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规则意识的培养

小阿福圣贤

强强长得非常讨人喜欢,他走路时不小心被椅子绊了一跤,就非要把椅子“打”一顿,叔叔吃了他的苹果,他要叔叔吐出来补好还他,这些稚拙的想法和举动常常惹得全家哈哈大笑。强强在这种纵容的环境中长大,上幼儿园时,强强会在上课时走来走去高声大叫,会为玩具与同伴打得不可开交。父母总想“树大自然直”,孩子还小,人又机灵,大起来总会懂事的。上学后强强学习倒没什么问题,但他的举动让老师大伤脑筋,作业本忘带、上课了他才想起要上厕所、一会儿又把同学的铅笔盒弄坏。老师批评、家长打骂、同学的不断纠纷使强强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产生了“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我”的想法。 现在许多家长像强强父母那样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忽视规则意识培养。而规则意识的缺失给一个人带来的负面效应,会影响他们在今后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影响他们人际交往状态,进而影响他们一生的幸福。 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和法律组成各种有序而稳固的系统,一个人要在这些系统中生存,必须认同并遵守相应的规则,才能与系统产生和谐统一,才能得到群体的承认和尊重,才能真正树立在群体中的地位和自尊感,否则就容易受到系统的排斥而变得不快乐,感受不到自我在群体中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如一个从小不受约束的人,在群众中更容易受到挫折,他可能在幼儿园因抢玩具受到同伴攻击、在小学因上课讲话屡受批评、在工作中因无视制度得不到好的评价„„而这些,往往不是因为不了解规则或故意违反规则,而是没有规则意识所造成的。所以他们明明是自己不遵守规则而造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却总是觉得世界对他不公平,这样的人会感受到幸福吗? 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意识到每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秩序和准则,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肆意违背。 2.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事是可以做的,有许多事是不可以做的,人们只有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才能愉快地相处。 3.当自己的需求与社会规则产生冲突的时候,能意识到应该对自己的行为作适当的控制和调整。 4.意识到许多规则是人为的、可变的,自己应该客

观、灵活地对待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规则,积极、主动地争取更为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 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明确、统一、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从而在社会中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家长应做些引导。 1.明确每一阶段的原则。 每一个人的行为准则都有三种界限,一种是绝对禁止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红灯行为”,像明显伤害他人、自身及环境的行为应予以制止;一种是完全可以做并且应该做,可称之为“绿灯行为”,如有利于孩子独立性发展及符合公德利益的行为应该得到及时鼓励、支持和督促;还有一种界于两者之间,可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人的价值判断灵活变动的,称之为“黄灯行为”。幼儿成长的每一个年龄段,这三种行为都有不同的内容和范围。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在最原则、最必要、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制定适合孩子能力和兴趣特点的规则并且坚持不懈地加以强化,就能避免过多的约束和不适宜的放纵,使孩子在规范的前提下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从而达到个性自由与高度社会化的和谐统一,形成健康的人格,这是幼儿获得幸福的前提。 2. 让孩子做有限的选择。 有个故事,说两个点心店都卖面条,一个问顾客:面条里要不要放鸡蛋?顾客中有说要有说不要;另一个则问:放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顾客就选择一个或两个鸡蛋,极少有说不要的。显而易见后者获得了更高的利润,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引导顾客在无形中接受了“必须选择鸡蛋”的规则,这种有限选择的方法对孩子的规则培养非常有效,如果你想让孩子不在房间里跑来跑去,你就应该让孩子选择现在是看书还是画画,而不是“现在我们来做什么?”漫无边际的选择会把幼儿推到无法控制的规则之外。把幼儿必须要做到的事定为规则,在这个范围内

给孩子几个可选择的方向,这样不论孩子选择什么,他的行为都在规则之中,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规则。 3. 注意语言的暗示。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成人语言的暗示非常重要。当幼儿把积木摊了一地,家长说:“乖孩子,快帮妈妈收积木,要吃饭了。”这句话对于孩子的暗示是:收积木是妈妈的事,我做不做无所谓,这样孩子就不可能形成“应该自己收拾玩具”的规则意识。要求孩子必须做到的,就不能用请示的语言说出来,禁止幼儿做的事,就不能用商讨的口气来表达。和幼儿交流时,要让幼儿明白地感受到什么是我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被允许的,而不是形成错误的或模糊的意识和判断。 4. 适当采用自然惩罚法。 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还需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幼儿从他律到自律。许多幼儿上学后总是一次次忘了带书本,一次次弄丢了自己的铅笔和本子,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每次都有父母帮着送,帮着买,孩子永远没有自我教育的机会。适当地让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后果惩罚,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孩子执意不听父母的劝告,总是磨磨蹭蹭,就不妨让他迟到一次,感受一下被批评的不快。吃一堑长一智,教训会使孩子意识到遵守规则以及对自己负责带来的愉快。当然,这种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还要与说理引导相结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加上示之以不同后果,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变得懂事起来。 适宜做法 l. 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向孩子提出行动的规则,并说明为什么,如“不要在地板上奔跑,会影响楼下的人休息” 2. 规则要建立在孩子的认识能力基础上,而不是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强迫孩子就范。 3. 准则要保持一致,避免情绪冲动之下变换规则,这会使孩子在不同的标准面前无所适从。 4. “你能把香蕉皮扔到垃圾袋里,我真高兴”或“我知道你想帮弟弟拿汽车,但你把它抢过来是不对的”,这种就事论事的客观评价更能使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是小学生发展为独立个体的需要, 是小学低年级儿童成长为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发展的人的需要. 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要从低年级开始, 规则意识的正面培养需要从环境入手, 注重主体间的有效性. 形成学校, 家庭, 社会的合力, 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在活动中, 在规则的照射下培养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的侧面培养要运用自然惩罚的方法, 警告性, 一致性, 即时性, 公平性四个原则适时使用来培养. 努力通过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在学龄期以至未来走向社会营造一个处处有规则, 处处遵守规则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提纲】

一, 规则和规则意识

二, 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规则意识的必要性

1, 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小学生社会化的需要

2, 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小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需要

3, 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小学低年级儿童特定年龄阶段的需要

三,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1, 自定班规, 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班规

2, 从活动中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3, 创造环境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4, 树立榜样, 在愉悦中培养小学儿童的规则意识

5, 采用自然惩罚法

【关键词】:

规则 规则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 道德 主体间性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教育要面向世界, 培养社会化, 国际化人才, 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先哲们早有" 无规矩不成方圆" 之说, 规则是个体在社会中必须遵守的. 大到国家法律, 小到集体的规章制度

都约束了人的不规范行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 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如此人类就有必要赋予我们的家庭, 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来培育有规则意识的下一代.

一, 规则和规则意识

规则的概念是复杂的, 规则是对事物间关系或规律的反映. 规则的功能包括两方面:一是使学生形成认知策略, 二是调节行为.[1]在这里我们只就规则调节行为的功能进行探讨, 那么规则就包括了法律, 章程, 原则, 社会准则等, 这些不同的规则以不同的方式涉及到了道德问题和德育领域. 我们可以简单的把规则和规则意识理解为:规则, 就是制定出来归大家遵守的制度和章程. 规则习惯即是遵守这些制度和章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培养学生规则习惯重要的是培养其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2]

规则不仅是制度和章程, 更是权利, 责任和义务. 每个人在用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的同时, 也从中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和安全, 规则是享受权利的保证. 也就是说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 主体遵守规则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之中主体要把规则理解为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的行为期待, 这种行为期待就是规则意识. 通过引导小学儿童逐步建立和完善规则, 并执行规则, 把这种执行作为自身的需要, 从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到形成动力倾向性, 也就是我们说的:习惯成自然. 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 哪些规则是最重要的呢 我认为遵守纪律, 文明礼貌, 民主平等, 诚实守信是最重要的.

规则既然是这样, 那我们现在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又是一个什么状况呢 我们不妨来看看现阶段我们小学低年级儿童规则意识培养的状况.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是在学校中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规则意识的重要途径. 我调查统计十余所小学后了解到, 有九成以上的一, 二年级的思想品德课采用讲述的方法进行授课. 而再看我们的思想品德课, 离小学低年级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相差太远.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严重脱离了低年级儿童的教育教学规律. 以课堂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又怎能适合儿童学习规则, 形成规则意识的发展因素. 整个规则意识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应当是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的. 小学低年级儿童规则意识和道德的发展中过分重视认知的因素, 忽视了情, 意, 行的因素. 小学低年级规则意识的培养中, 只注重对学生讲解学生应该遵守那些规则, 却轻视了遵守规则的情感, 环境, 意义和具体行动等. 这一门课程大多数不是由语文教师兼任就是由班主任来兼任, 没有一所学校有专职教师, 这样既不利于形成遵守规则的大环境, 也不利于教师研究并根据低年级儿童心理, 道德发展的规律来施教. 尊重规则和实践规则环境的缺乏成为形成儿童规则意识的障碍. 据调查显示, 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在家庭中远远小于在学校中. 这样就表现出一个问题, 家长在教育方法, 教育认识, 教育态度上显示矛盾, 信任与民主, 宽容与严厉, 专制与放任交替运用教育认识与教育态度不统一, 教育方法因时, 因地, 因人, 因情绪而发生变化, 负影响抵消正影响. 不能一视同仁, 持之以恒.

二, 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规则意识的必要性

1, 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小学生社会化的需要

大家共同生活, 发展的环境, 需要寻找自己的位置, 人的角色是随着环境的不同而不断转化的, 每一个角色都有一个相应所在的位置. 家里是孩子, 学校里是学生, 同学, 在路上是行人. 每个角色都有相应的权利和相应的责任, 这就是规则.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立足于现在, 着眼于将来, 是我们社会共同的需求. 小学低年级儿童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 要想使他们能够担负起未来的使命, 正常参与和维持公共生活, 必须具有良好的规则意识作为后盾, 作为一切行为的准则. 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自己存在, 别人也要存在, 也以自己的方式生活" 的价值观念. 良好的规则意识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是社会适应中及其重要的内容. 它是儿童学习和生活的保证, 是儿童成长为社会人必将面临的重多规则适应中最初的适应之一. 学校是一个社会教育机构, 它的特点是空间小, 人口密度大, 少量的成人管理大

量的儿童, 学校对儿童的要求和约束远远超过幼儿园和家庭, 并且注重事实, 一视同仁. 学生个体与个体间遵守规则并在规则的天平上与同学相处是小学生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2, 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小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需要

道德, 是人作为社会营生时连接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则与秩序, 人在降生瞬间就已经置身于所属社会共同拥有的道德意识——社会习惯(和习俗) 之中了.[3]社会习惯是潜移默化, 无意识的渗透于个体之中的, 而伦理与法则是作为和发展社会共同体的社会规范确立起来的. 以个人为目的的行为不是道德行为, 以他人为目的的行为也不是道德行为, 惟有以社会为目的的行为才是道德行为.[4]规则意识的培养是给小学低年级儿童提供一个尊重道德, 遵守道德的平台和机遇, 以此来形成适应社会的健康人格和道德. 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更需要依靠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以便于自己形成健康的人格. 规则不是束缚小学低年级儿童手脚的缰绳, 是引导他们进入文明世界的途径. 充分的自由必须是来自严格的自律.

3, 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小学低年级儿童特定年龄阶段的需要

小学低年级儿童刚刚摆脱幼儿园的生活进入小学, 是幼小衔接的重要时期. 儿童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后, 马上对其进行规则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有利于儿童的接受.

小学低年级儿童大都在7—9岁左右, 处于第一反抗期和第二反抗期之间, 容易形成规则意识. 在两个反抗期之间儿童逆反心理处于相对低潮阶段, 面对权威尤其是家长不像在反抗期那样有意的对待权威进行反抗. 这样就给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降低了难度, 变得容易一些.

皮亚杰和他的合作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指出,7岁,10岁和13岁是儿童的公正判断时期.[5]小学一年级儿童正逢第一公正期, 在此阶段他们是以成人的是非为是非, 他们的好坏标准取决于服从不服从认为听话就是好的行为, 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就是坏的行为. 这样教师在培养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时就可以较方便的树立权威, 当然就要对我们的教师要求得更高. 三,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1, 自定班规, 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班规

哈贝马斯认为: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 规则或规范不像事件那样发生, 而是根据一种主体间承认的意义而有效的.[6]这种联系的关键在于行为的意向性取决于" 意义的统一性", 而意义的统一性则依赖于规则的主体间有效性." 一个人以为在遵守一条规则, 并不就是在遵守一条规则. 因此规则不可能' 私下地' 遵守的:否则的话, 以为自己在遵守一条规则, 就会与遵守规则是同一回事了."[7]让儿童自己来约定自己的行为规则, 一方面在教师的引导下低年级儿童对自己身边的规则有了一定的认知, 并能明白规则是自身生活, 学习的需要, 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制定班规有利于彼此间意义的有效性的认可.

如果只向学生讲规则意识没有他们的亲身体验, 规则意识是树立不起来的. 为使学生从思想上尊重规则, 发挥学生在规则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生自己制定班规, 作为规则教育的突破口, 在讨论, 筛选, 确定, 执行班规中自己教育自己, 达成一致性. 通过主体间有效的合作, 认识规则. 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什么叫规则, 体验规则的主要. 这样做是对学生的尊重, 也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

那么哪一种规则适合小学生自己来制定呢 我们下面分为家庭规则, 学校规则, 和社会规则三方面来说一下. 经过调查我发现, 家庭规则方面, 尊敬家长, 会礼貌待客, 不打扰别人的休息, 出门或晚归要和家长打招呼等, 他们经过集体的商量能够自己得出结论. 像如, 作息时间要有一定的规律, 进父母的房间要敲门等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能完成. 有时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 但还会时常违犯. 如" 起个大早, 却赶了个晚集", 并非孩子故意拖拉, 而是穿衣, 洗漱等动作太慢, 不得要领. 那么, 家长就要教孩子做事的方法,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 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学校规则方面由于小学低年级儿童经过幼儿园阶段的学习表现得非常出色, 相对来说总结地比较全面, 在这里老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学会反思自己行为的意

识. 社会规则中诸如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 不在公路上玩耍, 红绿灯的作用等此类的交通规则小学生能够自己提出来. 建议教师借助这种情景继续把交通指示牌的相关指示内容一并和同学们通过讨论等方法来学习一下, 特别是新交通法中的相关条例. 他们经过讨论, 游戏规则也总结得比较好. 通过全班讨论, 教师整理再逐条念给学生表示确立, 这样制定出来的班规使规则由外在的约束变为内在的需要, 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自我教育, 由他律变成自律. 让小学儿童自己制定班规注重的不是他们制定的班规有多全, 多好, 而是注重参与的过程, 让儿童亲自参与制定班规这件事比儿童们制定的班规怎么样更有价值.

2, 从活动中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是幼小衔接的阶段, 幼儿园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规则意识, 在幼儿园时, 小学生以游戏为主, 到了小学马上要从" 游戏人" 变成" 学习人" 角色的转换. 皮亚杰认为小学低年级儿童进入一, 二年级后他们正处于感性认识和具体形象认识的阶段. 我们的教育要在这个转型阶段给予帮助, 多提供些活动的机会让儿童来发展自己的思维.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 他们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的.[8]我们要利用好这个特殊的阶段, 把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和行为特点的阻力转化为培养的动力, 在活动中, 在游戏中培养小学儿童的规则意识.

单方面对权威或尊敬的时期(六到九岁)[9]的儿童不再把规则视为绝对神圣的东西, 但是事实上决不破坏规则, 儿童出现这样的表现处于其对规则的理解即认识. 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必须尊重他的认知规律, 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变硬性的说教为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 开展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 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对规则进行讲解, 加强认知的引导. 在活动中渗透为人之道等社会规则. 教育者必须注意不要损伤受教育者的自主性, 自发性, 不要剥夺受教育者作出自主判断的机会. 激发儿童的内在发展, 不能过于靠灌输和权威的影响. 3, 创造环境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规则是遵守秩序的保障, 对规则的崇尚与遵守就一个人而言, 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就一个班级而言是一种良好的班风, 就一个学校而言是一种良好的氛围, 就一个团体而言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规范. 在一个大家都遵守的环境中, 比较容易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因此营造一个秩序井然的校园环境, 是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最好条件.[10]对儿童的优良行为要强化, 不良行为要淡化. 在一个规则意识浓厚的环境中个体受群体的约束和舆论的制约, 个体的行为受到群体的舆论约束, 近而个体在群体的环境中, 按照群体的环境需要来严格要求自己, 摒除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 适应团体, 适应社会, 适应环境, 形成塑造自己的规则意识.

4, 树立榜样, 在愉悦中培养小学儿童的规则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精神奖赏的功效远远大于物质奖赏的功效, 对于同学们遵守规则做得好的地方, 我们要大力宣传, 表扬, 让学生感受遵守规则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这样的话, 榜样的挖掘和学习是不可忽视的. 在遵守规则方面, 注意把遵守规则好的同学作为榜样的学习, 一方面, 使榜样感到了受表扬的愉快, 另一方面让普通学生形成只要认真遵守规则就会受到表扬的意识. 儿童模仿榜样存在着一般规律, 如他们模仿周围亲近的人, 随后模仿距离较远的人, 先模仿老师而后模仿文学, 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人.[11]我们要根据儿童模仿规则的习惯, 在儿童身边树立起遵守规则的榜样, 发挥榜样的作用, 发现榜样, 让小学低年级儿童学做遵守规则的榜样. 学生规则意识增强后, 就会把遵守规则的行为从班规, 校规延伸到自己的校外生活中去.

5, 采用自然惩罚法

教育虽然以表扬, 鼓励为主要手段, 但是一直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会很脆弱, 所以, 适当运用惩罚的方法教育孩子, 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好处. 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儿童从他律到自律. 适当的让儿童受到一些自然的惩罚, 是非常必要的, 这种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 还要与说理与引导相结合, 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与老师的爱意.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再加上以不同后果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 在这里我推崇" 热炉法则", 我们在运用" 热炉法则" 惩罚的方

法去让小学低年级儿童遵守规则的时候, 重要的是给低年级儿童形成一种违反规则就会受到惩罚的心态, 形成一种遵守规则的意识.

警告性原则:热炉不红, 即使不用手摸, 也知道炉子是烫的, 是会灼伤人的. 要经常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 劝戒孩子要遵守规则, 否则会受到处罚.

一致性原则:只要你碰到热炉肯定会被灼伤." 说" 和" 做" 是一致的, 决不打折扣. 值得家长和教师注意的是, 只要违背了规则, 都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即时性原则:一旦你碰到热炉, 就会立即被灼伤, 决不会" 缓期执行". 惩处必须在违反规则之后立即进行, 决不能拖泥带水, 决不能有时间差, 以便达到及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

公平性原则:不管谁碰到火炉都会被灼伤. 家庭成员在规则面前要一律平等, 无论是爸爸, 妈妈还是孩子, 只要违反规则都会受到惩罚. 教师面对自己和众多学生要一视同仁, 谁违背了规则谁就要受到惩处.

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 我们要在生活情景中帮助小学低年级儿童逐渐形成明确, 统一, 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 使他们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 从而在社会中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需要一个大的环境. 但是这个大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 这就说明我们进行规则教育是多么重要. 我们要努力通过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在学龄期以至未来走向社会营造一个处处遵守规则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阿福圣贤

强强长得非常讨人喜欢,他走路时不小心被椅子绊了一跤,就非要把椅子“打”一顿,叔叔吃了他的苹果,他要叔叔吐出来补好还他,这些稚拙的想法和举动常常惹得全家哈哈大笑。强强在这种纵容的环境中长大,上幼儿园时,强强会在上课时走来走去高声大叫,会为玩具与同伴打得不可开交。父母总想“树大自然直”,孩子还小,人又机灵,大起来总会懂事的。上学后强强学习倒没什么问题,但他的举动让老师大伤脑筋,作业本忘带、上课了他才想起要上厕所、一会儿又把同学的铅笔盒弄坏。老师批评、家长打骂、同学的不断纠纷使强强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产生了“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我”的想法。 现在许多家长像强强父母那样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忽视规则意识培养。而规则意识的缺失给一个人带来的负面效应,会影响他们在今后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影响他们人际交往状态,进而影响他们一生的幸福。 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和法律组成各种有序而稳固的系统,一个人要在这些系统中生存,必须认同并遵守相应的规则,才能与系统产生和谐统一,才能得到群体的承认和尊重,才能真正树立在群体中的地位和自尊感,否则就容易受到系统的排斥而变得不快乐,感受不到自我在群体中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如一个从小不受约束的人,在群众中更容易受到挫折,他可能在幼儿园因抢玩具受到同伴攻击、在小学因上课讲话屡受批评、在工作中因无视制度得不到好的评价„„而这些,往往不是因为不了解规则或故意违反规则,而是没有规则意识所造成的。所以他们明明是自己不遵守规则而造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却总是觉得世界对他不公平,这样的人会感受到幸福吗? 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意识到每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秩序和准则,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肆意违背。 2.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事是可以做的,有许多事是不可以做的,人们只有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才能愉快地相处。 3.当自己的需求与社会规则产生冲突的时候,能意识到应该对自己的行为作适当的控制和调整。 4.意识到许多规则是人为的、可变的,自己应该客

观、灵活地对待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规则,积极、主动地争取更为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 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明确、统一、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从而在社会中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家长应做些引导。 1.明确每一阶段的原则。 每一个人的行为准则都有三种界限,一种是绝对禁止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红灯行为”,像明显伤害他人、自身及环境的行为应予以制止;一种是完全可以做并且应该做,可称之为“绿灯行为”,如有利于孩子独立性发展及符合公德利益的行为应该得到及时鼓励、支持和督促;还有一种界于两者之间,可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人的价值判断灵活变动的,称之为“黄灯行为”。幼儿成长的每一个年龄段,这三种行为都有不同的内容和范围。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在最原则、最必要、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制定适合孩子能力和兴趣特点的规则并且坚持不懈地加以强化,就能避免过多的约束和不适宜的放纵,使孩子在规范的前提下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从而达到个性自由与高度社会化的和谐统一,形成健康的人格,这是幼儿获得幸福的前提。 2. 让孩子做有限的选择。 有个故事,说两个点心店都卖面条,一个问顾客:面条里要不要放鸡蛋?顾客中有说要有说不要;另一个则问:放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顾客就选择一个或两个鸡蛋,极少有说不要的。显而易见后者获得了更高的利润,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引导顾客在无形中接受了“必须选择鸡蛋”的规则,这种有限选择的方法对孩子的规则培养非常有效,如果你想让孩子不在房间里跑来跑去,你就应该让孩子选择现在是看书还是画画,而不是“现在我们来做什么?”漫无边际的选择会把幼儿推到无法控制的规则之外。把幼儿必须要做到的事定为规则,在这个范围内

给孩子几个可选择的方向,这样不论孩子选择什么,他的行为都在规则之中,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规则。 3. 注意语言的暗示。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成人语言的暗示非常重要。当幼儿把积木摊了一地,家长说:“乖孩子,快帮妈妈收积木,要吃饭了。”这句话对于孩子的暗示是:收积木是妈妈的事,我做不做无所谓,这样孩子就不可能形成“应该自己收拾玩具”的规则意识。要求孩子必须做到的,就不能用请示的语言说出来,禁止幼儿做的事,就不能用商讨的口气来表达。和幼儿交流时,要让幼儿明白地感受到什么是我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被允许的,而不是形成错误的或模糊的意识和判断。 4. 适当采用自然惩罚法。 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还需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幼儿从他律到自律。许多幼儿上学后总是一次次忘了带书本,一次次弄丢了自己的铅笔和本子,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每次都有父母帮着送,帮着买,孩子永远没有自我教育的机会。适当地让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后果惩罚,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孩子执意不听父母的劝告,总是磨磨蹭蹭,就不妨让他迟到一次,感受一下被批评的不快。吃一堑长一智,教训会使孩子意识到遵守规则以及对自己负责带来的愉快。当然,这种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还要与说理引导相结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加上示之以不同后果,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变得懂事起来。 适宜做法 l. 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向孩子提出行动的规则,并说明为什么,如“不要在地板上奔跑,会影响楼下的人休息” 2. 规则要建立在孩子的认识能力基础上,而不是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强迫孩子就范。 3. 准则要保持一致,避免情绪冲动之下变换规则,这会使孩子在不同的标准面前无所适从。 4. “你能把香蕉皮扔到垃圾袋里,我真高兴”或“我知道你想帮弟弟拿汽车,但你把它抢过来是不对的”,这种就事论事的客观评价更能使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是小学生发展为独立个体的需要, 是小学低年级儿童成长为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发展的人的需要. 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要从低年级开始, 规则意识的正面培养需要从环境入手, 注重主体间的有效性. 形成学校, 家庭, 社会的合力, 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在活动中, 在规则的照射下培养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的侧面培养要运用自然惩罚的方法, 警告性, 一致性, 即时性, 公平性四个原则适时使用来培养. 努力通过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在学龄期以至未来走向社会营造一个处处有规则, 处处遵守规则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提纲】

一, 规则和规则意识

二, 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规则意识的必要性

1, 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小学生社会化的需要

2, 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小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需要

3, 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小学低年级儿童特定年龄阶段的需要

三,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1, 自定班规, 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班规

2, 从活动中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3, 创造环境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4, 树立榜样, 在愉悦中培养小学儿童的规则意识

5, 采用自然惩罚法

【关键词】:

规则 规则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 道德 主体间性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教育要面向世界, 培养社会化, 国际化人才, 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先哲们早有" 无规矩不成方圆" 之说, 规则是个体在社会中必须遵守的. 大到国家法律, 小到集体的规章制度

都约束了人的不规范行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 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如此人类就有必要赋予我们的家庭, 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来培育有规则意识的下一代.

一, 规则和规则意识

规则的概念是复杂的, 规则是对事物间关系或规律的反映. 规则的功能包括两方面:一是使学生形成认知策略, 二是调节行为.[1]在这里我们只就规则调节行为的功能进行探讨, 那么规则就包括了法律, 章程, 原则, 社会准则等, 这些不同的规则以不同的方式涉及到了道德问题和德育领域. 我们可以简单的把规则和规则意识理解为:规则, 就是制定出来归大家遵守的制度和章程. 规则习惯即是遵守这些制度和章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培养学生规则习惯重要的是培养其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2]

规则不仅是制度和章程, 更是权利, 责任和义务. 每个人在用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的同时, 也从中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和安全, 规则是享受权利的保证. 也就是说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 主体遵守规则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之中主体要把规则理解为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的行为期待, 这种行为期待就是规则意识. 通过引导小学儿童逐步建立和完善规则, 并执行规则, 把这种执行作为自身的需要, 从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到形成动力倾向性, 也就是我们说的:习惯成自然. 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 哪些规则是最重要的呢 我认为遵守纪律, 文明礼貌, 民主平等, 诚实守信是最重要的.

规则既然是这样, 那我们现在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又是一个什么状况呢 我们不妨来看看现阶段我们小学低年级儿童规则意识培养的状况.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是在学校中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规则意识的重要途径. 我调查统计十余所小学后了解到, 有九成以上的一, 二年级的思想品德课采用讲述的方法进行授课. 而再看我们的思想品德课, 离小学低年级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相差太远.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严重脱离了低年级儿童的教育教学规律. 以课堂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又怎能适合儿童学习规则, 形成规则意识的发展因素. 整个规则意识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应当是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的. 小学低年级儿童规则意识和道德的发展中过分重视认知的因素, 忽视了情, 意, 行的因素. 小学低年级规则意识的培养中, 只注重对学生讲解学生应该遵守那些规则, 却轻视了遵守规则的情感, 环境, 意义和具体行动等. 这一门课程大多数不是由语文教师兼任就是由班主任来兼任, 没有一所学校有专职教师, 这样既不利于形成遵守规则的大环境, 也不利于教师研究并根据低年级儿童心理, 道德发展的规律来施教. 尊重规则和实践规则环境的缺乏成为形成儿童规则意识的障碍. 据调查显示, 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在家庭中远远小于在学校中. 这样就表现出一个问题, 家长在教育方法, 教育认识, 教育态度上显示矛盾, 信任与民主, 宽容与严厉, 专制与放任交替运用教育认识与教育态度不统一, 教育方法因时, 因地, 因人, 因情绪而发生变化, 负影响抵消正影响. 不能一视同仁, 持之以恒.

二, 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规则意识的必要性

1, 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小学生社会化的需要

大家共同生活, 发展的环境, 需要寻找自己的位置, 人的角色是随着环境的不同而不断转化的, 每一个角色都有一个相应所在的位置. 家里是孩子, 学校里是学生, 同学, 在路上是行人. 每个角色都有相应的权利和相应的责任, 这就是规则.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立足于现在, 着眼于将来, 是我们社会共同的需求. 小学低年级儿童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 要想使他们能够担负起未来的使命, 正常参与和维持公共生活, 必须具有良好的规则意识作为后盾, 作为一切行为的准则. 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自己存在, 别人也要存在, 也以自己的方式生活" 的价值观念. 良好的规则意识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是社会适应中及其重要的内容. 它是儿童学习和生活的保证, 是儿童成长为社会人必将面临的重多规则适应中最初的适应之一. 学校是一个社会教育机构, 它的特点是空间小, 人口密度大, 少量的成人管理大

量的儿童, 学校对儿童的要求和约束远远超过幼儿园和家庭, 并且注重事实, 一视同仁. 学生个体与个体间遵守规则并在规则的天平上与同学相处是小学生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2, 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小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需要

道德, 是人作为社会营生时连接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则与秩序, 人在降生瞬间就已经置身于所属社会共同拥有的道德意识——社会习惯(和习俗) 之中了.[3]社会习惯是潜移默化, 无意识的渗透于个体之中的, 而伦理与法则是作为和发展社会共同体的社会规范确立起来的. 以个人为目的的行为不是道德行为, 以他人为目的的行为也不是道德行为, 惟有以社会为目的的行为才是道德行为.[4]规则意识的培养是给小学低年级儿童提供一个尊重道德, 遵守道德的平台和机遇, 以此来形成适应社会的健康人格和道德. 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更需要依靠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以便于自己形成健康的人格. 规则不是束缚小学低年级儿童手脚的缰绳, 是引导他们进入文明世界的途径. 充分的自由必须是来自严格的自律.

3, 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小学低年级儿童特定年龄阶段的需要

小学低年级儿童刚刚摆脱幼儿园的生活进入小学, 是幼小衔接的重要时期. 儿童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后, 马上对其进行规则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有利于儿童的接受.

小学低年级儿童大都在7—9岁左右, 处于第一反抗期和第二反抗期之间, 容易形成规则意识. 在两个反抗期之间儿童逆反心理处于相对低潮阶段, 面对权威尤其是家长不像在反抗期那样有意的对待权威进行反抗. 这样就给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降低了难度, 变得容易一些.

皮亚杰和他的合作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指出,7岁,10岁和13岁是儿童的公正判断时期.[5]小学一年级儿童正逢第一公正期, 在此阶段他们是以成人的是非为是非, 他们的好坏标准取决于服从不服从认为听话就是好的行为, 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就是坏的行为. 这样教师在培养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时就可以较方便的树立权威, 当然就要对我们的教师要求得更高. 三,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1, 自定班规, 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班规

哈贝马斯认为: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 规则或规范不像事件那样发生, 而是根据一种主体间承认的意义而有效的.[6]这种联系的关键在于行为的意向性取决于" 意义的统一性", 而意义的统一性则依赖于规则的主体间有效性." 一个人以为在遵守一条规则, 并不就是在遵守一条规则. 因此规则不可能' 私下地' 遵守的:否则的话, 以为自己在遵守一条规则, 就会与遵守规则是同一回事了."[7]让儿童自己来约定自己的行为规则, 一方面在教师的引导下低年级儿童对自己身边的规则有了一定的认知, 并能明白规则是自身生活, 学习的需要, 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制定班规有利于彼此间意义的有效性的认可.

如果只向学生讲规则意识没有他们的亲身体验, 规则意识是树立不起来的. 为使学生从思想上尊重规则, 发挥学生在规则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生自己制定班规, 作为规则教育的突破口, 在讨论, 筛选, 确定, 执行班规中自己教育自己, 达成一致性. 通过主体间有效的合作, 认识规则. 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什么叫规则, 体验规则的主要. 这样做是对学生的尊重, 也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

那么哪一种规则适合小学生自己来制定呢 我们下面分为家庭规则, 学校规则, 和社会规则三方面来说一下. 经过调查我发现, 家庭规则方面, 尊敬家长, 会礼貌待客, 不打扰别人的休息, 出门或晚归要和家长打招呼等, 他们经过集体的商量能够自己得出结论. 像如, 作息时间要有一定的规律, 进父母的房间要敲门等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能完成. 有时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 但还会时常违犯. 如" 起个大早, 却赶了个晚集", 并非孩子故意拖拉, 而是穿衣, 洗漱等动作太慢, 不得要领. 那么, 家长就要教孩子做事的方法,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 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学校规则方面由于小学低年级儿童经过幼儿园阶段的学习表现得非常出色, 相对来说总结地比较全面, 在这里老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学会反思自己行为的意

识. 社会规则中诸如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 不在公路上玩耍, 红绿灯的作用等此类的交通规则小学生能够自己提出来. 建议教师借助这种情景继续把交通指示牌的相关指示内容一并和同学们通过讨论等方法来学习一下, 特别是新交通法中的相关条例. 他们经过讨论, 游戏规则也总结得比较好. 通过全班讨论, 教师整理再逐条念给学生表示确立, 这样制定出来的班规使规则由外在的约束变为内在的需要, 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自我教育, 由他律变成自律. 让小学儿童自己制定班规注重的不是他们制定的班规有多全, 多好, 而是注重参与的过程, 让儿童亲自参与制定班规这件事比儿童们制定的班规怎么样更有价值.

2, 从活动中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是幼小衔接的阶段, 幼儿园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规则意识, 在幼儿园时, 小学生以游戏为主, 到了小学马上要从" 游戏人" 变成" 学习人" 角色的转换. 皮亚杰认为小学低年级儿童进入一, 二年级后他们正处于感性认识和具体形象认识的阶段. 我们的教育要在这个转型阶段给予帮助, 多提供些活动的机会让儿童来发展自己的思维.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 他们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的.[8]我们要利用好这个特殊的阶段, 把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和行为特点的阻力转化为培养的动力, 在活动中, 在游戏中培养小学儿童的规则意识.

单方面对权威或尊敬的时期(六到九岁)[9]的儿童不再把规则视为绝对神圣的东西, 但是事实上决不破坏规则, 儿童出现这样的表现处于其对规则的理解即认识. 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必须尊重他的认知规律, 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变硬性的说教为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 开展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 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对规则进行讲解, 加强认知的引导. 在活动中渗透为人之道等社会规则. 教育者必须注意不要损伤受教育者的自主性, 自发性, 不要剥夺受教育者作出自主判断的机会. 激发儿童的内在发展, 不能过于靠灌输和权威的影响. 3, 创造环境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规则是遵守秩序的保障, 对规则的崇尚与遵守就一个人而言, 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就一个班级而言是一种良好的班风, 就一个学校而言是一种良好的氛围, 就一个团体而言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规范. 在一个大家都遵守的环境中, 比较容易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因此营造一个秩序井然的校园环境, 是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最好条件.[10]对儿童的优良行为要强化, 不良行为要淡化. 在一个规则意识浓厚的环境中个体受群体的约束和舆论的制约, 个体的行为受到群体的舆论约束, 近而个体在群体的环境中, 按照群体的环境需要来严格要求自己, 摒除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 适应团体, 适应社会, 适应环境, 形成塑造自己的规则意识.

4, 树立榜样, 在愉悦中培养小学儿童的规则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精神奖赏的功效远远大于物质奖赏的功效, 对于同学们遵守规则做得好的地方, 我们要大力宣传, 表扬, 让学生感受遵守规则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这样的话, 榜样的挖掘和学习是不可忽视的. 在遵守规则方面, 注意把遵守规则好的同学作为榜样的学习, 一方面, 使榜样感到了受表扬的愉快, 另一方面让普通学生形成只要认真遵守规则就会受到表扬的意识. 儿童模仿榜样存在着一般规律, 如他们模仿周围亲近的人, 随后模仿距离较远的人, 先模仿老师而后模仿文学, 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人.[11]我们要根据儿童模仿规则的习惯, 在儿童身边树立起遵守规则的榜样, 发挥榜样的作用, 发现榜样, 让小学低年级儿童学做遵守规则的榜样. 学生规则意识增强后, 就会把遵守规则的行为从班规, 校规延伸到自己的校外生活中去.

5, 采用自然惩罚法

教育虽然以表扬, 鼓励为主要手段, 但是一直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会很脆弱, 所以, 适当运用惩罚的方法教育孩子, 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好处. 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儿童从他律到自律. 适当的让儿童受到一些自然的惩罚, 是非常必要的, 这种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 还要与说理与引导相结合, 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与老师的爱意.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再加上以不同后果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 在这里我推崇" 热炉法则", 我们在运用" 热炉法则" 惩罚的方

法去让小学低年级儿童遵守规则的时候, 重要的是给低年级儿童形成一种违反规则就会受到惩罚的心态, 形成一种遵守规则的意识.

警告性原则:热炉不红, 即使不用手摸, 也知道炉子是烫的, 是会灼伤人的. 要经常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 劝戒孩子要遵守规则, 否则会受到处罚.

一致性原则:只要你碰到热炉肯定会被灼伤." 说" 和" 做" 是一致的, 决不打折扣. 值得家长和教师注意的是, 只要违背了规则, 都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即时性原则:一旦你碰到热炉, 就会立即被灼伤, 决不会" 缓期执行". 惩处必须在违反规则之后立即进行, 决不能拖泥带水, 决不能有时间差, 以便达到及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

公平性原则:不管谁碰到火炉都会被灼伤. 家庭成员在规则面前要一律平等, 无论是爸爸, 妈妈还是孩子, 只要违反规则都会受到惩罚. 教师面对自己和众多学生要一视同仁, 谁违背了规则谁就要受到惩处.

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 我们要在生活情景中帮助小学低年级儿童逐渐形成明确, 统一, 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 使他们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 从而在社会中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需要一个大的环境. 但是这个大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 这就说明我们进行规则教育是多么重要. 我们要努力通过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在学龄期以至未来走向社会营造一个处处遵守规则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相关文章

  • 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点滴体会
  • 绵竹市观鱼学校徐勇: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点滴体会 什么是规则意识呢? 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学生内心,以规则为自己行为准绳的意识.如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等.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呢?在平常工作中我是这么尝试着去做 ...查看


  • 幼儿园如何指导家长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 幼小衔接工作是一个值得认真反思的话题,现就幼儿园如何有针对性地做好衔接工作展开探讨. 一 激发幼儿上小学的积极情感――做好心理适应准备 幼儿上小学的积极情绪对于幼儿入学后的顺利过渡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为幼儿园教师,应当通过各种途径让幼儿体验做 ...查看


  • 大班幼小衔接的活动计划
  • 大班幼小衔接的活动计划 一.目的: 为了使幼儿更早的感受小学学习的气氛,更充分的了解小学生活,我班从本学期开学初开始进行小幼衔接的内容,准备在一年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活动. 二.活动安排: 1.参观小学 1)开学初在一年级的小学生入 ...查看


  • 小学五年级学生估算能力的研究
  • 小学五年级学生估算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 作者:平昌县粉壁小学 廖荣吉 摘要: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 ...查看


  • 大班幼儿生活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 摘 要: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的现象,事事包办代替,使孩子过于依赖家长,导致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生活中基本管理能力的掌握,为进入小学后独立生活.自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生活.学习等一日活动,鼓励.引导孩子学习自我安排活 ...查看


  • 法制教育论文
  • 法制教育征文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的法制教育 普定县补郎中心小学教师:方维伦 法制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青少年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教育,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更重要的是 ...查看


  • 我的小学数学教学故事
  • 我的小学数学教学故事 --利用游戏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游戏教学已逐步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兴趣.成功的游戏教学,不仅能调节学生的精神,而且能寓教学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劳动之后,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巩固 ...查看


  • 浅谈幼小衔接重要性的认识
  • 浅谈对幼小衔接重要性的认识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才系统工程的第一个环节.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在 ...查看


  • 幼小衔接内容
  • 做好幼小衔接内容 (1).语言: a.拼音的的学习掌握一个"度",多听."少写". b.用其他的能力来弥补知识量的不足,比如孩子的倾听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 c.习惯与兴趣最重要,注意力集中与否很重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