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现象分析

2009-2-13 全球品牌网

戴英马 点击评论

最近几年,“金融脱媒”现象是引起我国银行界关注的重要现象。所谓金融脱媒,是指企业、个人等社会主体对资金的需要,不再以银行为中介,转而采取股票、私募基金、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随着这样的融资总量的日益增加,以存款为来源的资金占比大幅度降低。对此有必要作点分析。

之所以股票、债券等融资比重显著增大,银行存款资金占比大幅度降低,关键性的原因是,个人的金融投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个人(家庭)金融性投资的绝大部分是采取储蓄存款方式,最近几年,股票投资或其他形式的公司法定资本投入、债券投资占比显著增大,还有一部分是购买基金或理财产品,基本上也由此转变为直接融资方式。所以,如果将“金融脱媒”现象理解为直接融资比重的增大,相应地存款资金中储蓄存款占比的降低,是客观地反映了社会的融资方式的重大变化。银行则必须适应此种变化。

另一方面,这种变化对于银行说来固然是一种挑战,更大程度上实际是一种机遇。为什么这样说呢?只要对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运行情况略有了解,大都知道,发达国家的银行以中间业务为落脚点的手续费收入占到全部营业收入的50%左右。

他们怎样做到这样的呢?在全社会融资总量中,很高比重的直接融资,正是银行业的中间业务的客观基础。从这个基础层面讲,银行的中间业务的快速增长,主要并非取决于银行自身,而是取决于全社会融资方式的重大变化,取决于直接融资比重的大幅度提高。银行的着眼点在于,必须尽快适应直接融资比重迅速增大的现实,并要有适度的前瞻性,创新、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尽可能便捷的服务。只有这样,银行才能处于主动地位。可以预见,与前几年就已开始的直接融资比重的快速提高相联系,我国的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将经历一个快速增长过程。

与直接融资比重提高相联系的储蓄存款占比的降低,还有另一层重要含义,也需要作点分析。不言而喻,储蓄存款是以银行等金融公司为中介,通过这样的金融中介,所筹集的储蓄资金再以贷款方式供企业、个人等需要者使用。而企业、个人等资金需求者得到贷款之后又将表现为该企业、个人的存款资金。与之不同,采取直接融资方式时,资金的出借者将不再反映为自身的存款,而是直接反映为企业、个人等资金需求者的存款。实际上,直接融资就是原已存在的资金在不同的社会主体间的转移,或者是采取了不同的社会形式。 随着居民收入的更大部分采取直接融资资方式,储蓄存款在全社会存款资金总量中的比例将有降低的趋势,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储蓄存款的减少也存在着带有必然性的限制因素。认清这一点对于银行的未来定位也有重要意义。那么存在着什么样的限制因素呢?与商品生产相联系,个人除了投资者的社会职能,即要进行股票、债券、理财、外汇等金融性投资,个人必定还是一个现实的消费者。所以,个人的储蓄存款形式也是必然的。部分地这是为消费而进行的准备,部分地则是与结算相联系的资金。实际上,之所以现在个人(家庭)有较大数量的资金进行多种形式的金融性投资,是因为个人的收入总额显著增加了,收

入方式也多样化了。由此可见,即使从储蓄存款的角度讲,社会资金的运用也不可能彻底脱离银行这个中介。

再看原来的储蓄资金,其中的一部分现在转而采取直接融资方式,或者,个人新增收入的更大部分是采取直接融资方式。企业的融资,归根结底总是由于生产上的需要,而直接融资也将相应地转变为企业的存量资本。各个企业占用的资本存量中,随生产过程处于不同的阶段,其占用的实物资本与货币资本的比例将相应地发生变化。从全社会整体生产讲,各个企业生产过程中占用的实物资本与货币资本的比例变化,很大程度上是互补性的。因此,不管企业的资金来源类型具体有怎样的差别,企业占有数量周期性变化的货币资金都是必然的、必须的。这就是说,即使个人收入的更大部分不再采取储蓄存款形式,而是投资于其他类型的金融资产,企业的货币资金还是会随着生产总量的增长而增加、会随着企业占用的资本总额的增大而增大,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总趋势。而企业由自己的生产过程所决定的必须的货币资本量,意味着与此相联系必须有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这一部分资金的运用是不可能脱媒的。看清这一点也是重要的。

但是,直接融资占比的增大、间接融资占比的降低,对银行的经营毕竟是一件有重大影响的事。而且这也不仅仅是银行某部分业务量的减少和另外类型业务量的增加,事实上将对银行的机构、体制定位发生重大的影响。因为,其中一部分新产生的金融业务实际是投资银行业务或证券业务,而不是商业银行所固有的业务。这提示各商业银行,随着我国经济层次的逐步提高、社会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的重大变化,银行在法律、法规许可的条件下或并无禁止性规定时,应及时地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金融环境。这对银行和监管当局都是重大的挑战。

2009-2-13 全球品牌网

戴英马 点击评论

最近几年,“金融脱媒”现象是引起我国银行界关注的重要现象。所谓金融脱媒,是指企业、个人等社会主体对资金的需要,不再以银行为中介,转而采取股票、私募基金、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随着这样的融资总量的日益增加,以存款为来源的资金占比大幅度降低。对此有必要作点分析。

之所以股票、债券等融资比重显著增大,银行存款资金占比大幅度降低,关键性的原因是,个人的金融投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个人(家庭)金融性投资的绝大部分是采取储蓄存款方式,最近几年,股票投资或其他形式的公司法定资本投入、债券投资占比显著增大,还有一部分是购买基金或理财产品,基本上也由此转变为直接融资方式。所以,如果将“金融脱媒”现象理解为直接融资比重的增大,相应地存款资金中储蓄存款占比的降低,是客观地反映了社会的融资方式的重大变化。银行则必须适应此种变化。

另一方面,这种变化对于银行说来固然是一种挑战,更大程度上实际是一种机遇。为什么这样说呢?只要对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运行情况略有了解,大都知道,发达国家的银行以中间业务为落脚点的手续费收入占到全部营业收入的50%左右。

他们怎样做到这样的呢?在全社会融资总量中,很高比重的直接融资,正是银行业的中间业务的客观基础。从这个基础层面讲,银行的中间业务的快速增长,主要并非取决于银行自身,而是取决于全社会融资方式的重大变化,取决于直接融资比重的大幅度提高。银行的着眼点在于,必须尽快适应直接融资比重迅速增大的现实,并要有适度的前瞻性,创新、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尽可能便捷的服务。只有这样,银行才能处于主动地位。可以预见,与前几年就已开始的直接融资比重的快速提高相联系,我国的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将经历一个快速增长过程。

与直接融资比重提高相联系的储蓄存款占比的降低,还有另一层重要含义,也需要作点分析。不言而喻,储蓄存款是以银行等金融公司为中介,通过这样的金融中介,所筹集的储蓄资金再以贷款方式供企业、个人等需要者使用。而企业、个人等资金需求者得到贷款之后又将表现为该企业、个人的存款资金。与之不同,采取直接融资方式时,资金的出借者将不再反映为自身的存款,而是直接反映为企业、个人等资金需求者的存款。实际上,直接融资就是原已存在的资金在不同的社会主体间的转移,或者是采取了不同的社会形式。 随着居民收入的更大部分采取直接融资资方式,储蓄存款在全社会存款资金总量中的比例将有降低的趋势,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储蓄存款的减少也存在着带有必然性的限制因素。认清这一点对于银行的未来定位也有重要意义。那么存在着什么样的限制因素呢?与商品生产相联系,个人除了投资者的社会职能,即要进行股票、债券、理财、外汇等金融性投资,个人必定还是一个现实的消费者。所以,个人的储蓄存款形式也是必然的。部分地这是为消费而进行的准备,部分地则是与结算相联系的资金。实际上,之所以现在个人(家庭)有较大数量的资金进行多种形式的金融性投资,是因为个人的收入总额显著增加了,收

入方式也多样化了。由此可见,即使从储蓄存款的角度讲,社会资金的运用也不可能彻底脱离银行这个中介。

再看原来的储蓄资金,其中的一部分现在转而采取直接融资方式,或者,个人新增收入的更大部分是采取直接融资方式。企业的融资,归根结底总是由于生产上的需要,而直接融资也将相应地转变为企业的存量资本。各个企业占用的资本存量中,随生产过程处于不同的阶段,其占用的实物资本与货币资本的比例将相应地发生变化。从全社会整体生产讲,各个企业生产过程中占用的实物资本与货币资本的比例变化,很大程度上是互补性的。因此,不管企业的资金来源类型具体有怎样的差别,企业占有数量周期性变化的货币资金都是必然的、必须的。这就是说,即使个人收入的更大部分不再采取储蓄存款形式,而是投资于其他类型的金融资产,企业的货币资金还是会随着生产总量的增长而增加、会随着企业占用的资本总额的增大而增大,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总趋势。而企业由自己的生产过程所决定的必须的货币资本量,意味着与此相联系必须有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这一部分资金的运用是不可能脱媒的。看清这一点也是重要的。

但是,直接融资占比的增大、间接融资占比的降低,对银行的经营毕竟是一件有重大影响的事。而且这也不仅仅是银行某部分业务量的减少和另外类型业务量的增加,事实上将对银行的机构、体制定位发生重大的影响。因为,其中一部分新产生的金融业务实际是投资银行业务或证券业务,而不是商业银行所固有的业务。这提示各商业银行,随着我国经济层次的逐步提高、社会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的重大变化,银行在法律、法规许可的条件下或并无禁止性规定时,应及时地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金融环境。这对银行和监管当局都是重大的挑战。


相关文章

  • 行为金融理论概述
  • 行为金融理论概述 摘要:有效市场假设是现代金融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石, 但是过于简单的假设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市场中的金融现象.在对有效市场的挑战中, 逐渐形成了行为金融理论.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主义科学的理论与金融领域的实证分析相结合的一种研究方 ...查看


  • 行为金融理论述评及其在中国股市的应用
  • 作者:张兵 经济管理 2003年03期 上世纪初,凯恩斯基于心理预期提出著名的"选美博弈"理论,即人们会根据自己对别人选择的预测而做出决定,大多数投资者的决定是"只能被视作即刻行动的动物血性,而不是基于加权概率 ...查看


  • 试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内涵
  • 摘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我国的金融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同时实体经济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近年来,金融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之间发生偏离,主要表现在金融资本的虚拟操作下迅速膨胀,甚至出现了实体经济资本向虚拟经济倒流现象.两者之间的关系失衡 ...查看


  • 数学学科前沿讲座报告
  • 数学学科前沿讲座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学校数位专家教授的耐心讲解,产生了一些自己对数学学科的体会.下面就简要谈谈,通过听取前沿讲座我对数学学科的理解与变化.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的应用不仅在工程技术.自然科学 等 ...查看


  • 关于银行排队现象的分析和优化
  • [摘要]银行排队现象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排队问题现状和特点的分析,深入全面的从宏观.客户和银行三个层面揭示了排队问题的原因,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相应的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关键字]排队现象 特点 成因 解决对策 引言 银行排队现 ...查看


  • 基于国家金融安全的金融审计研究
  • ·综合2012年第11期(下) 基于国家金融安全的金融审计研究 林少群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分院江苏南京210019) 摘要:新时期金融审计被赋予了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重任.因此,金融审计需要密切把握当前时期下我 国金融发展的" ...查看


  • 现代金融学理论的缺陷与解决路径
  • 作者:宋玉臣 社会科学 2012年06期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以金融为研究对象的金融学也经历了从传统金融学.标准金融学到行为金融学的历史演进.传统金融学和标准金融学的关键区别体现在分析范式上,传统金融学强调的是制 ...查看


  • 金融发展.经济发展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分析
  • 作者:丁肇勇谢地冉丹 经济纵横 1998年11期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高度货币和信用化基础上的经济,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贡献度.因而,战后世界各国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普遍将金融发展置于相当重要的地位,谋求以金融的发展带动经济的高效 ...查看


  • 珠海发展金融业优劣势分析及发展战略探讨
  • Emergence and Transfer of Wealth 财富涌现与流转, 2014, 4, 24-30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4 in Hans. The SWOT Analysis of Zhuhai ...查看


热门内容