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蜡烛为何会熄灭"引发实验[论文]

由“蜡烛为何会熄灭”引发的实验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30页课堂探究——灭火的原理(如下图)。

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碳酸钠和盐酸,蜡烛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请用灭火原理分析。根据灭火原理分析,现象是左边第一个烧杯中的蜡烛熄灭,原因是与空气隔绝,所以蜡烛熄灭。上课时有学生提出问题:蜡烛熄灭后,烧杯中究竟还有没有氧气呢?学生的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于是我设计了实验进行了验证,装置如下图:

在一个燃烧匙中放置蜡烛,另一个燃烧匙中放置适量的白磷,在瓶底铺一层氢氧化钠粉末(放置白磷的燃烧匙正好能置于氢氧化钠粉末上),分液漏斗中加入水。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塞紧瓶塞;

2.待蜡烛熄灭后,打开分液漏斗阀门,向瓶中滴加适量的水,利用氢氧化钠粉末溶于水放出的热量点燃白磷。实验现象:白磷燃烧。结论:置于烧杯中的蜡烛熄灭后,烧杯中依然有氧气存在。这个实验证明了蜡烛熄灭并不是因为装置中没有氧气了,而是经过蜡烛的燃烧将装置中的氧气消耗了一部分,使装置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降低所致,这又引起了我的思考:使蜡烛熄灭所需最低氧气体积分数是多少呢?从实验的实际操作考虑,我把实验的名称定为:探究使木条熄灭所需最低氧气体积分数。

二、实验探究

1.实验原理

(1)如何获得氧气体积分数不同并且都小于21%的“空气”? 既然是探究使木条熄灭所需最低氧气体积分数,首先就要获得氧气体积分数不同并且都小于21%的“空气”,也就是如何稀释空气。可以在集气瓶中加入不同体积的水,然后采用排水集气法的原理,向瓶中充入氮气将水排出,这样即可获得氧气体积分数不同并且都从计算公式可以看出,通过改变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可以得到氧气体积分数不同并且都小于21%的“空气”,集气瓶的体积可以这样获得:向集气瓶中加满水,然后用量筒量水的体积。

(2)如何获得氮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一《空气》中有个实验,名称是“空气成分测定实验”,装置如下图:

实验原理是:红磷燃烧将装置内的氧气消耗掉,使装置内大气压减小,待装置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水倒流约五分之一个体积,根据大气压原理可知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当水倒流约五分之一个体积后,装置中约五分之四体积气体的主要成分就是氮气。利用该实验装置即可获得氮气。

(3)如何将装置中的氮气排出,并把集气瓶中的水排出?

通过空气成分测定实验的装置获得了氮气,接下来要考虑如何将装置中的氮气排出,并把集气瓶中的水排出。在空气成分测定实验的装置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加个分液漏斗,装置如下图:

通过分液漏斗向装置内加水,利用水产生的压力将装置中的氮气排出,接下来就可以用排水集气法的原理,用氮气将集气瓶中的水排出了。

2.实验仪器和药品

实验仪器:大号广口瓶、橡皮塞、燃烧匙、分液漏斗、水槽、集气瓶、玻璃片、酒精灯、药匙。

实验药品:白磷、木条(直径约5mm)。

3.实验步骤

(1)关闭止水夹,关闭分液漏斗,点燃白磷,塞紧瓶塞。

注:为了确保装置的气密性,可在分液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水。

(2)利用等待装置冷却的时间,向集气瓶中加入不同体积的水。 我通过多次实验,选择了以下体积的水:10ml、15ml、20ml、25ml、30ml、35ml、40ml、45ml、50ml、55ml。

(3)待装置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待水不再倒流时,即可得到氮气。

(4)通过分液漏斗向装置中加水,利用水产生的压力将装置中的氮气排出,同时用排水集气法的原理将集气瓶中的水排出,得到氧气体积分数不同并且都小于21%的“空气”。

(5)用燃着的木条进行燃烧实验。

将直径约为5mm的木条在酒精灯上点燃后,分别伸入盛有氧气体积分数不同并且都小于21%的“空气”的集气瓶中,记录现象。

(6)数据分析。

通过实验可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为40ml时,木条立即熄灭。将这个数据带入计算公式。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1.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1)这个实验对气密性的要求很高,所以需要在橡皮塞打孔处及瓶口涂抹凡士林。气密性的检查:关闭止水夹,关闭分液漏斗,点燃白磷产生大量的白烟,此时将导气管放入水中打开止水夹,通过分液漏斗向装置中加水,如果装置漏气,就会有白烟冒出。

(2)为了将装置中氧气耗尽,白磷要过量。

(3)为了平衡装置内外压强,一定要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让水倒流。

(4)在排出氮气的操作中要注意,分液漏斗中始终都有水,否则一旦与外界大气相通,导致实验失败;同理导气管也要注意不要拿离水面。

(5)为了节约氮气,在换集气瓶时可关闭分液漏斗。

(6)在排出集气瓶中水时,发现水排不尽,每瓶都有2ml~3ml的水,所以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在量取水时可以在原来数据上多量取2ml。例如,量取10ml水时可量取12ml的水。

2.实验结果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所需最低氧气体积分数约是15.8%。

(2)可燃物的熄灭不是完全没有氧气,当氧气的体积分数降低至

某一值时,可燃物即可熄灭。

(3)通过白磷可以在蜡烛熄灭后的气体中燃烧,可以推断出不同的可燃物熄灭时所需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同。

由“蜡烛为何会熄灭”引发的实验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30页课堂探究——灭火的原理(如下图)。

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碳酸钠和盐酸,蜡烛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请用灭火原理分析。根据灭火原理分析,现象是左边第一个烧杯中的蜡烛熄灭,原因是与空气隔绝,所以蜡烛熄灭。上课时有学生提出问题:蜡烛熄灭后,烧杯中究竟还有没有氧气呢?学生的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于是我设计了实验进行了验证,装置如下图:

在一个燃烧匙中放置蜡烛,另一个燃烧匙中放置适量的白磷,在瓶底铺一层氢氧化钠粉末(放置白磷的燃烧匙正好能置于氢氧化钠粉末上),分液漏斗中加入水。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塞紧瓶塞;

2.待蜡烛熄灭后,打开分液漏斗阀门,向瓶中滴加适量的水,利用氢氧化钠粉末溶于水放出的热量点燃白磷。实验现象:白磷燃烧。结论:置于烧杯中的蜡烛熄灭后,烧杯中依然有氧气存在。这个实验证明了蜡烛熄灭并不是因为装置中没有氧气了,而是经过蜡烛的燃烧将装置中的氧气消耗了一部分,使装置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降低所致,这又引起了我的思考:使蜡烛熄灭所需最低氧气体积分数是多少呢?从实验的实际操作考虑,我把实验的名称定为:探究使木条熄灭所需最低氧气体积分数。

二、实验探究

1.实验原理

(1)如何获得氧气体积分数不同并且都小于21%的“空气”? 既然是探究使木条熄灭所需最低氧气体积分数,首先就要获得氧气体积分数不同并且都小于21%的“空气”,也就是如何稀释空气。可以在集气瓶中加入不同体积的水,然后采用排水集气法的原理,向瓶中充入氮气将水排出,这样即可获得氧气体积分数不同并且都从计算公式可以看出,通过改变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可以得到氧气体积分数不同并且都小于21%的“空气”,集气瓶的体积可以这样获得:向集气瓶中加满水,然后用量筒量水的体积。

(2)如何获得氮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一《空气》中有个实验,名称是“空气成分测定实验”,装置如下图:

实验原理是:红磷燃烧将装置内的氧气消耗掉,使装置内大气压减小,待装置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水倒流约五分之一个体积,根据大气压原理可知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当水倒流约五分之一个体积后,装置中约五分之四体积气体的主要成分就是氮气。利用该实验装置即可获得氮气。

(3)如何将装置中的氮气排出,并把集气瓶中的水排出?

通过空气成分测定实验的装置获得了氮气,接下来要考虑如何将装置中的氮气排出,并把集气瓶中的水排出。在空气成分测定实验的装置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加个分液漏斗,装置如下图:

通过分液漏斗向装置内加水,利用水产生的压力将装置中的氮气排出,接下来就可以用排水集气法的原理,用氮气将集气瓶中的水排出了。

2.实验仪器和药品

实验仪器:大号广口瓶、橡皮塞、燃烧匙、分液漏斗、水槽、集气瓶、玻璃片、酒精灯、药匙。

实验药品:白磷、木条(直径约5mm)。

3.实验步骤

(1)关闭止水夹,关闭分液漏斗,点燃白磷,塞紧瓶塞。

注:为了确保装置的气密性,可在分液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水。

(2)利用等待装置冷却的时间,向集气瓶中加入不同体积的水。 我通过多次实验,选择了以下体积的水:10ml、15ml、20ml、25ml、30ml、35ml、40ml、45ml、50ml、55ml。

(3)待装置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待水不再倒流时,即可得到氮气。

(4)通过分液漏斗向装置中加水,利用水产生的压力将装置中的氮气排出,同时用排水集气法的原理将集气瓶中的水排出,得到氧气体积分数不同并且都小于21%的“空气”。

(5)用燃着的木条进行燃烧实验。

将直径约为5mm的木条在酒精灯上点燃后,分别伸入盛有氧气体积分数不同并且都小于21%的“空气”的集气瓶中,记录现象。

(6)数据分析。

通过实验可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为40ml时,木条立即熄灭。将这个数据带入计算公式。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1.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1)这个实验对气密性的要求很高,所以需要在橡皮塞打孔处及瓶口涂抹凡士林。气密性的检查:关闭止水夹,关闭分液漏斗,点燃白磷产生大量的白烟,此时将导气管放入水中打开止水夹,通过分液漏斗向装置中加水,如果装置漏气,就会有白烟冒出。

(2)为了将装置中氧气耗尽,白磷要过量。

(3)为了平衡装置内外压强,一定要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让水倒流。

(4)在排出氮气的操作中要注意,分液漏斗中始终都有水,否则一旦与外界大气相通,导致实验失败;同理导气管也要注意不要拿离水面。

(5)为了节约氮气,在换集气瓶时可关闭分液漏斗。

(6)在排出集气瓶中水时,发现水排不尽,每瓶都有2ml~3ml的水,所以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在量取水时可以在原来数据上多量取2ml。例如,量取10ml水时可量取12ml的水。

2.实验结果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所需最低氧气体积分数约是15.8%。

(2)可燃物的熄灭不是完全没有氧气,当氧气的体积分数降低至

某一值时,可燃物即可熄灭。

(3)通过白磷可以在蜡烛熄灭后的气体中燃烧,可以推断出不同的可燃物熄灭时所需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同。


相关文章

  • 失重火焰-蜡烛在太空中能否燃烧-失重燃烧_魏锐
  • 问题讨论与思考 一个有趣的驱动性问题 ---蜡烛在太空中能否燃烧 魏 锐1* 黄 婷2 杨晶晶3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1云南昆明市第一中学 6北京11.00875:2.50031:3.01中学 100091 ,男,汉族,河南濮阳人.1 ...查看


  •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天津正华中学 孙波 300250 一. 教材分析: 氧气.二氧化碳.氢气是初中学生要求全面.系统认识掌握的三种重要气体,学生在学习了氧气.氢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对氧气和氢气的掌握起着巩固 ...查看


  •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 温故知新] 1·今年3月11日,日本特大地震引发了核危机,但我国却因此引发了抢购碘盐的浪潮. "吃盐防辐射不靠谱",可见,掌握化学知识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你认为研 ...查看


  • 小学四年级科学论文
  • 小学四年级科学论文 小学自然教材是小学自然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实现小学自然教学目的的基矗如何发挥自然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实现教材的优化处理,是提高自然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把握教材是教材优化处理的重要前提. 在教学过程 ...查看


  • 如何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
  • 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开展科学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南武小学 林宇文 从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来看,它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从它的理念来看,它是面向全体小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 ...查看


  • 对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实验的改进
  • 对"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实验的改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 碳"中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实验6-4,原教材实验如下: [实验6-4] 如图6-12所示,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 ...查看


  • 八年级化学月考试卷(含答案)
  • 八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评价试卷 一.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在表格中.每题2分,共30分) 1.2008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以下是我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 ...查看


  • 幼儿园观察记录:空气
  • 设计意图: 我班的幼儿一直都很喜欢上科学实验课,而空气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没有了空气,人类和动植物将无法生存,但是由于空气的特殊性质,无色.无味.看不到.抓不着,往往被孩子们所忽略,因此,设计了这节科学实验课,是幼儿了解空气. 活 ...查看


  • 加强实验教学结题报告
  • <加强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子课题- <在初中化学进行探究性实验>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一直被认为是能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