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专题练习答案

文言文断句专题练习答案

1.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 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 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2.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度意告之。因问明帝:" 汝意长安何如日远?" 答曰:" 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 日近。" 元帝失色曰:"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答曰:"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3.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为使者曰:" 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否?" 儿徐进曰:"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寻亦收至。

4.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5.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

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

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我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加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9. 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乃令凿通衢/不日皆成巨堑。

10.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11.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2.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13.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14.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15.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既举/ 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1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翻译:名分不正(道理)就说不通,(道理)说不通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则礼仪等级就不能维持,礼仪等级不能维持则刑罚就不公平,刑罚不公平则百姓都没有地方放手脚(即不知该怎么办)了。

17.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因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近世学者多似此类 翻译:郢都有个人寄给燕相国一封信。晚上写信时,烛光不够亮,他便吩咐捧烛的人说:“举烛!”一面顺手把“举烛”二字误写上去。其实“举烛”并不是信中所要说的话。燕相国接信后便解说道:“‘举烛’的意思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要我选拔并且任用贤才。”他便把这个意思报告给燕王,燕王听了很高兴,照这个意思去做了,因而国家治理得很好。国家是治理好了,却不是信中的意思。现在的学者们做学问,大都跟这位穿凿附会的相国差不多。

18.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可谓大公也

翻译: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梦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可谓大公也。

19. 臣闻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门/张公室/弃无用之费/损不急之官/惜日爱功/亟战疾耕

20. 往王定国道余书不工,书工不工,是不足计较事,然余未尝心服。由今日观之,定国之言诚不谬,盖用笔不知擒纵,故字中无笔耳。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非深解宗趣,岂易言哉!

文言文断句专题练习答案

1.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 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 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2.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度意告之。因问明帝:" 汝意长安何如日远?" 答曰:" 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 日近。" 元帝失色曰:"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答曰:"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3.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为使者曰:" 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否?" 儿徐进曰:"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寻亦收至。

4.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5.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

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

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我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加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9. 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乃令凿通衢/不日皆成巨堑。

10.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11.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2.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13.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14.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15.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既举/ 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1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翻译:名分不正(道理)就说不通,(道理)说不通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则礼仪等级就不能维持,礼仪等级不能维持则刑罚就不公平,刑罚不公平则百姓都没有地方放手脚(即不知该怎么办)了。

17.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因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近世学者多似此类 翻译:郢都有个人寄给燕相国一封信。晚上写信时,烛光不够亮,他便吩咐捧烛的人说:“举烛!”一面顺手把“举烛”二字误写上去。其实“举烛”并不是信中所要说的话。燕相国接信后便解说道:“‘举烛’的意思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要我选拔并且任用贤才。”他便把这个意思报告给燕王,燕王听了很高兴,照这个意思去做了,因而国家治理得很好。国家是治理好了,却不是信中的意思。现在的学者们做学问,大都跟这位穿凿附会的相国差不多。

18.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可谓大公也

翻译: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梦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可谓大公也。

19. 臣闻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门/张公室/弃无用之费/损不急之官/惜日爱功/亟战疾耕

20. 往王定国道余书不工,书工不工,是不足计较事,然余未尝心服。由今日观之,定国之言诚不谬,盖用笔不知擒纵,故字中无笔耳。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非深解宗趣,岂易言哉!


相关文章

  •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qu ...查看


  • 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谈
  • 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谈 摘要:给文言文断句,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最近 两年的高考文言文断句这一题型,分值有所提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 因而,在高考备考中,这一考点是不容忽视的.而考生在做文言断句 题时,还未能掌握一定的断句技巧,得分率较 ...查看


  • 2014届中考语文专题训练:专题12:文言文阅读
  •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义:()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 )通( ),义:() 3.便要还家 ()通(),义:() 4.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义:() ()通() ...查看


  • 练好文言文基本功熟记断句口诀
  • 练好文言文基本功 熟记断句口诀 一. 断句解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 ...查看


  •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
  •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题型梳理 从近年出题形势看,多以选择.翻译.简答等形势呈现. 1.选择题:基本还是围绕字词基础知识展开,文言实词.虚词均有所涉及,特别对一些具有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的字词 2.翻译题: ...查看


  •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义:()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 )通( ),义:() 3.便要还家 ()通(),义:() 4.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义:() ()通(),义:() 5.才美不 ...查看


  •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练习及答案
  •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文言文断句) 归纳总集练习 安乡一中 龚德国 方法:断句练习 举例: 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6分) 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 ...查看


  • 文言文断句专项训练
  • 文言文断句专项训练 一.考点概述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 ...查看


  • 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 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主备:郑爱敬 复审:王娟 教学目标: 1.在例析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在解题训练中逐步形成文言文断句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法 [考试说明]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