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自笑平生畏蜀游

博文正文

陈寅恪:自笑平生畏蜀游

标签:陈寅恪华西坝2013-08-22 08:53 星期四

四川蒋蓝

1. 陈寅恪与大女儿陈流求——

2.1938年初春_陈寅恪怀抱幼女美延——

博文正文

人们称陈寅恪为“义宁先生”,称他的学术为“义宁学说”,称他的人格、品行为“义宁精神”。江西义宁因为陈寅恪,从一个地名演绎成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符号;而他在四川成都的言路与履痕,也深深叩击着读书人的心扉。在华西坝的一年零九个月中,陈寅恪写就了《长恨歌签证》等12 篇论文,还留下约三十首诗。这是他在抗战期间的高产期。

艰难的旅程

从1943年底到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9月13日离成都飞赴英国治眼疾为止,陈寅恪在成都生活1年零9个月。陈寅恪其实对成都早就心向往之。在半年多前动身之际,陈先生曾致信时任华西协合大学当教授的友人闻宥,信中说:“弟久有游蜀之愿,今幸得遂。”陈寅恪渴望游蜀,一是倾心于历代名家笔下蜀道夔门的险峻雄奇,以及毓秀的巴山蜀水,二是巴蜀俊彦辈出,他视为藏龙卧虎之地。

1940年,陈寅恪第一次入川赴重庆参加中央研究院会议时,就有诗云:“自笑平生畏蜀游,无端乘兴到渝州。”

对此学界、坊间均作两种解释:一为李白诗中“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关山阻隔,旅途艰险,所以“畏蜀游”;二是认为巴蜀之地历来藏龙卧虎,多异士奇人,陈寅恪虚怀若谷,自叹“畏蜀游”。1945年,陈寅恪在成都写了《忆故居》一诗,结尾一联写道:“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松门指庐山松门别墅,松菊指西山山青庐),话说得何其沉痛,但成都委实成为了他的现实版故乡!

抗战后期的1943年,陈寅恪受聘为成都燕京大学教授和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于当年夏天举家从广西踏上赴蓉行程。

他们一家旅途劳顿,毫不容易到达重庆,夫妇均双双病倒。此时,陈寅恪的学生听说老师到了重庆,携带在街上仅购得的三罐奶粉去看望老师。见了学生的礼物,陈寅恪凄然地说:“我就是缺乏这个,才会病成这样。”

当年12月他们终于抵达成都,陈寅恪开始安家于燕京大学在陜西街的宿舍。所谓宿舍,不过是用篱笆墙隔成的狭窄简陋的“串夹壁”,陈寅恪一家5口挤住3间小屋。至1944年夏,已早成半盲的陈寅恪须在华大文学院讲课,又举家迁至华西坝上的广益大学校舍,居“广益学舍45号”,居住条件始有改善。

有鉴于成都“生活之昂,与昆明等”,而父母亲的身体情况更是不好,陈先生的六龄稚女美延,在广益学舍的家里就放养着一头跛足的奶羊,母羊生了两只小羊以后,妻子唐筼学着挤奶,每天早晨先把母羊用绳索拴好,用水洗净母羊乳头,费不少周折才能挤出一碗羊奶,给陈寅恪饮用。

每天陈先生要迈上两层十九级台阶,进门左拐,靠尽头的一间教室即是他传道解惑的讲堂了。缪钺先生在《忆华西大学广益学舍》里说,“广益学舍是旧华西协合大学的一部分,在大学本部之北,隔马路相对。广益学舍环境幽静,有一幢教学楼,后面是教师住宅,其中有数栋洋房……当时陈先生即寓居广益学舍后院一栋洋房之中。”那是一个多为一楼一底灰色小洋楼掩映于苍翠之间的大院子。园中多树、多草、多花,尤其是有梅花———那就是教授楼,许多知名的、不知名的教授在此住过。那个园子,后来人们叫它“广益坝”,在现在的华医科大学校园内,只是当年的教授楼大多拆迁,一身青衣布鞋的陈先生,其踪迹早已湮没,无处可寻。

访学交往录

陈寅恪到成都之时,其右眼已坏,成半盲衰翁。在成都期间,除上课讲学,平时不轻易出门,交往不多。但蜀中学人仰慕陈先生人品学问,但碍其病体及淡泊性情,实际的交往并不多,至于他与邵祖平教授同游少城公园,到绿荫阁品茗,算是少有的雅事。罕有的郊游更是值得一记:春节后大年初七的人日(1944年1月31日),寅恪全家与友朋结伴同游向往已久的杜甫草堂,夫妻和美延出城后,坐上了鸡公车,陈寅恪赋诗记游。

陈寅恪在成都期间,曾经四方搜求四川双流人、英年夭逝的天才学者刘咸炘的遗著《推十书》一读,并认为从未谋面的刘咸炘是蜀中最有学问和成就的学者。刘咸炘的确是蜀中学界奇人,《推十书》中展示刘咸炘先生学思成就,有一个突出特点,即他力图用一个哲学核心,贯通天、地、生(即人)的各种事理,旁及古今学理,逐渐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陈寅恪在成都与硕儒林山腴的拜望相交也是学林佳话。林山腴是当年与大才子赵熙齐名的晚清名士,两人并称“林赵”。早年陈寅恪的父亲——诗人陈三立,以及陈石遗等一批名士在北京结社唱酬时,林山腴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往事陈寅恪都听父亲陈三立讲起过,因此他早年就拜读了林山腴先生的诗文,对其道德文章深有契悟。如今客居成都,林山腴就成了刘咸炘《推十书》之外让他真心佩服、欲探访面谒的对象。

那天,陈寅恪前往坐落在爵版街13号的林宅“清寂堂”拜访,他是乘坐友人郭祝崧的私车去的,同行者还有后来作了川师大教授的王仲镛。陈寅恪见到林山腴,即以晚辈身份,行磕头大礼(其时林周围弟子晚辈,均行鞠躬礼),并当众以亲书的一幅对联相赠:“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使贤士皆与之游。”真心表达了自己对林山腴先生的仰慕。不过,对此时陈寅恪在学界的地位与分量,林山腴还是略有所闻。他拒绝以长辈身份接受如此礼遇,连连摇头:“这太过誉了,我不敢当。”此后陈寅恪与林山腴亦多有交往,算是其客居成都往来较密的一位父执辈学者。

陈寅恪失明后,心境变得灰暗,他知林山腴精于书法,遂集古人诗句为联:“今日不为明日计,他生未卜此生休。”请其书写。洞察秋毫的林山腴自然知道个中隐情,他开导劝慰对方:“君有千秋之业,何得言此生休耶?”谢以不能书,且多方温慰之。执拗的陈寅恪于是另请友人书写,曾悬挂家中。后经妻子及亲友多方劝导,陈寅恪始重新振作,他新集苏东坡诗句“闭目此生新活计,安心是药更无方。”请郭有守夫人杨云慧书写,并替换前联。事实证明,在其生命的最后20多年里,此联成为了陈寅恪心迹的完整呈现。

几天前,我从位于成都三中背后的爵版街经过,那里不过是一个供周围居民买菜的菜市场。遥想“清寂堂”的悠雅和高朋,真是恍若隔世。

前不久翻读巴蜀书社出版的《李思纯文集》,日记部分提及他与陈寅恪的交往。 两位学人有共同的留德求学、执教于同一高校的经历,而且二位先哲在藏学、史学、旧体诗唱和上有着共同的爱好,更重要的是二人的文化观念十分相近。

1946年时,李思纯特意记录了在俞大维(俞大维夫人陈新午是陈寅恪胞妹)住宅,面晤陈寅恪之事,陈寅恪告诉他:“新得一联语,云“托命非驴非马国,处身不惠不夷间”。李思纯为之大笑。则此语已成先生指谓改朝换代前夕的代用语,而其在1946年已逆料世局将变,足见识力之深。

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之际,成都街头鼎沸了。已经目盲的陈寅恪聆听回荡在华西坝的钟声,悲喜交集,赋七律一首:“降书夕到醒方知,何幸今生见此时。闻讯杜陵欢至泣,还家贺监病弥衰。国仇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时。念往忧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

3.雅德堂又名广益大学舍,英国公谊会捐建于1925年,为女子学院所在。现在华西坝光明路宿舍区内,为大学幼儿园——

暮年一晤非容易

到达成都时,陈寅恪的右眼已坏,而残存的左眼也在华西坝失去了光明。1944年岁末的一天,正在家中的陈寅恪忽觉眼前一片漆黑。这天他正好有课,他只好叫长女陈流求去通知学校,今日是不能上课了。陈寅恪的左眼被诊断为视网膜脱离,经手术,却未能复明。“天其废我是耶非?”他如此哀叹道。

老友吴宓抵成都知道此事,极力劝说陈寅恪治疗。陈寅恪住进了陕西街的存仁眼科医院三楼73病室的当天,吴宓在日记里写到:“寅恪以目疾,住陕西街存仁医院三楼73室。宓往探视,久陪坐谈。其新病之左目,瞳孔之内膜已破,出液,不能辨视清晰……谓必将失明云云。宓深为忧伤。”

12月18日,医院决定为陈寅恪施行手术,若顺利或许还有一线希望。手术过后,陈氏的头部用沙袋夹住,不许动弹。孰料术后效果极差。

时任燕京大学代理校长的梅贻宝前去探望,陈寅恪大恸,说:“未料你们教会学校,倒还师道有存。”许多年后,已是80高龄的梅贻宝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我至今认为能请动陈公来成都燕京大学讲学,是一杰作,而能得到陈公这样一语评鉴,更是我从事大学教育五十年的最高奖饰。”

当时吴宓身兼数职,有三份教授薪水,手头自然宽裕,他慨然以万元付陈寅恪作为家用,无私帮助这位“妻儿何托任寒饥”的挚友。

1945年元旦,吴宓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医院探望陈寅恪。下午,又借来张恨水的小说《天河配》给陈寅恪送去,以便打发时光。后来,陈寅恪的妻子唐筼因劳累回家修养,吴宓更是每日去医院相陪。陈寅恪在医院前后呆了50天,而吴宓前去探视至少有27次。

数日过去,吴宓回陕西老家省亲,陈寅恪也出院回家休养。从陕西回到成都,吴宓就立即去访陈寅恪,他还搜购带来二箱枸杞子等药材给陈治病。

1945年暑假,英国皇家学会及牛津大学约请陈寅恪去伦敦疗养眼疾。吴宓闻之十分欣慰,立刻为陈寅恪的行程做精心准备,忙得晕头转向,连自己的工作计划也一改再改。吴宓还决意亲自护送陈寅恪去昆明。不巧的是送行前些时日,吴宓忽然患了胸病,进医院做了手术,医嘱不能旅行。眼见无法亲身陪同,吴宓在抱憾之余,又请人护送陈寅恪,并再三嘱咐要精心护理。

时间倥偬,转眼过去十几载。也许彼此都感到,他们来日无多了,决定一见。1961年8月30日夜吴宓乘火车抵达广州,陈寅恪派两个女儿去接站,吴宓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乘中山大学之汽车,过珠海桥,行久久(似甚远),方到中山大学;即入校,直抵东南区一号(洋楼)楼上陈宅。寅恪兄犹坐待宓来(此时已过夜半,12时矣)相见。”

吴宓是专程“来粤晋谒”陈寅恪的,因而在广州逗留的五天每天都去陈宅探访,有时不止一趟。他们叙旧,吟诗,论学,陈寅恪向吴宓介绍了自己的生活状况。吴宓这次到访,于陈寅恪而言,绝非一种礼节上的往还,而是打破了他多年生活上的平静和寂寞。当年正值困难时期,吴宓日记频有陈家“送来炖鸡一碗,加红薯与卤鸡蛋一枚”、陈寅恪夫妇设家宴“鸡鱼等肴馔甚丰”、“在陈宅晚餐,肴馔丰美”等记载。临别,陈寅恪夫人又将自种的花生“剥而炒之,强宓带去一包”。9月3日是吴宓在广州的最后一天,陈寅恪写了四首七言绝句,总题为《赠吴雨僧》,其中两句为“暮年一晤非容易,应作生离死别看。”如陈寅恪所料,这是两位结交40年挚友的最后一聚。古语“患难见真情”,吴宓和陈寅恪无疑堪称典范,自此之后,我们只能在历史里闻听这对知音的绝响。

博文正文

陈寅恪:自笑平生畏蜀游

标签:陈寅恪华西坝2013-08-22 08:53 星期四

四川蒋蓝

1. 陈寅恪与大女儿陈流求——

2.1938年初春_陈寅恪怀抱幼女美延——

博文正文

人们称陈寅恪为“义宁先生”,称他的学术为“义宁学说”,称他的人格、品行为“义宁精神”。江西义宁因为陈寅恪,从一个地名演绎成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符号;而他在四川成都的言路与履痕,也深深叩击着读书人的心扉。在华西坝的一年零九个月中,陈寅恪写就了《长恨歌签证》等12 篇论文,还留下约三十首诗。这是他在抗战期间的高产期。

艰难的旅程

从1943年底到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9月13日离成都飞赴英国治眼疾为止,陈寅恪在成都生活1年零9个月。陈寅恪其实对成都早就心向往之。在半年多前动身之际,陈先生曾致信时任华西协合大学当教授的友人闻宥,信中说:“弟久有游蜀之愿,今幸得遂。”陈寅恪渴望游蜀,一是倾心于历代名家笔下蜀道夔门的险峻雄奇,以及毓秀的巴山蜀水,二是巴蜀俊彦辈出,他视为藏龙卧虎之地。

1940年,陈寅恪第一次入川赴重庆参加中央研究院会议时,就有诗云:“自笑平生畏蜀游,无端乘兴到渝州。”

对此学界、坊间均作两种解释:一为李白诗中“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关山阻隔,旅途艰险,所以“畏蜀游”;二是认为巴蜀之地历来藏龙卧虎,多异士奇人,陈寅恪虚怀若谷,自叹“畏蜀游”。1945年,陈寅恪在成都写了《忆故居》一诗,结尾一联写道:“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松门指庐山松门别墅,松菊指西山山青庐),话说得何其沉痛,但成都委实成为了他的现实版故乡!

抗战后期的1943年,陈寅恪受聘为成都燕京大学教授和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于当年夏天举家从广西踏上赴蓉行程。

他们一家旅途劳顿,毫不容易到达重庆,夫妇均双双病倒。此时,陈寅恪的学生听说老师到了重庆,携带在街上仅购得的三罐奶粉去看望老师。见了学生的礼物,陈寅恪凄然地说:“我就是缺乏这个,才会病成这样。”

当年12月他们终于抵达成都,陈寅恪开始安家于燕京大学在陜西街的宿舍。所谓宿舍,不过是用篱笆墙隔成的狭窄简陋的“串夹壁”,陈寅恪一家5口挤住3间小屋。至1944年夏,已早成半盲的陈寅恪须在华大文学院讲课,又举家迁至华西坝上的广益大学校舍,居“广益学舍45号”,居住条件始有改善。

有鉴于成都“生活之昂,与昆明等”,而父母亲的身体情况更是不好,陈先生的六龄稚女美延,在广益学舍的家里就放养着一头跛足的奶羊,母羊生了两只小羊以后,妻子唐筼学着挤奶,每天早晨先把母羊用绳索拴好,用水洗净母羊乳头,费不少周折才能挤出一碗羊奶,给陈寅恪饮用。

每天陈先生要迈上两层十九级台阶,进门左拐,靠尽头的一间教室即是他传道解惑的讲堂了。缪钺先生在《忆华西大学广益学舍》里说,“广益学舍是旧华西协合大学的一部分,在大学本部之北,隔马路相对。广益学舍环境幽静,有一幢教学楼,后面是教师住宅,其中有数栋洋房……当时陈先生即寓居广益学舍后院一栋洋房之中。”那是一个多为一楼一底灰色小洋楼掩映于苍翠之间的大院子。园中多树、多草、多花,尤其是有梅花———那就是教授楼,许多知名的、不知名的教授在此住过。那个园子,后来人们叫它“广益坝”,在现在的华医科大学校园内,只是当年的教授楼大多拆迁,一身青衣布鞋的陈先生,其踪迹早已湮没,无处可寻。

访学交往录

陈寅恪到成都之时,其右眼已坏,成半盲衰翁。在成都期间,除上课讲学,平时不轻易出门,交往不多。但蜀中学人仰慕陈先生人品学问,但碍其病体及淡泊性情,实际的交往并不多,至于他与邵祖平教授同游少城公园,到绿荫阁品茗,算是少有的雅事。罕有的郊游更是值得一记:春节后大年初七的人日(1944年1月31日),寅恪全家与友朋结伴同游向往已久的杜甫草堂,夫妻和美延出城后,坐上了鸡公车,陈寅恪赋诗记游。

陈寅恪在成都期间,曾经四方搜求四川双流人、英年夭逝的天才学者刘咸炘的遗著《推十书》一读,并认为从未谋面的刘咸炘是蜀中最有学问和成就的学者。刘咸炘的确是蜀中学界奇人,《推十书》中展示刘咸炘先生学思成就,有一个突出特点,即他力图用一个哲学核心,贯通天、地、生(即人)的各种事理,旁及古今学理,逐渐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陈寅恪在成都与硕儒林山腴的拜望相交也是学林佳话。林山腴是当年与大才子赵熙齐名的晚清名士,两人并称“林赵”。早年陈寅恪的父亲——诗人陈三立,以及陈石遗等一批名士在北京结社唱酬时,林山腴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往事陈寅恪都听父亲陈三立讲起过,因此他早年就拜读了林山腴先生的诗文,对其道德文章深有契悟。如今客居成都,林山腴就成了刘咸炘《推十书》之外让他真心佩服、欲探访面谒的对象。

那天,陈寅恪前往坐落在爵版街13号的林宅“清寂堂”拜访,他是乘坐友人郭祝崧的私车去的,同行者还有后来作了川师大教授的王仲镛。陈寅恪见到林山腴,即以晚辈身份,行磕头大礼(其时林周围弟子晚辈,均行鞠躬礼),并当众以亲书的一幅对联相赠:“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使贤士皆与之游。”真心表达了自己对林山腴先生的仰慕。不过,对此时陈寅恪在学界的地位与分量,林山腴还是略有所闻。他拒绝以长辈身份接受如此礼遇,连连摇头:“这太过誉了,我不敢当。”此后陈寅恪与林山腴亦多有交往,算是其客居成都往来较密的一位父执辈学者。

陈寅恪失明后,心境变得灰暗,他知林山腴精于书法,遂集古人诗句为联:“今日不为明日计,他生未卜此生休。”请其书写。洞察秋毫的林山腴自然知道个中隐情,他开导劝慰对方:“君有千秋之业,何得言此生休耶?”谢以不能书,且多方温慰之。执拗的陈寅恪于是另请友人书写,曾悬挂家中。后经妻子及亲友多方劝导,陈寅恪始重新振作,他新集苏东坡诗句“闭目此生新活计,安心是药更无方。”请郭有守夫人杨云慧书写,并替换前联。事实证明,在其生命的最后20多年里,此联成为了陈寅恪心迹的完整呈现。

几天前,我从位于成都三中背后的爵版街经过,那里不过是一个供周围居民买菜的菜市场。遥想“清寂堂”的悠雅和高朋,真是恍若隔世。

前不久翻读巴蜀书社出版的《李思纯文集》,日记部分提及他与陈寅恪的交往。 两位学人有共同的留德求学、执教于同一高校的经历,而且二位先哲在藏学、史学、旧体诗唱和上有着共同的爱好,更重要的是二人的文化观念十分相近。

1946年时,李思纯特意记录了在俞大维(俞大维夫人陈新午是陈寅恪胞妹)住宅,面晤陈寅恪之事,陈寅恪告诉他:“新得一联语,云“托命非驴非马国,处身不惠不夷间”。李思纯为之大笑。则此语已成先生指谓改朝换代前夕的代用语,而其在1946年已逆料世局将变,足见识力之深。

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之际,成都街头鼎沸了。已经目盲的陈寅恪聆听回荡在华西坝的钟声,悲喜交集,赋七律一首:“降书夕到醒方知,何幸今生见此时。闻讯杜陵欢至泣,还家贺监病弥衰。国仇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时。念往忧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

3.雅德堂又名广益大学舍,英国公谊会捐建于1925年,为女子学院所在。现在华西坝光明路宿舍区内,为大学幼儿园——

暮年一晤非容易

到达成都时,陈寅恪的右眼已坏,而残存的左眼也在华西坝失去了光明。1944年岁末的一天,正在家中的陈寅恪忽觉眼前一片漆黑。这天他正好有课,他只好叫长女陈流求去通知学校,今日是不能上课了。陈寅恪的左眼被诊断为视网膜脱离,经手术,却未能复明。“天其废我是耶非?”他如此哀叹道。

老友吴宓抵成都知道此事,极力劝说陈寅恪治疗。陈寅恪住进了陕西街的存仁眼科医院三楼73病室的当天,吴宓在日记里写到:“寅恪以目疾,住陕西街存仁医院三楼73室。宓往探视,久陪坐谈。其新病之左目,瞳孔之内膜已破,出液,不能辨视清晰……谓必将失明云云。宓深为忧伤。”

12月18日,医院决定为陈寅恪施行手术,若顺利或许还有一线希望。手术过后,陈氏的头部用沙袋夹住,不许动弹。孰料术后效果极差。

时任燕京大学代理校长的梅贻宝前去探望,陈寅恪大恸,说:“未料你们教会学校,倒还师道有存。”许多年后,已是80高龄的梅贻宝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我至今认为能请动陈公来成都燕京大学讲学,是一杰作,而能得到陈公这样一语评鉴,更是我从事大学教育五十年的最高奖饰。”

当时吴宓身兼数职,有三份教授薪水,手头自然宽裕,他慨然以万元付陈寅恪作为家用,无私帮助这位“妻儿何托任寒饥”的挚友。

1945年元旦,吴宓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医院探望陈寅恪。下午,又借来张恨水的小说《天河配》给陈寅恪送去,以便打发时光。后来,陈寅恪的妻子唐筼因劳累回家修养,吴宓更是每日去医院相陪。陈寅恪在医院前后呆了50天,而吴宓前去探视至少有27次。

数日过去,吴宓回陕西老家省亲,陈寅恪也出院回家休养。从陕西回到成都,吴宓就立即去访陈寅恪,他还搜购带来二箱枸杞子等药材给陈治病。

1945年暑假,英国皇家学会及牛津大学约请陈寅恪去伦敦疗养眼疾。吴宓闻之十分欣慰,立刻为陈寅恪的行程做精心准备,忙得晕头转向,连自己的工作计划也一改再改。吴宓还决意亲自护送陈寅恪去昆明。不巧的是送行前些时日,吴宓忽然患了胸病,进医院做了手术,医嘱不能旅行。眼见无法亲身陪同,吴宓在抱憾之余,又请人护送陈寅恪,并再三嘱咐要精心护理。

时间倥偬,转眼过去十几载。也许彼此都感到,他们来日无多了,决定一见。1961年8月30日夜吴宓乘火车抵达广州,陈寅恪派两个女儿去接站,吴宓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乘中山大学之汽车,过珠海桥,行久久(似甚远),方到中山大学;即入校,直抵东南区一号(洋楼)楼上陈宅。寅恪兄犹坐待宓来(此时已过夜半,12时矣)相见。”

吴宓是专程“来粤晋谒”陈寅恪的,因而在广州逗留的五天每天都去陈宅探访,有时不止一趟。他们叙旧,吟诗,论学,陈寅恪向吴宓介绍了自己的生活状况。吴宓这次到访,于陈寅恪而言,绝非一种礼节上的往还,而是打破了他多年生活上的平静和寂寞。当年正值困难时期,吴宓日记频有陈家“送来炖鸡一碗,加红薯与卤鸡蛋一枚”、陈寅恪夫妇设家宴“鸡鱼等肴馔甚丰”、“在陈宅晚餐,肴馔丰美”等记载。临别,陈寅恪夫人又将自种的花生“剥而炒之,强宓带去一包”。9月3日是吴宓在广州的最后一天,陈寅恪写了四首七言绝句,总题为《赠吴雨僧》,其中两句为“暮年一晤非容易,应作生离死别看。”如陈寅恪所料,这是两位结交40年挚友的最后一聚。古语“患难见真情”,吴宓和陈寅恪无疑堪称典范,自此之后,我们只能在历史里闻听这对知音的绝响。


相关文章

  • 陈寅恪的风骨
  • 陈寅恪的风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的风骨:独立之精神, 2009-12-13 17:00 作者:卿本佳人阅读原文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们中国人若有这两样做人做事的基本特质,必将会有更多的像陈寅恪这样的学术大师涌 现出来,也必 ...查看


  • 名人名家自挽联汇编
  • 本文是由本站编辑为您准备的<名人名家自挽联汇编>请大家参考! 廿载轻生死 千秋有是非 张同嗣自挽 幸全归于兹丘 固衔恤以永世 王夫之自拟墓石联 朝闻道夕死可矣 今而后吾知免夫 翁同龢自挽 九重懿德双慈圣 千古忠魂一惠陵 吴可读死 ...查看


  • 且为中华哭斯文_读_陈寅恪与傅斯年_
  • ● 纪事●Biography 且为中华哭斯文 ---读<陈寅恪与傅斯年> □文/解玺璋 1964年,陈寅恪75岁,此时距 他辞世的1969年,还有5年时间.这一年,他的学生蒋天枢(秉南)前来看望病中的老师,陈寅恪遂向他托付后事, ...查看


  • 林缦华:回忆恩师吴玉如.容庚.陈寅恪.龙榆生先生(4)
  • 陈先生这段评语绝非仅就李炎全一个人的论文而言,他对治学尤其是治史,提出了具有普遍性指导性意义的而且是非常有价值的一段文字. 1950年秋季开学,按照岭南大学的学分制我已是四年级了,容先生重视努力写好论文的教诲时常记于心中,当时考虑到所担任的 ...查看


  • 千古文章未盡才,世間再無陳寅恪
  • 收藏 發給朋友 來源:人民網   發佈者:歡樂怪姐姐 瀏覽206次 時間:2013年10月14日 10:16 難得的讀書種子 陳寅恪(1890年-1969年),江西義寧(今修水縣)人,與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並稱為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四大導 ...查看


  • 陈寅恪名言 陈寅恪经典语录
  • 文人薄命,才女亦然. <论再生缘> 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 <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 好鸟难同命,芳莲寡并头.生憎绿沉管,玉指镇双钩. <柳如是别传> 律令性质本极近似,不过一偏于消极方面 ...查看


  • 成语辨析52题及答案
  • 成语使用正误判断题 1.葸不前,其所作所为,与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身份极不相称. * 2.有尽有. (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此处用错了对象.) 3.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 (狭路相逢:在很窄的路上遇见了,不容易 ...查看


  • 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是宁静的
  • 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是宁静的 中国文化也罢,中国文学也罢,都应当在中国习得.一些在美国留了学,只学会了德.萨.女,亦即只知道德里达.萨义德.女权主义的半吊子文人,怎么可以大摇大摆地跑到中国来教学呢? 罗蔚年:你认为中国的思想文化资源需要重新整合 ...查看


  • 诗歌手抄报:元稹--[遣悲怀]其三
  •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注释: 首联意谓:闲坐忆往事,悲君亦悲己:纵然人生有百年,又算几多久长时? 颔联意谓:邓攸无子嗣,知命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