权。

对于赵普的贡献,宋太祖心知肚明,出于一但随着功成名就,加上天子的信赖和朝臣时感激和信赖,遂对这位勋臣不断加官晋爵。

们的尾随,赵丞相却不免有些自满,渐渐专断起建隆元年(960),赵普出任枢密副使,时年来,这便与天子的独尊地位产生抵牾。他还疏仅38岁,两年后升为枢密使,级别与宰相相同。忽了避嫌,有时甚至对皇帝也摆点谱,因此犯了乾德二年(964)初,他入居相府时,才41岁多。为人臣子的大忌。于是,亲密的君臣关系旋即与此同时,还先后加授集贤院大学士、昭文馆

出现裂痕,彼此的蜜月期不可避免地走到尽头。

大学士兼修国史、

右仆射等显赫头衔,独掌相赵普到底是理论修养不足,还是缺乏大眼印近十年之久,为宋朝史上所少见。由此可见,

光大境界。他自认为从潜邸时就追随天子,忠赵普深得天子的器重,史称

“视如左右手,事无心耿耿,献言献策,建国后又精心设计,消弭祸

大小,悉咨决焉”。一时君臣相得,的确令人叹端,因此天子理应感念信赖。如此心态之下,

他羡。

时常自作主张,各方上给皇帝的奏疏,凡认为不然而,世间事从来都难双全,也没有不散的便实行,就投入火盆烧掉。一时间,宰相下达的佳宴。赵普太快登上了功业的顶峰,览尽风光指令甚至重于天子敕命。

之后,同样不可避免地要走向下坡。

赵普还敢于对太祖直抒己见,有时甚至不古来在人治的状态下,皇权与相权便存在

顾礼数。开国初,君臣俩私下里相见,他曾多次

69

·长篇散文·

点出天子早年的缺陷。这不是揭短吗?太祖皇帝倒是豁达,终于说了句:若凡尘中可识天子、宰相,那人们都会物色追捧了。听罢,他才意识到自己言语过分,从此再不敢提及此事。

不过,赵普拂天子脸面的地方还是不少。如他不顾太祖的意思,一再反对用旧藩镇符彦卿典禁军的事,前面已经说过。又如他举荐某人任职,太祖没答应,他第二天会再次提出,如未获恩准,他还会隔天继续上奏,当天子愤怒撕破奏书扔到地上,他竟颜面不改地跪下拾起破碎的奏章下朝,直到太祖终于醒悟予以任命为

止。更有甚者,

当天子素来反感的某位官员,按例当升迁而得不到批准时,赵普也继续坚持,以至于龙颜震怒,气愤地对他说:朕就是不迁此人官职,你又能如何?此时若换作旁的人,早

吓得心惊肉跳、

五内俱焚,他却平心静气回答:刑罚用来惩恶,赏赐用以酬功,古今之理。且刑赏乃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一人之刑赏,岂能因陛下喜怒而独专?天子实在受不了此人的顽固,离席站立,他亦紧随而立,天子进入内宫,他竟然久久等候在宫门前,直到太祖最终同意

方才罢休。这些事都见诸

《宋史》本传,或许有所夸张,意在赞扬他的坦诚忠君之举,比拟先贤名臣,却也多少折射出其自负的心态。当然了,太祖之所以在这方面让着他,是因为察觉他有理,算是秉公办事,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也就予以包容。

如果仅此而已,倒还好说,但日子久了,其他的事情也不可避免暴露出来。在古代官场上,当权大臣,谁不想巴结?下属送个礼献个物之类的事自然少不了,本人再利用职务之便捞

些好处,也不足为怪。其实,

宋太祖早已洞悉人性贪念的弱点,惯用金钱收买人心,石守信一批功臣大将的兵权不就是用钱财赎买回来的吗?对忠心能干的臣下,从不吝惜公帑,纵然他们贪占点便宜,也大可不必追究。

赵普做宰相几年后,一位性格倔强的朝臣雷德骧因不满其专断,就向天子告发丞相家的违法营私活动。彼时,太祖正倚重赵普巩固帝位、整顿秩序,便不予计较,并当着近臣的面指骂雷德骧:鼎铛尚长有耳朵,你难道没听说赵普乃社稷之臣吗?因此不仅不接受控告,反将

投诉者贬谪到外地。随后,

地方官得到当权者的暗示,又诬告雷某讪上,结果再被削籍流放。由此看来,赵普若仅仅利用权势获利,太祖并

70

不在意,完全可以宽恕。

事情就这样越积越多,连盘踞南方的小朝廷也打起行贿执政的主意。早在开国后几年,像吴越王钱俶不顾唇亡齿寒,紧跟朝廷打击近邻南唐,无非心存侥幸,希望保存国祚。为了打动朝廷,以后又派专人向赵普馈送大批礼金。不料礼物才送抵赵府,恰巧被前来探视的天子撞见,赵普只得惶恐解释收到吴越海货十瓶。太祖故作好奇地说:海货肯定不错。即令打开瞧瞧,结果发现瓶子里都是“瓜子金”,即状如瓜子的黄金,他顿时紧张起来,连称不知情。太祖

看着心腹尴尬的样子,不无敲打、

讥讽地说:爱卿受之无妨,这些人以为国家大事都由你们书生做主。此事虽不属主动索贿,但却与国家利益有关联,故太祖心中相当不悦。

赵普当权久了,专断的作风不仅引起一些臣僚的怨言,还时常对天子讲原则,不顾及九五之尊的威严,如此一来二去,皇帝渐渐不耐烦了。

赵普是来自民间的人杰,拥有足够的社会基层智慧,其谋略用于乱世,勾心斗角,逞强斗狠,超乎凡人;收拾起胸无点墨的武夫、藩镇来,纵横捭阖,大放异彩。不过,随着秩序的稳定,国家追求的目标随之提升,于是对官员的素质要求也水涨船高,理论修养便不可或缺,这当

然是世道转型所使然。由此,

赵普的长项逐渐不再凸显,似乎乏善可陈。

到开宝(968—976)中叶,天子临朝,群臣讨论国事时,科举背景的文臣日渐显示出优势,尤其是言及典章制度建设,大都纵古论今,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其中卢多逊以博闻机敏,深

得太祖赏识,先后出任知制诰、

翰林学士,也就是天子身边草拟诏书的近臣。

卢多逊出身进士,不仅饱学,而且奏言精巧多称圣意,不过却为人轻率,汲汲于功名,也好权谋一套,故与赵普关系不睦。卢氏任翰林学士后,自恃天子恩宠,经常攻击赵丞相的短处。据宋人笔记记载:某次,他与赵普同时上殿论事,太祖决定将年号改为“乾德”,并得意地称此

号自古未有。赵丞相随之附和叫绝,

卢学士却冷冷地说:这年号伪蜀已用过。天子大惊,这还了得,大宋年号竟与伪邦小国相同!当即令人

去查,结果确如所言。皇帝勃然大怒,一边骂赵普:你理论得过他吗?一边顺手拿起笔就抹到赵普的脸上。赵普回到家中,整晚上不敢洗去面部的墨迹,直到次日上朝才在天子的命令下洗掉耻辱印记。这段资料出自百年之后,大可不必全信,却也说明赵、卢两人关系的紧张,也反映出太祖对文臣之首寡学的不满。其实,此事背后明显有着太祖借机压制赵普的动机存在。开宝四年(971),赵普在京师起第修宅,规模宏巨,仅抹墙的

“麻捣”就耗资一千二百贯钱。须知,当时一石粮食还不值一贯钱。其间,他派人到秦陇一带购买巨木,那些俗吏乘势打着丞相府的旗号,搞一些贩卖发财的勾当,这便触犯了官府的禁令。主管财经的三司使报告到天庭,丞相带头破坏规矩,影响过于恶劣,太祖十分恼怒,几乎要下旨罢免赵普相职。人要糊涂起来,坏事接踵而来。赵丞相又犯了一个不该犯的大错,就是不该与枢密使结亲。按照本朝规矩,宰相与枢密使并为两府首脑大臣,分别负责行政和军政,互相牵制,以防相互勾结架空皇帝,这一点赵普当然清楚。但

在开宝五年,他竟忘记避嫌,糊涂地为儿子迎娶了枢密使李崇矩的闺女。天子闻听,顿时警觉起来,是可忍孰不可忍,大宋皇帝难道成了摆设不成?时隔不久,被流放西北的雷德骧之子雷有邻,跑到京城控诉当朝丞相包庇纵容部下诸事。太祖一看机会来了,

当即令御史台审查。

审查下来,自然大都属实。皇帝于是传旨对相府奸吏治罪,特赐雷有邻秘书省正字官衔,又命参知政事与宰相轮流掌管相印,以分割相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赵普失去了天子的宠信。到开宝六年(973)八月,太祖终于下诏免除赵普的相位,随之也把那位不识相的李崇矩免职。耐人寻味的是,素与赵普有隙的卢多逊却升为参知政事。至此,压在太祖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卸下,可以长吐一口闷气。而昔日的军师,心头却压上了那快石头。当然,天子对这位开国勋臣还是心存感激,不可能一棍子打死,遂授予其河阳三城节度使的头衔,再加授检校太傅、同平章事,打发他到地方赋闲。说起来,这确有点卸磨杀驴的味道。这一年,赵普刚52岁,仍是精力未衰之时,宋朝士林将坛说

却猛然间被投闲置散。要说朝廷对他的安排表面上看仍属礼遇,论级别论待遇都相当优厚,节度使加上同平章事的丞相头衔,就是所谓的

“使相”

,名位至高,其俸禄比在任宰相还要高许多。不过,他却完全远离了权力中心,无法过

问朝政。

官场从来最是无情,昔日门前车水马龙、冠盖如云的喧嚣场景不再,除了家人和身边的几个亲随外,朝中那些官员们,包括赵普亲自提

拔的朝臣已不敢也不愿与他联系,真正是门可

罗雀。忽然间,从繁忙中闲下来,他一时还真难以适应,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反差太大了,他不能不心中积满怨气。在孟州(今河南孟县)城自家深宅大院里,赵普的心情渐趋平和。冷静下来,他不免反思过往一切,可以总结的东西固然不少,但最大的教训却莫过于没能妥善处理与天子的关系。

若多投天子所好,多些迎合避嫌,少些坚持固执,说穿了就是多搞些投机,便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而做这点事,对自己而言实在不过是

小儿科。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但悔之晚矣!正是因果报应,因缘轮回。

当年赵普替天子出谋划策,算计了石守信等一批功臣,用的就是收夺实权、投闲置散之计,到头来轮到自己品尝。看起来,政治生命似乎走到尽头,昔日的重臣就要在小地方了却余生了。三

有道是世事难料,尤其是政治的复杂多变性,任谁也难以长久把握。开宝九年(976)冬十月间,一向身体硬朗的太祖皇帝突然染病驾崩,时年仅50岁。太祖临终前,留下遗诏,传位于皇弟光义。这当然是宋

代官方文献的记载,可不仅后世历史学家不相信,当年的许多官员也颇感诧异,因为太祖有两个成年儿子,明摆着的合法继承人。在此需要说明,自早年商朝“兄终弟及”引起王位传承紊乱后,周代便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原则,并为后世所沿袭。这不难理解,兄弟固然

属于骨肉,但相较父子,关系还是要远些,除非君王自己绝后,否则通常兄弟是轮不到这样的

机会。不过,

以往确实出现过皇子没做而皇兄弟却登上大位的事,但那几乎都是篡位的结

果。此类宫闱事变,老练的政治家一看就懂。这

71

·长篇散文·

一次,显然又是皇弟赵光义谋害胞兄篡的位。此即所谓宋朝史上的“烛影斧声”疑案。

不管怎么说,赵光义登上了宝位,是为太宗

皇帝。在此还要说:

赵匡胤兄弟共有四人,其中长兄早死,依次匡胤、匡义、匡美。赵匡胤登基称帝后,依照回避天子名讳的惯例,匡义遂更名光义,匡美改名光美。

太祖驾崩、新皇即位的消息,迅速诏告全

国。赋闲在家的赵普闻听,

哪里肯信遗诏的意思?老谋深算的他,不用打听不用论证,便猜到个中真相。不过,此时他赋闲孟州,想要复出困难重重。

要论赵普与赵光义的关系,可以说相当微

妙。这位比自己小十七岁的新天子,

他再熟悉不过了。自打滁州之会期间,

他就认识了赵匡胤的这位年轻兄弟。进入赵氏幕府后,更成为

熟人。当年筹划陈桥兵变其间,

年仅21岁的赵匡义积极参与,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一面,令军师赵普印象深刻。但仅此而已,因为彼时的主角是赵家的大哥。

改朝换代后,在宋太祖眼里,外姓大都靠不住,需要时刻提防,自家骨肉就不同了,因此打压的对象全集中到家门以外。如此这般,赵光义以皇上至亲关系,开国之初就任殿前都虞

候,授节度使,参与控制军权。以后,

加同平章事衔,封晋王,出任开封府尹,也就是京城的长官。

这位皇弟却不简单,满腹的抱负欲权力欲,不甘于现状。掌控京师管理权后,他便效法过去兄长的做法,也乘机培植自己的私人力量。一些骁勇的亡命之徒,通晓奇门遁甲之类的策士,都被私下里招入王府。他还利用各种机会,拉拢朝中的大臣和宫中的宦官。宦官首领王继恩就这样成为晋王的内线。

赵普身居相位,自然也成为晋王笼络的对象,不过那时赵丞相正受到天子的重用,不仅没接受,反倒颇为反感,他因此提醒太祖留心

这类反常活动。遗憾的是,

太祖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没有听进他的忠告。不久,赵光义就获悉此事,很可能是王继恩给透露的消

息。如此一来,

晋王与丞相的关系便微妙起来,彼此都怀着深深的戒心,直到赵普罢相。

最终是兄弟睨墙,祸起萧墙,晋王成功登

基。说起来,

太宗继承帝位的最大依据,是老母临终留下的遗言:赵家帝位得之不易,当哥的72

死后,可由兄弟接替,兄弟们死后,再传给长房

的儿子。太祖遵从母亲的教诲,

并将此遗言放入一个金匣子里,深藏于宫中梁上。这便是演

绎着一段动人故事的

“金匮之盟”。不管外人是否相信,太宗入居皇宫后,总对臣僚们宣讲“金匮之盟”的意义。他还依照这一说法,郑重地封自家唯一的兄弟廷美(因避讳而更名)为齐王兼开封府尹,太祖长子德昭为武功郡王兼京兆府尹,太祖次子德芳为兴元府

尹,并班序皆在宰相之上。与此同时,

则对军政要职进行调整,将亲信安插到重要的岗位上。

按照常理,因为有以往的过节,赵普不可能得到启用,加上时任宰相的卢多逊素为政敌,所以他借入朝庆贺之际,大表忠心,以试探新天子的态度。果不其然,他碰了个软钉子,只获得个太子太保的虚衔,连原来的使相官位也被

剥夺。看起来前途一片昏暗,

他只好悻悻地留在京师的家中,继续蛰居。

天子的冷落,卢丞相的报复打压以及官员

们的回避,令赵普灰心不已,史称其

“郁郁不得志”。但厄运压不倒强者,赵普经历过大风大浪,几度强忍几度思忖后,决定静观时局变化,寻觅重振的机会。

接下来事态的发展,逐渐向赵普流露出希

望的曙光。太平兴国四年

(979)五月,也就是太宗即位的第三个年头,在亲征消灭北汉政权后,旋即发动对辽朝的北伐。当时,太宗皇帝激

情澎湃,不仅要完成

“先南后北”的既定统一大业,而且希望通过对外战争的胜利,树立自己高大的形象,以打消臣僚们的疑虑。然而,这场战争的结果却是宋军大败而归,太宗本人也大腿中箭,狼狈地乘坐驴车奔逃。

当北伐战败的消息传至内地,朝野议论纷

纷。许多原本持反对意见的朝臣,

都上奏批评伐辽之举。天子对军事上的失利固然相当郁闷,因为威望没提高,反倒招致臣下的指责。但更令他窝火的是,围攻幽州期间,一些将帅还在一度找不到皇帝的情况下,竟密谋拥立太祖之子德昭继承帝位。

显然,太宗帝位的正当性还是受到很大质疑,以致人心不稳。另外,“金匮之盟”虽为太宗即位提供了口实,却也留下无穷的后患。若依照这一遗训,太宗的兄弟和太祖的两个儿子,都是未来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且不说一旦太宗遭遇不测,即就算无事,也难说朝臣们不会离

心离德。

于是,心虚气短的太宗皇帝顾不得方式方法,便痛下狠手。当年八月,太宗借故将石守信等几位依旧效忠先皇的将帅贬责,以警告其他

武将。

接着,又在宫中羞辱逼死侄子德昭。但如何妥善收拾接下来的摊子,却令他头痛不已。

朝堂风云变幻,诡谲莫测,令许多大臣感到棘手,惶惑不安,不知如何应对。有道是“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赵普可不是寻常秀才,他悉心观察事态发展后,认为时机成熟了,遂抖擞精神,决定出山。

赵普深思熟虑后,于太平兴国六年(981)九月上奏皇帝,信誓旦旦地表白自己亲身经历了杜老太后、太祖嘱托的“金匮之盟”。此时,他年已六旬,拿出晚节赌上了一把。也就是说,当今

天子称帝得之于非常手段,其漏洞需要弥补,要有人能圆这个弥天大谎。而无论是就话语的分量,还是论身份的特殊,没有人能与他这位开国元勋可比。此时,赵普人性中积极作为的一面已然消退,阴暗投机的一面油然涌起。当读到这份奏言后,陷于困境的天子顿时被打动了。赵普此举,明白是昭告朝野:帝位传承合法无误,同时也是在暗示天子,即使是谎言,他也愿全力辅佐辩护。也倒是,搞政治是不能讲人之常情的,利益永远大于情感,敌人与盟友,亲人与仇敌,都可以随时转换。太宗为了稳固帝位并传给儿子,决定抛弃前嫌,启用这位勋臣。当月,赵普应召入宫,受到天子的接见,彼此都心照不宣,因为早已达成共识。赵普复相前夕,太宗又试探性地咨询传位皇弟廷美之事,他自然深悉天子心迹,马上劝告道:太祖这样做已算失误,陛下岂能再次失误!太宗听罢,深感满意,当即委以司徒兼侍中的官衔,又封

赵普梁国公。随之,

安排这位老臣去处理难题。在此之前半年,太祖另一子德芳已病死,病因不详。至此,剩下唯一对皇位构成威胁的人便是皇弟秦王廷美。赵廷美比先皇赵匡胤小20岁,比当今皇帝赵光义小8岁,心计也较两位兄长少得多。太宗登基后,他先后封齐王、秦王,挂名开封府尹。朝野共知的“金匮之盟”,令他满怀希望,个宋朝士林将坛说

别投机官员的暗中巴结,让他感觉良好,就连两个侄子的离奇死亡,也未引起他的足够注

意。岂不知,

恢复相位的赵普已处心积虑地算计起来。人要倒霉,上天也置之不顾。秦王如此幼稚,真是不可救药。

翌年三月的一天,开封城内皇家园池———金明池中的水心殿完工,太宗宣召近臣一同泛舟游览,欣赏春日风光。就在这时,天子潜邸时的心腹,如京使柴禹锡和内酒坊副使赵镕等

人,突然密告秦王图谋作乱。听到报告,

太宗立即终止行动,并下诏免去秦王的开封尹一职。随之,传旨改任廷美为西京留守,打发他到洛阳城居住。时隔两个月,赵丞相召集朝议,确定秦王谋乱罪名成立,于是奏请天子将罪人贬为

涪陵县公,与其家人一并流放到房州(今湖北房县),令驻军严密监管。在一连串突如其来的打击下,天真的赵廷美完全糊涂了,及至抵达荒凉的房州,才醒悟过来。清醒之后,

涪陵县公意识到那个温情的金匮之盟”

原来与己无关,是二哥的专利,眼下所见只有四面杀机。真是可悲、可叹!一年半后,也就是雍熙元年(984)初,赵廷美在监管地惊惧而死。

说起来,在这次“未遂政变”中,柴禹锡等人

固然眼明手快,而赵普在幕后的导演更功不可

没。史称:“凡廷美所以得罪,则普之为也。”因

此,天子论功行赏,柴禹锡、

赵镕等人都得到提拔,赵普则不仅坐稳了相位,而且“一石两鸟”,将另一位宰臣卢多逊也牵扯进来,严厉审查,锻炼成狱,然后奏请将宿敌流放到天涯海角的

崖州(今海南三亚市西北)

。这位有些无辜的书生宰相,最终死于流放地。当秦王事件了结之后,太宗皇帝的心病已荡然无存。而通过血的教训,也使臣僚们变得恭顺起来,看来不用建功立业,照样能树立天

子威权。在太宗眼里,

赵普还是老道有办法,会替人主排忧解难,的确难得。但同时,太宗也意识到此人不计前嫌,大胆迎合投机,显然心机太深,非忠臣所为,不能不防。当然,满腹韬略

的赵普也深知当今天子心胸狭窄,多疑猜忌,

与太祖迥然不同,以往的过节必为挥之不去的

心结,因此唯有小心侍奉,绝不可再像过去那

样直抒己见、

贸然顶撞。不管怎么说,赵普毕竟通过超凡手段再入相府,又报复了宿敌,多年的积怨一泄而出,他73

·长篇散文·

的心境还是舒缓多了。

正是在如此微妙的关系下,太宗与赵普君臣暂时合作起来,继续推动朝政建设。到太平兴国后期,朝廷的人事安排已完全符合了太宗的要求,大臣中太祖时代的旧人大都替换下

来。新提拔的宰相自然对皇帝感恩戴德,

赵普自不用说,其余宋琪和李昉两位宰臣也都以谨慎、持重而著称。至于枢密院中的长官,如柴禹锡、王显等人都是天子藩邸出身的心腹,虽素质不高,却极能体察上意。

太宗从来是个刚愎自用的人,自坐上龙椅,就喜欢独断宸纲,看不得臣下比自己高明。因此,当缠绕在帝位上的疑难纠葛理清完,朝廷中枢的人事调整妥当,他觉得赵普的使用价值已不大,便不愿再看到老奸巨猾的重臣高踞庙堂了。

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天子下诏授予赵普武胜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尉兼侍中。一句话,朝廷请元勋老臣卸下重担到邓州(今河南邓县)休养。

赵普早有精神准备,接到诏书自然明了皇帝的意思,政治就是如此无情,才替人主办完天大的事,62岁的年龄便成为年老退休的理

由。礼遇归礼遇,

离休就离休,但他仍想要化解天子的心结,才能放心离朝。

临别前,天子特意设宴饯行,并赋诗一首相赠。这本是逢场作戏之举,但赵普就是要假戏

真做。当太宗将御笔书写的诗赐给赵普时,

他双手捧起,热泪盈眶,哽咽地说:陛下赐的诗,我要刻成石碑,与臣的朽骨同藏于泉下。这倒把天子糊弄住了,念及为自己做了那么多的

事,一时感情上来,竟为之动容。次日,

太宗在宫中对宰相指示:赵普有功于国家,朕早年就与他交游,如今他齿发俱衰,不能再烦劳机务,可选择个好地方安置吧。太宗又感伤地说:朕写诗无非表达谢意,赵普就感激涕零,朕怎能

不为之落泪。宰相宋琪马上安慰道:

昨日赵普来到中书,手捧御诗涕泣不已,还对臣等说他余生不多,无机会报效陛下,只有来世做牛做

马来报答。为臣昨闻赵普之言,

今复聆听陛下圣谕,实在是君臣情分可谓两全矣!

就这样怀着几分惆怅几分失落,赵普第二

74

次告别中书,来到距京城不算太远的邓州城。不过,他依然关注着朝廷的动向,没有将政治情缘完全了却。也倒是,赵普是一头典型的政治动物,愈老弥坚。离开庙堂后,没有闲情逸致,唯有韬光养晦。

雍熙三年(986)三月,太宗皇帝经过数年的准备,兵分三路,再度发动对辽朝的进攻,期望收复幽云十六州,建立盖世功业。但军事行动持续到五月下旬,就再度惨败。宋军班师后,损

兵折将不说,又引起某些臣僚的非议。对此,

太宗内心充满耻辱感,需要解脱,但还不得不强打精神对臣子们做出解释,以稳定众心。太宗再度陷于困境之中。这时,他突然想起赵普此前的奏疏。

当朝廷大军北伐期间,身在外地的赵普曾给天子连上两道奏疏,上奏中除了指出用兵殃及百姓生产生活外,又特别告诫“兵久则生变”的危险,提醒天子留心前代兵变的教训。到兵败班师后,赵普再次上奏,一方面恳请天子保养圣躬,另一方面建议无为而治,永罢兵革,如此则四方夷狄自会慕化归顺。最后还诚恳地表达道:为臣壮志未酬,虽年老体衰,无征伐之功,但愿意竭尽忠诚以报效天子。

太宗阅罢三份奏言,幡然悔悟不少,特别是读到要求追究北伐失败祸首罪责的一段话,马上意识到宿臣为自己解脱的苦心。明摆着,赵普虽然赋闲外地,却仍操心国运,主动替天子

分忧。太宗深受感动,

于是给赵普回复了手诏,表示同意放弃用兵的意见,又指出战败的原因都在于诸将不遵守圣命。消息传出,臣僚们也为这位老臣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化,都称颂其忠心难得。

显然,赵普坚忍顽强的意志,春风化雨般的努力,终于打动了多疑的天子。太宗重新审视后,发现赵普身上有很多优点,特别是化解僵局的能力无人可比,忠诚度看来也没问题,遂淡忘了以往的过节,拉近了与他的距离。

次年二月,赵普调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改封许国公,迁至襄州(今湖北襄樊市),这表示朝廷没有忘记元勋宿旧。

端拱元年(988)正月,朝廷要举行皇帝亲自主持的籍田大礼。赵普遂上表请求入觐,获得

批准。礼仪活动期间,

君臣相见,赵普激动得呜咽流涕,太宗一再抚慰,场面感人。随后,皇子陈王元僖向父皇上奏,称赞赵普是开国元勋,

厚重有识,实为本朝难得的良臣,可与唐太宗身边的名臣魏征、

房玄龄、杜如晦相比,因此请求恢复其相位。至此,水到渠成。籍田礼活动结束后,太宗传旨将平庸的李昉调出中书,任命赵普为太保兼侍中,位列首相,次相则由太宗一手提拔的状元吕蒙正接任。这一年,赵丞相年已67岁。老道的赵普第三度执掌国政,在群臣眼里分明是元老重臣,没有人不敬重不忌惮的。而他本人却自知在宦海的时日不多,故注意把握分寸,既要满足天子,也要做些事情。于是,

他劝说太宗将注意力集中于内部,不在意边境尺寸之争,着力强化天子和朝廷的集权统治,整顿秩序,开展建设,营造盛世气象。他的这些大政方针主张,颇得太宗赏识,纵然出现某些异议,也不计较。甚至太宗亲信的佞臣侯莫陈利用,气焰嚣张,无人敢管,也因赵普的坚持,被贬官流放。赵丞相偶然还会读《论语》,体会其中的精妙思想,在施政中有所参考,必要时也用来表达情怀。

一天,太宗皇帝对赵普说:朕每每读书,看到前代帝王多妄自尊大,谁敢犯颜论事?如不虚心接受臣下进谏,乃是自我蒙蔽。君王若只依据自己的喜怒赏罚,岂能使天下归心!赵普随之对答道:天子如能赏罚无私,内外无间,上面讲求义理,下面竭尽忠诚,天下便不难太平。接着,赵普又针对皇上提出的治民之术的问题说道:陛下体恤百姓,每闻听有利病出现,无不即日采取措施,古代圣明君王爱民之心也不过如此。如此巧妙的对答,虽然有些离开主题,但却给君臣之间带来一种和煦、愉悦的气氛。在两年任内,因天子非同一般的眷顾,赵普享受到不少超常待遇。如考虑到他年岁大的缘故,特许在大暑时节中午便提前归第休息,又免去每日上朝的繁文缛节,遇有大事可直接上

殿奏对等等。

然而,好运也有到头的时候。到端拱二年989)冬天,赵普终于大病一场。他在患病卧床期间,太宗特意驾临其家慰问,并赐予大量钱财。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大病之后,赵普感到身心疲惫,意识到自己无法适应繁重的

政务。此时,

他明智多了,懂得见好就收的道理,不想熬到被下诏免职那一步,于是主动上

宋朝士林将坛说

奏请辞。眼见他态度坚决,太宗只得勉强同意。

翌年初,朝廷特授予赵普西京留守、河南尹的官职,并保留其太保兼中书令的头衔。赵普离

京之际,太宗皇帝又亲自来到他家相送。淳化三年(992)二月,疾病缠身的赵普连续三次上表请求致仕。天子派宦官赶赴洛阳探视抚慰后,恩准了他的请求,遂拜其太师,封魏国

公。七月初,太宗特派赵普的侄婿张秉捎来珍贵礼物和问候,准备为他祝寿。想必赵普读到圣谕里浓情话语,情绪激动,致使病情加剧。当月十

四日,一代重臣赵普溘然长逝。据说,赵普临终前一直被梦魇纠缠,死去的赵廷美和卢多逊化作厉鬼追讨不已,家人不得不请道士作法,但收效甚微。噩耗传至京师,太宗颇为伤感,竟动情流下眼泪,遂下诏停止朝会五日,为其默哀。随之,朝廷追赠亡臣尚书令、真定王。太宗皇帝又亲自撰写神道碑,赐予丰厚葬赙,派专使举行了国葬。

赵普长子承宗已故,次子承煦获得宫苑使和刺史的优抚。但赵普两个已婚的女儿却因哀

伤过度,自愿出家为尼,天子感动之余,分别赐予智果大师、智圆大师的法号。真是君臣情浓、

父女意切,感人至深。日月如梭,斗转星移。在宋朝人的眼里,赵普依旧保持着高大的形象,不过来自后世的非

议却不少。

有指责他贪恋权位,奉迎宋太宗迫害政敌;有挖苦他学养不够,靠着半部《论语》治天下,造成宋朝开国气度不大,等等。俱往矣!风流散尽,王侯将相成抔土;荣枯不再,惟余事迹供品评。好也罢,赖也罢,斯人已去,留作后世成谈资。就此想到明朝人杨慎的词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75

《(

连载之五

陈峰1960年生,祖籍山西芮城。历史学博士,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宋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及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客座教授等。出版个人专著《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武士的悲哀》《宋史论稿》《漕运与古代社会》等多部,发表论文及散文多篇。

宋朝士林将坛说

他举荐某人任职,太祖没答应,他第二天会再次提出,如未获恩准,他还会隔天继续上奏,当天子愤怒撕破奏书扔到地上,他竟颜面不改地跪下拾起破碎的奏章下朝,直到太祖终于醒悟予以任命为止。

早在开国后几年,像吴越王钱俶不顾唇亡齿寒,紧跟朝廷打击近邻南唐,无非心存侥幸,希望保存国祚。为了打动朝廷,以后又派专人向赵普馈送大批礼金。不料礼物才送抵赵府,恰巧被前来探视的天子撞见,赵普只得惶恐解释收到吴越海货十瓶。太祖故作好奇地说:海货肯定不错。即令打开瞧瞧,结果发现瓶子里都是“瓜子金”,即状如瓜子的黄金,他顿时紧张起来,连称不知情。太祖看着心腹尴尬的样子,不无敲打、讥讽地说:爱卿受之无妨,这些人以为国家大事都由你们书生做主。此事虽不属主动索贿,但却与国家利益有关联,故太祖心中相当不悦

68

·长篇散文·

半部论语治天下(下)宋初重臣赵普的后半生

体制上的矛盾,天子依靠宰相统辖百司治理国家,宰相则要上对皇帝效忠,下对群臣负责,彼自宋朝开国后,说句公道话,在结束武人跋

此之间存在依存关系。若碰见个暴虐的帝王,扈、削平地方割据、确定统一部署以及重建国宰相无论能力高下,都很难干久,所谓“伴君如家秩序等一系列重大事项上,赵普密切配合天伴虎”,弄不好可能还会身首异处;而遇到昏庸子,耗费心机,出谋划策,做了大量工作。

无能的天子,宰相再是个能力强心计多的人,就正是在以上背景之下,过于强势的武将势有可能成为权臣,架空皇帝,甚至取而代之。可力受到压制,文臣集团的利益不断得到重视,见双方能否妥善处理关系,直接关乎王朝兴衰。

往昔文武之间扭曲的关系渐趋平衡。由此,沦要说妥善处理君、相关系,全看分寸拿捏是丧已久的文教事业也获得复兴的机会,国家开否到位,这当然与皇帝和宰相的素质和心态有始跨入平稳发展的轨道,气象焕然一新。以后关。就为人臣而言,除了忠心尽职外,还必须做形成的浓烈“崇文”风尚,亦与此有关,这是后到清醒明智,不能犯上,切忌居功自傲,更不用话。

说要回避独揽大权。

对于赵普的贡献,宋太祖心知肚明,出于一但随着功成名就,加上天子的信赖和朝臣时感激和信赖,遂对这位勋臣不断加官晋爵。

们的尾随,赵丞相却不免有些自满,渐渐专断起建隆元年(960),赵普出任枢密副使,时年来,这便与天子的独尊地位产生抵牾。他还疏仅38岁,两年后升为枢密使,级别与宰相相同。忽了避嫌,有时甚至对皇帝也摆点谱,因此犯了乾德二年(964)初,他入居相府时,才41岁多。为人臣子的大忌。于是,亲密的君臣关系旋即与此同时,还先后加授集贤院大学士、昭文馆

出现裂痕,彼此的蜜月期不可避免地走到尽头。

大学士兼修国史、

右仆射等显赫头衔,独掌相赵普到底是理论修养不足,还是缺乏大眼印近十年之久,为宋朝史上所少见。由此可见,

光大境界。他自认为从潜邸时就追随天子,忠赵普深得天子的器重,史称

“视如左右手,事无心耿耿,献言献策,建国后又精心设计,消弭祸

大小,悉咨决焉”。一时君臣相得,的确令人叹端,因此天子理应感念信赖。如此心态之下,

他羡。

时常自作主张,各方上给皇帝的奏疏,凡认为不然而,世间事从来都难双全,也没有不散的便实行,就投入火盆烧掉。一时间,宰相下达的佳宴。赵普太快登上了功业的顶峰,览尽风光指令甚至重于天子敕命。

之后,同样不可避免地要走向下坡。

赵普还敢于对太祖直抒己见,有时甚至不古来在人治的状态下,皇权与相权便存在

顾礼数。开国初,君臣俩私下里相见,他曾多次

69

·长篇散文·

点出天子早年的缺陷。这不是揭短吗?太祖皇帝倒是豁达,终于说了句:若凡尘中可识天子、宰相,那人们都会物色追捧了。听罢,他才意识到自己言语过分,从此再不敢提及此事。

不过,赵普拂天子脸面的地方还是不少。如他不顾太祖的意思,一再反对用旧藩镇符彦卿典禁军的事,前面已经说过。又如他举荐某人任职,太祖没答应,他第二天会再次提出,如未获恩准,他还会隔天继续上奏,当天子愤怒撕破奏书扔到地上,他竟颜面不改地跪下拾起破碎的奏章下朝,直到太祖终于醒悟予以任命为

止。更有甚者,

当天子素来反感的某位官员,按例当升迁而得不到批准时,赵普也继续坚持,以至于龙颜震怒,气愤地对他说:朕就是不迁此人官职,你又能如何?此时若换作旁的人,早

吓得心惊肉跳、

五内俱焚,他却平心静气回答:刑罚用来惩恶,赏赐用以酬功,古今之理。且刑赏乃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一人之刑赏,岂能因陛下喜怒而独专?天子实在受不了此人的顽固,离席站立,他亦紧随而立,天子进入内宫,他竟然久久等候在宫门前,直到太祖最终同意

方才罢休。这些事都见诸

《宋史》本传,或许有所夸张,意在赞扬他的坦诚忠君之举,比拟先贤名臣,却也多少折射出其自负的心态。当然了,太祖之所以在这方面让着他,是因为察觉他有理,算是秉公办事,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也就予以包容。

如果仅此而已,倒还好说,但日子久了,其他的事情也不可避免暴露出来。在古代官场上,当权大臣,谁不想巴结?下属送个礼献个物之类的事自然少不了,本人再利用职务之便捞

些好处,也不足为怪。其实,

宋太祖早已洞悉人性贪念的弱点,惯用金钱收买人心,石守信一批功臣大将的兵权不就是用钱财赎买回来的吗?对忠心能干的臣下,从不吝惜公帑,纵然他们贪占点便宜,也大可不必追究。

赵普做宰相几年后,一位性格倔强的朝臣雷德骧因不满其专断,就向天子告发丞相家的违法营私活动。彼时,太祖正倚重赵普巩固帝位、整顿秩序,便不予计较,并当着近臣的面指骂雷德骧:鼎铛尚长有耳朵,你难道没听说赵普乃社稷之臣吗?因此不仅不接受控告,反将

投诉者贬谪到外地。随后,

地方官得到当权者的暗示,又诬告雷某讪上,结果再被削籍流放。由此看来,赵普若仅仅利用权势获利,太祖并

70

不在意,完全可以宽恕。

事情就这样越积越多,连盘踞南方的小朝廷也打起行贿执政的主意。早在开国后几年,像吴越王钱俶不顾唇亡齿寒,紧跟朝廷打击近邻南唐,无非心存侥幸,希望保存国祚。为了打动朝廷,以后又派专人向赵普馈送大批礼金。不料礼物才送抵赵府,恰巧被前来探视的天子撞见,赵普只得惶恐解释收到吴越海货十瓶。太祖故作好奇地说:海货肯定不错。即令打开瞧瞧,结果发现瓶子里都是“瓜子金”,即状如瓜子的黄金,他顿时紧张起来,连称不知情。太祖

看着心腹尴尬的样子,不无敲打、

讥讽地说:爱卿受之无妨,这些人以为国家大事都由你们书生做主。此事虽不属主动索贿,但却与国家利益有关联,故太祖心中相当不悦。

赵普当权久了,专断的作风不仅引起一些臣僚的怨言,还时常对天子讲原则,不顾及九五之尊的威严,如此一来二去,皇帝渐渐不耐烦了。

赵普是来自民间的人杰,拥有足够的社会基层智慧,其谋略用于乱世,勾心斗角,逞强斗狠,超乎凡人;收拾起胸无点墨的武夫、藩镇来,纵横捭阖,大放异彩。不过,随着秩序的稳定,国家追求的目标随之提升,于是对官员的素质要求也水涨船高,理论修养便不可或缺,这当

然是世道转型所使然。由此,

赵普的长项逐渐不再凸显,似乎乏善可陈。

到开宝(968—976)中叶,天子临朝,群臣讨论国事时,科举背景的文臣日渐显示出优势,尤其是言及典章制度建设,大都纵古论今,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其中卢多逊以博闻机敏,深

得太祖赏识,先后出任知制诰、

翰林学士,也就是天子身边草拟诏书的近臣。

卢多逊出身进士,不仅饱学,而且奏言精巧多称圣意,不过却为人轻率,汲汲于功名,也好权谋一套,故与赵普关系不睦。卢氏任翰林学士后,自恃天子恩宠,经常攻击赵丞相的短处。据宋人笔记记载:某次,他与赵普同时上殿论事,太祖决定将年号改为“乾德”,并得意地称此

号自古未有。赵丞相随之附和叫绝,

卢学士却冷冷地说:这年号伪蜀已用过。天子大惊,这还了得,大宋年号竟与伪邦小国相同!当即令人

去查,结果确如所言。皇帝勃然大怒,一边骂赵普:你理论得过他吗?一边顺手拿起笔就抹到赵普的脸上。赵普回到家中,整晚上不敢洗去面部的墨迹,直到次日上朝才在天子的命令下洗掉耻辱印记。这段资料出自百年之后,大可不必全信,却也说明赵、卢两人关系的紧张,也反映出太祖对文臣之首寡学的不满。其实,此事背后明显有着太祖借机压制赵普的动机存在。开宝四年(971),赵普在京师起第修宅,规模宏巨,仅抹墙的

“麻捣”就耗资一千二百贯钱。须知,当时一石粮食还不值一贯钱。其间,他派人到秦陇一带购买巨木,那些俗吏乘势打着丞相府的旗号,搞一些贩卖发财的勾当,这便触犯了官府的禁令。主管财经的三司使报告到天庭,丞相带头破坏规矩,影响过于恶劣,太祖十分恼怒,几乎要下旨罢免赵普相职。人要糊涂起来,坏事接踵而来。赵丞相又犯了一个不该犯的大错,就是不该与枢密使结亲。按照本朝规矩,宰相与枢密使并为两府首脑大臣,分别负责行政和军政,互相牵制,以防相互勾结架空皇帝,这一点赵普当然清楚。但

在开宝五年,他竟忘记避嫌,糊涂地为儿子迎娶了枢密使李崇矩的闺女。天子闻听,顿时警觉起来,是可忍孰不可忍,大宋皇帝难道成了摆设不成?时隔不久,被流放西北的雷德骧之子雷有邻,跑到京城控诉当朝丞相包庇纵容部下诸事。太祖一看机会来了,

当即令御史台审查。

审查下来,自然大都属实。皇帝于是传旨对相府奸吏治罪,特赐雷有邻秘书省正字官衔,又命参知政事与宰相轮流掌管相印,以分割相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赵普失去了天子的宠信。到开宝六年(973)八月,太祖终于下诏免除赵普的相位,随之也把那位不识相的李崇矩免职。耐人寻味的是,素与赵普有隙的卢多逊却升为参知政事。至此,压在太祖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卸下,可以长吐一口闷气。而昔日的军师,心头却压上了那快石头。当然,天子对这位开国勋臣还是心存感激,不可能一棍子打死,遂授予其河阳三城节度使的头衔,再加授检校太傅、同平章事,打发他到地方赋闲。说起来,这确有点卸磨杀驴的味道。这一年,赵普刚52岁,仍是精力未衰之时,宋朝士林将坛说

却猛然间被投闲置散。要说朝廷对他的安排表面上看仍属礼遇,论级别论待遇都相当优厚,节度使加上同平章事的丞相头衔,就是所谓的

“使相”

,名位至高,其俸禄比在任宰相还要高许多。不过,他却完全远离了权力中心,无法过

问朝政。

官场从来最是无情,昔日门前车水马龙、冠盖如云的喧嚣场景不再,除了家人和身边的几个亲随外,朝中那些官员们,包括赵普亲自提

拔的朝臣已不敢也不愿与他联系,真正是门可

罗雀。忽然间,从繁忙中闲下来,他一时还真难以适应,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反差太大了,他不能不心中积满怨气。在孟州(今河南孟县)城自家深宅大院里,赵普的心情渐趋平和。冷静下来,他不免反思过往一切,可以总结的东西固然不少,但最大的教训却莫过于没能妥善处理与天子的关系。

若多投天子所好,多些迎合避嫌,少些坚持固执,说穿了就是多搞些投机,便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而做这点事,对自己而言实在不过是

小儿科。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但悔之晚矣!正是因果报应,因缘轮回。

当年赵普替天子出谋划策,算计了石守信等一批功臣,用的就是收夺实权、投闲置散之计,到头来轮到自己品尝。看起来,政治生命似乎走到尽头,昔日的重臣就要在小地方了却余生了。三

有道是世事难料,尤其是政治的复杂多变性,任谁也难以长久把握。开宝九年(976)冬十月间,一向身体硬朗的太祖皇帝突然染病驾崩,时年仅50岁。太祖临终前,留下遗诏,传位于皇弟光义。这当然是宋

代官方文献的记载,可不仅后世历史学家不相信,当年的许多官员也颇感诧异,因为太祖有两个成年儿子,明摆着的合法继承人。在此需要说明,自早年商朝“兄终弟及”引起王位传承紊乱后,周代便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原则,并为后世所沿袭。这不难理解,兄弟固然

属于骨肉,但相较父子,关系还是要远些,除非君王自己绝后,否则通常兄弟是轮不到这样的

机会。不过,

以往确实出现过皇子没做而皇兄弟却登上大位的事,但那几乎都是篡位的结

果。此类宫闱事变,老练的政治家一看就懂。这

71

·长篇散文·

一次,显然又是皇弟赵光义谋害胞兄篡的位。此即所谓宋朝史上的“烛影斧声”疑案。

不管怎么说,赵光义登上了宝位,是为太宗

皇帝。在此还要说:

赵匡胤兄弟共有四人,其中长兄早死,依次匡胤、匡义、匡美。赵匡胤登基称帝后,依照回避天子名讳的惯例,匡义遂更名光义,匡美改名光美。

太祖驾崩、新皇即位的消息,迅速诏告全

国。赋闲在家的赵普闻听,

哪里肯信遗诏的意思?老谋深算的他,不用打听不用论证,便猜到个中真相。不过,此时他赋闲孟州,想要复出困难重重。

要论赵普与赵光义的关系,可以说相当微

妙。这位比自己小十七岁的新天子,

他再熟悉不过了。自打滁州之会期间,

他就认识了赵匡胤的这位年轻兄弟。进入赵氏幕府后,更成为

熟人。当年筹划陈桥兵变其间,

年仅21岁的赵匡义积极参与,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一面,令军师赵普印象深刻。但仅此而已,因为彼时的主角是赵家的大哥。

改朝换代后,在宋太祖眼里,外姓大都靠不住,需要时刻提防,自家骨肉就不同了,因此打压的对象全集中到家门以外。如此这般,赵光义以皇上至亲关系,开国之初就任殿前都虞

候,授节度使,参与控制军权。以后,

加同平章事衔,封晋王,出任开封府尹,也就是京城的长官。

这位皇弟却不简单,满腹的抱负欲权力欲,不甘于现状。掌控京师管理权后,他便效法过去兄长的做法,也乘机培植自己的私人力量。一些骁勇的亡命之徒,通晓奇门遁甲之类的策士,都被私下里招入王府。他还利用各种机会,拉拢朝中的大臣和宫中的宦官。宦官首领王继恩就这样成为晋王的内线。

赵普身居相位,自然也成为晋王笼络的对象,不过那时赵丞相正受到天子的重用,不仅没接受,反倒颇为反感,他因此提醒太祖留心

这类反常活动。遗憾的是,

太祖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没有听进他的忠告。不久,赵光义就获悉此事,很可能是王继恩给透露的消

息。如此一来,

晋王与丞相的关系便微妙起来,彼此都怀着深深的戒心,直到赵普罢相。

最终是兄弟睨墙,祸起萧墙,晋王成功登

基。说起来,

太宗继承帝位的最大依据,是老母临终留下的遗言:赵家帝位得之不易,当哥的72

死后,可由兄弟接替,兄弟们死后,再传给长房

的儿子。太祖遵从母亲的教诲,

并将此遗言放入一个金匣子里,深藏于宫中梁上。这便是演

绎着一段动人故事的

“金匮之盟”。不管外人是否相信,太宗入居皇宫后,总对臣僚们宣讲“金匮之盟”的意义。他还依照这一说法,郑重地封自家唯一的兄弟廷美(因避讳而更名)为齐王兼开封府尹,太祖长子德昭为武功郡王兼京兆府尹,太祖次子德芳为兴元府

尹,并班序皆在宰相之上。与此同时,

则对军政要职进行调整,将亲信安插到重要的岗位上。

按照常理,因为有以往的过节,赵普不可能得到启用,加上时任宰相的卢多逊素为政敌,所以他借入朝庆贺之际,大表忠心,以试探新天子的态度。果不其然,他碰了个软钉子,只获得个太子太保的虚衔,连原来的使相官位也被

剥夺。看起来前途一片昏暗,

他只好悻悻地留在京师的家中,继续蛰居。

天子的冷落,卢丞相的报复打压以及官员

们的回避,令赵普灰心不已,史称其

“郁郁不得志”。但厄运压不倒强者,赵普经历过大风大浪,几度强忍几度思忖后,决定静观时局变化,寻觅重振的机会。

接下来事态的发展,逐渐向赵普流露出希

望的曙光。太平兴国四年

(979)五月,也就是太宗即位的第三个年头,在亲征消灭北汉政权后,旋即发动对辽朝的北伐。当时,太宗皇帝激

情澎湃,不仅要完成

“先南后北”的既定统一大业,而且希望通过对外战争的胜利,树立自己高大的形象,以打消臣僚们的疑虑。然而,这场战争的结果却是宋军大败而归,太宗本人也大腿中箭,狼狈地乘坐驴车奔逃。

当北伐战败的消息传至内地,朝野议论纷

纷。许多原本持反对意见的朝臣,

都上奏批评伐辽之举。天子对军事上的失利固然相当郁闷,因为威望没提高,反倒招致臣下的指责。但更令他窝火的是,围攻幽州期间,一些将帅还在一度找不到皇帝的情况下,竟密谋拥立太祖之子德昭继承帝位。

显然,太宗帝位的正当性还是受到很大质疑,以致人心不稳。另外,“金匮之盟”虽为太宗即位提供了口实,却也留下无穷的后患。若依照这一遗训,太宗的兄弟和太祖的两个儿子,都是未来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且不说一旦太宗遭遇不测,即就算无事,也难说朝臣们不会离

心离德。

于是,心虚气短的太宗皇帝顾不得方式方法,便痛下狠手。当年八月,太宗借故将石守信等几位依旧效忠先皇的将帅贬责,以警告其他

武将。

接着,又在宫中羞辱逼死侄子德昭。但如何妥善收拾接下来的摊子,却令他头痛不已。

朝堂风云变幻,诡谲莫测,令许多大臣感到棘手,惶惑不安,不知如何应对。有道是“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赵普可不是寻常秀才,他悉心观察事态发展后,认为时机成熟了,遂抖擞精神,决定出山。

赵普深思熟虑后,于太平兴国六年(981)九月上奏皇帝,信誓旦旦地表白自己亲身经历了杜老太后、太祖嘱托的“金匮之盟”。此时,他年已六旬,拿出晚节赌上了一把。也就是说,当今

天子称帝得之于非常手段,其漏洞需要弥补,要有人能圆这个弥天大谎。而无论是就话语的分量,还是论身份的特殊,没有人能与他这位开国元勋可比。此时,赵普人性中积极作为的一面已然消退,阴暗投机的一面油然涌起。当读到这份奏言后,陷于困境的天子顿时被打动了。赵普此举,明白是昭告朝野:帝位传承合法无误,同时也是在暗示天子,即使是谎言,他也愿全力辅佐辩护。也倒是,搞政治是不能讲人之常情的,利益永远大于情感,敌人与盟友,亲人与仇敌,都可以随时转换。太宗为了稳固帝位并传给儿子,决定抛弃前嫌,启用这位勋臣。当月,赵普应召入宫,受到天子的接见,彼此都心照不宣,因为早已达成共识。赵普复相前夕,太宗又试探性地咨询传位皇弟廷美之事,他自然深悉天子心迹,马上劝告道:太祖这样做已算失误,陛下岂能再次失误!太宗听罢,深感满意,当即委以司徒兼侍中的官衔,又封

赵普梁国公。随之,

安排这位老臣去处理难题。在此之前半年,太祖另一子德芳已病死,病因不详。至此,剩下唯一对皇位构成威胁的人便是皇弟秦王廷美。赵廷美比先皇赵匡胤小20岁,比当今皇帝赵光义小8岁,心计也较两位兄长少得多。太宗登基后,他先后封齐王、秦王,挂名开封府尹。朝野共知的“金匮之盟”,令他满怀希望,个宋朝士林将坛说

别投机官员的暗中巴结,让他感觉良好,就连两个侄子的离奇死亡,也未引起他的足够注

意。岂不知,

恢复相位的赵普已处心积虑地算计起来。人要倒霉,上天也置之不顾。秦王如此幼稚,真是不可救药。

翌年三月的一天,开封城内皇家园池———金明池中的水心殿完工,太宗宣召近臣一同泛舟游览,欣赏春日风光。就在这时,天子潜邸时的心腹,如京使柴禹锡和内酒坊副使赵镕等

人,突然密告秦王图谋作乱。听到报告,

太宗立即终止行动,并下诏免去秦王的开封尹一职。随之,传旨改任廷美为西京留守,打发他到洛阳城居住。时隔两个月,赵丞相召集朝议,确定秦王谋乱罪名成立,于是奏请天子将罪人贬为

涪陵县公,与其家人一并流放到房州(今湖北房县),令驻军严密监管。在一连串突如其来的打击下,天真的赵廷美完全糊涂了,及至抵达荒凉的房州,才醒悟过来。清醒之后,

涪陵县公意识到那个温情的金匮之盟”

原来与己无关,是二哥的专利,眼下所见只有四面杀机。真是可悲、可叹!一年半后,也就是雍熙元年(984)初,赵廷美在监管地惊惧而死。

说起来,在这次“未遂政变”中,柴禹锡等人

固然眼明手快,而赵普在幕后的导演更功不可

没。史称:“凡廷美所以得罪,则普之为也。”因

此,天子论功行赏,柴禹锡、

赵镕等人都得到提拔,赵普则不仅坐稳了相位,而且“一石两鸟”,将另一位宰臣卢多逊也牵扯进来,严厉审查,锻炼成狱,然后奏请将宿敌流放到天涯海角的

崖州(今海南三亚市西北)

。这位有些无辜的书生宰相,最终死于流放地。当秦王事件了结之后,太宗皇帝的心病已荡然无存。而通过血的教训,也使臣僚们变得恭顺起来,看来不用建功立业,照样能树立天

子威权。在太宗眼里,

赵普还是老道有办法,会替人主排忧解难,的确难得。但同时,太宗也意识到此人不计前嫌,大胆迎合投机,显然心机太深,非忠臣所为,不能不防。当然,满腹韬略

的赵普也深知当今天子心胸狭窄,多疑猜忌,

与太祖迥然不同,以往的过节必为挥之不去的

心结,因此唯有小心侍奉,绝不可再像过去那

样直抒己见、

贸然顶撞。不管怎么说,赵普毕竟通过超凡手段再入相府,又报复了宿敌,多年的积怨一泄而出,他73

·长篇散文·

的心境还是舒缓多了。

正是在如此微妙的关系下,太宗与赵普君臣暂时合作起来,继续推动朝政建设。到太平兴国后期,朝廷的人事安排已完全符合了太宗的要求,大臣中太祖时代的旧人大都替换下

来。新提拔的宰相自然对皇帝感恩戴德,

赵普自不用说,其余宋琪和李昉两位宰臣也都以谨慎、持重而著称。至于枢密院中的长官,如柴禹锡、王显等人都是天子藩邸出身的心腹,虽素质不高,却极能体察上意。

太宗从来是个刚愎自用的人,自坐上龙椅,就喜欢独断宸纲,看不得臣下比自己高明。因此,当缠绕在帝位上的疑难纠葛理清完,朝廷中枢的人事调整妥当,他觉得赵普的使用价值已不大,便不愿再看到老奸巨猾的重臣高踞庙堂了。

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天子下诏授予赵普武胜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尉兼侍中。一句话,朝廷请元勋老臣卸下重担到邓州(今河南邓县)休养。

赵普早有精神准备,接到诏书自然明了皇帝的意思,政治就是如此无情,才替人主办完天大的事,62岁的年龄便成为年老退休的理

由。礼遇归礼遇,

离休就离休,但他仍想要化解天子的心结,才能放心离朝。

临别前,天子特意设宴饯行,并赋诗一首相赠。这本是逢场作戏之举,但赵普就是要假戏

真做。当太宗将御笔书写的诗赐给赵普时,

他双手捧起,热泪盈眶,哽咽地说:陛下赐的诗,我要刻成石碑,与臣的朽骨同藏于泉下。这倒把天子糊弄住了,念及为自己做了那么多的

事,一时感情上来,竟为之动容。次日,

太宗在宫中对宰相指示:赵普有功于国家,朕早年就与他交游,如今他齿发俱衰,不能再烦劳机务,可选择个好地方安置吧。太宗又感伤地说:朕写诗无非表达谢意,赵普就感激涕零,朕怎能

不为之落泪。宰相宋琪马上安慰道:

昨日赵普来到中书,手捧御诗涕泣不已,还对臣等说他余生不多,无机会报效陛下,只有来世做牛做

马来报答。为臣昨闻赵普之言,

今复聆听陛下圣谕,实在是君臣情分可谓两全矣!

就这样怀着几分惆怅几分失落,赵普第二

74

次告别中书,来到距京城不算太远的邓州城。不过,他依然关注着朝廷的动向,没有将政治情缘完全了却。也倒是,赵普是一头典型的政治动物,愈老弥坚。离开庙堂后,没有闲情逸致,唯有韬光养晦。

雍熙三年(986)三月,太宗皇帝经过数年的准备,兵分三路,再度发动对辽朝的进攻,期望收复幽云十六州,建立盖世功业。但军事行动持续到五月下旬,就再度惨败。宋军班师后,损

兵折将不说,又引起某些臣僚的非议。对此,

太宗内心充满耻辱感,需要解脱,但还不得不强打精神对臣子们做出解释,以稳定众心。太宗再度陷于困境之中。这时,他突然想起赵普此前的奏疏。

当朝廷大军北伐期间,身在外地的赵普曾给天子连上两道奏疏,上奏中除了指出用兵殃及百姓生产生活外,又特别告诫“兵久则生变”的危险,提醒天子留心前代兵变的教训。到兵败班师后,赵普再次上奏,一方面恳请天子保养圣躬,另一方面建议无为而治,永罢兵革,如此则四方夷狄自会慕化归顺。最后还诚恳地表达道:为臣壮志未酬,虽年老体衰,无征伐之功,但愿意竭尽忠诚以报效天子。

太宗阅罢三份奏言,幡然悔悟不少,特别是读到要求追究北伐失败祸首罪责的一段话,马上意识到宿臣为自己解脱的苦心。明摆着,赵普虽然赋闲外地,却仍操心国运,主动替天子

分忧。太宗深受感动,

于是给赵普回复了手诏,表示同意放弃用兵的意见,又指出战败的原因都在于诸将不遵守圣命。消息传出,臣僚们也为这位老臣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化,都称颂其忠心难得。

显然,赵普坚忍顽强的意志,春风化雨般的努力,终于打动了多疑的天子。太宗重新审视后,发现赵普身上有很多优点,特别是化解僵局的能力无人可比,忠诚度看来也没问题,遂淡忘了以往的过节,拉近了与他的距离。

次年二月,赵普调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改封许国公,迁至襄州(今湖北襄樊市),这表示朝廷没有忘记元勋宿旧。

端拱元年(988)正月,朝廷要举行皇帝亲自主持的籍田大礼。赵普遂上表请求入觐,获得

批准。礼仪活动期间,

君臣相见,赵普激动得呜咽流涕,太宗一再抚慰,场面感人。随后,皇子陈王元僖向父皇上奏,称赞赵普是开国元勋,

厚重有识,实为本朝难得的良臣,可与唐太宗身边的名臣魏征、

房玄龄、杜如晦相比,因此请求恢复其相位。至此,水到渠成。籍田礼活动结束后,太宗传旨将平庸的李昉调出中书,任命赵普为太保兼侍中,位列首相,次相则由太宗一手提拔的状元吕蒙正接任。这一年,赵丞相年已67岁。老道的赵普第三度执掌国政,在群臣眼里分明是元老重臣,没有人不敬重不忌惮的。而他本人却自知在宦海的时日不多,故注意把握分寸,既要满足天子,也要做些事情。于是,

他劝说太宗将注意力集中于内部,不在意边境尺寸之争,着力强化天子和朝廷的集权统治,整顿秩序,开展建设,营造盛世气象。他的这些大政方针主张,颇得太宗赏识,纵然出现某些异议,也不计较。甚至太宗亲信的佞臣侯莫陈利用,气焰嚣张,无人敢管,也因赵普的坚持,被贬官流放。赵丞相偶然还会读《论语》,体会其中的精妙思想,在施政中有所参考,必要时也用来表达情怀。

一天,太宗皇帝对赵普说:朕每每读书,看到前代帝王多妄自尊大,谁敢犯颜论事?如不虚心接受臣下进谏,乃是自我蒙蔽。君王若只依据自己的喜怒赏罚,岂能使天下归心!赵普随之对答道:天子如能赏罚无私,内外无间,上面讲求义理,下面竭尽忠诚,天下便不难太平。接着,赵普又针对皇上提出的治民之术的问题说道:陛下体恤百姓,每闻听有利病出现,无不即日采取措施,古代圣明君王爱民之心也不过如此。如此巧妙的对答,虽然有些离开主题,但却给君臣之间带来一种和煦、愉悦的气氛。在两年任内,因天子非同一般的眷顾,赵普享受到不少超常待遇。如考虑到他年岁大的缘故,特许在大暑时节中午便提前归第休息,又免去每日上朝的繁文缛节,遇有大事可直接上

殿奏对等等。

然而,好运也有到头的时候。到端拱二年989)冬天,赵普终于大病一场。他在患病卧床期间,太宗特意驾临其家慰问,并赐予大量钱财。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大病之后,赵普感到身心疲惫,意识到自己无法适应繁重的

政务。此时,

他明智多了,懂得见好就收的道理,不想熬到被下诏免职那一步,于是主动上

宋朝士林将坛说

奏请辞。眼见他态度坚决,太宗只得勉强同意。

翌年初,朝廷特授予赵普西京留守、河南尹的官职,并保留其太保兼中书令的头衔。赵普离

京之际,太宗皇帝又亲自来到他家相送。淳化三年(992)二月,疾病缠身的赵普连续三次上表请求致仕。天子派宦官赶赴洛阳探视抚慰后,恩准了他的请求,遂拜其太师,封魏国

公。七月初,太宗特派赵普的侄婿张秉捎来珍贵礼物和问候,准备为他祝寿。想必赵普读到圣谕里浓情话语,情绪激动,致使病情加剧。当月十

四日,一代重臣赵普溘然长逝。据说,赵普临终前一直被梦魇纠缠,死去的赵廷美和卢多逊化作厉鬼追讨不已,家人不得不请道士作法,但收效甚微。噩耗传至京师,太宗颇为伤感,竟动情流下眼泪,遂下诏停止朝会五日,为其默哀。随之,朝廷追赠亡臣尚书令、真定王。太宗皇帝又亲自撰写神道碑,赐予丰厚葬赙,派专使举行了国葬。

赵普长子承宗已故,次子承煦获得宫苑使和刺史的优抚。但赵普两个已婚的女儿却因哀

伤过度,自愿出家为尼,天子感动之余,分别赐予智果大师、智圆大师的法号。真是君臣情浓、

父女意切,感人至深。日月如梭,斗转星移。在宋朝人的眼里,赵普依旧保持着高大的形象,不过来自后世的非

议却不少。

有指责他贪恋权位,奉迎宋太宗迫害政敌;有挖苦他学养不够,靠着半部《论语》治天下,造成宋朝开国气度不大,等等。俱往矣!风流散尽,王侯将相成抔土;荣枯不再,惟余事迹供品评。好也罢,赖也罢,斯人已去,留作后世成谈资。就此想到明朝人杨慎的词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75

《(


相关文章

  • 酒是把利刃
  • 酒是把"利刃" 宋太祖即赵匡胤.他以酒为工具,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表现得真可谓淋漓尽致. (1)以酒施恩,笼络人.五代十国中的南汉后主刘鋹曾被解往开封听候处理.赵匡胤在讲武池接见他,并赐予御酒,以示礼遇.但刘鋹却吓得浑身 ...查看


  • 赵普教学设计
  • :顾荣 资料来源:收藏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10 文章录入:gurong <赵普>教学设计 设计者:孙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能在掌握文章大 意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查看


  • 为什么说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 赵普是宋朝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一朝宰相.比起一国宰相,比起对国家所做的功绩,赵普一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赵普祖上的人都在朝为官 ...查看


  • [宋太祖善待赵普]的翻译
  • 我要提问 点击登录 <宋太祖善待赵普>的翻译 来自 匿名用户 的提问 最佳答案 由提问者推荐 课文主要写了宋初名相赵普的两件事:刻苦读书,荐举人才.借以表现赵普能以天下为己任这一中心. (二)课文分析: 话说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 ...查看


  • [赵普]详解
  • <赵普>详解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查看


  •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真相与内幕
  • 最早提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是宋代学者罗大经.他在<鹤林玉露>一书中这样写道:"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学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论问普." 由此可见,&qu ...查看


  • [赵普]教学设计2
  •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宋史>,主要写了两件事:刻苦读书和推荐人才,表现了一个中心: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已任.课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叙事简洁没有冗笔. 教学目标 : 1. 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 ...查看


  • [赵韩王普为相]阅读答案及翻译
  • (2012·山东实验中学第二次诊断测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 ...查看


  • 赵普传阅读答案
  • 篇一:赵普传阅读答案 篇二:赵普传阅读答案 篇三:赵普传阅读答案 篇四:赵普传阅读答案 <宋史·赵普传>"普少习吏事"原文.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作者:初中文言阅读 文章来源:会员上传 [原文选段]: 普少习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