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有梦书做枕

三更有梦书做枕

开发区一中小学部 张达智

培根在《论读书》里曾经说过:“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一个爱读书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一个爱读书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作为一名教师,读书对于我的成长的意义显而易见。

读书,可以开拓我们的知识视野。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人的知识来自于教师传授的不到20%,而通过自己课外阅读和生活实践获取的超过80%,其中课外阅读又占绝大部分。做为职业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仅靠过去教师教给我们的那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当今的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变化加快,要靠自己平时不断地探索阅读。既要博览群书,又要在浩瀚如海的知识中,选择阅读自己有用的东西,积蓄在脑库里,到教学时,你才能根据需要打开闸门,让源源不断的知识泉水流进学生的心田。

学习是终身的事情,这毋庸置疑。对于读书,这应该是一个习惯,等一个人习惯了读书,那么读书就是一种休闲,一种乐趣。

当然时间是很紧的,我们都在这个学校里,而学校里各种各样的事情又非常多。如果还担任班主任,在学校里能看书的时间几乎是没有了,所以读书的时间基本上都在家里了。其实到没有必要委屈,因为看书本来就是自己的事情,占用自己的时间,又有什么可以委屈和抱怨的呢。我们每个人家里都有一摊的事情等着:家务、孩子„„哪个都不能不干,所以只能挤掉看电视的时间了。反正现在我晚上几乎没有看电视的时间了,除了周末看看,有时候看看电影,那些长篇连续剧是很久都不看的了,因为没有时间。是选择看电视还是看书,可能是一个难以抉择的事情。电视,在国外有个好玩的称呼,叫“白痴箱”科学研究也证明,人总是沉浸的电视里智商会降低。因为看电视是最不需要思考的一件事了。呵呵,看不成电视也只好这样安慰下自己了。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有所得就得有所失,十全十美的事情从来没有 。

读书给我的快乐远远超过了不能看电视的苦恼。书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对经过人生的沉思后精心筛滤过的自我陈述,所以经常的读书是一种走捷径的完成思想成熟的方式。当我阅读时,我抛开一切的烦恼,悄然的被作者带入到一个全新的文化境界里自由漫步。在无数个夜晚里,我好像在与一位长者展开了平静深远的交谈,驰骋古今、横跨时空与地域。长者充满智慧且言语坦诚,他的思想会慢慢溶入到我的心灵深处,字字扣击着我的灵魂。我对世界万物的着眼角度开始发生变化,我学会用心去体会人生的真正含义,能够快乐积极的对待生活,学会欣赏美并去创造美。

读书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有人把读书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话的确有道理。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工作累了,读上一段,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这种感觉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难比拟的。当你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产生深深共鸣的时候,你会觉得读书竟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后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古人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这些都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推进,我逐渐体会到了读书的好处。身为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因此,我们需要教育的“活水”,而“活水”就在书海之间。由此可见,读书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最基本的素养。修炼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教育智慧;读书,能使独创的方法闪耀睿智的光芒、充满创造的快乐;读书,能实现教师教师的自我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似乎没有时间读书。特级教师高万祥说的好:“书籍是学校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至少可以这样说:读书与备课、上课同等重要。

读书就是一种学习。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学习氛围必定是非常浓厚的,教师一定是带头读书学习的,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修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刻意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老师的熏染下爱上读书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读书学习的教师,能培养出爱读书学习的学生。

读书的好处当然很多,我个人认为,对教师而言,还是应该有所选择的。除了应该读一些文学方面的名著外,更应该多读一些专业方面的书籍。文学书籍要读名家名著,经典名著经历了岁月的淘洗而流传至今,凝聚了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读来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更深的启迪。专业方面要有所提升,首先要走近大师,读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论著作;其次要熟悉当下一些实力派教育专家,如李希贵、张文质、魏书生、于漪、朱永新、肖川、苏静等人的著述;再次要学习教学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如李镇西、窦桂梅等人。

读书后还要写作。造就教师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写作能让人对所读的书作彻底的思考,进一步梳理思绪,从而深化和丰富认识。如果说读书是选择吸收知识的过程,那么写作就是接纳和消化的过程,并且还能帮助我们贮存资料,便于以后查询。大约就是古人说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道理吧。

说实话,我喜欢读书好多年了,但养成真正自觉自愿写作的习惯还是从去年10月份开始的,那时候去邹平学习随笔化作文回来,在上课时开始和学生一起写教师下水文。当时为了鼓励自己,还专门写了一篇《敢于不怕后生笑话》的文章。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很自觉的把要写的东西分类,书写在不同的本子上。现在我经常写的大约有四种笔记,作文教学日记,日常教学日记(现在就和教海拾贝合在一起写了)、给儿子写的亲子日记、偶尔自己写点属于自己的小情调的生

活日记。说起来非常多,但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不觉得是累赘了。有了记录不但便于查询,更便于以后反思。

一生不爱读书的人就像是一个个囚徒,他们囚禁在自我和无知的牢笼里,他们会经常的抱怨:“生活淡而无味,工作周而复始。”他们一定无法感到快乐,因为他们把自己套在一成不变的生活程序里,更多的关注于利益和得失,不仅对于外界的精彩无知无觉,而且忽视了生活中的点滴快乐,这种损失是非常可怕的。古人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这应该是真实的写照吧。

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更新的重要方法就是读书,就是学习。古人说的好:“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即使真的到了迟暮,秉烛而行也比摸黑行走要好。

最后用一首打油诗来与大家共勉吧:

书中有千妙,

不足外人道。

欲解其中味,

读过方知道。

三更有梦书做枕

开发区一中小学部 张达智

培根在《论读书》里曾经说过:“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一个爱读书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一个爱读书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作为一名教师,读书对于我的成长的意义显而易见。

读书,可以开拓我们的知识视野。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人的知识来自于教师传授的不到20%,而通过自己课外阅读和生活实践获取的超过80%,其中课外阅读又占绝大部分。做为职业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仅靠过去教师教给我们的那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当今的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变化加快,要靠自己平时不断地探索阅读。既要博览群书,又要在浩瀚如海的知识中,选择阅读自己有用的东西,积蓄在脑库里,到教学时,你才能根据需要打开闸门,让源源不断的知识泉水流进学生的心田。

学习是终身的事情,这毋庸置疑。对于读书,这应该是一个习惯,等一个人习惯了读书,那么读书就是一种休闲,一种乐趣。

当然时间是很紧的,我们都在这个学校里,而学校里各种各样的事情又非常多。如果还担任班主任,在学校里能看书的时间几乎是没有了,所以读书的时间基本上都在家里了。其实到没有必要委屈,因为看书本来就是自己的事情,占用自己的时间,又有什么可以委屈和抱怨的呢。我们每个人家里都有一摊的事情等着:家务、孩子„„哪个都不能不干,所以只能挤掉看电视的时间了。反正现在我晚上几乎没有看电视的时间了,除了周末看看,有时候看看电影,那些长篇连续剧是很久都不看的了,因为没有时间。是选择看电视还是看书,可能是一个难以抉择的事情。电视,在国外有个好玩的称呼,叫“白痴箱”科学研究也证明,人总是沉浸的电视里智商会降低。因为看电视是最不需要思考的一件事了。呵呵,看不成电视也只好这样安慰下自己了。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有所得就得有所失,十全十美的事情从来没有 。

读书给我的快乐远远超过了不能看电视的苦恼。书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对经过人生的沉思后精心筛滤过的自我陈述,所以经常的读书是一种走捷径的完成思想成熟的方式。当我阅读时,我抛开一切的烦恼,悄然的被作者带入到一个全新的文化境界里自由漫步。在无数个夜晚里,我好像在与一位长者展开了平静深远的交谈,驰骋古今、横跨时空与地域。长者充满智慧且言语坦诚,他的思想会慢慢溶入到我的心灵深处,字字扣击着我的灵魂。我对世界万物的着眼角度开始发生变化,我学会用心去体会人生的真正含义,能够快乐积极的对待生活,学会欣赏美并去创造美。

读书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有人把读书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话的确有道理。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工作累了,读上一段,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这种感觉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难比拟的。当你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产生深深共鸣的时候,你会觉得读书竟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后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古人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这些都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推进,我逐渐体会到了读书的好处。身为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因此,我们需要教育的“活水”,而“活水”就在书海之间。由此可见,读书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最基本的素养。修炼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教育智慧;读书,能使独创的方法闪耀睿智的光芒、充满创造的快乐;读书,能实现教师教师的自我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似乎没有时间读书。特级教师高万祥说的好:“书籍是学校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至少可以这样说:读书与备课、上课同等重要。

读书就是一种学习。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学习氛围必定是非常浓厚的,教师一定是带头读书学习的,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修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刻意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老师的熏染下爱上读书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读书学习的教师,能培养出爱读书学习的学生。

读书的好处当然很多,我个人认为,对教师而言,还是应该有所选择的。除了应该读一些文学方面的名著外,更应该多读一些专业方面的书籍。文学书籍要读名家名著,经典名著经历了岁月的淘洗而流传至今,凝聚了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读来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更深的启迪。专业方面要有所提升,首先要走近大师,读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论著作;其次要熟悉当下一些实力派教育专家,如李希贵、张文质、魏书生、于漪、朱永新、肖川、苏静等人的著述;再次要学习教学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如李镇西、窦桂梅等人。

读书后还要写作。造就教师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写作能让人对所读的书作彻底的思考,进一步梳理思绪,从而深化和丰富认识。如果说读书是选择吸收知识的过程,那么写作就是接纳和消化的过程,并且还能帮助我们贮存资料,便于以后查询。大约就是古人说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道理吧。

说实话,我喜欢读书好多年了,但养成真正自觉自愿写作的习惯还是从去年10月份开始的,那时候去邹平学习随笔化作文回来,在上课时开始和学生一起写教师下水文。当时为了鼓励自己,还专门写了一篇《敢于不怕后生笑话》的文章。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很自觉的把要写的东西分类,书写在不同的本子上。现在我经常写的大约有四种笔记,作文教学日记,日常教学日记(现在就和教海拾贝合在一起写了)、给儿子写的亲子日记、偶尔自己写点属于自己的小情调的生

活日记。说起来非常多,但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不觉得是累赘了。有了记录不但便于查询,更便于以后反思。

一生不爱读书的人就像是一个个囚徒,他们囚禁在自我和无知的牢笼里,他们会经常的抱怨:“生活淡而无味,工作周而复始。”他们一定无法感到快乐,因为他们把自己套在一成不变的生活程序里,更多的关注于利益和得失,不仅对于外界的精彩无知无觉,而且忽视了生活中的点滴快乐,这种损失是非常可怕的。古人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这应该是真实的写照吧。

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更新的重要方法就是读书,就是学习。古人说的好:“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即使真的到了迟暮,秉烛而行也比摸黑行走要好。

最后用一首打油诗来与大家共勉吧:

书中有千妙,

不足外人道。

欲解其中味,

读过方知道。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