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

*11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20卷第4期

CHINA

POHJIATION。RESOURCI图ANDENVIRONMENTV01.20NO.4

2010

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

冯之浚1

荣2

(1.国务院参事室,北京100(3(O;2.民盟中央研究室,北京100006)

摘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大国,不仅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的任务极为繁重,人均COP需要保持持续增长.而且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co:钓#放量居世界第二,同时煤炭资源禀赋较差。其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和控制的难度比较大,再加上我国能源技术相对较为落后.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也比较大,我国减排的压力不容小视。中国要从根本上降低c02排放量,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必须找如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其途径在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发展包括低碳经济在内的循环经济和节能经济、清洁生产、生态经济以及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针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发展的国际背景。以及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机遇和挑战等问题,本文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措施建议。关键词低碳经济;c02;排放;发展;途径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埘(栅OJ舛一0001—07

doi:10.agfe/j.ism.10112—2104.2010.04.001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提出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科学发展

煤炭265叫乙t,消耗石油l420亿t,消耗钢铁380亿t,消耗铝7.6亿t,消耗铜4.8亿t,同时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

理念落实到“十一五”规划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建设资源

节约、环境友好、经济优质、自主创新、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发展包括低碳经济在内的循环经济和节能经济、清洁

使大气中c02浓度在20世纪初不到300×100上升到目

前接近400×10“的水平,并且明显地威胁到全球的生态

平衡。高碳排放引起了全球碳平衡失调,对入类可持续发

展带来了巨大冲击。预测指出,到2050年世界经济规模

生产、生态经济以及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是落实科学

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比现在要高出3—4倍,而目前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碳基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在总能源中所占的比重高达

87%,未来的发展如果仍然采用这种高碳模式,到本世纪中期地球将不堪重负。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现任英国首相经济顾问的

1低碳经济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

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其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

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领导编写的《斯特恩回顾:气候变化经济学》评估报告,全面分析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

响。认为如果在未来几十年内不能及时采取行动,全球变

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是在人类温室效应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提出的。致瘸闯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Ⅱ屯C)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气候变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影响以外,主要是归因于人

类活动,特别是与人类活动中排放C02的程度密切相关。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世纪整整100年当中,人类共消耗

收稿日期:2009—12—05

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将堪比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

届时,全球将每年损失5%一20%的GDP。如果全球立即采

取有力的减排行动,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500—

550x

lO~,其成本可以控制在每年全球GDP的1%左右。欧盟的研究也声称,100多个国家已接受了全球增温

2℃的极限值。如果2000一2050年累积c0,排放总量限

制在l万亿t以下,超过2。C增温的概率将只有25%;如果c02排放达到14400亿t,则超过2℃的概率达到50%。

作者简介:冯之浚,教授,博导.国务院参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战略研究、政策管理、区域经济以及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2000一2006年,c02排放已有2姚t,只剩下7000多亿t

C02可在2050年之前排放(排放基准年为1990年)。把

2020年作为峰值的拐点年,如果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这时仍然高于2000年水平的25%,则超过2℃的概率上升到53%一87%。这说明达到2℃的概率与排放路径有密切关系。

人们日益认识到,要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必须全人类共同携手,改变高碳经济模式。由此,低碳经济模式

被提上日程,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低碳经济”

的概念最早出现,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

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更是希望国际社会

能够重视并采取措施使低碳经济的共识纳入到决策之中。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2l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革命,将比以往的工业革命意义更为重大,影响更为深远。低碳经济将创造一个新的游戏规则,碳排放是其新的价值衡量标准,从企业到国家将在

新的标准下重额洗牌;低碳经济将催生颠一轮的科技革

命,以低碳经济、生物经济等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技术将改变未来的世界经济版图;低碳经济将创造~个新的金融市场,基予美元和高碳企业的国际金融市场元气大伤之后,基于能源量和低碳企业的新的金融市场正蓬勃欲出;低碳

经济将创造新的龙头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遇,这是一个转型的契机,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向低碳高增长模式的

转变;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后新一轮增长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增长的领跑者。

2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国内外许多专

家通过不同的理论途径阐释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发展的必

要性、可能性以及发展态势等内容,构成了低碳经济的重要理论基础,为我们理解、实践低碳经济提供了重要指导。

2.1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足迹”这一概念最早由加拿大生态学家W・雷斯

在1992年提出,并在1996年由M・魏克内格完善。生态足

迹是指生产某人口群体所消费的物质资料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质所需要的具有生物

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生态足迹将每个人消耗的资源折合成为全球统一的、具有生产力的地域面积,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值——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准确地反映了不同区域对于全球生态环境现状的

贡献。生态足迹既能够反映出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

度,又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总量,也揭示了人类持续生存的生态阀值。生态足迹的意义在

・2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4期

于可以判断某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如果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能力,那么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持续性,必然危及生态安全,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反之,生态安全会持续稳定,可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根据“生态足迹”理论,逐渐引申出了“碳足迹“的概念,用于衡量各种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

体排量。“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变暖的C02和其他温室

气体也就制造得多,“碳足迹”也就越大。

2.2“脱钩”理论

1966年,国外学者提出了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

“脱钩”问题,首次将“脱钩”概念引入社会经济领域。近年来,“脱钩”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能源与环境、农业政

策、循环经济等领域,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当前“脱钩”理论主要用来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响应关系。

对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之间关系的大量研究表明,一国或一地区工业发展初期,物质消耗总量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

同比增长。甚至更高;但在某个特定阶段后会出现变化,经

济增长时物质消耗并不同步增长,而是略低,甚至开始呈下降趋势,出现倒U型,这就是“脱钩”理论。从脱钩理论

看,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大蝠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和环境生产率,能够实现用较少的水、地、能、材消耗和较少的污染排放,换来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2.3库兹涅茨曲线

脱钩理论证实了低碳经济的可能性,但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转型并非是一个一帆风顺的线型道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G.格鲁斯曼和A・克鲁格经过研究发现,大多数污染物的变动趋势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动趋势间呈倒u型关系。因此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

说。他们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压力有如下关系: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水平有着很强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不可避免地

持续恶化,只有入均GDP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而下降。这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

改善。换言之,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转型轨迹就是人

类经历生态环境质量的“过山车”。相关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生态创新也许不能够改变倒U型轨迹,但人类应当

可以削减倒U型轨迹的“峰度”和“上坡路”的里程,最低的

现实要求是控制倒u型曲线的峰顶不高于人类持续生存

的生态阀值。并促进倒U型曲线尽早经过“拐点”。2.4“城市矿山”理论

“城市矿山”的概念,是日本东北大学选矿精炼研究所

教授南条道夫等提出的。就是指蓄积在废旧电子电器、机电设备等产品和废料中的可回收金属。按“城市矿山”理

冯之浚等: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

念统计,日本国内黄金的可回收量为6800t,约占世界现

有总储量(42000t)的约16%,超过了世界黄金储量最大的南非;银的可回收量达60000t,占全世界总储量的约23%,超过了储量世界第一的波兰;稀有金属铟是制作液

晶显示器和发光二极管的原料,目前面临资源枯竭,日本

藏量占全世界储量的约38%,位居世界首位。日本虽然是一个资源贫困国,但从这些数字看,又可说是一个“城市矿山”。他们指出,目前这些“城市矿山”资源大多是使用完

被丢弃的制品,往往被当作“废物”处理,而城市中这样的废物数量巨大,因而被称为是沉睡在城市里的“矿山”,它

比真正的矿山更具价值。日本已对包括液晶显示器和汽车在内的多种产品,提出了金属回收计划。实际上,“城市

矿山”理论与我国解放后提出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目前循环经济中的“静脉产业”理论是相通的。它为我们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加强再生资源利用,提高能源效

率,实现高碳向低碳转交,提供了重要参考。

3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国际背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化呈现出新的特

点:第一是全球金融监管的问题凸显,第二是以美元为基础的单一通货体制问题凸显,第三是恐怖活动全球蔓延的问题凸显,第四就是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的问题凸显。改

变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都无法回避的责任。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基本途径和战略选择。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当前,发达国家已经纷纷向低碳经济转型。

3.1奥巴马的“绿色能源新政”

基于为美国经济长期发展提供动力,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以来,在能源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歹|j措施,与原布什

政府相比发生了极为重大的转折。

首先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重要目标,宣布从2012

年起将对美国的排污、排放收费,到2050将减排CO:83%,这是奥巴马能源新政的主心骨。其次是要建设横跨四个

时区以超导电网和智能电网为主的全国统一电网,可以接入包括风能、太阳能等在内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并能进行

智能化管理,将使整个动力系统发生变革。第三是计划在未来五年准备投入1.5004z美元,用于能源新技术方面的大

规模投资建设,这是继rr革命之后,美国技术储备的又一个主要方向。第四是以每台补贴7000美元的刺激政策,鼓

励混合动力汽车的大规模使用。同时,采取每加仑生物燃料补贴2美元的政策。上述奥巴马能源新政组合拳的实施,不仅对美国新能源供给、传输与使用将产生极为重大

的推动,使得美国能源消耗结构发生根本的改变,解决美国的石油依赖问题,而且在道义上也可以显示美国是一个

穗够

负责任的大国。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奥巴马绿色新政受到国内条件的诸多制衡,要实现起来,道路依然十分

艰难。

3.2英国低碳经济先行

进入新世纪之后,英国成为全球低碳经济的积极倡导

者和先行者。

其主要做法包括,英国把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新性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2008年颁布适合的“气候变法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

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

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许多国家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纷纷转移精力、削减投入甚而放松减排要

求的情况下,英国却宣布启动了一项“绿色振兴计划”,尝试以低碳经济模式从衰退中复苏。英国财政大臣还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个“碳预算”,首次将减排目标纳人法律框架,并应用予经济社会各个方面。英国还推行“政府投资、企业运作”的模式,促进商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占领低碳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同时,运用多种手段引导人们向低碳生

活方式转变。

目前,英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

导,以全体企业、公共部门和居民为主体的互动体系,从低

碳技术研发推广、政策发挥建设到国民认知姿态等诸多方

面,都处在了世界领先位置。从某种程度上讲,英国已突

破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初瓶颈,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相比之下,我们国内虽然对低碳经济、低碳消

费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实践操作方面还缺乏统筹考虑,有必要借鉴和参考英国等先行国家的有益经验,以求更扎实地推进相关方面的实践。3.3欧盟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近年来,欧盟将低碳经济看作“新的工业革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推进低碳产业发展,从目标制订到科研投入、机制建设、标准与立法、项目投资,都走在其他国家

的前面。

2006年,《欧盟能源政策绿皮书》提出强化对欧盟能源

市场的监管,开放能源市场,制订欧盟共同能源政策等措

施。此后,欧盟制订了一系列碳排放权、交易规则、竞争机

制、实施机制、监督机制等制度安排。2007年3月,欧盟一揽子能源计划要求欧盟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

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2007年底,欧盟提出了战略能源技

术计划,是包括欧洲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和C02捕集、运送和贮存以及电网、核裂变等的综合性启动计划。2008年12月,欧盟发起了“欧洲经济复苏计划”,50亿欧元中的一半用来资助低碳项目。2009年3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在

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以保持其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欧盟在低碳产业领域动作频繁,自然是期望能够借此在后工业革命时代引领世界经济。欧盟在致力于提高低

碳技术、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注重建立排放交易的市

场机制、积极参与国家合作等方面的做法,都带给我们重

要的启示。

3.4后京都时代的到来

随着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全球将在“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之后,迎来一个新的后京都时代。

全球减排框架成为了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重中之重。发达国家在量化减排和能源发展问题上为发展中国家设置了很多障碍。欧盟希望通过分化发展中国家的策略,把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定义为发达的发

展中国家,让新兴发展中大国承担量化减排指标。美国则

主张以“大国减排”取代“发达国家减排”,否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日本提出应建立包含所有“主要排放

国”的“后京都”按行业减排协议,其目的就是要发展中国

家量化减排。在后京都谈判机制方面,发达国家还希望改变二轨制的气候变化谈判模式,把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减

排责任的谈判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谈判合

并在一起,从而把新兴发展中大国纳入量化减排协议中。我国的立场是,继续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

《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加强“公约”及“议定书”的

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

总之,后京都时代谈判进程将影响每一个国家的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也将会决定未来全球能源和气候变化的

格局。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本着对本国人民、对全人类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

施应对气候变化。对此,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各类企业和全体人民也要提高敏感性,高度重视温室气体减排导致的国际经济格局和贸易规则的变化,充分认识低碳革命给产业发展、国际贸易、生活消费等带来的一系列重大影响,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这不仅

关系到我们的产业繁荣、国家实力和生存环境,也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财富、健康和未来。

4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与挑战

目前,我国正在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最终建成“两型社会”。这与低碳经济在实质内涵上是高度一致的。在中央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多次提出要将节能减

・4・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4期

排、推行低碳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胡锦涛主席

在2007年9月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提到四个“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2008年6月,中央政

治局集体学习会议还首次把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学习内容。这充分体现出我国政府实现科学发展、低

碳发展的强烈意愿。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国际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研究指出,2007年我国消费煤炭约23亿t,碳基燃料共排放出c02达到54.3亿t,居全球第二。在2007年,我国每建成1m2的房屋,约释放出0.8

c02;每生产l度电,

要释放1kC02;每燃烧1升汽油,要释放出2.2l【gC02。这些数字表明,中国的能源消费处于“高碳消耗”状态,加上中国的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数量的92%,其中煤炭要占68%,电力生产中的78%依赖燃煤发电,而能源、汽车、钢

铁、交通、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加速发展,就使

得中国成为“高碳经济”的典型代表。而未来的30年,中

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仍处于加速推进的阶段,也

是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期;13亿人口的生活质量提高,也会带来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和流通领域都处于高碳经济的状况,必然导致温室气体的高排放,产生一系列政治、经济、外交、生态等严重后果。这些

严峻的挑战,使得我们必须把推行低碳经济模式提到国家

战略层面上加以思考。

近年来,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正在进行的节能减排的努力符合低碳经济的内涵和要求。因此,低碳经济并非一个新的、额外的努力,而是对现在国家能源、环境对策进行的扩展。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这对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强节能环保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Cr7年6月,我国政府发布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

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我国成为第一个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还成立了国家应对

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全国范围应对气

候变化工作。

——200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积极

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强调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冯之浚等: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

长期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讲话,第一次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中国立场,讲话

还承诺,中国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争取到2020年单位

GDP的c02排放比2005年有显譬下降。

——2009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2020年单位

GDP的C0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一45%,并作为约束

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会议还指

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iJll4

000万瞄,森林蓄积

量比2005年增加13亿m3。这些数据的公布,是我国低碳经济领域的里程碑事件,表明我国正在积极为全球气候变化承担义务。

但我们知道,一个地区的c02排放量取决于人口数

量、人均GDP、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和单位能源含碳量等

几个变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数量众多,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的任务极为繁重,人均GDP

需要保持持续的增长,而且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

远远超过石油、天然气等相对洁净的能源,煤炭与天然气、石油相比,能源禀赋较差,其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和控制

的难度都要大,外加上我国能源技术相对较为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难

度也比较大。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于我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

当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也有着自身的潜在优势:

减排空间比较大。我国目前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

明显偏低,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

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

减排成本比较低。从国际上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每吨减排成本超过30美元,我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我国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符合减排条件的项

目多,规模经济效应非常明显,有利于开展国际碳排放交易,吸引国际资金进入减排项目。目前我国清洁生产机制(CDM)项目达到了3637万t,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CCM碳交易量国家。

技术合作潜力比较大。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电力、交通、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技术及新能源技术方面

还存在较大差距,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欧之

间签署的《中欧关于气候变化的共同宣言》,美国发起的

《亚太地区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计划》等多边及双边公约和合作计划都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合作,发达国家承诺要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在强化低碳政策的情景下,考虑到我国的GDP增长、

发展阶段、科技水平、资源禀赋、国际合作等综合因素,我

‘一?~

譬5蠕

国碳排放有可能于2030—2035年达到峰值,在经过lO年之后将处于一个平稳发展期,2050年达到大幅度减排,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社会,促进全球实现气候变化减缓目标。

5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建议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以相对较低的碳排放,实

现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着力点在于大幅度降低

单位GDP的c02排放量。从长期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到2050年基本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C02排放的完全脱钩。从中期看,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到2020年努力实现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一45%的目标。从短期看,应该在“十二五”规划中采取切实

有力的措施实现既定目标。“十二五”期间,发展低碳经济

应注重以下措施:

5.1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经济结构:按照低碳经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要求,调整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的重点和方向,进

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依靠“三驾马车”的强劲牵引,破解日

益突出的资源能源环境难题,促进经济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

加强低碳产业的投资。在产业战略发展上,国家应选

择低碳经济相关产业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并在财政、信贷

等多方面进行大力扶持,使低碳经济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扩大低碳产品的出口。调整我国目前技术

含量、环保标准和附加值都比较低的出口产业结构,鼓励

能效较高的产品出口,以应对各类环境贸易壁垒。这是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地扩大国内出口的需要;鼓励低碳消费方式。消费是需求,是动力,低碳消费也是起到引擎和拉动作用的重要环节。应在道路、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率先实施低碳消费,以各种可能的形式鼓励私人

低碳消费。政府要率先低碳化运作,实行“网络化”办公,使用节能减排型设备和办公用品,推行政府节能采购。引导家庭合理消费,养成家庭消费的低碳化、低能耗的消费

模式和习惯。

产业结构:2008年,我国第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

重约为1:5:4。虽然国内纵向比较,产业结构已经在不断改善,但国际横向比较,能源密集度较低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70%以上。要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升级,首先使服务业,特别是知识、技术和管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在工业内部,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

・5

业”加速发展,资源能源消费加剧,要在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的有序进退,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结构调整存在难度。但要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加大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

经济中的比重;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节能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4期

面,入户取暖热水(或蒸汽)分户计量收费、补贴窗户双层玻璃改造、纤维板装修内保温、太阳能蓄热、地热取暖等均

为有效的方法。此外,生物质纤维作为保暖材料节能与生

物质作为燃料发电供暖相比,会有数倍的节能减排功效。5.2积极开发低碳技术,加强科技储备

国际金融危机促使人们反思此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并研判今后的经济复苏走势。从增长周期角度看,世界经济史上存在着由重大科技创新所主导的周期性经济波动,依

保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等高加工度产业替代能源原材料工业,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

动力。

交通结构: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交通用能迅速增加,已在总能量需求中占30%的比例。汽车交通用能大量消耗液体燃料,加剧了宝贵石油资源的快速消耗。每燃烧l升汽油,要释放出2.2kgc02,在全球范围内交通部门是

靠重大技术创新的形成,催生集群式产业发展,方能走出经济衰退的困局。目前,新能源、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不断

取得重大突破,相关的新产品、新产业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正处在替代化石能源的前期,循环经济、低碳

CQ的最大排放源。然而,汽车交通的能量利用效率并不高。汽油所含化学能在汽油燃烧后,经机械传动损失,到达车轮部分约为原含能量的13%,车轮与地面摩擦能耗约占50%,余下的50%用于加速车身部分约占95%左右,用于加速乘客的部分大致只占4%一6%,所以汽车交通运输过程中汽油的总能量利用效率仅为0.3%一0.5%。

应优先考虑在短期内放慢排放量增长速度,同时开发

经济方兴未艾,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这些领域的技术将成

为推动全球发展的新的动力。

科学技术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

出路。我国目前的物理能源效率比发达国家低20%一40%。从政策的角度来看,要把好新建项目和产品关口,

严格执行并逐步提高能效标准;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低能

效产品以旧换新;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

替代的新技术和交通方式。一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控制私人汽车无节制增长;二是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的城

市交通体系,200万人口以上有条件的城市都应鼓励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三是通过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

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十二五”期间,应大规模推广应用目前成熟先进的能效技术、节能建筑、太阳能热利用、热电联产、热泵、超超临界锅炉、二代加核电、混合动力汽车等;着手安排部署新一代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营,如三代核电、风电、电动汽车、IGCC、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加快其商业化进程;同时,开展四代核能、CCS、太阳能热发电、二代

生物燃料、先进材料等技术的基础研究。

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除技术变革之外,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带来可观的收益,如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合作乘车,环保驾车、文职驾车,或者步行、骑自行车。

建筑结构:我国城乡民用建筑面积约为400亿m3,每

建成1m2的房屋,约释放出0.8

同时,我们应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生物固碳技术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关键技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

共同构筑全球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技术合作平台,形成互利共赢、技术共享、资源集成的局面。

co:,建筑能耗已占总能

耗的28%。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

广,开发低碳建筑。一是引入建筑物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二是对既有高耗能建筑开展节能改造,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公共建筑进行改造;三是支持对重要的节能建筑材料开展研发和产业化;四是利用财税政策鼓励开发商和消费者投资、购买节能低碳建筑,对于购买节能低碳建筑的消费

5.3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

我国9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提高能源转化效

率可以有效降低C02排放,是节能之外的另一个实现减排的主要途径。应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

气,保障石油安全供应,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先进利用,改变能源结构单一局面,优质能源比例明显提

高,到2020年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

者给予减税优惠;五是开展节能低碳建筑示范。

以建筑采暖为例,预计到2020年全国城市人口比例

将达到56%,约新增110亿m2以上需采暖的民用建筑,2020年比2004年可能需增加2.5亿t标煤,5800亿一

到15%左右,到2050年新增能源需求主要由清洁能源满

足。同时建立起智能电网等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相适应的基

6删乙kwh用电。与国外建筑相比,我国建筑的保温能力

较差,造成大量能量损失,需要特别关注。在建筑采暖方

・6・

础设施系统。具体途径如下:

一是集约、清洁、高效地利用煤炭。我国煤炭资源丰

冯之浚等: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

5.4改善土地利用,扩大碳汇潜力

近年来,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平均每年增加

富,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我们对煤炭的过度依赖。为此,

要控制煤炭的过快增长,大力发展先进燃煤发电技术,提

高煤炭转化效率;大力推进热电、热电冷联供等多联产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集中利用煤炭,提高电

气化水平。

二是优化石油天然气供应。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生物燃料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公共交通,控制石油消费的过快增长。通过扩大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进口周边国家天然气以及LNG,增加天然气对煤炭和石油的替代,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三是大力发展低碳能源。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与化石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是低碳能源,应重点开发。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

1.9—2.6亿t碳。增加碳汇以提高对温室气体的吸收也是减排的重要途径。增加碳汇有三个领域:森林、耕地以

及草地,同时每个领域有三种方式:增加碳库贮量、保护现有的碳贮存和碳替代。

一是增加森林碳汇。森林碳汇是最有效的固碳方式,每年增加的碳汇在1.5亿t碳左右。为进一步增加碳汇,

应通过造林和再造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建立农林复合

系统、加强森林管理以提高林地生产力、延长轮伐的时间增强森林碳汇;通过减少毁林、改进采伐作业措施、提高木

材利用效率,以及更有效的森林灾害(林火、病虫害)控制来保护森林碳贮存;通过沼气替代薪柴、耐用木质林产品替代能源密集型材料、采伐剩余物的回收利用、进行木材

产品的深加工、循环使用来实现碳替代。努力实现2020

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需要对开发过程的全生命周

期能耗进行分析。例如,太阳能光伏电池,要计算硅材料

生产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和光伏电池的使用寿命期间

的发电总量,以得出正确的评价标准。核能在扣除核材料生产和废物处理过程中所消耗能量后可视为无碳排放能源,欧洲(如法国等)的核电比例较大,对推进低碳经济起了很大作用。我国也要逐步加大核电站的建设。届时中

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hm2,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m3的目标。

二是增加耕地碳汇。耕地土壤碳库是整个陆地生态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活跃的部分之一。我国农田

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普遍较低,南方约为0.8%一1.2%,华

北约为0.5%一0.8%,东北约为1.0%一1.5%,西北绝大多数在0.5%以下,而欧洲农业土壤大都在1.5%以上,美国则达到2.5%一4%。因此增加或保持耕地土壤碳库的碳贮量有很大的潜力。

三是保持和增加草原碳汇。保持和增加草原碳汇的

国能源结构实现三分天下的结构,即煤炭占1/3,油气占

1/3,低碳能源占1/3,实现能源供应的多元化、清洁化和低碳化。

四是构建坚强的智能电网。随着低碳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对电网的基础设箍和调度能力提出

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建设坚固的电网骨架,扩大资源配置

的范围,将大风电、大核电等新能源基地的电力输送出来。二是要提高配电网对供需信息变化的反应能力,特别是和

关键在于防止草原的退化和开垦。具体措施将包括降低放牧密度、围封草场、人工种草和退化草地恢复等。另外,通过围栏养殖、轮牧、引入优良的牧草等畜牧业管理也可

以改善草原碳汇。

(编辑:田

红)

电动汽车、蓄能装置利用等需求管理结合起来,增加可再

生能源消纳能力,就地利用可再生能源。

LowCarbonEconomy:ABasicPathtoGleeDevelopment

FENGZhi-jun

(1.Counsellors’Officeof

the

ZHOURon92

StateCamcil,Seijms100006,China;2.ResearchOt五eeof

Dem㈣aeyLeague,酬iJlg

to

100006,China)

Abstract

Chinaisinrepid

andkeepGDP

coalis

not

inc斑啦.China’8

has

development.At眦time,Chinahas峄popu】越ion,and

has

reduceprverty,improvepeoph’Slivelihood

favorable.Sothe

emission曲嘶of

011

energyconsamption

green

relies

On

coal.c02emissionsrankthesecondintheworld.Resourcesendowmentof

to

housegasis1ar咎anditisdifficult

connlol

emissions.Besides,Chinahasbachward

R8m脓technology.and

theend。thearticleputsgeywords

difficultiesintechnologyinnovationandindustrialtransformationandupdating.Thebasicpathslieindeveloping

lowP-41.Iborleconcxny,inclading,circalar

economy,erl鸭y

sating

economy,cleandevelopment,ec010画caIeconomyandgreoll咖毽哪俩∞.In

forwordsuggestions

developinglowCad:lOIleconomy.

lowCal"bOrleconomy;c02;emissions;development;pa山

・'.

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冯之浚, 周荣, FENG Zhi-jun, ZHOU Rong

冯之浚,FENG Zhi-jun(国务院参事室,北京,100006), 周荣,ZHOU Rong(民盟中央研究室,北京,100006)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20(4)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蒋金荷. 吴滨. JIANG Jin-he. WU Bin 低碳经济模型现状和几个理论问题探讨 -资源科学2010,32(2)

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发展低碳经济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学者及政府部门的关注.发展低碳经济,进行技术创新成为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有效途径.中国未来的主要目标仍然是减少贫困、发展经济、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满足基本的人文发展需求是研制中国低碳经济评价模型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首先概述了全球CO_2的排放特征,再对当前碳减排模型中不同模型的特点、存在问题作了阐述,并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对开发中国低碳经济评价模型涉及的3个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的关系,技术进步的内生化问题,发展中国家环境-经济模型构建问题.

2.学位论文 向亮 主要国家和地区CO排放量状况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009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特征的主要变化。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过度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大面积的森林砍伐和草原破坏加剧了全球变暖的进程。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强以及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导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其中以CO2最为显著,其在大气中的含量已由工业化前(1750年)的280ppmv增加至当前(2008年)的384.9ppmv。其中,工业发达国家对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升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对国际能源机构(IEA)最新公布的各国CO2排放量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从1990年到2005年世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CO2排放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减幅较大,在最近六年的时间里基本保持稳定。OECD国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CO2排放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非OECD国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CO2排放量与1990年相比整体上也呈现负增长,但各国情况相差较大。在人均排放量方面OECD国家普遍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大多数非OECD国家则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温室气体排放的4个主要部门中,能源部门的CO2排放量超过了总数的80%,可见,能源部门是CO2排放的主要来源,世界能源部门的人均CO2排放量在最近6年呈现出线性增长趋势。在对世界能源部门的排放源分析中发现,由电力和热力产生的CO2的贡献率达36.69%;此外,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能源部门的CO2排放源也主要来自电力和热力,包括美、中、俄、日、欧等,其中该源在中国所占的比重高达47.80%,而印度CO2的主要排放源来自加工和建筑业达31.92%,经济结构不同决定了其主要排放源的不同,中国要在优化产业结构和改善能源结构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最新公布的温室气体(主要是CO2)排放数据进行分析中,发现:相对于基准年(1990年),附件一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经济转型期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趋势非常明显,但非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却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尤其以美国和法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最为显著,相对于1990年,2005年其增幅分别为16.3%和54.2%;英国和德国温室气体减排量最为显著,其减幅达15.4%和19.5%(俄罗斯减幅为27.7%,但俄罗斯是以前苏联为基准)。到2050年,有超过一半的附件一国家完成其承诺目标,履约状况良好。

最后在对世界各主要国家的CO2排放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的CO2排放情况,以及阐述了在全球减排的大背景下我国在应对减排和气候变化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3.期刊论文 胡静. 艾丽丽. Hu Jing. Ai Lili 后京都议定时代的二氧化碳排放格局与中国面临的发展挑战 -上海环境科学2009,28(6)

阐述了近期世界主要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以及2012年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全球二氧化碳可能的排放格局.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发展带来的挑战.指出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减少额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为此,中国必须尽快做出调整,向低碳经济转型.

4.学位论文 赵静 上海市CO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技术经济及社会条件 200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相应增长,导致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引发了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等问题。在《京都议定书》生效以及面临“后京都议定书时期”带来的挑战,如何控制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减缓CO2排放增长趋势,实现经济-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为热点。

为了了解在经济稳定发展的情况下,上海市CO2排放总量何时下降,即形成库兹涅茨曲线(倒U形曲线)的拐点,并且要达到这种情景时需要什么样的经济条件、技术条件以及社会条件。本研究选取2003年为基准年,利用LEAP模型,考察各种情景下上海市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居民生活以及加工转换部门在2004~2100年的能源需求,分析低碳发展措施对CO2排放的减排潜力。

结果表明,如果不采取技术或政策调整,在2100年BAU情景下全市终端部门能源需求达3.4亿吨标煤,是基准年的7倍;一次能源需求达6.2亿吨标煤,是基准年的8倍;CO2排放达9.5亿吨,人均排放58吨,是基准年的5倍。而通过实施低碳发展措施和调整产业结构,全市终端和一次能源需求降至1.6亿吨标煤和2.4亿吨标煤,是基准年的4倍和3倍;CO2排放在2066年开始下降,出现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届时人均GDP为102万元,CO2排放总量达4.0亿吨,人均排放25吨,是基准年的2倍,是2003年美国的1.2倍、日本的2.6倍,单位GDP的能源强度为0.12吨标煤/万元,单位GDP的CO2排放为0.17吨/万元。 改进能源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以及调整产业结构等都对降低能源需求和CO2排放有显著效果。

5.期刊论文 吴曦 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经验借鉴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9)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传统能源消费带来的CO排放压力已制约所有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引下,融合低碳经济理念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成为理想选择.

6.期刊论文 冯碧梅. 刘传江 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武汉城市圈产业体系构建——推动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

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体系构建,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是城市圈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价值链,不断朝着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的途径.在文中,通过湖北近20年来的能源消耗情况计算出碳排放量,据此发现城市圈碳轨迹,并提出构建产业体系的策略.武汉城市圈近中期应该把提高能效和碳生产率作为核心,不断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努力减少CO_2的排放的增长率,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因此,城市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低碳经济,工业结构升级调整任务迫切.同时,进行有利于碳减排交易的机制体制创新;进行有利于EET(能源环保)产业发展的机制创新;进行有利于推动EMC(能源合同管理)模式的机制体制创新;进行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机制体制创新.

7.期刊论文 徐匡迪. XU Kuang-di 节能减排走向低碳经济的第一步 -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1)

叙述了当前气候变化在于自然和人类的双重影响.指出,当前CO排放的形势严峻,但中国高耗能工业节能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提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走向低碳经济的第一步.

8.期刊论文 刘春兰. 陈操操. 陈群. 朱世龙. 王海华. 李铮. LIU Chun-lan. CHEN Cao-cao. CHEN Qun. ZHU Shi-long. WANG Hai-hua. LI Zheng 1997年至2007年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变化机理研究 -资源科学2010,32(2)

CO_2排放变化机理研究是制定CO_2减排战略、政策以及开展CO_2减排行动的基础.本研究首先定量计算北京市1997年-2007年产业终端化石燃料燃烧CO_2排放量及其每年的变化轨迹,然后利用LMDI模型定量分解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耗强度、碳排放系数变化对北京市CO_2排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97年-2007年间,北京市化石能源燃烧CO_2排放量年均增长率约为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上海水平.推动北京市CO_2排放增长的核心因素是经济快速增长,而抑制CO_2排放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能耗强度下降和产业结构调整.时间序列分析表明,经济增长效应对CO_2排放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年增加,能耗强度效应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对抑制CO_2排放增长的贡献在逐渐降低.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市制定碳减排战略、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9.期刊论文 蒋有绪. JIANG You-xu 人类必须进入低碳时代 -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1)

叙述了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介绍了低碳经济的内涵,指出,把CO存到地下或其他地方,进行碳汇贸易是进入低碳时代的新举措.

10.期刊论文 崔振东. 刘大安. 曾荣树. 田甜 中国CO_2地质封存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

在全球气候变暧的自然趋势下,推行CO_2地质封存项目对减缓气候变暧进程和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CO_2在地质储层-盖层系统中的两种捕获机制:一是通过地层构造压力、地下水动力、流体密度差、盖层岩石毛细管压力及矿物(煤层)吸附等共同作用的物理捕获机制,另一种是通过水岩化学反应进行固碳的化学捕获机制.归纳了有利于长期安全封存CO_2的地质条件和水文特征,结合文献资料指出我国CO_2有效地质封存总容量可供中国CO_2地质埋存使用1000年以上.并从科学技术能力、人才储备、经济成本及效益预算、管理和运营体制等方面进行论证,认为我国实施CO_2地质封存项目是切实可行的.结合我国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及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可能产生的后果,阐述了CO_2地质封存对我国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远意义.建议我国尽快组织开展CO_2地质封存相关科学理论、封存技术及基本框架和配套政策、法规研究,为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足够的技术和人才储备.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rkzyyhj201004001.aspx授权使用:都晓东(wfqinghua),授权号:78ec4f5a-b2ec-4c4b-9f2b-9e0b002c2db3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10日

*11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20卷第4期

CHINA

POHJIATION。RESOURCI图ANDENVIRONMENTV01.20NO.4

2010

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

冯之浚1

荣2

(1.国务院参事室,北京100(3(O;2.民盟中央研究室,北京100006)

摘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大国,不仅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的任务极为繁重,人均COP需要保持持续增长.而且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co:钓#放量居世界第二,同时煤炭资源禀赋较差。其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和控制的难度比较大,再加上我国能源技术相对较为落后.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也比较大,我国减排的压力不容小视。中国要从根本上降低c02排放量,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必须找如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其途径在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发展包括低碳经济在内的循环经济和节能经济、清洁生产、生态经济以及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针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发展的国际背景。以及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机遇和挑战等问题,本文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措施建议。关键词低碳经济;c02;排放;发展;途径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埘(栅OJ舛一0001—07

doi:10.agfe/j.ism.10112—2104.2010.04.001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提出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科学发展

煤炭265叫乙t,消耗石油l420亿t,消耗钢铁380亿t,消耗铝7.6亿t,消耗铜4.8亿t,同时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

理念落实到“十一五”规划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建设资源

节约、环境友好、经济优质、自主创新、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发展包括低碳经济在内的循环经济和节能经济、清洁

使大气中c02浓度在20世纪初不到300×100上升到目

前接近400×10“的水平,并且明显地威胁到全球的生态

平衡。高碳排放引起了全球碳平衡失调,对入类可持续发

展带来了巨大冲击。预测指出,到2050年世界经济规模

生产、生态经济以及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是落实科学

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比现在要高出3—4倍,而目前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碳基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在总能源中所占的比重高达

87%,未来的发展如果仍然采用这种高碳模式,到本世纪中期地球将不堪重负。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现任英国首相经济顾问的

1低碳经济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

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其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

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领导编写的《斯特恩回顾:气候变化经济学》评估报告,全面分析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

响。认为如果在未来几十年内不能及时采取行动,全球变

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是在人类温室效应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提出的。致瘸闯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Ⅱ屯C)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气候变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影响以外,主要是归因于人

类活动,特别是与人类活动中排放C02的程度密切相关。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世纪整整100年当中,人类共消耗

收稿日期:2009—12—05

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将堪比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

届时,全球将每年损失5%一20%的GDP。如果全球立即采

取有力的减排行动,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500—

550x

lO~,其成本可以控制在每年全球GDP的1%左右。欧盟的研究也声称,100多个国家已接受了全球增温

2℃的极限值。如果2000一2050年累积c0,排放总量限

制在l万亿t以下,超过2。C增温的概率将只有25%;如果c02排放达到14400亿t,则超过2℃的概率达到50%。

作者简介:冯之浚,教授,博导.国务院参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战略研究、政策管理、区域经济以及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2000一2006年,c02排放已有2姚t,只剩下7000多亿t

C02可在2050年之前排放(排放基准年为1990年)。把

2020年作为峰值的拐点年,如果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这时仍然高于2000年水平的25%,则超过2℃的概率上升到53%一87%。这说明达到2℃的概率与排放路径有密切关系。

人们日益认识到,要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必须全人类共同携手,改变高碳经济模式。由此,低碳经济模式

被提上日程,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低碳经济”

的概念最早出现,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

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更是希望国际社会

能够重视并采取措施使低碳经济的共识纳入到决策之中。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2l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革命,将比以往的工业革命意义更为重大,影响更为深远。低碳经济将创造一个新的游戏规则,碳排放是其新的价值衡量标准,从企业到国家将在

新的标准下重额洗牌;低碳经济将催生颠一轮的科技革

命,以低碳经济、生物经济等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技术将改变未来的世界经济版图;低碳经济将创造~个新的金融市场,基予美元和高碳企业的国际金融市场元气大伤之后,基于能源量和低碳企业的新的金融市场正蓬勃欲出;低碳

经济将创造新的龙头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遇,这是一个转型的契机,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向低碳高增长模式的

转变;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后新一轮增长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增长的领跑者。

2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国内外许多专

家通过不同的理论途径阐释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发展的必

要性、可能性以及发展态势等内容,构成了低碳经济的重要理论基础,为我们理解、实践低碳经济提供了重要指导。

2.1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足迹”这一概念最早由加拿大生态学家W・雷斯

在1992年提出,并在1996年由M・魏克内格完善。生态足

迹是指生产某人口群体所消费的物质资料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质所需要的具有生物

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生态足迹将每个人消耗的资源折合成为全球统一的、具有生产力的地域面积,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值——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准确地反映了不同区域对于全球生态环境现状的

贡献。生态足迹既能够反映出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

度,又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总量,也揭示了人类持续生存的生态阀值。生态足迹的意义在

・2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4期

于可以判断某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如果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能力,那么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持续性,必然危及生态安全,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反之,生态安全会持续稳定,可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根据“生态足迹”理论,逐渐引申出了“碳足迹“的概念,用于衡量各种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

体排量。“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变暖的C02和其他温室

气体也就制造得多,“碳足迹”也就越大。

2.2“脱钩”理论

1966年,国外学者提出了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

“脱钩”问题,首次将“脱钩”概念引入社会经济领域。近年来,“脱钩”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能源与环境、农业政

策、循环经济等领域,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当前“脱钩”理论主要用来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响应关系。

对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之间关系的大量研究表明,一国或一地区工业发展初期,物质消耗总量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

同比增长。甚至更高;但在某个特定阶段后会出现变化,经

济增长时物质消耗并不同步增长,而是略低,甚至开始呈下降趋势,出现倒U型,这就是“脱钩”理论。从脱钩理论

看,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大蝠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和环境生产率,能够实现用较少的水、地、能、材消耗和较少的污染排放,换来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2.3库兹涅茨曲线

脱钩理论证实了低碳经济的可能性,但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转型并非是一个一帆风顺的线型道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G.格鲁斯曼和A・克鲁格经过研究发现,大多数污染物的变动趋势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动趋势间呈倒u型关系。因此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

说。他们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压力有如下关系: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水平有着很强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不可避免地

持续恶化,只有入均GDP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而下降。这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

改善。换言之,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转型轨迹就是人

类经历生态环境质量的“过山车”。相关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生态创新也许不能够改变倒U型轨迹,但人类应当

可以削减倒U型轨迹的“峰度”和“上坡路”的里程,最低的

现实要求是控制倒u型曲线的峰顶不高于人类持续生存

的生态阀值。并促进倒U型曲线尽早经过“拐点”。2.4“城市矿山”理论

“城市矿山”的概念,是日本东北大学选矿精炼研究所

教授南条道夫等提出的。就是指蓄积在废旧电子电器、机电设备等产品和废料中的可回收金属。按“城市矿山”理

冯之浚等: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

念统计,日本国内黄金的可回收量为6800t,约占世界现

有总储量(42000t)的约16%,超过了世界黄金储量最大的南非;银的可回收量达60000t,占全世界总储量的约23%,超过了储量世界第一的波兰;稀有金属铟是制作液

晶显示器和发光二极管的原料,目前面临资源枯竭,日本

藏量占全世界储量的约38%,位居世界首位。日本虽然是一个资源贫困国,但从这些数字看,又可说是一个“城市矿山”。他们指出,目前这些“城市矿山”资源大多是使用完

被丢弃的制品,往往被当作“废物”处理,而城市中这样的废物数量巨大,因而被称为是沉睡在城市里的“矿山”,它

比真正的矿山更具价值。日本已对包括液晶显示器和汽车在内的多种产品,提出了金属回收计划。实际上,“城市

矿山”理论与我国解放后提出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目前循环经济中的“静脉产业”理论是相通的。它为我们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加强再生资源利用,提高能源效

率,实现高碳向低碳转交,提供了重要参考。

3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国际背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化呈现出新的特

点:第一是全球金融监管的问题凸显,第二是以美元为基础的单一通货体制问题凸显,第三是恐怖活动全球蔓延的问题凸显,第四就是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的问题凸显。改

变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都无法回避的责任。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基本途径和战略选择。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当前,发达国家已经纷纷向低碳经济转型。

3.1奥巴马的“绿色能源新政”

基于为美国经济长期发展提供动力,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以来,在能源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歹|j措施,与原布什

政府相比发生了极为重大的转折。

首先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重要目标,宣布从2012

年起将对美国的排污、排放收费,到2050将减排CO:83%,这是奥巴马能源新政的主心骨。其次是要建设横跨四个

时区以超导电网和智能电网为主的全国统一电网,可以接入包括风能、太阳能等在内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并能进行

智能化管理,将使整个动力系统发生变革。第三是计划在未来五年准备投入1.5004z美元,用于能源新技术方面的大

规模投资建设,这是继rr革命之后,美国技术储备的又一个主要方向。第四是以每台补贴7000美元的刺激政策,鼓

励混合动力汽车的大规模使用。同时,采取每加仑生物燃料补贴2美元的政策。上述奥巴马能源新政组合拳的实施,不仅对美国新能源供给、传输与使用将产生极为重大

的推动,使得美国能源消耗结构发生根本的改变,解决美国的石油依赖问题,而且在道义上也可以显示美国是一个

穗够

负责任的大国。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奥巴马绿色新政受到国内条件的诸多制衡,要实现起来,道路依然十分

艰难。

3.2英国低碳经济先行

进入新世纪之后,英国成为全球低碳经济的积极倡导

者和先行者。

其主要做法包括,英国把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新性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2008年颁布适合的“气候变法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

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

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许多国家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纷纷转移精力、削减投入甚而放松减排要

求的情况下,英国却宣布启动了一项“绿色振兴计划”,尝试以低碳经济模式从衰退中复苏。英国财政大臣还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个“碳预算”,首次将减排目标纳人法律框架,并应用予经济社会各个方面。英国还推行“政府投资、企业运作”的模式,促进商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占领低碳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同时,运用多种手段引导人们向低碳生

活方式转变。

目前,英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

导,以全体企业、公共部门和居民为主体的互动体系,从低

碳技术研发推广、政策发挥建设到国民认知姿态等诸多方

面,都处在了世界领先位置。从某种程度上讲,英国已突

破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初瓶颈,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相比之下,我们国内虽然对低碳经济、低碳消

费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实践操作方面还缺乏统筹考虑,有必要借鉴和参考英国等先行国家的有益经验,以求更扎实地推进相关方面的实践。3.3欧盟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近年来,欧盟将低碳经济看作“新的工业革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推进低碳产业发展,从目标制订到科研投入、机制建设、标准与立法、项目投资,都走在其他国家

的前面。

2006年,《欧盟能源政策绿皮书》提出强化对欧盟能源

市场的监管,开放能源市场,制订欧盟共同能源政策等措

施。此后,欧盟制订了一系列碳排放权、交易规则、竞争机

制、实施机制、监督机制等制度安排。2007年3月,欧盟一揽子能源计划要求欧盟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

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2007年底,欧盟提出了战略能源技

术计划,是包括欧洲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和C02捕集、运送和贮存以及电网、核裂变等的综合性启动计划。2008年12月,欧盟发起了“欧洲经济复苏计划”,50亿欧元中的一半用来资助低碳项目。2009年3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在

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以保持其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欧盟在低碳产业领域动作频繁,自然是期望能够借此在后工业革命时代引领世界经济。欧盟在致力于提高低

碳技术、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注重建立排放交易的市

场机制、积极参与国家合作等方面的做法,都带给我们重

要的启示。

3.4后京都时代的到来

随着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全球将在“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之后,迎来一个新的后京都时代。

全球减排框架成为了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重中之重。发达国家在量化减排和能源发展问题上为发展中国家设置了很多障碍。欧盟希望通过分化发展中国家的策略,把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定义为发达的发

展中国家,让新兴发展中大国承担量化减排指标。美国则

主张以“大国减排”取代“发达国家减排”,否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日本提出应建立包含所有“主要排放

国”的“后京都”按行业减排协议,其目的就是要发展中国

家量化减排。在后京都谈判机制方面,发达国家还希望改变二轨制的气候变化谈判模式,把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减

排责任的谈判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谈判合

并在一起,从而把新兴发展中大国纳入量化减排协议中。我国的立场是,继续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

《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加强“公约”及“议定书”的

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

总之,后京都时代谈判进程将影响每一个国家的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也将会决定未来全球能源和气候变化的

格局。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本着对本国人民、对全人类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

施应对气候变化。对此,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各类企业和全体人民也要提高敏感性,高度重视温室气体减排导致的国际经济格局和贸易规则的变化,充分认识低碳革命给产业发展、国际贸易、生活消费等带来的一系列重大影响,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这不仅

关系到我们的产业繁荣、国家实力和生存环境,也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财富、健康和未来。

4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与挑战

目前,我国正在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最终建成“两型社会”。这与低碳经济在实质内涵上是高度一致的。在中央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多次提出要将节能减

・4・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4期

排、推行低碳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胡锦涛主席

在2007年9月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提到四个“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2008年6月,中央政

治局集体学习会议还首次把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学习内容。这充分体现出我国政府实现科学发展、低

碳发展的强烈意愿。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国际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研究指出,2007年我国消费煤炭约23亿t,碳基燃料共排放出c02达到54.3亿t,居全球第二。在2007年,我国每建成1m2的房屋,约释放出0.8

c02;每生产l度电,

要释放1kC02;每燃烧1升汽油,要释放出2.2l【gC02。这些数字表明,中国的能源消费处于“高碳消耗”状态,加上中国的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数量的92%,其中煤炭要占68%,电力生产中的78%依赖燃煤发电,而能源、汽车、钢

铁、交通、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加速发展,就使

得中国成为“高碳经济”的典型代表。而未来的30年,中

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仍处于加速推进的阶段,也

是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期;13亿人口的生活质量提高,也会带来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和流通领域都处于高碳经济的状况,必然导致温室气体的高排放,产生一系列政治、经济、外交、生态等严重后果。这些

严峻的挑战,使得我们必须把推行低碳经济模式提到国家

战略层面上加以思考。

近年来,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正在进行的节能减排的努力符合低碳经济的内涵和要求。因此,低碳经济并非一个新的、额外的努力,而是对现在国家能源、环境对策进行的扩展。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这对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强节能环保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Cr7年6月,我国政府发布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

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我国成为第一个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还成立了国家应对

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全国范围应对气

候变化工作。

——200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积极

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强调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冯之浚等: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

长期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讲话,第一次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中国立场,讲话

还承诺,中国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争取到2020年单位

GDP的c02排放比2005年有显譬下降。

——2009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2020年单位

GDP的C0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一45%,并作为约束

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会议还指

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iJll4

000万瞄,森林蓄积

量比2005年增加13亿m3。这些数据的公布,是我国低碳经济领域的里程碑事件,表明我国正在积极为全球气候变化承担义务。

但我们知道,一个地区的c02排放量取决于人口数

量、人均GDP、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和单位能源含碳量等

几个变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数量众多,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的任务极为繁重,人均GDP

需要保持持续的增长,而且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

远远超过石油、天然气等相对洁净的能源,煤炭与天然气、石油相比,能源禀赋较差,其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和控制

的难度都要大,外加上我国能源技术相对较为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难

度也比较大。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于我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

当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也有着自身的潜在优势:

减排空间比较大。我国目前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

明显偏低,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

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

减排成本比较低。从国际上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每吨减排成本超过30美元,我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我国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符合减排条件的项

目多,规模经济效应非常明显,有利于开展国际碳排放交易,吸引国际资金进入减排项目。目前我国清洁生产机制(CDM)项目达到了3637万t,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CCM碳交易量国家。

技术合作潜力比较大。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电力、交通、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技术及新能源技术方面

还存在较大差距,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欧之

间签署的《中欧关于气候变化的共同宣言》,美国发起的

《亚太地区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计划》等多边及双边公约和合作计划都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合作,发达国家承诺要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在强化低碳政策的情景下,考虑到我国的GDP增长、

发展阶段、科技水平、资源禀赋、国际合作等综合因素,我

‘一?~

譬5蠕

国碳排放有可能于2030—2035年达到峰值,在经过lO年之后将处于一个平稳发展期,2050年达到大幅度减排,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社会,促进全球实现气候变化减缓目标。

5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建议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以相对较低的碳排放,实

现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着力点在于大幅度降低

单位GDP的c02排放量。从长期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到2050年基本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C02排放的完全脱钩。从中期看,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到2020年努力实现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一45%的目标。从短期看,应该在“十二五”规划中采取切实

有力的措施实现既定目标。“十二五”期间,发展低碳经济

应注重以下措施:

5.1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经济结构:按照低碳经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要求,调整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的重点和方向,进

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依靠“三驾马车”的强劲牵引,破解日

益突出的资源能源环境难题,促进经济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

加强低碳产业的投资。在产业战略发展上,国家应选

择低碳经济相关产业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并在财政、信贷

等多方面进行大力扶持,使低碳经济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扩大低碳产品的出口。调整我国目前技术

含量、环保标准和附加值都比较低的出口产业结构,鼓励

能效较高的产品出口,以应对各类环境贸易壁垒。这是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地扩大国内出口的需要;鼓励低碳消费方式。消费是需求,是动力,低碳消费也是起到引擎和拉动作用的重要环节。应在道路、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率先实施低碳消费,以各种可能的形式鼓励私人

低碳消费。政府要率先低碳化运作,实行“网络化”办公,使用节能减排型设备和办公用品,推行政府节能采购。引导家庭合理消费,养成家庭消费的低碳化、低能耗的消费

模式和习惯。

产业结构:2008年,我国第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

重约为1:5:4。虽然国内纵向比较,产业结构已经在不断改善,但国际横向比较,能源密集度较低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70%以上。要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升级,首先使服务业,特别是知识、技术和管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在工业内部,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

・5

业”加速发展,资源能源消费加剧,要在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的有序进退,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结构调整存在难度。但要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加大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

经济中的比重;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节能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4期

面,入户取暖热水(或蒸汽)分户计量收费、补贴窗户双层玻璃改造、纤维板装修内保温、太阳能蓄热、地热取暖等均

为有效的方法。此外,生物质纤维作为保暖材料节能与生

物质作为燃料发电供暖相比,会有数倍的节能减排功效。5.2积极开发低碳技术,加强科技储备

国际金融危机促使人们反思此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并研判今后的经济复苏走势。从增长周期角度看,世界经济史上存在着由重大科技创新所主导的周期性经济波动,依

保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等高加工度产业替代能源原材料工业,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

动力。

交通结构: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交通用能迅速增加,已在总能量需求中占30%的比例。汽车交通用能大量消耗液体燃料,加剧了宝贵石油资源的快速消耗。每燃烧l升汽油,要释放出2.2kgc02,在全球范围内交通部门是

靠重大技术创新的形成,催生集群式产业发展,方能走出经济衰退的困局。目前,新能源、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不断

取得重大突破,相关的新产品、新产业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正处在替代化石能源的前期,循环经济、低碳

CQ的最大排放源。然而,汽车交通的能量利用效率并不高。汽油所含化学能在汽油燃烧后,经机械传动损失,到达车轮部分约为原含能量的13%,车轮与地面摩擦能耗约占50%,余下的50%用于加速车身部分约占95%左右,用于加速乘客的部分大致只占4%一6%,所以汽车交通运输过程中汽油的总能量利用效率仅为0.3%一0.5%。

应优先考虑在短期内放慢排放量增长速度,同时开发

经济方兴未艾,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这些领域的技术将成

为推动全球发展的新的动力。

科学技术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

出路。我国目前的物理能源效率比发达国家低20%一40%。从政策的角度来看,要把好新建项目和产品关口,

严格执行并逐步提高能效标准;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低能

效产品以旧换新;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

替代的新技术和交通方式。一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控制私人汽车无节制增长;二是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的城

市交通体系,200万人口以上有条件的城市都应鼓励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三是通过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

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十二五”期间,应大规模推广应用目前成熟先进的能效技术、节能建筑、太阳能热利用、热电联产、热泵、超超临界锅炉、二代加核电、混合动力汽车等;着手安排部署新一代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营,如三代核电、风电、电动汽车、IGCC、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加快其商业化进程;同时,开展四代核能、CCS、太阳能热发电、二代

生物燃料、先进材料等技术的基础研究。

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除技术变革之外,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带来可观的收益,如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合作乘车,环保驾车、文职驾车,或者步行、骑自行车。

建筑结构:我国城乡民用建筑面积约为400亿m3,每

建成1m2的房屋,约释放出0.8

同时,我们应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生物固碳技术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关键技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

共同构筑全球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技术合作平台,形成互利共赢、技术共享、资源集成的局面。

co:,建筑能耗已占总能

耗的28%。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

广,开发低碳建筑。一是引入建筑物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二是对既有高耗能建筑开展节能改造,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公共建筑进行改造;三是支持对重要的节能建筑材料开展研发和产业化;四是利用财税政策鼓励开发商和消费者投资、购买节能低碳建筑,对于购买节能低碳建筑的消费

5.3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

我国9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提高能源转化效

率可以有效降低C02排放,是节能之外的另一个实现减排的主要途径。应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

气,保障石油安全供应,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先进利用,改变能源结构单一局面,优质能源比例明显提

高,到2020年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

者给予减税优惠;五是开展节能低碳建筑示范。

以建筑采暖为例,预计到2020年全国城市人口比例

将达到56%,约新增110亿m2以上需采暖的民用建筑,2020年比2004年可能需增加2.5亿t标煤,5800亿一

到15%左右,到2050年新增能源需求主要由清洁能源满

足。同时建立起智能电网等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相适应的基

6删乙kwh用电。与国外建筑相比,我国建筑的保温能力

较差,造成大量能量损失,需要特别关注。在建筑采暖方

・6・

础设施系统。具体途径如下:

一是集约、清洁、高效地利用煤炭。我国煤炭资源丰

冯之浚等: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

5.4改善土地利用,扩大碳汇潜力

近年来,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平均每年增加

富,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我们对煤炭的过度依赖。为此,

要控制煤炭的过快增长,大力发展先进燃煤发电技术,提

高煤炭转化效率;大力推进热电、热电冷联供等多联产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集中利用煤炭,提高电

气化水平。

二是优化石油天然气供应。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生物燃料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公共交通,控制石油消费的过快增长。通过扩大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进口周边国家天然气以及LNG,增加天然气对煤炭和石油的替代,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三是大力发展低碳能源。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与化石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是低碳能源,应重点开发。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

1.9—2.6亿t碳。增加碳汇以提高对温室气体的吸收也是减排的重要途径。增加碳汇有三个领域:森林、耕地以

及草地,同时每个领域有三种方式:增加碳库贮量、保护现有的碳贮存和碳替代。

一是增加森林碳汇。森林碳汇是最有效的固碳方式,每年增加的碳汇在1.5亿t碳左右。为进一步增加碳汇,

应通过造林和再造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建立农林复合

系统、加强森林管理以提高林地生产力、延长轮伐的时间增强森林碳汇;通过减少毁林、改进采伐作业措施、提高木

材利用效率,以及更有效的森林灾害(林火、病虫害)控制来保护森林碳贮存;通过沼气替代薪柴、耐用木质林产品替代能源密集型材料、采伐剩余物的回收利用、进行木材

产品的深加工、循环使用来实现碳替代。努力实现2020

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需要对开发过程的全生命周

期能耗进行分析。例如,太阳能光伏电池,要计算硅材料

生产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和光伏电池的使用寿命期间

的发电总量,以得出正确的评价标准。核能在扣除核材料生产和废物处理过程中所消耗能量后可视为无碳排放能源,欧洲(如法国等)的核电比例较大,对推进低碳经济起了很大作用。我国也要逐步加大核电站的建设。届时中

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hm2,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m3的目标。

二是增加耕地碳汇。耕地土壤碳库是整个陆地生态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活跃的部分之一。我国农田

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普遍较低,南方约为0.8%一1.2%,华

北约为0.5%一0.8%,东北约为1.0%一1.5%,西北绝大多数在0.5%以下,而欧洲农业土壤大都在1.5%以上,美国则达到2.5%一4%。因此增加或保持耕地土壤碳库的碳贮量有很大的潜力。

三是保持和增加草原碳汇。保持和增加草原碳汇的

国能源结构实现三分天下的结构,即煤炭占1/3,油气占

1/3,低碳能源占1/3,实现能源供应的多元化、清洁化和低碳化。

四是构建坚强的智能电网。随着低碳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对电网的基础设箍和调度能力提出

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建设坚固的电网骨架,扩大资源配置

的范围,将大风电、大核电等新能源基地的电力输送出来。二是要提高配电网对供需信息变化的反应能力,特别是和

关键在于防止草原的退化和开垦。具体措施将包括降低放牧密度、围封草场、人工种草和退化草地恢复等。另外,通过围栏养殖、轮牧、引入优良的牧草等畜牧业管理也可

以改善草原碳汇。

(编辑:田

红)

电动汽车、蓄能装置利用等需求管理结合起来,增加可再

生能源消纳能力,就地利用可再生能源。

LowCarbonEconomy:ABasicPathtoGleeDevelopment

FENGZhi-jun

(1.Counsellors’Officeof

the

ZHOURon92

StateCamcil,Seijms100006,China;2.ResearchOt五eeof

Dem㈣aeyLeague,酬iJlg

to

100006,China)

Abstract

Chinaisinrepid

andkeepGDP

coalis

not

inc斑啦.China’8

has

development.At眦time,Chinahas峄popu】越ion,and

has

reduceprverty,improvepeoph’Slivelihood

favorable.Sothe

emission曲嘶of

011

energyconsamption

green

relies

On

coal.c02emissionsrankthesecondintheworld.Resourcesendowmentof

to

housegasis1ar咎anditisdifficult

connlol

emissions.Besides,Chinahasbachward

R8m脓technology.and

theend。thearticleputsgeywords

difficultiesintechnologyinnovationandindustrialtransformationandupdating.Thebasicpathslieindeveloping

lowP-41.Iborleconcxny,inclading,circalar

economy,erl鸭y

sating

economy,cleandevelopment,ec010画caIeconomyandgreoll咖毽哪俩∞.In

forwordsuggestions

developinglowCad:lOIleconomy.

lowCal"bOrleconomy;c02;emissions;development;pa山

・'.

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冯之浚, 周荣, FENG Zhi-jun, ZHOU Rong

冯之浚,FENG Zhi-jun(国务院参事室,北京,100006), 周荣,ZHOU Rong(民盟中央研究室,北京,100006)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20(4)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蒋金荷. 吴滨. JIANG Jin-he. WU Bin 低碳经济模型现状和几个理论问题探讨 -资源科学2010,32(2)

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发展低碳经济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学者及政府部门的关注.发展低碳经济,进行技术创新成为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有效途径.中国未来的主要目标仍然是减少贫困、发展经济、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满足基本的人文发展需求是研制中国低碳经济评价模型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首先概述了全球CO_2的排放特征,再对当前碳减排模型中不同模型的特点、存在问题作了阐述,并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对开发中国低碳经济评价模型涉及的3个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的关系,技术进步的内生化问题,发展中国家环境-经济模型构建问题.

2.学位论文 向亮 主要国家和地区CO排放量状况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009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特征的主要变化。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过度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大面积的森林砍伐和草原破坏加剧了全球变暖的进程。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强以及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导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其中以CO2最为显著,其在大气中的含量已由工业化前(1750年)的280ppmv增加至当前(2008年)的384.9ppmv。其中,工业发达国家对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升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对国际能源机构(IEA)最新公布的各国CO2排放量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从1990年到2005年世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CO2排放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减幅较大,在最近六年的时间里基本保持稳定。OECD国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CO2排放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非OECD国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CO2排放量与1990年相比整体上也呈现负增长,但各国情况相差较大。在人均排放量方面OECD国家普遍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大多数非OECD国家则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温室气体排放的4个主要部门中,能源部门的CO2排放量超过了总数的80%,可见,能源部门是CO2排放的主要来源,世界能源部门的人均CO2排放量在最近6年呈现出线性增长趋势。在对世界能源部门的排放源分析中发现,由电力和热力产生的CO2的贡献率达36.69%;此外,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能源部门的CO2排放源也主要来自电力和热力,包括美、中、俄、日、欧等,其中该源在中国所占的比重高达47.80%,而印度CO2的主要排放源来自加工和建筑业达31.92%,经济结构不同决定了其主要排放源的不同,中国要在优化产业结构和改善能源结构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最新公布的温室气体(主要是CO2)排放数据进行分析中,发现:相对于基准年(1990年),附件一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经济转型期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趋势非常明显,但非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却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尤其以美国和法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最为显著,相对于1990年,2005年其增幅分别为16.3%和54.2%;英国和德国温室气体减排量最为显著,其减幅达15.4%和19.5%(俄罗斯减幅为27.7%,但俄罗斯是以前苏联为基准)。到2050年,有超过一半的附件一国家完成其承诺目标,履约状况良好。

最后在对世界各主要国家的CO2排放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的CO2排放情况,以及阐述了在全球减排的大背景下我国在应对减排和气候变化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3.期刊论文 胡静. 艾丽丽. Hu Jing. Ai Lili 后京都议定时代的二氧化碳排放格局与中国面临的发展挑战 -上海环境科学2009,28(6)

阐述了近期世界主要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以及2012年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全球二氧化碳可能的排放格局.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发展带来的挑战.指出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减少额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为此,中国必须尽快做出调整,向低碳经济转型.

4.学位论文 赵静 上海市CO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技术经济及社会条件 200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相应增长,导致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引发了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等问题。在《京都议定书》生效以及面临“后京都议定书时期”带来的挑战,如何控制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减缓CO2排放增长趋势,实现经济-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为热点。

为了了解在经济稳定发展的情况下,上海市CO2排放总量何时下降,即形成库兹涅茨曲线(倒U形曲线)的拐点,并且要达到这种情景时需要什么样的经济条件、技术条件以及社会条件。本研究选取2003年为基准年,利用LEAP模型,考察各种情景下上海市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居民生活以及加工转换部门在2004~2100年的能源需求,分析低碳发展措施对CO2排放的减排潜力。

结果表明,如果不采取技术或政策调整,在2100年BAU情景下全市终端部门能源需求达3.4亿吨标煤,是基准年的7倍;一次能源需求达6.2亿吨标煤,是基准年的8倍;CO2排放达9.5亿吨,人均排放58吨,是基准年的5倍。而通过实施低碳发展措施和调整产业结构,全市终端和一次能源需求降至1.6亿吨标煤和2.4亿吨标煤,是基准年的4倍和3倍;CO2排放在2066年开始下降,出现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届时人均GDP为102万元,CO2排放总量达4.0亿吨,人均排放25吨,是基准年的2倍,是2003年美国的1.2倍、日本的2.6倍,单位GDP的能源强度为0.12吨标煤/万元,单位GDP的CO2排放为0.17吨/万元。 改进能源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以及调整产业结构等都对降低能源需求和CO2排放有显著效果。

5.期刊论文 吴曦 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经验借鉴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9)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传统能源消费带来的CO排放压力已制约所有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引下,融合低碳经济理念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成为理想选择.

6.期刊论文 冯碧梅. 刘传江 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武汉城市圈产业体系构建——推动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

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体系构建,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是城市圈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价值链,不断朝着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的途径.在文中,通过湖北近20年来的能源消耗情况计算出碳排放量,据此发现城市圈碳轨迹,并提出构建产业体系的策略.武汉城市圈近中期应该把提高能效和碳生产率作为核心,不断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努力减少CO_2的排放的增长率,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因此,城市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低碳经济,工业结构升级调整任务迫切.同时,进行有利于碳减排交易的机制体制创新;进行有利于EET(能源环保)产业发展的机制创新;进行有利于推动EMC(能源合同管理)模式的机制体制创新;进行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机制体制创新.

7.期刊论文 徐匡迪. XU Kuang-di 节能减排走向低碳经济的第一步 -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1)

叙述了当前气候变化在于自然和人类的双重影响.指出,当前CO排放的形势严峻,但中国高耗能工业节能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提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走向低碳经济的第一步.

8.期刊论文 刘春兰. 陈操操. 陈群. 朱世龙. 王海华. 李铮. LIU Chun-lan. CHEN Cao-cao. CHEN Qun. ZHU Shi-long. WANG Hai-hua. LI Zheng 1997年至2007年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变化机理研究 -资源科学2010,32(2)

CO_2排放变化机理研究是制定CO_2减排战略、政策以及开展CO_2减排行动的基础.本研究首先定量计算北京市1997年-2007年产业终端化石燃料燃烧CO_2排放量及其每年的变化轨迹,然后利用LMDI模型定量分解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耗强度、碳排放系数变化对北京市CO_2排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97年-2007年间,北京市化石能源燃烧CO_2排放量年均增长率约为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上海水平.推动北京市CO_2排放增长的核心因素是经济快速增长,而抑制CO_2排放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能耗强度下降和产业结构调整.时间序列分析表明,经济增长效应对CO_2排放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年增加,能耗强度效应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对抑制CO_2排放增长的贡献在逐渐降低.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市制定碳减排战略、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9.期刊论文 蒋有绪. JIANG You-xu 人类必须进入低碳时代 -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1)

叙述了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介绍了低碳经济的内涵,指出,把CO存到地下或其他地方,进行碳汇贸易是进入低碳时代的新举措.

10.期刊论文 崔振东. 刘大安. 曾荣树. 田甜 中国CO_2地质封存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

在全球气候变暧的自然趋势下,推行CO_2地质封存项目对减缓气候变暧进程和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CO_2在地质储层-盖层系统中的两种捕获机制:一是通过地层构造压力、地下水动力、流体密度差、盖层岩石毛细管压力及矿物(煤层)吸附等共同作用的物理捕获机制,另一种是通过水岩化学反应进行固碳的化学捕获机制.归纳了有利于长期安全封存CO_2的地质条件和水文特征,结合文献资料指出我国CO_2有效地质封存总容量可供中国CO_2地质埋存使用1000年以上.并从科学技术能力、人才储备、经济成本及效益预算、管理和运营体制等方面进行论证,认为我国实施CO_2地质封存项目是切实可行的.结合我国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及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可能产生的后果,阐述了CO_2地质封存对我国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远意义.建议我国尽快组织开展CO_2地质封存相关科学理论、封存技术及基本框架和配套政策、法规研究,为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足够的技术和人才储备.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rkzyyhj201004001.aspx授权使用:都晓东(wfqinghua),授权号:78ec4f5a-b2ec-4c4b-9f2b-9e0b002c2db3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10日


相关文章

  • 高中政治必修一重点总结(人教版)
  • 2014政治必修一提纲 1. 对价格起作用的因素,决定性因素,根本性因素是什么?p11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决定性根本性因素,同时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表现. 2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身材对消费有决定 ...查看


  • 城市污染绿色资源化利用
  • 作者:徐喆于晓曼曾祥峰 天津农业科学 2010年10期 中图分类号:S141.8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0.03.00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作为水 ...查看


  • 2015新课标高考[经济生活]主观题知识归纳
  • 2015新课标高考<经济生活>主观题知识归纳 专题一 经济生活之货币.价格与消费 [考点整合] 一.货币理论 1.人民币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⑴人民币汇率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人民币汇率下跌即人 民币贬值,我国商品在国外市场上价格 ...查看


  • 全面开创现代林业发展的新局面
  • 2011年9月6日,胡锦涛主席在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上发表了<加强区域合作 实现绿色增长>的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森林的多种重要功能,明确提出了加强区域林业发展和合作的重要主张,郑重表明了中国政府实现绿色增长的坚定决心, ...查看


  • 机械制造业和绿色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 <装备制造技术>2010年第10期 !" !!!!" 专论与综述 !" 造业一方面是将可用的资源和能源通过制造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产品或生活消费品的产业,另一方面又产能源废弃物.产品使用终 ...查看


  • 可持续低碳消费的实现途径
  • 可持续低碳消费的实现途径 万方数据 陈柳钦 摘要:低碳消费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之一.低碳消费首先需要一种态度,然后形成一种习惯,最后定型为一种价值观.积极倡导和推广低碳消费,需要我们进行观念破冰:低碳消费要落到实处,政府的引导至关重要:企业 ...查看


  • 绿色化学的发展与前景
  • 绿色化学的发展与前景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产业迅速发展,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同 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然而污染防治虽卓有成效,但仍以治理为主,效果有限且费用昂贵,因此,绿色化学的出现 ...查看


  • 绿色金融溯源
  • 大约30年前面,绿色金融的理念开始出现于金融界.之后,不少金融机构加入到探索绿色金融的行列,发展了形式多样的绿色金融业务,形成了一些成熟的绿色金融模式,制定了一些行业准则,也实现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积淀. 目前,对于绿色金融的界定大体上可以分为 ...查看


  • 地铁服务管理模式分析与探讨
  • DOI:10.13612/j.cnki.cntp.2010.02.221 财经与管理 2010NO .2 China New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地铁服务管理模式分析与探讨 孙惠颖 刘莲花 李世伟 (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广东广州510000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