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西方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一、概念题:

1、实证分析: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寻求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利用规律预测经济后果的客观性。

2、需求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又称需求弹性,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适应程度。

3、消费者均衡:是说明在消费者的嗜好既定、消费者收入既定、物品的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购买与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

4、规模经济: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两种生产要素按同样的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时,最初这种生产规模扩大会使产量的增加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但当规模的扩大超过一定限度时,则会使产量的增加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甚至使产量绝对减少,出现规模不经济。

5、机会成本:当把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获得一定收入时所放弃权的另一种用途的收入就是所获得收入的机会成本。(课本定义)

当决定把资源用于某种生产,放弃预期带来的最大的利润,就叫机会成本。(老师定义)

6、基尼系数:洛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根据洛伦斯曲线可以计算出反映收入分配平

等程度的指标,这一指标称为基尼系数。这际基尼系数总是大于零而小于一。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7、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NP )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8、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如果以 MPC 代表边际消费倾向,以ΔC 代表增加的消费,以ΔY 代表增加的收入,则是:MPC=ΔC/ΔY 。

9、IS-LM 模型:是说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决定的模型。I 是指投资,S 是指储蓄,L 是指货币需求,M 是指货币供给。

10、奥肯定理:是说明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经验统计规律。(这一规律表明,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收入减少2.5%;反之,失业率每减少1%,则实际国民收入增加2.5%。理解这一规律时应该注意:第一,它表明了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是反方向变动的关系。第二,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1:2.5的关系只是一个平均数,是根据经验统计资料得来的。在不同时期并不完全相同。第三,奥肯定理主要适用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情况,即失业率是周期性失业的失业率。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自然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这一关

系就要弱得多。一般估算为1:0.76左右。)

11、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浦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W. 菲利浦斯提出。

12、内在稳定器:某些财政政策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经济稳定的机制,被称为内在稳定器,或者自动稳定器。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以及各种转移支付。

二、简答题

1、什么是需求定理,理解该定理需要注意什么?

答:需求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的价格的下降而增加。(老师给的定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于绝大多数商品而言,商品本身价格水平的变动将引起其需求量的反向变动。)

理解需求定理时要注意两点:

第一,其他条件不变是指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也就是说,需求定理是在假定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商品本身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离开这一前提,需求定理就无法成立。

第二,需求定理指的是一般商品的规律。比较重要的例外是炫耀性商品与吉芬商品。

2、什么是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分为哪几种?

答: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生产要素,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这些生产要素进行市场交换,形成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价格及其体系。常见的生产要素有劳动、资本、土地。劳动还可细分为工作时间、知识智慧,比如说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算是 知识智慧。资本还 可细分为资金资本、设备资本、人脉资本。

3、什么是生产要素最适组合原则?

答:生产要素最适组合原则是:在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应该使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 边际产量与价格的比例相等,即要使第一每一单位货币无论购买何种生产要素都能得到相等的边际产量。假定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是资本(K )和劳动(L ),则生产要素最适组合条件可写为:

(1)PK 〃Qk + PL 〃QL = M (2)MPK/PK = MPL/PL = MPm(式中,PK ,PL 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价格,QK ,QL 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购买量;M 既定成本; MPK,MPL 为资本和

劳动的的边际产量;MPm 为每一单位货币的边际产量。) 上述(1)式是限制条件,说明厂商所拥有的货币量是既定的,购买资本与劳动的支出不能超过这一货币量,也不能小于这一货币量。超过这一货币量是无法实现的,而小于这一货币量的购买也达不到既定资源时的利润最大化。(2)式是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条件。即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其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每一单位货币不论用于购买资本,还是购买劳动,所得到的边际产量都相等。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也可以称为生产者均衡。

4、完全竞争市场有哪些特点?

答: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完全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实现完全竞争的条件包括:

第一,市场上有生产者与消费者。这些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都很小,其任何一个的销售最或购买量在整个市场上都只占很小的比例,从而也就无法通过自己的买卖行为来影响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由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每个生产者与消费者都只能是市场既定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这个价格的决定者。

第二,市场上的产品是同质的,即不存在产品差别。这里所说的产品差别不是指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别,而是指同种产品在质量、包装、牌号或销售条件等方面的差别。产品差别会形成垄断。不存在产品差别,厂商就无法以自己产品的

特点来形成垄断,在不存在垄断的情况下就能实现完全竞争。

第三,资源完全自由流动。这也就是说每个厂商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进入或退出某个行业。

第四,市场信息是畅通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都可以获得完整而迅速的市场供求信息,不存在供求以外的因素对价格决定和市场竞争的影响。

在形成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中,前两个条件是最基本的。现实中完全符合这些条件的市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接近于这些条件的市场是农产品市场。因此,一般把农产品市场作为完全竞争的市场。

5、什么是超额利润?对其来源有哪些解释?

答:超额利润是指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超额利润有其不同的来源,从而也就具有不同的性质。

第一,创新的超额利润。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它包括五种情况:一是引入一种新产品;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一个新市场;四是获得一种原料的新来源;五是采用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这五种形式的创新都可以产生超额利润。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因此,由创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是合理的,是社会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社会对创新者的奖励。

第二,承担风险的超额利润。风险是从事某项事业时失

败的可能性。由于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的预测有可能发生错误,风险的存在就是普遍的。在生产中,由于供求关系难以预料的变动,由于自然灾害、政治动乱,以及其他偶然事件的影响,也存在着风险,而且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可以用保险的方法加以弥补。这样,从事具有风险的生产就应该以超额利润的形式得到补偿。许多具有风险的生产或事业也是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中充满了不确定性,风险需要有人承担,因此由承担风险而产生的超额利润也是合理的,可以作为社会保险的一种形式。

第三,垄断的超额利润。由垄断而产阁下的超额利润又称为垄断利润。垄断的形式可分为两种:卖方垄断和买方垄断。卖方垄断也称垄断或专卖,指对某种产品出售权的垄断。垄断者可以抬高销售价格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获得超额利润。买方垄断也称专买,指对某种产品或生产要素购买权的垄断,这种情况下,垄断者可以压低收购价格,以损害生产者或生产要素的供给者而获得超额利润。垄断所引起的超额利润是垄断者对消费者、生产者或生产要素供给者的剥削,是不合理的。这种超额利润也是市场竞争不完全的结果。

6、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总量是什么?他们的关系怎样?

答:一是国民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NP ),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

和。

二是国民生产净值(英文缩写NNP ),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了折旧之后的产值。NNP=GNP-折旧。

三是国民收入(英文缩写NI ),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NI=NNP-间接税。

四是个人收入(英文缩写PI ),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户支付的利息。

五是个人可支配收入(英文缩写PDI ),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PDI=PI-个人所得税=消费+储蓄。

7、什么是通货膨胀?它对经济有何影响?

答:通货膨胀是指一个国家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回答持续钱毛,此题也给分。)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大体上可分为“有利论”、“不利论”和“中性论”这三种观点。

第一,有利论。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必不可缺的润滑剂”。理由:一是通货膨胀有利于雇主不利于工人,这样会使雇主增加利润,从而扩大和刺激更多的投资;二是通货膨胀有利于政府,可以增加政府的税收,政府有更多的资本加大支出、加大投入,

从而刺激了经济发展;三是通货膨胀会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而富有的人储蓄倾向比穷人大,所以通货膨胀通过加剧收入分配不平等而增加储蓄,从而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经济发展。这种观点认为,对于资金缺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利用通货膨胀来发展经济尤为重要。

第二,不利论。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发展。理由:一是在市场经济中,由于通货膨胀会使价格信号扭曲,无法正常反映社会供求关系和状态,从而使价格失去了调节经济的作用,经济无法正常发展;二是通货膨胀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使投资风险增大,社会动荡,从而经济混乱,经济效率低下;三是通货膨胀会引起政府要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样会抑制经济发展;四是在固定汇率下,通货膨胀会引起本国的货币贬值,使本品商品对外出口价格高涨,失去竞争力,不利于出口和对外经济的往来。此观点强调,也许通货膨胀在某个时期中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其最终结果却是不利于经济发展,采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来刺激经济无疑是“饮鸩止渴”。

第三,中性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认为,货币在经济中是中性的,从长期来看决定经济发展的是实际因素(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而不是价格水平。在长期中,由于货币量变动引起的通货膨胀,既不会有利于也不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没有必要把经济

增长与通货膨胀联系在一起。

8、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包括哪些项目?各有哪些内容?

答: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包括两个项目: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

经常项目又称商品和劳务项目,指经常发生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易。其中包括有形的商品的进出口(即国际贸易);无形的贸易,如运输、保险、旅游的收支;以及国际间的转移支付,如赔款、援助、汇款、赠予,等等。

资本项目指一切对外资产和负债的交易活动,包括各国间股票、债券、证券等的交易,以及一国政府、居民或企业在国外的存款。

9、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哪几个?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答:一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只存在自然失业的就业状态就叫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是维持一个较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经济增长:一定时期内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即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既不要过快,也不能过慢,而是适度增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可持续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国进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相等而形成的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国际收支平衡则是既无国际收支赤字又无国际收支盈余。

三、论述题

1、试述均衡价格的形成。

答: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称为均衡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称为均衡数量。

P(元)

(斤)

形成过程。我们可以假设,在市场上有一个叫价者,他先报出每斤鱼的价格是2.1元,这时需求量为80斤,而供给量为150斤,供给量大于需求量,鱼卖不出去,必然降价。他再报出每斤鱼的价格为1.9元,这时需求量为150斤,而供给量为80斤,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必然提价。叫价者在

多次报价之后,最终会叫到每斤2元,这时需求量为100斤,供给量为100斤,供求相等,于是得出均衡价格为2元,均衡数量为100斤。(图画的不规范, 参照书28页的图2-8)

2、运用无差异曲线和消费可能线说明支出既定条件下的消费者均衡。

答:

O M A X

如果把无差异曲线(I1、I2、I3)与消费可能线(AB )合在一个图上,那么,消费可能线必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用图来说明。

图中,I1、I2、I3为三条无差异曲线,它们的效用大小的顺序为I1

因为,从图上可见,I3所代表的效用大于I2,但I3与

AB 既不相交也不相切,说明达到I3效用水平的X 商品与Y 商品的数量组合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AB 线与I1相交于C 和D ,在C 和D 点上所购买的X 商品与Y 商品的数量也是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最大的组合,但I1

3、试述完全垄断厂商的均衡。

答:

P AC

N

MR dd (AR )

M 用图分析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的短期均衡。

在图中,产量仍然由边际收益曲线(MR )与边际成本曲线(MC )的交点决定,即为OM ,因为垄断厂商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仍然要遵循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从M 向上垂直的线就是产量为OM 时的供给曲线,它与需求曲线dd 相交于G ,决定了价格水平为ON 。这时,总收益为平均收益(或价格)与产量的乘积,即图上的OMGN ,总成本为平均成 K

本与产量的乘积,即图上的OMFK 。总收益大于总成本,KFGN 即为超额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超额利润是由于垄断所引起的,因此,被称为垄断利润。这时均衡的条件是:MR=MC。

在完全垄断市场上,长期均衡与短期均衡基本相同,即均衡条件都是MR=MC,并且都有垄断利润存在。但在长期中,垄断厂商也要调整产量,以便获得更多垄断利润。它在长期中调整产量时要在“高价少销”或“低价多销”中作出选择。在进行这种选择时,垄断厂商要考虑到该产品的需求弹性,生产要素的供给与价格等因素。

4、试述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

答: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一般来说,政策工具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政策工具都有自己的作用,但也往往可以达到相同的政策目标。在宏观经济政策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以及国际经济政策。

(一)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这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需求管理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经济中会由于需求不足而产生失业,这时就要运用扩张性的政策工具来刺激总需求。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经济中会由于需求过度而引起通货膨胀,这时就要运用紧缩性的政策工具来抑制总需求,最终实现既无失业也无

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二)供给管理。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上升对经济的严重影响,使经济学家们认识到总供给的重要性。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分析了总供给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这样,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就不仅有需求管理,而且还有供给管理。供给管理是要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供给即生产。在短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特别是生产成本中的工资成本。在长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即经济潜力的增长。因此,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

5、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运用它们来调节经济。

答: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

财政政策就是要运用政府开支与税收来调节经济。具体来说:

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就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与减税。政府公

共工程支出与购买的增加有利于刺激私人投资,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增加个人消费,这样就会刺激总需求。减少个人所得税可以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这样也会刺激总需求。

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胀,政府则要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压抑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稳定。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支出与增税。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与购买的减少有利于抑制投资,转移支付的减少可以减少个人消费,这样就会压抑总需求。增加个人所得税可以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增加公司所得税可以使公司收入减少,从而投资减少,这样也会压抑总需求。这是一种“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财政政策。

6、货币政策有哪些工具?中央银行如何运用它们来调节经济。

答:在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中,中央银行能够使用的政策工具主要是: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以及准备率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买进有价证券实际上就是发行货币,卖出有价证券实际上就是回笼货币。公开市场业务是一种灵活而有效地调节货币量,进而影响利息率的工具,因此,它成国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方式。当商业银行资金不足时,可以用客户借款时提供的票据到中央银行要求再

贴现,或者以政府债券或中央银行同意接受的其他“合格的证券”作为担保来贷款。贴现率作为官方利息率,它的变动会影响到一般利息率水平,使一般利息率与之同方向变动。

准备金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它包括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变动准备率则可以通过对准备金的影响来调节货币供给量。

除以上三种主要的工具外,货币政策还有几项次要的工具:道义上的劝告,垫头规定、利息率上限又称Q 号条例。

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中央银行要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

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为了刺激总需求,就要运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其中包括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并放松贴现条件,降低准备率,等等。这些政策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总需求。

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为了抑制总需求就要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其中包括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提高准备率,等等。这些政策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抑制总需求。

西方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一、概念题:

1、实证分析: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寻求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利用规律预测经济后果的客观性。

2、需求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又称需求弹性,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适应程度。

3、消费者均衡:是说明在消费者的嗜好既定、消费者收入既定、物品的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购买与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

4、规模经济: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两种生产要素按同样的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时,最初这种生产规模扩大会使产量的增加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但当规模的扩大超过一定限度时,则会使产量的增加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甚至使产量绝对减少,出现规模不经济。

5、机会成本:当把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获得一定收入时所放弃权的另一种用途的收入就是所获得收入的机会成本。(课本定义)

当决定把资源用于某种生产,放弃预期带来的最大的利润,就叫机会成本。(老师定义)

6、基尼系数:洛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根据洛伦斯曲线可以计算出反映收入分配平

等程度的指标,这一指标称为基尼系数。这际基尼系数总是大于零而小于一。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7、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NP )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8、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如果以 MPC 代表边际消费倾向,以ΔC 代表增加的消费,以ΔY 代表增加的收入,则是:MPC=ΔC/ΔY 。

9、IS-LM 模型:是说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决定的模型。I 是指投资,S 是指储蓄,L 是指货币需求,M 是指货币供给。

10、奥肯定理:是说明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经验统计规律。(这一规律表明,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收入减少2.5%;反之,失业率每减少1%,则实际国民收入增加2.5%。理解这一规律时应该注意:第一,它表明了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是反方向变动的关系。第二,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1:2.5的关系只是一个平均数,是根据经验统计资料得来的。在不同时期并不完全相同。第三,奥肯定理主要适用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情况,即失业率是周期性失业的失业率。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自然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这一关

系就要弱得多。一般估算为1:0.76左右。)

11、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浦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W. 菲利浦斯提出。

12、内在稳定器:某些财政政策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经济稳定的机制,被称为内在稳定器,或者自动稳定器。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以及各种转移支付。

二、简答题

1、什么是需求定理,理解该定理需要注意什么?

答:需求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的价格的下降而增加。(老师给的定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于绝大多数商品而言,商品本身价格水平的变动将引起其需求量的反向变动。)

理解需求定理时要注意两点:

第一,其他条件不变是指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也就是说,需求定理是在假定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商品本身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离开这一前提,需求定理就无法成立。

第二,需求定理指的是一般商品的规律。比较重要的例外是炫耀性商品与吉芬商品。

2、什么是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分为哪几种?

答: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生产要素,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这些生产要素进行市场交换,形成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价格及其体系。常见的生产要素有劳动、资本、土地。劳动还可细分为工作时间、知识智慧,比如说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算是 知识智慧。资本还 可细分为资金资本、设备资本、人脉资本。

3、什么是生产要素最适组合原则?

答:生产要素最适组合原则是:在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应该使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 边际产量与价格的比例相等,即要使第一每一单位货币无论购买何种生产要素都能得到相等的边际产量。假定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是资本(K )和劳动(L ),则生产要素最适组合条件可写为:

(1)PK 〃Qk + PL 〃QL = M (2)MPK/PK = MPL/PL = MPm(式中,PK ,PL 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价格,QK ,QL 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购买量;M 既定成本; MPK,MPL 为资本和

劳动的的边际产量;MPm 为每一单位货币的边际产量。) 上述(1)式是限制条件,说明厂商所拥有的货币量是既定的,购买资本与劳动的支出不能超过这一货币量,也不能小于这一货币量。超过这一货币量是无法实现的,而小于这一货币量的购买也达不到既定资源时的利润最大化。(2)式是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条件。即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其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每一单位货币不论用于购买资本,还是购买劳动,所得到的边际产量都相等。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也可以称为生产者均衡。

4、完全竞争市场有哪些特点?

答: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完全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实现完全竞争的条件包括:

第一,市场上有生产者与消费者。这些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都很小,其任何一个的销售最或购买量在整个市场上都只占很小的比例,从而也就无法通过自己的买卖行为来影响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由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每个生产者与消费者都只能是市场既定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这个价格的决定者。

第二,市场上的产品是同质的,即不存在产品差别。这里所说的产品差别不是指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别,而是指同种产品在质量、包装、牌号或销售条件等方面的差别。产品差别会形成垄断。不存在产品差别,厂商就无法以自己产品的

特点来形成垄断,在不存在垄断的情况下就能实现完全竞争。

第三,资源完全自由流动。这也就是说每个厂商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进入或退出某个行业。

第四,市场信息是畅通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都可以获得完整而迅速的市场供求信息,不存在供求以外的因素对价格决定和市场竞争的影响。

在形成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中,前两个条件是最基本的。现实中完全符合这些条件的市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接近于这些条件的市场是农产品市场。因此,一般把农产品市场作为完全竞争的市场。

5、什么是超额利润?对其来源有哪些解释?

答:超额利润是指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超额利润有其不同的来源,从而也就具有不同的性质。

第一,创新的超额利润。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它包括五种情况:一是引入一种新产品;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一个新市场;四是获得一种原料的新来源;五是采用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这五种形式的创新都可以产生超额利润。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因此,由创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是合理的,是社会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社会对创新者的奖励。

第二,承担风险的超额利润。风险是从事某项事业时失

败的可能性。由于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的预测有可能发生错误,风险的存在就是普遍的。在生产中,由于供求关系难以预料的变动,由于自然灾害、政治动乱,以及其他偶然事件的影响,也存在着风险,而且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可以用保险的方法加以弥补。这样,从事具有风险的生产就应该以超额利润的形式得到补偿。许多具有风险的生产或事业也是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中充满了不确定性,风险需要有人承担,因此由承担风险而产生的超额利润也是合理的,可以作为社会保险的一种形式。

第三,垄断的超额利润。由垄断而产阁下的超额利润又称为垄断利润。垄断的形式可分为两种:卖方垄断和买方垄断。卖方垄断也称垄断或专卖,指对某种产品出售权的垄断。垄断者可以抬高销售价格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获得超额利润。买方垄断也称专买,指对某种产品或生产要素购买权的垄断,这种情况下,垄断者可以压低收购价格,以损害生产者或生产要素的供给者而获得超额利润。垄断所引起的超额利润是垄断者对消费者、生产者或生产要素供给者的剥削,是不合理的。这种超额利润也是市场竞争不完全的结果。

6、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总量是什么?他们的关系怎样?

答:一是国民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NP ),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

和。

二是国民生产净值(英文缩写NNP ),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了折旧之后的产值。NNP=GNP-折旧。

三是国民收入(英文缩写NI ),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NI=NNP-间接税。

四是个人收入(英文缩写PI ),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户支付的利息。

五是个人可支配收入(英文缩写PDI ),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PDI=PI-个人所得税=消费+储蓄。

7、什么是通货膨胀?它对经济有何影响?

答:通货膨胀是指一个国家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回答持续钱毛,此题也给分。)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大体上可分为“有利论”、“不利论”和“中性论”这三种观点。

第一,有利论。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必不可缺的润滑剂”。理由:一是通货膨胀有利于雇主不利于工人,这样会使雇主增加利润,从而扩大和刺激更多的投资;二是通货膨胀有利于政府,可以增加政府的税收,政府有更多的资本加大支出、加大投入,

从而刺激了经济发展;三是通货膨胀会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而富有的人储蓄倾向比穷人大,所以通货膨胀通过加剧收入分配不平等而增加储蓄,从而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经济发展。这种观点认为,对于资金缺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利用通货膨胀来发展经济尤为重要。

第二,不利论。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发展。理由:一是在市场经济中,由于通货膨胀会使价格信号扭曲,无法正常反映社会供求关系和状态,从而使价格失去了调节经济的作用,经济无法正常发展;二是通货膨胀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使投资风险增大,社会动荡,从而经济混乱,经济效率低下;三是通货膨胀会引起政府要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样会抑制经济发展;四是在固定汇率下,通货膨胀会引起本国的货币贬值,使本品商品对外出口价格高涨,失去竞争力,不利于出口和对外经济的往来。此观点强调,也许通货膨胀在某个时期中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其最终结果却是不利于经济发展,采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来刺激经济无疑是“饮鸩止渴”。

第三,中性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认为,货币在经济中是中性的,从长期来看决定经济发展的是实际因素(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而不是价格水平。在长期中,由于货币量变动引起的通货膨胀,既不会有利于也不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没有必要把经济

增长与通货膨胀联系在一起。

8、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包括哪些项目?各有哪些内容?

答: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包括两个项目: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

经常项目又称商品和劳务项目,指经常发生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易。其中包括有形的商品的进出口(即国际贸易);无形的贸易,如运输、保险、旅游的收支;以及国际间的转移支付,如赔款、援助、汇款、赠予,等等。

资本项目指一切对外资产和负债的交易活动,包括各国间股票、债券、证券等的交易,以及一国政府、居民或企业在国外的存款。

9、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哪几个?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答:一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只存在自然失业的就业状态就叫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是维持一个较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经济增长:一定时期内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即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既不要过快,也不能过慢,而是适度增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可持续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国进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相等而形成的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国际收支平衡则是既无国际收支赤字又无国际收支盈余。

三、论述题

1、试述均衡价格的形成。

答: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称为均衡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称为均衡数量。

P(元)

(斤)

形成过程。我们可以假设,在市场上有一个叫价者,他先报出每斤鱼的价格是2.1元,这时需求量为80斤,而供给量为150斤,供给量大于需求量,鱼卖不出去,必然降价。他再报出每斤鱼的价格为1.9元,这时需求量为150斤,而供给量为80斤,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必然提价。叫价者在

多次报价之后,最终会叫到每斤2元,这时需求量为100斤,供给量为100斤,供求相等,于是得出均衡价格为2元,均衡数量为100斤。(图画的不规范, 参照书28页的图2-8)

2、运用无差异曲线和消费可能线说明支出既定条件下的消费者均衡。

答:

O M A X

如果把无差异曲线(I1、I2、I3)与消费可能线(AB )合在一个图上,那么,消费可能线必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用图来说明。

图中,I1、I2、I3为三条无差异曲线,它们的效用大小的顺序为I1

因为,从图上可见,I3所代表的效用大于I2,但I3与

AB 既不相交也不相切,说明达到I3效用水平的X 商品与Y 商品的数量组合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AB 线与I1相交于C 和D ,在C 和D 点上所购买的X 商品与Y 商品的数量也是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最大的组合,但I1

3、试述完全垄断厂商的均衡。

答:

P AC

N

MR dd (AR )

M 用图分析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的短期均衡。

在图中,产量仍然由边际收益曲线(MR )与边际成本曲线(MC )的交点决定,即为OM ,因为垄断厂商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仍然要遵循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从M 向上垂直的线就是产量为OM 时的供给曲线,它与需求曲线dd 相交于G ,决定了价格水平为ON 。这时,总收益为平均收益(或价格)与产量的乘积,即图上的OMGN ,总成本为平均成 K

本与产量的乘积,即图上的OMFK 。总收益大于总成本,KFGN 即为超额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超额利润是由于垄断所引起的,因此,被称为垄断利润。这时均衡的条件是:MR=MC。

在完全垄断市场上,长期均衡与短期均衡基本相同,即均衡条件都是MR=MC,并且都有垄断利润存在。但在长期中,垄断厂商也要调整产量,以便获得更多垄断利润。它在长期中调整产量时要在“高价少销”或“低价多销”中作出选择。在进行这种选择时,垄断厂商要考虑到该产品的需求弹性,生产要素的供给与价格等因素。

4、试述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

答: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一般来说,政策工具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政策工具都有自己的作用,但也往往可以达到相同的政策目标。在宏观经济政策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以及国际经济政策。

(一)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这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需求管理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经济中会由于需求不足而产生失业,这时就要运用扩张性的政策工具来刺激总需求。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经济中会由于需求过度而引起通货膨胀,这时就要运用紧缩性的政策工具来抑制总需求,最终实现既无失业也无

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二)供给管理。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上升对经济的严重影响,使经济学家们认识到总供给的重要性。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分析了总供给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这样,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就不仅有需求管理,而且还有供给管理。供给管理是要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供给即生产。在短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特别是生产成本中的工资成本。在长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即经济潜力的增长。因此,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

5、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运用它们来调节经济。

答: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

财政政策就是要运用政府开支与税收来调节经济。具体来说:

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就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与减税。政府公

共工程支出与购买的增加有利于刺激私人投资,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增加个人消费,这样就会刺激总需求。减少个人所得税可以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这样也会刺激总需求。

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胀,政府则要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压抑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稳定。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支出与增税。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与购买的减少有利于抑制投资,转移支付的减少可以减少个人消费,这样就会压抑总需求。增加个人所得税可以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增加公司所得税可以使公司收入减少,从而投资减少,这样也会压抑总需求。这是一种“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财政政策。

6、货币政策有哪些工具?中央银行如何运用它们来调节经济。

答:在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中,中央银行能够使用的政策工具主要是: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以及准备率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买进有价证券实际上就是发行货币,卖出有价证券实际上就是回笼货币。公开市场业务是一种灵活而有效地调节货币量,进而影响利息率的工具,因此,它成国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方式。当商业银行资金不足时,可以用客户借款时提供的票据到中央银行要求再

贴现,或者以政府债券或中央银行同意接受的其他“合格的证券”作为担保来贷款。贴现率作为官方利息率,它的变动会影响到一般利息率水平,使一般利息率与之同方向变动。

准备金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它包括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变动准备率则可以通过对准备金的影响来调节货币供给量。

除以上三种主要的工具外,货币政策还有几项次要的工具:道义上的劝告,垫头规定、利息率上限又称Q 号条例。

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中央银行要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

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为了刺激总需求,就要运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其中包括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并放松贴现条件,降低准备率,等等。这些政策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总需求。

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为了抑制总需求就要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其中包括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提高准备率,等等。这些政策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抑制总需求。


相关文章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复习方法指导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复习方法指导 据统计,全国共有257所高校(包括科研机构)相关专业将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列为参考书目,共有243所高校(包括科研机构)相关专业将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 ...查看


  • 宏观经济学经典教材解读
  • 宏观经济学经典教材解读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古典的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 ...查看


  • 政治学概论大纲 文档 (2)
  • 导论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政治的涵义.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及其研 究方法:政治学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丰富和发展:学习<政治学概论>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 1.马克 ...查看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西方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Western Economics 课程编号:XJ01505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工程专业 总学时数:68学时 总 学 分:4 开课学期:春季或秋季 参考教材:< ...查看


  • 西南大学[政治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 (0315)<政治学>复习思考题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 ) 2.根据君主实际权 ...查看


  • 九上课后思考题答案
  • 第13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课后答案: P90 复习 1. 克伦威尔坚持武装反对斯图亚特王朝的斗争,建立了一支新式的资产阶级军队"铁骑军"和"新模范军",打败了王党军,取得了两次内战的胜利." ...查看


  • 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
  • 专题二 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形成与发展 [考点]本专题主要讲述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历程.重点讲述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西欧殖民扩张的表现.影响: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及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及其评价.资本主 ...查看


  • 初三历史总复习计划
  • 初三历史总复习计划 总复习一共分为两轮 第一轮复习:整合基础知识点,帮助学生构筑知识体系. 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以及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所产生的影响等.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坚持"全.准.深.新" ...查看


  • 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经济统计学考研参考书
  • [温馨提示]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