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构造与识字教学

汉字的构造与识字写字

姜绍余

识字写字教学,在小学语文学科占用极其重要的地位,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生必须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在教学中很多教师能够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尝试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效率。然而在很多时候,课堂上的识字写字效率看上去挺高,但学生常常出现“一学就会”,“一放就忘”,“一用就错”等问题。识字写字教学出现的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在这里只是从汉字构字特点的角度,来思考识字写字教学的不足,帮助教师拓宽识字写字教学的思路,从而以解决识字写字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识字写字教学中的困惑

学生在识字写字中常出现的错误

1、其一是同音字字义区分不清,如坐与座、工与公、气与汽等

2、其二是形近字字形混淆,如吃与气、酒与洒、挺与诞等

3、其三是书写繁琐识记困难的字,如砸、幕、微等

以上问题的分类和列举的汉字不尽相同,但其中还是有很多共性的地方,主要是汉字的音、形、义三者不能有效结合造成的用错和写错的问题,即错别字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错别字?对此,很多人认为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对汉字的字形掌握得不好。然而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属于形义相连的表义文字体系,表面上看是字形问题,其实却与字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如果从汉字性质和构形特点的角度来看,可以归纳为一点,就是学生识字写字中的问题主要来自能否有效地建立汉字形与义的联系。

二、汉字的结构

提起汉字结构,就必然提起“六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总结汉字构造方法的“六书”之说,并且将它运用到识字教学之中。到了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小篆字系,对“六书”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解释。

所谓“六书”,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种排序实际也反映着汉字的发展。汉字起源于图画,象形、指事、会意和图画有密切关系,所以在前;而又表音成分的形声字则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所以在后;假借只是有读音上的联系,与字义毫不相干,所以放在最后。

(一)象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所谓“随体诘诎”就是随着物体的自然形状,弯弯曲曲地描绘出来。象形字是原始初民最早

的文字发明,也是汉字构成的基础。《说文解字》收录的象形字有300多个。象形造字的局限不仅在于书写麻烦,而且范围狭小,对于抽象的、无形的复杂事物无法表示。

(二)指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这就是说,初看起来可以认识,再细观察就能了解其意。这个定义相当含糊。后人认为,“视而可识”,则近于象形,“察而见意”,则近于会意。指事字就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再加上个指事符号做标记的一种字。比如上,在一横上方加一点;下在一横下方加一点。再比如表示树根,在木(树)的下部加一点,成“本”字;表示树梢,就在木的上部加一点,成为末字。可见本与末字的意思正好相反,成语“本末倒置”也由此而来。还有在刀上加一点就是刃,在口中加一点就是甘。指事字在“六书”中绝对是少数。因为绝大部分字不需要用指事的方式来表示。要说明客观物体可以用象形来表示;要说明抽象概念可以用会意来代替。《说文解字》共收指事字100多个。

(三)会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意思就是把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思,像武和信就是会意字。会意字的类型:

1、同体会意。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同样的象形字所组成的会意字。如从、众,如林、森,如淼、晶等

2、异体会意。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的不同的象形字所组成的会意字。这种会意字在整个会意字中占绝对多数。比如莫字,就是“暮”的本字,表示太阳落在草丛之中,天快黑了。

3、组合解释会意。就是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同样的非象形字,以象形方式组合成的会意字。比如不上不下为“卡”;上小下大为“尖”。

相对于象形、指事的造字方法,会意要自由的多,既可以表示抽象的事物,又可以表示难以表达的复杂的具体事物。《说文解字》共收会意字1100多。

(四)形声。许慎《说文解字》这样给形声下定义:“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清朝著名文字学家段于裁注解说: “以事为名,为半义也;取譬相成,为半声也。江、河二字以水为名,譬其声为工、可,因取工、可而成其名。其区别于指事、象形独体,形声合体。”这段话不仅准确地解释了什么是形声字,而且还说明了形声字和象形字、指事字在结构上的不同。

在造字上,象形和会意是有很大的局限,世界上许多事物和抽象概念是很难用象形或会意来表示。比如, “鱼”是整个鱼类的总称,但鱼的种类却是成千上万,,显然不能为每一种鱼造一个字。再说各种鱼的样子有很相似,文字毕竟不是图画,就是用象形字来表示,

也难以从字形上一一区分。于是就出现了形声的造字方法。用“鱼”字边表示鱼的总类,再借用原有的字作为读音来表示鱼的种类,如鲤鱼、鳝鱼、鲫鱼等。

形声字的表意字符称形旁,表音字符称声旁。形旁和声旁在古代汉字中都独立成字可以单独使用。后来随着字体的演变,一部分形旁和声旁失去了独立成字的功能,成了构字的部件。形声是一种自由度相当大的造字方法,所以越到后世发展越快。甲骨文中的形声字所占比例仅有20%。,到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已占80%(9353:7679),在《康熙字典》中占90%。目前通行的新简化字中,形声字也占绝对多数。

(五)转注。许慎在《说文解字》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同一部首的字,由于意义相近、声音相同或相近而互相注释,如“老者,考也”,“老者,考也”。成语里有“如丧考妣”。

(六)假借。许慎给假借下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字,令、长是也。”当某个新事物出现后,在口语里已经有这个词,但笔下却没有代表它的字,需要借用和它的名称声音相同的字来代替(托事,),这就是假借。比如令的本义是命令,但因其读音与“县令”的令相同,所以就假借彼“令”为此“令”了。又比如长的本义是年长,假借为“县长”之长。最典型的是“汝”,汝字的本义是水名,后来被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你”。还有“自”,在甲骨文里像个鼻子,所以《说文解字》说:鼻也,像鼻形。自的本义就是鼻子,后来被假借为自己的自。于是另造了一个从“自”声“畀”的字。与之相同的还有莫——暮,益——溢。

二、汉字的结构与识字写字教学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是汉民族的伟大创举。在汉字里集中了我们祖先的灵气、悟性和智慧。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它以自己独特的形体结构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意义世界,其字型符号象形、直观,体现了汉字“以意赋形,以形写意”的造字规律。识字写字教学应该为学生敞开文字背后的那个神奇世界,让学生领略汉字的美妙,这种美妙向学生展现得越清楚, 学生就越容易理解和掌握汉字,就越容易感受到汉字的魅力。

1.感受象形文字的图画魅力

中国汉字是由图画而来的,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比如“日”表示太阳,我们的祖先把它画出来就是——一个圆圈中间加一个点;还有“月”两个长撇如同夜空下一轮弯月;半个月亮升起来就是“夕” 。还有“州”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是三条曲线表示波涛汹涌的流水,中间的小圆圈或小黑点表示水中的一块陆地。多么美妙的汉字!在一些象形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象形字保留事物形态,表示意思的特点,把抽象的文字

符号还原成古字和图画,让枯燥的汉字成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观察字形古今的变化,从中获得大量感性认识,在脑海里留下鲜明的印象。如此教学。绝对不是干巴巴地死记一笔一画,而是在揭示汉字从图形到文字的演变过程, 理解一笔一画的有理与合理。学生不仅学会观察,学会思维和创造,更是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祖先创字之巧妙。这种乐趣已经不仅仅游戏的形式上的肤浅趣味,而是融入思维、智慧的一种动脑的、顿悟的高级智趣。

案例1:象形字与识字方法。口耳目【《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一)2】口、耳、目、日、月、火、羊、鸟、兔、木、禾、竹,这些字为什么放在小学生识字的初始阶段?以后依次是会意字、形声字,它表达的是中国文字发生发展的过程。

案例2:还有些象形字?田、爪、及、几、册

案例3:象形字大部分是独体字,是构成会意字和偏旁部首的基础。比如学生往往“工”和“公”不分。“工”是个象形字。在甲骨文里,“工”字就像斧头一样的工具,下部就是斧头锋利的刃部。所以“工”的本意是“工具”。“工”字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工”字组成的字大都与“工具”和“技能”有关,如“巧”、“ 式”等。

“公”与 “私”相对。从二个字的字形上,你们发现了什么?“八”字虽简单,但它是个会意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都是表示一个东西被分成二半的样子,所以“八”就是“分”的意思。“八”当“分”讲的本义后来完全消失了,当数字用的“八”是同音假借的问题,在词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八”字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八”字组成的字大都与“分”有关,如“小”、“ 分”、“半”,还有就是这个“公”,把“禾”留给“ㄙ”就是“私”,把“ㄙ”平分了就是“公”。从字的构成上就可以区分“工”与“公”的区别。

例4:既和即。比如学生往往“即”和“既”不分。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注意这二个字的结构就会很容易区分。这二个字都是象形字。 “即”从甲骨文看,左边是一件食器,上面盛满了美味食品,右边跪坐着一个人,好像在美美地饱餐。“即”的本义是“人就食”,所以引申为走近、靠近、马上、立刻。“既” 从甲骨文看,右边是一件高脚食器,尖尖部分表示装满食品,左边背向食品而跪坐的人,张个大嘴巴,表示已经吃饱了。既的本义是吃完了,引申为“尽”“ 完”。从 “完”又引申为时间副词“已经”。

2.体悟会意字的字理奥妙

中国汉字不仅是图画还是故事。“人”靠在“木” 旁歇一歇,就是休息的“休”;把“手”放在“目”上就是“看”;家里有女人就是平安的“安”,家里起火了就是灾难的“灾”;在田里出力的是男人,脑袋大身子小的就是小儿(兒);有女有子就是“好”,有衣有饭就

是 “裕”,。多么神奇的汉字!一个字就是一种情景,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一个字就是一个有趣的世界!如果我们的识字教学能充分挖掘汉字本身的文化特性,诱导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兴趣和喜爱,那么识字带给学生的就不仅仅认识几个文字符号,还有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有对事物探索的热情。然而在我们的一些识字课堂上,汉字的神奇被呆板机械的教学程序所掩盖,低年级是正音、明确结构,高年级则又加上笔顺笔画。如教师教“货”字时,提醒学生不要把下面的“贝”写成“见”,不要把上面 “化”中的“七”写成“匕”,这就算完成了教学。其实,贝是古代的货币,人们“化”掉“贝”,才能换来“货”,当学生明白了“货”字包含的奥妙,他们还能记不住?还能写错?

案例1:会意字与识字方法。日月明【《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二)4】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一火灭,田力男,人木休,手目看。二木林,三木森,二人从,三人众。

案例2:还有哪些会意字。“旦”太阳刚出地平线;羊大美;内,人入屋了就是内;“灾”,家里起火了就是灾;伏,会意字。金文左边是一个面朝左的人,他的屁股之后有一只犬(狗),狗一口把人给拽倒了。所以“伏”的本义就是“趴下”。突?告?羁?秋?利?

案例3:干国祥的《擦亮汉字》。在五年级一堂语文课上,老师上的是《夕照》一课,要重点掌握:裹、溢、则等5个汉字教师的教学基奉上是这样的一个程式化的过程:“裹”,上中下结掏,上面是个“亠”,中间是个果,下面是个说不清的偏旁。“则”,左右结构,左边是个“贝”,不要写成见“见”,右边是个“刂”。

同样是这几个字,我们看看教育专家干国祥老师是怎样教的。

第一个是“裹”字。干老师在黑板上慢慢地、端端正正地按笔顺将这个字书写了一遍,问: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摇头。于是干老师先将“衣”字写出来,只不过中间留了大大的空白,再在这个空白中,填人“果”字。哦,原来如此! 原来这个字表示的是用衣服将果子包起来。

第二个是“则”字。左边当然是“贝”,右边当然是“刂”,问题在于,它们放在一起又表示什么? “贝”是古代的钱币,给钱是现实中最受欢迎的奖赏.所以.“贝”在这里表示“奖赏”;同样的,“刂”的意思是“刀”.用刀砍手砍脚砍头,也就意味着最严厉的“惩罚”。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任何“规则”都需要“奖罚结合”.没有奖励与惩罚的规则往往是无效的。然后,干老师让大家在教室里寻找“则”字.结果大家发现了墙壁上的《小学生守则》。干老师继续说,我们遵守了这个“则”,老师就会奖励我们,我们违反了这个“则”,老师就会惩罚我们。学生纷纷点头。多么神奇的汉字,如此教学还能记不住?还能

写错?

第三个字是“溢”。先板书“皿”字,学生都认识,说是“器皿的“皿”。但可惜的是。当问他们家里有哪些器皿的时候。所有的学生都摇头表示没有。把词语当成词语来教,没有将词语与生活世界相联系.这真是可悲。同样的。把文本仅仅当成死的文本来教。没有与学生当下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不借助文本穿透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的教学就是僵死的。这 会导致死记硬背。严重地损伤学生的理解力。我只好先举几个例子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家里都有许多器皿,而且每天都在使用。然后,我在“皿上厦添几笔成为“益”字。我问:上面的偏旁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摇头,我让大家侧过头,横着看那个偏旁,于是大家发现了,原来上面是个“水”字。水从器皿中漫出来了,这就是“益”字最初的意思! “益”表示水满了,表示多。中国古人的观念里多又与好联系在一起。于是, 益字就有了三层意思:1.水漫出器皿2.多;3.好。当后两层意思冲淡了最初的那层意思时,古人便画蛇添足,加一个“氵”,表示本意,以区别其他二个意思。生字一个一个地教下去—— 学生们的眼睛始终是亮晶晶的。啊,原来每一个汉字真的都是一幅画,真的这样奇妙啊! 不需要维持纪律,不需要用星星与小红花作为诱饵.甚至没有可以让他们放松的游戏.整整一堂课,孩子们的注意力却高度集中。这就是伟大事物本身的巨大魅力。

3.体会形声字的造字奥秘

中国汉字的神奇不仅在于它是图是故事,还在于它能让人“望文生义”“望文生音”。这就是汉字中的形声字。中国汉字80%是形声字,形声字的造字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形声字的形旁是对所表示的字义的归类。如常见的部首日、口、木、三点水、草字头等等,见偏旁部首就可以大体知道文字所指称的事物类别,比如看 “芦苇”就知它是某种植物,见 “鹦鹉”便晓它与鸟有关。如此“望文生义”,可谓中国文字的一绝。识字教学可以遵循形声字构形原理,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中重视偏旁部首意义的教学,把形与义科学联系,学生会在长期潜移默化中建立一种科学的汉字体系:汉字的形体是因其意义构建的,是“因义赋形”的,其构建的理论依据和词义的演变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在与众多汉字的比较中认识它,找到规律,就能成批识字,加快识字的速度,提高识字的效率,以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课标要求。但识字教学中,常出现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孤立地识字,让学生机械地记忆,反复地抄写,没有形成字词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不理解字形与字义的关系,把字与字、词与词之间割裂开来,语言失去了联系,学习汉字也就费劲了,不仅识字的巩固率不高,而且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了。

讲清部首的含义会理解很多字词。

我们熟悉的部首意义:1口、耳、目,2忄( 心)、扌(手)、足,3山、氵(水)、土,4艹(艸)、木、竹,5鱼、鸟、虫,6牛、马、羊,7禾、米、衤(衣),8女、犭(犬)、疒(病),9日、月、雨,10亻(人)饣(食)、讠(言),11贝、石、钅(金),12纟、火、王。

提问:1、“月”字旁的意思是什么?与肉体有关故事:江河湖海洋,肌腿胳膊肠。与肉体有关的“月”字旁,其实是“肉” 字旁的变体。 “肉”在甲骨文中就像一块肉的形状。小篆的形体,也像一块肉,中间的两条线可能是当腰肉中的肋条。“肉”字的本义是动物的“肌肉”,而表示人肉用“肌”,到了汉代以后,“肌”仍然不能指禽兽的肉,但“肉”能用来指人的肌肉了。 “肉”字是个部首字,凡有“肉”字所组成的字都与肉有关。可是到了后世,从“肉”的字和从“月”的字混为一谈,均写作“月”,不过可以从字义上加以区别,如朗、期、腊、朦、胧等等是由“月亮”的“月”所组成的字,都与“时间”或“明亮”之义有关。而肠、肚、肝、肺、脚、腋、脸等字中的 “月”都与“肉”有关,所以这些字中的“月” 字本为“肉” 字。看“胃”字就更清楚了。

2、“贝”字旁的意思是什么?贝,象形字。上古时曾用作货币,许慎说,倒了秦朝才“废贝行钱”。在汉字中,凡是右“贝”组成的字大都与钱财或贵重义有关,如财、货、贷、贵、贿、赂。

3、易写错的字:学生常常把“初”的“衤”写成“礻”。“初”,《说文》: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

我们忽略的部首意义:

礻(示)如在汉字中“示”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很像我国上古人所崇拜的“灵石”,灵石上放置祭品,示于光天化日之下,给鬼神看并享用,所以后引申为“给人看”、“表示”等。所以,在汉字中凡由“示”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崇拜、祝愿、鬼神、祭祀有关,如“福”、“祝”、“祖”、“祈”、“祷”等字。如果学生掌握了这样的规律,不需要去死记硬背什么时候该加一点。什么时候又该减一点。

页:顾(回头)、顿(叩头,顿首)、颗(小头)、硕(大头)、颇(偏头)。 革: “马革裹尸”的 “革”,金文的上部是一把直刃的平头铁铲,下面一条尾巴代.

表铲的曲柄,柄的两侧是两只手相对形的连指写法,所以,“革”字就是表示用平头铲刀剥兽皮的意思(“皮”字的金文形体的右边,也是一把平头铁铲的样子)。

“革”字从表示剥皮之义,引申为去了毛的兽皮叫做革。“有毛曰皮,无毛曰革”。因上古用“革”做武士护身的甲胄,就产生了“兵革”一词,“兵革相见勇者胜”,兵革有

代表军队的意思。由“皮”制为“革”的改变之义引申出“变革”“革命”。 “革”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革”所组成的字大都与“皮革”有关,如靴、鞋、靶、鞍、鞭。

戈:甲骨文是个象形字。金文的上部是“戈”锋利的“刃”,下部是“戈”的长柄,也是像“戈”的样子。可是小篆就不像了。 “戈”的本义是指古代的一种兵器。作为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戈”字组成的字大都与武器或格斗有关,如战、戒、戍、戎等。

刂(刀):刑、列(《说文》“列,分解也”。可见列是裂的初文。则、

酉:象形字。甲骨文里它像个酒瓶的模样。金文变得复杂了些,当中的两条横纹是酒瓶上的花纹。小篆的形体,酒瓶上的花纹变得更美观了。“酉”字的本义是“酒瓶”,后来这个本义消失了,却被假借代表地支中的第十位。作为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酉”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酒有关,如醉、酣、酝、酿、醋、酱、酸、配(会意字,表示抱着酒瓶配酒之意)

我们陌生的部首意义:

彳:彳偏旁与 亻相近。彳是个象形字。甲骨文是“行”字的左半边(“行”字的甲骨文形体是个十字路口)。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基本相同。可是小篆就变得不太像了。楷书就根本没有路口的形象了。 “彳”一般不单独使用,它经常与“亍”字连在一起组成一个词“彳亍”,表示“小步走”或“走走停停”的意思。“彳”是个部首字,凡是右“彳”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行为”或“动作”有关,如行、御、徒、徙、往。行,“行”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中间是一条大路,左右两侧有分出了两条小路。金文的形体是东西南北都能通行的十字路口。小篆的形体变得根本看不出通行路口的样子了。“行”字的本义是 “路”。因为路是可以行走,所以“行”又当“行走”讲。

冫(冰):冫偏旁易和 氵偏旁混淆。冫原本是“冰”的象形字。甲骨文中的两个人字形ㄍ,就像严寒之下而突起的冰块。可见冰字原来就是个象形字。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相似。可是到了小篆变化就大了,在“冫”旁边又加了个“水”字,表示“冰”是由水凝结而成。冫(冰)是个部首字,凡由 “冫”做部首的字,大都有“寒冷”之义,如寒、冬、冷、冻、凛、冽、凉、凌。冬,这个“冬”字本来是“终了”的“终”字。你看甲骨文多么形象,就像一段丝或者一根绳索,两头都打上结,表示两个顶端,也就是“终结”的意思,而冬季又是一年四季中最末的一个季节,所以就借用这个“冬”来表示。那么再要表示“末了”的意思又该怎么办呢?就另外在“冬”字之旁加上表义的“纟”,造出一个新形声字“终”。到了金文形体有所变化,把一个 “日”字包在绳索当中,表示太阳光不再温暖了,所以也就是冬天的意思。小篆的形体改变较大,把金文当中的“日”去掉了,又在其下增加了个“ㄍ”,

这样改颇有意思,不见太阳而只见冰,当然就是滴水成冰的寒冬了。楷书的形体,为了书写方便,把小篆下部的冰块改为两个“点儿”。

阝阜(在左):再如:左耳刀儿、右耳刀儿,人们常以为是左右耳朵,是与耳朵有关的字,其实不然,如果我们理解了左耳刀儿是阜的变形,本义是土山,以它做部首,大都与山与高有关;那么,现代汉语的许多词:阴阳、险阻、降落、陨落、陷落、陡峭,也就不难理解。

阝邑(在右):右耳刀儿是邑的变形,本义是人群聚居的地方、国名、地邑名、封地名,也就不难理解都、邦、郡、邻、郊、郭等是人群聚居之地;郑、邓、邹、邯郸是封地或国名。

攵:望文生义,意思是文字反写,其实是手持工具劳作。就有了放、牧、教、改、攻、收、救、政,这些都与手持工具有关。

歹:甲骨文的上部像骨头破碎的裂纹,下部像死人的空骨。金文与小篆也大体与甲骨文相似。所以“歹”字的本义就是死人的残骨。因此,凡从“歹”的字大都也死、坏有关,如死、残、歼、殃、殡。

这些字生活中处处都有,形与义结合紧密,教师稍加分析,学生会很快形成音、形、义三者的统一,牢固掌握,并形成运用能力。然而无论以前还是现在的识字教学,都没有太重视偏旁部首意义的教学,除了特常用的、古今意义没变的,如:三点水、木字旁、提手旁,其他偏旁的教学常常被忽视,使得一大批中小学生不知道双人旁、四点底的意义,更不知道左“阝”、右“阝”、“文”、“页”、“贝”、“酉”等的意义,也就丧失了许多体会汉字美和汉民族思维特点的机会,丧失了许多理解和分析语言的能力。

形声字的声旁是对文字语音的指示。

声旁。比如“湖”、“糊” 、“葫”、 “瑚” 、“蝴”都取其“胡”的读音。又如请、情、清、晴、鲭,取其“青”的读音。

还有一些形声字的声旁是字的韵母,如在饿、俄、鹅、娥、峨、蛾中,“我” 是示音部件(陕西话中的“我e ”)。还有悲、菲、斐、匪、绯、扉、啡、霏、翡、蜚,其字中的“非”是示音部件。(有教师在课堂上把“悲”中的“非”讲成“韭”,说“悲”就是“心里像长了韭菜一样悲哀”。其实,“非”是示音声符,并不是表义义符。)

还有一些形声字的声旁 ?“上学去,背书包,吃饱饭,不要跑,洗衣服,用水泡,过新年,放鞭炮,大家来,抱一抱,我们都是好同胞。”包抱苞饱鲍胞孢雹龅,炮刨跑泡袍疱庖。巴把吧爸靶芭疤粑笆,爬耙琶葩。户沪护魱,炉庐魲芦。坷苛珂轲疴牁钶柯可,诃呵河菏。供共拱恭珙栱,洪哄垬烘。

会意兼形声的字。

物:本义为杂色牛。《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故从牛,勿声。”

忘:上部为“亡(失去)”,下部为“心”,表示亡失了心中记忆之事。

企:企盼,祈盼,期盼都表示盼望之意,但有细微差别。“企”?会意兼形声的字。为什么下部不用“之”或 “只”而用“止”?

戋:少,细微,为数戋戋。贱、钱、浅、践、笺

识字能力是指学生掌握了识字的方法,从而能够不依靠教师独立识字,具有自学汉字的 能力,主动去识字。独特的汉字造字法、字形与字义的联系、词义的演变都是一个严密的系统,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越是有规律可循的相互联系的事物,学生越容易把握。这为教给学生一些汉字基础,培养识字能力提供了条件。由于意义古今有很大变化,意义与字形难以联系。需要教师针对偏旁部首的意义作具体分析,才能让学生能把形义结合起来,举一反三,形成识字能力。如“虫”本义是蛇,后是昆虫类的总称,由此产生的蛇、蝌蚪、蚂蚁、蜻蜓、蜘蛛、虾、蝉、蚊、蜂、蛙,这些都是小孩熟悉的小动物,一个虫字可以带学二三十个由虫做形旁的字,大大加快了识字的效率。再如生活提示我们“照”离不开太阳和火,字形与日与火有关,召是音。而对日和火的正确理解为以后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搞清“日”、“火”、“灬 ”的意义与什么有关,就不难理解早、时、明、晴、晓、晒、晨、晾、暄,也不难理解热、烈、煎、熬、烹、煮相关的意思。这样,就可以轻松掌握一批与这两个字符相关的汉字。

教师如果引导学生在字义、字形、字音方面产生联系,不仅知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学生便可快速地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偏旁部首意义的教学要形成序列。识字教学是语文,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但识字任务并不是某个阶段全部完成的,从广义上说,和文字打交道,一辈子都要识字,只不过各阶段的任务不同。

(一) 低段,着重是独体字的教学。独体字是构成合体字的基础,弄清楚日、月、山、水、口、耳、木、火的意义,特别是常用部首:日、口、禾、木等,以及以他们为部首的例字,使意义与字形、字形与事物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现字词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对字词所代表的事物展开深层次的认识活动,为学习会意字、形声字打下基础。

(二) 中高段,着重是形旁的造字功能及构词能力的学习,形旁的变形,以及一些常用的偏旁部首、形近偏旁的区分。讲清部首的意义会理解很多的字词。如文,望文生义,意思是文字反写,其实是手持工具劳作。就有了放、牧、教、改、攻、收、救、政,这些都与手持工具有关。形旁变形有:忄——心、刂——刀、灬——火、扌—— 手、礻——示、衤——

衣、犭——犬、氵——水、讠——言、阝(在左) ——阜、阝(在右) —— 邑。罒——网、冫——冰、灬——火、饣——食。形近的偏旁有:单双人旁、两点水与三点水、示字旁与衣字旁、爪字与瓜字、舀字与等。

(三) 纠正错别字要贯穿中小学教学的始终。小学阶段,在识字的过程中要见错就纠;中学阶段更要以造字法和偏旁部首的知识为主导,强化识字,并对所学汉字进行归类复习,全面系统地纠正错别字,以加深对字词意义的理解。如:寒暄与喧宾夺主、雄鹰与义愤填膺、声闻遐迩与目不暇接、瞻仰与赡养等要对举区别,成语一枕黄粱、功亏一篑等的理解分析,无不与偏旁部首的意义相关。在序列教学的过程中,在逐渐强化的偏旁部首的意义中,学生对整个汉字系统会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把握。这样,识字的量,运用字的能力,以及对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理解能力,都会增强不少。如:为什么鞭策、寒暄、放牧会形成一个词,为什么家、逐是豕和宀辶的组合都可以迎刃而解。

每一个汉字.其实都曾经是一次伟太的创造,都算得上是人类的一个小小奇迹。识字教学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展现伟大事物本身的魅力” 引导孩子走向一个个伟大的事物(知识) ,与伟大事物进行对话,让伟大事物穿透学生的心灵,重整学生的经验,成为他们生命的成分和力量。

11

汉字的构造与识字写字

姜绍余

识字写字教学,在小学语文学科占用极其重要的地位,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生必须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在教学中很多教师能够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尝试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效率。然而在很多时候,课堂上的识字写字效率看上去挺高,但学生常常出现“一学就会”,“一放就忘”,“一用就错”等问题。识字写字教学出现的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在这里只是从汉字构字特点的角度,来思考识字写字教学的不足,帮助教师拓宽识字写字教学的思路,从而以解决识字写字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识字写字教学中的困惑

学生在识字写字中常出现的错误

1、其一是同音字字义区分不清,如坐与座、工与公、气与汽等

2、其二是形近字字形混淆,如吃与气、酒与洒、挺与诞等

3、其三是书写繁琐识记困难的字,如砸、幕、微等

以上问题的分类和列举的汉字不尽相同,但其中还是有很多共性的地方,主要是汉字的音、形、义三者不能有效结合造成的用错和写错的问题,即错别字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错别字?对此,很多人认为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对汉字的字形掌握得不好。然而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属于形义相连的表义文字体系,表面上看是字形问题,其实却与字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如果从汉字性质和构形特点的角度来看,可以归纳为一点,就是学生识字写字中的问题主要来自能否有效地建立汉字形与义的联系。

二、汉字的结构

提起汉字结构,就必然提起“六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总结汉字构造方法的“六书”之说,并且将它运用到识字教学之中。到了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小篆字系,对“六书”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解释。

所谓“六书”,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种排序实际也反映着汉字的发展。汉字起源于图画,象形、指事、会意和图画有密切关系,所以在前;而又表音成分的形声字则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所以在后;假借只是有读音上的联系,与字义毫不相干,所以放在最后。

(一)象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所谓“随体诘诎”就是随着物体的自然形状,弯弯曲曲地描绘出来。象形字是原始初民最早

的文字发明,也是汉字构成的基础。《说文解字》收录的象形字有300多个。象形造字的局限不仅在于书写麻烦,而且范围狭小,对于抽象的、无形的复杂事物无法表示。

(二)指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这就是说,初看起来可以认识,再细观察就能了解其意。这个定义相当含糊。后人认为,“视而可识”,则近于象形,“察而见意”,则近于会意。指事字就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再加上个指事符号做标记的一种字。比如上,在一横上方加一点;下在一横下方加一点。再比如表示树根,在木(树)的下部加一点,成“本”字;表示树梢,就在木的上部加一点,成为末字。可见本与末字的意思正好相反,成语“本末倒置”也由此而来。还有在刀上加一点就是刃,在口中加一点就是甘。指事字在“六书”中绝对是少数。因为绝大部分字不需要用指事的方式来表示。要说明客观物体可以用象形来表示;要说明抽象概念可以用会意来代替。《说文解字》共收指事字100多个。

(三)会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意思就是把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思,像武和信就是会意字。会意字的类型:

1、同体会意。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同样的象形字所组成的会意字。如从、众,如林、森,如淼、晶等

2、异体会意。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的不同的象形字所组成的会意字。这种会意字在整个会意字中占绝对多数。比如莫字,就是“暮”的本字,表示太阳落在草丛之中,天快黑了。

3、组合解释会意。就是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同样的非象形字,以象形方式组合成的会意字。比如不上不下为“卡”;上小下大为“尖”。

相对于象形、指事的造字方法,会意要自由的多,既可以表示抽象的事物,又可以表示难以表达的复杂的具体事物。《说文解字》共收会意字1100多。

(四)形声。许慎《说文解字》这样给形声下定义:“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清朝著名文字学家段于裁注解说: “以事为名,为半义也;取譬相成,为半声也。江、河二字以水为名,譬其声为工、可,因取工、可而成其名。其区别于指事、象形独体,形声合体。”这段话不仅准确地解释了什么是形声字,而且还说明了形声字和象形字、指事字在结构上的不同。

在造字上,象形和会意是有很大的局限,世界上许多事物和抽象概念是很难用象形或会意来表示。比如, “鱼”是整个鱼类的总称,但鱼的种类却是成千上万,,显然不能为每一种鱼造一个字。再说各种鱼的样子有很相似,文字毕竟不是图画,就是用象形字来表示,

也难以从字形上一一区分。于是就出现了形声的造字方法。用“鱼”字边表示鱼的总类,再借用原有的字作为读音来表示鱼的种类,如鲤鱼、鳝鱼、鲫鱼等。

形声字的表意字符称形旁,表音字符称声旁。形旁和声旁在古代汉字中都独立成字可以单独使用。后来随着字体的演变,一部分形旁和声旁失去了独立成字的功能,成了构字的部件。形声是一种自由度相当大的造字方法,所以越到后世发展越快。甲骨文中的形声字所占比例仅有20%。,到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已占80%(9353:7679),在《康熙字典》中占90%。目前通行的新简化字中,形声字也占绝对多数。

(五)转注。许慎在《说文解字》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同一部首的字,由于意义相近、声音相同或相近而互相注释,如“老者,考也”,“老者,考也”。成语里有“如丧考妣”。

(六)假借。许慎给假借下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字,令、长是也。”当某个新事物出现后,在口语里已经有这个词,但笔下却没有代表它的字,需要借用和它的名称声音相同的字来代替(托事,),这就是假借。比如令的本义是命令,但因其读音与“县令”的令相同,所以就假借彼“令”为此“令”了。又比如长的本义是年长,假借为“县长”之长。最典型的是“汝”,汝字的本义是水名,后来被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你”。还有“自”,在甲骨文里像个鼻子,所以《说文解字》说:鼻也,像鼻形。自的本义就是鼻子,后来被假借为自己的自。于是另造了一个从“自”声“畀”的字。与之相同的还有莫——暮,益——溢。

二、汉字的结构与识字写字教学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是汉民族的伟大创举。在汉字里集中了我们祖先的灵气、悟性和智慧。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它以自己独特的形体结构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意义世界,其字型符号象形、直观,体现了汉字“以意赋形,以形写意”的造字规律。识字写字教学应该为学生敞开文字背后的那个神奇世界,让学生领略汉字的美妙,这种美妙向学生展现得越清楚, 学生就越容易理解和掌握汉字,就越容易感受到汉字的魅力。

1.感受象形文字的图画魅力

中国汉字是由图画而来的,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比如“日”表示太阳,我们的祖先把它画出来就是——一个圆圈中间加一个点;还有“月”两个长撇如同夜空下一轮弯月;半个月亮升起来就是“夕” 。还有“州”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是三条曲线表示波涛汹涌的流水,中间的小圆圈或小黑点表示水中的一块陆地。多么美妙的汉字!在一些象形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象形字保留事物形态,表示意思的特点,把抽象的文字

符号还原成古字和图画,让枯燥的汉字成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观察字形古今的变化,从中获得大量感性认识,在脑海里留下鲜明的印象。如此教学。绝对不是干巴巴地死记一笔一画,而是在揭示汉字从图形到文字的演变过程, 理解一笔一画的有理与合理。学生不仅学会观察,学会思维和创造,更是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祖先创字之巧妙。这种乐趣已经不仅仅游戏的形式上的肤浅趣味,而是融入思维、智慧的一种动脑的、顿悟的高级智趣。

案例1:象形字与识字方法。口耳目【《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一)2】口、耳、目、日、月、火、羊、鸟、兔、木、禾、竹,这些字为什么放在小学生识字的初始阶段?以后依次是会意字、形声字,它表达的是中国文字发生发展的过程。

案例2:还有些象形字?田、爪、及、几、册

案例3:象形字大部分是独体字,是构成会意字和偏旁部首的基础。比如学生往往“工”和“公”不分。“工”是个象形字。在甲骨文里,“工”字就像斧头一样的工具,下部就是斧头锋利的刃部。所以“工”的本意是“工具”。“工”字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工”字组成的字大都与“工具”和“技能”有关,如“巧”、“ 式”等。

“公”与 “私”相对。从二个字的字形上,你们发现了什么?“八”字虽简单,但它是个会意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都是表示一个东西被分成二半的样子,所以“八”就是“分”的意思。“八”当“分”讲的本义后来完全消失了,当数字用的“八”是同音假借的问题,在词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八”字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八”字组成的字大都与“分”有关,如“小”、“ 分”、“半”,还有就是这个“公”,把“禾”留给“ㄙ”就是“私”,把“ㄙ”平分了就是“公”。从字的构成上就可以区分“工”与“公”的区别。

例4:既和即。比如学生往往“即”和“既”不分。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注意这二个字的结构就会很容易区分。这二个字都是象形字。 “即”从甲骨文看,左边是一件食器,上面盛满了美味食品,右边跪坐着一个人,好像在美美地饱餐。“即”的本义是“人就食”,所以引申为走近、靠近、马上、立刻。“既” 从甲骨文看,右边是一件高脚食器,尖尖部分表示装满食品,左边背向食品而跪坐的人,张个大嘴巴,表示已经吃饱了。既的本义是吃完了,引申为“尽”“ 完”。从 “完”又引申为时间副词“已经”。

2.体悟会意字的字理奥妙

中国汉字不仅是图画还是故事。“人”靠在“木” 旁歇一歇,就是休息的“休”;把“手”放在“目”上就是“看”;家里有女人就是平安的“安”,家里起火了就是灾难的“灾”;在田里出力的是男人,脑袋大身子小的就是小儿(兒);有女有子就是“好”,有衣有饭就

是 “裕”,。多么神奇的汉字!一个字就是一种情景,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一个字就是一个有趣的世界!如果我们的识字教学能充分挖掘汉字本身的文化特性,诱导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兴趣和喜爱,那么识字带给学生的就不仅仅认识几个文字符号,还有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有对事物探索的热情。然而在我们的一些识字课堂上,汉字的神奇被呆板机械的教学程序所掩盖,低年级是正音、明确结构,高年级则又加上笔顺笔画。如教师教“货”字时,提醒学生不要把下面的“贝”写成“见”,不要把上面 “化”中的“七”写成“匕”,这就算完成了教学。其实,贝是古代的货币,人们“化”掉“贝”,才能换来“货”,当学生明白了“货”字包含的奥妙,他们还能记不住?还能写错?

案例1:会意字与识字方法。日月明【《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二)4】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一火灭,田力男,人木休,手目看。二木林,三木森,二人从,三人众。

案例2:还有哪些会意字。“旦”太阳刚出地平线;羊大美;内,人入屋了就是内;“灾”,家里起火了就是灾;伏,会意字。金文左边是一个面朝左的人,他的屁股之后有一只犬(狗),狗一口把人给拽倒了。所以“伏”的本义就是“趴下”。突?告?羁?秋?利?

案例3:干国祥的《擦亮汉字》。在五年级一堂语文课上,老师上的是《夕照》一课,要重点掌握:裹、溢、则等5个汉字教师的教学基奉上是这样的一个程式化的过程:“裹”,上中下结掏,上面是个“亠”,中间是个果,下面是个说不清的偏旁。“则”,左右结构,左边是个“贝”,不要写成见“见”,右边是个“刂”。

同样是这几个字,我们看看教育专家干国祥老师是怎样教的。

第一个是“裹”字。干老师在黑板上慢慢地、端端正正地按笔顺将这个字书写了一遍,问: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摇头。于是干老师先将“衣”字写出来,只不过中间留了大大的空白,再在这个空白中,填人“果”字。哦,原来如此! 原来这个字表示的是用衣服将果子包起来。

第二个是“则”字。左边当然是“贝”,右边当然是“刂”,问题在于,它们放在一起又表示什么? “贝”是古代的钱币,给钱是现实中最受欢迎的奖赏.所以.“贝”在这里表示“奖赏”;同样的,“刂”的意思是“刀”.用刀砍手砍脚砍头,也就意味着最严厉的“惩罚”。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任何“规则”都需要“奖罚结合”.没有奖励与惩罚的规则往往是无效的。然后,干老师让大家在教室里寻找“则”字.结果大家发现了墙壁上的《小学生守则》。干老师继续说,我们遵守了这个“则”,老师就会奖励我们,我们违反了这个“则”,老师就会惩罚我们。学生纷纷点头。多么神奇的汉字,如此教学还能记不住?还能

写错?

第三个字是“溢”。先板书“皿”字,学生都认识,说是“器皿的“皿”。但可惜的是。当问他们家里有哪些器皿的时候。所有的学生都摇头表示没有。把词语当成词语来教,没有将词语与生活世界相联系.这真是可悲。同样的。把文本仅仅当成死的文本来教。没有与学生当下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不借助文本穿透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的教学就是僵死的。这 会导致死记硬背。严重地损伤学生的理解力。我只好先举几个例子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家里都有许多器皿,而且每天都在使用。然后,我在“皿上厦添几笔成为“益”字。我问:上面的偏旁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摇头,我让大家侧过头,横着看那个偏旁,于是大家发现了,原来上面是个“水”字。水从器皿中漫出来了,这就是“益”字最初的意思! “益”表示水满了,表示多。中国古人的观念里多又与好联系在一起。于是, 益字就有了三层意思:1.水漫出器皿2.多;3.好。当后两层意思冲淡了最初的那层意思时,古人便画蛇添足,加一个“氵”,表示本意,以区别其他二个意思。生字一个一个地教下去—— 学生们的眼睛始终是亮晶晶的。啊,原来每一个汉字真的都是一幅画,真的这样奇妙啊! 不需要维持纪律,不需要用星星与小红花作为诱饵.甚至没有可以让他们放松的游戏.整整一堂课,孩子们的注意力却高度集中。这就是伟大事物本身的巨大魅力。

3.体会形声字的造字奥秘

中国汉字的神奇不仅在于它是图是故事,还在于它能让人“望文生义”“望文生音”。这就是汉字中的形声字。中国汉字80%是形声字,形声字的造字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形声字的形旁是对所表示的字义的归类。如常见的部首日、口、木、三点水、草字头等等,见偏旁部首就可以大体知道文字所指称的事物类别,比如看 “芦苇”就知它是某种植物,见 “鹦鹉”便晓它与鸟有关。如此“望文生义”,可谓中国文字的一绝。识字教学可以遵循形声字构形原理,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中重视偏旁部首意义的教学,把形与义科学联系,学生会在长期潜移默化中建立一种科学的汉字体系:汉字的形体是因其意义构建的,是“因义赋形”的,其构建的理论依据和词义的演变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在与众多汉字的比较中认识它,找到规律,就能成批识字,加快识字的速度,提高识字的效率,以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课标要求。但识字教学中,常出现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孤立地识字,让学生机械地记忆,反复地抄写,没有形成字词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不理解字形与字义的关系,把字与字、词与词之间割裂开来,语言失去了联系,学习汉字也就费劲了,不仅识字的巩固率不高,而且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了。

讲清部首的含义会理解很多字词。

我们熟悉的部首意义:1口、耳、目,2忄( 心)、扌(手)、足,3山、氵(水)、土,4艹(艸)、木、竹,5鱼、鸟、虫,6牛、马、羊,7禾、米、衤(衣),8女、犭(犬)、疒(病),9日、月、雨,10亻(人)饣(食)、讠(言),11贝、石、钅(金),12纟、火、王。

提问:1、“月”字旁的意思是什么?与肉体有关故事:江河湖海洋,肌腿胳膊肠。与肉体有关的“月”字旁,其实是“肉” 字旁的变体。 “肉”在甲骨文中就像一块肉的形状。小篆的形体,也像一块肉,中间的两条线可能是当腰肉中的肋条。“肉”字的本义是动物的“肌肉”,而表示人肉用“肌”,到了汉代以后,“肌”仍然不能指禽兽的肉,但“肉”能用来指人的肌肉了。 “肉”字是个部首字,凡有“肉”字所组成的字都与肉有关。可是到了后世,从“肉”的字和从“月”的字混为一谈,均写作“月”,不过可以从字义上加以区别,如朗、期、腊、朦、胧等等是由“月亮”的“月”所组成的字,都与“时间”或“明亮”之义有关。而肠、肚、肝、肺、脚、腋、脸等字中的 “月”都与“肉”有关,所以这些字中的“月” 字本为“肉” 字。看“胃”字就更清楚了。

2、“贝”字旁的意思是什么?贝,象形字。上古时曾用作货币,许慎说,倒了秦朝才“废贝行钱”。在汉字中,凡是右“贝”组成的字大都与钱财或贵重义有关,如财、货、贷、贵、贿、赂。

3、易写错的字:学生常常把“初”的“衤”写成“礻”。“初”,《说文》: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

我们忽略的部首意义:

礻(示)如在汉字中“示”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很像我国上古人所崇拜的“灵石”,灵石上放置祭品,示于光天化日之下,给鬼神看并享用,所以后引申为“给人看”、“表示”等。所以,在汉字中凡由“示”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崇拜、祝愿、鬼神、祭祀有关,如“福”、“祝”、“祖”、“祈”、“祷”等字。如果学生掌握了这样的规律,不需要去死记硬背什么时候该加一点。什么时候又该减一点。

页:顾(回头)、顿(叩头,顿首)、颗(小头)、硕(大头)、颇(偏头)。 革: “马革裹尸”的 “革”,金文的上部是一把直刃的平头铁铲,下面一条尾巴代.

表铲的曲柄,柄的两侧是两只手相对形的连指写法,所以,“革”字就是表示用平头铲刀剥兽皮的意思(“皮”字的金文形体的右边,也是一把平头铁铲的样子)。

“革”字从表示剥皮之义,引申为去了毛的兽皮叫做革。“有毛曰皮,无毛曰革”。因上古用“革”做武士护身的甲胄,就产生了“兵革”一词,“兵革相见勇者胜”,兵革有

代表军队的意思。由“皮”制为“革”的改变之义引申出“变革”“革命”。 “革”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革”所组成的字大都与“皮革”有关,如靴、鞋、靶、鞍、鞭。

戈:甲骨文是个象形字。金文的上部是“戈”锋利的“刃”,下部是“戈”的长柄,也是像“戈”的样子。可是小篆就不像了。 “戈”的本义是指古代的一种兵器。作为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戈”字组成的字大都与武器或格斗有关,如战、戒、戍、戎等。

刂(刀):刑、列(《说文》“列,分解也”。可见列是裂的初文。则、

酉:象形字。甲骨文里它像个酒瓶的模样。金文变得复杂了些,当中的两条横纹是酒瓶上的花纹。小篆的形体,酒瓶上的花纹变得更美观了。“酉”字的本义是“酒瓶”,后来这个本义消失了,却被假借代表地支中的第十位。作为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酉”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酒有关,如醉、酣、酝、酿、醋、酱、酸、配(会意字,表示抱着酒瓶配酒之意)

我们陌生的部首意义:

彳:彳偏旁与 亻相近。彳是个象形字。甲骨文是“行”字的左半边(“行”字的甲骨文形体是个十字路口)。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基本相同。可是小篆就变得不太像了。楷书就根本没有路口的形象了。 “彳”一般不单独使用,它经常与“亍”字连在一起组成一个词“彳亍”,表示“小步走”或“走走停停”的意思。“彳”是个部首字,凡是右“彳”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行为”或“动作”有关,如行、御、徒、徙、往。行,“行”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中间是一条大路,左右两侧有分出了两条小路。金文的形体是东西南北都能通行的十字路口。小篆的形体变得根本看不出通行路口的样子了。“行”字的本义是 “路”。因为路是可以行走,所以“行”又当“行走”讲。

冫(冰):冫偏旁易和 氵偏旁混淆。冫原本是“冰”的象形字。甲骨文中的两个人字形ㄍ,就像严寒之下而突起的冰块。可见冰字原来就是个象形字。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相似。可是到了小篆变化就大了,在“冫”旁边又加了个“水”字,表示“冰”是由水凝结而成。冫(冰)是个部首字,凡由 “冫”做部首的字,大都有“寒冷”之义,如寒、冬、冷、冻、凛、冽、凉、凌。冬,这个“冬”字本来是“终了”的“终”字。你看甲骨文多么形象,就像一段丝或者一根绳索,两头都打上结,表示两个顶端,也就是“终结”的意思,而冬季又是一年四季中最末的一个季节,所以就借用这个“冬”来表示。那么再要表示“末了”的意思又该怎么办呢?就另外在“冬”字之旁加上表义的“纟”,造出一个新形声字“终”。到了金文形体有所变化,把一个 “日”字包在绳索当中,表示太阳光不再温暖了,所以也就是冬天的意思。小篆的形体改变较大,把金文当中的“日”去掉了,又在其下增加了个“ㄍ”,

这样改颇有意思,不见太阳而只见冰,当然就是滴水成冰的寒冬了。楷书的形体,为了书写方便,把小篆下部的冰块改为两个“点儿”。

阝阜(在左):再如:左耳刀儿、右耳刀儿,人们常以为是左右耳朵,是与耳朵有关的字,其实不然,如果我们理解了左耳刀儿是阜的变形,本义是土山,以它做部首,大都与山与高有关;那么,现代汉语的许多词:阴阳、险阻、降落、陨落、陷落、陡峭,也就不难理解。

阝邑(在右):右耳刀儿是邑的变形,本义是人群聚居的地方、国名、地邑名、封地名,也就不难理解都、邦、郡、邻、郊、郭等是人群聚居之地;郑、邓、邹、邯郸是封地或国名。

攵:望文生义,意思是文字反写,其实是手持工具劳作。就有了放、牧、教、改、攻、收、救、政,这些都与手持工具有关。

歹:甲骨文的上部像骨头破碎的裂纹,下部像死人的空骨。金文与小篆也大体与甲骨文相似。所以“歹”字的本义就是死人的残骨。因此,凡从“歹”的字大都也死、坏有关,如死、残、歼、殃、殡。

这些字生活中处处都有,形与义结合紧密,教师稍加分析,学生会很快形成音、形、义三者的统一,牢固掌握,并形成运用能力。然而无论以前还是现在的识字教学,都没有太重视偏旁部首意义的教学,除了特常用的、古今意义没变的,如:三点水、木字旁、提手旁,其他偏旁的教学常常被忽视,使得一大批中小学生不知道双人旁、四点底的意义,更不知道左“阝”、右“阝”、“文”、“页”、“贝”、“酉”等的意义,也就丧失了许多体会汉字美和汉民族思维特点的机会,丧失了许多理解和分析语言的能力。

形声字的声旁是对文字语音的指示。

声旁。比如“湖”、“糊” 、“葫”、 “瑚” 、“蝴”都取其“胡”的读音。又如请、情、清、晴、鲭,取其“青”的读音。

还有一些形声字的声旁是字的韵母,如在饿、俄、鹅、娥、峨、蛾中,“我” 是示音部件(陕西话中的“我e ”)。还有悲、菲、斐、匪、绯、扉、啡、霏、翡、蜚,其字中的“非”是示音部件。(有教师在课堂上把“悲”中的“非”讲成“韭”,说“悲”就是“心里像长了韭菜一样悲哀”。其实,“非”是示音声符,并不是表义义符。)

还有一些形声字的声旁 ?“上学去,背书包,吃饱饭,不要跑,洗衣服,用水泡,过新年,放鞭炮,大家来,抱一抱,我们都是好同胞。”包抱苞饱鲍胞孢雹龅,炮刨跑泡袍疱庖。巴把吧爸靶芭疤粑笆,爬耙琶葩。户沪护魱,炉庐魲芦。坷苛珂轲疴牁钶柯可,诃呵河菏。供共拱恭珙栱,洪哄垬烘。

会意兼形声的字。

物:本义为杂色牛。《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故从牛,勿声。”

忘:上部为“亡(失去)”,下部为“心”,表示亡失了心中记忆之事。

企:企盼,祈盼,期盼都表示盼望之意,但有细微差别。“企”?会意兼形声的字。为什么下部不用“之”或 “只”而用“止”?

戋:少,细微,为数戋戋。贱、钱、浅、践、笺

识字能力是指学生掌握了识字的方法,从而能够不依靠教师独立识字,具有自学汉字的 能力,主动去识字。独特的汉字造字法、字形与字义的联系、词义的演变都是一个严密的系统,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越是有规律可循的相互联系的事物,学生越容易把握。这为教给学生一些汉字基础,培养识字能力提供了条件。由于意义古今有很大变化,意义与字形难以联系。需要教师针对偏旁部首的意义作具体分析,才能让学生能把形义结合起来,举一反三,形成识字能力。如“虫”本义是蛇,后是昆虫类的总称,由此产生的蛇、蝌蚪、蚂蚁、蜻蜓、蜘蛛、虾、蝉、蚊、蜂、蛙,这些都是小孩熟悉的小动物,一个虫字可以带学二三十个由虫做形旁的字,大大加快了识字的效率。再如生活提示我们“照”离不开太阳和火,字形与日与火有关,召是音。而对日和火的正确理解为以后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搞清“日”、“火”、“灬 ”的意义与什么有关,就不难理解早、时、明、晴、晓、晒、晨、晾、暄,也不难理解热、烈、煎、熬、烹、煮相关的意思。这样,就可以轻松掌握一批与这两个字符相关的汉字。

教师如果引导学生在字义、字形、字音方面产生联系,不仅知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学生便可快速地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偏旁部首意义的教学要形成序列。识字教学是语文,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但识字任务并不是某个阶段全部完成的,从广义上说,和文字打交道,一辈子都要识字,只不过各阶段的任务不同。

(一) 低段,着重是独体字的教学。独体字是构成合体字的基础,弄清楚日、月、山、水、口、耳、木、火的意义,特别是常用部首:日、口、禾、木等,以及以他们为部首的例字,使意义与字形、字形与事物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现字词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对字词所代表的事物展开深层次的认识活动,为学习会意字、形声字打下基础。

(二) 中高段,着重是形旁的造字功能及构词能力的学习,形旁的变形,以及一些常用的偏旁部首、形近偏旁的区分。讲清部首的意义会理解很多的字词。如文,望文生义,意思是文字反写,其实是手持工具劳作。就有了放、牧、教、改、攻、收、救、政,这些都与手持工具有关。形旁变形有:忄——心、刂——刀、灬——火、扌—— 手、礻——示、衤——

衣、犭——犬、氵——水、讠——言、阝(在左) ——阜、阝(在右) —— 邑。罒——网、冫——冰、灬——火、饣——食。形近的偏旁有:单双人旁、两点水与三点水、示字旁与衣字旁、爪字与瓜字、舀字与等。

(三) 纠正错别字要贯穿中小学教学的始终。小学阶段,在识字的过程中要见错就纠;中学阶段更要以造字法和偏旁部首的知识为主导,强化识字,并对所学汉字进行归类复习,全面系统地纠正错别字,以加深对字词意义的理解。如:寒暄与喧宾夺主、雄鹰与义愤填膺、声闻遐迩与目不暇接、瞻仰与赡养等要对举区别,成语一枕黄粱、功亏一篑等的理解分析,无不与偏旁部首的意义相关。在序列教学的过程中,在逐渐强化的偏旁部首的意义中,学生对整个汉字系统会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把握。这样,识字的量,运用字的能力,以及对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理解能力,都会增强不少。如:为什么鞭策、寒暄、放牧会形成一个词,为什么家、逐是豕和宀辶的组合都可以迎刃而解。

每一个汉字.其实都曾经是一次伟太的创造,都算得上是人类的一个小小奇迹。识字教学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展现伟大事物本身的魅力” 引导孩子走向一个个伟大的事物(知识) ,与伟大事物进行对话,让伟大事物穿透学生的心灵,重整学生的经验,成为他们生命的成分和力量。

11


相关文章

  • 字本位与对外汉语教学
  • 总25卷 第6期2004年6月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1Humanities&SocialSciences Vol125No16 Jun ...查看


  •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技巧
  •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技巧 一.展示汉字的技巧: 展示汉字,是将生字的形.音.义三方面初次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汉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常用的展示汉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看图识字 通过图片显示字义,旁边(或另外)书写汉字,并且注 ...查看


  • 识字教学的新理念 新目标 新方法
  • 识字教学的新理念 新目标 新方法 ⏹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义务教育第一学段(1-2年级)的教学重点.为此,如何改变识字教学长期"少慢差费低"的现状,引导学生" ...查看


  • 浅谈错别字纠正法
  • 浅谈错别字纠正法 分享到: 原创发布时间: 2014-11-08 17:20:38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要完成这么大的课外阅读量 ...查看


  • 3--6年级学生作品中出现的错别字
  • 3--6年级学生作品中出现的错别字 1.按(安)装 2.甘败(拜)下风 3.自抱(暴)自弃 4.针贬(砭) 5.泊(舶)来品 6.脉博(搏) 7.松驰(弛) 8.一愁(筹)莫展 9.穿(川)流不息 10.精萃(粹) 11.重迭(叠) 12. ...查看


  • 新课标解读 1
  • 新课标解读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讲座的题目是<学习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 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在这个题目下,将讲述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四个坚持: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坚持2001年课程标准在原来的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 ...查看


  • 汉语语言要素教学法
  • 汉语语言要素教学法 前言 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要素------ 汉语语音.汉语语法.汉语词汇.汉字 作为一名即将从事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教师,你是否大体了解汉语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则和难点.重点,是否掌握传授这些知识.规则的教学技巧?能否通过适用的 ...查看


  • 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 识字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假如识字教学的质量达不到相关要求,那么肯定会对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小学语文中的汉字量又相对较多,再加上小学生天性好动,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这就使得小学生对汉字记忆的效果下降.另外,由于小学生初 ...查看


  • 上海汉语学校巧记汉字有方法
  • 上海汉语学校巧记汉字有方法 中国的<说文解字>中说到汉字的构造: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说了那么多是不是觉得汉字很是深奥?没错,这是中华千年文明的产物.凡事都有技巧与方法,再难的东西掌握了方法和规律都会变得很简单.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